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心理困扰的表现
1.适应问题
这一问题在刚入大学的新生中较为常见。新生来自全国各地,以往的家庭环境、受教育环境、成长经历、学习基础等相差很大。来到大学后,在自我认知、同学交往、自然环境等方面都面临着全面的调整适应。由于目前大学生的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普遍较弱,所以这种生活适应问题广泛存在。例如,一名女同学刚入校不到一个星期就申请退学,原因是不能适应集体生活,晚上睡不着,白天在学生食堂吃饭也没有胃口,时常感到精神紧张、心情烦躁,不能再坚持下去。
2.学习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大量的事实表明,学习成绩差是引起大学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大学生在学业方面是同龄人中的优秀者,但由于大学学习与中学存在很大不同,所以,很多学生存在学习问题,包括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兴趣、考试焦虑等。例如,有一位同学因对专业不满意而提不起学习兴趣,经常想着转系或退学回家重考,就这样在矛盾中度过了大学生活的第一个学期,期末考试出现了两门课不及格。
3.人际关系问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进入大学后,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从而产生困惑、焦虑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甚至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例如,有一名大学三年级的女同学,由于与同宿舍的另一名同学发生口角,心理很不平衡,总想找机会报复,于是便故意将那个同学的东西偷了然后扔掉,后来被发现受到了校纪处分。
4.恋爱与性心理问题
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性发育成熟是重要特征,恋爱与性问题是不可回避的。总的来说,大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对性发育成熟缺乏心理准备,对异性的神秘感、恐惧感和渴望交织在一起,由此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严重的还导致心理障碍,如失恋、单相思、恋物癖、窥阴癖等。
5.性格与情绪问题
性格障碍是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形成与成长经历有关,原因也较复杂,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猜疑、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例如,有的同学或者认为自己相貌不佳,或者认为自己能力比别人低,或者认为自己知识面窄而感到自卑,用有色的眼镜看自己及周围环境,影响了正确的“自我认识”,事事处处都认为自己赶不上别人,总觉得“低人”一等。
别用“放大镜”看苦恼。现代人常常觉得活得苦活得累,其中很大的原因是我们自己常常用放大镜看苦恼,顾影自怜,最终难以自拔。心理学家为了研究人们常常忧虑的“烦恼”问题,做了下面的实验。要求实验者在一个周日的晚上把自己未来7天内所有忧虑的“烦恼”都写下来,然后投入一个指定的“烦恼箱”里。过了三周之后,心理学家打开了“烦恼箱”,让所有实验者逐一核对自己写下的每项“烦恼”。结果发现,其中九成的“烦恼”并未真正发生。然后,心理学家要求实验者将记录了自己真正“烦恼”的字条重新投入了“烦恼箱”。又过了三周之后,打开了这个“烦恼箱”,让所有实验者再一次核对自己写下的每项“烦恼”。结果发现,绝大多数曾经的“烦恼”已经不再是“烦恼”了。实验者发现,烦恼原来是预想的多,出现的少。心理学家从对“烦恼”的深入研究中得出了统计数据和结论:“一般人所忧虑的“烦恼”,有40%是属于过去的,有50%是属于未来的,只有10%是属于现在的。其中92%的“烦恼”未发生过,剩下的8%则多是可以轻易应付的。”因此,烦恼多是自找的。不是我们承受了太多的烦恼,而是我们不善于用快乐之水冲淡苦味。其实,在我们叹息、痛苦、焦虑甚至流泪时,快乐就在身边朝我们微笑。
(二)大学生常见神经症
神经症是一种心理疾病,但不是“神经病”,神经病是指神经系统的疾病,是由于感染、中毒、外伤、血管病变等原因引起的神经系统的疾病,如脑血管疾病、中风、癫痫等。神经症也不是精神病。神经症是一组由精神因素造成的非器质性的、大脑神经机能轻度失调的心理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以18岁到30岁的青年患者最多。神经症一般没有任何可以查明的器质性病变,但又确实有心理异常表现,甚至可以表现得非常严重;通常病人对自己的病态有充分的自知力并能主动求医,而且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基本没有缺损。
1.焦虑症
焦虑症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主要特征是发作性或持续性的情绪焦虑、紧张,包括惊恐性障碍和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性障碍的基本症状是反复的惊恐发作,表现为突发性的紧张性忧虑、害怕或恐惧,常伴有即将大祸临头的感觉。广泛性焦虑障碍则表现为持续的紧张不安,并趋向慢性过程。
