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与失眠
压力自我管理策略
压力应对具体方法
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迈、麦当劳公司董事会主席兼总裁杰姆斯·坎塔卢波相继病逝,引发了人们对“经理人压力”的关注与反思。而从对全国数百名企业家的抽样调查显示来看,中国企业家群体已成为与心理因素有关的多种疾病的高危人群。《财富》中文版曾专门作了一个“中国高层经理人压力状况调查”,发现近70%的高级经理人感觉自己的压力较大甚至极大,但仅有21%的高级经理人曾考虑通过心理指导来解决压力问题,27%的高级经理人处于较高的心理衰竭水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清华继续教育学院推出的“企业总裁压力管理高级研修班”颇有些讨巧的味道。
据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有关负责人介绍,举办“企业总裁压力管理高级研修班”,就是希望将心理学的理论、理念、方法和技术应用到企业家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帮助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人际沟通、交往与合作的能力,寻求身体、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平衡点。课程分为6个单元模块,由来自国外以及国内著名大学具有丰富心理治疗与咨询经验的专家教授讲授心理学前沿理论,以互动体验的培训方式亲身传授减压技术并进行训练,内容包括中国企业家价值取向与精神健康、权变领导与挫折应对、家庭危机对策、情绪管理、谈判与沟通等。“我们希望传递这样一个观念:只有健康的企业家,才能缔造成功的企业,才能成就完美的人生。”
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我们常常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从而产生紧张的情绪状态。可以说,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任何压力的环境。适当的压力可以促使个体对工作更多的投入。但是,如果个体感觉到过大的心理压力,也会影响其身体状况和工作绩效。因此,针对学习和工作情境中的压力,个体应采取适当的管理策略,以便掌握身心调节的方法,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心理学上讲的压力,主要是从物理学借鉴来的。压力最早是在工程、力学方面上用,指的是单位面积所承载的力量。把物理学中的压力借鉴到心理学中来,指的是某种具有威胁性的刺激,如失业、天灾、贫困等,引起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压力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36年由加拿大著名内分泌专家汉斯·薛利(Hans Selye)博士提出的,因此他被称为“压力之父”。薛利认为,压力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刺激的反应所引发之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国内通常将压力(stress)译为应激,有三种不同的含义:第一是指导致机体产生紧张反应的刺激;第二是指机体对刺激的紧张性反应;第三是指由于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失衡”而产生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目前,比较普遍被接受的看法是压力指由刺激引起的,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心理学家对压力问题感兴趣约在60年代至70年代之间。当时美国少数大学专门开设压力课程。近年来关于压力的研究和压力处理在心理学界颇为流行。压力知多少小测验。你对压力到底知道多少?请做一个压力是非题。以下十个论断认为对的请打上圈,认为错的或不赞同的请打上叉。
l、人一旦有压力的感受他首先一定会觉得神经紧张。
2、只要你遭受到压力你一定会知道的。
3、长期的运动会减弱你抗拒压力的能力。
4、有压力总是不好的。
5、压力会制造不愉快的问题,但不置你于死地。
6、打针吃药就可以控制压力。
7、当你离开教室的时候,会留下学习的压力,而不会把它带回宿舍。
8、压力只是心事,与身体无关。
9、压力是可以完全消除的。
10、除非你改变生活方式,否则你对压力一点也没办法。
做完了,数一数你打勾的数目。正确的答案是上述题目全部是错的。
(一)压力反应及其功能
当人们面临压力时会产生一系列心理、生理的反应。这些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是机体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能够唤起和发挥机体的潜能,增强抵御和抗病能力。但是过低或者过度的压力会导致身心健康受损、工作效率下降、人际关系退步、适应力渐降、免疫系统减弱。
压力反应通常表现在心理反应、生理反应、行为反应诸方面。
1.心理反应
压力引起的心理反应有警觉、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情绪的适度唤起,这是适度的反应,有助于个体应付环境。但过度的心理反应如过分烦躁、抑郁、焦虑、激动不安、愤怒、沮丧、失望、消沉、健忘等,会使人自我评价降低、自信心减弱,表现出消极被动、无所适从。
2.生理反应
在压力状态下,机体必然伴有不同程度的生理反应,主要表现在中枢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方面。比如,导致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血压升高、呼吸急促、各种激素分泌增加、消化道蠕动和分泌减少、出汗等。这些生理反应,调动了机体的潜在能量,提高了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感受和适应能力,从而使机体能更有效地应付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但过度的压力会使人口干、腹泻、呕吐、头痛、口吃。
