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安全:破解食品安全危局-食品化学化危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导读

    如果说几十年前的中国社会还对食品添加剂十分陌生,或者说只局限于对简单的食品发泡剂的了解的话,那么现代社会的食品添加剂则足以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然而,这些种类繁多的食品添加剂带给人们的并不都是肚肠之福,相反,却在一步步让人们的餐桌变成化学品竞相争艳的天下,而人类的健康也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竞争中受到伤害。

    苏丹红丢掉了红利

    “苏丹红一号”是一种人造化学色素,一般情况下,苏丹红一号常用于工业方面,例如溶解剂、机油、蜡和鞋油等产品的染色。然而由于其使用方便,着色效果好,常常被不法商家用来给食品调色。尽管全球多数国家都明确禁止将苏丹红一号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但仍难以杜绝苏丹红一号在食品方面的应用。不过,到了2005年初,苏丹红一号作为食品添加剂的命运走到了终点。因为,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苏丹红一号会导致鼠类患癌,它在人类肝细胞研究中也显现出可能致癌的特性。

    紧接着,英国食品标准署在第一食品公司制造的伍斯特郡辣酱油使用的辣椒粉中查出了苏丹红一号。据查,这种酱油又被许多下游厂商用来制造不同食品,其中就包括麦当劳连锁快餐店、联合利华公司、亨氏公司等国际知名企业的产品。

    2005年2月18日,英国食品标准署就食用含有添加苏丹红色素的食品向消费者发出紧急警告,并在其网站上公布了亨氏、联合利华等30家企业生产的可能含有苏丹红一号的359个品牌的食品。截至2月21日,清单上的产品增加到了419种,不久该清单上的产品又扩大到618种,这些产品包括虾色拉、泡面、熟肉、馅饼、辣椒粉、调味酱等。英国食品标准署不仅要求立即召回这些产品,而且还要求销售这些产品的商家立即将其下架,否则追究法律责任。此消息一经传出,全球哗然,迅速产生了全球性连锁反应。

    在英国食品署对苏丹红亮出红牌一周后,中国也对苏丹红一号下达了封杀令,一个星期后,含有苏丹红一号的食品首先在北京被查获,由此揭开了中国对苏丹红一号实行从生产、流通、餐饮各环节拉网式围剿行动的序幕。而受此打击首当其冲的当属百胜餐饮集团公司旗下的肯德基。

    2005年3月21日,《北京晚报》以《北京加大力度清剿“苏丹红”》为题对当时的事件进行了报道:被苏丹红一棒击中的百胜餐饮集团在北京肯德基各门店贴出《告北京消费者通知》,称肯德基已全面完成清查,产品中不会再出现苏丹红……靠“鸡”吃饭的肯德基万万没想到鸡年伊始就面临安全危机。据估算,因5种“拳头”产品全都牵扯进了苏丹红事件而被停售,肯德基全国1200家店在这次事件中4天来至少损失进账2600万元。

    蒙受巨大损失的肯德基的拥有者百胜餐饮集团,一边后悔不迭叫苦连天,一边发出“安民告示”,称“涉及苏丹红的范围限于目前停售的新奥尔良烤翅、新奥尔良烤鸡腿堡以及辣鸡翅、香辣鸡腿汉堡、劲爆鸡米花产品的部分调料,其他所有调料确认不含苏丹红”,同时称将追究调味料供应商基快富公司的责任。而后,肯德基通过权威部门已经全面清查了50多家供货商、70多个品项的原料,证明只有基快富公司一家有问题。百胜餐饮集团公共事务资深总监王群表示,此次事件暴露了供应商管理上的问题,下一步,肯德基将重新评估供应商管理的流程,注重对类似苏丹红这种不属于常规原料的特殊成分的检验。(来源:《北京晚报》,作者:杨滨)

    比较而言,苏丹红一号在食品行业的应用,肯德基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后的围剿事实证明,苏丹红一号在国内俨然已形成了产供销一条完整的地下渠道。承担检查职能的国家质检总局的神经高度紧张起来,一方面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对进口食品,特别是原产于欧盟的食品开展苏丹红一号项目检测,对含有苏丹红一号的食品一律禁止进口,另一方面,要与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对近期已进口的可能含有苏丹红一号的食品或原料进行清查。各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卫生监管,对食品中使用苏丹红一号的情况进行检查,加强抽查检测,严把厂门,禁止含有苏丹红一号的食品进入流通领域。

    2005年11月12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报了北京市个别市场和经销企业售卖来自河北石家庄等地用添加苏丹红的饲料喂鸭所生产的“红心鸭蛋”,并在该批鸭蛋中检测出苏丹红。15日,卫生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紧急查处“红心鸭蛋”。北京、广州、河北等地相继停售“红心鸭蛋”。

    国家质检总局16日表示,据有关方面对涉嫌“红心鸭蛋”企业的初步调查表明,此次查出的这批“红心鸭蛋”主要销往北京。

    被检出苏丹红的6个“红心鸭蛋”样本,有5个来自河北、1个来自湖北。

    此后,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对检测不合格的红心鸭蛋采取了紧急下架控制措施,并加大了排查和检测力度,并责令有关单位停止购进、销售和使用检出苏丹红的咸鸭蛋。对已经购买了被检测确定为含有苏丹红的“红心鸭蛋”的消费者,商业企业和市场主办单位应无条件退货。

    鉴于北京发现6种含苏丹红的“红心鸭蛋”,广州市工商局15日发出禁令,从16日开始,全市禁止向消费者出售红心鸭蛋。不管是在批发零售市场还是餐饮市场,一律禁止销售。

    广东省工商局要求各地工商部门立即对本辖区销售红心鸭蛋的经营单位进行全面检查,对于市场上销售的涉嫌含有苏丹红的“红心鸭蛋”详细登记进货和库存情况,并将所有产品予以查封销毁。同时要求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督促市场经营单位严格落实市场食品准入管理各项制度,认真建立购销台账,坚决防止不合格食品流入广东市场。

    在主管部门的监督下,河北省相关部门集中对平山、井陉两个重点养鸭县进行检查,通过逐户排查,共发现可疑鸭场7个、存栏鸭9000只,查封可疑饲料800千克、可疑鲜鸭蛋510千克、咸鸭蛋70千克。在对安新县68家禽蛋制品加工企业排查过程中,初步发现有3家企业产品可疑,并依法控制了与此相关的3名人员。而后,在当地畜牧、动物防疫等部门监督指导下,捕杀、焚烧、消毒、掩埋了5100多只问题鸭,销毁了数百千克问题鸭蛋。问题鸭的养殖户坦承,为了让鸭蛋卖个好价钱,他们使用了“红药”,但并不知道这是一种可以致癌的药物。

    对此,质检总局食品监管司有关负责人说,此次查出的苏丹红四号与苏丹红一号相比,颜色更深、更鲜艳一些,在毒性上差别不大。据介绍,苏丹红分为Ⅰ、Ⅱ、Ⅲ、Ⅳ四种,均是化学工业染料,常用于地板蜡、鞋油、机油等产品的染色,我国及许多国家都禁止将其用于食品生产。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1995年确定,苏丹红属第三类致癌物质(即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对人有致癌作用的物质),它能够使老鼠和兔子患癌症。这位负责人表示,由于苏丹红诱发动物肿瘤的剂量远远高于人体可能摄入量,因此,偶然摄入含有少量苏丹红的食品对人体造成危害的可能性较小,此次查出鸭蛋中的含量也远未达到影响人体健康的程度,消费者不必恐慌。

    声势浩大的围剿苏丹红活动给公众上了一次生动的食品安全课,特别是知名品牌诸如肯德基等许多大型食品企业生产的食品含有致癌物质这一事实令公众充分意识到,食品危机就在身边,必须提高食品安全意识以应对。

    随后,《人民日报》不失时机地公布了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苏丹红专项检测结果,一批检出苏丹红的食品企业得以曝光,而这场全球性的食品安全大检验也达到了一个高峰。此后,全国质检系统采取系列措施:依法严厉查处含苏丹红的食品及原料,所有检出含苏丹红的食品及原料一律强制收回;强化对生产苏丹红化工染料企业的监管;严格排查化工企业是否有将苏丹红变换名称后销售给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违法行为;推进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后续监管。国家质检总局拟进一步加大打击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尽快建立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的市场准入制度。

    随后,国家质检总局信息网以《“苏丹红”事件的本质》为题深入阐述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以及食品企业的应负之责。现摘引如下:

    近期,国家质检总局组织全国质检系统对可能含有苏丹红的辣味制品、番茄酱制品进行了专项检查。从第一批公布的结果看,未检出苏丹红的企业仅有60家,而检出苏丹红的企业多达30家;且30家企业共有88种样品含有苏丹红,60家企业仅有97种样品不含苏丹红。

    自苏丹红事件出现以来,“标准缺失”成了很多报道中必提的话题,有媒体甚至说,苏丹红炸开了标准的漏洞,而这次检测的依据,就是3月29日发布并实施的苏丹红检测方法国家标准。就苏丹红事件而言,漏洞是否真的出在了标准上?

    实事求是地讲,“苏丹红炸开了标准漏洞”的说法不仅有欠斟酌,而且缺少常识。苏丹红事发之际,我国确实没有检测苏丹红的标准。但是,早在1996年就已发布的强制性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允许使用的800多种食品添加剂中,就没有包括苏丹红。苏丹红出现于食品中,不在于是否有检测标准。类似苏丹红的化工染料至少上千种,随着技术的进步,不知还会诞生多少种新的化工染料,即使发达国家,也没有针对食品中本不应该出现的化工染料一一制定检测标准。但是,在食品中发现苏丹红之后,再研究制定检测标准则是另一回事。正如先有病毒,才研制抗病毒的药物,只有在食品中发现了苏丹红,才可能制定检测苏丹红的标准。

    既然不是“标准的漏洞”,食品中又何以出现苏丹红?我们知道,支撑食品安全的包括法律法规体系、标准体系和监管体系。每个体系都可能存在问题,说到标准的问题,那是某些食品生产企业没有严格实施产品标准,因为这些产品标准无论如何也不会将苏丹红等工业染料列为可以使用的添加剂。

    但是,这些都不是苏丹红事件的本质。国家质检总局针对此次专项检查采取的5项措施之一,就是责令所有辣味制品生产加工企业严格自查。企业必须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否则,查处了苏丹红,今后还有可能出现“苏丹绿”、“苏丹黑”。可以肯定,那些生产了含有苏丹红食品的企业的老板、员工,知道苏丹红不能用于食品生产,也从不会将自己企业的产品带给自己家人。但是,对于含有苏丹红的产品流入市场,他们却安之若素。在被查处的含有苏丹红食品的产品标签或产品说明中,没有一件写有本产品含苏丹红的。所以说,苏丹红事件炸开的,是企业的良知,是企业的诚信。

    企业诚信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分量值得掂量。生产企业是食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忽略了这一点,即使上千种化工染料都一一制定了针对可能出现于食品中的检测标准,也无济于事。(来源:国家质检总局信息网,2005年4月13日)

    客观地评价,苏丹红事件并非完全属于食品添加剂安全标准的缺失,也不完全属于食品监督部门的渎职,而是企业诚信的沦丧以及商业利益对人性的扭曲。

    在舆论界沸沸扬扬讨伐苏丹红的文章之中,有许多声音超越了事件本身,触及了社会深层问题。新京报就以《中国现代化要避免重蹈发达国家覆辙》为题发表了长篇评论,现在回味起来仍旧余味未尽: 苏丹红一号无疑是今年中国食品安全的一号关键词。3月4日,北京市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办公室紧急宣布,有关部门从广州生产的亨氏辣椒酱中检出苏丹红一号。苏丹红一号在中国的出现,再次让中国人想起了2004年甚至更早一段时间的食品安全梦魇。在进入现代化社会之后,包括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劳动纠纷、矿业安全、社会心理健康等多种现代化过程中的“现代病”逐渐走近中国社会。

    不可否认,现代化过程具有相似性,在最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各种问题。例如美国在现代化过程中,也曾经遭遇到资源的大规模无限度开采、劳动者失去基本权利、社会公众职业压力增大导致社会分化加剧等类似的问题。这让我们担忧,今天的苏丹红一号,抑或煤矿安全、环境污染等现代工业化带来的问题,是不是一个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必然的痛楚?中国的现代化,是不是也要付出这些沉重的代价?

    这些足以让我们担忧。因为一方面,诸多现代化研究都表明,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呈现加速趋势。以往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现代化过程,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于新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有可能大大缩短。如果我们忽视这些现代化陷阱,那么百年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有可能集中在十年二十年甚至更短的时间上演,那么将会给社会带来史无前例的沉重负担。这些高昂的代价将会导致现阶段的社会矛盾尖锐化,制约整个中国现代化进程,甚至出现历史倒退。

    另一方面,旧的现代化思维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发展,而其弊端十分明显。这就是为了现代化目的而忽视过程正确性的思想方法。而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仍然存在。因此我们应当警惕,如何有计划地对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保护;在实现职业分工高度精细化的现代化社会中,如何保护不同领域的劳动者的基本利益;在实现食品等社会产品生产从粗放型向高度集约化的转变过程中,如何防止工业化有害物质侵袭人民的肌体健康。

    现代化发展到今天,已经从简单的追求目的的现代化,转向现代化过程的和谐与统一。20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政治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曾对现代化的基本特征进行集合式的表述,他说:“现代化是将人类及这个世界的安全、发展和完善,作为人类努力的目标和规范的尺度。现代化意指社会有能力发展出一种制度结构,它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挑战和需求。”这意味着,即便我们从GDP指标上达到了现代化社会的标准,我们仍然需要反思,这个社会是否处在一种良性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是否真正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现代化社会无疑是中国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梦想,在进入21世纪的飞速发展之后,中国人开始享受现代化目标实现带给我们的精彩生活。我们希望现代化过程没有宿命般的痛苦,因为中国人在走向现代化的历史中,已经承受了太多辛酸和血泪。我们也相信尽管现代化有不可避免的同质性,但是这种同质性是对幸福生活的共同追求,而不是对于沉重过程的高代价重复。毕竟在不同历史文化中走出来的民族,有足够的智慧选择更加科学的道路。(来源:《新京报》,2005年3月9日)

    的确,苏丹红问题,也就是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仅是食品安全问题,也是如何发展的问题。事实上,苏丹红可致癌并非什么新发现,1996年我国出台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就未将苏丹红一号纳入食品添加剂范围用于食品生产。既如此,为何苏丹红一号仍然大量存在于我们的食品中呢?而欧盟出台禁令要早一些,自1995年以来,欧盟和其他一些国家已开始禁止在食品中添加苏丹红一号染色剂。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企业的逐利行为让人铤而走险。反映出的则是监管不力,以及企业社会责任感与社会道德的缺失。

    回顾一下,世界首次因苏丹红一号而引发的食品召回事件发生在2003年6月。当时,法国发现英国某公司出产的辣椒制品中含有苏丹红一号,因此要求其立即召回这种产品。尽管那次的召回行动规模不及英国的这一次,但是它却改写了欧盟的进出口条例。欧盟规定,从2003年7月起,凡进入欧盟各国的辣椒粉都要出具不含苏丹红一号的证明。

    尔后,英国食品标准管理局也曾向消费者和贸易机构发出有关苏丹红一号的警示,原因是此前该局在超市一批新食品中发现了苏丹红一号这种含有潜在致癌物的色素。英国食品标准管理局不仅要求食品生产厂商必须继续警惕红色污染,还重申严禁使用含有潜在致癌物、禁用产品目录中的苏丹红一号。

    但是,这两次苏丹红一号事件似乎并没有引起我国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因为此后我国一如既往,既没有要求他国的相应产品在进入中国时要出具不含苏丹红一号的证明,更没有将其列为常规的检测项目。很多监管部门的官员坦承,如果不是因为英国出现了苏丹红事件,他们甚至从未听说过“苏丹红”这个名词。尤其令人感到吃惊的是,在目前苏丹红一号已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之时,即使有关部门查出了苏丹红一号原料及其含有苏丹红一号的产品,也无法立即对其进行立案调查,这给查处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

    禁而不查,查而无标准可循,无法据可依,这使得苏丹红一号在我国明令禁止其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的情况下,依然被作为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暗藏多年,给执法查处工作带来尴尬。这种现状也给商家以可乘之机,并借此成功逃避制裁。这些现象也表明,面对苏丹红,我们的食品安全意识还不够强,我们织就的食品安全网还不够密,我们对于处理像苏丹红这样突发性的事件不仅知识欠缺,而且经验不足。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不能判定在未来的某一时间不再出现类似现象。但我们能做的是构建一个严密的食品安全体系,以及打造出一批诚信企业以及具有社会责任感与社会精神的企业家。

    祸起萧墙的三聚氰胺

    “三聚氰胺”本是一种有机化合物,也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最主要的用途是作为生产三聚氰胺甲醛树脂(MF)的原料。因该树脂具有良好的工业特性,而广泛运用于木材、塑料、涂料、造纸、纺织、皮革、电气、医药等行业。此外,三聚氰胺还应用于涂料、模塑粉、纸张处理剂、织物整理剂、皮革鞣润剂、上光剂和抗水剂、橡胶黏合剂、助燃剂、高效水泥减水剂、钢材淡化剂等。然而,就是这样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的化学物质,却被人“创造性”地应用在食品生产中,做为“不可或缺”的一种食品添加剂。这不能不说是恶作剧般对人类肌体的一种考验,也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有违人性与人类道德的“创举”。

    从全球范围内来衡量,早在1994年国际化学品安全规划署和欧洲联盟委员会合编的《国际化学品安全手册》第三卷和国际化学品安全卡片中就说明:长期或反复大量摄入三聚氰胺可能对肾与膀胱产生影响,导致结石。然而,即便有这样的明确说明,仍旧阻止不了那些被商业利益冲晕了头脑的企业。于是,悲剧就这样在消费者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了。一向受人喜爱的牛奶成了夺人健康与性命的恶魔。而那些违规使用三聚氰胺的企业也渐渐浮出水面。

    【资料】自2008年3月起,三鹿奶粉即屡遭消费者投诉,而三鹿集团称送检未发生问题;2008年3~9月,全国各地均出现结石儿童;2008年9月11日上午,三鹿称奶粉仍旧合格;2008年9月11日晚间,三鹿承认7000吨奶粉受到污染;2008年9月11日,卫生部提醒停止使用该品种奶粉;2008年9月12日,三鹿辩称是奶农加入了三聚氰胺;2008年9月12~18日,正式处理三鹿事件。三鹿原董事长田文华被拘,石家庄市委副书记、副市长和三名局长被免职;2008年9月16~18日,三聚氰胺引发乳制品行业骨牌效应,2008年9月,一系列因食用三鹿婴儿奶粉而患肾结石的报道铺天盖地袭来,三鹿奶粉一度成为众矢之的。三鹿奶粉在全国发出了召回令。接着,罪魁祸首三聚氰胺浮出水面,此后的奶业大检查让整个乳品行业蒙羞,有22家491批次婴幼儿奶粉被检出含有数量不等的三聚氰胺。截至2008年11月20日,有1000多名婴儿因食用被污染奶粉引发肾脏疾病在医院接受治疗。在此之前,已经有50741名婴幼儿恢复健康,出院回家,另外还有4名婴幼儿死于毒奶粉引发的疾病。

    也许会有人问,为什么奶粉企业会向奶中加入三聚氰胺这种化工原料呢?