2.强迫症
强迫症是以强迫症状为特征的神经症。强迫症状是指患者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的和被迫无奈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的存在,虽然患者同时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这些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都是毫无意义的和没有必要的。强迫症主要表现为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和强迫行为。
3.恐怖症
恐怖症指对某些事物或特殊情境产生十分强烈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与引起恐惧的情境通常极不相称,患者自己也明知自己的恐惧不切实际,但仍不能自我控制。常见的恐怖症有社交恐怖、旷野恐怖和动物恐怖等。
4.疑病症
疑病症是指患者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确信自己有病,而处于对疾病或失调的持续的强烈恐惧之中。患者通常极为焦虑,对自己想象出来的疾病经常表现出强迫性动作。当被医生检查证明没有病时,常常会断定医生的诊断是错误的,又去找其他医生。疑病症状常常是患者不自觉地希望从家庭或周围寻求对自己的的注意、关心和同情,同时也作为满足某些欲望的手段,在疑病症的背后实质上往往是一种潜在的不安全感及内心的矛盾、冲突和困扰。患者对健康过分关注是对现实生活的转移,逃避矛盾、逃避实际或可能出现的挫折。他们常常把一切挫折、失败归结于“病”,从而减少个人心理上的压力、内疚和自责,避免对自己能力、才学等的怀疑和否认,避免自以为可能出现的名誉、地位的损失,以求心安理得。可见,疑病症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心理防御机制作用的结果。
(三)常见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指不伴有精神症状的人格适应缺陷。主要表现为:行为怪癖、奇异;情感强烈而不稳定;紧张、退缩等。
1.人格障碍的类型
人格障碍的情况十分复杂,美国《心理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DSM-IV)中依据临床常见的病例,将人格障碍分为三大类群。
(1)以“行为怪癖、奇异”为特征的类群:包括偏执型人格障碍和分裂型人格障碍。如偏执型人格的人易产生偏执观念,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有极强的自尊心,同时又很自卑、好嫉妒,看问题主观片面,常常言过其实,乖僻古怪,失败时常迁怒或归咎他人。
(2)以“情感强烈而不稳定”为特征的类群:如冲动型人格,表现为情绪不稳,常因微小的精神刺激而突然爆发非常强烈的愤怒情绪和冲动行为,且自己不能克制。还包括癔病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攻击型人格障碍。
(3)以“紧张、退缩”为特征的类群:如强迫型人格,表现为常有个人的不安全感和不完善感,因而焦虑、紧张,过分地自我克制、自我关注,事事追求完美,同时却又墨守成规、处事拘谨,缺乏应变能力。还包括回避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
以上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了人际关系的处理,而且妨碍了工作和事业的正常发展以及亲情、友情和家庭幸福,所以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人格障碍的鉴别
人格障碍一般始于童年或青少年,而持续到成年或终生。一般认为是在不良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遭受到环境的有害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在大学生心理咨询门诊中很常见。尽管人格障碍的类型比较复杂,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可以作为鉴别之参考。
(1)一般意识是清醒的,认识能力也保持完整,是在没有意识障碍和记忆力、智力活动无明显缺陷的情况下出现的情感与行为活动的明显障碍。情感障碍表现为情绪极不稳定,或对人感情淡薄甚至冷酷无情;行为活动障碍表现为极易受冲动、偶然动机和本能欲望支配,缺乏目的性、计划性,自制力差,常常与周围的人甚至亲人发生冲突,人际关系差。
(2)一般能正常处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理解自己的行为后果。但由于对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自知力,很难从错误中、从过去的生活经验中吸取教训,加以纠正。因此,不能适应周围的社会环境。
(3)有相对的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且矫治困难。
(四)网络综合症的表现及自我调适
网络综合症是被医学上称做“互联网成瘾综合症”(简称IAD)的心理疾病,顾名思义,是上互联网成瘾所致的症候群。它与网上暴力、网上色情并列为“网络新生代”的三大杀手。
