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武器与战争-常规武器和它的战争(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军舰海上强霸

    一

    作为军种来讲,我们通常称为陆、海、空三军,说完陆军与空军,就该说一说海军了。说到海军,它唯一的阵地和武器是军舰,但军舰只不过是一个通称,细分起来,它由许多种按不同任务不同性质因而也各具有自己名称的舰与艇组成。通常的概念是舰的体积大,艇的体积小。舰里面又分为航空母舰、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猎潜舰等等;艇里面又分潜艇、快艇(鱼雷艇和导弹艇)等等。有了先进的军舰组成的舰队和强大的海军,就能获得“制海权”,称霸海洋。而从今天乃至未来,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必然会越来越依赖于海洋。因为地球的海洋面积为36,200万平方公里,它占据了地球表面面积的71。

    军舰的前身,是木制的战船,这在我国,很早就产生了。1964年,在成都百花潭发掘出一批土坑墓葬,其中有一件是世界工艺史上罕见的嵌错(用金丝或金片镶嵌各种华美秀丽的图案或文字于铜器上,然后用厝(错)石磨平的工艺)铜壶。那壶上有三层图景,下层就是一组水陆攻战的图像。左边是登城攻防,城下兵弩俱上强行进攻,城上居高临下奋力坚守,一攻一防,扣人心弦。右边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水战,双方都使用了有两层甲板的战船,上层立戈悬剑,树帜擂鼓,兵士戴盔穿甲,使戈射箭;底层的划桨手奋力划动长桨,各自向对方猛冲。眼看两船已经交首,短兵相接,左方短剑刺去,右方长戟击来,船上船下展开了激烈的厮杀……经考古鉴定,这铜壶属于春秋末期至战国前期的遗物。

    艺术是生活的反映,由此证明,中国在春秋末期,已有水军战船了。

    当时,齐、楚、吴、越四国都瀕水旁川,都有广袤的水域,他们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积极扩充水军,建立强大的舟师,兴造各种战船,因此,也经常发生大规模的水战。

    吴国地处长江下游,首都就在现在的苏州市,西临太湖,东通大海,是一个一日不能废舟楫的国家。所以吴国的战船是最为出名的。公元前514年,吴国国王阖闾任用伍子胥为谋臣,军事家孙武为将军。伍子胥对建设水军船舰很有研究。据记载,吴国的战船主要有“艅艎”和“三翼”。“艅艎”是王侯们乘坐的大型战船,水战时可作为指挥船;“三翼”战船有三种不同的型号。“大翼”广(阔)一丈五尺,长十丈,可乘士卒90余人,其中划桨手为50人,管理船头船尾3人,专管武器的4人,船上的武器有长钩、长矛、长斧各4把,弩32把,箭矢3200支,军盔32个。中翼阔一丈三尺,长七丈;小翼阔一丈二尺,长五丈六尺。唐代诗人元稹曾用“光阴三翼过”的诗句形容时间的迅速飞逝,这说明了“三翼”战船的航速之快。公元前506年,吴国水军登“艅艎”、“三翼”等各种战船,沿长江西上攻楚,直至汉水,打了胜仗。过12年后,吴、越两国又在太湖的西南面展开激战,吴王夫差在“艅艎”大船上擂鼓督战,大败越军于夫椒。

    齐国地处渤海之滨,劳动人民为捕鱼晒盐等海上生产的需要,很注重造船技术。从“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这个传说来看,没有庞大的船队和高明的航海技术,齐景公在海上玩6个月恐怕是不可能的。在古籍上还没有发现齐国舟师的记载,但从公元前485年吴王夫差“乃从海上攻齐,齐人败吴”的记述,说明齐国舟师的强大。

    楚国位于江、汉流域,早在西周初期,那里的劳动人民就有比较高明的造船技术。我们从一则“昭王南征”的故事里可见其一斑。公元前976年,周昭王率兵攻楚,他领兵来到汉水边,命令当地人民在三天内造出渡河用的船只。人民恨透了这个奴隶主,制造了一批用胶液粘接的船只。这种船入水之后不久,便胶溶船解,周昭王和他的将士们也被淹死在汉水中。楚平王四年(公元前525年),在吴国伐楚战斗中,楚国以强大的舟师迎战,打败了吴国,还俘虏了吴国的战舰“艅艎”。

