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参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学习要点

    第一节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公平正义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历史范畴,既有客观性的一面,也有主观性的一面。在不同发展水平上,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思想认识的人、不同阶层的人,对公平正义的认识和诉求往往有所不同。

    公平正义反映的是人们追求利益关系合理性的价值理念和价值标准,包括人人平等、是非分明、合法合理、惩恶扬善、利益均衡、程序正当等内容,是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在现阶段实现公平正义,是指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全体人民在各尽所能创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理想和目标。人类自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因私有制的存在,人与人之间产生了极大的不平等。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都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自由竞争和等价交换成为衡量公正的标准,结果造成没有资产的无产者并不能真正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从而无法避免形式公正和实质公正的分离。社会主义社会是在反对不平等、不公正的社会制度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公平正义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和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集力,原因就在于它要使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更加平等的政治经济权利。

    马克思主义指明了社会不公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只有变革资本主义制度,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条件,就是整个社会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劳动是衡量公平和实现公平的尺度与基石,广大劳动群众是推动社会公平的主体和真正力量。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正义观是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思想理论基础。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坚持从社会发展水平、从社会大局、从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出发来看待和处理这个问题,强调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归根结底是要让人们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从实践来看,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科学道路,从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到实行改革开放、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在新的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向往和追求。公平正义既体现在党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实际工作中,更体现在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第二节 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由于政策和制度不健全、改革不到位、某些利益被固化,现阶段仍存在大量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这些现象涉及各个领域,已成为社会诸多矛盾的交接点,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随着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如不能妥善解决这些不公问题,将影响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现阶段存在的这些不公问题,大多是发展中的问题,能够在发展中逐步加以解决。要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努力把“蛋糕”分好,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保证人民的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权利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先决条件,没有权利公平,一切公平都无从谈起。实现权利公平,要从法律上、制度上营造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克服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公正现象,让每一位社会成员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承担责任,平等地受到保护。

    机会公平意味着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享有同等的机遇,并不因“起点”的不同而少得到或多得到机会。实现机会公平,要为每一个人提供广阔平台和施展空间,对困难弱势群体给予更多关怀和扶持。

    规则公平是所有社会成员面对相同的规则、在同一规则下行事,而不能搞双重标准、区别对待。实现规则公平,就要大力营造公开、公正、公平、透明的制度环境,做到法律和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坚决反对和克服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做到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

    第三节 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体系

    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体系,一是要以公平正义为标尺和准绳,审视和衡量我们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凡是不利于社会公平或导致更多不公平的,就要改革。二是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决破除阻碍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障碍,保证人民的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三是要通过创新制度安排,及时制定适应现实发展要求、反映人民意愿的新制度,使我们的制度安排更好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原则,更加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在经济领域,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在政治领域,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在文化领域,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社会领域,要建立健全成果公平分享制度,保障每个人的发展权利。在生态文明领域,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社会公平正义是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从基本国情出发,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去追求绝对的、抽象的公平。现阶段我们能够实现的是现实的、适度的公平,它既要反映社会成员的要求,又必须是在现阶段条件下能够逐步达到的公平,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要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长远目标、原则要求与当前实际结合起来,脚踏实地、稳步推进,让全体人民在共建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思考题解答及拓展

    1.为什么说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答:公平正义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历史范畴,在不同发展水平上,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思想认识的人、不同阶层的人,对公平正义的认识和诉求往往有所不同。通常认为,公平正义反映的是人们追求利益关系合理性的价值理念和价值标准,是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

    自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由于私有制的存在,人与人之间产生了极大的不平等,公平正义就成了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理想和目标。社会主义就是在反对不平等、不公正的社会制度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因此,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从来没有把公平正义当成一个抽象的概念和口号,而是坚持从社会发展水平、从社会大局、从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出发来看待和处理这个问题,强调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归根结底是要让人们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从实践来看,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科学道路,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在新的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向往和追求。公平正义既体现在党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实际工作中,更体现在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2.如何认识我国现阶段一些有违社会公平正义的现象?

