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安全:破解食品安全危局-转基因遭遇食品安全门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导读

    基因的发现与研究,让人类看到了“上帝”构造生物的奥秘。基因技术的应用也让基因工作者欣欣然扮演着“上帝”的角色。不过,作为目前生活中广为人知的转基因农作物却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责难,其根本原因就是转基因植物难以跨越食品安全门。由此看来,基因并非儿童手中的积木,随便怎么搭配都可以。基因科学解读基因的全部秘密,维护生物安全、食品安全与生态平衡尚需假以时日。而现实中最重要的问题则是要维护食品与生态安全。换个角度来说,自然界花费了数十亿年进化才完成的生物界的物种平衡抑或生态平衡绝非人们表面上看到的这样简单,基因科学在没有完成对自然界生物以及自然存在之理的充分认识的前提下,唯一的也是最聪明的选择就是小心求证,谨慎应用,绝不可以为了短暂的商业利益而置生物界之安全于不顾。

    转基因食品之争

    科学是一柄双刃剑,这句话用在基因研究方面再正确不过了。因为在基因产品带给人类许多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令人恐惧与担忧的害处。其好的一面自然是令人称颂的,诸如在植物抗病、抗虫害、增产增收方面基因技术的确起到了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而坏的一方面也颇为令人担忧,转基因食品频频传出的坏消息也在不断地增加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不信任感。

    一般来说,我们所说的转基因食品大都指的是由转基因技术而生产的农作物,并由此农作物加工而成的食品。什么是转基因呢?通俗地说,转基因就是一种生物体内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或同种生物的不同品种中的过程。一般来说转基因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来实现的。例如,植物的花粉(含有雄配子)通过不同的媒介由一个植物“跑”到另一种植物或同一种植物的另一个品种的花朵里边的雌蕊(含有雌配子)上并与其杂交,这种杂交的过程就产生了基因的转移。同样,例如在猫这种动物中,不同品种和类型的猫进行交配后产生了与父母都不-样的仔代,就是产生了基因的转移。因此,转基因是大自然中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只不过在自然界中,基因转移没有目标性,好的和坏的基因都可以一块转移到不同的生物个体中。同时,通过自然杂交进行的转基因是严格控制在同一物种内(特别是在动物中),或是亲缘关系很近的植物种类之间,并在大自然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或得以延续或被淘汰。

    不过,基因技术的应用则打破了这种自然选择与淘汰的过程,可以说转基因技术是完全按照人的意愿来组建新物种的。并且,这种转基因技术完全可以打破生物物种界限,创造出自然界所完全不存在的生物物种。比如,在西红柿中加入牛的某种基因就可以产生具有牛肉味的西红柿;在小鼠身上可以种出人的某种器官。诸如此类的基因科学成就在令人惊叹的同时,也不免让人多出几分疑问:人类有必要这么做吗?仅仅是为了科学研究还是为了商业利益?与正确的生物进化方向相比,某些带来危害的基因科学所谓的成就究竟有何价值?也许这些问题不仅仅基因科学工作者应当思考,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有必要进行深入思考。

    回顾基因科学发展的历程,自从人类耕种作物以来,我们的祖先就从未停止过作物的遗传改良。过去的几千年里,农作物改良的方式主要是对自然突变产生的优良基因和重组体的选择和利用,通过随机和自然的方式来积累优良基因。遗传学创立后近百年的动植物育种则是采用人工杂交的方法,进行优良基因的重组和外源基因的导入而实现遗传改良。

    从这一点来说,转基因技术与传统技术是有共通之处的,其本质都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进行遗传改良。但在基因转移的范围和效率上,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有两点重要区别。第一,传统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间实现基因转移,而转基因技术所转移的基因则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的限制。第二,传统的杂交和选择技术一般是在生物个体水平上进行,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不可能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选择,对后代的表现预见性较差。而转基因技术所操作和转移的一般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功能清楚,后代表现可准确预期。因此,转基因技术是对传统技术的发展和补充。将两者紧密结合,可相得益彰,大大地提高动植物品种改良的效率。

    如果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仅仅局限于此,我们有理由说转基因技术的确是一种有利于物种培育的技术,也是一种值得发展的技术。然而,事实却告诉我们,这种技术在打破物种界限之后,则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并且,这些不确定因素正严重威胁着生物界的安危。此言并非危言耸听,许多事件正在证明着这种可怕的结果。正因如此,转基因食品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承受着支持与反对两种观点以及不同国家的支持与反对之争。而这种支持与反对似乎各有各的理由,在不停的争论中一直走到今天,并呈现出加速发展的特点。

    【资料】自1996年首例转基因农作物产业化应用以来,全球转基因技术研究与产业应用快速发展。发达国家纷纷把发展转基因技术作为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和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发展中国家也积极跟进,并呈现以下发展态势:

    一是品种培育速度加快。随着生命科学、基因组学、信息学等学科的发展,转基因技术研究日新月异,研究手段、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基因克隆技术突飞猛进,一些新基因、新性状和新产品不断涌现。品种培育呈代际特征,目前全球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已从抗虫和抗除草剂等第一代产品,向改善营养品质和提高产量的第二代产品,以及工业、医药和生物反应器等第三代产品转变,多基因聚合的复合性状正成为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的重点。

    二是产业化应用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09年年底,全球已有25个国家批准了24种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应用。以转基因大豆、棉花、玉米、油菜为代表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由1996年的2550万亩发展到2009年的20亿亩,14年间增长了79倍。美国仍然是最大的种植国,2009年种植面积9.6亿亩;其次是巴西,3.21亿亩;阿根廷,3.195亿亩;印度,1.26亿亩;加拿大,1.23亿亩;中国,5550万亩;巴拉圭,3300万亩;南非,3150万亩。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以来,美国先后批准了6个抗除草剂和药用转基因水稻、伊朗批准了1个转基因抗虫水稻商业化种植;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亚、哥伦比亚4国批准了转基因水稻进口,允许食用。

    三是生态和经济效益十分显着。1996至2007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累计收益高达440亿美元,累计减少杀虫剂使用35.9万吨。2008年,全球转基因产品市场价值达到75亿美元。(摘引自百度词条)

    从这则资料人们可以看出,转基因作物似乎形势一片大好,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引进或研究。然而,令人不安的是,许多转基因食品安全事件也不断浮出水面,并极大地震撼了世界。

    据资料显示,转基因作物的危胁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食用安全,另一方面是生态安全,并且这两方面都曾在现实生活中发生过。

    【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争议事件】

    巴西坚果事件

    巴西坚果(Bertholletia excelsa)中有一种富含甲硫氨酸和半胱氨酸的蛋白质2S albumin。为提高大豆的营养品质,1994年1月,美国先锋(Pioneer)种子公司的科研人员尝试了将巴西坚果中编码蛋白质2S albumin的基因转入大豆中(文章摘要发表于《细胞生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Cellular Biochemistry,1994,Suppl 18A:78)。

    但是,他们意识到一些人对巴西坚果有过敏反应,随即对转入编码蛋白质2S albumin的基因的大豆进行了测试,发现对巴西坚果过敏的人同样会对这种大豆过敏,蛋白质2S albumin可能正是巴西坚果中的主要过敏原(研究结果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1996,334:688-692)。

    于是先锋种子公司取消了这项研究计划。此事被说成是“转基因大豆引起食物过敏”。“巴西坚果事件”也是迄今所发现的唯一因过敏而未被商业化的转基因食品案例。

    其实,国际上已有关于产生过敏反应的食品及其有关基因的清单。在研究转基因作物时,研究人员首先不能采用这些过敏性食品的基因;对转基因作物制造的新蛋白质,需对其化学成分和结构与已知500多种过敏原作对比,如果具有相似性,也将会被放弃;另外,对外源基因形成的新蛋白要进行消化速度检测,如果不能快速地被消化,也不能供食用。

    普斯泰(Pusztai)事件

    普斯泰(Pusztai)事件被认为是引爆转基因农作物安全性激辩的舆论转折点。

    1998年秋天,苏格兰Rowett研究所的科学家阿帕得·普斯泰(Arpad Pusztai)通过电视台发表讲话,称他在实验中用转雪花莲凝集素基因的马铃薯喂食大鼠,随后,大鼠“体重和器官重量严重减轻,免疫系统受到破坏”。此言一出,即引起国际轰动,在绿色和平等环保NGO的推动下,欧洲掀起反转基因食物热潮。

    然而时隔不久,普斯泰的实验遭到了质疑。据称,他是在尚未完成实验,并且没有发表数据的情况下,就贸然通过媒体向公众传播其结论的。

    英国皇家学会对普斯泰事件高度重视,组织专家对该实验展开同行评审。1999年5月,评审报告指出普斯泰的实验包含6方面的失误和缺陷:不能确定转基因与非转基因马铃薯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对食用转基因马铃薯的大鼠,未补充蛋白质以防止饥饿;供实验用的动物数量少,饲喂几种不同的食物,且都不是大鼠的标准食物,欠缺统计学意义;实验设计差,未做双盲测定;统计方法不当;实验结果无一致性。

    不久之后,Rowett研究所宣布普斯泰提前退休,并不再对其言论负责。

    转基因玉米事件之一

    法国分子内分泌学家Seralini及其同事在2009年第7期《国际生物科学学报》上发表文章,讨论给老鼠喂食三种孟山都(Monsanto)公司转基因玉米的实验和分析结论。文中指出,老鼠在食用转基因玉米三个月后,其肝脏、肾脏和心脏功能均受到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该文章发表后,很快便受到了一些同行科学家及监管机构的批评。最大的质疑在于,Seralini等人的实验结果并非建立在亲自对老鼠进行独立实验的基础之上,文中进行统计分析的数据,其实来源自孟山都公司之前的实验,他们仅仅是对数据选择了不合适的、不被同行使用的统计方法作了重新分析。

    法国生物技术高级咨询委员会同时指出,该论文仅仅列出了数据的差异,并没有给予生物学或毒理学上的解释,而且这种差异只是反映在某些实验用老鼠和某个时间点上,因此不足以说明问题。