    越国的战船主要是楼船和戈船。戈船是在船上装备戈矛等武器。夫椒一战,越王勾践被俘,当了吴王夫差的三年仆从。回国以后,他“卧薪尝胆”,立志复仇,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之一就是积极制造战船。勾践灭吴后5年,将首都从会稽(今浙江绍兴)迁往琅邪(今山东日照县东北)时,已有“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的庞大战船队伍。

    我们可以引用一些资料,来了解一下中国造船业和水军的发展状况:

    秦代。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山东,并派遣徐福率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说明那时造船业的发达。

    汉代。有各种战船:冲锋用的“先登”,冲击用的“艨艟”、“赤马”,侦察用的“斥候”,还设有重型武装的“舰”,以及“賙”、“艇”等。公元前120年,汉武帝派人在长安西南郊开凿方圆达40里的昆明池,在池中建造楼船、戈船、豫章大船等数百艘,船上有楼、橹,戈船上有多种武器。

    三国时代。公元230年,孙权派去台湾使者所乘大船“大者长二十余丈(当时一丈约合2.4米),高出水面二三丈,望之如阁道,可载六七百人,物出万斛(一斛约合0.2石);随舟大小或作四帆。”建安郡侯官(今福州),是吴国造船业中心,设有典船都尉,监督“罪人”在此造船。长江中有的战船有楼五层,可乘士兵3000人。

    隋代。隋文帝开皇9年(公元589年),杨素在永安造“五牙”战舰,船上有五层楼,可乘兵800人。

    唐代。唐代“舶大者长二十丈,载六七百人是也”。李皋总结江陵人民造船经验,制造成用脚踏木轮推动船前进的战舰。

    宋代。宋高宗建炎4年(公元1130年),钟相、杨幺农民起义军创造了“杨幺车船”,有二十四车、三十二车等大楼船,把车船的建造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成为当时起义军水军中的主力。

    元代。元朝政府在奴儿干(今黑龙江附近的特林)设置军事机构,根据东北女真等各族人民懂得水性和伐木造船的特点,训练水师,制造船只,保卫东北边疆。

    明代。永乐、宣德年间(1405年一1433年),明航海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远航船队(大腙宝船)七次下西洋,其中有大船62艘,最远达到非洲东岸和红海海口。

    清代。顺治年间,为抵抗沙俄侵略,清政府于1658年在吉林乌拉(今吉林市)设船厂制造战舰,故该地又名“船厂”。在赵尔巽等人编撰的《清史稿》卷135、志110部分,对清代水师及海军的编制和舰船制造配备情况作了详细的记载。

    二

    原始的海战也与我们春秋战国时代的战法相同,是用舰船冲撞和接舷,然后跳到敌船上去白刃格斗。到16世纪,由于大炮和帆船的出现,拉开了海战的距离,以风为动力的舰船远远并列着,舷侧对舷侧互相射击。18世纪末,木帆船发展到了顶峰。由于当时海上斗争不断加剧,海战日趋频繁,这种木制军舰发展很快,形成了大小不同、火力有强有弱的各种军舰。其中最大的叫战列舰,排水量(以船舱排开水的重量来计算船舰的吨位)已达4,000吨,两舷装有数十门火炮。当时还有这样一种军舰,它比战列舰小,火力也较弱,但比较轻快、敏捷,常常排在战列舰的前后,作为前锋或后卫,有效地掩护主力舰作战,有时也单独在海洋上担任巡逻、侦察和袭击敌方舰船的任务,这种军舰便被人们称之为巡洋舰。

    19世纪初,工业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蒸汽机开始用在舰船上,军舰由靠风力转变为靠机器推进,大大减少了对风力、风向的依赖,从而开始了舰船史上的新时代。随着蒸汽机在军舰上的应用,接着就出现了钢铁军舰。1834年,一场狂风暴雨把许多舰船冲击到英国海岸,一个个木船被惊涛骇浪打得四分五裂,而一艘“加里bull;欧文号”铁船却只受到轻伤,并依靠自身的蒸汽动力回到了港口。人们发现,钢铁船比木船耐风浪冲击,不仅安全耐久,并且造价低廉。于是各国开始大量建造钢铁军舰。