    其原因就在于:食品工业中常常需要检查蛋白质含量,但是直接测量蛋白质含量技术上比较复杂,成本也比较高,不适合大范围推广,所以业界常常使用一种叫做“凯氏定氮法”的方法,通过食品中氮原子的含量来间接推算蛋白质的含量。也就是说,食品中氮原子含量越高,则认定蛋白质含量越高。这套检测办法有个弱点,即只要在食品或饲料中添加一些含氮量高的化学物质,就可在检测中造成蛋白质含量达标的假象,而三聚氰胺含氮量达66%左右。这样一来,名不见经传的三聚氰胺就成了应对奶蛋白含量检验,提高检测数据的法门。

    参与违规使用这种化工添加剂的皆为奶行业举足轻重的龙头级企业,三鹿、蒙牛、伊利等22家人们熟知的奶业大腕悉数牵涉其中,中国奶业一时间如一座摇摇欲坠的大厦,面临着一场生死判决。

    也许还有人记得三聚氰胺事发前一年的2007年4月,国际社会闹得沸沸扬扬的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通报我国部分企业在出口的用于制造宠物食品的小麦蛋白、大米蛋白及麸皮等植物源性蛋白中违规添加三聚氰胺,导致4000多只宠物猫、狗死亡的事件,仅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接到的投诉就有1万多起。

    时隔不到一年半,三聚氰胺的为祸对象即由美国的宠物转向了中国的婴幼儿,令人扼腕叹息。

    【新闻回顾】

    全国数十名婴儿患肾结石,曾食用同样奶粉

    “14名周岁婴儿患肾结石,疑某品牌奶粉是祸首。”看到快报昨天刊发的这则报道后,安徽人周琳(化名)在南京市儿童医院内心急如焚,她的孩子也正因肾结石住院治疗,而她一打听,同一病区里居然有5名孩子都曾经吃过同一品牌的奶粉,会不会就是这个品牌的奶粉啊?据了解,目前江苏省卫生厅已经介入调查。

    10月大婴儿得肾结石

    周琳的女儿已经10个月大了。因为没有奶水,给宝宝选择一款奶粉就非常重要了。“这个品牌比较老了,吃了放心。”周琳告诉记者,相比其他动辄上百元的进口奶粉,家境不是很富裕的周琳选了这个品牌的奶粉。孩子自出生就吃这个,一周就要吃一大罐。

    9月1日晚上,女儿突然排不出尿了,这种状况持续了4天。一家人赶紧花了1800元钱直接从安徽打车到了南京儿童医院,住院检查的结果让周琳大吃一惊,不满周岁的女儿居然得了肾结石,而且双肾都有结石,两个结石的直径有7毫米。周琳告诉记者:“医生直接问我是不是给孩子吃了这个牌子的奶粉,我说是的,医生点了点头说‘又来一个’。”才3天,治疗已经花去了一万元,想想女儿可能要开刀,周琳的眼泪流了出来。

    品牌代理商曾来探望

    杨非(化名)的女儿跟周琳的孩子在一个病区。“我的孩子1岁了,也是一出生就吃这个奶粉。”经过B超检查,发现女儿的双肾都有结石,最大的一个结石直径已经1.4厘米,而且尿道里也有结石,情况比较糟糕。经过周琳和杨非的仔细询问,南京市儿童医院泌尿外科一个病区里,至少有5名孩子有着近似的经历——长期食用某品牌奶粉,都患有肾结石。有的孩子病情更严重,已经转至上海治疗。大家在一起交流发现,都是吃的2007年产的该品牌奶粉。“她们与品牌代理商联系后,一位经理带着鲜花果篮来过一次。”旁观的一位患者家属告诉记者,但到现在都没有个明确的说法。

    省市卫监部门:已经成立专题调查组

    江苏省卫生监督所所长李延平告诉记者,他们也是在昨天刚刚接到投诉的,在此之前还没有接到过相关的投诉和汇报。“接到投诉后,我们非常重视,决定专门成立专题调查组,省市联动起来调查这件事情。”李延平说,由省卫生监督所和南京市卫生监督所组成的专题调查组今天将开始专题调查,目前还无法判断婴儿患病与奶粉是否有直接关系,一旦事情有进展,他们会立刻向社会通报。

    奶粉代理商:正在配合相关部门调查

    记者昨天联系上了该奶粉在南京地区的代理商,他说:“我们接到反映后也非常重视,我们跟医生也沟通过,医院并没有诊断这些小患者得病是因为服用了我们的奶粉。小孩子生病是有多种原因的,比如喂养方式等,不能就确定是因为吃了我们的奶粉造成的。南京市区每个月的销售量都很大,但儿童医院收治的这几名孩子中,没有一名是市区的,都是农村来的。”

    “我们也正在配合相关部门的调查。”他说,甘肃那边出现了一些病例,目前总部已经派出督查组到出现相关病例的地区去调查了。

    医学专家:是否因食用同种奶粉致病,无法下定论

    在南京地区,南医大二附院也是收治儿童患者较多的医院之一,该院儿科主任甘卫华说:“我们没有收治因为单一食物引起的肾结石小患者。”她说,这些年来,肾结石小患者的确比往年增多,但导致孩子患上肾结石的,都有综合因素,比如有的患儿是先天性的,有的患儿排钙的渠道不畅等,不能简单地确定吃某种奶粉会引起肾结石。

    南京鼓楼医院泌尿外科燕翔博士告诉记者,对于奶粉是否会引起肾结石目前还不好下定论,引起肾结石的原因有很多,有的孩子是先天体质有缺陷,比如先天是高钙尿,也可能与饮水有关系,有的患者家在农村,长期饮用的是当地的井水,水质偏“硬”,这可能也是患结石病的一个原因。

    陕甘宁再现6病例

    在9月8日甘肃岷县14名婴儿同时患有肾结石病症后,昨日记者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获悉,两个月来,陕西、甘肃、宁夏也有6名婴儿集中患有双肾多发性结石和输尿管结石病症,其中,陕西延安有两名。

    因母亲奶水不足等原因,有一婴儿母乳喂到5个月后人工喂养,其余5个婴儿都是人工喂养,这些孩子都在食用同一品牌的奶粉。(据《华商报》)

    【新闻回顾】黑龙江佳木斯市年仅3岁的何华程是三聚氰胺事件中众多受害者之一,何华程于2007年4月出生,出生后一直食用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生产的伊利牌婴幼儿奶粉,从父亲何荣一保留的购买发票上看,购买奶粉地点包括佳木斯市百货大楼、佳木斯大润发超市。

    何荣一告诉记者,儿子出生下来时健康可爱。但从2008年7月起出现半夜啼哭不止等情况,于是到各大医院进行检查,但都不能查清病因。2008年9月,三聚氰胺奶粉被媒体曝光,蒙牛、伊利等奶粉大品牌也被公布产品含三聚氰胺。于是,何荣一赶紧带着儿子到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检查,检查结果为:左肾积水、左肾输尿管多发结石。2008年9月24日患儿开始住院接受治疗,最终确诊为:左肾输尿管末端结石、左肾重度积水。经过医院的排石治疗,10月7日出院。出院检测B超显示:结石排出,左肾重度积水。出院后8个月,家属按照医嘱进行保守治疗。

    此时,国内“三聚氰胺致婴儿患肾结石”事件正闹得沸沸扬扬,国家质检总局也于2008年9月16日公布了22家《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中检测出三聚氰胺的企业名单》,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位列其中,三聚氰胺最高含量达到每公斤12毫克。

    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所开具的《婴幼儿事件患儿相关疾病专用诊断治疗证明》中详尽记载了何荣一儿子的治疗过程:在治疗期间,患儿接受了两次手术治疗,2009年6月23日,患儿查出左侧输尿管末端因结石堵塞处狭窄,于是进行了切除输尿管狭窄段,行左输尿管、膀胱吻合术,并置输尿管支架;2009年9月1日,患者在静脉全麻下行经尿道,输尿管支架取出术。证明中显示,两次手术都较顺利,患者恢复良好,但2009年10月13日患儿复查泌尿系统彩超显示仍为排尿前左肾重度积水,排尿后左肾轻度积水。

    虽然经过一年多的治疗,病情明显好转,但是仍然给年仅3岁的何华程带来了严重影响。何荣一告诉记者,家人每天都在孩子身旁悉心照料,现在每半个小时就要为儿子接尿,出门还要随身携带尿盆和电子表,如果孩子没有及时排尿,就会造成左肾重度积水。因为左肾的损害已经无法完全治愈,担心还会影响到孩子长大后的生育和正常生活。要使孩子的身体状况能够再改善一点,只能通过第三次手术。看着孩子小小年纪就受到病魔困扰,何荣一和妻子非常难过。何希望通过法律途径,将伊利公司告上法庭,请求给予经济赔偿。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维权律师许志永是该案的法律顾问,自接手三聚氰胺案件以来,已有23名伊利三聚氰胺奶粉受害者陆续找到他寻求法律援助,而这些受害者家属已经在律师的帮助下积极准备诉讼材料,将择日在各地起诉伊利公司。

    记者联系了部分受害者家属,浙江绍兴的姚翼方今年六岁,自出生开始就食用伊利婴幼儿奶粉,食用四年多后检查出双肾重度积水伴结石,最初检测结石都被肾积水挡住,根本无法排石治疗,现在孩子体质虚弱,只要感冒发烧就得上医院住上几天。内蒙古呼伦贝尔的患儿靖骞患上肾积水伴结石时才刚出生不足两个月,接受治疗后,虽然肾积水减少,但仍无法治愈。家长们都联系了伊利公司,但伊利公司对患者家属的申诉置之不理,没有做出任何回应。这些家长告诉记者,孩子的身体已经受到了伤害,很难治愈,用金钱赔偿已经无法弥补,只希望伊利公司作为一个大品牌能够对孩子们的伤害负责,给患者家属一个合理解释。而家长们最大的心愿只是:“希望孩子可以健康成长!”

    许志永律师的助手林峥曾经代表受害人将患儿何华程的受害情况交给伊利集团华北区总部北京伊利分公司,希望可以协商解决,但没有得到对方任何回应。

    许志永律师在他所起草的诉讼状中表示,这些“三聚氰胺孩子”未来的身体健康将需要家庭的长久关注、护理和担忧。所有这一切,都给受害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精神伤害。在该事件中,伊利集团消极应对、隐瞒真相、推诿责任、放任损害后果,其行为构成主观恶意。对这种恶意行为,法律应当给予惩罚而不仅仅是补偿受害者的损失,还应该主张精神赔偿,唯此才可惩戒违法者,伸张法律的正义,构建良好的公共安全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记者多次尝试联系伊利集团北京分公司公共关系事务部,但对方电话一直无人接听。(来源:新华网,2008年9月11日)

    事件经媒体的发酵,立即引起了一连串社会反应,各地职能部门与当地政府也开始密切关注事件的发展,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新闻回顾】

    中国各地应对三鹿奶粉事件治疗肾结石患儿

    中新社北京9月18日电,为积极应对河北三鹿奶粉事件,中国各地相继成立救治工作领导小组,纷纷确定专门定点医院,并迅速组织肾内、泌尿、放射等专业专家,为各医疗机构提供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诊治的技术支持和指导,对所有患儿实行免费治疗。

    中国进一步加强乳制品及相关食品检验监管

    记者刘长忠报道:中国国家质检总局18日晚发出紧急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乳制品及相关食品中三聚氰胺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检验监管工作。

    通知要求,各级质检部门实施应急管理期间驻厂监管员签字放行制度,落实好有毒有害物质风险分析制度,严格落实进出口产品批批检验制度,认真落实有毒有害物质举报奖励制度,实行应急检测优先保障制度。

    重庆发现一百一十六例泌尿结石患儿尚无重症病人

    孟幻、靳华重庆报道:重庆市政府18日公布称,截至9月17日15时,重庆主城、秀山、涪陵等地已发现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致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的患儿116例,目前仍有55例住院治疗,尚无重症患儿。

    重庆市卫生局副局长周英杰说,在重庆发现的116名患儿中,食用三鹿奶粉114例,伊利奶粉一例,施恩奶粉一例。目前,已有3例治愈出院,55例仍在住院治疗的患儿分布在十家主城区和区县医院,其他患儿症状相对较轻采用门诊治疗。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陈蓉称,重庆下一步监察工作会深入到农村,将继续加大对含三聚氰胺奶粉的排查以及对患病儿童救治的力度。

    广东阳江医卫专家吁患儿家长要理性莫恐慌

    记者陈明阳江报道:面对连日来为查肾而不断涌向各医院儿科门诊的家长,广东阳江医疗卫生专家18日希望通过媒体呼吁,家长要理性对待三鹿奶粉事件,避免因草木皆兵带给家庭不必要的困扰和增加医疗单位的压力。

    到目前为止,广东阳江暂未发现结石患儿。据了解,在前来查肾的婴儿中,有三鹿奶粉喂养史的只占一小部分,大部分家长都是17日从媒体上得知有22家企业婴幼儿奶粉含三聚氰胺后,才急着带孩子前来检查。

    云南医疗机构全力救治结石患儿

    记者甘娜昆明报道:云南省卫生厅披露,截至9月18日12时,该省累计报告临床诊断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患泌尿系结石症婴幼儿78例,目前相关医疗机构正采取积极措施对患儿全力进行救治。

    目前,云南除了对石家庄产三鹿奶粉进行清理封存外,质检、工商、农业等部门立即对全省范围内的40家乳制品企业及所属奶源地进行检查和监控。据介绍,云南省共有乳制品生产企业40户,其中:年内有6户企业未生产。9月10~11日,省质监局对另外34户乳制品生产企业的产品抽取139个样品进行检验,均未检出三聚氰胺。1~9月全省出口缅甸、越南等国家、地区乳制品91个批次3381吨,也均未检出三聚氰胺。

    河北百余县市增配儿童专用B超

    记者顾文娜石家庄报道:记者从18日河北省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17日下午,河北省代省长胡春华主持召开河北省“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重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听取了关于婴幼儿医疗救治工作情况的汇报,并就进一步采取措施,全力救治患儿进行了安排部署。

    为使食用受三聚氰胺污染奶粉的婴幼儿能够及时、就近得到诊治,河北省政府决定再增加专用设备投入,为该省136个县(市)配备一台儿童专用B超,立即购置到位,所需资金由省财政拨付一半,困难县由所在区市支付一半。同时,为每个县抽调3名省、市级医院的专业医生为婴幼儿进行B超检查。

    山西设立百余定点医院方便结石患儿就诊

    记者梁波太原报道:山西省卫生厅今日对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患儿医疗救治和婴幼儿奶粉情况进行通报,截至9月17日12时,山西省因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患泌尿系统结石的患儿共计363例,现住院治疗138例。

    为解决短期内可能出现的患儿扎堆筛查、医院接待能力有限等情况,目前,山西省卫生厅已经采取应急措施,全省设立设有儿科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作为定点医院共159个,引导分流、方便患儿就诊。同时,成立了山西省卫生厅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诊疗专家组,负责指导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的诊疗和重症患儿的救治。

    甘肃一重症肾结石患儿脱离危险

    记者刘薛梅兰州报道:据甘肃省卫生厅18日发布消息称,截至9月17日,甘肃省各级医疗机构接诊检查了大量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的婴幼儿,累计临床确诊患儿1695名,比前一天新增925名;现住院445名,当日新增190名;其中重症患儿7名。据统计,新增925名患儿分布在甘肃省12个市州,其中农村患儿较多。

