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安全:破解食品安全危局-百姓餐桌危机几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导读

    食品安全是最根本的民生,百姓餐桌则是食品安全的焦点所在。

    自市场经济为食品生产打上商业竞争的烙印始,社会道德与商业利益即陷入无休止的纷争之中。很显然,这必然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对垒,决定胜利的关键因素则要归结于企业家的血管中流淌的是否是道德的血液!

    食品安全是深受全民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提升社会生活质量、提高国家与社会形象的一个基本方面。清除餐桌公害——毒劣食品不仅是职能部门的责任,也是全体社会公民的义务。而回顾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食品安全大事件,则有利于警醒社会,杜绝隐患,还百姓餐桌一分温馨的宁静。

    如果说疯牛病、二英、沙门氏菌以及三聚氰胺等危及食品安全的大事件距离许多人的餐桌还很远的话,那么下面列举的毒劣食品安全事件则是刚刚发生的人们较为熟知的日常饮食必需品。

    染色馒头让商业利益蒙垢

    染色馒头事件是一起轰动一时的食品安全大事件,上至高层下至平民皆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这个古老的食品种品。染色馒头,顾名思义就是将馒头染上颜色,这种染色不唯是为了给馒头美容,也是为了遮掩品相上的缺陷,以次充好变劣为优卖个好价钱。

    2011年4月11日,CCTV2《今日观察》以《大超市的“黑心馒头”:谁之过?》为题,将焦点对准了这个百姓餐桌上的常客。

    【节目实录】

    在馒头的制作过程当中,随意地使用防腐剂还有添加剂,过期的馒头被重新回炉,重新加工再来出售,而且在玉米馒头当中随意地添加色素,我们在《消费主张》节目中看到了这样一个馒头的制作过程,这样的馒头每天大量流入上海的大超市,比如华联、联华、迪亚天天等超市。那么食用这样的馒头对百姓的健康会带来怎样的危害?超市当中销售的食品,它们的安全如何得到保障?食品安全如何才能真正让民众放心?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王小丫和着名财经评论员马光远、张鸿共同评论。

    从添加剂、色素到回炉,过期馒头摇身一变重返超市,小小馒头暴露出怎样的问题?

    工人(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工人):

    这样的馒头我不会吃的,打死我都不会吃,饿死我都不会吃。我自己做的东西我知道,能吃不能吃,好吃不好吃。这样的馒头一缸能出一百五十个,每天能出三万个。

    工作人员(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工作人员):

    馒头一般就是一个月抽查一次。反正抽查归抽查,我们拿到办公室给他们,一般不让他们去车间。他们来的时候,我们把车间的门都关起来,不让他们进去。我们送的超市挺多的,联华和华联合并之后,联华也要送了,量又加上去了,联华和华联一共大概是三四百家。

    张鸿(《今日观察》评论员,下同):

    看了《消费主张》播出的节目后,我有点震撼。我们在节目中看到馒头出炉的整个环节都不合规,个人卫生、环境以及流程都不合规,最恐怖的是馒头流入了这几个大超市。我在上海待过几年,华联、联华、迪亚天天都是上海鼎鼎有名的大超市,这一个小分公司一天就是三万个馒头,那整个生产企业得有多大的量?这个生产馒头的企业盛禄没有自己的主业,它的主营产品除了糕点、罐头等粮油制品,还有建材百货、五金、交电等。

    马光远(《今日观察》评论员,下同):这样的色素馒头在超市里还卖得很好,在这个馒头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方位的造假过程,它生产的馒头约有三种,但造假的工艺远远多于三种:第一个就是回炉的馒头,前段时间出现了返炼胶的锦湖轮胎,现在又有了“反炼”馒头;第二个就是把过期的商标撕下来,按照食品进超市的日期来修改生产日期;第三个是加了很多不该加的添加剂,包括柠檬黄,而且从整个过程来看,工厂不像一个生产食品的地方,环境非常脏,脏的程度超过了我的想象。

    邱宝昌(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首先从生产上来讲,生产应该有监管,要禁止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出来。现在有些企业为了追求利益而屈膝,违法的生产,这方面企业要负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我们监管一定要起到监管的作用。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当中,为什么有的东西是变质的,或者是过了保质期又能够回来?我们要在各方面进行监管,这在世界各国都是犯罪,在我国也是犯罪,实际上有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我们刑法的40条、41条都有相关规定,我们认为公安部门也应该介入,要立案侦查。

    张鸿:

    从面粉变成馒头,有一个食品链条。企业把面粉变成馒头,需要卫生许可等资质,这个企业显然有这些资质,有卫生许可证,但首先我们从直观的感觉来看,它是不符合卫生许可的标准,所以这个许可证是有疑点的;而且,它的这个产品里贴了QS的标志,这是质监部门发的质量认证,说明这个产品是安全的,现在来看这种黑心馒头显然不安全。

    此外,整个生产过程也应是质监部门来管理的,然后才能进入流通领域,流通领域由工商部门来监管,工商部门是去市场上买,买完了以后查,但这个企业是送检,虽然企业没有具体说到底是质监部门还是工商部门来查,但是显然它蒙混过关了。工商部门还要查它贴在标签上的配料,最后超市也有检测,但是超市表示检测的是大肠杆菌,因为大肠杆菌吃了就拉肚子,很容易见到效果,但是现在这个黑心馒头造成的是慢性伤害。

    一般来说,过期的食品是厂家回收。厂家回收会把它作为其他产品,比如说变成饲料,也可以卖给其他企业,但是没有想到这个企业会把它变成原材料又进行再生产,就像反炼胶一样。原来央视曝光的冠生园的月饼,也是存了一年的月饼进行再生产。后来有某个品牌的牛奶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所以现在的牛奶会印两个日期:一个是生产日期,就是出厂日期;一个是上市日期。我们现在就是要保证回收的食品绝对不再作为原材料掺进去。

    马光远:

    从制度上来讲,我们是把食品安全委托给了某个部门,而且这个部门从分段管理本身的具体要求来看,其职责也是存在的。比如说他们的确也去查过,但是查的时候是在办公室,没直接去车间,如果真的去车间,企业会把门关住,但如果真正能负责任地认真去查,那么门关上也是能够进去的。

    如果说监管食品很重要,那么监管过期食品更重要。现在从制度的设计来看,对于食品从生产到上市流通的整个流程,相关部门都是有制度的,但是过期食品究竟怎么处理,事实上没有制度,也就是说企业应该回收,但回收以后绝对不能再作为原材料回炉。但现在究竟谁来监管这个?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在程序上,确保有一个部门对企业过期食品的销毁或者处理进行监管。

    食品安全再次报警,是企业无良,还是监管失灵?馒头染色,回笼事件如何不再重演?