    随着钢铁军舰的出现,迫使舰炮的射程、穿透力发生变化,原来的滑膛炮已不适应海战的要求,于是人们又研究出初速大、射程远、穿透力强的线膛炮。为了对付日益增强的舰炮,军舰不得不加厚舷部和甲板的主要部分,形成了舷部装甲和甲板装甲。战列舰的装甲最厚,改名为装甲舰。有的巡洋舰也装上较薄的装甲,称之为装甲巡洋舰。

    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战,双方的舰队除了作为核心的少数装甲舰外,多数是巡洋舰。以著名爱国将领邓世昌为管带(舰长)的“致远”号,就是北洋舰队中的巡洋舰。它建造于1888年,排水量为2,300吨,航速18节,是当时北洋舰队中航速最高的。它没有舷部装甲,甲板装甲也较薄,所以防护能力不强。激战中,“致远”舰在弹药断绝的情况下,邓世昌仍然镇定自若,指挥水兵“鼓快车”,冲向敌前线队指挥舰“吉野”号,准备和敌舰同归于尽,不幸中雷爆炸沉没,表现了爱国官兵的大无畏气概。而参战的装甲舰和有装甲的巡洋舰,虽然也中了炮弹,但因装甲较厚,却没有被击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开始,巡洋舰明显地分为重、轻巡洋舰。重巡洋舰的排水量超过了10,000吨,主炮口径都在203毫米以上。而把排水量为5,00010,000吨、主炮口径在152毫米以下的巡洋舰叫作轻巡洋舰。在大战期间,巡洋舰参加了广泛的战斗活动,主要是袭击敌方的海上交通线和保护自己的交通线。1939年9月到12月间,德国的一艘“斯比”号重巡洋舰,单枪匹马地驰骋于南大西洋。它神出鬼没,一连击沉了英国9艘商船,共5万吨。英国决定派出20多艘军舰在南大西洋一带搜寻,以期截获德舰。12月13日,“斯比”号被英国的一艘重巡洋舰和两艘轻巡洋舰发现,双方在拉普塔河口东约200海里的海面上展开了一场炮战。“斯比”号装有两座三联装280毫米的主炮,虽火力处于优势,但寡不敌众,招架不住英国巡洋舰的夹击。在重创了英国重巡洋舰后,“斯比”号也被击伤,不得不退出战斗。在英舰的封锁下,“斯比”号自沉于蒙得维多港口之南。

    此外,巡洋舰也曾经协同航空母舰和战列舰进行战斗,担任它们的护卫,防止敌方航空兵、潜艇和驱逐舰的攻击。同时,巡洋舰还参与了对岸上目标和基地港口的炮火袭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巡洋舰被击沉的共有123艘,占参战总数的47,被击伤的也有80艘之多,可见各国使用巡洋舰十分广泛。

    在19世纪70年代,世界上出现了能在水中航行和攻击战舰的鱼雷。由于鱼雷攻击力十分猛烈,能装备在小艇上攻击敌舰,从而出现了小艇击沉大舰的威胁。为了对付鱼雷快艇,人们设计建造了比鱼雷艇稍大的舰艇。在艇上装了射速较高、口径较小的舰炮,用来阻击和追歼鱼雷快艇,掩护己方大舰的行动。同时,自己也装上鱼雷,具有了攻击大舰的能力。这种具有双重“性格”,既能对付鱼雷快艇,又能攻击大舰的舰艇,就是19世纪50年代的鱼雷炮舰,它就是驱逐舰的前身。

    1893年,英国建造了两艘“姊妹舰”,名叫“汉科克”和“霍纳脱”号,航速达27节(1节的速度为1海里/小时,1海里等于1.852公里),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驱逐舰,也是当时世界上航速最高的舰艇。被称为“鱼雷艇歼击舰”,简称“歼击舰”,意思是专门用来歼灭鱼雷艇的,由于翻译上的关系,我国把它译为“驱逐舰”。以后虽然又把它们叫做“鱼雷舰”或“雷击舰#39;但“驱逐舰的名称一直沿用到现在。

    1893年一1900年,我国建造了“建威”、“建安”号“快雷船”。它们的排水量为830吨,主机功率达到6,500马力,航速23节,装有89门舰炮和鱼雷发射器实际上就是当时的驱逐舰。