    另外,澳大利亚新西兰食品标准局通过对Seralini等人论文数据的调查分析指出,此论文的统计结果与组织病理学、组织化学等方面的相关数据之间缺乏一致性,且没能给予合理解释。该机构同时认为,喂食转基因玉米后老鼠表现出的差异性是符合常态的。

    其实早在2007年,Seralini及其同事就曾对孟山都公司转基因玉米的原始实验数据作过统计分析(文章发表于《环境污染与毒物学文献》Archives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2007,52: 596-602),得出过与2009年那篇论文类似的结论。

    彼时,他们的工作就被一些科学家和监管机构认为存在着大量的错误和缺陷。来自美国、德国、英国和加拿大的6位毒理学及统计学专家组成同行评议组,对Seralini等人及孟山都公司的研究展开复审和评价,并在《食品与化学品毒理学》上发表评价结果。

    专家评议组认为,Seralini等人对孟山都公司原始实验数据的重新分析,没有产生有意义的新数据来表明转基因玉米在三个月的老鼠喂食研究中导致了不良副作用。

    转基因玉米事件之二

    2007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兽医学教授约尔根·泽特克(Juergen Zentek)领导的研究小组,对孟山都公司研发的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NK603和转基因Bt抗虫玉米MON810的杂交品种进行了动物实验。在经过长达20周的观察之后,泽特克发现转基因玉米对老鼠的生殖能力存有潜在危险。

    事实上,关于转基因玉米是否影响老鼠生殖的问题共进行了三项研究,而仅有泽特克负责的其中一项发现了问题。该研究结论发布时,尚未经过同行科学家的评审,泽特克博士在报告时自己都表示,其研究结果很不一致,显得十分初级和粗糙。

    两位被国际同行认可的专家(Drs John De Sesso和James Lamb)事后专门审查及评议了泽特克博士的研究,并独立发表申明,认定其中存在严重错误和缺陷,该研究并不能支持任何关于食用转基因玉米MON810和NK603可能对生殖产生不良影响的结论。孟山都公司的一名科学家在审查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此外,欧洲食品安全部评价转基因安全性的专家组对泽特克的研究也发表了同行评议报告,认为根据其提供的数据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资料显示,泽特克教授研究中所涉及的两个转基因玉米品种被世界上20余家监管部门认定为是安全的。泽特克具有缺陷的研究造成了对转基因玉米安全性的判断失误,而其研究结果的迅速、广泛传播,则可能造成了公众对转基因作物的误解。

    广西迪卡玉米事件

    从2010年2月起,一篇题为《广西抽检男生一半精液异常,传言早已种植转基因玉米》、署名为张宏良的帖子在网络上传播甚广,引发了不少公众对转基因产品的恐慌。文章称:“迄今为止,世界所有国家传来的有关转基因食品的负面消息,全都是小白鼠食用后的不良反应,唯独中国传来的是大学生精液质量异常的报告。”

    从帖子的标题到内容,作者很显然试图将广西大学生精液异常与种植转基因玉米这两件事联系起来,这也正是导致公众恐慌的根本原因。其中,广西种植转基因玉米之说,作者依据的材料是有网络报道称“广西和美国的孟山都公司从2001年至今在广西推广了上千万亩‘迪卡’系列转基因玉米”;广西大学生精液异常之说,则依据的是广西新闻网2009年11月19日的报道:广西在校大学男生过半抽检男生精液不合格。但从了解的情况来看,第一个说法不属实,第二个说法有明确出处但和转基因没有关系。

    迪卡007/008为传统的常规杂交玉米,而不是转基因作物品种。对此,孟山都公司、壮族广西种子管理站、农业部分别从不同角度予以了证实。

    2010年2月9日,美国孟山都公司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关于迪卡007/008玉米传言的说明》。说明指出,迪卡007玉米是孟山都研发的传统常规杂交玉米,于2000年春天通过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品种认定,2001年开始在广西推广种植;迪卡008是迪卡007玉米的升级品种杂交玉米,2008年通过了审定,同年开始在广西地区推广。广西种子管理站在随后的《关于迪卡007/008在广西审定推广情况的说明》中确认了这一说法,并介绍2009年迪卡007/008的种植面积分别占全区玉米种植总面积760万亩的14.5%、3.5%。

    2010年3月3日,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网上关于“农业部批准进口转基因粮食种子并在国内大面积播种”的消息不实,农业部从未批准任何一种转基因粮食种子进口到中国境内种植,在国内也没有转基因粮食作物种植。

    对于广西抽检男生一半精液异常的说法,确有出处,即由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男性学科主任梁季鸿领衔完成的《广西在校大学生性健康调查报告》。从广西新闻网那篇文章的内容来看,研究者根本没有提出广西大学生精液异常与转基因有关的观点,而是列出了环境污染、食品中大量使用添加剂、长时间上网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等因素。这从另一个材料也能得到印证。参与该报告调查的梁季鸿的助手李广裕根据该调查报告完成了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217例广西在校大学生志愿者精液质量分析》。在论文最终的结论中写到:“广西地区大学生精液质量异常的情况以精子活率和活力低比较突出。其精子的活率明显低于国内不同地区文献报道的结果。广西地区大学生精子活率、活力低及精子运动能力减弱,可能与前列腺液白细胞异常,精索筋脉曲张,支原体、衣原体感染,ASAB(+)有关。”

    【转基因作物生态安全争议事件】

    帝王蝶事件

    1999年5月,康奈尔大学昆虫学教授洛希(Losey)在Nature杂志发表文章,称其用拌有转基因抗虫玉米花粉的马利筋杂草叶片饲喂帝王蝶幼虫,发现这些幼虫生长缓慢,并且死亡率高达44%。洛希认为这一结果表明抗虫转基因作物同样对非目标昆虫产生威胁。

    然而,洛希的实验受到了同行多方面质疑。最重要的反对意见认为,这一实验是在实验室完成的,并不反映田间情况,且没有提供花粉量数据。

    不久之后,美国环境保护局(EPA)组织昆虫专家对帝王蝶问题展开专题研究。结论认为转基因抗虫玉米花粉在田间对帝王蝶并无威胁,原因是:(1)玉米花粉大而重,因此扩散不远。在田间,距玉米田5米远的马利筋杂草上,每平方厘米草叶上只发现有一粒玉米花粉。(2)帝王蝶通常不吃玉米花粉,它们在玉米散粉之后才会大量产卵。(3)在所调查的美国中西部田间,转抗虫基因玉米地占总玉米地面积的25%,但田间帝王蝶数量却很大。

    另外,美国环保局在一项报告中指出,评价转基因作物对非靶标昆虫的影响,应以野外实验为准,而不能仅仅依靠实验室数据。

    墨西哥玉米事件

    2001年11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微生物生态学家David Chapela 和David Quist在Nature杂志发表文章,指出在墨西哥南部Oaxaca地区采集的6个玉米品种样本中,发现了一段可启动基因转录的DNA序列——花椰菜花叶病毒(CaMV)“35S启动子”,同时发现与诺华(Novartis)种子公司代号为“Bt11”的转基因抗虫玉米所含“adh1基因”相似的基因序列。

    墨西哥作为世界玉米的起源中心和多样性中心,当时明文禁止种植转基因玉米,只是进口转基因玉米用作饲料。此消息一出,便引起了国际间的广泛关注,绿色和平组织甚至称墨西哥玉米已经受到了“基因污染”。

    然而,David Chapela 和David Quist的文章发表后受到了很多科学家的批评,指其实验在方法学上有很多错误。经反复查证,文中所言测出的“CaMV35S启动子”为假阳性,并不能启动基因转录。另外经比较发现,二人在墨西哥地方玉米品种中测出的“adh1基因”是玉米中本来就存在的“adh1-F基因”,与转入“Bt玉米”中的“adh1-S基因”序列并不相同。

    对此,Nature杂志于2002年4月11日刊文两篇,批评该论文结论是“对不可靠实验结果的错误解释”,并在同期申明“该文所提供的证据不足以发表”。

    另外,墨西哥小麦玉米改良中心也发表声明指出,通过对其种质资源库和新近从田间收集的152份材料进行检测,并未在墨西哥任何地区发现“35S启动子”。(来源:《科学时报》2011年1月4日,第三版)

    中国抗虫棉事件

    绿色和平组织发表了题为《转Bt基因抗虫棉环境影响研究综合报告》,在欧、美产生巨大反响,成为国际上争论的问题之一。报告的核心内容为:

    1.棉铃虫寄生性天敌——寄生蜂的种群数量大大减少;

    2.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甜菜夜蛾等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

    3.Bt棉中的昆虫群落的稳定性低于普通棉田,某些虫害爆发的可能性更高;

    4.室内和田间观测,棉铃虫可以对Bt棉产生抗性;

    5.Bt棉在后期对棉铃虫抗性降低,还需喷2~3次农药;

    6.目前所采取的庇护措施不能消除棉铃虫对Bt棉产生的抗性。

    其实,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科学家正在寻找和转化可以抗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甜菜夜蛾等次要害虫的基因,所以,这一问题可以在这些害虫形成大规模危害前得以解决。关于棉铃虫产生抗性问题,包括我国在内的科学家正在密切关注,目前,我国的监测结果表明,近几年,产生抗性的几率很小。另外,采用多基因的转基因棉花的研究已经成功,这对防止抗性的产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本部分资料来自各方面的报道与网摘)

    这些事件尽管有些仍未有定论,但总体来说,人们对转基因产品仍旧是持犹豫或否定态度的,特别是对以利益为目标的转基因产品生产。有关方面专家还总结与罗列了转基因食品在安全方面的五大隐患。