    张鸿:

    一个是政府监管的力度还可以再加大。政府部门必须得明白一个道理,就是食品安全比天还大。我们监管的时候,对已经吃了这个馒头的人的身体造成伤害了,对已经吃了含瘦肉精的火腿肠的人的伤害也造成了,已经晚了,所以我们在事情发生以前就必须得遏制住这种情况,然后每一个地方都严格执行管理条例。

    其次,除了政府的监管以外,还要发动社会的监管,整个监管让企业没有空子可钻,一旦企业钻了,就要付出成本。我们必须运用民间的力量,包括集体诉讼和代理等,进行惩罚性的赔偿。比如食品添加剂按照食品安全法,企业应该付出的罚款就是一天三万,如果处以货值金额2倍到5倍以下的罚款,最高是5倍的话,一个馒头2块钱,那么就是10块钱一个馒头,这是罚款,还要给受害人赔偿,这样企业就会受不了,就不敢这么干了。

    马光远:

    食品安全的监管事实上不是单个部门的事,应该是全民的监管。我们从食品本身的市场结构来看,尽管现在有20个部门在监管食品安全的问题,但事实上我们看一下企业的分布,发现这也非常难解决。比如根据统计,现在生产食品的企业有45万家,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只有2.6万家,新占比例只有5.8%,那么有35万多家都是10个人以下的企业,所以第一个思路要改变,媒体以及人民群众的监督很重要;第二,一旦出现问题,就一定要打得狠,唯一办法就是要提高违法成本。黑心馒头出现以后,涉及的首先是生产厂家,其次是华联超市、联华超市以及迪亚天天,我们要看节目播出以后,他们怎么来表态?大家是否还去这些超市里买馒头?如果没有人去买馒头了,他们就感觉到痛了。相关部门也立即去查访,去处罚的话,那么我相信食品安全问题没这么难监管。

    张鸿:

    我们肯定还是希望这些食品加工企业也能流着道德的血液,但最重要的是即使他不流着道德的血液,我们也要让他恶人要有恶报,其实不大需要再把标准提得多高,惩罚力度加多大,不敢有那样的奢望,现在的标准能严格执行就可以了。

    马光远:

    对整个食品安全来讲,要管两头,其中一头就是监管方,要加强自己的责任。

    央视的报道让染色馒头一夜成名,不过,引来的并不是赞誉和钦佩,而一片斥责与声讨。同时,央视的报道也揭开了一扇隐秘的劣质食品供应之门。在随后的媒体报道中,染色馒头的产供销链条被公之于众,事发地上海也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

    馒头在上海的超市中出售由来已久,而出售过期变质馒头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最终引发了消费者投诉。记者调查的经过是这样的。

    【资料】2011年3月29日,《消费主张》的记者来到了上海市宝山区南大路380号。记者注意到,门口的牌匾上写的是上海福鑫运输有限公司。走进这个院子,记者看到院子里有许多厂房,有生产轴承器件的,也有翻新坐椅的,那生产馒头的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究竟在哪呢?

    在院子的一角,地上摆放着很多盛放馒头的包装箱,一些工人正在忙着搬进搬出。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正是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

    进入二楼,一位工人正在给已经包装成袋的馒头上贴标签,记者注意到,这些馒头的标签上标注着“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

    这时,另一位工作人员走了过来,告诉正在贴标签的工人,给前一天生产的馒头也贴上最新的生产日期。

    工作人员:还有过夜的馒头你要贴一下,硬的馒头是过了夜的,这个是新鲜的馒头。(问:哪个是过夜的?)这个是过夜的,高庄馒头。(问:过夜的馒头用什么标贴?)和那些馒头是一样的,标签上的时间是30号,(问:今天多少号?)29号。

    隔夜的馒头?这样算来,馒头应该是前一天,也就是3月28日生产的,可是更让记者不解的是,在这些馒头的标签上,标注的生产日期竟然全部是3月30日。工人说,这是公司的规矩,标签上的生产日期按照进超市的时间标注。

    工人:(问:今天是29号,为什么标签上是30号?)那是放仓库里的时间吧。(问:生产日期全是30号,明天的日期?)明天进门店嘛。

    在旁边的角落里,地上还堆放着很多包装好的馒头,这些馒头标签上标注的生产日期竟然是3月22日。工人告诉记者,这是从超市里退回来的,可以再加工利用。那么这些7天前的馒头,回收回来又会怎样再利用呢?

    标签上标明的存储条件是0~5℃,保质期为8天,到这一天,也就是3月29日,这些馒头的保质期已经到期。工人们会将这些馒头做什么用呢?