    20世纪初,装甲舰和巡洋舰的排水量继续增大,而作为比巡洋舰轻快的驱逐舰,就更多地承担了原来巡洋舰所担负的侦察、巡逻、袭击和护卫等任务。1904年2月8日夜,日本的几艘驱逐舰凭借夜幕,神不知鬼不觉地驶向旅顺港,利用俄国舰队正在吹吹打打庆贺节日的机会,突然向在港口外停泊的舰队进行袭击,当即击伤了俄国两艘装甲舰和一艘巡洋舰,揭开了日俄战争的序幕。战争中,双方虽然使用装甲舰、巡洋舰作为主力,但驱逐舰也配合主力进行雷击和炮战,同时还担任了布雷、扫雷等任务。

    1941年5月26日,英国的驱逐舰参加了围歼德国战列舰“俾斯麦”号的战斗,这是纳粹德国在30年代末重整军备时着手建造的一艘设备精良的大型战列舰,仅主炮就有381毫米口径的大炮8门,其它各种口径炮达5060门,德国自诩为“海上雄师”,是击不沉的军舰。

    对“俾斯麦”号的出现,英国人忧心忡忡,并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消灭它。他们派出两艘最新的战列舰,以及航空母舰、巡洋舰、驱逐舰和航空兵进行围歼。5月23日晚,在雨雪交加的北海海面上,双方展开了殊死战斗。“俾斯麦”号虽连续击沉、击伤英舰“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但自己的油槽也被打穿,其后又受到航空兵的鱼雷攻击,伤势十分严重。26日下午,英国其它的驱逐舰队也赶到参战,待夜幕降临后把德舰重重围困,伺机进行鱼雷攻击,有两枚鱼雷命中“俾斯麦”号。27日黎明,“俾斯麦”号弹药巳尽,在英舰猛烈攻击下,舰首中弹,前主炮被毁,立即大火熊熊、浓烟滚滚,不久被巡洋舰施放鱼雷击沉。在整个围歼战斗中,共有10多艘驱逐舰协同战列舰、航空母舰跟踪、追击“俾斯麦”号,充分显示了驱逐舰的作用。

    护卫舰是用来巡逻、警戒港湾,护卫运输船队的小舰。第一批专门建造的护卫舰排水量小(400——600吨),抗风性差、航速低、火力弱,只适合近海活动,随着战争的需要,尤其是二战期间,护卫舰得到了发展。仅英、美、法、德、意五国就建造了1,800艘。1954年11月14日,被我鱼雷艇部队击沉的蒋军“太平”号护卫舰,就是美国1943年建造的。

    专门建造的护卫舰,不断加强着反潜艇能力和防空能力,主要是装备了声纳、深水炸弹和多种口径的舰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护卫舰广泛参战,屡建战功。如1943年5月,结为“狼群”的25艘德国潜艇,从5月1日起,利用天气恶劣,空中掩护被切断的机会,分批向盟国大西洋西航的运输船队进行大肆进攻。盟国的护卫舰立即奋起抗击,先后击毁德国潜艇4艘,重创多艘。由于护卫舰的周密护卫,运输船多数平安地抵达预定的港口。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火箭技术、核技术和电子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这使得巡洋舰、驱逐舰和护卫舰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是在巡洋舰、驱逐舰和护卫舰上装备了导弹。由于导弹重量轻,威力大,目前装备导弹的舰艇越来越多。我们把装有导弹的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分别叫做导弹巡洋舰、导弹驱逐舰和导弹护卫舰。

    其次是大型军舰的作用有所降低,不再追求增大排水量。由于导弹武器和核武器的出现,大型军舰,特别是以火炮为主的军舰,其攻击力量并不比中型导弹舰强多少,并且作战中目标突出,易受各种导弹武器的攻击。加之造价昂贵,所以重巡洋舰已基本不再建造,原有的战列舰也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导弹巡洋舰也不再追求增大排水量了。

    第三是反潜(艇)任务的加重,普遍装备了反潜武器。新建造的巡洋舰、驱逐舰和护卫舰都着重增强了反潜能力,装备了声纳、各种反潜武器和反潜直升飞机。

    第四是大量增加了电子设备,以尽量缩短作战反应时间和增大探测距离。现在,有的军舰内部的自动指挥控制系统都由电子设备组成,电子设备的费用已占整个建造费用的三分之一。

    第五是核技术在军舰上的应用。这主要体现在军舰的推进装置上。目前,有少数巡洋舰已改用核动力,这样大大增加了航程,不再需要海上加油。另外,舰上装备的鱼雷、导弹、深水炸弹等,除普通装药外,也有核装药的,因为它能使爆炸威力明显增大。

