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心理困扰及障碍
识别与关注抑郁症
珍爱生命预防自杀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2005年12月,上海某著名高校数学系研究生张某在寝室里残忍地挖出猫眼,以此为发泄,受到媒体、网友和社会舆论广泛且激烈的谴责。张某刚开始领养小猫的时候,是由于小猫的可爱,直到有一次他因为小猫调皮、吵得他无法休息,就用力打了这只猫。而这只小猫是他最喜欢也是养的时间最长的猫,它有个可爱的名字叫皮皮。用他的话来说“皮皮是我唯一正常对待的小猫”,不过“皮皮被我打得也很厉害,我把它打得奄奄一息,然后再放到草丛里面,我不确定它能够活多久,但它那个时候已经大小便失禁了”。随后这种行为就成了他发泄的一种方式,更让他多了某种快感。张某在半年内以帮忙收养小猫为由,从学校同学手中骗取小猫数十只,施虐后丢弃。张在自白中解释“虐猫是自己愤恨时的一种发泄渠道”。母亲发现儿子的不良行为后,表示将带他去看心理医生。近几年,有关大学生的轰动性新闻迭出:继大学生“伤熊事件”之后,又有大学生杀死亲人、绑架人质、杀人弃尸、微波炉中活烤小鹿犬以及虐猫事件,不少人在问:大学生怎么了?
人的心理、精神也和人的躯体一样,可以保持正常状态,也可能出现异常、障碍和疾病。人们对于躯体疾病和生理障碍一般容易理解和接受,并主动求医求治,但是对于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却不甚了解。青年学生中有一些人存在着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饱受痛苦,但不知是怎么回事,也不懂去求得心理咨询机构的专业帮助。多数人从报刊或有关书籍里读到一些心理异常的知识介绍,不作细致分析就简单对号入座,整日忧心忡忡、惶恐不安,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本讲中将介绍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或异常表现的种类,分析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以及预防和矫治心理问题的方法。
心理问题是指所有心理及行为异常的情形。心理的“正常”和“异常”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和绝对的界限,一般认为,人的心理及行为是一个由“正常”逐渐向“异常”、由量变到质变,并且相互依存和转化的连续谱。因此,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问题,即人的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一)心理问题的分类
根据严重程度,通常把心理问题分为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精神病。
1.心理困扰
心理困扰是人们经常遇到的因各种适应问题、应激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引起的轻度心理失调,其强度较弱,持续时间较短,对人的生活效能和情绪状态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不属于疾病范畴,容易通过自我调整和适当的心理疏导得到恢复和矫正。
2.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又称心理疾病,是指心理功能紊乱,并达到影响个体的社会功能或使自我感到痛苦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是指神经症、情感性障碍、人格障碍和性心理障碍等轻度的心理创伤或心理异常现象。
3.精神病
精神病是指人脑机能活动失调,丧失自知力,不能应付正常生活,不能与现实保持恰当接触的严重的心理障碍。精神病的种类很多,常见的主要有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和反应性精神病等。
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既有遗传和生理因素,又有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大学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在智力和躯体健康方面通常没有问题,因此,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源自各种心理冲突,有个人的原因,也有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原因,也可能是遗传因素和突发性事件所致。
大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有能力调节和处理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压力和问题,但也有部分学生单单依靠自己的力量已不能有效地面对所遇到的压力和问题,需要外界的帮助和引导,否则,问题有可能进一步发展,甚至导致心理疾病。心理疾病与其他任何疾病一样,不及早治疗就会加重病情,从而给治愈带来困难。如果及早发现、及早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就可以较快地治愈。所以,积极面对、及早求助,是每一名大学生面对心理问题的基本应对策略。
身心健康“十个一”。一个宽阔的胸怀,心态决定健康。豁达、宽容、大度的生活态度会使你更容易满足和懂得享受生活的美好。一种活泼、热情、开朗的合群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活泼、热情、开朗的人天真、善良、自信,愿意帮助别人,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一种不向任何压力低头的意志。能接受挑战的人,说明他的精力十分充沛。一张永远微笑的面孔。笑会使你全身肌肉牵动,促进血液循环,并能呼出二氧化碳,吸入更多的新鲜空气。一种对年龄的忘却。不要老是想着我又长了一岁,更老了。每天都要抱着乐观的态度去生活,你就会觉得永远年轻,有活力。一种规律的生活。这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条件反射,以保证各种生理机能发挥最好的效应。一种合理的饮食习惯。合理饮食是长寿之本,每餐吃八成饱最好。注意营养平衡,不能偏食,主副食适当搭配,不吸烟,不饮酒。一种最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选择原则有两条:一是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二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特别是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状况。一种能调节身心的业余爱好。一个人起码要有一种以上业余爱好,它能增添你的生活情趣,同时也是消除工作疲劳的良方。一种正确对待疾病的态度。既得之,接受之。生病时,不要恐慌,要积极找医生治疗,且乐观自信,相信自己一定能战胜它。(改编自《读者》2004年第2期,作者王振华)
(二)心理问题鉴别方法
判断是否有心理问题,特别是判断是否有某种心理障碍或精神病,实质上是一个心理评估与诊断问题,需要专业人员,如临床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等,运用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根据严格的诊断标准,按照严格的程序去实施的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通常所使用的评估和诊断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会谈法、调查法和测验法。
1.观察法
观察法即通过对当事人外显行为的直接观察来评估其心理问题及程度的方法。分为在自然情景下观察和在特定情景下观察两种。
2.会谈法
会谈法是通过咨询师与当事人面对面的谈话来进行心理评估的方法。也是了解当事人动机、态度、认知和情感体验等内心体验的常用方法。有三种会谈方法:结构式会谈、非结构式会谈、半结构式会谈。
3.调查法
调查法是一种间接、迂回的心理评估方法,根据调查的取向可将调查法分为历史调查和现状调查两类。
4.测验法
测验法是通过心理测验和评定量表进行心理问题评估的方法。心理测验包括智力、能力、性向、成就、人格等个体心理特征。我国心理测验专家开发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C CSPSS)、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C CSPS)、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 CSAS)、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 CSMHS)就是专门针对大学生发展与心理健康程度评估的科学工具。
可见,是否有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不能仅根据一些情绪或躯体现象就轻易作出判断,更不能简单地“对号入座”。人们在遇到挫折时,出现一些情绪反应和躯体症状,本来属于正常现象,可有些学生却盲目地“诊断”为某种心理障碍,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这对降低紧张情绪和缓解心理痛苦是很不利的。这种消极的暗示作用有时还会使情绪和躯体反应进一步加重,反而给身心调整带来障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