    工人:(问:这是过期的馒头?)这个说过期也没过期,人家用不完,拿回来就重新绞。(问:有的馒头到了一个星期卖不出去,咱们再收回来是吧?)因为它有保质期嘛,保质期过了,它就要退回来。

    原来,工人所说的再利用,竟然是把这些回收回来的馒头重新和面加工成新馒头。

    在加工车间记者看到,这些回收的3月22日的馒头被工人从包装袋里取出来,直接倒进了和面机里。在一台和面机里记者数了一下,一共放进去了20多个回收的馒头。

    随后,工人把两桶水倒进了和面机,将馒头充分浸泡。五分钟后,工人又把两袋面粉倒进了和面机,与泡软的馒头一起搅拌了起来。

    工人:(问:一缸能出多少馒头?)150个馒头。

    和面机的对面是一台馒头机,把面填进去,在出口就能直接滚出面团了,然后面团被放在一个个铁盘子里,准备进入蒸箱。

    在蒸馒头的车间里,地上满是污渍。

    十几分钟之后,一个个热气腾腾的馒头就新鲜出炉了。

    在馒头包装车间,记者看到几个工人正在把刚刚蒸熟的馒头装进塑料袋,每个塑料袋装4个馒头。在包装馒头的过程中,工人们都没有带手套,也没有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

    包装完成后,每袋馒头被贴上不同种类的标签,随后,一箱一箱的馒头被发往市场。

    经过几天的观察,每天下午都会有一些临近或过了保质期的馒头被运回公司,送到加工车间,再次回炉被加工成新的馒头。

    在上海市浦东区的一些华联超市和联华超市,记者看到它们的主食专柜都在销售同一个公司生产的三种馒头,高庄馒头、玉米馒头和黑米馒头。销售人员说,这些馒头卖得不错。

    销售人员:2.7元一个。(问:这馒头好卖吗?)还可以。

    从这些馒头的外包装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生产厂家是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地址是上海市宝山区南大路380号。

    这些看起来白白香软的小麦馒头、淡黄诱人的玉米面馒头,究竟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呢?

    记者在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了解到,这里生产的馒头主要有三个品种:高庄白馒头、黑米馒头和玉米馒头。在高庄白馒头的标签上标注的食品添加剂是维生素C。可事实上呢,和面工人用水泡上回收来的馒头之后,他又陆续往和面机里加了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又是什么呢?

    在高庄白馒头的标签上,消费者还能看到白砂糖和维生素C,可实际上,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添加的不是白糖而是甜蜜素,没见专门添加维生素C,却见加进去了防腐剂山梨酸钾,而这两样添加剂根本就没有标注出来。

    工人:(问:山梨酸钾是做什么用的?)防霉的呀。(问:防止馒头发霉的?)对,用它之后馒头的保质期可以长一点。这是甜蜜素,放的时候剂量少一点,以前做馒头都是放糖精,现在就是加甜蜜素代替了,哪里有白糖?没有的!你店要做大肯定要用的。

    在整个馒头加工过程中记者发现,工人们在添加各种添加剂时非常随意,完全是按照自己的经验,想添加多少就添加多少。

    白馒头如此,淡黄色的玉米馒头又是什么情况呢?在玉米馒头的标签上,食品添加剂也是标注的维生素C,然而,在生产车间里记者看到,在制作玉米馒头的时候,工人也同样是把回收的白馒头、玉米馒头倒进和面机里,在向和面机里倒水之前,这名工人先是往两台机器里分别倒了一碗玉米面,随后又拿出一罐橘红色的粉末,挖了两勺倒进了和面机。

    工人:(问:这里面的红色粉末是什么?)是色素。(问:色素?这个做出来是玉米馒头?)对。

    这罐橘红色粉末包装上注明,这是一种叫柠檬黄的着色剂,这名工人告诉记者,把这种着色剂加在和面机里,白面就变成了玉米面的颜色。

    工人:(问:做玉米馒头,玉米粉放一碗之后,白面是不是还得往里放,因为它没有面?)白面放里面,颜色就出来了,现在加这个面粉,再加面粉,掺进这个黄的,白的就变成黄的,变成玉米馒头了,一百斤两袋白面,然后加一碗玉米面,再加一点色素就可以了。

    两袋足有100斤的白面、一小碗儿玉米面,再加上这种叫柠檬黄的着色剂和超市退回的馒头,白面被染成黄色,漂亮的淡黄色“玉米馒头”就出炉了。这种做法行吗?在国家《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记者发现,可以添加柠檬黄的食品种类中并不包括发酵面制品。

    同样,这种色素在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生产的玉米馒头的标签上也被省略了。

    添加柠檬黄制造出所谓的玉米馒头,造出这样的假货,莫非是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的工人因为不懂而为之?还是他们心知肚明、明知故犯?

    工人:做玉米馒头,玉米放多了好。(问:玉米放多了好,你这里放了多少?)我这个只能放一碗。(问:工商部门检查,加色素没有问题?)加色素,那要抓住的,来查的时候,肯定要藏起来。(问:肯定要藏起来?)不能给他们看见。(问:可那是食用色素呀?)食用色素也不能给他查出来,查出来要罚死的,有规定不允许放色素的。(问:我只用一点点行吗?)也不行,明文规定不允许放这种色素的。

    知道相关部门明文规定,禁止在制作玉米馒头的过程中添加色素,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为了逃避检查,还专门想出了一套对策。

    办公室人员:一般来说,馒头一个月抽查一次,他们来检查,我们就把东西拿到办公室给他们检查,不让他们去车间,他们一来我们就把车间的门关上,不让他们进去。

    看来,工人心里也非常清楚,做玉米馒头不用玉米面而是用色素染色的行为是不允许的,可是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

    工人:没有正规的,百分之百的没有,食品的成本太高了,要真材实料的玉米馒头,不可能的。

    这样做出来的淡黄色的玉米馒头表面看起来是漂亮,可是,面对这样好看的馒头,工人们却是不屑一顾,甚至避而远之。

    工人:我不会吃的,打死我都不会吃。饿死我都不会吃,(问:你自己做的东西你不吃?)我自己做的东西我知道能吃不能吃,好吃不好吃,里面加了色素的,不能吃。

    自己生产的馒头自己却不吃,那这些馒头都卖到哪里去了呢?