    三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航空母舰和潜艇。

    航空母舰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英国将一艘巡洋舰的前、后甲板上的主炮拆除,铺上木制跑道,以甲板中部的上层建筑为界,前面的木制跑道供飞机起飞用,后面的木制跑道供飞机降落用。这样,飞机就可在舰上起飞和降落。这种改装,是因为飞机在战争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提高,而固定的陆地机场不但受到局限,也难于使用飞机于海域作战,有了这种改装,就有了灵便的游动机场了。那时,这艘改装后的巡洋舰叫“飞机搭载舰”,也是最早出现的航空母舰,它能装载20架飞机。

    不久,英国又把正在建造的客轮“卡吉士”号,改装成航空母舰“吉眼巨人”号。它具有全通式飞行甲板,即起飞和降落的甲板是连在一起的,飞行跑道更长了,起飞与降落也更方便。

    美国在1922年,将一艘运煤船改装成全通式飞行甲板的航空母舰“兰格利”号。

    日本在1922年底,新造了一艘“风翔”号航空母舰。这是世界上第一艘不是用旧船改装,而是专门设计制造的航空母舰,能携带飞机21架。

    到1930年前后,美、英、日、法等国先后改装成一批航空母舰,这些舰和“风翔”号相比,吨位和装载飞机都增加了好几倍,航速也增加了好多。一般排水量为1万—4万吨,航速2034节,续航能力为300012,000海里,一般能装载飞机2090架,还装有37203毫米口径的火炮1025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各国已先后改装和建造了30多艘航空母舰,其中美国8艘、英国13艘、日本11艘、法国1艘。

    1941年12月7日凌晨,在波涛汹涌的北太平洋上,日本一支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庞大舰队破浪向南疾驶。6艘航空母舰在中间,排成两路纵队,在它们四角有2艘战列舰和2艘重迤洋舰,最外一圈是9艘驱逐舰,在前面开路的是一艘轻巡洋舰,整个舰队组成环形队形,以全速悄悄驶向美国太平洋舰队常驻地珍珠港以北250海里海域,准备偷袭珍珠港。

    7号是星期日,日军选择的就是对手容易麻痹的时辰。美太平洋舰队,除全部航空母舰和几艘巡洋舰、驱逐舰出外执行任务外,绝大部分舰艇都停泊在港内,官兵们都在想着如何玩上一天。7点55分,升旗的号声刚停止,在珍珠港所在地的瓦胡岛上空,从四面八方突然出现大批日本飞机。这些从日本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共354架,先后分成两枇,毫不迟疑地对珍珠港内的舰艇和岸上设施进行狂轰滥炸。美军官兵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先是目瞪口呆,继而惊恐万状,顿时,珍珠港陷于一片轰炸、爆炸以及浓烟烈火之中。

    袭击不到两小时,日机共投鱼雷40枚、炸弹556个(共144吨),以损失飞机29架、舰艇7艘的轻微代价,获得重大战果,美国在港内的94艘舰船中,被炸沉炸伤大型舰艇19艘,中、小型舰艇20多艘。飞机被击毁188架,美军官兵被炸死炸伤4,575人,码头设施和机场遭到严重破坏,整个基地完全陷于瘫痪状态。

    这次偷袭的成功,充分显示了航空母舰的巨大作战威力。当时美国一艘航空母舰的舰长说过“……海上霸权是取决于航空母舰,而不是取决于已经过时了的战列舰,没有任何事实比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袭击我们基地内的军舰更能使他们信服了。”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争的扩大,美、日之间以航空母舰为主要攻击力量的战斗不断发生。如珊瑚岛海战、中途岛海战,双方多以航空母舰为主力,在较远的距离上,通过大批舰载飞机空袭消灭对方。甚至出现了主炮“对敌舰没有发射一炮”,而战争就决定了胜负。因此几个主要海军强国,纷纷改变了过去对航空母舰的片面看法,组织巨大财力物力,掀起了设计、建造新型航空母舰的热潮。例如美国在二战中、后期建造的“爱塞克斯”级航空母舰,排水量为35,000吨,航速33节,配备舰载机85100架。该级舰共造了24艘。美国还将9艘正在船台建造的巡洋舰,改装成“独立”型航空母舰。英国也在1943年开始设计建造“鹰”号、“皇家方舟”号和其他级航空母舰。“皇家方舟”号排水量为46,000吨,航速31.5节,装载飞机80110架。据不完全统计,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各国已建成或正在建造的航空母舰有200艘左右。