网络综合症患者多沉湎于网上自由说谈或互动游戏,并由此而忽视了现实生活的存在,或对现实生活缺乏满足感。初时只是精神上的依赖,渴望上网遨游冲浪,尔后可发展成为躯体的依赖,不上网时表现情绪低落、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更严重者甚至会发展成心理失衡、社交障碍甚至双重人格。究其原因,是由于患者上网时间过长,使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引起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增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压升高。这些改变可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生物化学变化,尤其是植物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使免疫功能降低,诱发种种疾患,如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痛、焦虑、忧郁等。同时由于眼睛长时间注视电脑显示屏,视网膜上的感光物质视紫红质消耗过多,若未能补充其合成物质维生素A和相关蛋白质,就会导致视力下降、眼痛、怕光、暗适应能力降低等。
我国接收第一例网络综合症患者的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孙智主任分析认为网络综合症的症状包括抑郁、失眠、精力难以集中等,与吸烟、酗酒甚至吸毒等上瘾行为有惊人相似:一上网就兴奋异常,若无法上网就“网瘾难耐”。该症状有五大显著特征: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网上度过;对自己不再有任何控制;表现出逃避现实的心理迹象;越来越愿意呆在网上;和家人的关系出现问题。
网络综合症完全是人为的,只要加强自我保健,便可防治。具体措施为:(1)早发现早节制、理智上网。出现早期症状,应及时停止操作并休息。在上网时间上要自我约束,特别夜间上网时间不宜过长。(2)注意操作姿势。荧光屏应在与双眼水平或稍下位置,与眼睛的距离应在60厘米左右。敲击键盘的前臂呈90度。光线要柔和,不可太暗。手指敲击键盘的频率不宜过快。(3)完善自我、科学用脑。平时要丰富业余生活,比如外出旅游、和朋友聊天、散步、参加一些体育锻炼等,注意劳逸结合。(4)在饮食上要多吃一些胡萝卜、荠菜、芥菜、苦瓜、动物肝脏、豆芽、瘦肉等含丰富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5)一旦出现网络综合症,不要紧张,尽早到医院诊治,必要时可安排心理治疗。
(五)常见精神病的表现及类型
精神病是指人脑机能活动失调,丧失自知力,不能应付正常生活,且不能与现实保持恰当接触的严重的心理障碍。据资料统计,我国现有精神病患者1000万人,发病率为11%,已成为常见病。据专家预测,在未来的几十年中,精神病患者会有所增加。
1.精神病主要异常表现
第一,病人的反映机能受到严重损害,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歪曲的,会出现精神失常现象,如幻觉、妄想、思维错乱、行为怪异、情感失常等,因而丧失正常的言行、理智与行为反应。第二,社会功能有严重损失,不能正常处理人际关系,不能正常参与社会活动,甚至会给公众社会生活造成危害。第三,不能理解和认识自身的现状,不承认自己有精神病,对自己的处境完全丧失自知力。
2.精神病常见类型
(1)情感性精神病:是以情感障碍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精神病,又称躁狂抑郁性精神病。主要表现为情感的高涨或低沉,有时两种状态交替进行。大学生中,某些心理刺激,如强烈的惊吓、尖锐的批评、失恋等引起的过度焦虑与紧张等都是致病的诱因。患有情感性精神病的学生,性情极端失常,有强烈的激动、兴奋或忧伤、抑郁的情绪反应。
(2)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重性精神病,其发病率在精神病中居首位。发病年龄多为青壮年。在大学生中发病率约为7%。此病心理异常的表现主要是精神活动“分裂”,即患者行为与现实分离,思维过程与情感分离,行为、情感、思维具有非现实性,难以理解,不能协调。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十分复杂多样,常表现为联想散漫、思维破裂、情感淡漠、言行怪异、妄想、出现幻觉幻听等。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智能完好,但对自己的表现缺乏自知力。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不清楚,通常认为与人体的特征、遗传、母体内的损伤、年龄、素质、环境等因素有关。治疗一般以药物治疗为主,辅以心理治疗。
(3)反应性精神病:是一种心因性精神病,由急剧或持久的精神刺激引发。此病临床症状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并伴有相应的情感反应,容易被人所理解。大学生中由于意外事件的突然降临(如亲人突然死亡及严重伤害等)及持久的精神痛苦(如失恋、学习上的挫折、人际纠纷等)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一般病程较短。治疗以心理治疗配合其他的治疗为主。一旦患者能正确对待精神因素或精神因素消除后,症状即可消失,且预后良好。对于那些具有明显的创伤性体验的患者可采取适当的调整环境、移地休养等方法配合治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