    【资料】转基因食物的五大隐患

    虽然转基因食品研究历史只有短短几十年,但其提高产量、增强自身抗病抗虫等优点较为明显,另一方面,其潜在的风险,如过敏性、毒性及对环境影响也令世人关注。

    第一是毒性问题。一些研究学者认为,对于基因的人工提炼和添加,可能在达到某些人们想达到的效果的同时,也增加和积聚了食物中原有的微量毒素。

    第二是过敏反应问题。对于一种食物过敏的人有时还会对一种以前他们不过敏的食物产生过敏,例如:科学家将玉米的某一段基因加入到核桃、小麦和贝类动物的基因中,蛋白质也随基因加了进去,那么,以前吃玉米过敏的人就可能对这些核桃、小麦和贝类食品过敏。

    第三是营养问题。科学家们认为,外来基因会以一种人们目前还不甚了解的方式破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第四是对抗生素的抵抗作用。当科学家把一个外来基因加入到植物或细菌中去,这个基因会与别的基因连接在一起。人们在服用了这种改良食物后,食物会在人体内将抗药性基因传给致病的细菌,使人体产生抗药性。

    第五是对环境的威胁。在许多基因改良品种中包含有从杆菌中提取出来的细菌基因,这种基因会产生一种对昆虫和害虫有毒的蛋白质。在一次实验室研究中,一种蝴蝶的幼虫在吃了含杆菌基因的马利筋属植物的花粉之后,产生了死亡或不正常发育的现象,这引起了生态学家们的另一种担心,那些不在改良范围之内的其他物种有可能成为改良物种的受害者。

    而基因科学工作者们的一些实验也支持这些说法——

    转基因毒害动物生殖细胞和免疫系统的证据比比皆是。2002年英国科学家曾对7名志愿者食用转基因黄豆后肠道的细菌基因组和小肠上皮细胞基因组进行了检测,7名中的3名在细菌DNA中检测到黄豆中的外源基因epsps片段。他们的结论是基因可以在从胃到小肠保持完整存活,到了在大肠中才会完全降解。(摘自:《转基因在人的胃到小肠保持完整存活并入侵人体细胞!》)

    2002年英国进行了转基因食品DNA的人体残留试验,有7名做过切除大肠组织手术的志愿者吃了用转基因大豆做的汉堡包之后,在他们小肠肠道的细菌里面检测到了转基因DNA的残留物。(摘自:《英国在人小肠肠道的细菌里检测到了转基因DNA的残留物》)

    对于转基因的侵害原理,美国环境医学科学研究院指出:插入到转基因大豆里的基因会转移到生活在我们肠道里的细菌的DNA里面去,并继续发挥作用。“说透彻一点,吃转基因玉米,会把我们的肠道细菌转变成生活着的农药制造厂,可能直至我们死为止”。(摘自:《美国环境医学科学研究院揭示转基因毒害人体的原理》)

    把基因插入玉米或大豆,这个方法造出的基因往往会拆掉正常基因,这意味着外来基因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最有可能替代人的肠道细菌,从而开始异类蛋白的生产。这是转基因产品一种非常严重的长期性威胁性。它严重威胁儿童健康,因为他们的肠道消化液还未进化安全,因此转基因的DNA可能存活更长时间,所以转基因产品对婴儿和儿童可能造成终生的健康问题。研究怀孕小鼠喂食试验显示,DNA可以穿过胎盘和横跨血-脑屏障。(摘自:《美国学者:转基因灭亡才是国际趋势》)

    研究者称:用这三个品种玉米进行的实验中,他们在用每一种玉米喂养的老鼠的尿液和血液中都发现了浓度不寻常的荷尔蒙和其他化合物,这表明这三个品种的玉米都会损害肝脏及肾脏。“我们通过实验展示的很明显不是毒性的证据,而是老鼠们器官被毒化的迹象”被喂养NK603型玉米的老鼠还表现出进一步的肝脏病变的迹象。

    法国卡昂大学的吉尔斯·埃里克带领团队对此实验数据反复推敲、分析及论证,也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些实验中用到的老鼠确实显现出明显的肝脏及肾脏中毒的迹象。

    加拿大科学家在喂食孟山都公司转基因油菜的猪的一个肝脏、一个肾脏和猪的肠组织中以及羊的肠组织中,检测发现转基因的片段。意大利科学家在喂食孟山都公司转基因玉米的仔猪的血、肝脏、脾与肾脏中检测到转基因片段。德国科学家在喂食了大量转基因植物的牛的牛奶中也发现了转基因材料(来自转基因大豆与转基因玉米)。(摘自:《陈一文译:加意德英对转基因喂养牛奶、蛋和肉检测结果》)

    这些言之凿凿的实验似乎为转基因作物判了死刑,也让人想起十年前轰动世界与转基因领域的一起重大事件,这个事件就是828位世界各地顶尖科学家联名致信各国政府,列举了十分充足的理由要求停止各种形式的转基因实验,以及转基因的商业化应用。

    828位科学家倡议封杀转基因作物

    作为转基因食品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世界范围内800多位科学家联名致信各国政府建议封杀转基因作物的举动。尽管事情已过去十年了,但对于反转基因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来说,重温当年科学家们列举的封杀转基因作物的理由仍旧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关于转基因——十年前世界科学家致各国政府的公开信

    【概要】我们是签署这封公开信的科学家,我们呼吁立即暂停向环境释放一切转基因作物及产品,包括商业化种植和露天大田试验,至少暂停5年;我们呼吁撤销和禁止对生命过程、生物体、种子、细胞株系和基因颁发专利;对关系到一切人未来的农业和食品安全的问题,我们呼吁进行公众大讨论。人类必须禁止对生命形式和生命过程授予专利权,因为这些专利权威胁了食品安全,纵容了对原产地知识和生物遗传资源的偷窃行为,侵犯了基本人权,突破了人类尊严的底线,并且损害健康,妨碍医学和科学研究,同时有害于动物的福利。转基因农作物不论对农民还是消费者都没有任何益处。相反,现在已经看得很清楚,转基因作物会减低产量、提高除草剂用量,转基因作物长势不稳定,种转基因作物得不偿失。转基因作物还加强了粮食公司的垄断,结果是农民家庭贫困;转基因技术还阻止了朝向可持续农业的转变,而这才是世界各地获得食品安全和健康的保证。来自英国和美国政府内部消息源可以说明,关于转基因作物对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及动物健康造成的严重危害性,现在已经没有任何疑问。水平方向的基因转移可能性造成了特别严重的后果,其中包括抗生素抗性标记基因的传播和蔓延,长此以往将使传染性疾病再也无药可治,随之还会出现新的致病病毒和细菌,并且可能导致有害的癌症突变。

    在2000年1月蒙特利尔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的谈判会议上,130多个国家的政府宣布,它们将执行“预先防范”原则,并把生物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到超过世贸组织的贸易协定和金融协定的立法级别之上,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家间的各级的立法中,全部执行此一原则。

    不论是在北半球国家还是在南半球国家里,可持续、低投入和有机耕作的农业,都有益于提高生产效率、有益于社会发展和保护环境,大量的连续研究的记录可以证明。要恢复被常规性的化学农药损伤而退化的农业土地,实践传统的耕作是唯一的途径,而且只有这样做才能帮助小规模农户摆脱贫困和饥饿。我们敦促美国国会:否决转基因作物,因为转基因作物不但危险,而且同农民的利益背道而驰。我们敦促美国国会:对研究和开发真正造福于全世界农民的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给予支持。

    【正文】我们是签署这封公开信的科学家,我们呼吁立即停止向环境释放一切转基因作物和产品,不论是商业化种植还是露天的大田试验,至少停止释放5年;我们呼吁:撤销并禁止有关生命过程、生物体、种子、细胞株系和基因的一切专利权;我们呼吁由公众来彻底审查这个关系到农业的未来和食品的安全、关系到一切人的重大问题。

    1.一切对生命形式和生命过程的专利权都应该禁止,因为这种专利权威胁了食品安全,纵容了对原产地知识和遗传资源的生物偷窃行为,侵犯了基本人权和人类尊严,损害了健康,妨碍了医学和科学研究,并且无视动物福利。获得对生命形式如生物体、种子、细胞株系和基因的知识,只是一种“发现”,因此不能被授予专利权。当前用于探索生命过程的基因改造技术是不可靠的,是无法控制并且是不可预测的,并不具备“发明”的资格。更严重的是,同许多转基因生物和产品不安全的道理一样,那些技术本身的性质就是不安全的。

    2.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现有的转基因作物品种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不能提高收益。转基因技术是一条充满危险的歧路,世界各地为了保证食品安全,使人民更加健康,本应转向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之路,可是这个实践方向的转变被转基因的农作物阻塞了。

    3.截至1999年,转基因作物种植达到4000万公顷,总体上只有两大特点。第一是耐受广谱除草剂,占种植总数71%,都是除草剂公司自行设计、只耐受本公司自有品牌除草剂的品种;第二是具有抗虫特性,以bt-毒素改造品种为主。有一项8200样本的田间试验调查显示,相比于与非转基因品种,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这是种植最多的转基因作物)产量减低6.7%,还需要施用2~5倍甚至更多的除草剂。内布拉斯加州大学最近的一项研究确认了这个结论。还有如下更多问题已被确认:不稳定性,病害易感染性,果实败育以及农户的经济回报低下。

    4.联合国粮食计划署认为,现有的粮食足够养活1、5倍于当前的世界人口。在过去的40年里,在世界人口增长了90%的同时,人均粮食占有数量也提高了25%,但仍然有十亿人在挨饿。一份新的粮农组织报告证实,即使不考虑转基因作物有可能达到的任何增产效果,世界也有足够甚至更多的粮食,可以满足2030年的全球需求。正是由于全球化中越来越多的公司垄断经营,穷人才越来越穷、越来越饥饿。世界各地的家庭农场主贫困和自杀,也是同一个原因造成的。从1993年至1997年,美国中型农场的数目减少了74440,农民的收入低于平均生产成本。在法国和德国,农业人口自1978年来减少了50%。在英国,仅在过去一年中就失去了20000个农业就业机会,英国首相已宣布了2亿英镑的一揽子援助计划。到1999年年底为止,四家大公司控制了85%的世界谷物贸易总量,兼并和收购还在继续。

