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心理健康十五讲-压力与失眠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失眠是指实际睡眠时间过短(包括入睡困难、夜间频繁觉醒以及早醒)或睡眠时间如常但缺乏睡眠感。失眠会造成慢性的疲劳状态,降低白天的活力,导致工作、学习效率不佳。与睡眠充足的人相比,睡眠不足的人明显容易动怒且忧郁不安,而且也易引发精神疾病和其他疾病。失眠是常见的现象,患失眠症的人比率不低,据美国政府1992年1月6日发表的一项报告称,美国约有4000万人患失眠症及其他慢性睡眠问题。2006年1—3月,由我国39个健康网进行了“中国人睡眠状况调查”,发现80%的都市成年人睡眠不健康,近四成人饱受失眠的“折磨”。

    (一)失眠的类型

    睡眠是人们生存和保证正常生活所必需的,是消除疲劳极为有效的途径。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把睡眠称为“神经系统的救星”。近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睡眠时,脑的血液供应相对增多,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合成加快,神经传导中不可缺少的介质——乙酰胆碱含量显著提高,使脑组织已经消耗的能量得到补充、恢复,从而为第二天大脑兴奋做好准备。另外,睡眠还能使生长激素分泌增加。因此,适时的睡眠对脑的发育、脑功能的恢复、记忆的巩固以及儿童的生长发育都有重要作用。如长期睡眠不足会出现头晕、食欲减退、精神委靡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情绪淡漠或急躁,从而影响学习和工作。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压力事件时,无论是急性的或慢性的,情绪处于紧张状态,首先受影响的就是睡眠。当承受的压力较大时,常常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终不成眠,压力反应一再被激起,生理活动一直停留在相当高的水平,神经系统的兴奋一直没有降至睡眠所需要的界限,弄得精疲力尽。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常常会见到因失眠困扰而来的求询者。有的学生过于担心睡不着,形成条件反射,一到睡眠时间就恐惧;上床后思想像脱缰的野马,胡思乱想,不能控制;早上起床头昏脑涨,疲乏无力。如果长期睡眠不足易造成严重后果。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习效率;司机睡眠不足会造成交通事故;工人睡眠不足易造成工伤事故。失眠是睡眠过程中某一环节的不足,大致可以分为几种类型:(1)入睡困难:躺上床后翻来覆去,甚至1—2小时还难以入眠;(2)睡眠表浅、易醒:睡眠质量不高,每夜多次醒来,尔后不易入睡;(3)早醒:凌晨早早醒来,再入睡困难;(4)恶梦多,出冷汗。

    失眠与压力有关,同时也与失眠者的心理密切相关,即失眠引发了“失眠心理”,而“失眠心理”又加重了失眠状况。一种失眠心理是把失眠的消极后果无限扩大,从而形成“消极后果链”。比如,一个大学生由失眠联想到会影响学习,考试通不过,大学毕不了业,最后推出“人生没有希望”的可怕结论。由于担心不良后果,失眠者最强烈的反应是力图迅速克服,但越想克服失眠越加剧了失眠,适得其反。

    另一种失眠心理是一些失眠者有一种爱把“消极结论”和自己“对号入座”的归因倾向。当他们难以入眠时,就开始对自己进行无情剖析,怀疑自己神经系统脆弱,埋怨自己自控能力太差,责怪自己连睡觉这么简单的事都不能处理好,于是又走入了上面的怪圈。

    心理学家曾经对失眠者做了一个实验,让他们服下一颗无任何药效的糖丸,然后告诉一部分人服的是一种令人兴奋的药丸,而告诉另一部分人这种药丸将起助眠镇静作用。结果发现,前者因为把神经兴奋归因于药丸的作用,而不像先前习惯地引咎自责,因而很快入睡了。相反,后者服了想象中能使自己尽快入睡的药丸之后,神经系统依然那么兴奋不安,于是更坚定地确信是自己出了什么毛病,这种不安与自责更加剧了兴奋,所以比平时入睡更晚。