    工人:像这种东西,年纪大的人才买,80%是年纪大的人买,所以供不应求。(问:这一屉多少个馒头?一天能蒸多少屉?)每天3万个馒头。(问:咱们这是不是最大的送馒头的公司?)你说在上海是吧。反正总归送的超市挺多的,联华和华联合并了,联华也要送了,量又加上去了。(问:联华和华联你们一共要送多少家?)三四百家吧。

    这则记者调查至少描述了上海市馒头生产业的现状。按理说,每天有几万个馒头生产量的企业也算得上一个规模企业了,但就是这样的规模企业,竟然无视道德制造伪劣食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令人警醒的社会伤痛,同时也昭示着食品监管的疏漏。

    无独有偶,上海染色馒头事件尚在发酵之中,温州也曝出了染色馒头丑闻。

    4月15日,温州工商部门查处了一家馒头作坊。该作坊用柠檬黄、糖精钠、玉米香精等多种添加剂炮制玉米馒头、白馒头。该作坊位于温州市区的状元甘岙村甘中路,条件非常简陋。

    蒸笼就摆放在民房门外(帐篷内)的地上,边上就是煤炭堆。作坊的地上满是泥泞,四处是发霉的墙壁。还摆着睡觉的床。看来这里还是工作人员的休息室。作坊没有卫生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

    执法人员未在现场发现一颗玉米,但该作坊出售的却是“玉米馒头”。

    作坊的台面上放了5瓶液体物和3包固体物。分别是柠檬黄、甜玉米香精、金玉米香精、糖精钠、红苹果高活性干酵母等。现场一名女工表示,这些都是和面时直接加入的。柠檬黄、玉米香精和成的面是用来制作玉米馒头的;不加色素的面粉用来制作白馒头,为增加甜度和香度会加一些糖精和香精。“至于加多少量,主要是看手感”,该女工说。

    作坊里,执法人员查到一本账本,记录了3月22日~4月14日该作坊馒头的销售情况。

    从账本的数据看,该作坊每天的营业额在3000元左右。3月22日到4月14日,24天就卖出馒头约19.48万个。其中有1.1万个染色馒头卖给了作坊附近的一所高校。随即,温州市工商部门取缔了这家“黑心”馒头作坊,并把相关情况通报给质监部门。

    温州市食品研究所所长陈显群表示,柠檬黄色素、玉米香精、糖精钠等都是国家允许使用的添加剂,但使用的范围是有限的,不是所有食品都适用。“如面食制品是禁止添加色素、糖精的。另外,玉米香精在玉米面包中可以使用,但若直接用玉米香精替代玉米,那就涉嫌假冒伪劣,是违法的。”陈显群说。

    据了解,长期摄入柠檬黄色素、香精、糖精等,会影响青少年的正常发育。(来源:《青年时报》,作者:吴行妙)

    尽管温州与上海制造染色馒头的方法不同,但实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有害健康并欺骗消费者谋取利益。

    此后,全国各地也接二连三地发现染色馒头问题,并最终令高层震动。

    据新华社消息,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针对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做了重要讲话。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强调,要注重对社会转型期道德文化建设的研究。并指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要把加强同市场经济、民主法治、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的道德文化建设放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要在全社会大力加强道德文化建设,形成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强大舆论氛围。这不仅是维护正常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的需要,也有利于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唯利是图、坑蒙拐骗、贪赃枉法等丑恶和腐败行为的土壤。

    让我们再回到染色馒头的话题,探讨一下染色馒头究竟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对此,《中国青年报》从科普的角度深入分析了染色馒头的危害。

    【新闻回顾】

    “染色馒头”究竟有多大危害

    尽管有食品安全方面的院士宣称我国政府对食品的监管力度绝对是全世界第一,但近年来食品安全的重大事件却都是媒体曝光出来的。双汇“瘦肉精”风波还未平息,媒体又曝上海发现“染色馒头”。多年来上海一家馒头生产企业在生产馒头过程中添加色素柠檬黄、甜味剂、甜蜜素和防腐剂山梨酸钾,将白面染色制成玉米面馒头,进入多家知名超市销售。

    用白面冒充玉米面属于欺诈行为,这几种添加剂都不是国家标准允许在米面制品中使用的,属于违法行为,追究相关企业和责任人的法律责任理所应当。但是消费者更关心的恐怕是食用这些添加剂究竟对人体有没有危害?是否像某些媒体和时评家所说的那么可怕?这些食品添加剂在中国都是合法添加剂,虽然国标没有允许它们用来生产馒头,但是合法地广泛用于饮料、酱菜、饼干、面包、蛋糕、调料、蜜饯、冰淇淋、雪糕、果冻、膨化食品、油炸小食品等许多种食品中,即使不吃“染色馒头”,也难免会吃到它们。

    在这三种添加剂中,最可放心的是山梨酸钾。山梨酸又称花楸酸,最初是从欧洲花楸的浆果中提取的。它能抑制霉菌、酵母菌等多种真菌和某些细菌的生长,它和钾盐广泛用于食品防腐。山梨酸钾的毒性很低,大鼠半致死量为4920毫克/千克,比食盐毒性还低(半致死量是毒理学常用指标,指能导致一半的实验对象死亡的量,值越高则毒性越低。食盐的半致死量是3600毫克/千克)。山梨酸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在人体里迅速被分解成再普通不过的二氧化碳和水,不太可能会对人体有不良影响,目前也未发现山梨酸或山梨酸钾有不良反应的报道。

    争议最大的是甜蜜素。其化学名称为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度是蔗糖的30~50倍,比糖精低(糖精的甜度大约是蔗糖的300倍),但是没有糖精的苦味,所以二者经常混在一起作甜味剂使用。甜蜜素最早是美国人发现并在美国上市的。但是在1969年,实验发现,常用的甜蜜素与糖精的10∶1混合物能增加大鼠膀胱癌的发病率,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就禁止了甜蜜素的使用。此后有公司向FDA申请解除禁令,FDA审核了已有的证据后,认为没有证据能表明甜蜜素是致癌物,但是没有解除禁令。