    5.新的种子专利制度不允许农民留种再种,强化了种子公司的垄断,但是自留种子是第三世界大多数农民一向的传统。为了保护自己的专利,种子公司继续开发终结者技术,使经过遗传工程改造的作物种子不能发芽。尽管全世界的农民和民间社会组织都反对,大公司仍然一意孤行。

    6.一个在第三世界工作的重要慈善团体——“基督教的援助”认为,转基因作物会导致失业、加剧第三世界的债务、威胁可持续耕种系统和破坏环境。这个团体预测在最贫穷国家里会出现饥荒。非洲各国政府谴责孟山都所说的“养活世界上的饥饿人口需要转基因作物”,它们说:“我们……强烈反对跨国公司巨头以我们的穷人和饥饿人口的困境为借口,来推进既不安全、又不环保并且不能提高我们经济利益的这种技术……我们相信它将破坏生物多样性,毁坏我们的农民几千年发展起来的本土知识和可持续农业系统,削弱我们养活自己的能力。”一条菲律宾农民运动给工业化国家的经合组织(OECD)的信息指出,“转基因生物的引入必将加剧失地、饥饿和不公正。”

    7.有一个美国家庭农业团体联盟发布了一份详尽的清单,其中提出取缔一切生命形式的所有权;暂停销售、环境释放和进一步批准任何一种转基因作物和产品,等待一项对社会、环境、健康和经济影响的独立而全面的评估完成;并让那些公司对所有的转基因作物和产品对牲畜、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他们还要求暂停一切企业兼并收购,要求暂停执行农场破产关闭,他们要求停止执行那些符合大的农业综合企业利益,同时却损害家庭农场、损害纳税人和环境利益的各项政策。他们对孟山都和其他九个其他公司提起了诉讼,反对它们的垄断行为,反对它们在没有获得足够的安全和环境影响评估之前,就把转基因作物强加给农民。

    8.英国和美国政府已公开承认,种转基因作物是有风险的。英国农业、渔业和食品部(MAFF)承认,转基因作物的花粉漂移到种植区域以外不可避免,这已经造成了抗除草剂的杂草。由英国政府赞助的某项大田试验的一份阶段性报告指出,已经证实在不同的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品种之间发生了杂交,造成了抗多种除草剂的杂种。然后,转基因油菜及其杂交品种植株出现在随后种植的小麦和大麦作物地块中,必须喷洒标准除草剂来控制。抗Bt的害虫也已进化出来,这是昆虫对转基因植物中毒素在整个生长季节自始至终都存在的应激性反应;对此美国环境保护局对农民的建议,是种植更多的非转基因作物(高达40%),为无抗性的害虫提供避难地。

    9.最早商业化种植的几大类转基因作物已经威胁到生物多样性,这是越来越无法回避的事实。配合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喷洒的广谱除草剂,能够不加选择地消灭野生植物品种,它们对动物也有毒性。草铵膦导致哺乳动物的出生缺陷,还与非霍奇金淋巴瘤有关。含有Bt-毒素的转基因作物会杀死益虫如蜜蜂和草蜻蛉,Bt玉米的花粉被发现对大斑蝶以及凤蝶的毒性达到致死水平。Bt-毒素能从转基因的Bt作物的根部渗出,迅速与土壤颗粒结合,受到保护而且不降解。由于毒素是以激活状态和非选择性方式存在,因此土壤中的靶标和非靶标物种都受到影响,然后毒素的作用可再进一步传导到地面作物。

    10.用转基因生物制造的产品也存在危险。由转基因微生物生产的一批色氨酸与至少37例死亡以及1500例严重的疾病有关。基因修饰过的牛生长激素,被注射到奶牛体内以提高牛奶产量,造成了奶牛不必要的疾病,提高了牛奶中IGF-1(促生长因子-1)的浓度,IGF-1已知与人类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有关。今天我们的头等大事,是保护公众免受一切基因修饰产品的伤害,而不仅仅是防止含有转基因DNA或蛋白质的产品的伤害,这是因为基因修饰过程的性质本身就是不安全的,至少采用目前的操作方式是很不安全的。

    11.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秘密备忘录透露,它自己的科学家警告过,基因工程是一个全新的起始点,带来的是全新的风险,但是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另外,第一个被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莎弗(Flavr Savr)西红柿——从没有通过必要的毒理试验。从那时直到英国的阿帕德·普兹泰(Arpad Pusztai)博士和他的团队指出转基因马铃薯的严重的安全性问题之前,没有进行过任何完整的科学的安全性测试。普兹泰的工作小组认为,毒性的实际有效成分,有可能是来源于制造转基因植物时发生的“基因重组或遗传转化,或二者兼有”。

    12.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进行公开质疑的是分子遗传学家、欧洲联盟食品科学委员会新型食品工作组的现任主席贝文·莫斯利(Bevan Moseley)教授。他提请注意该技术固有的不可预知的效应,并强调指出下一代转基因食品——所谓的“营养药品”或“功能食品”,如维生素A“富集”稻米有更大的健康风险,因为基因的重组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

    13.在实验室制造的新基因、新的重组遗传物质被基因工程引入了农作物、牲畜和微生物。人工构建的重组遗传物质源自致病性病毒、寄生物以及细菌和其他生物,包含抗生素耐药性基因的编码区。人工构建的机制设计能够打破物种界限,破坏防止外源遗传物质插入到基因组的机制。它们的绝大多数在自然界几十亿年的进化过程中都没有出现过。

    14.这些人类构建的重组体通过入侵的方法被引进细胞,使外源基因得以随机插入目标基因组(这里基因组指一整个细胞或生物体的全部遗传物质)。这样造成的是不可预测的随机效应,可导致动物严重畸形和存在于粮食作物中的非预期毒素及过敏原。

    15.广泛用于所有商业化或大田试验的转基因作物的基因物质之一,是来自花椰菜花叶病毒(CaMV)的基因开关(启动子),它被拼接到外源基因(所转基因),并使之不断地过度表达。花椰菜花叶病毒启动子在所有的植物、酵母、藻类和大肠杆菌中皆具有活性。我们最近发现,它甚至在两栖动物的卵和人类细胞提取物中依然有活性。它具有模块结构,可以与其他病毒的启动子部分互换或全部互换,使之具有感染性。它同样具有一个“重组热点”,在此处它容易被打断,并同其他遗传物质拼接。

    16.由于这些原因和其他原因,转基因的DNA——转移到转基因生物的人工基因构建的整体性——可能会更不稳定、更容易再次转移至不相关的物种中去;非常可能的是,所有物种和转基因生物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

    17.在转基因植物中,经过基因转换的DNA不稳定是众所周知的。遗传修饰过的基因经常保持不活跃状态,还会发生部分或全部的转基因DNA丢失,甚至保持到繁殖时期的转基因DNA也会发生丢失。我们已经知道,在全球已商业化或进入大田试验的任何转基因植物株系中,关于遗传物质本身或者在植物基因组的插入位置这两个方面是否具有长期的稳定性,都没有正式发表的证据能给以证明。

    18.遗传改造过的基因所具有的水平转移的潜在风险,包括抗生素抗性基因传播到病原体,并产生可引起疾病的新病毒和新细菌,以及由于外源DNA的随机插入造成的基因突变,其中一些可能导致哺乳动物细胞癌变。花椰菜花叶病毒启动子在一切生物体中都具有功能,其中包括人类,这一点与基因水平转移的潜在风险特别有关。

    19.在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的指导行业关于制造抗生素抗性标记基因的草案中,明确指出哺乳动物细胞有摄取裸露的或自由的DNA的可能性。英国农业、渔业和食品部(MAFF)对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文件发表的评论指出,转基因的DNA的基因转移不仅可以直接摄入,也可在农业耕作和食品加工过程中,在与植物粉尘和空气传播中的花粉接触而摄入。这一警告的重要性与最近来自德国耶拿大学的报告相同,该学校的大田试验表明,遗传修饰过的基因可以通过转基因农作物的花粉传播到蜜蜂幼虫肠道中的细菌和酵母。

    20.大多数商业食品加工过程不能破坏植物DNA。例如磨碎和研细、用90℃高温处理,谷物DNA基本保持完好。饲料贮藏仓库中的植物DNA也很少降解,因此英国农业渔业和粮食部的一份特别报告提出,禁止把转基因植物或副产品用作动物饲料。

    21.人类口腔中的细菌有一些显示能够摄取并表达包含耐抗生素基因的裸露DNA,在呼吸道中也存在类似可发生转化的细菌。

    22.在实验室已经发现,由转基因植物携带的耐抗生素标记基因,能够水平转移至土壤的细菌和真菌中。野外检测显示,在转基因甜菜种植之后两年,转基因甜菜的DNA还顽强地存在于土壤中。有证据表明,转基因DNA的片段已水平转移至土壤中的细菌。

    23.最近的基因治疗和核酸疫苗研究(包括DNA和RNA)明确无疑地表明,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哺乳动物细胞的基因组,都可能摄入裸露和自由的核酸,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将其整合。急性中毒性休克、免疫反应延迟和自体免疫性反应等不良影响已被发现。

    24.英国医学协会在一项中期报告(1999年5月)中呼吁,无限期叫停转基因生物的释放,对新型过敏症、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蔓延和转基因DNA的作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25.2000年1月,蒙特利尔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谈判成功,130多个国家的政府已同意执行预先防范原则,并确保将国内和国际各级生物安全立法的重要性,提高到优先于世贸组织的贸易协定和金融协定的位置上。2000年3月,在日本千叶召开的国际食品规范委员会达到了同样的结果,与会代表同意为制定转基因食品的严格管理程序进行准备工作,其中包括商业化销售前的评价、长期监测健康后果,对遗传稳定性、毒素、过敏原和其他意外影响进行测试。在2000年5月内罗毕会议上,68个国家的政府签署了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