    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建或改建的航空母舰采用了很多新技术、新装备,战斗力有了很大提高。

    美国在1952年开始建造的“福莱斯特”级航空母舰就装备了喷气式作战飞机。至1959年,该级舰共造了4艘。英国的“皇家方舟”号、法国的“克里蒙梭”号等航空母舰也相继装备了喷气式飞机。由于喷气式飞机重量大,机体大,起飞和降落的速度大,迫使航空母舰也越造越大,从5万吨、7万吨直到9万吨。

    战后的航空母舰不但装备了核武器,并且也增加了反潜能力。因为航空母舰的体积大,容易成为潜艇的攻击目标。新型反潜直升机和垂直起降机的研制成功,反潜导弹、反潜鱼雷的出现,声纳性能的提高,就使航空母舰的远洋反潜能力大为提高。前苏联在1963年建造的“莫斯科”级航空母舰以及后来新造的“基辅”级航空母舰,都是以反潜为主要任务的航空母舰。

    战后航空母舰的弹药储量也大量增加。美国最新建造的“尼米兹”级航空母舰,能装1万吨供飞机用的航空燃油及3,000吨弹药,能供给五六十架飞机连续作战两个星期之用。

    新型电子设备如“海军战术数据系统”,卫星通讯和卫星导航系统,全天候电子阻降装置,各种大功率、高精度的雷达、声纳及电子对抗装置,各种自动化设备等,都陆续装上了航空母舰,使航空母舰的性能有了极大提高。所以,尽管二战后航空母舰的数量不断下降,到1979年在服役的只有20多艘(其中美11艘、苏4艘、法3艘),但威慑力却极大。

    将来的航空母舰的发展趋势如何呢?

    航空母舰的缺点是体积过大,因此目标大,易受攻击,并且造价也高,为克服这一缺点,各国都想研制小型的航空母舰。70年代初,美国设计了一种称为“制海舰”的小型航空母舰。排水量为14,400吨,舰长192米,动力是燃气轮机,航速2628节,能载14架反潜直升飞机和3架垂直起降飞机,舰员700名6这种舰的基本使命是作为大型航空母舰的补充,为舰艇编队和商船队护航,主要任务是反潜,其次是防空、反舰对舰导弹,第三是对敌舰攻击。英国也设计了一种小型航空母舰,叫作“通常甲板巡洋舰”,排水量2万吨,能载垂直起降飞机9架和反潜直升机9架。

    由于现代海战是一个“立体化”战争,把航空母舰分为攻击型和反潜型已不适应战争的需要了。在未来实战中,天上有飞机,水面有军舰,水下有潜艇,遥远处还能飞来中程或远程导弹。所以,各国建造的航空母舰将是泛用型的,即具备各方面的护卫、防攻能力。

    在许多国家,都在研究着未来航空母舰的设计新方案,具有代表性的方案有以下几种:

    侧壁式气垫航空母舰。气垫船是50年代末出现的一种新颖船型,近20年来发展迅速。气垫船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一个鼓风机,通过风道向船底打入压缩空气,船底四周有柔性围裙或刚性侧壁,使船底形成一层气垫,将船体全部或大部托出水面,从而达到减少阻力提高航速的目的。在美国,就有专家提出了几千吨侧壁式气垫航空母舰设想图。它的特点是航速高、机动性好、受鱼雷和水雷的威胁小等。当气垫船的航速达到100节后,气垫船上的飞机不需要借助弹射器和拦阻装置,就能在短距离内顺利起降。

    另一种设想是建造双体船航空母舰。双体船就是两条船用一个整体甲板联结一起。这种船具有甲板体积大、航速较高(可达50节)和稳定性好的特点,这就使它能成为理想的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

    第三种设想是制造水下航空母舰。这种舰具有潜艇的特点,为了躲避敌方导弹和飞机的袭击,必要时可随时潜入水中,提高自己的隐蔽性。

    以上三种设想中的航空母舰,虽然优点很多,但目前还存在许多解决不了的技术问题。所以估计在10至20年内,这样的航空母舰还不能问世。

    潜艇

    两千多年以前,有个国王名叫亚历山大,他想到水下面去逍遥一番,便下令工匠们给他做了一个玻璃容器,他躺在这个容器里下沉到海底,并在海底停留了一些时候,看到了水下奇异的水族的生活。从这个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民群众渴望潜入水晶宫去看个究竟的幻想。

