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心理健康十五讲-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

    舒伯的生涯发展学说

    青年职业生涯发展的困惑

    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与模式

    大学四年如何做好生涯规划

    “上大学之前我对生涯没什么概念,几乎从没想过我的未来是什么样的。我的家在农村,信息闭塞,十几年来唯一的心愿,就是从父母那儿遗传下来的对繁华的大都市的期盼。随着年龄增长,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大概父母亲友都觉得快熬出头了,我就是他们的希望啊,他们对我都特别好。我也春风得意,相信自己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具体是什么样却从没想过。从上小学开始便是按照社会上公认的最好的道路走下去,小学拔尖、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高考大捷……走出了优越也走出了压力,却也越走越迷茫。考虑专业时才发觉,这么多年来学的东西都不是我喜欢得乐此不疲的,可能刚一接触时觉得新鲜,所以学得好。但想到一辈子钻研这些东西做工程师技师之类的工作,总觉得活得不够滋味。那时才隐约感觉到我不是一个能够踏下心来仔细钻研的人。我喜欢过不一样的生活,享受多味人生。于是我选了一个对我来说完全陌生的管理专业,据说这个专业是最轻松的,学生有时间去学习专业以外的各种知识。我的专业就这样草率地定下了,如同一场赌局,前途未卜,希望飘渺,我也迷茫。上大学以后看到有些学生已经开始做兼职,大二就准备分专业,大四一开学就制作简历、关注各种招聘信息了。原来遥在天边的事业,瞬间变得很现实,仿佛就摆在眼前,伸手就可以抓到。我将去向何方……我在盲目地出发后,渴望有人能帮我理一理头绪,规划前途。”

    当青年对未来满怀期待和憧憬时,每一个人首先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我将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我的职业发展领域在哪里?打开门走出校园、走上社会时,如果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要干什么,可能得到什么结果,难免会走许多弯路,碰不少钉子。在人生的征程上应该深思熟虑、精心筹划自己的目标之后才出发。有位历史学家说,凡是不把未来考虑在内的必将被未来所覆没。一个人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选择了什么样的路。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世界上许多事业有成的人,并不一定是他比你机会好,而仅仅是因为他比你能做。职业是自我的延伸。青年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否正确,不仅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也影响个人一生的发展。要做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工作、职业、生涯这些相关的概念。

    (一)职业生涯及相关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工作、职业与职业生涯混为一谈,以为找工作就是找职业,从事了某种职业就拥有了职业生涯。诚然,工作、职业与职业生涯是密切相关的概念,但它们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1.工作

    工作是指在某一行业中的具体职位,是有目的、有结果、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并持续一定时间的活动,如教师的教学工作。工作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也可以满足人的多种需要。

    2.职业

    职业是介于“工作”和“生涯”之间的概念,是由一系列相似的职位所组成的一个特定的专业领域,即指一系列的工作,例如教师、医生、律师就是职业。

    3.生涯

    生涯不仅仅是工作和职业。“生涯”一词由来已久,在中文里,“生”原意为“活着”,“涯”原意为“边际”,“生涯”连起来是一生的意思。在英文里,“生涯”是career,来自罗马文viacarraria及拉丁文carras,指古代的战车。因为在古希腊,career代表疯狂竞赛的精神,最早用做动词,如驾驭赛马(to career a horse)。后来逐渐引申为道路,即人生的发展道路。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过程,统合了个人一生中各种职业与生活的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历程。生涯是人从青春期至退休之后,一连串有酬或无酬职位的组合,除了职位之外,还包括任何与工作有关的角色,如职业、家庭和公民的角色等。简言之,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所从事的工作,以及所担任的职务、角色,也同时涉及其他非工作/职业的活动。

    4.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工作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的连续性经历的过程。职业的发展是个人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它涵盖了人的一生,并包括了个人的自我概念、家庭生活以及个人所处的环境、文化氛围的方方面面。职业生涯可以说是一个人终身发展的历程,是个人在人生中所经历的一系列职位和角色。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受各方面的影响,如本人对终生职业生涯的设想与计划、家庭中父母的意见、配偶的理解与支持、组织的需要与人事计划、社会环境的变化等,这些都会对职业生涯有所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职业生涯可以说是多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生活中常常可见这种现象,有的人在职场中春风得意、如鱼得水,而有的人则茫然无措、理想失落、无处寻觅。究其原因可能有很多种,但最主要就是没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对自己的工作没有准确定位,没能恰如其分地估计自己的特点,把自身长处充分发挥出来,真正找到并从事自己最适合的工作。