    据悉,甘肃省卫生厅目前尚未接到其他问题奶粉所致的泌尿系统结石的报告。甘肃省卫生厅对泌尿系统结石患儿的医疗救治的筛查、诊疗全部实行免费,对医疗相关科室取消午休、双休日及节假日休息。自全面开展救治工作以来,目前甘肃省没有发生一例患儿死亡。据悉,酒泉有一名重症患儿在卫生部派往甘肃的专家指导下,已经脱离了危险。(来源:中国新闻网,2008年9月18日)

    【新闻回顾】

    黑龙江省八措施保障肾结石患儿早康复

    东北网9月28日讯,截至9月28日12时,全省累计接诊、筛查婴幼儿97436人,临床诊断患儿2489人。黑龙江省将采取八项措施,保障肾结石患儿早日康复。这是记者从28日召开的“黑龙江省婴幼儿奶粉事件医疗救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了解到的。

    奶粉事件发生后,黑龙江各级卫生部门高度重视,行动迅速,成立组织,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科学医治,免费筛查、诊断、救治,专业培训、宣传教育和督导检查到位,确保了筛查、诊断、治疗和宣传全覆盖,措施十分有力,效果非常显着。截至9月28日12时,全省累计接诊、筛查婴幼儿97436人,临床诊断患儿2489人,住院218人,无重症患儿,已出院164人,仍有54名患儿住院接受治疗,其他患儿症状轻微均在院外随诊治疗。筛查和确诊人数下降,治愈出院人数增加。

    会议要求,要举全省卫生系统之力,强化八项措施,全面做好奶粉事件各项涉医工作。要强化思想认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必须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的政治意义、社会意义和工作意义,做好奶粉事件涉医的各项工作。

    要强化国家政策落实到位。各级医疗机构坚决全面贯彻落实、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确定的对奶粉受害婴幼儿的免费筛查、免费救治政策,通过筛查、检查、救治,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患儿的关心爱护、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坚决不能拒诊患儿,不准推诿扯皮,要实行人性化的服务,千方百计救治患病婴幼儿,确保所有患儿能够得到及时、有效、规范的诊疗,将含三聚氰胺奶粉给我省患儿带来的损害降到最低点,以实际行动维护人心稳定、维护社会稳定、维护政治安定。

    要强化科学诊治到位。各级医疗机构在诊疗工作中要严格执行卫生部下发的《与食用受污染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相关的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诊疗方案》,规范诊断,科学救治,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要设立专人、使用专用设备、开设专门诊室对患儿进行救治,推行无损检查,积极内科治疗,加强基础护理工作。对住院和重症患儿实行集中收治。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迅速集中专家力量和医疗资源,指定设有儿科、综合实力强的医院或儿童医院集中收治重症患儿,千方百计确保不出现死亡病例。

    要强化统筹资源利用到位。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各级诊疗专家组的指导作用,根据各地诊疗需要,派出相关专家深入基层,组织辖区医疗资源深入基层尤其是广大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全力排查患儿,实现筛查、诊断、治疗、宣传的全覆盖,尽早发现、尽早救治,尽最大可能地减少含三聚氰胺奶粉对婴幼儿健康所造成的危害。

    此外,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做好患儿相关数据统计上报工作,统一把相关情况向社会公布;要继续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提高公众知晓率;要注意加强与患者家属沟通,做好宣传工作,稳定家长情绪,消除家长不必要的顾虑;要实行“一把手”负责制,负责具体工作,各地、各医院要将工作责任细化落实到人头、落实到每项具体工作、每个具体环节,出现责任问题要分别追究领导责任、工作责任和连带责任。(来源:东北网,2008年9月28日,作者:姚国峰,杜筱)

    颇有意味的是事件引发了一连串的社会反应,甚至催生了母乳哺育热——

    【新闻回顾】

    还是人奶最安全广东出现首家奶妈公司

    问题奶粉事件越演越烈,令中国一些市民回归传统的“母乳喂养”,不惜以高薪聘请奶妈。近日,广东家政服务公司的奶妈供不应求,相应的薪金标准也大幅度上升,一名高素质奶妈的月薪甚至高达2万元人民币。

    深圳中家家政公司是广东首家职业奶妈公司,该公司旗下有38名奶妈,目前都已处在预订期中,公司人力资源总监艾晓雄告诉本报:“去年全年只有十来个顾客有聘请奶妈的需求,在国产奶粉出现问题后,相应需求大增,现在每天都有二十多个顾客前来咨询。”

    奶妈行情看涨月薪高达2万元人民币

    据了解,去年,广东市场一名奶妈的月薪大约是6000~8000元左右,现在已经上涨了大约一倍。根据不同的素质和奶量多少,一名奶妈目前的月薪从12000~20000元不等。

    艾晓雄说:“现在大家都没有安全感,不敢相信国产奶粉,而母乳喂养既安全又营养,自然大受欢迎。”

    他表示,由于费用较高,希望雇用奶妈的顾客多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由于公司地处深圳,聘用奶妈的大多数是深圳市民,不过也有包括广州在内的其他城市。此外,问题奶粉事件发生后,更有中国香港地区的顾客打电话咨询。

    同时,由于奶妈工资暴涨,一些正处于哺乳期的母亲也毛遂自荐,到家政公司应聘奶妈岗位。

    另外,由于涉及食品安全问题,也有一些家政服务公司明知有市场,但却不敢随意聘用奶妈。《上海青年报》报道,上海一家政服务公司负责人曾经在反复考虑之后,放弃了聘用奶妈,他表示:“万一奶妈的身体有问题,责任谁来负?即使体检过关,但不可能天天体检,风险太大了。”

    对此顾虑,艾晓雄表示,要想成为合格的奶妈,除了首先要得到丈夫的同意外,还要进行全方面的体检,包括艾滋病、B型肝炎、肺结核等传染病检测。经体检合格后,再经过专业的营养师进行指导,保证母乳营养成分充足,才能正式上岗。

    除了奶妈越来越受欢迎,在问题奶粉事件后,妈妈们也开始意识到母乳喂养的益处,一些妈妈们说,她们过去误以为奶粉的营养成分是最好的,现在才知道原来自己的母乳才是最好最安全的,她们以后都不会再喂孩子奶粉了。

    过去,在商家的广告和缺乏正确理解的情况下,一些妈妈们误以为奶粉的营养成分比母乳高,较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她们在生育后不久便选择了断奶。也有一些妈妈们因为工作的压力,不得不提早断奶,将孩子“寄托”于奶粉。据了解,中国的母乳喂养率只有约70%,低于美国的74%。(来源:羊城晚报,2008年9月20日,作者:曾实)

    母乳自然是最安全最可靠的哺育方式,也是婴儿哺育的自然之道。不论从婴儿发育与心理健康成长方面都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然而,都市生活中的大部分白领阶层的产期妇女,由于工作压力或者经济承付能力问题往往无法进行母乳哺育,奶粉仍是大多数妈妈的哺乳方式。

    【新闻回顾】

    回访结石宝宝:毒奶粉患儿疑似“被痊愈”

    “妈妈,我都两年没尝过巧克力了,等我病好了能不能给我吃一点?”3岁的小女儿小凤一次又一次地对妈妈央求。每当回忆起这一幕,小凤的妈妈王珂就忍不住掉泪。

    再过两天就是9月11日了。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发生已近两年,在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和努力之下,尽管大部分受害患者都获得了圆满的解决,但对部分人而言,这场事件造成的“阴影”还在继续,即使是那些“痊愈”者,每当发现孩子有啥病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仍是是否和当初三聚氰胺奶粉有关。

    据卫生部2008年12月披露的数据,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共造成全国29.6万名婴儿的泌尿系统出现异常。尽管在住院治疗52898人中,当时便有52582人治愈出院,但《每日经济新闻》根据所掌握的一份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受害者名单进行回访时却发现,依然有部分孩子还在忍受着病症带来的痛苦。而三聚氰胺,也依旧是一些患儿家庭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案例一:患儿母亲称“被痊愈”

    “2008年医院曾开出了证明,表示孩子已经痊愈了,但今年6月的检查结果却显示,我的孩子还有双肾结石。”电话中,王珂的声音因为激动而略显得有点颤抖。

    在郑州一个普通一室一厅的平房里,王珂的小女儿小凤还在忍受着三聚氰胺带来的一系列病症的痛苦。目前,她被诊断出双肾结石,在左右两个肾中均有不少细小的肾结石,最大的约为3毫米×2毫米。

    孩子的爸爸是一名打工人员,每日早出晚归,挣钱养活这个脆弱的家庭。妈妈王珂已经停止工作两年,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不敢离开孩子一步,生怕孩子又怎么了”。

    时间回到2008年,在席卷全国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小凤因为长期服用三鹿牌奶粉,很快被检查出双肾结石等症状,这个家庭持续两年的噩梦也就此开始。

    “2008年10月18日,医院检查表示孩子已经痊愈。”王珂告诉记者。在她显示给记者的检查单复印件之中,郑州某医院的B超检查结果显示,“双肾、输尿管、膀胱未现明显异常”。随后,王珂就为女儿办理了出院手续。

    但是在出院几个月之后,小凤又开始出现不良症状。“常常高烧不退,最高烧到了39.9℃,医生怎么查都查不出原因。”王珂告诉记者,“后来一位医生表示这有可能是肾积水,我就又给孩子检查了一下,结果发现孩子的双肾结石并未痊愈。”

    据王珂提供的河南军区直属医院2009年5月6日的超声波检测报告单显示,小凤被诊断出“右肾小结石和右肾轻度积水”。而王珂于2010年6月带小凤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拍摄的彩超则显示,“双侧肾内可见数个细小颗粒状高回声”,即通俗所说的双肾结石。

    既然后来未曾再次服用三聚氰胺奶粉,为何病情会复发?王珂对女儿2008年曾住院治疗的郑州某医院诊断书提出了质疑。“事实上,只要是去那家医院检查,结果我家孩子都没病。但如果去其他医院,医生就说孩子还有肾结石。”王珂告诉记者,“和女儿一起出院的,还有好几例疑似这样的情况。”对此,她认为自己的孩子是“被痊愈”了。

    案例二:仍准备起诉生产企业

    “我还是要打官司。”9月1日,家住兰州的李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尽管相比其他三聚氰胺受害者而言,李甘孩子的情况并不严重,但他却是准备坚持起诉企业的少数人之一。

    直到现在,李甘还惦记着自己家中那几箱奶粉,“值好几千块钱呢。”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爆发后,李甘怀疑自己孩子也得了病,到医院检查果真查出了肾结石的症状。“那时候检查、看病跑了很多家医院,都是家里自己掏的钱,这又花了好几千块钱。”

    事发之后,李甘第一时间联系了孩子所用奶粉的厂家——圣元奶粉,对方当时表示可以赔偿,李甘的心才稍许放了下来。然而在数月之后,奶粉企业却与他翻脸。李甘告诉记者,“他们原先的态度十分诚恳,可突然就发生了大转变,拒绝赔款。”

    原来,李甘孩子服用的奶粉是圣元优博系列奶粉,在卫生部公布的含三聚氰胺奶粉批次中,并没有该系列的名称。圣元以此为理由,拒绝赔付。

    不过,无论奶粉是否有问题,事实是孩子确实病了。望着家中那几箱奶粉,李甘表示,“圣元拒绝这些奶粉退还,我却再也不敢给孩子吃了,只有这样放着,但看着就让人心疼。”

    近日,李甘再次决定,送这批奶粉去化验。“如果查出三聚氰胺过高,我就可以起诉生产企业,就可以要他们赔付了。”对此,记者曾多次联系圣元奶粉公关部的人士,但均未得到回应。

    重症患者的治疗难题

    两年的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事情,但对肾结石宝宝的家庭而言,孩子的健康问题才是他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一名医生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如果早期症状较重,由于孩子还十分幼小,肾结石可能在未来的长时间内都对患儿造成损害。”这名医生进一步表示,能否将病症的危害减小到最低,是否及时就医是最关键的一点。

    “医生告诉我,对于病情的判断,不同的医院会存在一定的偏差。”王珂告诉记者,在孩子被诊断痊愈出院之后,她曾带孩子跑了郑州多家医院,但目前效果依然不大。无论是医院的诊断偏差还是治疗条件的问题,事实上,还是有部分患儿如小凤一样,并未痊愈。

    家住山东寿光的小丽是一名病情较严重的三聚氰胺奶粉受害者,2006年12月出生的她在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之后被查出双肾积水、双肾结石和输尿管结石。“孩子的病情还是很严重,有时候甚至肉眼都可以看到隐隐约约有尿血出来。”小丽的妈妈李夏告诉记者,孩子的结石至今还有1.5厘米大小。

    据有关文件,在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之初,卫生部曾颁布了一个较详细的治疗方案,而各大医院也均按照此方案进行救治。不过,有家长表示,由于患儿体质、情况不同,一套整体的方案或无法为所有的患儿解决问题。

    “我们按照卫生部方案试着输液几个月,但孩子依然没有太大改变。”王珂表示,自己已经试遍了几乎所有的治疗方法,从西医到中医,甚至还包括一些土方。“一个部队医院的老医生告诉我,彻底治疗的唯一办法就是去北京、上海等地的好医院动手术,不过,巨额的费用却是我们无法承担的。”

    医疗赔付现状堪忧

    在我们的采访当中,还有不少家长提到了资金的问题,尤其是患儿后期的治疗、护理,父母因为患儿所造成的误工费用等。据了解,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22家责任企业曾拿出资金11亿多元,其中9亿多元用于患儿的现金赔付,2亿元用于设立医疗赔偿基金,这个2亿的赔偿基金将肩负起诸如小凤一样的患者未来十几年的医疗赔偿费用。而在具体操作上,赔付基金委托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寿)代管,在基层也由国寿的基层网点进行审核和发放。不过,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基层的医疗赔付依然存在一些困难,有很多费用也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报销。

    “国寿规定,每一份要报销的费用都需要医生填写三聚氰胺特定的诊断书。”王珂告诉记者,由于自己起初并不知道这一份特定诊断书的存在,因此产生的绝大部分治疗费用均无法报销。更受关注的则是2亿的赔偿基金是否能够支持这些患儿在18岁之前的各种治疗费用。

    有人曾做过一个计算,三聚氰胺共有近30万名肾结石患儿,这2亿的赔偿基金平摊到每个人的头上,人均仅600多元。王珂表示,现在如果一个孩子要动一个手术,算上来回的车费等费用,动辄达数万元。

    “我们只希望孩子能够过上正常的生活。”看着逐渐长大的女儿,王珂喃喃道。(来源:中国经济网,2010年9月9日,作者:陶斯然)

    面对媒体不绝于耳的质疑之声,中国乳协作为乳品企业的代言人出面做出回应。中国乳协官网发布消息称,中国乳协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对婴幼儿奶粉事件医疗赔偿基金的管理及支付等情况进行了通报。

    中国乳协介绍说,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以后,中国乳协协调有关责任企业出资筹集了总额11.1亿元的婴幼儿奶粉事件赔偿金。赔偿金用途有二:一是设立2亿元医疗赔偿基金,用于报销患儿急性治疗终结后、年满18岁之前可能出现相关疾病发生的医疗费用。据介绍,经卫生部组织医学专家反复论证,认为婴幼儿的泌尿系统再生能力强,奶粉事件患儿治愈后将来发生相关疾病的几率很低,但尽管如此,责任企业仍本着对患儿身体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设立了这笔基金。患儿在急性治疗结束后一旦发生相关疾病,经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和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诊断,就可以凭上述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报销医疗费。二是用于发放患儿一次性赔偿金以及支付患儿急性治疗期的医疗费、随诊费,共9.1亿元。截至2010年底,已有271869名患儿家长领取了一次性赔偿金,目前还有极少部分患儿家长由于信息不准确或不完整查找不到没有领取一次性赔偿金。按照规定,2013年2月底之前,患儿家长随时可以在当地领取,逾期仍未领取的,剩余赔偿金将作为医疗赔偿基金。

    中国乳协介绍,考虑到中国人寿拥有遍布全国并延伸到基层的服务网点,患儿家长办理报销手续方便,中国乳协将2亿元医疗赔偿基金委托给中国人寿代为管理。中国人寿表示,作为大型国有控股企业,愿意承担社会责任,不收取基金任何管理及服务费用。为做好基金的管理和支付工作,中国人寿对基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配备了专职人员,制定了相关业务、财务管理办法,开发了专门的信息系统,设立了95519专线电话指引,做到规范管理,周到服务,方便患儿相关疾病医疗费用的报销。自2009年7月31日基金正式启动至2011年4月30日,中国人寿累计办理支付1794人次,支付金额1048万元,基金银行账户余额1.92亿元(含利息及2011年当年由中国人寿垫付但未划账金额)。目前,医疗赔偿基金总体运行情况平稳,未发生赔偿纠纷,有关部门也没有接到相关投诉。

    事情到了这一步,似乎可以说明,相关乳品企业已完全承认了错误,但是,这并不是承认了错误就可以了结的事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处罚也不那么容易,不但需要详细斟别,而且需要处罚得当。对于当事人来说,此时的心态唯有用悔恨终生来形容。有份资料则详细记载了三鹿集团主要负责人及高层领导集体在三聚氰胺事件中的反应。

    【资料】此时的三鹿前董事长田文华,正在石家庄第二看守所中忏悔。她认识到“当初的决策与法律违背”。那么,三鹿是如何作出让很多人后悔终生的决策的呢?

