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参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学习要点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社会主义的生命力体现在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不断改革、不断探索和不断发展的能力上。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主要取决于以下三点:一是源于对“文化大革命”的深刻反思,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二是源于对中国发展落后的深刻反思。三是源于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反思。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坚持改革开放,能够振奋民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坚持改革开放,能够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坚持改革开放,能够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日益完善,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但妨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和弊端还没有完全消除。改革开放越往纵深发展,面临的问题和矛盾越交织叠加、错综复杂,利益格局板结固化、畏难情绪等相继出现。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坚定信心,协调推进各领域各环节改革,齐心协力将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第二节 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和决策。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第二,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第三,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四,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开关和目的。第五,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依靠力量。

    第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牵引和带动其他各领域的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和主轴,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对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其他各方面改革的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

    第三,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揭示了深化改革的本质要求和价值取向。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改革不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的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抓紧解决由人为因素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突出问题。只有这样,改革才能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才能赢得更加广泛的支持和拥护,获得深厚的源泉和持久的动力。

    第四,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开关和目的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这“三个进一步解放”相互联系、有机统一。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解放思想是先导,改革遭遇的堡垒越坚固,涉及的利益关系越复杂,就越要拿起解放思想这个武器,以思想的新解放开辟改革的新境界。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最终是为了更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赢得比较优势,就要在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胜出一筹。

    第五,全面深化改革的依靠力量是人民群众。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始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让改革获得不竭的力量源泉和保证。

    第三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改革离不开开放,开放又推动改革。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是开放的发展,回顾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历程,改革与开放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改革为开放创造体制基础和内在条件,开放为改革提供经验借鉴和活力源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先后确立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东部沿海开放地区等,这些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地,为改革的全面推进作出了有益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推动中国和世界关系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信心。

    我国改革开放面临的世情和国情在深刻变化,必须扩大开放。从世界范围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总趋势没有改变,区域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各类自由贸易协定大量涌现。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发展中国家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仍在深化,新技术革命的新突破为各国新兴产业发展带来新发展。从国内看,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转型期和换挡期,需要通过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进一步促进国内体制改革;另一方面广阔的国内市场、充足的资金等,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进改革。一是要改革涉外投资管理体制,包括改革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二是要坚持多边和自贸区建设两个轮子一起转,进一步巩固多边贸易体系,打牢我国作为贸易大国地位的根基。三是要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与有关国家共同努力建设好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四是要创新开放模式,扩大内陆沿边开放,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努力形成全方法开放新格局。

    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要处理好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在立足依靠自身力量的前提下,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第四节 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开放要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推进改革的原则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成功的改革需要做好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作出统筹设计,加强对各项改革关联性的研判,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与治标相结合、渐进与突破相促进。顶层站得高,就能把握全局,掌握大势。摸着石头过河实质是在实践中试验、探索,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这是认识的普遍规律。

    改革开放要注重统筹协调。要坚持整体推进,加强不同时期、不同方面改革的配套和衔接,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凡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

    改革开放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改革开放要抓好落实,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改革目标要坚定,落实手段要到位。改革要坚持从具体问题抓起,着力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眼于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抓好各项政策的落实。

    思考题解答及拓展

    1.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35年来的伟大历程,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些重大论述深刻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新时期。当前,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大幅度提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的步伐决不能停顿倒退。要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坚定不移把改革推向前进,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两个全面”的重大任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的全面提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些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成。

    第三,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继续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势头,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当前,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互相交织、互相影响,复杂性、艰巨性、敏感性前所未有。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以推动。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重要领域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旺盛活力。

    2.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答: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它进一步丰富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目标的内涵和要求。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目的是更好地提高党带领人民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为了更好发挥制度优势,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效能,两者一脉相承、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求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更好地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活力。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

    综上所述,要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要求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另一方面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把各方面制度和体制机制的优势转化为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实际效能。

    3.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答: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成果,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修改为起决定性作用,是对市场作用的全新定位。“决定性作用”和“基础性作用”这两个定位是前后衔接、继承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在政府作用上,虽然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仍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强调市场不是不要政府、搞所谓的“全面市场化”,而是要使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相辅相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力,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和优势。

    综上所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机统一的而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割裂二者关系。既不能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4.如何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高举旗帜把握总目标,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引领。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既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又要坚持发挥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作用。在健全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优势,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二,坚持一切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的核心立场,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共识。中国的改革具有鲜明立场,这就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让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第三,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强化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保证。牢牢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党的领导。历史和现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这一点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为了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科学认识改革的本质要求,深刻把握改革的内在规律,正确处理改革的重大关系。与此同时,必须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全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全面激发和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保证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推进和各项改革任务的全面落实。

    延伸阅读

    习近平首次系统阐述“新常态”

    在把“新常态”作为执政新理念关键词提出6个月后,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于2014年11月9日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他表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习近平是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讲这番话的。观察家认为中国领导人发表“新常态”之论,向世界发出了这样的信号:走向新常态的中国也将给处于缓慢且脆弱复苏中的全球经济注入持久动力。

    当习近平谈论“新常态”时,他在说什么?

    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历来是中国领导人阐述中国经济发展路向和回应外界关切与疑问的重要场合。不久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前三季度经济增长7.4%,这引发了一些人对中国经济下行的担忧甚至唱空论调的出现。

    “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合理区间。”习近平在11月9日的演讲中轻松地说。他同时列举了诸多结构调整的积极迹象,包括就业持续增加,居民企业和财政收入稳增,服务业增势显著,内需不断扩大等。

    习近平说:“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他认为有几个主要特点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他进一步指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这包括:

    ——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习近平说,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习近平说,以目前确定的战略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我们正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习近平以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GDP能耗下降等数据指出,中国经济结构“质量更好,结构更优”。

    ——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习近平举例说由于改革了企业登记制度,前三个季度新增企业数量较去年增长60%以上。

    “新常态”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习近平在APEC这一国际场合讲述‘新常态’,既彰显了中国经济基本面的积极变化,也揭示中国决策层直面失衡调整困难的决心,对中国经济形势特点给出一种合规律的解释。”卢锋说“这可以引领预期、凝聚共识,引导海外人士更理性务实地看待中国经济,给世界经济吃下定心丸。”

    尽管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回落至7.4%,但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测算,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8%,超过美国。对亚洲而言,中国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将带动亚洲增长0.3个百分点。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一个走向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对亚太地区和世界都是利好消息。

    他分析说,进入新常态后,由于总量规模大,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不会降低,对世界市场的需求不会减弱。同时,中国经济走向新常态,意味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这对全球经济的再平衡和健康发展都有重大的正面效应。

    “任何经济体不可能总是维持两位数的经济增速,中国转向新常态下的中高速增长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也是名列前茅的。”美国卡特彼勒公司CEO道格·奥伯黑尔曼11月9日在参加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间隙对新华社记者说。

    他说,增长除了速度以外,质量更加重要。一个国家也像一个企业那样,需要不断推进改革来驱动增长。

    在北京APEC会议上,人们注意到,中国推动亚太地区发展所扮演的角色,也在进入一种“新常态”。

    习近平在11月9日的演讲中表示,随着综合国力上升,中国有能力、有意愿向亚太和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特别是为促进区域合作深入发展提出新倡议新设想。

    此前一天,习近平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合作和金融合作等与互联互通有关的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

    中国为2014年APEC会议确定了“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的主题,并将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加强全方位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建设作为重点议题。

    “中国将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也要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亚太和世界。”习近平在演讲中说。

    摘编自:《习近平首次系统阐述“新常态”》,新华网,2014年11月9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