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心理健康十五讲-心理健康与学习的关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学习是指在教育情境中和在教师指导下,主要凭借掌握间接经验而产生的比较持久的能力或倾向的变化过程。大学生的学习则是指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个体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技能和形成高尚品德的过程。心理健康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取适宜的措施,消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心理健康与学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心理健康状况对学习的影响

    长期以来,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通常人们常把那些突然对学习产生厌倦、学习成绩下降、考试不及格、受到黄牌警告、留级乃至不能坚持学习而辍学的学生视为学习不刻苦、对自己要求不严、智能不足或缺乏理想等等。不能否认这些因素确实影响了某些大学生的学习。但是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是影响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原因。因此,了解大学学习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助于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大学生应自觉地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促进学习,从而建立学习与心理健康的良性循环。

    一般而言,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学习成绩优于心理不健康者。对于具备一定智力基础的大学生来说,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对学习更具有影响力。非智力因素不直接参与认识活动,即不具有加工、处理信息的功能,它是个体内部的动力系统,影响人们认识和行为的方式及积极性。这个系统包括需要、动机、情感、兴趣、意志、性格、价值观等因素,它实现着对人的认识活动和行为的驱动、定向、引导、持续、调节和强化等功能。

    学习活动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能够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推动人们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选择什么学科作为自己的主攻方面、探索哪一方面的课题,都和学生的需要、兴趣、情绪、态度、意志、个性特点等心理因素直接有关系。但是学习活动毕竟是艰苦的脑力劳动,长时间的学习也会产生疲倦、松懈、枯燥乏味等情绪,如果不消除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就不可能推动智力活动的继续深入。这时就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强烈的求知欲、热情和勤奋进取的性格介入。总之,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即正常的智力、健康的情绪、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较强的适应能力等等,对大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反之,如果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甚至有心理疾患,则会不同程度地妨碍大学生的学习,抑制大学生潜能的开发,甚至使某些大学生中断学业。

    (二)学习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就学习活动本身而言,是人与环境保持平衡、维持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也是人适应环境的手段。学习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学习对心理健康是有益的。然而,对学什么、学多少、怎样学等与学习有关的问题如何把握、如何选择和规划却会对心理健康带来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大体上可分为两类:积极的影响和消极的影响。

    学习无助感的心理学实验。自1960年代起,心理学家以狗为研究对象,进行制约学习实验。该实验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分两段进行:第一段将狗置于一个完全无法逃脱的情境(如拴在架子上或置于笼中),然后施予电击,电流强度以引起狗的痛苦但不致伤害其身体为度。电击引起狗的惊叫和挣扎,但它一直无法摆脱电击(无法因反应而带来负增强效果)。第二阶段将狗置于中间立有隔板的房间中,隔板的一边地板有电击设备,另一边则无。隔板的高度是狗不费力即可跳过去的。先将狗置于装有电击的一边,除了受到电击之初的半分钟之内惊恐一阵之外,它一直就躺卧在地板上,接受电击的痛苦,纵有逃脱机会也不肯去尝试。控制组的狗只进行了第二阶段的实验,省略了第一阶段,所有的狗都能逃脱。

    此研究为学习无助感的研究。当个体(或动物)对目前变化的环境完全无法控制,或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完全无法预测时,个体的认知功能势必因无法解决困难而解体。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延续下去,个体将因无法克服焦虑、恐惧、痛苦的压力而丧失求生斗志,放弃一切追求,进而陷入绝望的心理困境,此种绝望心境被称为学习无助感。

    1.学习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通过学习活动可以发展智力、开发潜能。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潜能,但是这些潜能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得以表现并进一步得到开发。而且,一个人的智力也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心理卫生学认为,一定的智力水平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潜能的开发状况则与心理健康状况直接相关。

    此外,学习也能带来心理上的满足,使人体验愉快的情绪。心理健康专家认为,献身于某些引人入胜的工作,是实现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如奥尔波特倡导实现“成熟个性”就应“专注工作”,“全身心地投入某种工作”;马斯洛提出“自我实现者”要求“以自身以外的问题为中心”,“与一般水平的心理健康者相比,他们的工作更刻苦”;弗兰克尔提出的“自我超越者”是“献身于事业的”。乐于工作的人常常能从工作中找到乐趣,每当完成一项任务,取得一项成绩,就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尊严,就会有一种自我效能感,有一份喜悦和满足。而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若能埋头于工作,就可以实现“注意转移”,使自己忘掉烦恼,从工作成绩中得到安慰。大学生的“工作”就是学习,努力学习、善于学习,有助于自身的发展与心理健康。

    2.不良学习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活动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生理、心理能量。如果学习方式不当,就会事倍功半,影响学习积极性;如果学习环境嘈杂、肮脏,则会使人心烦意乱,降低学习效率;如果学习内容过多、负荷过重,就会由于压力过大而引起身心不适;如果搞“疲劳战术”,不注意劳逸结合,则会损害身心健康等等。这些伴随学习活动而带来的种种不利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