    26.我们敦促各国政府,充分注意最近的大量科学证据,关注基因工程技术及其多种产品已经产生和可能产生的危害,根据完整的科学原理采取预防性原则,从即日起立即暂停向环境释放新的转基因生物,其中包括露天的大田试验。

    27.关于第三世界国家以及发达国家中家庭农场的可持续发展和良好的生产效率,有持续不断的研究记录可以证明。不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有证据表明,小型农场比大农场更高产,更有效,更有助于经济的发展。小农户更倾向于合理管理自然资源,更倾向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在1989年苏联东欧剧变引发的经济危机中,古巴放弃了曾经的大规模、高投入的单一耕作形式,向小规模的有机与半有机农业转变,把粮食产量提高了一倍,同时减少了一半农业投入。

    28.使本土农业知识和经过调整的现代西方科学知识相结合,这一类多样化的生态农业可以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广阔前景。这种农业模式的产量已经增至二倍和三倍,而且仍在继续提高。全世界据估计有1250万公顷土地已经成功地采用这种耕作方式。小农户也具有承担这种环境友好型技术的能力。这种农业模式可以恢复已经被常规(现代化)的密集型农业放弃了的边缘土地。它是修复被常规(现代化)农业技术破坏的土壤的唯一可行方式。最重要的是,它能够使小型家庭经营的农民摆脱贫困和饥饿。

    29.我们敦促所有国家的政府拒绝转基因农作物的道理是:转基因作物不仅危险,而且违反了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之道。各国政府应支持的是与此正相反的研究,即开发真正造福于全世界家庭农业的可持续农业的方法。(引自中华网社区,club china com)

    由此,我们可以说,转基因产品并非一个完美的新生儿。那么,世界各国对公开信的反应如何呢?事实上,在这段时间前后,世界各国对转基因产品的态度也不完全相同。

    《北京青年报》曾于数年前刊发了一篇有关世界对转基因食品态度的文章,对目前的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来说,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再摘引如下:

    【新闻回顾】

    各国对转基因食品态度各异

    除了美国人对转基因食品情有独钟外,世界各国似乎都对转基因食品心有疑虑,其中欧洲人对转基因食品的反对态度最为积极。虽然目前的确没有转基因作物对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危害的事实,但是基于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保护的想法,很多专业人员提出需要采取更加严厉的管理方法和法规。这当然遭到基因工程研究者和种植者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会阻碍科学的发展。孰是孰非,一时难有定论,选择权就交给您了,吃不吃由您自己决定。

    美国:严管也堵不住漏洞

    虽然美国人目前能合法地吃上转基因作物食品,但其管理也算是比较严格的。这不仅反映了公众对转基因食物的担心,而且表明人们担心转基因对生态链可能产生不利影响。但是,最近的一些调查表明,转基因作物食品可能会以人们意想不到的方式摆上人们的餐桌,因为目前针对转基因作物的法规太容易突破了,想对这些规定打几个擦边球简直是轻而易举。

    美国目前的法规是,转基因作物要在空间和时间上与其他农作物分开。比如,抗虫的转基因玉米必须种植在其他玉米400米远的地方,种植时间要与附近其他农作物错开2周,或早或晚。目的是保证它们不会在同一时间开花结果,引起基因漂移。这种规定也适用于其他一些转基因作物,如小米、水稻、大麦、甘蔗等。如果违背上述规定,将面临25万美元罚款(对单位)和5年以上监禁(对个人)。

    这种法规无论在专业人员还是一般人看来都感到比较严厉。但是不断出现的事实却表明,这些法规可能并不管用,转基因作物不仅可以进入环境,而且可以不知不觉地进入人们的饭碗。

    首先,转基因作物与非转基因作物的间隔距离并不管用。比如,澳大利亚研究人员最近发现,野油菜花粉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可以达到3千米之远,而且污染率并不随距离的增远而减弱,也就是说在这3千米范围内,花粉转移的概率一样大。对照美国转基因作物与非转基因作物只有400米的间隔,就能毫不费力地判断转基因作物是否会随花粉飘移而转移。而美国制定这个400米距离的背景是,假设将基因污染的可能性降到0.1%。但是,澳大利亚的研究说明,基因污染风险不会因距离加大而减小。

    另外,不知不觉的基因污染还有另一种现象。一些没有预料到的转基因可能进入人们的食物链。比如,美国得克萨斯州的Prodigene公司申请种植一种含有鸡蛋蛋白质(实际上是一种抗生素蛋白)的玉米。这种抗生素蛋白可以杀死或抑制26种昆虫。由于申报种植这种作物的目的是生产出含有鸡蛋蛋白质的玉米,而不是杀死昆虫,因而在审批上就不会考虑这种转基因事实上具有抗生素的作用。

    此外,这种蛋白质也并没有被划为一类药物,因此可以不受相关法规(关于药物化农作物的法规)的制约,审批者也不会考虑这种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的影响,而且不会想到这种蛋白质吃进人体后会不会对人体有害,尽管它只是对昆虫有杀害作用。

    这种情况说明,无论种植者有意还是无意,都可能找到目前转基因法规的漏洞,从而让许多意想不到的转基因出现在人们的食物中和生态环境中。

    对这种情况做另一种证明的是,目前一些公司在申请转基因作物试验时的避实就虚。比如,有些公司会以对基因技术保密为由,给某种需要试验的转基因一个代号,并作出一种粗略的描述,如S基因编码人类的一种激素,它对无脊椎动物无害等。这样,在审批时就会让人摸不着虚实,而一旦批准,有谁会保证这样的基因不会扩散,不会影响人的健康和生态环境呢?

    虽然目前的确没有转基因作物对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危害的事实,但是基于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保护的想法,很多专业人员提出了需要采取更加严厉的管理方法和法规。例如,绿色和平组织提议,凡是转基因作物就不能在空旷的田野中栽种,而只能在大棚或洞穴中栽培。此外,应该严格审批转基因药物,凡是吃的作物都不要用来培植转基因,只有那些不用于吃的作物可以用于转基因实验。

    这些提议当然遭到了基因工程研究者和种植者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会阻碍科学的发展,而且美国人已经吃了这么多年的转基因食物也没有事,农作物中即使是抗生素类的转基因也都是蛋白质,人们吃了后也会消化它们。因此,反对者如绿色和平组织者提出的问题岂非杞人忧天!

    反对者的回应当然也是有理由的。如果是抗生素,人们吃了之后明显的副作用是产生耐药性,同时会对环境造成灾难,这难道不足以提醒我们当心转基因作物?

    欧盟:严格控制

    除了美国人对转基因食品情有独钟外,世界各国似乎都对转基因食品心有疑虑,其中欧洲人对转基因食品的反对态度最为积极。2002年下半年,欧盟又出台了更严格的限制转基因食品的新法规。

    欧洲议会2002年7月3日通过了一项提案,在两年时间内必须在欧洲所有超市中对所有食物贴上清楚地标明食物成分是否包含转基因的标签。不过,这个决定有可能加剧尚未论证的转基因食品是否有害健康和环境的争论,并造成欧盟和美国之间进一步的贸易摩擦。而美国是强烈反对这一做法的。

    欧洲议会支持的提案包括增加食品标签内容,支持更严格地测试和鉴定食物以及动物饲料,尤其是当后者在加工和运输过程中有可能被转基因材料污染。欧洲议会也支持要求企业追踪食品来源的管理规则,只是对很小部分的转基因饲料饲养的动物所生产的肉类、蛋类和乳类不强行要求贴标签。

    而且欧洲议会将只要含有1%的转基因就确定为转基因食物的阈值标准削减到0.5%的含量。但是一些生物技术产业对此评价为“不现实”。一个叫做欧洲生物的工业集团说,欧洲议会的行为是对新技术的歧视,会减少消费者的选择,阻碍与第三世界国家的贸易,同时又对安全起不到丝毫作用。但是英国伦敦消费者协会却欢迎欧洲议会的这些决定。该组织的雷切尔·苏通说,理所当然地,随着测试技术的改善,贴上转基因标签的阈值水平应当逐渐降低。

    非洲:挨饿也不吃

    尽管去年8月南部非洲闹饥荒,但一些国家还是拒绝了美国援助的转基因玉米。乍一看非洲一些国家在饥饿之下拒绝转基因食品是有些匪夷所思,但实际上反映出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怀疑并没有消除。这种怀疑并非仅仅是对转基因食品对人和环境的潜在危害。

    转基因食品是否是消除贫困和解决全球人口吃饭问题的适宜手段,支持者当然会竭尽全力让公众相信转基因食品的无害,特别是在欧洲这种说服会异常艰难。但是这一技术对全球现在和可以预见的未来影响正在日益增强。这便产生两种结果,在富裕国家可以使粮食更为丰富因而压低价格,而在最穷的国家则削弱其农业生产。

    在撒哈拉以南,南非是唯一能适应市场的商业需求而培育和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其他国家目前只能被迫在紧急情况(如饥荒)下,有效地接受这一技术,但是对他们无法做到知情同意。

    另外,美国的援助机构并不能防止这些转基因食物被送到黑市销售,而那些没有受灾地区的人也可能得到这些种子并在当地播种。因而这些转基因作物很可能在违约情况下进入当地的农田。

    非洲当地对转基因作物蔓延后的贸易担心也是有理由的,因为欧洲消费者一直拒绝转基因食品,许多国家,如日本、德国等已经全面为转基因食品贴标签。因此一些非洲国家已被欧盟视为非转基因食品的出口来源。非洲人也认为他们赚钱的非转基因食品市场在欧洲,因此他们愿意保留自己的选择。

    鉴于目前对转基因食品没有定论,最好的方式是让各国自主选择高新技术和市场,同时真正发展自己的经济。而对我们每一个消费者来说,选择权在您手上,吃不吃由您。(来源:《北京青年报》,作者:张田勘)

