(一)大学生学习活动的特点
大学生的学习与中学生相比,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即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学习内容的专业性和学习目的的探索性。
1.学习过程的自主性
学习过程的自主性主要表现在自觉性和能动性两个方面。大学虽然也有老师讲课,但是老师授课之后的理解、消化、巩固等各个环节主要靠学生独立地去完成,这就需要较强的学习自觉性,而不能像中学生那样由老师布置、检查和督促。另外,大学生对学习内容有较大的选择性。除必修课外,学校里还开设了许多选修课。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进行有选择的听课、学习。此外,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这就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统筹规划、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益。否则就会不得要领忙乱不堪,或是浪费时间收效甚微。
2.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进入大学后,大学生普遍感到知识浩如烟海,各类活动繁多,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能处理好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专业学习与能力培养等诸方面的关系,是许多大学生深感矛盾、困惑的问题。
3.学习内容的专业性
在校大学生是按国家需要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从一入学就有一个专业定向问题。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是否有兴趣会直接影响学习热情,并进而影响整个学习面貌。
4.学习目的的探索性
探索性是指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书本结论之外新观点的寻求和钻研。爱因斯坦曾强调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具备会思考、探索问题的本领。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但要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要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学科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性,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培养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精神。而死记硬背、墨守成规、缺乏灵活性、创造性的大学生将会较多地感到压抑和不适应。
上述这些特点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说明大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复杂的、紧张的,需要很大的心智能量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多方面的能力和健康的身体来保障。
(二)影响学习活动效能的因素
大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由动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五大要素构成。这些要素互相联系、协同作用。
1.学习动机
动机指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大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大学生要提高学习成效,单靠增加学习时间有时难以奏效,只有激发个体的学习动机,才能维持持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学习活动有充足的后劲。心理学上将学习动机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是在外部条件,如分数、竞赛、奖励、师长的期望和要求等刺激下产生的动机。这种动机“内驱力”不大,也难以持久。内在动机是由内部条件,如需要、求知欲、兴趣、爱好、责任心等转化而来的,它的“内驱力”较大,也比较巩固和持久。这两种动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只有把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才能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
2.对学习材料的感知
个体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信息靠的是感知。感知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开始。学习者与所要认识的事物直接接触,调动各种感官去观察事物,听取讲解,阅读材料和进行操作,从而获得信息,掌握感性知识,这就是对学习材料的感知。
3.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理解是动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事物间的联系和关系,直到掌握事物的本质特点和规律的思维过程。
4.对所获得信息的巩固
学习过程中的巩固是在感知和理解基础上的信息储存,即通常所说的记忆过程。根据信息论的观点,人在储存中具有选择功能,对有用的信息能牢固地储存在大脑中,而无用的信息则会被遗忘掉。
5.对所学知识的应用
应用就是用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并由此形成相应的技能和能力。知识的应用既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又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它是以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为前提的,同时又使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得到检验和发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