    5月会议:意识到出事了

    集团主要负责人田文华在供述中称,5月时,患儿肾结石病例报告已开始呈现上升趋势。三鹿找到当时的医院了解情况,没有证明患儿肾结石一定是三鹿奶粉导致的,结石高发区、喝水少等都能导致结石发生。

    2008年5月中旬,这一问题才提交到三鹿经营班子会议。据田文华回忆,当时参加经营班子会议的人有很多,总经理、副总经理、部分董事以及两个顾问。会议决定成立几个小组,副总经理王玉良负责质量排查,副总经理杭志奇负责加强奶源监管。会议“要求各小组立即展开工作,每两周召开一次会议,听取各小组的汇报,有问题要立即解决。”

    另外,还有两名副总负责与消费者和媒体沟通,用广告削弱媒体影响等。一位副总在证言中说:“田文华对我说,媒体出问题,就是我的问题。”另一副总刘承德在证言中承认自己负责法律事务。杭志奇这样回忆当时三鹿高层的心理状态:其实这时候作为厂里的领导都明白,是奶粉质量出了问题,但不知道具体原因,我们主要考虑企业的发展和影响,所以即使明白是质量出了问题,也没有及时停产并召回相关产品。此后,三鹿开始用广告平息媒体报道、质量排查。

    平心而论,三鹿的质量排查并非不严格。三鹿将自己的样品6次送到北京、上海、天津等多家权威机构检测,结论都为合格。湖南、江苏等监督检验机构还对市场上的三鹿产品进行抽查,结论也都是合格。从2008年5月底,三鹿开始对40多种原材料全部进行排查,包括配方、含量等,结论也都是全部合格。

    直到6月的一天,“具体日期记不清,领导小组在二楼会议室听取工作汇报,告诉我们其他指标没问题,只是非乳蛋白氮含量高,但不知什么原因。”田文华在供述中称。进入7月后,“结石宝宝”病例报告进入高发期。甘肃兰州一家医院,上半年就收治患肾结石婴儿16例,月龄大多为5~11个月,患儿病情重,部分患儿已经发展成为肾功能不全。江苏、陕西、山东、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宁夏、河北、上海等地都已有病例报告。这才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7月中旬的一天晚上,三鹿一位高管受到一位部委背景知名技术专家质问,甘肃的事情是不是三鹿添加了什么东西导致的?他的回答是:“大企业都不会。”

    随后,各处病例报告越来越多,甘肃一病例报告死亡。没有指名的相关报道也开始出现在媒体上。“我越来越着急,就让他们找权威机构查一查。”田文华说。

    7月送检:送检样品要保密

    据三鹿技术干部李朝旭证词,2008年7月下旬他去上司王玉良办公室,王玉良正准备将样品送到北京检验。此前几天,他们上网发现2007年宠物食用含三聚氰胺狗粮导致死亡的新闻。李朝旭告诉王玉良,不必大费周折去北京,位于石家庄的河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就能检验。于是,李朝旭就开始联系检测事宜。第二天,李朝旭和另一位技术干部张志国送检。王玉良特意嘱咐,这事一定要保密。因此在送检包袱上没有写三鹿产品。登记时,他们声称这是市场打假取回来的样品以及从山东等地得到的原料奶。

    2008年7月26日,经过初步检测发现确实含有三聚氰胺,李朝旭将此消息告知王玉良。31日检验报告已正式形成。不过检验方要求提供产品生产者名称等信息,否则不给报告。经过一番协调,8月1日三鹿才拿到检测报告。

    8月1日,在外出差的张志国通过同事听说了报告的事,他的反应是:赶快告诉另一位技术干部并向王玉良汇报。同事告诉他,王玉良已获悉此事。晚上,他接到王玉良电话:赶快回来。8月2日,在得到通知后其又赶往上海购买试剂盒。而那时,三鹿集团的高层已度过慌乱的一夜。

    8月1日会议:这是大事,要保密

    8月1日傍晚5点后,田文华的日子中没有了“轻松”二字。傍晚6点,在田文华的主持下,三鹿集团会议室中经营班子扩大会议开始进行。王玉良通报了检测报告,并将自己通过网上搜索到的资料告诉大家,三聚氰胺是一种怎样的物质,有怎样的危害。

    多日谜团终于揭开,这个消息不知在与会者中引起多大反响,但此次会议直至次日凌晨4时才结束。会议决定封存库存产品,以换货形式用不含三聚氰胺产品召回问题产品。同时,田文华还明确要求,这是大事,要保密。因此,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内,三鹿很多中层干部也只知道“非乳蛋白氮”或“A物质”,直至9月11日晚公开曝光后,才知道“A物质”和三聚氰胺是一回事。

    杭志奇也回忆说,当时这件事要求严格保密,“越少人知道越好”,“混过去就是对我们集团最好的保障方法”。

    8月2日9时,三鹿董事会会议召开,因为几名外方董事远在上海,会议采用电话会议形式。据会议参加者回忆,经营班子会议决议被通报给新西兰董事会成员,他们表示同意这些措施并形成决议。在此次会议上,杭志奇还特意提到田文华不让做会议记录,就是怕秘密泄露出去。不过在法庭质证阶段,田文华对不让做会议记录予以否认,对保密的事“记不清楚”了。

    当天,三鹿还向石家庄市政府和新华区政府汇报。据《财经》报道,8月2日下午5时许,政府官员来到三鹿,三鹿产品召回的提议遭到反对。29日,三鹿再次向石家庄市政府进行书面报告。而且,三鹿还曾向石家庄有关职能部门建议,加强奶源监管,严控相关化学物质生产销售,追究不法分子。

    8月13日会议:打破底线

    8月3日,三鹿奶粉停产。同时,三鹿技术人员被要求研究检测方法,也被要求“不能让任何人知道是检测三聚氰胺的”,“给下面的样品也没有名称”,同时“被要求重点检测乳品三厂原料奶”。乳品三厂为婴幼儿奶粉加工厂。三鹿还通过杭志奇妻子的公司购买了三套三聚氰胺检测设备以及200多套试剂盒。“我们不仅没赚到钱,还因为给三鹿培训技术人员赔了几千。”杭志奇妻子证言显示。当她向杭志奇抱怨时,杭志奇回答说,都这时候了,就别计较这个了。

    8月5日,三鹿又开始恢复生产小包装奶粉,8月6日检测合格。不过三鹿一直没有停止液态奶产品的生产,田文华的理由是不想让三鹿损失太大。不过,用合格产品换货存在很大市场压力。据田文华供述,“杭志奇和王玉良等人问外方董事,能否用库存奶粉中(三聚氰胺)含量低的产品换购含量高的产品,外方董事提供一份欧盟标准,通过此标准他们得知每公斤含20毫克(三聚氰胺)是安全的。当时杭志奇向我进行了汇报,并让传递详细标准,过了一两天,外方董事传过来一份标准。”

    8月12日,田文华等讨论三聚氰胺安全标准。田文华建议定在每公斤15毫克,王玉良建议定在每公斤10毫克,三鹿安全标准由此形成。8月13日,三鹿集团召开经营班子扩大会议,并确定换货方案,用三聚氰胺含量较低产品换较高产品,会议参加者包括十几名三鹿高层人员。

    8月15日,三鹿董事会会议召开。田文华供述称,外方没有要求公开曝光,只是有些担心。此时一位董事提出一个理由,得到董事会成员正面响应,一个董事说:“这个理由好,可以这么做。”田文华还认为,外方完全参与三鹿奶粉事件管理,应当承担责任。本报记者多次联系恒天然,恒天然表示不愿提供评论。

    8月18日,三鹿集团下发召回通知,不长时间内,他们从消费者手中回收价值1795万元的奶粉,从经销商那里回收2.6亿元产品。但这些并未阻止三鹿走向灭亡。在不断曝出的“结石宝宝”案例面前,三鹿却一直编织谎言来掩盖一切。在9月11日上午,三鹿相关人士还表示三鹿产品合格,拒绝透露已经在40多天以前就知晓的三聚氰胺真相。

    9月11日晚,三鹿三聚氰胺真相大白于天下。9月17日,田文华被刑事拘留。12月31日清晨,田文华碰到了被担架抬下车的王玉良,此前他曾因内疚而跳楼自杀,但却自杀未遂,田文华顿时泪流满面。在法庭上,她回想起过去的一切,“撕心裂肺、痛不欲生”,表示“愿接受法律的惩罚”。(来源:人民网,作者:边长勇)

    三个月后,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终于弄清了全部事实,并正式宣判。

    新华网石家庄1月22日电: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22日对三鹿问题奶粉系列刑事案件中的数名被告人做出一审判决,其中原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被判处无期徒刑。

    被告人张玉军犯以危险行为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判处死刑。被告人张彦章犯以危险行为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判处无期徒刑。

    被告人高俊杰犯以危险行为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被告人薛建忠犯以危险行为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判处无期徒刑。被告人张彦军犯以危险行为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被告人肖玉犯以危险行为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

    被告人耿金平犯生产、销售有毒食品罪,被判处死刑。被告人耿金珠犯生产、销售有毒食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

    被告单位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被判处罚金4937余万元。被告人、原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并处罚金2000多万元。被告人、原三鹿集团高管王玉良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被告人、原三鹿集团高管杭志奇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被告人、原三鹿集团高管吴聚生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来源:新华网,作者:朱峰、杨守勇)

    沸沸扬扬的三鹿奶粉事件历时近两年,终于落幕,有关责任者无一不受到法律的制裁,有关赔偿事宜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落实与实施。但事件留给人们的思考却是长久的。客观地说,尽管受害方都会得到相关的赔偿,但留下的心理伤痕是很难痊愈的。而如果仍然忽视食品企业的道德建设,类似于三鹿奶粉事件的食品安全事件难保不会重演。我们希望消费者在购进食品之时,能够欣然地说:哦,这个品牌没问题!

    瘦肉精让双汇由站立到爬行

    “双汇”在中国几乎是一个无人不知的品牌,可以说绝大多数普通消费者都曾消费过双汇肉制品。熟悉双汇集团的人都知道,双汇集团是一个以肉类加工为主的大型食品集团,总资产约60多亿元,员工4万多人,年屠宰生猪能力1500万头、年销售冷鲜肉及肉制品200多万吨,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也是中国肉制品加工业的一个奇迹。20世纪80年代,双汇集团销售额曾不足1000万元;20世纪90年代,其销售额从1亿元发展至60亿元;2010年突破500亿元。双汇当家人万隆曾为他的肉制品王国定下过一个宏伟的目标:“十二五”期间,销售达千亿元——这就是所谓的“双汇速度”。此外,双汇集团也是上证A股最牛的股票之一,股价最高之时几近百元。就是这样一个里子面子都有的大牌公司,竞然出人意料地曝出一个令人震惊的丑闻,深陷“瘦肉精门”,虽然双汇集团没有就此如同三鹿一样倒下,但也由此由站立开始爬行。

    以肉类产品为主要经营对象的双汇其主要肉源是猪肉,并且因为产业链尚未完善,肉源还没有达到完全的自给自足,因此,免不了与生猪饲养者打交道。央视2011年的一个调查却令人吃惊——

    2011年,一年一度的3·15消费者权益日,央视播出了一期《“健美猪”真相》的特别节目,曝光了宣称“十八道检验、十八个放心”的双汇不检测瘦肉精的事实,并发布了河南孟州等地添加瘦肉精养殖的有毒生猪,顺利卖到双汇集团旗下公司的消息。

    当天,记者致电双汇集团办公室,相关人士表示,集团已经知道此事,目前正调查取证,具体情况需要由市场部回应。该公司市场部负责产品质量投诉及媒体宣传的工作人员则向记者回应说,原料在入厂前都会经过官方检验,央视所曝的瘦肉精事件,公司正在进行调查核实。

    同一天,农业部第一时间责成河南、江苏农牧部门严肃查办,严格整改,切实加强监管,并立即派出督察组赶赴河南督导查处工作。农业部还表示,将在彻查的基础上,责成有关地方和部门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并向社会公布结果。

    3月16日中午,双汇集团在其网站表示:“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是双汇集团下属的子公司,对此事给消费者带来的困扰,双汇集团深表歉意。”

    17日晚间,双汇集团再次发表公开声明:要求涉事子公司召回在市场上流通的产品,并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下进行处理。声明称,双汇集团决定,将每年的3月15日定为“双汇食品安全日”,把食品安全落实到每一天。可以说,双汇对事件的反应无可挑剔,比之三鹿集团的反应要明智得多也迅速得多。

    与此同时,河南省政府发布紧急通告,重申严禁在饲料及动物饮用水中添加瘦肉精等违禁品。对使用瘦肉精养殖生猪,以及宰杀、销售此类猪肉的,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派出调查组到孟州、沁阳、温县、获嘉、济源等县市开展全面彻查。

    3月20日,河南省委宣传部相关人士表示,河南省涉及瘦肉精生猪事件的孟州、沁阳、温县、获嘉四县(市)自19日起已全面启动第二轮瘦肉精普查抽检。此轮普查抽检将扩大瘦肉精的检测范围,在第一轮检测盐酸克伦特罗的基础上开展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的普查抽检。瘦肉精事件由此进入公众的视野。

    也许不熟悉瘦肉精的人们会问,瘦肉精究竟是什么东西?央视为什么在三鹿事件刚刚平息不到一年就曝出这个食品安全大问题,并且曝光的还是业界的龙头老大双汇集团?

    还是先来说说什么是瘦肉精吧,瘦肉精本属于肾上腺类神经兴奋剂,通常所说的瘦肉精指的是盐酸克伦特罗。这种东西曾经作为药物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后由于其副作用太大而遭禁用。但是聪明的生猪饲养者发现,把瘦肉精添加到饲料中,可以增加动物的瘦肉量[注:目前,具有增加动物瘦肉量这类功能的物质统称为β-兴奋剂,除了造成瘦肉精事件的盐酸克伦特罗外,美国允许使用的莱克多巴胺(又译雷托巴胺)也是这类物质]。这个发现正好迎合了双汇的用肉标准要求。因此,这个发现很快变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事件。如果这是一个于人类健康无害的发现,则堪称一件值得称道的好事。但是,事实却与此截然相反,国内外的相关科学研究表明,食用含有瘦肉精的肉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常见的现象有恶心、头晕、四肢无力、手颤等中毒症状,特别是对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危害更大。长期食用则有可能导致染色体畸变,诱发恶性肿瘤。可见,瘦肉精是一种害人不浅的物质。

    瘦肉精即有如此害人之处,为什么饲养者还会铤而走险呢?答案只有一个利字。一般情况下,瘦肉精的使用能使猪提高生长速度,增加瘦肉率,猪毛色红润光亮,卖相好;屠宰后,肉色鲜红,脂肪层极薄,往往是皮贴着瘦肉,瘦肉丰满。但是,肥猪饲喂瘦肉精后,逐渐发生四肢震颤无力,心肌肥大心力衰竭等毒副作用。也就是说,瘦肉精本身对猪也有毒副作用。

    在瘦肉精使用历史上,曾在上海引发过几百人的中毒事件。而在台湾,由于从美国进口的猪肉里含有瘦肉精,几乎挑起一场政治争端。由于西方国家一般不消费动物内脏(内脏特别是肝脏会残留瘦肉精),因而,在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瘦肉精这类物质的使用是合法的。

    而央视选择在3.15消费者权益日曝光双汇瘦肉精事件也并非偶然,而是有先兆的:此前不到一个月,广州就发生了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共有46人中毒,中毒原因被确认为摄入了瘦肉精。

    【新闻回顾】新华网广州2月20日电,记者20日上午从广州市卫生局应急办了解到,19日因食用猪内脏中毒的46人经疾控部门实验室检验,确认因瘦肉精引起。19日,广州市卫生局分别接到天河、增城两区共有11起因吃猪内脏引起腹痛、腹泻报告,涉及46人。广州市卫生局应急办副主任王国斌告诉记者,19日夜晚对中毒人员剩余食物进行的检验报告显示,瘦肉精呈阳性。记者了解到,中毒者的症状都比较轻微,只有3人留院观察,预计他们可以在20日离院。(来源:新华网,作者:杨霞)

    事实上,这起瘦肉精引发的食品中毒事件立即受到相关媒体的注意,而相关的调查也随即展开。肉食行业的龙头老大双汇集团自然成了受记者关注的一个焦点。央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河南孟州市、沁阳市等十几家养猪场,都在养殖这种肌肉发达的“健美猪”,养猪户在饲料里偷偷添加瘦肉精,一千斤饲料加120克,从一百八九十斤喂到二百二三十斤重。这种加瘦肉精喂出来的猪,不但卖相好,而且还能多卖几十元钱。在河南孟州市、沁阳市、温县和获嘉县,生猪养殖环节违禁使用瘦肉精几乎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瘦肉精尿检、生猪检疫等如同走过场,有的“尿检”甚至用人尿冒充,每头猪花2元钱就能买到三大证明,再花上100元打点河南省省界的检查站,便可以一路绿灯送到一些定点屠宰场。无需检测瘦肉精,每头猪交10元钱就能得到一张“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有了这张证明,用瘦肉精喂出来的所谓“健美猪”就能堂而皇之地进入各大市场,并源源不断地流入双汇旗下的各生产基地。于是,才有了央视3.15《“健美猪”真相》特别节目的曝光。

    事件一经曝光,立即引起了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并立即组织在沁阳市、孟州市、温县、获嘉县四地展开拉网式排查,并对济源市当地的双汇冷鲜肉进行抽检,首次通报数据显示,双汇品牌部分冷鲜肉瘦肉精抽检呈阳性。