    最值得关注的是柠檬黄。柠檬黄是人工合成的偶氮类染料,一般用作黄色着色剂,在饮料、食品、药品、化妆品、日用品生产中用得很多。柠檬黄的主要问题是有一小部分人(大约占美国人口的0.12%)对它过敏,出现焦虑、偏头痛、忧郁症、视觉模糊、发痒、四肢无力、哮喘、荨麻疹、睡眠失常等症状。因此FDA规定对含有柠檬黄的食品和药品都必须标明含柠檬黄成分。出口到美国的鸡蛋面等中国食品常因含有未标明的柠檬黄成分被FDA扣押。

    动物实验表明,摄入柠檬黄对肝脏、肾脏、胃壁都有不良影响,甚至剂量很低时肝脏、肾脏的功能都会出现不良反应。柠檬黄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可能更让人担心。1994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儿童医院曾做过一项双盲试验,让一批儿童每天早晨随机摄入不同剂量(1~50毫克)的柠檬黄或安慰剂,在24小时之后对其行为做出评价。结果发现,有些儿童即使只摄入最低剂量的柠檬黄,也变得更急躁、活跃和睡眠失常,摄入的剂量越高,行为反常持续的时间就越长。2007年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研究也发现,儿童在饮用含柠檬黄等六种色素的饮料后,会出现活动过度、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英国食品标准局因此建议食品企业2009年起自愿停止使用这些色素。

    虽然很多人总想只吃“天然食品”,一听食品添加剂就反感,但食品添加剂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概排斥。食品添加剂种类繁多,应该区别对待。有的添加剂属于营养素,例如维生素、矿物元素,适当地添加对身体是有益无害的。有的添加剂虽然没有营养价值,但是也很有必要,例如防腐剂。虽然防腐剂这个名称让某些人听了觉得很可怕,“不含防腐剂”成了某些食品的卖点,但是对于需要长久保存的食品,使用防腐剂是有必要的。如果不使用防腐剂,食物一旦腐败变质,微生物产生的毒素反而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更大的危害。也有的添加剂并无太大的必要,例如色素。色素本身并无营养价值,也不能增加食物的味道、口感,只是用以给食品染色,让它显得艳丽好看,以吸引消费者购买。

    由于色素对人体没有任何益处,反而可能有害,应该更严格地限制其使用。对于已知对人体健康有害的色素,应该尽快禁用,改用别的更安全的色素代替。即使是有必要使用的添加剂,也应该尽量使用更安全的品种,例如在防腐剂中,山梨酸就比苯甲酸安全。苯甲酸的毒性比山梨酸高,而且饮料中的苯甲酸能与维生素C反应产生致癌物苯,特别是在受热和光照的条件下更容易反应。我们应该呼吁管理部门即时更新食品添加剂标准,推广、鼓励使用无害、低毒的添加剂品种,对于非法添加、过量添加的行为则应该大力打击。但也没有必要因为非法添加剂事件而祸及合法添加剂,害怕所有的添加剂。(来源:《中国青年报》,2011年4月20日,作者:方舟子)

    由此,人们似乎可以明白,以色素来制造染色馒头不但是一种商业欺诈行为,更是制造一种对人体有害的食物。

    2011年4月13日,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吊销了生产“染色馒头”的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公司法人代表等5名犯罪嫌疑人被公安部门依法刑事拘留。

    2011年4月29日,上海市政府联合调查组公布了对“染色馒头”相关责任人的处理结果,宝山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邢晓金等监管人员分别受到记过、撤职等处分。

    联合调查组表示,“染色馒头”涉案企业的违法事实基本查清。根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人员提出了行政处理意见,涉及销售“染色馒头”的超市也开展了问责调查。

    当天,上海还公布了多部门联合制定的新规。其中,明确要求大型连锁超市设置独立的食品安全质控部门,做好所经营食品的检验工作;强化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食品安全培训;把好选择食品供应商的“入场关”,完善准入制度;把好变质和过期食品的“销毁关”以及临近保质期食品的“退货关”;开展食品风险评估,切实提高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能力。

    联合调查组要求,上海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推行飞行检查、交叉执法、定期轮岗等监管措施;加大抽检力度,丰富科技手段,提高对违法生产销售问题食品的发现能力和查处能力。

    此外,在加强政府监管的同时,上海将积极引入第三方监督和检测机制,加大有奖举报制度的实施力度,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监督工作的参与度。

    上海食品安全办负责人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达了歉意。

    “馒头是普通百姓每天都买的到的最常见的、最基本的食品,出了问题真的对不起上海人民。”4月14日,在市人大常委会“问题馒头”查处情况专题汇报会上,市食品安全办公室主任、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党委书记王龙兴直言不讳。王龙兴表示,对“问题馒头”事件各相关职能部门将“坚决不护短”,下一步将开展一系列的专门整治,举一反三建立长效机制。

    “问题馒头”入市对不起市民

    “‘问题馒头’在上海出现,是很沉痛的,性质非常严重,影响极其不好。”王龙兴毫不讳言,尽管上海的食品安全总体来说良好,但发生此次事件是“极其不应该的”。

    王龙兴指出,“问题馒头”性质非常恶劣,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对此进行了查处,“经过技监部门调查,盛禄企业存在虚假标注生产日期、将未出厂馒头产品重新用于原料再生产、违法添加色素等行为。”

    王龙兴说,“问题馒头”此前曾销往多家超市卖场,令他十分痛心,“馒头是百姓每天都买的,出了问题真的对不起上海人民。”

    “问题馒头”查处坚决不护短

    王龙兴也强调,在“问题馒头”查处中将坚决不护短,“不能护短,也坚决不护短。”

    王龙兴表示,质监、工商等有关部门将抓紧把问题查清楚,不护短,“怎样在这样的环境中生产产品,监督质量的?通过怎样的手段进入超市的?”同时,他承诺,调查过程将及时向社会公开,“查到哪里公开到哪里”。

    此外,在“问题馒头”事件后,下一步本市将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管,进行专项整治,并举一反三建立长效机制,“技监对食品生产企业全面检查重点查处非法添加违法添加物质、乱用添加剂等问题;工商近期对超市、卖场、集贸市场的熟食卤味进行专项整治;食药监对全市餐饮业进行专项检查。”