    答:在我国,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上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但由于政策和制度不健全、改革不到位、某些利益被固化、“潜规则”在一些领域比较盛行等原因,现阶段社会上仍存在着大量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这些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这些问题大多是发展中的问题,是能够在发展中逐步加以解决的。应当看到,公平正义是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由多种因素决定,最主要的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可能一步到位、一劳永逸。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社会公正的要求也只能是基本的,必须从基本国情出发,同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而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去追求绝对的、抽象的公平,搞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急于求成。

    我们所能实现的公平是现实的、适度的公平,它既要反映社会成员的要求,又必须是在现阶段条件下能够逐步达到的公平,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要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长远目标、原则要求与当前实际结合起来,脚踏实地、稳步推进,使全体人民在共建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向着建设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社会的目标不断迈进。

    3.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进一步加大在制度安排、法律规范、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力度,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

    权利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先决条件,没有权利公平,一切公平都无从谈起。机会公平意味着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享有同等的机遇,并不因家庭背景、自然条件、资源占有水平等“起点”的不同而少得到或多得到机会,这实际上是一种过程的平等。而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一套规则来保证运行,公平正义则是这套规则的灵魂和核心。规则公平意味着所有社会成员面对相同的规则、在同一规则下行事,不能搞双重标准、区别对待。

    4.如何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体系?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了基本制度框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进一步健全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体系。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体系,就要以公平正义为标尺和准绳,来审视和衡量我们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

    在经济领域,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在政治领域,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在文化领域,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社会领域,要建立健全成果公平分享制度,保障每一个人的发展权利。在生态文明领域,要建立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同时,还应当看到,公平正义是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由多种因素决定,最主要的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可能一步到位、一劳永逸。需要脚踏实地、稳步推进,向着建设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社会的目标不断迈进。

    延伸阅读

    愿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党的十八大的庄严承诺。如何化为行动、变成现实,中央领导关注,人民群众关切。

    2013年年初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继续锁定“三农”,7亿农民迎来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的新机遇。春节前出台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直面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确立了“收入倍增”、“差距缩小”的目标。我们看到,前不久各省区市召开的两会都在制定政策,推出实现公平正义的相关举措。

    公平正义是人民的向往、幸福的尺度。以实干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要求各级干部在执政理念上对实现公平正义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利益主体多元、利益诉求多样公平正义不仅是求解利益均衡、化解矛盾的钥匙,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符合老百姓的共同愿望,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越是加快发展,越要树立维护公平正义的理念,越要破解公平正义的时代课题。经验表明,避开“中等收入陷阱”,妥善处理好公平正义的各方面问题,才能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健康有序,也才能按照党的十八大描绘的蓝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公平正义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级政府在制度上作出设计,尤为重要。如何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如何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如何冲破社会不公背后的特权思想障碍?如何解决在某些方面的利益固化藩篱?如何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这一切,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求破解方案,逐步完善构建公平的支撑与配套政策。当前,应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公平正义问题,拿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解决好群众身边不公平的现象。

    公平正义应体现在社会管理各个环节,各级公务人员要树立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掌握着一定权力,在决定政策、制定规则、裁定是非等方面,居于主导位置。维护公平要通过依法依规的管理来实现;主持正义,要依靠各级干部的工作来落实。一个地方和单位能不能做到公平公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干部有没有公平意识,能不能按法规和制度办事。领导干部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在社会管理各项事务中,自觉践行公平正义

    实现公平正义,是一个长远目标,也是一个敏感的现实问题。做好这项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尽善尽美,也不能急于求成苛求绝对。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充分考虑现实的条件和可能,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项工作。我们深信,勇于面对问题,积极解决问题,我们在实现公平正义的道路上就一定能够走得更好,助力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稳步前行。

    摘编自人民日报评论员:《愿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三论以实干贯彻十八大精神》,人民网,2013年2月26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