    此外,河南省对央视新闻频道“3·15特别行动”中曝光的涉嫌使用瘦肉精的9个养殖场(户)1512头存栏生猪进行全部封存后,已排查796头,其中158头被检查出含有瘦肉精;排查饲料2579.8千克,791千克被核实含有瘦肉精。孟州、获嘉、温县、沁阳也对50头以上的养殖场全面启动第二轮普查抽检,同时,河南全省性的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等瘦肉精排查抽检工作也已全面展开,抽检比例为随机抽取5%的规模养猪场。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联合工作组负责人刘佩智透露,截至3月24日,已基本查清河南瘦肉精事件中违禁瘦肉精的使用来源情况。已发现3个自2007年以来一直制造瘦肉精的窝点,下一步将继续严查违禁瘦肉精的来源、销售和使用情况,从源头打击违法行为。

    联合工作组还通报,截至3月24日,瘦肉精事件中被河南省有关部门控制、刑拘、立案侦查的人员已达68人,其中瘦肉精销售人员26人,使用养殖户33人,生猪经纪人7人,企业采购人员2人,并对43名公职人员进行了调查取证。可判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最高可判死刑。

    刘佩智表示,目前,河南全省的瘦肉精抽检排查工作已基本结束,未来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还将就瘦肉精问题开展全国性的专项打击活动,以确保食品安全。

    据介绍,自3月15日瘦肉精事件曝光至23日18时,河南全省共排查5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近6万个,确认瘦肉精呈阳性的生猪126头,涉及60多个养殖场,排查50头以下散养户7万多个,确认瘦肉精呈阳性生猪8头;同时还查获含瘦肉精饲料若干批次。

    刘佩智说,除依法彻底打击违法制造、销售、使用瘦肉精、处理相关涉案人员外,调查组还将严肃追究事件中公职人员的失职、渎职行为,并将尽快完善全程监控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严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一个事件,牵动的是整个社会,食品安全责任在于大家。河南全省排查瘦肉精刚刚结束,农业部即发出通知,要求开展全国性的瘦肉精专项整治行动。

    【新闻回顾】新华网北京3月28日电,针对河南瘦肉精案件暴露出的问题,农业部将会同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工信部、公安部、商务部、卫生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于近期启动为期一年的瘦肉精专项整治行动。农业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整治行动将出重拳、下狠招,严厉打击违法生产、销售和使用瘦肉精的犯罪行为,全程强化瘦肉精源头管理、生猪养殖、生猪收购贩运、生猪屠宰、肉品加工、肉品消费餐饮、肉品进出口等环节的监管,并细化措施,坚决杜绝瘦肉精进入食品产业链,保障人民群众消费安全。在此基础上,将建立健全瘦肉精监管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地方政府负总责、生产经营单位为第一责任人、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的责任体系;制定活畜养殖、收购贩运、屠宰环节瘦肉精监管办法;落实饲料购销台账、生猪养殖档案记录、生猪收购贩运信息记录、屠宰企业自检、肉品流通查验记录等制度。

    于是,全国各地掀起了一场规模浩大的瘦肉精绞杀行动,很多省份都曝出种种战绩。特别是湖北与陕西,都曝出破获瘦肉精案的重大进展。而媒体也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攻势,粗略统计,在此期间发布的有关瘦肉精的集中报道与评论有数千篇之多。

    事实上,自从央视曝光瘦肉精事件以来,食品安全已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包括一些国际媒体如英国的《金融时报》、新加坡的《联合早报》等对瘦肉精事件皆有报道。而瘦肉精事件也让一些国际组织担忧,2011年4月10日,欧足联在其官网上对球员发出警告,告诫球员们前赴中国和墨西哥时,要注意食品来源,避免误食含有瘦肉精的食品,从而引起药检不合格。

    德国国家反兴奋剂机构表示:“球员们在去墨西哥和中国时必须对当地食品保持谨慎的态度,今年3月我们在两名曾去墨西哥旅游的游客尿液中检测出了盐酸克伦特罗,浓度分别达到了115pg/ml和90pg/ml。目前还没有针对盐酸克伦特罗的特别规定,一旦检测出盐酸克伦特罗呈阳性就会被视为服用兴奋剂。”

    德国国家反兴奋剂机构给球员们提出了建议:“我们建议,当球员们在墨西哥和中国时,尽可能用其他肉类替代猪肉,以摄取必需的蛋白质。”由于瘦肉精事件的影响,中国和墨西哥已经进入了欧足联的“黑名单”,此次欧足联特别发出警告后,相信球员们都要对中国和墨西哥产的肉类产品“敬而远之”了。

    事实上,欧足联的担忧并非毫无道理,这类事件早在双汇瘦肉精事件发生之前就曾发生过。北京奥运会前,欧阳鲲鹏和美国泳将哈迪均因瘦肉精尿检阳性而被禁止参赛。瘦肉精属蛋白同化制剂,能减少酮体脂肪合成,被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禁止。运动员很少服用这种“低端产品”,尿检阳性者多数是因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摄入了含有瘦肉精的肉制品,十分无辜。

    2010年5月,国际柔道联合会在突尼斯全体联会上对中国运动员佟文作出了两年禁赛处罚:由于奥运冠军佟文在2009年荷兰鹿特丹柔道世锦赛被查出赛后尿检呈阳性,国际柔联不仅剥夺了佟文本人在柔道运动员委员会的席位,还同时开出了全球禁赛两年的处罚。佟文的恩师、教练吴卫凤说:“她(佟文)应该是无意中吃了含有大量瘦肉精的排骨才造成这样的后果。”

    对一个运动员来说,在最关键两年的运动生命被禁锢,也许就相当于一生运动生涯的结束。其后果不可谓不严重,其代价不可谓不大。瘦肉精给体育健儿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南方日报的报道是众多媒体对瘦肉精报道中的一则,读者可以从中看到当时媒体对瘦肉精事件的大致反应。

    【新闻回顾】

    双汇瘦肉精事件始末

    瘦肉精再度来袭!昨日,央视3.15特别行动节目抛出一枚食品安全重弹,曝光了双汇在食品生产中使用瘦肉精猪肉。一时间,市场哗然。

    新闻曝光的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位于河南省济源市,是河南双汇集团下属的分公司,主要以生猪屠宰加工为主,有自己的连锁店和加盟店。据销售人员介绍,他们店里销售的猪肉基本上都是济源双汇公司屠宰加工的,严格按照“十八道检验”正规生产,产品质量可靠。然而,按照双汇公司的规定,十八道检验并不包括瘦肉精检测。风波一起,双汇股价午后一路下行至跌停。双汇方面表示,正在调查济源厂,一定会给消费者一个交代。

    消息传出后,广州多家卖场紧急排查,部分卖场紧急下架相关商品。瘦肉精问题屡禁不止,其背后究竟暗藏着怎样的利益链条?又该如何监管?

    应对:广州部分卖场下架双汇火腿肠

    “双汇肉品可能含有瘦肉精”的消息传出后,各大超市卖场一片紧张,对其场内销售的双汇猪肉产品进行紧急排查并急召供应商。“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公司先将双汇火腿肠下架了。”昨天,广州某大型连锁超市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公司旗下超市没有销售双汇的冷鲜猪肉,但有双汇火腿肠销售,虽然供应商方面解释,供应给该超市的双汇火腿肠非央视曝光的问题厂家生产,但为了消费安全,该公司还是决定先行下架。

    广州家乐福昨天也向记者表示,全国家乐福旗下所有超市的双汇新鲜猪肉均决定采取下架处理。不过,家乐福广州区内的超市没有销售新鲜猪肉,至于目前在售的双汇火腿肠、香肠类产品,则尚未下架,正在与供应商进行沟通。

    “据供应商方面解释,他们供应给超市的是清远双汇分公司和河南漯河产的,并不是媒体所提及的河南济源双汇公司产的,与央视所说的事无关。”广州华润万家宣称,该公司对这起事件很重视,将会加强自检,请第三方检测机构来检测猪肉及相关产品瘦肉精问题。

    双汇:一定给消费者一个交代

    使用瘦肉精被曝光,双汇又有什么说法?记者昨天就此联系了双汇集团,据该集团宣传部工作人员表示,公司已知悉此事,正在调查济源厂情况。

    双汇集团副总经理杜俊甫昨天也向媒体表示,该集团对此事件非常重视,他正在回公司召开紧急会议,目前暂时还没有结论。他还表示,农业部对瘦肉精有着严格的管理规定,“双汇集团同样一直对瘦肉精有严格的管理和检测规定,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事情,所以集团一定会严格核实,了解具体实情,一定给消费者一个交代。”

    进展:农业部派督查组赴河南严查

    瘦肉精风波突起,农业部高度重视,在第一时间责成河南、江苏农牧部门严肃查办,严格整改,切实加强监管,并立即派出督查组赶赴河南督导查处工作。

    多年来,农业部一直将瘦肉精监管作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重点,持续增加投入,强化监管措施,严厉打击添加使用瘦肉精的违法行为。2002年2月,农业部会同卫生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出台了《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品目录》,将瘦肉精列为禁用药品,禁止在饲料生产和饲养过程中使用,并将瘦肉精列入年度例行监测计划,对于发现的违法行为,要求监管部门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

    针对此次新闻报道中反映的问题,农业部将在彻查的基础上,责成有关地方和部门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并随后向社会公布结果。下一步,农业部将会同卫生、工商、食药、商务、质检、公安等部门进一步加强瘦肉精监管,切实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

    探因:多头管理终致谁也没管好

    医学资料表明,食用含有瘦肉精的肉会使人产生恶心、头晕、四肢无力、手颤等中毒症状,早在2002年,农业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发布公告,明令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添加瘦肉精。而近几年来,各地瘦肉精致人中毒甚至死亡的案例还是时有发生。

    为什么食品市场瘦肉精问题屡禁不止?央视曝光的一些养猪户称,他们铤而走险偷偷在饲料中添加瘦肉精,无非就是为了使养成出栏的猪看上去卖相好、更容易出手,“使用瘦肉精比不用瘦肉精的猪,每头能多卖几十元钱”。然而,这条黑色利益链条的背后,流通监管体系疏漏和品牌企业诚信缺失问题也难逃其责。

    据了解,一头喂养了瘦肉精的猪要从猪圈走到餐桌上,要经历养殖、收购、贩运、定点屠宰、市场销售等多个环节,经过层层把关,各环节监管要求本该非常严格,但最终却堂而皇之一路顺利过关,这其中存在哪些问题呢?有专家称,正是监管部门层层使用障眼法漏洞百出才催生了这种现象。

    广东大同律师事务所朱永平律师表示,我国食品生产流通属于“分段管理”,仔细算下来,有7部法律与8个部门在管着猪肉,但往往最终却是谁也没管好,追究起来也不完全是某一家的责任。

    “我们的监管往往就玩猫捉老鼠的游戏,而且这只猫还经常打瞌睡。比如说在生猪流通渠道,所谓的抽检往往流于形式,交钱放行。”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理事、高级畜牧师梁皓仪说。他还指出,监管部门除了要加大抽检力度,还应当重点加强对猪贩子的监管,“有些猪贩子要求养猪户使用瘦肉精,不用瘦肉精不收猪,即使收了也会压价!”

    “瘦肉精的使用应该是比以前收敛了很多。”梁皓仪昨天对记者表示。2009年广州曾发生市民食用含瘦肉精猪肉中毒事件,一度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有关部门加强监管后,给生猪喂养瘦肉精的行为受到一定抑制。但他也指出,瘦肉精出现了替代品,在某些饲料添加中仍存在,这些要检测出来有一定难度。他建议有关部门重点加强对猪贩子的监管。

    梁皓仪向记者透露,瘦肉精以前通常指的是盐酸克伦特罗,使用少量效果就很明显,但也较容易被查检出来。现在使用更多的是莱克多巴胺,通常出现在饲料添加剂中,比如少数饲料店卖的“后期料”。梁皓仪还表示,使用后者检测起来更加难,他建议有关部门到猪舍突击检查。

    出路:政府监管媒体监督敦促企业诚信

    有网民称,随着欧典地板、三鹿奶粉等名牌企业在市场的检验中应声倒下,产品假冒伪劣、价格欺诈、虚假宣传等现象严重地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双汇“诚信立企、德行天下”的企业信条如今就倍显尴尬。

    针对名牌企业诚信缺失现象,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认为,现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是国内国外企业存在大量不诚信的现象的主因。政府之前没发现,是因为监管力量不均衡,而监管不到位,就不会给企业提供诚信的土壤。目前中国经济体制面临转型,过去粗放不完善的经营模式迟早会遭遇滑铁卢,企业早一点觉醒和发现问题,可为品牌再造打下好的基础。“相信双汇现象不是个案。奶粉也好,粮食也好,食品领域频频曝光的安全问题一直是消费者最大的担心。”

    王先庆表示,名牌企业要树立诚信,未来还要靠政府、各种行业协会、媒体监督等力量多管齐下,矫正企业因利益驱动而产生不诚信的行为,各方督导让企业自觉回到关注社会责任和企业责任的层面上来。(来源:《南方日报》2011年4月13日,作者:谢梦、欧志葵、黄应来)

    面对媒体的讨伐与社会各界的质疑与关注,自3月15日至3月27日,双汇度过了企业成立已来最为难熬的12天。这12天中,企业经历了商品下架、股票停牌等重大打击,但事态的发展仍然不容乐观。

    3月27日晚,双汇集团副总经理杜俊甫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开始面对传媒正面回应双汇济源公司瘦肉精风波。

    【新闻资料】新民周刊:双汇一直以“十八道检验”为宣传的口号,如果检测足够严格,为何还会发生瘦肉精猪肉流入济源公司的事件?

    杜俊甫:在“十八道检验”中,既有对安全性指标的检验,又有肉品品质指标的检验,其中宰前检验部分包括有瘦肉精的检测。但在当前的养殖环境下,现行的瘦肉精抽样检测,抽检比例低,企业虽然按标准执行了抽检,但仍有较大的风险。当然,济源双汇发生此种事件,公司对员工教育不够,管理不严,致使个别采购人员在采购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相关标准,也是重要原因。此事件发生后,集团公司意识到了在目前的生猪养殖环境下,“抽检”本身就存在风险,所以,自3月16日起,双汇集团属下所有工厂实行在线逐头必检,100%检验,并且会一直坚持下去。

    新民周刊:双汇产品在很多地方遭遇了下架处理,我们到底还能不能信任双汇的产品?

    杜俊甫:3月15日以来,各地执法部门在全国对双汇的生鲜肉和肉制品进行抽检。截至2011年3月26日8:00,河南省(除济源公司产品外)、浙江省、山东省、湖北省、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54个省地市的质检、动检、畜牧、工商等部门抽检结果,双汇产品合格,均未检出瘦肉精。其中,北京市按2008年奥运标准检测,上海为期6天,出动1782人次,对全市的双汇产品进行了专项检查,结果全部合格。这说明,双汇产品整体上是经得起市场检验的,问题就在济源一家工厂。

    新民周刊:加强屠宰前的检查,就能彻底控制瘦肉精猪肉流入市场吗?

    杜俊甫:要确保食品安全,还要强化源头控制,上游不养殖不合格的生猪,下游就不会生产出不合格的产品。食品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产业链上下游的养殖、采购、生产、检测、配送、销售各个环节,上游不提供安全的原料,下游也难以生产出安全的产品。因此,必须加强对采购供应环节的治理和整顿,特别是对生猪采购供应商、原辅料供应商。

    新民周刊:对供应商和采购环节的管理,具体有什么办法?

    杜俊甫:我们要求供应商供应的生猪和原辅料要安全无害,供应前要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不采购有瘦肉精的猪,不交售有瘦肉精的猪,凡提供有毒有害等违禁非食品原料的供应商,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有毒有害等违禁非食品原料,除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处理外,还要按生猪或商品价值两倍罚款,同时还要通报执法部门依法处理。另外,我们要求各类供应商所供应物资,必须证件真实有效齐全,批批合格,否则不能接收,不能进厂,如弄虚作假负法律和经济责任,取消供应资格。

    新民周刊:在企业自检之外,是否考虑更多的社会角色加入到对产品质量的监督中?

    杜俊甫:双汇集团决定成立“双汇集团食品安全监督委员会”,由我任主任,企业的党委、法务、稽查、人事人员参加,并邀请肉类行业、食品行业、公共媒体、政府监管部门等外部专家监督我们的工作。

    新民周刊:双汇济源公司出现这次的瘦肉精问题,是不是暴露出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管理不力?

    杜俊甫:通过此次事件,我们要反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双汇集团今后对下属子公司和相关环节的监管力度必须加强,提高对食品安全的控制力。不收购、不屠宰饲喂有瘦肉精的生猪,凡有内外部举报的人和事及时查处。双汇集团稽查中心要负起责任,严查在采购、生产、销售各环节的违规行为。

    新民周刊:济源双汇事件后,双汇对政府监督部门有些什么期待?

    杜俊甫:双汇集团希望政府加强对瘦肉精的制售、添加、饲喂等环节的源头控制,只要瘦肉精不生产、不流通、不添加、不饲喂,就不会最终流入百姓的餐桌,同时,也会为肉品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安全净化的产业环境。

    新民周刊:针对瘦肉精,你们希望监管部门还要做些什么?

    杜俊甫:明确监管的部门和责任,不能再多头管理。设立专门的部门、专门的人,加大对瘦肉精的监管,对非法制售、贩卖、饲喂瘦肉精行为实施严厉打击,从源头上控制住瘦肉精,避免流入生产企业,减轻企业的检验成本的压力。我们建议政府修订完善整个产业链的检测方法,提供新型、高效、快速、准确、经济的检测方法,提高检测效果,降低检测成本。建立瘦肉精检测情况公示制,政府应定期对抽检和企业自检查出的瘦肉精情况进行公示,把真实的情况向公众公布,解除公众疑虑。我们还建议建立补贴制度,对在生产环节检出含有瘦肉精生猪无害化处理的损失进行国家补贴,从制度上防止检出的瘦肉精生猪再流入市场,不能因政府监管部门的工作不力叫企业买单。另外,我们希望屠宰加工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瘦肉精检验检测制度,配备有瘦肉精检测的设备、人员和机构,不具备瘦肉精检测能力的屠宰厂不能接收生猪,不得生产。

    新民周刊:目前生猪养殖行业的现状下,怎样才能保证猪肉安全?