    王龙兴最后表示,希望人大常委会和代表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督,“帮助我们加强监管。”(来源:新民网,作者:李欣)

    至此,染色馒头事件总算告一段落,而留给人们的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难道食品安全一定要等到发现问题才规范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诸如此类的食品安全事件,往往在发现之时就已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弥补这些损害往往要比预防花费的时间、精力乃至经济投入要大很多。不过,从预防的角度来说,许多食品安全方面的漏洞在未出现问题之时也往往难以觉察。由此而言,预防与规范也是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的一个两难的命题,如何实施预防性监管,需要深入研究与总结并找到有效的对策。

    客观地说,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涉及面最广、最牵扯百姓神经的问题。尽管职能部门在食品安全专项治理中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许多食品安全事件仍旧不断地发生。

    河南南阳毒韭菜事件拷问农药安全

    大河网2011年3月29日报道:南阳市民邓德云一家三口吃了从流动摊贩那儿买来的韭菜后均出现中毒症状;另外一名市民屈瑞敏同样从该摊贩那儿买来韭菜包了饺子,并把煮好的饺子端给两家邻居吃,结果三家吃了饺子的人也都被“撂倒”。昨日,记者在南阳市医专第一附属医院见到了同在此接受治疗的4个家庭中的10名中毒者,经过医院的紧急处理,目前,他们病情已无大碍。

    事发:10人出现同样症状,都吃了同一个地方买的韭菜

    今年60岁的邓德云家住南阳市中州路中光厂家属区,她告诉记者,3月25日上午8时许,她在离家不远的永安路口的一辆三轮车上买来半斤韭菜。中午家里来了客人,她老伴就炒了几个菜,其中有一个韭菜炒鸡蛋,用去了大概有二两多韭菜。邓德云说,正吃着饭,她和儿子、儿媳,先后出现腹痛、恶心、眼皮跳、呕吐等症状。没有吃这盘韭菜炒鸡蛋的老伴和客人,都没有感觉到不舒服。邓德云和儿子、儿媳被家人紧急送到南阳市医专第一附属医院就诊,根据他们的症状,医生初步诊断为“急性肠胃炎”。

    同样因韭菜中毒在该医院接受治疗的屈瑞敏说,她家住在工业路桐树庄,3月25日上午10时许,她在自家门口的一辆三轮车上买了一斤多鲜嫩的韭菜,中午包了韭菜鸡蛋馅儿的饺子。饺子煮好后,她还给邻居王文雪、张国银两家的孩子分别端去了一大碗。

    吃完饺子没一会儿,屈瑞敏和丈夫以及儿子开始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他们一家三口赶紧到南阳市医专第一附属医院就诊。两家邻居吃完后也出现相同症状,其中王文雪的儿子直嚷嚷肚子疼,并告诉妈妈说“眼皮像吃了跳跳糖”一样。

    就这样,4个家庭中的10口人同一天下午在同一家医院碰面了。邓德云和屈瑞敏交流后,发现两人是从同一个流动菜摊上买的韭菜。

    医生确诊:10人均为有机磷中毒

    经过检查胆碱酯酶确诊10个人均为轻中度有机磷中毒,医生对其中3个比较严重的孩子进行了洗胃,并对大家进行排毒、保胃治疗,10名中毒者的病情很快得到了控制,目前已无大碍。

    医专一附院急诊科主任赵合敏告诉记者,有机磷大量存在于剧毒农药中,其中毒症状有:心率减慢、恶心呕吐、出汗、瞳孔缩小等,如中毒较深会出现肌肉颤动甚至昏迷。他们接诊的几名患者经治疗病情稳定,一两天后回家继续服药即可,应该不会损害内脏器官。

    农业部门检测:中毒者食用的韭菜农药残留超标

    据了解,3月25日晚11时,南阳市卧龙区政府接到报告称有10人因食用韭菜中毒,被安排在南阳市医专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室治疗,随之成立韭菜中毒事件工作组。该市公安局治安大队和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协助工作组立即展开工作。通过对中毒者家中的剩余韭菜进行取样分析,检验结果为三唑磷农药残留超标。

    警方:有毒韭菜的来源还不清楚

    南阳市公安局光武派出所负责人刘宛平说,经过排查,开机动三轮车卖韭菜的女子周某,家住宛城区溧河乡胡庄村。截至记者发稿时,警方还没有找到周某,也没有跟她联系上,因此有毒韭菜的来源还不清楚。

    全城排查:两个售卖点的韭菜被销毁

    据介绍,为及时掌握城区韭菜质量状况,把有毒有害韭菜拒于市场之外,南阳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3月26日对中心城区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量贩、流动摊贩的韭菜进行了拉网式排查,当天共抽取样品106个,其中超标样品两个,一个来自市区永安路谢朝献经营的韭菜,一个来自七里园一生缘超市,超标农药残留主要是甲拌磷。该检测中心对这两个售卖点的韭菜一律进行了收缴封存,进行销毁,当天共销毁毒韭菜206千克。

    另外,该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还对韭菜超标样品的源头进行了彻查,最后找到卧龙区陆营镇和宛城区瓦店镇两个韭菜种植基地,现已对这两个基地的韭菜全部进行了铲除。

    该市农业局于27日下午召开紧急会议,部署各县市区开展韭菜产地排查工作,加强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扩大检测范围,增加检测频次,严防毒韭菜流入市场,同时,要求各县市区加大农资市场管理力度,积极指导农民科学合理用药,从源头上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关。(来源:大河网,2011年3月29日,作者:郭启朝)

    毒韭菜事件带来的是一个农药安全这个沉重的话题,而毒韭菜事件仅仅邵示出农药安全的一个方面。有专家指出,生长中的韭菜使用3911灌根,其残留可导致食用者头疼、头昏、无力、恶心、多汗、呕吐、腹泻、重者呼吸困难,昏迷,血液胆碱酯酶活性下降。3911属于高毒农药,引发的中毒事件时有发生。由此而言,预防农药中毒不仅要在管理上下工夫,更要进行必要的农药科普,让农民懂得如何使用,这一点也是农药安全问题的重中之重。