    亦在这段时期前后的世纪之交,许多国家开始把目光投向了众说纷纭的转基因食品,并纷纷制定了相关措施,这些措施的制定也表明了这些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2000年3月,墨西哥上议院一致通过健康法例,要求转基因食物标明转基因成分,并印上“此食物经转基因”。日本从2001年4月1日起,规定所有转基因食物都必须经过安全检验;对转基因成分超过5%的食物,执行强制性标签制度;部分转基因成分被禁止,包括“星联”玉米等。韩国政府从2001年3月1日开始,实施转基因食物强制性标签制度。任何公司被发现标签上有错误信息,将被判入狱3年或罚款3000万韩元,没有贴上标签者也被罚1000万韩元。菲律宾新任总统及农业部长视转基因食品标签制度为政府首要任务,将制定出相关制度细节。沙特阿拉伯政府禁止所有经由转基因生物制造的动物产品,转基因食物进口亦需要附上健康证明。斯里兰卡从2001年5月1日起,所有转基因食物都被禁止进口,政府亦禁止制造、运输、贮存、分发及销售任何转基因食物。挪威被视为全世界监管转基因最严格的国家,政府禁止数种含有耐抗生素标示基因的转基因作物及制品进口。瑞士包括添加剂在内的所有食物制品及动物饲料,只要含有转基因成分都一定要贴上“转基因生物”或“含有转基因生物”的标签。2000年1月,瑞士是第一个把含转基因物的药品纳入标签制度的国家。俄罗斯于2000年7月1日制订了转基因消费品法。欧盟正计划改善标签法例,其实质禁止了任何新的转基因食物。(来源:《科技之光》,2002年7月30日)

    世界各国对转基因产品的不同态度有时也难免会演变成贸易纷争,有关转基因食品的最早的一次贸易纷争发生在美国与欧盟之间。

    【新闻资料】据统计,欧盟各国半数以上的民众抵制转基因作物和食品。由于许多转基因作物或食品在市场销售没有贴标签,消费者认为其知情权受到侵害。欧盟委员会从1999年起就没有再批准任何转基因作物和食品上市,并开始制定统一的转基因作物和食品上市法规。这些法规于7月3日获得欧洲议会一至通过后,欧盟委员会和欧洲议会各主要党派都表示欢迎,认为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健全的转基因法规。欧盟强调,该法规不仅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和生物技术的发展,而且也不会影响正常的经济活动,不会构成限制贸易往来的技术壁垒。预计今年秋天欧盟部长理事会将审议通过有关法规,再经欧洲议会二读并得到有效多数通过后,即正式生效。欧盟新的转基因法规刚在欧洲议会通过,美国就提出抗议。美一家最大的农业工会认为,欧盟新的转基因法规“是对美国农业掀起一场经济大战的宣战书”。这家农业工会主席说,由于美国出口的大多数粮食作物都是转基因食品,并且每年向欧洲的出口高达63亿美元,“欧洲议员们想采取的措施,就是为了全面封杀从美国进口的原料。欧盟明显是要保护它的市场。”该工会明确要求布什总统亲自过问此事,“假如欧盟不愿改正,我们就要采取报复措施。”(来源:《光明日报》,2002年7月9日,作者:梁晓华)

    美国是世界上支持转基因作物最积极的国家,也是世界最大的转基因食品输出国,对转基因食品的抵制自然会极大伤害美国的利益,而为转基因食品开绿灯又不符合各国对转基因食品的政策,这是一个两难的命题,也是国际贸易争端中隐伏着的一大矛盾。而这种矛盾的消除尚有待于世界各国在对待转基因作物与食品上的观念与政策方面达成共识。

    中国对转基因作物的态度与对策

    客观地说,从食品安全问题进入中国普通百姓的视野之后,没有哪一种食品安全问题如同转基因食品一样引发如此长期持久的争论,而不论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有其各自的理由。

    事实上,争论归争论,国内食品市场中,转基因食品早已悄无声息地占有了一席之地。2003年之时,香港绿色和平组织即分7次在香港、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对近60个着名食品品牌进行采样并检测,结果发现:16个样品含有转基因成分。而农业部公布的信息显示:2001年,中国进口油菜籽172.4万吨,绝大部分来自于加拿大、澳大利亚,而加拿大是世界上转基因油菜籽种植面积超过2/3的国家。2002年1~9月,中国进口大豆458万吨,进口对象高度集中,主要依赖于美国、阿根廷和巴西,三国分别占到进口总量的41%、36%和23%。美国大豆的70%为转基因大豆,阿根廷的转基因大豆占90%。由此可推算,中国约80%的进口大豆为转基因大豆。这些大豆主要都被用来榨取食用油。由此,我们可以推论,中国食用油含有转基因成分几乎是确定无疑的事实。

    也就是在媒体与社会各界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众说纷纭的2002年7月,农业部才在京召开第一届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成立大会。国务院法制办主任曹康泰、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出席会议并讲了话。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领导出席了会议。

    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是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由国家计委、外经贸部、科技部、卫生部、教育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环保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以及农业部直属单位推荐的58名专家组成,涉及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生产、加工、检验检疫、卫生、环境保护、贸易等多个领域,负责安全评价评审、技术咨询及技术指导工作。至此,中国终于有了一个对转基因产品具有绝对权威与发言权的政府组织。

    此后,转基因作物在中国又有了一个新的转机。世界转基因作物格局也有了新的变化。2010年3月4日,《粮油市场报刊》发一篇署名尹红的文章,文章较为乐观地对转基因作物发展以及目前转基因作物新格局做了详细描述。

    【新闻回顾】

    全球转基因作物步入新一轮高速扩张期

    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局(ISAAA)2月下旬发布的“2009年全球商业化转基因作物状况”报告,2009年,转基因作物继续在全球迅速推广。在当前世界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情况下,转基因作物是可以确保世界粮食安全的有效工具,受到越来越多国际组织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实践证明,转基因作物具有巨大的潜力,能够有效帮助解决全球面临的诸多挑战。

    全球转基因作物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在1996~2009年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从170万公顷增长了79倍,年均增加900万公顷,前12年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2008年增长9.4%,2009年增长7%。转基因作物成为全球普及最为迅速的生物技术。

    2009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34亿公顷,占全球耕地总面积15亿公顷的9%,首次达到全球大豆种植总面积9000万公顷的3/4以上。(为77%)

    转基因作物种植国家。1996年全球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仅为6个,2009年则达到创纪录的25个,其中包括15个发展中国家和10个工业化国家;这25个国家的人口为36亿,占全球总人口的55%。

    按照转基因种植面积排序,前10位国家分别是:美国(6400万公顷),巴西(2140万公顷),阿根廷(2130万公顷),印度(840万公顷),加拿大(820万公顷),中国(370万公顷),巴拉圭(220万公顷),南非(210万公顷),乌拉圭(80万公顷),波利维亚(80万公顷)。

    种植转基因作物农民数量。2009年,全球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农民总量为1400万,高于上年的1330万。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的小型农户首次达到1300万,高于上年的1230万,占全球转基因作物农民总量的90%。这些资源短缺的小型农户主要种植转基因Bt棉花,其中700万在中国,560万在印度,剩余25万分布在菲律宾、南非和其他12个国家。

    混合型转基因作物。混合型转基因作物具有2~3种遗传特性,能够突破多种单产限制,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转基因作物发展趋势,目前已经在11个国家(即美国、阿根廷、加拿大、菲律宾、南非、澳大利亚、墨西哥、智利、哥伦比亚、洪都拉斯以及哥斯达黎加)得到推广应用,其中8个为发展中国家。2009年,全球混合型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为2870万公顷,高于上年的2690万公顷。混合型转基因作物占美国转基因作物总面积6400万公顷的41%。

    2010年,美国预计将商业化种植具有8种遗传特性基因的Smartstax转基因玉米。未来的混合型转基因作物将具有抗害虫、抗除草剂、抗干旱、增加特殊物质含量的特性,例如omega-3油高含量的大豆和原维生素A高含量的“金大米”。

    四大类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2009年,全球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为6920万公顷,高于上年的6580万公顷,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总面积的52%,仍然在各类转基因作物中名列第一;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为4170万公顷,高于上年的3730万公顷,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总面积的31%;转基因棉花种植面积为1610万公顷,高于上年的1550万公顷,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总面积的12%;转基因油菜种植面积为640万公顷,高于上年的590万公顷,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总面积的5%。

    不同特性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2009年,具有抗除草剂特性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8360万公顷,比上年7900万公顷增长6%,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总面积的62%;具有2~3种遗传特性的混合型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870万公顷,比上年2690万公顷增长6%,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总面积的21%;具有抗虫特性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则为2170万公顷,比上年1910万公顷增长14%,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总面积的15%。

    批准种植和进口转基因作物的国家。自1996年以来,全球共有57个国家(包含目前种植转基因作物的25个国家和32个批准进口转基因作物的国家)批准进口转基因作物用作食品和饲料,并且允许转基因作物释放进入环境。

    世界主要转基因作物种植国家。2009年,美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继续排名世界第一,占全球总量的50%;转基因玉米占美国玉米种植面积的85%(上年为80%),转基因棉花占美国棉花种植总面积的88%(上年为86%)。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所有转基因作物的41%、转基因玉米的75%、转基因棉花的78%,都是同时具有2~3种遗传特性、多重好处的混合型转基因作物。

    2009年,巴西超越阿根廷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转基因作物生产国。巴西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为1620万公顷,占其大豆种植总面积的71%;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为500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70万公顷,即增长近4倍。2003~2008年,转基因作物共给巴西农民带来28亿美元效益,其中2008年为7亿美元。

    尤其值得提及的是,2009年,印度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小型农户达到560万,比上年增加60万;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840万公顷,比开始商业化种植转基因棉花的2002年增长168倍。2002~2008年,转基因棉花共给印度农民带来51亿美元效益(其中2008年为18亿美元),导致单产增加50%,杀虫剂使用量减少50%。

    2009年,欧盟6个成员国的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达到9、5万公顷,比上年下降12%,主要是德国于2008年末停止种植转基因玉米。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对比。发展中国家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总面积的比例逐年增长,预计未来也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2009年,发展中国家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6150万公顷,比上年5450万公顷增长13%,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总面积的46%,高于上年的44%。