    杜俊甫:目前的养殖业和屠宰业散乱差小、极不规范,违法违规的生产经营活动时有发生,政府和执法部门要通过这次瘦肉精事件,从严执法、严格整治,把肉类行业的执法力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确保肉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切实做到对消费者负责。对于不具备条件的养猪场、不符合条件的屠宰小作坊,要通过制定标准予以限制和取缔。

    新民周刊:双汇将来是否考虑改变从散养户手中收购生猪的模式?是否有建立自有养殖基地的打算?

    杜俊甫:这次事件对双汇来说是一次刻骨铭心的教训。双汇集团一定会以此为鉴,加强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控制,大力发展生猪规模养殖,选择一个好的环境,营造一个好的环境,根据猪的自身生长需要,提供足够的空间,建设科学的规模化养殖场。今后,我们要围绕屠宰场发展自己的养殖基地。屠宰场建到哪里,我们的养殖基地就跟到哪里,饲料业就配套到哪里。每一个屠宰场配套这样的养殖基地,年出栏量50万~100万头,确保产业链的完善和上下游的对接,为集团公司提供优质的、安全的、放心的生猪资源。(来源:《新民晚报》,2011年3月27日,作者:黄祺)

    杜俊甫副总经理的谈话尽管有为双汇辩护的色彩,但仍不失一种很客观很有见地的谈话,只是这番谈话内容如果在事件发生之前就得以落实,事情何至于发展到这一步。比较而言,杜俊甫的谈话没有回避责任,也没有掩盖监管存在漏洞这些事实,并指出了生猪饲养方面不规范的产业链,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却是对双汇牌重新树立威信是至关重要的。由此而言,杜俊甫并没有失去一个企业家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与企业家的胸怀。此后,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也纷纷对瘦肉精事件表态或发表意见与看法。

    针对瘦肉精事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此次事件突出地暴露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一些监管部门和一些监管人员存在严重的失职。当然,不能因为一些监管部门和监管人员暴露出的失职问题、不道德问题,全面否认我们现在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有效性,以及大家现在食用的食品大部分都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状况下这样一种实际。农业部畜牧司副司长王宗礼则表示:全国每年出栏生猪6亿头,面对如此大的数量,只要是抽检自然会有漏洞,而瘦肉精事件的发生,正是暴露出了整个监管链条存在的缺陷。从管理部门来说,抓落实是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人去执行,也很难把住这道关口。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则表示:商务部将在猪肉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进一步按照国务院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的总体部署,重点加强和农业卫生检验检疫方面的合作,在农残、药残的检验检疫方面,在屠宰和流通环节进一步加强监管。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食品产品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疾控中心主任张永慧表示:当前的食品安全问题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要解决问题也必须寻找“中国答案”。一方面,某些食品生产和经营者挑战法律法规和民众承受底线,为了获利想方设法钻空子;另一方面,政府监管又不能做到切实到位。这正是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显着特点。从各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看,多数国家监管职责相对集中在两三个部门。因此,今后对食品安全监管环节进行认真梳理,集中监管权限,明确责任,有效利用监管资源,应是中央层面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聚氰胺导致奶粉龙头企业之一三鹿倒下了,瘦肉精又使肉类加工龙头企业双汇由站立到爬行命运岌岌可危。媒体与全社会要做的并不是讨伐,而是从这些事件中汲取教训,寻找对策,防止同类事件再次发生。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转变监管思路,建立科学的监管体系,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而国家高层也一次次释放出加强社会管理的信号。食品安全涉及的不仅是食品管理,也是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事件发展到这一步,媒体的讨伐也好,法律的制裁也好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亡羊补牢,封闭食品安全监管与生产的漏洞,还社会一个放心。客观地说,双汇不对瘦肉精进行检测,实际上就是对使用瘦肉精的一种默许,作为肉食品加工制作大型企业,双汇技术部门不可能不了解瘦肉精的危害,并且,此前也发生过与双汇无关的瘦肉精中毒事件,瘦肉精且有十年的使用历史。如果说双汇技术部门不了解这些显然是不可能的。而面对肉源带来的危害,双汇将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以保证食品安全呢?

    【新闻回顾】

    双汇决计亲自养猪,瘦肉精事件或成行业发展转机

    瘦肉精猪肉流入双汇事件被曝光后,双汇,这个全国最大的肉制品加工企业如同被一记重拳击中,损失惨重。不仅如此,几乎整个肉制品行业都“神经紧张”,“健美猪”事件给整个行业的影响目前还难以准确评估。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因瘦肉精影响的双汇,在经历了此次事件之后,已决计向上游大力发展养猪业。是不是用这种方法就能管住瘦肉精?此次事件会不会引发肉制品行业格局的大变动?

    济源双汇的瘦肉精事件使双汇品牌遭受重创,双汇集团下属的上市公司双汇发展仍未复牌;销售市场产品纷纷下架,销量骤减。从瘦肉精事件爆发至今,连续不断的会议已成了双汇集团内部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应对危机,双汇已经研究出了一些办法,一个重要的转变就是要大力发展养殖业。

    昨天(26日)下午1点,记者拨通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的电话时,他正在开会,匆忙间他还是非常明确、肯定地告诉记者,双汇下一步将着重加强对上游产业链的控制,从源头上把关产品质量。

    万隆:“我们是要调整我们的产品结构,加大养殖业的发展,往上游发展,我们现在已经有我们的养猪场,种猪、商品猪我们都有,下一步要跟着我们的屠宰场走。”

    双汇决计自己养猪,不禁让人联想到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内乳制品企业同样不约而同,开始投巨资自建牧场。中国畜牧业协会副会长乔玉峰分析,两件事有相近之处,就是问题都发生在养殖与加工的衔接环节。双汇决定自建养猪场,应该说抓住了目前整个生产链中的最薄弱一环。目前国内肉类加工企业,自己养殖生猪的比例不高,这正是行业发展的短板。

    乔玉峰:“金锣差不多有一半吧,江苏的雨润跟双汇差不多,也就是百分之二三十,也到不了太高,它的规模扩得快。四川的高金、天津宝迪、北京顺鑫农业差不多也就是百分之五十。”

    国内肉类加工企业目前的生猪来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乔玉峰做了解释。

    乔玉峰:“一种办法是自己养;第二个是和大的规模户、养殖合作社签订合同,统一技术服务,统一质量,统一防疫程序;第三条路是和大的养殖公司签订合同,没有屠宰场的这些大养殖公司养殖厂给供货。”

    继双汇之后,会不会有更多同样受瘦肉精困扰的加工企业走上自建养殖场之路?中国农业大学南庆贤教授认为,这很有可能。他说,双汇“健美猪”事件很可能成为中国肉制品加工企业产业链重塑的一个转折点。

    南庆贤:“有实力的企业应当建自己的牧场,甚至自己的饲料加工厂,不建饲料加工厂也有风险。建了自己的养猪场,心里相对把握比较大,所以我们一再讲我们的奶牛业、养猪业,包括所有的养殖业,必须建立自己源头的具有现代化加工试验能力的现代化牧场。”

    有报道说,为了杜绝瘦肉精流入,现在双汇对每头生猪都检测瘦肉精指标。乔玉峰副会长认为,长远来看,每头都检的可能性不大,今后还是可能以抽检为主,但前提是源头要令人放心。

    乔玉峰:“如果说把基地把源头弄好,不一定逐头检,还是抽检,任何商品抽检是核心,关键是从源头从起点就把它抓好,把诚信抓好。也可以采取一种办法,就是把质检员放到源头去,到猪场定期去抽检,不就抽检出来了。”

    南庆贤教授说,食品安全是共性问题,发达国家走的也是“建好产业链”这条路。投资建养猪场,双汇还面临许多现实难题。

    南庆贤:“源头建设投资很大,经济收益是比较慢的,要没有比较雄厚的资金,没有一定技术力量支撑,是建不起来的。所以很多小的加工厂都不建养猪场,到处到农村去收,这是现实情况。”

    乔玉峰副会长强调,自建养殖场有利于控制生猪来源。但在此基础上,严格的监管程序同样必不可少。

    乔玉峰:“自己养的也得把质量控制好,也得检测,自己养的也得靠制度来管。不能相信是自己的企业就不乱用,自己的企业也有个经济利益,也有个合算,这个监管是少不了的。”

    尽管双汇已经表态,未来屠宰场建到哪里,养殖基地就建到哪里。但是面对每年几千万头的屠宰量,选用“合同猪”不可避免。如何保证这些渠道的生猪质量?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特别提到,恳请政府加强监管。

    万隆:“我们自己养猪还是有限的,政府还是要加大监管力度,监管问题不解决,光靠我们一家企业解决这个问题是不可能的。”

    尽管目前国务院联合工作组关于此次事件的调查结果还未公布,尽管未来还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但的确已有种种迹象表明,重视上游产业链安全、提防“三鹿事件”重演,已成为肉制品行业的共识。中国畜牧业协会副会长乔玉峰说,希望瘦肉精事件成为肉制品行业发展的一次“转机”,将坏事变好事。

    乔玉峰:“建标准化小区,建有规模的厂子,国家一直在倡导一直在推动,通过双汇这个事件,使规模化、标准化的进程能加快些,特别是屠宰企业,肯定对上游更加重视。建基地要提高自有量的比例,肯定是个转折点。对行业来讲,也是一次整合,一次教训。”(来源:新浪网,2011年3月27日,作者:刘黎)

    产业整合,完善产业链,消除不安全因素,掌控肉源,看起来双汇的决策十分明确,但所带来的也许是许多养猪户的歇业,失却双汇带动周边农民致富的本意。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来说,双汇此举似乎并无不妥,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也许这有些因噎废食,并对养猪业造成一次血淋淋的洗牌。笔者无意于对此做出评论,但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分工协作,统筹兼顾,并在有效的监管体系下有效地运行。对此,也许有许多社会管理方面的问题需要深入探讨与实践。不过,可以预见的是,双汇不会永远爬行,终究会重新站立起来!食品安全治理的目的也不是将违规食品企业取缔,而是规范发展。

    祸及子孙后代的塑化剂

    食品安全的集中治理,如同一次大手术,割除的是毒瘤,承受的是阵痛,收获的必将是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三鹿彻底倒下了,双汇则在承受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也承受着品牌贬值带来的连锁反应,并在痛苦中谋划着新生。而对于国内的食品企业来说,这两宗大事件足以令人引以为戒,并把食品安全问题看成企业生产的头等大事。

    双汇瘦肉精事件余波未尽,海峡对岸则接续曝出令人惊悚的塑化剂事件。什么是塑化剂呢?顾名思义,塑化剂就是在塑胶材料生产过程中添加的一种化工原料,添加到塑料中以增加塑料的可塑性、弹性及柔软度,种类有百余种。但不得用于食品生产加工。塑化剂是无色、无味液体,添加后可让微粒分子更均匀散布,含有塑化剂的塑料常作为沙发、汽车坐椅、橡胶管、化妆品及玩具的原料。

    塑胶制品中的塑化剂会因为储存的温度、时间、pH值的大小而不同程度地释出到环境之中,因此塑化剂在我们的环境中几乎是无所不在,不管是在空气、土壤、水源皆可检测出其含量,尽管正常情况下环境中所含塑化剂浓度并不高,可是经由食物链浓缩,人体无意间所摄入的塑化剂浓度,可能比环境中的浓度还要高出上千倍。这对人类健康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医学专家警告说,当孕妇体内的塑化剂浓度提高,男宝宝的荷尔蒙浓度就会降低,大约5岁左右就容易出现女性化行为,例如喜欢玩洋娃娃、爱扮演公主等;女孩不到8岁就会出现乳房提早发育、月经早来、青春期早熟的现象,并会增加罹患乳癌的机率。

    但是,就是这样一种对人体具有重大伤害的塑料化工添加剂,却在利益的驱动下经由不法商人之手堂而皇之地走进食品添加剂大家族,成为食品饮料产品常用的起云剂之一。

    什么是起云剂呢?所谓的起云剂,是一种能增加饮料的黏稠性,看起来很黏稠,有果胶质感的物质。一般情况下,起云剂用于果汁饮料,主要是因为果汁一般都很稀,用行话来说就是清汤寡水,品相不好,加了起云剂后会给人以很稠的感觉,卖相好。起云剂的常见原料是阿拉伯胶、乳化剂、棕榈油或葵花油,中国台湾地区的昱伸公司制造起云剂时偷梁换柱,用塑化剂取代成本贵5倍的棕榈油以牟取暴利,这与工业酒精勾兑事件、苏丹红事件、三聚氰胺事件一样,是极其恶劣的制假行为和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

    据媒体披露,塑化剂事件的整个过程是这样的——

    中国台湾卫生部门食品药物管理局检验员杨女士在对例行稽查的益生菌食品做检验之时,意外地发现气相层析仪上出现异常波状讯号。杨女士将此异常讯号与各种物质的图谱作比对,赫然发现是塑化剂DEHP(注:即“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特有的“指纹”,这是不该出现在食品中的物质,杨女士立刻警觉到事情的严重性。于是,杨女士反复检测,花了两个星期验明塑化剂DEHP的正身,后来又做了定量分析,检出益生菌食品中的DEHP浓度高达600ppm(百万分之一浓度,毫克/千克),远远超过民众每日平均摄入量1.29毫克这个食品安全标准。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结果,深知事关重大的杨女士立即向主管部门汇报了此事,台湾卫生部门决定通知检方。最后检方循线查到源头——昱伸香料有限公司生产的食品添加物“起云剂”违法掺入塑化剂DEHP。于是,令人震惊的塑化剂事件公之于众。而事件最终涉及面之广也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经排查确认,目前全台至少有156家食品企业遭到塑化剂波及,受污染产品也扩大到近500项;台湾食品龙头企业统一集团的三种产品也被查出有毒,其中有毒芦笋汁已销往大陆。截至27日,受事件牵连厂商已近200家。新北市检方28日凌晨申请羁押3人。台湾卫生部2011年5月30日表示,含致癌塑化剂DEHP的问题起云剂的悦氏运动饮料,确认输往中国香港、中国大陆;成伟公司(盛香珍)将问题起云剂外销到菲律宾与越南;传佳公司与云丞公司的问题果汁则输往美国。

    台湾塑化剂事件一经曝光,坏消息接连不断,除名牌食品外,还有多家厂商使用昱伸公司制造的“黑心”起云剂,并长期外销至中国大陆、菲律宾、美国等地,因此,台湾塑化剂事件也一跃上升为国际食品安全事件。台行政部门负责人吴敦义表示,台湾产品销售到海内外,就必须担负起国际义务,务必追查所有问题产品流向,做好下架回收工作,确保所有消费者的健康与安全。

    2011年5月28日上午国家质检总局新闻发言人李元平通报了台湾地区食品添加剂“起云剂”的有关情况。据李元平介绍,5月24日,台湾地区有关方面向国家质检总局通报,发现台湾昱伸香料有限公司制售的食品添加剂“起云剂”含有化学成分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该“起云剂”已用于部分饮料等产品的生产加工。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是一种普遍用于塑胶材料的塑化剂,在台湾被确认为第四类毒性化学物质,为非食用物质,不得用于食品生产加工。另据媒体报道,DEHP会危害男性生殖功能,促使女性性早熟。

    据李元平介绍,为保证消费者身体健康,国家质检总局已要求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加强对来自台湾地区相关添加剂和饮料等产品的检验监管,防止问题产品进入中国大陆。并制定了具体措施:一是要求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继续调查了解台湾昱伸香料有限公司生产的“起云剂”以及相关饮料产品进口报检及检验监管情况,并从即日起不受理台湾昱伸香料有限公司生产食品添加剂的进口报检。一旦发现尚在口岸的问题产品,立即予以扣留;如果发现问题产品已流向社会,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立即责成进口企业实施召回。二是加强从台湾进口有关食品的检验,凡检出DEHP的产品一律不准入境,不合格情况要按有关规定及时上报,同时要全面掌握从台湾进口食品的有关情况,密切关注台湾“起云剂”污染问题的动态,及时告知进口商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三是要求相关检验检疫机构立即开展对问题“起云剂”和台湾进口食品添加剂中DEHP成分的检测。国家质检总局将保持与台湾有关方面的沟通,并根据事件进展情况,进一步采取相应措施。

    塑化剂DEHP事件的发生让许多人的目光聚焦于这种化学添加剂本身,也有业内专家对此进行了很专业的描述。

    【资料】肇事塑化剂的正常应用:由于PVC本身是硬质的物料,添加塑化剂后,可使得塑胶成品具有柔软、易于弯曲、折叠、弹性佳的性质而易于塑形,也因此黏性较PE保鲜膜为佳。此外,女性经常使用之香水、指甲油等化妆品,则以邻苯二甲酸酯类作为定香剂,以保持香料气味,或使指甲油薄膜更光滑。