    农药安全,就是生命安全,提高农药管理水平,增强农药科普力度仍将是提高农药安全水平的必由之路。

    天价水银刀鱼你敢吃吗

    水银是一种剧毒物品是人人皆知的一个常识,有长江三鲜之称的刀鱼是可口美味也是人人尽知的事情,如果不是黑心商家,几乎没有人会把这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相提并论。相信有关注水银刀鱼的媒体报道定会令读者大吃一惊。

    【新闻回顾】

    “江阴刀鱼腹中灌水银,太恐怖了!”12日11时37分,在微博上,博友“海自秋天”图文并茂地揭秘江阴不良商贩为牟利,竟然将水银注入身价不菲的刀鱼体内,着实让人触目惊心。

    微博“直播”水银刀鱼

    从12日11时37分至11时47分,博友“海自秋天”连续发了4张照片并配以相应的文字说明。从微博的记录时间和提示上,可以看出“海自秋天”应该是使用微博的手机客户端对此事进行了“直播”。

    在11时37分发的微博照片中有两条交叉着的刀鱼,其中一条刀鱼头部有几粒银色的球状液体。而之后连续发布的两张微博照片里,刀鱼身旁的银色球状液体更为明显。“海自秋天”配文字指出,这些银色球状液体是从刀鱼腹部流出来的水银。

    “海自秋天”在微博里陈述说,有不良商贩把水银灌到刀鱼腹部,“目的很明显,增加重量,据说还能防腐保鲜,刚采访完当事人,事件正在调查中,一会儿去菜场核实!”

    12日下午,记者联系到了这位名叫“海自秋天”的博友,他是无锡电视台的一名记者。他告诉记者,微博中所提到的事来自一名观众的反映,这位观众称几天前在江阴一水产市场上买到水银刀鱼。为此,他们对此事进行了采访。“海自秋天”告诉记者,这名电视观众在发现所购买到的刀鱼中被灌入了水银后,已经向当地工商等部门反映。而在采访过程中,他们也与这些监管部门进行了接触,被告知此事正在调查中。

    南京曾出现过水银刀鱼

    记者在网上搜索发现,早在2004年2月份,就有媒体报道过在南京市场出现水银加工过的“天价刀鱼”。据当时的报道,南京市民白女士花300元购买了一斤刀鱼回家尝鲜,却发现口味极差,后来更是发现所买的竟然是经过加工的陈年死刀鱼。而在记者深入采访后获知,由于刀鱼价格昂贵,往往成了一些不法商贩的敛财工具。有人在刀鱼身上涂抹银色油漆让刀鱼外观好看,用灌水银的方法给刀鱼增重,并企图达到让死刀鱼看起来能有“回光返照”的效果。然而经过灌装水银加工过的刀鱼,简直就成了毒鱼,对人体有着极大的危害,一般人体吸食少量就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症状。(来源:重庆晚报)

    染色紫菜让市民望菜兴叹

    2011年4月27日,深圳电视台正午30分节目播出一则新闻,广州市民反映在海珠区的梅园肉菜市场买到怀疑染色的紫菜,这些紫菜用水浸泡后会掉色。在记者的跟踪调查中,也证实了染色紫菜来自梅园市场,而一些超市出售的紫菜也存在相同的问题,这些问题紫菜竟然可以把水染成红色。

    紫菜本是一种含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营养较高的海产品,也是百姓餐桌上的常客。正常的干品在浸泡后是不会掉色的,可不少商家为了让产品外观好看,便使用色素。据介绍,色素分两大类,即天然色素和人工合成色素。天然色素一般较为安全,人工合成色素是指用人工化学合成方法所制得的有机色素,主要是以煤焦油中分离出来的苯胺染料为原料经过一系列有机反应制成。由于制作工艺较为复杂,混入有害物质的机会较多。

    专家称即便是天然色素,其中也含有一定量的铝元素。如果商贩大量添加,长期食用可能会引起过敏、腹泻等症状,当摄入量过大,超过肝脏负荷时,会在体内蓄积,对肾脏、肝脏产生一定伤害。至于成分更为复杂的合成色素,很可能含有大量重金属,例如铅、汞,对人体损害更大,有些甚至具有致癌性。尽管合成色素可能危害人体健康,但由于其成本低且色泽鲜艳,着色力强,色调多样,故仍被广泛应用。

    揭开毒豆芽的前世今生

    豆芽是一种百姓餐桌上常见的芽菜,以其物美价廉富含维生素而深受百姓欢迎。然而,令人震惊的是,黑心作坊生产的豆芽却因违规使用添加剂而让豆芽含毒。

    【新闻回顾】

    《法制日报》记者经深入调查后发现,“毒豆芽”在沈阳乃至全国来说,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而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老问题。《法制日报》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一根小小的豆芽在政府的职能管理中牵涉到了工商、质监、农委、公安4家,而在过去的实际管理过程中,却形成了好事“人人都管”、坏事“人人不管”的局面。

    触目惊心3天查获40吨“毒豆芽”

    4月8日,沈阳市公安局皇姑分局龙江派出所接到群众举报:和平区浑河堡乡下河湾村有人生产销售有害豆芽。龙江派出所迅速开展工作,于4月9日提取到疑似有害豆芽样本。经检测,豆芽中含有亚硝酸钠、尿素、恩诺沙星、6-苄基腺嘌呤激素。其中,人食用含亚硝酸钠的食品会致癌,恩诺沙星是动物专用药,禁止在食品中添加。此情况引起沈阳市打假办高度重视。沈阳市打假办调查发现,沈阳市场至少三分之一的豆芽都存在类似问题。