3.行为反应
压力状态下的行为反应可分为直接反应与间接反应。直接的行为反应是指直接面临紧张刺激时为了消除刺激源而作出的反应。例如,路遇歹徒或与其搏斗或逃避。间接的行为反应是指为了减少或暂时消除与压力体验有关的苦恼,如借酒、烟、麻醉品等使自己暂时缓解紧张状态。人们对压力的反应通常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为冲击阶段。发生在暴露于压力源后不久或当时。如果刺激过大,就会使人感到眩晕,表现麻木呆板、不知所措,亦可称为“类休克状态”。如突然听到亲人死亡的消息后大多数人会表现出发呆、惊慌或歇斯底里,只有少数人能保持冷静与镇定。第二阶段为安定阶段。这时,当事人会努力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虑和情绪紊乱,恢复受到损害的认知功能。尔后采用各种心理防御机制或争取亲人、朋友的支持。第三阶段为解决阶段。当事人将自己的注意力转向产生压力的刺激,并努力设法处理它。可能采取逃避行为远离产生压力的原因;或者提高自己的应付技能,改变策略和行为,直接面对刺激、解决刺激。
4.压力的功能
人们对压力的反应有显著的个体差异,也就是说相同的刺激引起的反应是不同的,这取决于个体的认知、评价及起调节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和社会支持、个体健康状况等因素。压力是由刺激引起的,不仅有害的、侵略性的刺激会引起压力,就连愉悦的、受欢迎的刺激也会带来压力。承受压力并非都是坏事。适度的压力是维持人们正常的心理功能和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同时有助于人们适应环境、提高能力。可见,压力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压力,正像需要食物与水分。大庆石油开发的时候铁人王进喜说过一句话,叫“人没压力轻飘飘,井没压力不喷油”。这话非常符合心理学研究的规律。生活中如果没有压力,我们就无法适当地成长,不管在生理、心理或社会方面。当生活中没有足够的刺激来引发生理激活状态时,我们通常会觉得厌烦,于是就去寻找一些能造成压力的刺激,如爬山、竞赛等。假如工作学习缺乏压力,也会使我们感到厌烦,难以保持适当的效率。但是,如果在长时间内有太多的压力,身体的细胞、组织与器官就会发生变化,生理与心理便会出现不同的混乱甚至致病。压力让我们学习掌握生活的技巧,应对压力可以成为一种生活的技巧。因此,我们需要学习处理压力的原则与方法,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学习之中。
(二)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如果压力反应过于强烈或持久,超过了机体自身调节和控制能力,就可能导致心理、生理功能的紊乱而致病。已有大量的研究证明,长期的压力会危及心理健康。台湾大学临床心理学家柯永河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给出了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公式,指出压力、自我、社会支持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三大要素:
B=心理不健康的程度;E=自我强度;P=压力强度;K=个人所需要刺激的最低量
SS=社会支持;C=个人所需要的社会支持最低量;K/C是常量(不同人数值不同)。
由公式可知,压力在两个方向制约,太大太小都影响心理健康;社会支持从两个方面制约,太大太小都会导致心理不健康;越有自信的人越健康。
(三)压力产生的原因
压力产生的原因可称为压力源(stressor)或称应激源。压力源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有些压力源是稍纵即逝的,它引起瞬间的兴奋和欢欣。有些压力源则持之以日、周或月,造成习惯性的高压反应,使人经常处于一种戒备状态,甚至导致心理失衡。我们所遇到的压力源可能在自身,也可能在环境之中。自身的压力源包括痛苦、疾病、记忆、罪恶感、不良的自我概念等,可称之为“内因性压力源”;环境的压力源包括热、冷、噪声、其他任何无机性的刺激和有机性的刺激,可称之为“外因性压力源”。但是,人类最主要的压力源是人,人际关系是造成压力的最主要来源。如果我们把造成压力的各种因素作一大致分类,可以划分为躯体性、心理性、社会性和文化性四大类压力源。
1.躯体性压力源
躯体性压力源是指经由人的躯体直接发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各种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刺激物。如过高过低的温度、酸碱刺激、微生物、变质食物等。这一类刺激是引起生理压力和压力的生理反应的主要原因。
2.心理性压力源
心理性压力源是指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性信息。例如,心理冲突与挫折、不切实际的期望、不祥预感,以及与工作责任有关的压力和紧张等。心理性压力源与其他类压力源的显著不同之处在于它直接来自人们的头脑中。前文提到的A型性格者经常都是努力工作的高成就者,事业十分成功,但却由于压力过大或无法处理压力而赔上了自己的健康。
3.社会性压力源
社会性压力源主要指造成个人生活样式上的变化,并要求人们对其作出调整或适应的情境和事件。这里的生活样式是指组成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方式的许多“经验和事件”,包括:居住地及居住环境、工作的类别及工作场所的环境条件、饮食情况、个人生活习惯、娱乐活动的种类与时间、体力活动的程度、社会联系等。比如,家庭中常常存在导致大量的持续性压力的因素。像照顾年长的双亲、配偶或孩子患病、夫妻关系恶化等。1967年两位美国研究者汤玛斯·霍曼(Thomas Holmts)及理查·瑞希(Ri chard Rake)曾探讨不同的生活事件如何影响个体的健康。他们根据与数以千计的被试的晤谈制定了一套“社会再调节评定量表”,简称SRRS,量表中43个项目都有一个压力值,压力值范围从“丧偶”100分到“圣诞节”12分不等。其中24个项目是直接与家庭内的人际关系有关的,而其他项目都间接与家庭有关,在最高得分的前15个项目中,有11个直接与家庭中的人际关系有关,其他4个则强烈地影响家庭的稳定性。可见,家庭虽然是爱的源头,但也同样是压力的来源。