    早期人们制造了一些所谓的“潜水船”,但都因为没有动力,不能前进。17世纪初,荷兰有个物理学家叫科尼利斯;德雷尔的,为了使潜水船能在水中前进,他作了长时间的研究和试验。到该世纪的20年代,他用一条最大的潜水船,装载12名士兵,用桨划船前进。这种潜水船是用木料制成的,在船体外面蒙上一层涂油的牛皮,下潜深度为4至5米。船内装有羊皮囊作为水柜。羊皮囊内灌进了水,船就下潜;把羊皮囊内的水挤出来,船浮到了水面。这种潜水船要算是世界上最早的潜艇了。

    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时,英国的战舰在美国的海面和港口横行霸道,激起了美国人的义愤。有个叫戴维特;布斯涅尔的美国人,很早就想造一条潜水船到水下去旅行一番。由于战事的爆发,他改变了主意,决心造一条水下战舰,从水下袭击英国水面战舰。于是,他很快设计制成了一条小艇,起名“海龟”。

    “海龟”艇是木制外壳,形状像一个尖头向下的大鹅蛋。艇底有一个小水柜,艇内有一个小水泵,向水柜内灌水时,小艇就潜入水中,当水泵把水柜内的水抽出时,小艇就上浮。艇上还装有一个手摇螺旋桨,可使小艇在水下前进。艇外挂有一个大炸药桶,上有定时爆炸装置。

    “海龟”制成后,美国当局命令上士埃兹拉;里,驾驶“海龟”去攻击英国一艘装有64门大炮的快速战舰“鹰”号。当“海龟”潜到“鹰”号船底下方时,埃兹拉;里选择的钻孔位置不对,钻不进去,他怕所带的氧气用完,就放弃战斗,浮出水面。英国海军巡逻艇发现了它,但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把它当成怪物加以追捕。“海龟”跑不过巡逻艇,埃兹拉·里急中生智,把炸药桶放出来,并点燃了定时爆炸装置,轰隆一声巨响,吓得巡逻艇掉头而跑,埃兹拉;里安全返回了基地。这次爆炸虽然未成功,却揭开了水下战斗的序幕。

    18世纪末,爱尔兰裔美国人罗伯特;富尔顿建造了一艘小巧玲珑的潜艇,起名“舡鱼”,该艇长7米,形状像子弹,艇体为铁架钢壳。它使用的武器是水雷。这条潜艇比起“海龟”要先进得多,已具有当今潜艇的雏形了。

    19世纪中,德国人威廉;鲍尔,对罗伯特;富尔顿制造的潜艇加以改进,制成了“火焰”号潜艇,装置一对踏车作为动力,就像自行车一样,用脚踏飞轮,带动螺旋桨前进。

    19世纪60年代,美国国内爆发“南北战争”。南军建造的“大卫”号潜艇,是以小型蒸汽机为动力的。这是潜艇在动力上由人力改为机器的一次重大改进。1863年10月的一个夜晚,“大卫”号潜艇袭击了北军的“克伦威尔”号铁甲舰,使其受伤。1864年2月17日傍晚,南军又使用“亨利”号潜艇,用长竿子绑上鱼雷,炸沉了北军的一艘巡洋舰“休斯敦”号,成为历史上第一艘击沉战舰的潜艇。

    1863年,法国建造了一艘很大的潜艇,叫作“潜水员”号,长47米,排水量420吨,艇上安装了80匹马力的压缩空气发动机。

    19世纪80年代,法国又制造了一艘名叫“吉姆诺特”号潜艇。这艘艇装上了蓄电池,使用了55匹马力的电动机作动力,这是潜艇动力的又一次重大改革。1898年,爱尔兰籍美国人霍兰又研制了一种潜艇,以汽油发动机作动力,水下最大航速为5节,水上可达7节,这艘潜艇,还安装了一个鱼雷发射管,可以在水下发射鱼雷。