    值得注意的是,种植转基因作物的5个最主要发展中国家(巴西、阿根廷、印度、中国和南非),分别位于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3个大陆,人口总计达到26亿,占全球总人口的40%,完全依靠农业生存的人口达到13亿,占全球贫困人口总量的绝大多数。由于受到政府的强力支持,这5个国家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近5700万公顷,占全球总量的43%,成为推动转基因作物在全球得到接受和推广的重要力量之一。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得到进一步的检验和肯定。调查显示,美国和加拿大目前销售的加工食品70%含有经过批准的转基因作物成分。这表明,在过去10年间,北美洲共有约3亿人食用过转基因食品,并且没有发生过任何问题。许多国家进口大量的转基因作物,也没有出现过健康事故。

    转基因作物种子的市场价值。全球转基因作物市场价值,是根据转基因作物种子销售价格加上所有适用的技术收费进行计算的。1996~2008年,全球转基因作物市场价值累计为623亿美元。2009年,全球转基因作物市场价值为105亿美元(上年为90亿美元),占全球作物保护市场总价值522亿美元的20%,占全球商业种子市场总价值340亿美元的30%;其中,全球转基因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籽的市场价值分别为53亿美元、39亿美元、11亿美元、3亿美元。发达国家占全球转基因作物市场价值的78%,为82亿美元。

    全球收获的转基因作物价值,远远高于全球转基因作物的市场价值,2008年为1300亿美元,并且预计每年将增长10%~15%。

    转基因作物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

    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

    1996~2008年,全球转基因作物净经济效益累计约为519亿美元,其中49%是由于单产提高,50.4%是由于生产成本下降。2008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生产增量为2960万吨(其中包括1710万吨玉米、1010万吨大豆、180万吨棉花和60万吨油菜籽),相当于1050万公顷常规作物种植面积的产量。随着转基因水稻、小麦以及番薯逐步推广,转基因作物在未来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提高粮食自给率,保障粮食安全

    20世纪30年代美国培育的杂交玉米,以及60年代发展中国家围绕大米和小麦的绿色革命,对大幅提高作物生产率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都发挥过重大的推动作用。2008年发生的全球性粮食价格危机,导致许多发展中国家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信心下降,同时也促使这些国家制定出提高其粮食自给率以保障粮食安全的行动计划。转基因作物可以为此作出重大贡献,并将导致世界粮食生产出现新一轮革命性发展。这也是中国政府农业部于2009年末对两种转基因水稻、一种转基因玉米颁发安全证书的重要原因,这必将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产生巨大的影响,并将对各国审批转基因作物进程以及开展相关技术合作产生巨大影响。

    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困和饥饿

    全球最贫困人口的50%是资源贫乏的小型农民,另有20%完全没有土地,他们都以农业为生。转基因作物则可提高资源贫乏的小型农民的收入,从而有助于直接减少贫困人口,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996~2008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给农民带来的净经济效益共达到519亿美元(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国家分别为261亿美元和258亿美元),其中2008年为92亿美元(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国家分别为47亿美元和45亿美元)。

    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实践证明,常规农业对环境具有很大的影响;转基因作物则可通过两个方面帮助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防止气候变化:(1)通过减少喷撒杀虫剂和除草剂、降低石油燃料使用量、实施免耕法、保持水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等形式,保护环境。1996~2008年,全球杀虫剂使用量累计下降8.4%,相当于使得在作物上施撒杀虫剂对环境的影响下降16.1%。(2)提高淡水利用率。目前,全球淡水的70%、发展中国家淡水的86%用于农业。具有抗干旱特性的转基因作物,对于建立全球可持续性耕作系统具有重大的意义,特别适合于常受干旱之苦的发展中国家。

    目前,发展中国家每年约有1300万公顷的森林遭受毁灭,对生物多样性形成极大威胁。转基因作物则可节省土地,大大提高全球现有15亿耕地的生产率,从而保护森林和森林里面的生物多样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防止气候变化。

    转基因作物种植可通过减少喷洒农药而降低石油燃料使用量。转基因作物种植还能够通过保护性耕作而吸存土壤碳,2008年土壤碳吸存量相当于1320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641万辆汽车的排放量。因此,2008年,转基因作物种植总共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440万吨,相当于694万辆汽车的排放量。

    生物技术可通过培育出抗非生物压力(包括干旱、盐碱、极端气温等)和抗生物压力(包括害虫、杂草、疾病等)的转基因作物,提高第一代粮食与纤维作物和第二代能源作物的生产率。生物技术还可培育出更加有效的酶用于生物燃料的下游加工。

    2010~2015年展望

    2010~2015年,全球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到2015年实现联合国将全球贫困和饥饿人口减少50%的“千年发展目标”,并且到2050年利用常规和生物技术,大幅提高生产率,使用更少的资源,使得粮食、饲料和纤维生产翻一番,以确保粮食自给率和粮食安全,消除贫困与营养不良。

    随着转基因作物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普及,随着具有更多特性的转基因作物不断出现。到2015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国家预计将扩大1倍,达到40个;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预计将增长至2亿公顷;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农民预计将增长至2000万;包括药物产品、口服疫苗、特种产品在内的其他转基因产品也将问世;利用生物技术来促进第一代食品、饲料作物和第二代能源作物的生产,将给世界带来巨大的机会和挑战。

    第一代转基因作物具有抗害虫、杂草和疾病的特性,能够有效地提高单产和产量。第二代转基因作物则可进一步提高单产,并可提高特定营养含量。

    生物燃料将推动转基因作物的进一步推广。转基因作物将用于提高生产效率,满足替代能源的需求,并且探索利用生物技术从能源作物中提取乙醇。因此,转基因作物将在满足不断增长的粮食和燃料需求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转基因作物推广第一个10年期间,北美洲和南美洲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第二个10年(即2006~2015年)期间,亚洲极有可能扮演重要角色,特别是印度、中国、菲律宾、巴基斯坦、越南等国。北美洲和南美洲将重点发展混合型转基因作物。南非的成功经历可能会引导更多的非洲国家接受转基因作物。到2015年,发展中国家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预计将超过发达国家。

    需要指出的是,2010~2015年,转基因作物能否在发展中国家得到进一步推广,取决于:(1)建立和有效实施适当的、负责的、成本和时间效率高的管理体系。这是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推广转基因作物所面临的最大限制。(2)政府扶持转基因作物发展的强有力的政治意愿和财政支持。(3)持续扩大适当转基因作物的供应量,以满足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发展中国家的优先需求。(来源:《粮油市场报》,2010年3月4日,作者:尹红)

    近日新华网的一条消息声称,中国已为7种转基因作物发放了安全证书。

    【新闻回顾】

    中国为抗虫水稻等7种转基因作物发安全证书

    截至目前,中国已为抗虫棉花、抗病番木瓜等7种转基因植物批准发放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此外,还批准了转基因棉花、大豆、玉米、油菜等4种作物的进口安全证书。

    为了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知识科普宣传,促进公众科学理性对待转基因技术及产品,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组织编印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知识100问》近日面向全国发行。根据该书介绍,截至目前,中国共批准发放7种转基因植物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这7种作物分别是耐贮藏番茄、抗虫棉花、改变花色矮牵牛、抗病辣椒(甜椒、线辣椒)、转基因抗病番木瓜、转基因抗虫水稻和转植酸酶玉米。据记者了解,2010年中国转基因棉花种植5000多万亩,转基因番木瓜有少量种植,其余已发放安全证书的转基因植物未大面积应用。

    在进口作物方面,目前,经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评审,已先后批准了转基因棉花、大豆、玉米、油菜4种作物的进口安全证书。除批准了棉花的种植外,进口的转基因大豆、玉米、油菜用途仅限于加工原料。

    根据中国法律规定,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农业转基因生物,不得改变用途,即不得在国内种植。据了解,中国至今未批准任何一种转基因粮食作物种子进口到境内种植。据悉,近年中国进口的大豆、玉米、油菜和棉花主要来自美国、加拿大、巴西和阿根廷等转基因作物种植大国。2010年,中国进口大豆及加工产品5633万吨,玉米及加工产品160万吨,油菜籽160万吨,棉花初级产品284万吨。(来源:新华网,2011年6月28日,作者:于文静)

    这则消息无疑证实,转基因植物油已进入了百姓餐桌。许多人也会想象,既然转基因植物油是安全的,那么转基因大豆岂不是也是安全并可以种植的吗?对此,主管农业的官员则早已做了解释。

    【新闻回顾】

    官方称发放安全证书并非允许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生产

    中国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10日在此间表示,农业部从未批准任何一种转基因粮食种子进口到中国境内商业化种植,在国内也没有转基因粮食作物种植。

    当天,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主题为“继续保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集体采访。危朝安表示,农业部审批发放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和转抗虫基因水稻安全证书,是对科学家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工作及其成果的评价与肯定,并不等同于允许商业化生产。

    危朝安称,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依法对转基因生物安全实行严格管理。坚持立法先行、有法可依、执法保障,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并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法律法规、技术规程和管理体系。

    危朝安说,农业部审批发放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和转抗虫基因水稻安全证书,切实做到了评价指标科学全面、评价程序规范严谨、评价结论真实可靠、决策过程慎之又慎。转基因水稻和玉米的安全评价申请,分别经过了长达11年和6年的严格评价,充分体现了中国对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应用的慎重态度。

    “推进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应用是大势所趋,是中国实施科技兴农的重要战略举措。”危朝安指出,转基因生物技术被称为“人类历史上应用最为迅速的重大技术之一”,发达国家纷纷把发展转基因生物技术作为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发展中国家也积极跟进。

    危朝安表示,农业部将本着对广大消费者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始终坚持“加快研究、推进应用,规范管理,科学发展”的指导方针,依法强化监管,加大科普宣传,积极稳妥推进转基因生物技术研发应用。(来源:中国新闻网,2010年3月10日,作者:张蔚然、吴歆)

    在媒体频频热议转基因作物以及转基因食品的同时,农业部在正面回应之时则力挺转基因作物,并坚称国内尚无种植。

    【新闻回顾】

    农业部力挺转基因作物称国内尚无种植

    核心提示: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人近日对于中国推进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等一些问题进行了解答,并称,农业部从未批准任何一种转基因粮食种子进口到中国境内种植,在国内也没有转基因粮食作物种植。

    近期,记者就推进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专题采访了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人。

    问:我国为什么要推进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

    答: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运用转基因技术培育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的新品种,能够降低农药、肥料投入,对缓解资源约束、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产品品质、拓展农业功能等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世界许多国家把转基因生物技术作为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战略选择,转基因技术已成为各国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突破耕地、水等资源约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长期有效供给,归根结底要靠科技创新和应用。推进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是着眼于未来国际竞争和产业分工的重大发展战略,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重要基因发掘、转基因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果。当前我们必须认真实施好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努力抢占未来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加速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健康发展,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问:国际上转基因技术产业的发展态势如何?