(四)文化性压力源
文化性压力源,最为常见的是“文化性迁移”,如由一种语言环境进入另一种语言环境,或由一个民族聚居区、一个国家迁入另一个民族聚居区、另一个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就将面临一种全新的环境、生疏的生活方式、陌生的风俗,从而不得不改变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与习惯,以顺应新的变化。如出国留学是众多学子期盼的深造机会,但一些学生由于对面临的文化环境改变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在异文化背景下难以适应,压力过大而引发疾病,中断学业的事例时常发生。
引发压力的因素普遍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某些压力源,我们一点也不作反应;对某些压力源,我们只作轻微的压力反应;而对另一些压力源,我们会有相当高程度的压力反应。这些反应可能是短促的,也可能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所有的压力反应都具有累积的效应,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承受压力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压力产生的紧张状态可以提高警觉水平,适当的压力是健康所必需的条件。但是压力过于强烈、持久,超过个人的耐受能力,会破坏人的心身平衡,影响人的学习与工作,损害心身健康,这是压力的有害方面,也是主要方面。压力引起的一系列心理和生理反应过于强烈,就会以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形式出现,并成为人们身体不适、虚弱、精神痛苦的根源。心身医学研究发现,心身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但更多是由个人遭受的紧张刺激以及生活境遇所决定的,紧张刺激而引起的生化改变最终导致自我损害是心身疾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说,心理性、社会性、文化性的压力引起紧张状态过于强烈、持久,会通过生理渠道导致躯体病变或直接导致心理疾病。
4.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具有明显的生理结构和功能障碍的一类躯体性疾病。而刺激产生的压力引发紧张状态持续,常常会导致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一般表现在以下方面:(1)心血管系统: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动过速或过缓等;(2)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症、血管舒缩性鼻炎等;(3)消化系统: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等;(4)内分泌系统:肥胖症、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5)肌肉骨骼系统:痉挛斜颈、类风湿关节炎、口吃等;(6)神经系统:紧张性头痛和偏头痛等;(7)泌尿生殖系统:性功能障碍、月经失调等;(8)皮肤系统:神经性皮炎、瘙痒症、过敏性皮炎、斑秃、荨麻疹等;(9)其他: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在现代社会,威胁人们健康的疾病已不再是传染性疾病,冠心病、高血压、癌症等疾病已成为新的致死因素,严重地危害着人类的生命。流行病学、行为医学研究发现,这些疾病的发生与社会和心理诸多因素有关,其中心理应激是重要因素。Weiss的研究发现,心肌梗塞患者有1/3以上由急性应激所致,1/3与慢性应激有关;Graham等人研究发现,紧张刺激与高血压发病关系密切,职业上精神高度紧张、责任过重或矛盾较多的人易患高血压,重大的创伤性事件或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亦可使高血压发病率增高;Leshen研究发现,忧郁、失望和难以解脱的悲哀是癌症的先兆。
大学生长期紧张的脑力劳动、焦虑不安的情绪积累、生活方式不健康、生活规律紊乱都可能引起心身疾病。大学生中常见的心身疾病主要有:原发性高血压、偏头痛、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心动过速、月经不调等。过度紧张会引起血压升高,对192名医学院学生的研究表明,休息、考前30分钟和考后30分钟三种情况下,血压有所变化。考前30分钟面临的压力大,血压非常显著升高的人数增加,有23人的收缩压升高20—40毫米汞柱,升高最多者为60毫米汞柱。考后30分钟,血压升高的51人中有32人恢复正常,19人有轻度升高。
大学生中常见的消化性溃疡(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和紧张性头痛、偏头痛都与压力引发的紧张状态持续有关。强烈而持续的心身紧张状态可能引起迷走神经的兴奋,导致胃液分泌增加,胃酸和胃蛋白酶原水平升高,从而损伤胃和十二指肠粘膜而发生溃疡;也可能通过神经血管机制引起头部血管和肌肉的强烈收缩而诱发头痛。患消化性溃疡的人常常表现为顺从依赖、过分自我克制、情绪不稳、内心冲突等;患头痛的人常常表现出好强、固执、刻板、敏感、内心冲突等人格特征。
心身疾病的防治应从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三方面入手。避免、消除各种心理社会压力源,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与人格特征,学会在紧张刺激下采取合理的心理防御机制来解决心理冲突,锻炼自己的挫折承受能力,都是积极而重要的措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