    1899年,有个名叫芬贝夫的人,制成了一艘名叫“纳维尔”号的潜艇,有两层壳体。内外壳之间的空间用来装水,可使潜艇下潜上浮,使潜艇具备了较好的潜浮和航海性能。水下航行可达8节,水上速度可达到11节,并能给蓄电池充电,这一重大改进,为现代潜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开始,潜艇就投入到大规模的海战之中。因为在这次大战前几年,潜艇已逐渐完善化了,由于使用了柴油机作动力,航速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武器装备也比以前多了。1914年9月22日,德国潜艇U9号,在1小时15分钟内,用6条鱼雷击沉了英国三艘各为1万2千吨的巡洋舰“阿布柯”号、“霍格”号和“克雷西”号。用潜艇攻击商船的成效更加卓著。1917年1月,德国潜艇击沉协约国船只的吨位超过了30万吨,2月上升到46.9万吨,3月又上升到50万吨,4月高达85万吨。这些数据充分显示了潜艇的威力。

    因此,各国对于潜艇的发展日益重视,建造潜艇的国家越来越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有潜艇69艘,法国有72艘,意大利有115艘,日本有63艘,美国有112艘,德国有57艘。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各国建造的潜艇总数已达到1,600多艘,几乎等于战前潜艇总数的4倍。随着潜艇数量的增加,种类也在增多,用途也越来越广。潜艇的排水量,已从数百吨发展到2千多吨。不仅出现了大型、中型、小型潜艇之区别,而且还出现了执行特殊任务的袖珍潜艇。早期的潜艇,只能执行攻击任务,以后发展到能执行反潜、布雷、侦察和运输等多项任务了。

    但是,在海战过程中,各国的反潜兵力和反潜器材也在不断发展,使潜艇在水面活动愈来愈困难,稍一露头,就会遭到攻击。可是潜艇的充电,却靠柴油机,而柴油机工作又需要空气,水下没有供柴油机工作的空气,必须非浮出水面不可。为解决这些矛盾,潜艇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如增加了蓄电池的数量和容电量,并且在潜艇上安装了通气管,只让通气管露出水面,以获得空气。二次世界大战后,潜艇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有的国家把常规动力改为核动力。1954年,美国“舡鱼”号潜艇首先采用了核动力。以后,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开始研究、制造、使用核潜艇,这不仅是潜艇动力上的革命,而且使潜艇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有了核动力,使潜艇的续航力比常规动力增大近10倍,它可以绕地球跑好几圈而不需要增添燃料;并且能够以90以上的时间在水下活动,大大地提高了隐蔽性。装备了弹道导弹的核潜艇,已经成为一支战略打击兵力。

    目前,世界拥有潜艇的国家有30多个,共有各种潜艇约800艘(不包括我国)。其中拥有核动力潜艇的国家有苏、美、英、法和我国,共有核潜艇200余艘,约占潜艇总数的36。前苏联有潜艇350余艘,约占世界潜艇总数的40以上;美国有潜艇130余艘,占总数的16。他们都拥有弹道导弹核潜艇,以此作为争霸的战略威慑力量。

    二次大战后,各国建造的潜艇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装备弹道导弹武器的战略潜艇;一类是装备飞航式导弹和鱼雷武器的攻击型潜艇。这些潜艇排水量最大已超过万吨;水下航速也提高到30节;下潜深度由200米提高到400米至500米;武器射程也远了,鱼雷射程达到了4万米,导弹射程达数千海里。

    近几年来,美、英、法、前苏联诸国都停止了常规动力潜艇的建造,而致力发展新型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前苏联的此种潜艇分为D1、D2、D3三级。D1级于1973年建成,可带SS-N-8导弹12枚,射程为4200海里;另外还装有8具鱼雷发射管。该级潜艇水上排水量为9千吨,水下排水量为1万吨,水下航速25节。D2级于1976年建成,可带SSN8导弹16枚,据称水下排水量为1.6万吨,是现在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潜艇,水下航速25?30节。D3级可装最新的SSN8导弹,射程在4千海里以上。

    潜艇的发展趋势,是向高航速和大深度发展,不久的将来,新型潜艇的水下速度可达到5060节,有些国家探索着使用铝合金、钛合金、铍以及增强塑料等作潜艇外壳,据有关报导,用钛合金作成的潜艇,能下潜1千4百米;用增强塑料作成的潜艇,能下潜4千米以上。美国建造的一艘深潜试验艇“海豚”号,下潜深度已能达到1千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潜艇的发展前途是无限广阔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