    (二)大学生中常见的失眠原因

    (1)心理因素:各种事件引起的紧张、焦虑、忧虑或兴奋、激动的心理状态持续而久久不能平静,导致失眠。或卧床后一些不良的心理暗示,如过于担心睡不着而导致失眠。

    (2)生理因素:睡眠前过饱、饥饿、口渴等也会直接影响睡眠。

    (3)疾病因素:因重感冒流涕鼻塞而呼吸不畅通,外伤引发的疼痛难忍,其他疾病导致的严重不适感都可能影响睡眠。

    (4)物质因素:临睡前饮用酒精类饮料或咖啡、浓茶等引起兴奋的物质而造成大脑兴奋难以入睡。

    (5)环境因素:睡眠环境直接影响睡眠质量。寝室人多嘈杂、睡前“卧谈会”上的争论、床板太硬、被褥不适、温度过冷或过热等都会影响睡眠。

    (三)失眠的认知调节

    克服失眠、改善睡眠可以从分析原因入手,除有针对性地调整外,更重要的是应对失眠有合理的观念和正确的认识。

    首先,失眠不等于失眠症。失眠症是指以失眠为主要特征并持续较长的一种睡眠障碍。由于一些压力事件或特殊原因导致的暂时失眠或睡眠不足不等于失眠症。偶尔失眠是任何人都可能遇到的事情。

    其次,睡眠的质和量存在个别差异。睡眠所需时间因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神经类型等等不同而存在差异。不必苛求每天必须睡满八小时,不足八小时就担心休息不好。另外,睡眠是否充足,除了时间因素之外,还要看睡眠质量,即睡眠的深浅程度。睡得熟、睡得深,睡眠时间相对可以少一些。只要第二天精神状态好,就不必为睡眠时间的多少而过虑。

    再次,应积极正确地对待失眠。失眠本身对人的影响远没有失眠者对失眠的认识及态度不良而带来的思想负担及心理压力大。有些学生出现失眠症状就紧张,产生恐惧心理,害怕神经衰弱,心理负担很重,或者一有失眠就服安眠药、补脑药,结果效果反而差。其实,失眠不等于神经衰弱。通过心理行为的调整,失眠状况是可以改善的,不必夸大失眠对人的影响,以免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以平常心坦然面对失眠并积极调整,完全可以改善睡眠质量。

    (四)讲究睡眠卫生

    睡眠是一种保护性抑制,可以消除疲劳、恢复精力体力。因此,改善睡眠质量可以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改善睡眠主要在于遵循睡眠卫生的原则及要求。按照以下建议去做,将有助于改善失眠状况。

    (1)保持平常心。如果对睡眠抱有无所谓的态度,顺其自然,不刻意去关注,即使偶有失眠也不把它看得很严重,反而会睡得好。

    (2)避免不良暗示。不良的自我暗示指睡眠前总是想“今天可别又睡不着”、“今晚一定能睡好”、“睡不好明天就干不了事”,其结果往往反而强化了失眠。

    (3)先睡心后睡眼。这是宋代蔡季通在《睡诀》中提出的,意指入睡时精神放松、情绪宁静,就容易入睡。万一睡不着,也要心平气和地躺着,放松心理和身体。

    (4)生活规律。按时起床、按时入睡。每晚在同一时间睡,容易形成条件反射。

    (5)避免刺激。睡前避免剧烈的活动和繁重的脑力劳动。避免兴奋、激动、气愤、紧张等情绪唤起,以免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而难以入睡。

    (6)饥饱适中。睡前吃东西会增加肠胃负担,因此睡前应避免饥饿状态和过饱状态,不喝有刺激的茶、咖啡、酒,可饮一些热的甜饮料,如热牛奶。

    (7)睡前一盆汤。“晨散三百步,睡前一盆汤”是古人总结出的健康要诀,指的是临睡前用热水泡泡脚,可起到安定心神的作用。

    (8)睡眠环境良好。睡眠的大环境指房间内安静,光线适当;小环境指被褥干净、松软舒适,枕头高低适当。环境良好有助睡眠。

    (9)睡姿科学。睡觉的姿势应科学,仰卧易生梦,俯卧影响呼吸,右侧位最科学,有助睡眠质量的保持。

    (10)健康防病。应加强体育锻炼,保持健康、预防疾病、消除疾病,以防止疾病带来痛苦而影响睡眠。

    (11)劳逸结合。要学会调剂过重的脑力劳动,以免使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失调而引起失眠。当出现较长时间的失眠症状,应该寻求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以便及时找到原因,通过心理治疗,改善睡眠质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