    李开复的选择。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前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现Google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世界知名的计算机专家李开复博士祖籍四川,1961年12月出生于台湾,11岁赴美求学,1988年获得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博士学位。他开发的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曾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1988年最重要的科学发明之一。李开复博士在回顾自己人生发展的轨迹时,对自己在职业兴趣方面的重大抉择至今难以忘怀。“我刚进入大学时,想从事法律或政治工作。一年多后我才发现自己对它没有兴趣,学习成绩也只在中游。但我爱上了计算机,每天疯狂地编程,很快就引起了老师、同学的重视。终于,大二的一天,我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放弃此前一年多在全美前三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已经修成的学分,转入哥伦比亚大学默默无名的计算机系。我告诉自己,人生只有一次,不应浪费在没有快乐、没有成就感的领域。当时也有朋友对我说,改变专业会付出很多代价,但我对他们说,做一个没有激情的工作将付出更大的代价。那一天,我心花怒放、精神振奋,我对自己承诺,大学后三年每一门功课都要拿A。若不是那天的决定,今天我就不会拥有在计算机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而很可能只是在美国某个小镇上做一个既不成功又不快乐的律师。”

    职业生涯是人生极为重要的方面,是社会与个人、整体与个体的联结点。从心理层面来说,在职业生涯中,人们的自我意识伴随着职业角色的发展而发展,在社会发展、职业组织发展的前提下,个人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个人的潜能得到了发挥。可见,职业生涯是人们求得自我实现的最主要途径之一。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一个人主动地、自觉地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及其发展历程所作的预期和计划。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探索自己适合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实现自己的目标。

    1.职业生涯的特点

    第一,方向性。在不同工作性质的岗位上,人们从事的职业在目标、内容、方式、场所上有很大差别。第二,连续性。职业生涯统合了人一生中依序发展的各种职业角色。从过去、现在到未来,人们从事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门类别的工作,发挥个人能力,并为社会作贡献。第三,独特性。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唯一的,因此,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也是独特的,不可复制,不能简单类比,只有适合自己的工作才是最好的。第四,综合性。职业生涯不仅影响职业发展,也会影响到生活。比如有些人工作虽然收入很好,但工作的时间很长,不仅没有时间休息,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生活,影响到和家人相处。

    谁更出色。《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森林里百兽聚会,大家都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尽情欢乐。一只金丝猴为大家表演了舞蹈,获得全场一直好评,掌声如雷般持续不断。在一旁观看的骆驼见金丝猴的舞蹈这么叫座,也想为自己赢得一些掌声,他也要求为大家助兴,舞上一段,可是,它笨拙的动作毫无美感可言,得到的只是一片嘘声,在羞愧难当之中,那头想出风头的骆驼伤心地哭了。它之所以遭遇如此的结果,原因在于没有发挥自己的长处,以己之短与金丝猴的长处相比较。假如它能择其优势而表演之,表现它行走沙漠的耐力,肯定会赢得大家的掌声。

    故事虽简单,却说明了一个道理,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快速变化时代,只有了解自己,知己知彼,扬长避短,才能发展自己独特的职业生涯。

    2.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

    职业生涯规划强调的是个人该如何为自己作出适当的选择,焦点也在于探讨个人如何规划自己未来的生涯发展。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绝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每个人都应当审时度势,为自己筹划未来。有了事业的目标,生活才有方向;有了事业上的追求,生活才有动力。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就是将自己的理想化为现实的人生,把对未来事业发展的预期转变为明确的行动步骤。大学生正处在对个体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的职业选择对大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职业生涯的先驱者。在指导运动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后人称之为指导运动之父。1908年,帕森斯出版了一本书,名为《选择职业》(Choosing a vo cation,1909),这是最早的职业指导书籍之一。帕森斯本人的生活经历使他有资格写这样一本书:他学过土木工程,在一家钢厂做过普通工人,又在几所大学教过书,学习过法律,竞选过波士顿市市长,没有成功,最后便投身于社会工作。帕森斯在书中详尽地叙述了系统职业指导的指导思想和技术。他概括了职业指导的三个要素:(1)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智谋、局限和其他特性;(2)提供职业的知识与信息,即成功的条件及所需知识,在不同工作岗位上所占有的优势、不足和补偿、机会和前途;(3)上述二条件的平衡,即根据自身条件及职业信息恰当地判定职业方向。因此,解决个人选择职业的关键,就在于个人的特质和特定行业的要求条件是否相配。这种步骤被称为特质—因素理论(trait-and-factor theory),成为大专院校中许多职业指导方案的基础。

    另一位先驱者戴维斯(Jessie B。Davis)是首先在学校开始辅导活动的人士之一。他于1898年在底特律市建立了一个教育职业指导中心。据说他也是第一个使用“咨询”(counseling)这一术语的人。学校辅导工作者关心学习迟钝、学业不振(undera chievement)、残疾儿童的特殊困难、逃学、少年犯罪等问题。

    通过这些先驱人物的努力,指导运动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政府和学校当局也采取了积极支持的态度。1913年,美国的全国职业指导协会(NV-GA)宣告成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