    肇事塑化剂对人类的危害:一是保鲜膜由于添加了大量的塑化剂,并非以化学键键结于聚合物中,所以容易受到外在环境因素如温度、使用时间、pH值的影响而释放到环境中。即使与食物接触时并未加热,塑化剂就有机会渗出到食物中,尤其当接触的食物是表面具非极性油脂的鱼肉时更易溶出塑化剂。二是塑胶制品中的塑化剂释放至环境中所含浓度并不高,但在自然界分解机制所需时间可能长达数年,再经由食物链浓缩,人体无意间所摄入的塑化剂浓度就比环境中的浓度还要高很多倍。曾有阳明大学研究学者指出,抽样调查60个人的尿液中就有90%的人检验出这些塑化剂的代谢物,足见我们该对塑化剂有更多认识才对。三是PVC保鲜膜使用后通常是直接丢弃,进入焚化厂后若焚烧温度不当则易产生所谓世纪之毒二英,只要一点点,就足以对我们造成如心脏病、糖尿病、过敏、不孕、癌症等病症。四是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被归类为疑似环境荷尔蒙,其生物毒性主要属雌激素与抗雄激素活性,会造成内分泌失调,阻害生物体生殖机能,包括生殖率降低、流产、天生缺陷、异常的精子数、睾丸损害,还会引发恶性肿瘤、造成畸形儿。五是塑化剂会伤害人类基因。有研究团队发现,塑化剂会造成基因毒性,伤害人类基因,长期食用对心血管系统危害最大,对肝脏和泌尿系统也有很大伤害,而且被毒害之后,还会透过基因遗传给下一代。台湾师范大学的研究团队利用生物信息和毒理基因组学分析16种不同塑化剂,比对大鼠、小鼠、人类基因。经过一年时间,分析出这些塑化剂暴露产生的基因交互作用会造成心脏、肝脏和肾脏毒性,对人类健康风险最大的是心血管疾病,其次是肝脏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第四才是生殖方面疾病。

    中国卫生部2011年6月1日晚紧急发布公告,将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共17种,列入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这意味着塑化剂将作为卫生监管部门今后的监督管理重点之一。公告指出,此类物质可能添加在乳化剂类食品添加剂、使用乳化剂的其他类食品添加剂或食品中,并列出检测方法。

    步台湾食品企业产品检出塑化剂后尘,内地台资企业也传出检出塑化剂。东莞一台商投资企业东莞市昱延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添加剂被检出有毒塑化剂DEHP。该公司销售部经理与始作俑者台湾昱伸香料有限公司负责人名字都为赖俊杰。据知情人透露,问题企业存在已4年多时间了。东莞市昱延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4月24日,注册资本10万元,法定代表人叫朱国东。据广东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通报,朱国东已被依法刑拘并正在受审,东莞市有关部门查封了该公司库存的食品添加剂产品约6吨、用于生产食品添加剂的原料0.6吨、搅拌机2台、灌装机1台。经查,昱延公司位于东莞市万江区滘联社区创业路第二工业区内,占地面积约为400平方米,有员工17人,自2009年4月投入生产以来,每月食品添加剂产量约3000千克,销售额约15万~20万元,产品销往广州、江门、东莞等地。在东莞市昱延食品有限公司的网页上,多处留下联系人为销售部经理赖俊杰。广东质监部门此前也曾通报称,东莞昱延与台湾昱伸有关联,而且从昱延公司查获的进货和销售记录均显示“起云剂用油”来自台湾地区。台湾媒体已有消息称,投资东莞昱延的正是在台涉嫌生产有毒起云剂的昱伸公司负责人赖俊杰。但此事尚未得到官方证实。赖俊杰此前在台接受询问时曾供认,他在起云剂中添入塑化剂已将近30年。由此而言,塑化剂潜行30年而令人毫无觉察,不仅反映出台湾食品监管方面的巨大漏洞,也反映出社会普遍缺乏的食品安全意识。正是这些疏漏,才令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

    截至2011年6月16日,台湾受塑化剂污染产品已过1000种。

    与此同时,台产食品流径国家与地区都对塑化剂食品进行了排查。2011年6月2日泰国唯一一家进口台湾饮料的天特全球公司(Team Tec)共进口3款饮料,包括悦氏矿泉水、悦氏酸梅汤以及台湾海洋深层水。其公司总经理黄建彰说,悦氏酸梅汤在台湾检验通过未含塑化剂,但食品药物管理局表示,泰方将进一步检验,在报告还未出炉前,要求他们暂时将酸梅汤从各大通路下架。香港浸会大学生物系抽取二百名香港市民的血液样本进行化验,结果发现99%的血液样本中均验出塑化剂。这代表这类化学物料有可能一直存在于食物中,市民进食时多不自知,而且有关物料易被人类接触及吸收。香港食品安全中心宣布,2011年6月14日中午12时起,禁止输入及在香港供应台湾的解渴志沛力特电解运动饮品。饮品制造商名称为泰华油脂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必须在三十天内回收市面上的该款饮品;此外,台湾生产的“庄家方块酥”样本,以及维力手打面内附的麻油包都验出塑化剂,必须停售。2011年6月2日,台湾驻美副代表李澄然表示,对台制加工食品含有塑化剂案,已向美国FDA通报20余项产品,及美方4个主要进口商资料,未来也将持续更新通报内容。除了一对一的单边通报,台湾也通过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多边制,将讯息传达给有关国家。

    非唯如此,塑化剂对环境的危害也是一种值得深思的问题。2010年6月出版的《中国环境监测》杂志上,研究人员测定发现,包括塑化剂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在内的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简称PAEs)早已渗入北京的地表水体与空气之中,部分水体污染严重;长江三峡库区DEHP最高浓度和黄河部分河段中DEHP浓度都已超标。而针对这项检测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评估则未见于传媒。同时,塑化剂对环境的污染在台湾则更为严重。

    【新闻回顾】中国台湾网6月10日消息,综合台湾媒体报道,台湾塑化剂污染泛滥,河川也早已受害。台当局环保部门委托学界过去10年对全台30条河川监测,不仅发现河中塑化剂有逐年增加趋势,学者甚至发现,部分河川鱼体中可测到几十到几百ppm不等的高浓度塑化剂。食物链遭塑化剂污染范围超出想象。

    最新出炉、台湾成大研究发展基金会进行的“2009~2010年毒性化学物质环境流布背景调查”再次证实这项危机,不仅底泥,河流野生鱼体中也都发现了DEHP,且浓度是6种塑化剂中最高的。

    台湾成大团队2009年完成对爱河、老街溪、新虎尾溪、二仁溪及浊水溪5条河川的研究,2010年再完成对淡水河本流、大汉溪、新店溪、头前溪、大甲溪、北港溪、秀姑峦溪、基隆河、客雅溪、朴子溪及将军溪等11条河川底泥及鱼体样本采样。

    淡水河底泥DEHP含量5年多4倍

    2010年调查,淡水河流域底泥DEHP最高浓度为23.6g/kg,平均浓度3.5mg/kg。与2005年度相比高出4倍。

    秀姑峦溪鱼体DEHP浓度最高

    鱼体方面,2009年报告DEHP平均浓度为0.29mg/kg,最大浓度为11mg/kg(湿重);2010年调查,鱼体样本DEHP平均浓度为1mg/kg,最大浓度为7.5mg/kg(干重),6种塑化剂中以DEHP之浓度分布为最高,其中秀姑峦溪鱼体中DEHP平均浓度达2.6mg/kg(干重),为全台河川最高值。

    台湾学者黄柏菁等人于2008年在Chemosphere期刊发表的DEHP环境流布调查就显示,台湾一些河流中的野生吴郭鱼被检出DEHP浓度高达1.4到129.5mg/kg,石斑鱼检出1.2~33.1mg/kg。河川上游鱼体的污染程度较低,中、下游污染较严重。

    报道称,若吃到DEHP污染值最高的野生吴郭鱼,依鱼体含水率约5~7成计算,每100克鱼肉约含4.6毫克DEHP。对60千克成人来说,已达欧盟与美国的人体每日最大容忍摄取量(TDI)的1.5与3.8倍。

    民众感受一:“淡水河的野生鱼,我也不敢吃”

    淡水河流域底泥DEHP含量高,关渡桥下钓客表示,淡水河的野生鱼,“我也不敢吃!”钓客说,他钓鱼会看鱼种,从外海游进淡水河的鱼才会吃。在台北桥、忠孝桥、中兴桥及关渡桥下常见淡水河鱼种,钓友常口耳相传有毒或重金属污染,根本不敢吃。

    民众感受二:从小吃到大,不相信秀姑峦溪水有塑化剂

    对于秀姑峦溪的溪鱼验出高达2.6mg/kg的DEHP塑化剂,瑞穗乡民则感到十分惊讶。瑞美村的阿美族陈小姐说,“从小吃秀姑峦溪鱼长大,怎么可能有塑化剂?”她说,会在秀姑峦溪捕鱼的都是阿美族,也是部落中人们过去主要的蛋白质来源,但主要是自己吃,鲜少贩卖,听到溪鱼有塑化剂,感觉还是会“怕怕的”,但不会因此不吃鱼。

    因秀姑峦溪沿线都没有生产、使用塑化剂的工厂,乡民对这样的检验结果难以置信。瑞穗乡代锺紫韵说,她不相信秀姑峦溪会污染这么严重,怀疑是溪流沿线的禽畜养殖区的排泄物,及种西瓜使用的农药导致污染。(来源:中国台湾网,作者:冯存健)

    可见,塑化剂的污染对于台湾地区来说并非仅仅是一个食品安全问题,也是一个生态环境安全问题,而最令人担忧的则是后者。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莫要到了有食物不敢吃、有水不敢喝的地步才想到如何根治。未雨绸缪,实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工程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之路。

    接连不断的食品安全事件让媒体的神经高度紧张,也让中国大陆大型食品企业更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不久前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就食品安全问题采访了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先生,这个采访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陆食品企业的担忧与责任感。

    【新闻回顾】

    中粮总裁于旭波:辅料管理是食品安全的最大挑战

    从瘦肉精、染色馒头、牛肉膏再到塑化剂,食品安全一再挑战人们的神经。这同样是中国最大的粮油食品企业中粮集团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提供安全的食物也成为中粮重要的社会责任之一。

    然而,像中粮这样的“巨无霸”式企业,如何确保它旗下每个产品的安全可靠显然也是摆在中粮管理者面前的一大考验。

    中粮找到的路径就是“全产业链”——从田间到餐桌,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按照食品安全的要求去做,从而确保最终产品的安全。

    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包括添加剂在内的辅料管理是当前中粮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中粮集团已经专门成立质量与安全部,产业链中每一种新使用的添加剂都要经过这个部门的许可。

    记者:您认为中粮通过“全产业链”来实现食品安全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于旭波:现在对我们挑战比较大的是辅料的管理。第一,辅料用量不大,第二,供应商非常多,而且在这个行业中真正成规模的供应商还不是很多。第三,辅料中很多种类国家检验还没有跟上。塑化剂事件实际上是给我们全行业一个非常重要的提醒。

    记者:那应该如何应对这个挑战呢?有哪些举措呢?

    于旭波:我们只有从基础开始做起,先把所有的辅料清单全部列出来,所有的辅料都纳入国家检验机构的检测。检测通不过的全部筛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供应商的生产环境、生产资质等各个方面进行梳理。

    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涵盖所有供应商的信息系统,现有的辅料检测完毕之后,任何一种新的辅料想要进入中粮的供货系统,就必须纳入中粮集团的流程当中。首先要到我们新成立的质量与安全部“报到”,这个部门会把新辅料交由国家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合格之后才能进入中粮的供货系统。

    与此同时,我们可能要跟供应商签合同,一旦发生任何的质量问题,我首先要抓住它,把责任弄清楚。但这个责任中粮集团肯定也是无法推卸的。我们这么做的目的,只是让供应商有一个更大的承诺跟我们一起将质量把控好。所以,我觉得食品安全所面临的最大挑战还是辅料。

    记者:最近食品行业频频曝出食品安全事故,主要原因仍是利益驱动,您觉得作为食品企业应该如何平衡成本和利润之间的关系?

    于旭波:以添加剂的使用为例,中粮集团从2008年开始就减少在面粉中使用增白剂,我们通过提升原料的质量和工艺水平,使面粉生产出来就比较白,用不着增白剂。这当然会带来成本的提升。但作为一家食品生产企业,孰轻孰重必须弄清楚,食品安全肯定是第一位的。企业可以通过内部系统管理的提升、原料成本的控制来优化成本结构。

    中粮今年已经开始了从粮油贸易加工向品牌消费品的战略转型。中粮集团有70%以上的资源是配置在粮油食品这个核心主业上的,我们希望将来其中的30%成为品牌消费品。

    品牌消费品的第一个标准就是安全、营养,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追求能否有替代方案、替代原料、替代包装来降低成本。因此出发点是有层次的,必须按照这个逻辑做。不能说一下子把成本降下来,其他都顾不上了,那将给企业带来非常大的风险。(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6月21日,作者:郭晋晖)

    文中所说的辅料也就是食品添加剂的确是食品安全的瓶颈问题,问题之难,难就难在不唯监管与标准方面存在漏洞,更难控制的是企业的逐利目的。而塑化剂在台猖獗了30年的事实也足以说明这一系统的疏漏。塑化剂怎么能横行台湾30年都没有被发现?原来,塑化剂在台湾属于“第四类毒性物质”,被明令禁止不得添加在食品里,但对它的管理采用的是“事后报备”制度。这意味着厂商在使用之前不需要向监管部门进行备案说明,而所谓的事后报备往往就成了不报备,甚至被某些人钻了空子。台湾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加工食品追溯制度的地区,食品从原料来源、生产养殖、加工制造、运输仓储直到销售,每个阶段都需要登记。但这个制度目前只局限于肉制品、蔬菜、海鲜鱼类等生鲜领域。塑化剂事件发生后,有学者表示,如追溯制度能够扩大到其他领域食品中,或许塑化剂就不会沉潜30年才被发现。

    对此事件反应最为强烈的要数网民了。有网友称塑化剂为“亡国灭种的塑化剂”,食品添加剂的问题已经到了威胁民族生存的地步了。还有网友形容事件犹如“翻版三聚氰胺”,以往只会在幼童的玩具、指甲油或医疗仪器中发现含有微量塑化剂,“无人想到会有人故意添加于食物中”。

    一言以蔽之,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都是市场经济惹的祸!事件的背后翻来覆去也只是一个“利”字!如同马克思曾经说过的,“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铤而走险;如果有2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藐视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润,那么资本家们便会践踏世间的一切!”

    CCTV2《今日观察》节目于2011年5月31日播出了一期特别制作,“台湾迎战塑化剂危机”,特辑录于此,以飨读者——

    连日来,台湾地区因塑化剂引起的食品、保健品安全风波广受媒体关注。5月31日是一个重要时间点,从零点起,岛内有关机构将展开清查,使用起云剂的运动饮料、果汁等五大类食品都要提供检验安全证明,否则一律下架回收。塑化剂为什么会被添加到起云剂里?它的危害有多大?台湾主管机构如何应对塑化剂带来的食品安全危机?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陈伟鸿和着名财经评论员霍德明、张鸿共同评论。

    台湾饮料添加塑化剂,引起轩然大波,主管部门今天零点展开清查,五大类食品需提供安全证明。

    邱文达(台湾卫生主管部门负责人):厂商也应该有社会责任,就算有些经济上的损失,也不能再自称为受害者。

    台湾民众:家里有关于这类的东西,现在都开始怀疑、担心,不敢吃了。

    陈轩石(中央电视台驻台湾记者):目前当局当前要求加重刑罚,并要求从源头来进行管理。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超过200多家的生产厂商被证实使用了含有塑化剂的食品添加剂,超过500多项食品受到了污染,所以现在最新的进展就是,当局限令5月31日凌晨开始,包括有五大类的食品都必须提交检验报告,证明没有使用六种塑化剂。如果没证明,还在卖的话,就要严罚。从今天凌晨开始,台湾地区22个县市同步展开大稽查,卫生部门的人员还有一些警方人员同步对一些24小时超商,还有今天上午9点、10点开门的商场,都会进行大规模的稽查,看看这五大类的食品当中,有没有还在违规继续贩卖的。

    到目前为止,证实在台湾有7家生产厂商合法生产起云剂。现在证实有两家是确实使用了塑化剂,暂时还没有发现第三家,但是这两家生产起云剂的厂商因为有众多的下游厂商,它们生产出来的无数产品继续往下游流通,所以就扩散出去很多,污染了很多食品和饮品,到现在有500多项。现在当局要求,一个是要加重刑罚,另外一个就是希望从源头来管理,把六种塑化剂列为食品的检验项目。

    张鸿(《今日观察》评论员以下同):

    谈到食品安全,其实我们都需要补化学课,起云剂就是在饮料、果汁、果酱等调和时,起到一个很好的调和作用,让人看着很均匀,它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它能把果汁、油、水很好地进行融合,也能增加一些很好的口感以及黏稠度等。

    起云剂有一个重要的原料是棕榈油,因为棕榈油比较贵,不良商家就发现了这个商机,加入了塑化剂。塑化剂是一种工业原料,工业添加剂,叫塑料软化剂。皮质沙发以及车里的皮座椅,在制作的时候就可以加塑化剂,这样坐着就会比较软。塑化剂加到饮料里,也能让饮料变得很软很黏稠,几乎起到了与棕榈油同等的作用。不良商家把比棕榈油便宜五分之一的塑化剂加到食品里,供给饮料厂,这样饮料厂的成本也降低了。塑化剂带来的危害特别大,它被称作工业环境荷尔蒙。长期食用,男孩子会变得女性化,女孩子会性早熟,而且会降低人的生殖能力,所以现在引起了很大的恐慌。