    答:自1996年首例转基因农作物商业化应用以来,发达国家纷纷把转基因技术作为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发展中国家也积极跟进,全球转基因技术研究与产业快速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转基因技术研究手段、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基因克隆技术突飞猛进,新基因、新性状、新方法和新产品不断涌现。

    二是品种培育呈现代际特征。国际上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已从抗虫和抗除草剂等第一代产品,向改善营养品质和提高产量等第二代产品,以及工业、医药和生物反应器等第三代产品转变,多基因聚合的复合性状正成为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的重点。

    三是产业化应用规模迅速扩大。全球已有25个国家批准了24种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以抗除草剂和抗虫两类基因,转基因大豆、棉花、玉米、油菜为代表的转基因作物产业化速度明显加快,种植面积由1996年的170万公顷发展到2009年的1.34亿公顷,14年间增长了79倍。

    四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十分显着。1996~2007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累计收益高达440亿美元,累计减少杀虫剂使用35.9万吨。2008年,全球共有55个国家批准了24种转基因作物进入市场销售,市场价值达到75亿美元。

    五是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正在加快转基因小麦的研究和安全评价进程。印度转基因抗虫棉种植规模已超过我国。巴西由于种植转基因大豆,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欧盟已有6个国家允许种植转基因作物。美国批准了6个转基因水稻品种种植,伊朗批准了1个。加拿大和墨西哥批准了转抗除草剂基因水稻的进口申请,允许其食用。

    问: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有哪些法规?

    答: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坚持立法先行、有法可依、执法保障,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法律法规、技术规程和管理体系,依法实施安全管理取得显着成效。

    一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1996年,农业部发布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在中国境内从事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出口等活动进行全过程安全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后,农业部和国家质检总局先后制定了5个配套规章,发布了转基因生物标识目录,建立了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进口许可审批和标识管理制度。

    二是加强技术体系建设。农业部组建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了一批安全监督检验测试机构,其中35个已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和农业部审查认可。截至2009年年底,农业部已发布了62项转基因生物安全技术标准,保障了依法行政监管的技术需求。

    三是强化行政监督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不断健全管理规章,切实加强田间试验、品种审定、种子生产经营和产品标识等环节的行政执法监管,确保各项活动有序进行。大力开展法规培训和科普宣传,努力提高研发者、经营者和管理者的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

    问:请介绍一下农业部审批发放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和转抗虫基因水稻安全证书的有关情况。

    答:1999年和2004年,农业部相继首次受理了转基因水稻和玉米的安全评价申请,分别经过11年和6年的严格评价过程,于2009年8月17日依法批准发放了转植酸酶基因玉米“BVLA430101”、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及杂交种“Bt汕优63”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在整个安全评价过程中切实做到:

    (一)评价指标科学全面。依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指南》,参考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世界粮农组织和经济合作组织等制定的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指南,我国制定了科学规范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内容涵盖转基因生物分子特征、环境安全和食用安全。

    (二)评价程序规范。以转抗虫基因水稻为例,经相关省政府部门审核、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评价和农业部审查批准,研发单位相继开展了中间试验、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在研发单位获得相关评价数据的基础上,又组织第三方检测机构对转基因生物环境安全、食用安全和分子特征等指标进行了检测验证,评价过程严谨,程序规范。

    (三)评价结论可靠。多年的安全评价试验和检测验证表明,转基因水稻、玉米的分子特征清晰;未发现环境安全不良影响;关键营养成分没有差异,毒性试验对试验动物未发现不良影响,与已知过敏原无同源性。安委会综合评价认为,转基因水稻和玉米与非转基因对照水稻和玉米具有同样的安全性。

    (四)决策过程慎之又慎。安委会做出同意发放安全证书的建议后,农业部召开由国务院11个有关部门组成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对安全证书发放事宜进行审议。同时,农业部对后续监管如品种审定区域试验、种子生产经营、商业化生产管理、产品标识目录制定及监督管理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部署。

    问: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发放是否等同于允许商业化生产?

    答:发放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并不等同于允许商业化生产。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转基因水稻和玉米获得安全证书后,还要根据国家品种审定法规的规定,首先进行严格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达到标准的才可获得品种审定证书;之后,相关种子企业还要通过严格审核才可获得转基因作物种子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方可进行种子生产经营。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转基因粮油等主要作物的品种审定不同于普通作物品种审定,有关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必须在严格可控的条件下进行。

    农业部高度重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本着对广大人民群众高度负责任的态度,进一步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加强对品种审定、生产、加工、经营等环节的监管,确保产品有标识、能溯源、可控制,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保障转基因生物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问:有人称“农业部批准进口转基因粮食种子并在国内大面积播种”,这一消息是否属实?

    答:近日网上关于“农业部批准进口转基因粮食种子并在国内大面积播种”的消息不实,农业部从未批准任何一种转基因粮食种子进口到中国境内种植,在国内也没有转基因粮食作物种植。

    我国高度重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依据《条例》及配套规章,农业部对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按照用途分三类进行管理:一是用于研究和试验的农业转基因生物,二是用于生产的农业转基因生物,三是用作加工原料的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申请程序包括两个环节:一是境外研发商向农业部申请安全证书,经我国第三方检测机构在中国境内检测,并经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评审合格的,由农业部批准发放进口用作加工原料安全证书。二是境外贸易商凭研发商获得的安全证书等资料,向农业部申请每船进口安全证书,农业部批准后发放每批次进口安全证书。

    截至目前,经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评审,已先后批准了转基因棉花、大豆、玉米、油菜四种作物的进口安全证书,用途仅限于加工原料。农业部至今没有批准任何一种转基因粮食作物种子进口到中国境内种植。

    【资料】各国对转基因产品采取的措施

    欧美之间关于转基因问题的争端已持续数年,美国是世界转基因农产品种植大国。据统计,美国75%的大豆、71%的棉花和34%的玉米都采用了转基因技术。欧盟1998年开始暂停进口美国转基因农产品,理由是这种产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欧盟有条件允许转基因产品的销售

    欧洲议会通过的新法规取消了对转基因农产品贸易实行了5年的禁令,但在允许这类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同时,要求必须对转基因成分超过09%的产品予以标明。法规还要求转基因农产品的生产者详细提供各个生产环节的情况,并规定任何一个成员国都可以对转基因作物的生产方式进行限制,以避免“感染”传统的农作物。

    日本制定转基因限制法案

    为了防止转基因生物无序扩张,威胁现有生物种类,日本政府今年1月23日就《限制转基因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法案(暂名)》的概要达成共识。

    加拿大找到防转基因植物扩散法,将在农业中应用

    加拿大农业部的科学家最近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可防止转基因植物与它们的野生亲缘植物之间杂交,从而可以减少转基因植物的扩散。

    新西兰为转基因农作物开绿灯,可与传统作物共处

    新西兰政府17日证实,新西兰将于10月份撤销对转基因作物推广的延缓决定,并称转基因作物可与传统作物“和平共处”。(来源:中国网,2010年3月2日)

    从这则报道中,人们似乎可以看到中国未来的转基因发展之路。其一,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注定也要研究转基因粮食作物,这是大势所趋,事实上转基因棉花的种植已有多年历史;其二,中国不会(至少短期内不会或不公开)引进境外转基因粮食作物种子,但对转基因粮食作物会采取安全证书制度,并不拒绝进口与消费;其三,将来的可种植的安全性可靠的转基因粮食作物很有可能由国内科学家来完成。一句话,转基因粮食作物早晚会成为百姓餐桌上的常客。不过,普通民众却不这样认可。

    近日,凤凰网财经频道曾专门举行了“中国应不应该大胆使用转基因技术”全民大讨论,讨论的双方自然分成了支持与反对两大阵营,支持的一方大都是基因专业领域或农业制种领域的科学家,反对的一方除了生态学家、三农问题专家外还有普通市民与农民。截至目前,反对的一方仍占据着优势,绝大多数普通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是持否定心态的,原因很简单,普通消费者不愿意充当转基因技术的实验品。

    我们不能因此而指责拒绝转基因产品的民众,也不能责备开发了转基因品种的科学家。对于众说纷纭的转基因之争,一个最公正的裁判就是时间。时间可以验证转基因是否安全,时间也能转变人们的观念。

    而对于食品安全来说,与此前本书记述的种种戗害人类健康的有害食品相比,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也是一种举足轻重的考量,问题之重比之前种种有害食品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选择转基因是正确的,那么最先获益的是转基因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人类粮食安全有了充分的保障。如果选择转基因是错误的,那么,造成的后果有可能是生态系统的崩溃,或者危及人类的生殖安全,并由此产生种族灭绝的可怕结局。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来验证。至于这个时间要多长,没有人会给出准确的答案。也许一百年,也许上千年,也许更长一些,或者要用百万年、千万年来证明也说不定。人类,面对转基因,绝对需要保持一种足够的冷静与一种长远的智慧!而对于目前来说,反对转基因产品走上餐桌也是一种立足长远的考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