    昱伸公司是台湾地区最大的起云剂供货商。这个公司已经创办了很多年,但却只有五六个工人,也没有牌子。很多邻居说他们家前门经常会有扑鼻的香味飘散出来,但是他们家的后门却是扑鼻的臭味,这其实基本上和我们现在判断这个食品是一样的,它其实就是用一个很恶的东西,让人闻着很香,里面却包含着恶果。

    霍德明(《今日观察》评论员以下同):

    工业塑化剂肯定不能食用,起云剂是食品添加剂,是正常的。这件事情是2011年3月份,台湾的食品检查部门有一位52岁的杨姓大姐,就在她在检查食品的时候,发现里面出现了不同的光谱,并在比对之下发现了问题,发现了DEHP,就是塑化剂。在3月份检查出来以后,台湾食品检验当局开始警觉,4月份开始清查食品添加的范围到底有多大。到了5月23日,开始对整个社会公布,包括昱伸公司的来龙去脉,公司负责人也被抓起来了。到今天为止,这个事情不仅是在台湾地区出了问题,而且还影响到了全球的食品安全。

    霍德明:

    台湾在这一次事件中,全卯足了劲,这一次不仅马上让五大食品下架,还追查源头,甚至追查到它运到什么地方去了。特别是从5月31日开始,对相关的五大商品的厂商们下了一个死命令,厂商们自己出钱,把商品送去检验机构。这个死命令下了以后,台湾的检验机构门庭若市,检查一次大概需要7天左右,新台币是3000块钱,如果加快就是6000块钱,这次排队排到今年的6月底还验不完。在这个事情的处理上,台湾地区让厂商自己负责任,有证明才能上架。

    张鸿:台湾的消费者觉得当局的反应有点慢,在知道这个结果后,隔了一天才开始通告百姓。但我们看到他们的思路其实非常清晰,就是有罪推定,你必须自证清白,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零容忍,就是我不管你的起云剂里用没用塑化剂,所有用了起云剂的产品统统下架,然后你自己一个一个送去检测,自证清白,证明一个上架一个,厂商还要写一个保证书。

    此外,现在争论比较大就是处罚。台湾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即使按照最高的处罚,也只能罚到30万,而昱伸公司一个月的营业额达到了500万,这个30万对它来说是九牛一毛,所以现在有一些机构也在讨论,是不是要加重处罚,让企业根本罚不起。

    潘怀宗(台湾阳明大学医学院教授):

    所有的商品如果没有取得所谓的合格证明,或者虽然已经送验,但是由于这些实验室的量能没有办法马上提供,那你在写下“切结书”的情况下,可以暂时性的放在架上卖,但是如果这个厂商认为它没有塑化剂,而写了切结书,结果后来验出来又有了,之后就造成民众的怀疑,就是认为“切结书”到底能够保证多少,而且在目前塑化剂涵盖面这么广的情况下,你凭什么能够切结?另外,在有关产品已经送验之后,得到的合格证书,现在民众也有质疑:你生产的批号有没有考虑进去?你在2011年5月30日以前所生产的批号,可能就用了这些东西,但是送验的时候,你可以送验新生产出来的东西,你送验也不可能每瓶验,这样就又造成了问题。

    陆磊(沃尔玛南浦大桥店负责人):

    总部会根据政府部门的一些相关指引,做出合适的处理。比如,要求我们就地销毁,我们就销毁;如果要求我们退货,我们就退货。

    霍德明:

    因为塑化剂的危机而引发的整个食品和饮料行业的损失,这一次可能将会超过千亿元新台币。此外,将来如果消费者受到损害以后,去法院起诉这些食品相关厂商,那都是一个没有底的事情。

    塑化剂放到一般的正常添加剂里,实在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所以以前也就从来没有人在检测的时候想到这件事情,现在这个消息让整个台湾地区乃至整个社会都引起了骚动,到底这个事情会影响多久,目前还不敢确定,但我能确定一件事情,就是以后都要回家里吃饭了,家里肯定没有这些奇奇怪怪的添加剂。

    张鸿:

    现在台湾的水果和榨汁机销量大增,很多人自己回家榨果汁喝了。其实盖子还没有完全被揭开,目前已经发现有止咳糖浆里也用了塑化剂,小孩吃的钙片里也涉嫌使用,有一些市民询问当地的主管部门,还有哪些食品药品里会有塑化剂,主管部门也表示不知道。所以在盖子还没有完全揭开之前,我们也很难判断负面的影响,以及修复大家信任的时间要有多长。现在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开始重视此起事件,周边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包括新加坡,包括我们大陆的很多城市,例如天津地区就已经开始进行检测,我想全世界的很多食品饮料,检测部门都要检测是否加入了塑化剂。

    张鸿:

    我们一定要让企业承担不起被惩罚的成本,现在台湾地区在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大陆也在讨论,如何重刑?让它有一个标杆性的意义。比如,如果这一次昱伸公司只罚30万,我想这是不能服众的。

    霍德明:这次事件跟以前的食品问题不一样,一个是已知的风险,还有一种就是无知的风险。我们都没想到,工业塑化剂会加到食品里去。

    《青年时报》则撰文称:“塑化剂”事件,“查外”也要“查内”。

    台湾塑化剂风波如滚雪球般愈演愈烈,已酿成一次重大食品安全危机。吃的喝的竟“无所不毒”,民众闻“塑”色变。目前全台至少有156家业者遭到塑化剂波及,受污染产品扩大到近500项;统一集团的三种产品也被查出有毒,其中有毒芦笋汁已销往中国大陆。

    与以往发生于大陆的“三聚氰胺”等事件不同,此次“塑化剂”事件源自台湾地区,但依然让人不得不小心警惕。

    一方面,大陆与台湾近在咫尺,经济联系极为密切。因此,受“塑化剂”污染的台湾食品以及假冒起云剂,进入大陆的可能性很大。据国家质检总局日前通报,“经查实,上海口岸今年3月曾进口一批‘悦氏运动饮料’,可能含有被毒性化学物质污染的‘起云剂’。”而媒体最新透露,“有毒芦笋汁已销往大陆”。

    另外,“塑化剂”的造假逻辑,与此前大陆出现的三聚氰胺、瘦肉精几乎相同。据了解,台湾的黑心不良公司之所以会将有毒的“塑化剂”加入食品原料,冒充原本作为合法食品添加剂的起云剂,是因为“塑化剂成本只有起云剂原料棕榈油的五分之一”。当年,三聚氰胺被不法奶商用来冒充“蛋白精”,不也是为节约成本吗?

    这种背景下,再反观大陆的食品安全标准、监管水平等,人们显然有理由追问,类似台湾这样以塑化剂冒充起云剂的食品安全事件,或者在其他产品中滥用有毒塑化剂的其他安全事件,是否在大陆同样存在?这不,日前便有媒体报道,“一家国际环保机构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国内市场上大量存在的塑料玩具,含有危害儿童健康的邻苯二甲酸酯,而毒玩具中的邻苯二甲酸酯正是所谓的塑化剂。既然国产内销的儿童玩具大量存在塑化剂,那么国产食品感染此毒的可能性是不是也有呢?

    鉴于此,笔者以为,监管部门不仅要彻底追查可能流入大陆的台湾塑化剂食品,以及假冒起云剂的塑化剂产品,也要排查一下大陆生产的食品等是否也存在受塑化剂污染的情况。及时排查有利于最大程度地降低健康危害,即使大陆不存在台湾这样的情况,进行这样的排查也能消除民众的担心,并帮助我们实现防范塑化剂上的未雨绸缪。据了解,“目前我国仍然没有出台一个控制‘塑化剂’的规范标准”。同时,“卫生部《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中也未提到塑化剂”。(来源:《青年时报》,作者:张贵峰)

    缘起于台湾塑化剂风波,大陆食品安全部门也开始检查塑化剂这个不速之客,其重视程度并不亚于不久前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光明网对此做了一个报道。

    大陆产食品首次查出含塑化剂,国家药监局11日发出通知,在广东、浙江4家企业8个样品中检出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目前对发现已采购相关产品的,立即进行封存,并配合做好问题产品处置召回。(6月12日《新京报》)

    此情此景,不由想起赵丽华的一首诗来:“我终于在一棵树下发现,一只蚂蚁,另一只蚂蚁,一群蚂蚁,可能还有更多的蚂蚁。”

    当台湾“塑化剂”风波愈演愈烈之时,我们这边却风平浪静,不免令人起疑。在经历了三聚氰胺奶、瘦肉精猪肉、染色馒头等一系列“非法添加剂”事件洗礼后,国人对于食品安全早如“惊弓之鸟”,如何相信“风景这边独好”?

    因此翻看网络民意,大多数人对于这“坏消息”不仅不“惊诧”,反而有些欣慰,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一般人早就相信内地食品也有塑化剂问题,并且还希望早日查出,早日严厉查处,只有如此,老百姓才能早日“安全”,早日放下心来。

    如今,“该来的终于来了”,老百姓就放下了一半的心,之所以还有另一半没有放下,是因为相关方面仍有些“犹抱琵琶半遮面”,显得不够坦诚。比如,此次所查出“染塑”产品多是桂花香精、绿茶香精、杏仁香精之类的食品添加物,略有点常识的人们都会担心:这些香精究竟销往了哪些企业,又被制成了哪些产品出售?然而对这些本该认真对待严肃查处的问题,相关方面却只字未提,试问如此“敷衍”之态度,怎能让人“放心”,又如何不令人愤慨?

    也许,海对岸的应对措施能提供给我们一些思考。“塑化剂”风波发生之后,台当局处理的原则是“诚恳面对、控制损害、痛定思痛、重建声誉”。

    无数事实表明:信息越是透明公开,公众就越是安之若素;相反,越是遮遮掩掩,不明真相的群众就越多,就越是会谣言四起。作为老百姓而言,我迫切希望相关方面也能“诚恳”应对塑化剂,查出的问题越多,进行的查处越是严厉,我越是放心,越是爱咱们的祖国。(来源:光明网,2011年6月14日)

    塑化剂事件也再一次拷问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经济观察网就以《塑化剂事件拷问监管》为题刊发了如下报道:

    近几年来,我们经常在各种食品安全事件中认识某些化学品,而这一次轮到了塑化剂。据《经济观察报》公司部记者李丽采访发现,国家对于塑化剂是有相关标准的,但是检测能力不足成为一个重要的隐患。

    主持人:在标准方面,虽然我国有相关的关于增塑剂和塑化剂的标准,但是这是否就能够保障消费者的健康与安全呢?

    李丽:其实国家这方面的标准是与国际相接轨的,虽然这个标准很高。但是我们为什么会出现塑化剂的问题?是与这个标准的执行和监督有关系的,因为我们国家在执行方面是多重管理。标准是由卫生部制定的,标准的编制、毒性的检测也是由卫生部来负责的,但是到了产品的生产阶段就由国家质监部门来负责,所以属于多重管理,多重管理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相互推诿。

    第二个就是技术方面,我们国家虽然在标准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我这有一个数据,在2008年以前我们国家的添加剂是65种,到了2008年之后就增加到了959种,从添加剂的制定上我们国家进步是很大的,但是在检测问题上,有90%的添加剂是检测不出来的,相当于这个标准制定出来了可是无法执行,是一纸空文。这个标准本身来讲是可以保障消费者的健康与安全,但是从实际来讲目前还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主持人:我国一方面对塑化剂的监测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却要求有能力的监测机构不能超范围检验,这是否也会成为监管方面的一个隐患?

    李丽:这个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我们应该从检测机构来看待这个问题。目前我们国家食品包装方面的检测机构有2000多家,这2000多家检测机构有三种,第一种是国家的检测机构,比如说各个部委专属的检测机构,占了三分之一。另一种是国家和民间合资的检测机构,也是占了三分之一。还有一种是私有的,属于国外的检测机构进驻到中国。

    这三种检测机构,它们之间的可信度不是通用的,比如说我在政府这边检测了,但是到了私有的或是国际上的检测机构他们就不承认了,因为他们觉得你的可信度不高,要用自己的检测结果;国际上的检测机构觉得自己可信度很高,但是到了国家机构这边不会采用,因为觉得你是非官方的,所以他们也不会采用。所以相互之间的可信度是不能通用的。中国的这种出口的产品基本上都是采用国际上的检测机构的检验报告,这样出口到国外才能被采用。现在为什么出具检测报告不被认可,我认为跟这种整个检测系统比较混乱的状况是有关系的。

    主持人:生产塑化剂的企业对塑化剂的危害是否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呢?

    李丽:塑化剂是一种化学物质,化学是非常博大精深的,我也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来学习这个东西。所以我认为,说这些厂商对这个塑化剂有多么深刻的理解或者说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我觉得还没有。对此他们肯定没有特别的了解,但是对于一些基本的概念他们是知道的,比如说塑化剂是否可以用在食品上,是否可以用在工业上,是否可以用在医疗上,他们是比较清楚的。

    主持人:国家的监管力量相对是不足的,那么企业和行业协会能否在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呢?

    李丽:对企业来讲,首先是他们会有一个社会责任和企业利益的选择问题,但这个问题看怎么选择,是要放在一定的背景下的。第一个就是我们国家目前对于塑化剂没有那么全面严格的情况下,企业首先想到的是企业的生存问题,就是他们怎么赚到钱,对于社会责任肯定是放在第二位的,所以我觉得如果靠企业来促使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我觉得首先动力不是那么足,因为企业必须要有动力,比如说给企业带来好处他们才会那么做,但是目前国家对塑化剂添加要求不是那么严格的话,我想他们首先考虑的是企业自身。所以说我觉得靠企业是不够的。

    第二个是行业协会,行业协会其实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促进这个行业健康发展的。第一是因为它对这个行业非常了解,它手里有大量的数据,而且这个数据是非常可信的,第二就是协会里面有很多企业,所以它对每个企业都是比较了解的,所以靠行业协会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这个行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而且这个行业协会里面有一些专家,对这个行业也会提出一些高屋建瓴的意见,肯定可以促进行业的发展。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行业协会需要企业来交会费,需要企业来参加活动,所以某种程度来讲需要有一定的妥协,而且行业协会没有执法权也没有监督权,所以说它也只能起一个倡导的作用,倡导这个企业向着更加规范的方向去做,但是不能迫使这个企业必须按照这个方向去做。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是要靠法律,国家需要出台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来使得这些企业能够自觉地做出更加规范的行为来促使这个行业健康地发展。(来源:经济观察网,2011年6月22日,作者:李丽、刘钊、董亮、杨筱雅)

    而在专家眼中,塑化剂事件的症结仍然在于企业家的社会道德的缺失。2011年6月2日,长城网以《专家谈塑化剂事件:企业的道德良心很重要》为题刊发了记者手记。现摘引部分内容——

    这次台湾部分问题产品非法添加的塑化剂是什么?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危害?昨日,本报记者采访了食品安全及环保专家、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他认为,人们不必对塑化剂过于恐慌。

    塑化剂可被人体排出

    董金狮说,此次台湾违法企业添加到饮料中的有毒物质塑化剂,在大陆业内称其为增塑剂,化学名为邻苯二甲酸酯(DEHP),这种物质是有毒的,可干扰内分泌,抑制雄性激素生成,使男性精子数量减少、运动能力低下、形态异常,会导致男性绝育,严重者会引发睾丸癌,存在致癌风险;对于女性,则会导致性早熟。

    董金狮说,黑心企业将塑化剂放到饮料中,其行为无异于“投毒”。不过,董教授说,我们身体有自然代谢的功能,塑化剂DEHP如果进入人体,于12到24小时内约有一半的DEHP及其代谢物会由尿液排出体外;大部分DEHP及其代谢物会于24到48小时由尿液或粪便排出,消费者可通过多饮水以及食用果蔬方式,尽快排出有毒物质,不必太恐慌。

    果汁、饮料都不如白开水健康

    董金狮说,台湾食品使用起云剂30多年,到现在才检测出来,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政府有监管责任。而具体到大陆这边,现在既然已经发现台湾有问题了,除了不再进口台湾相关食品,在监管和检测上还可以做些努力。

    “政府如今明文规定DEHP等塑化剂不能用,企业至少就不敢滥用了;另外,其实安全食品是靠企业生产出来的,而并非靠政府监管出来的,因为监管部门也很难预测下一步会再有个什么非法添加物质出来。所以,企业自律、企业的道德良心很重要,政府监管只能是补充。”董金狮透露,塑化剂事件之后,目前政府相关部门正在研究方案,估计会有一个全面的突击检测,相关规定也会更加完善。除此之外,董金狮说,消费者自身的消费常识也很重要,“所有的奶制品、果汁、运动型饮料等,都不如家里烧的自来水健康。”(来源:长城网,作者:夏雨、王欢、黄莹)

    总的来说,塑化剂事件发生的主要诱因仍然是一个“利”字,而不是无知的罪过,因为,即便是科盲,也会知道化工产品对人体具有危害性。而政府部门的职能缺失则为塑化剂进军食品业大开方便之门,30年的时间内,竟无人过问,极大助长了无良商人的不法行径。

    而从塑化剂对人体的危害角度来说,堪称:“温情的杀手”,具有灭种亡族的威力。一旦中招,会在不知不觉中戗害人的生殖能力,这也是事情一经曝光,立刻引发爆炸式社会反响的原因。

    而从社会发展的深层动因来评价,经济社会运行是一个系统工程,而这个系统正常运程的一个首要前提就是要维护人类的身心健康,防止人性的异化。任何经济社会因素对人性的扭曲都是不能允许的。我们固然可以抨击无良商人,同时也应该反思我们制定的经济社会运行机制。违背社会规则者尽管已受到制裁,但留给人们的思考还在继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