    4月17日凌晨,沈阳市公安局调集皇姑、和平和经济技术开发区40名警力开展端窝点行动,在浑河堡乡下河湾村一大棚内查获使用有害非法食品添加剂制成的豆芽2吨、半成品8吨,对蹇某等4人以涉嫌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刑事拘留。与此同时,警方顺藤摸瓜,在于洪、皇姑、东陵等区的城乡接合部多处发现豆芽黑窝点,并从现场查获大量非食品添加剂。

    《法制日报》记者今天下午在沈阳市公安局获悉,今天警方又在新民市和于洪区各端掉了一个“毒豆芽”加工点。截至记者发稿时,沈阳警方共查获“毒豆芽”40吨,对12名非法加工点人员进行了刑事拘留。

    另悉,沈阳市公安局昨日还向各分、县(市)公安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从即日起至4月21日,以区打假办名义,迅速组织派出所和相关行政部门共同对辖区内农贸市场及可能生产、加工、销售有毒有害豆芽的地点进行全面排查,对发现有害豆芽的要立即进行查处。

    黑加工点老板:“大家都这么干凭什么抓我”

    “我们没想到,虽然警方曾于4月8日到犯罪嫌疑人蹇某的非法加工点取过样,但是他不但没有因害怕查处逃跑,而且还在我们采取拘留措施时说‘大家都这么干,凭什么抓我。’”沈阳市打假办常务副主任郝立志对《法制日报》记者说。另据了解,蹇某之所以这样说事出有因,他已经在沈阳加工“毒豆芽”多年,他的黑加工点在3年前曾被当地一家电视台曝光,但结果不了了之,对他没有任何影响。

    据沈阳市打假办打击处理组组长荆维强介绍,目前警方刑事拘留的12名犯罪嫌疑人中,有11人是来自辽宁省锦州市的北镇市(县级市),另一人是相邻的锦州市黑山县。荆维强还说:“据已经抓获的犯罪嫌疑人讲,全国各地都有北镇市的人在用同样的方法生产豆芽,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套‘很成熟的豆芽生产经验’。”

    办案民警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斤黄豆的批发价是2.4元,而照他们这种生产方式,一斤黄豆至少可生产10斤黄豆芽。也就是说,一斤黄豆芽的成本价约3角钱,每斤盈利3角钱,按每天销售2000斤计算,一天的净利润约600元,半年就可盈利约12万元。而高额利润正是造假者热衷生产“毒豆芽”的原因。

    监管困惑各部门均称“不归我管”

    《法制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从根本上解决“毒豆芽”的监管问题,让市民以后能够吃上“放心豆芽”,今天上午,沈阳市打假办会同公安、工商、质监、农委等部门,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据了解,在专题会议上,各个职能部门各抒己见,工商、质监、农委等部门均称“不归我管”,并阐述了各自的理由。

    工商部门表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同时无照经营的行为,这种行为不能一概以“无照经营”处罚,否则就掩盖了无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事实。同时,对食品生产领域的监管,应该由质监局负责,而不应该由工商部门负责。

    质监部门表示:如果将豆芽菜作为产品质量法调整的产品,将会导致立法和执法的混乱,所以豆芽菜应认定为初级农产品,归农业主管部门监管合适。

    农委部门表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初级产品是初级农产品,由农业部门负责监管。而豆芽菜不是初级农产品,是初级农产品的加工品,不应由农业行政部门负责监管。市农委还拿出了上级对此事的批件。

    在各方争执不下的情况下,沈阳市公安局副局长、市打假办领导小组副组长安锦荣出面解围,针对有害豆芽等食品安全监管问题,请工商、质监部门尽快请示本行业的上级主管部门。若不能出具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请各单位就相关责任提出明确的工作意见,由本部门“一把手”签字,上报市打假办。市打假办将根据各部门上报情况,向市政府汇报。

    对此,沈阳市打假办常务副主任郝立志认为,应从国家层面来划清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以防止推诿扯皮的现象发生。据透露,目前,沈阳市正在抓紧调研,准备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解决有效监管“毒豆芽”的问题。(来源:《法制日报》,2011年4月24日,作者:张国强、霍仕明)

    至4月23日,沈阳市食品安全办公室通报,截至目前沈阳累计打掉有害豆芽黑加工点23个,抓获犯罪嫌疑人30余名,缴获有害豆芽超过55吨,并查获了一起非法销售泡发豆芽药剂的跨省销售案。经过沈阳市相关部门的联手打击,毒豆芽在沈阳市一时间销声匿迹。而事隔不到两个月,欧洲也曝出毒豆芽事件。2011年6月5日德国北部下萨克森州农业部长格特·林德曼宣布,初步检测结果表明,当地一家企业生产的豆芽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源头。他说,这家企业地处于尔岑,已经封闭,进一步检测结果预计6日公布。他呼吁德国北部的消费者不要食用豆芽产品。

    下萨克森州农业部在一份声明中说,这家企业生产的豆芽提供给餐馆和食品行业,涉及汉堡州、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梅克伦堡州等地。

    5月中旬,在德国爆发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污染蔬菜的事件,欧洲多国都发现了类似病例。截至6月9日,已有超过2000人受到感染,30人丧生。德国科研人员最初宣布进口自西班牙的黄瓜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的“罪魁祸首”,造成欧洲菜农严重受损,后来德国否认这一说法。

    德国当局10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经核对,发现豆芽才是目前正蔓延多国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的传染源头。

    看起来,沈阳毒豆芽事件并非单一的事件,不过,与欧洲的毒豆芽比较,两者之毒似乎并不是一回事。那么,也许有人要问,毒豆芽之毒,毒在何处?为什么有那么多年的发展,至今才发现呢?事实上,在沈阳毒豆芽事件发生之前,在长春、兰州、郑州都曾发现过这种毒豆芽,当地媒体也进行过报道,只是在监管部门缺席的情况下,这些事件都不了了之。

    诚然,毒豆芽之毒并不等同于食之即夺人性命的毒药,否则也绝不会存在到今天。据沈阳市农委法规处杨宏介绍:“生产豆芽过程中是不允许使用任何添加剂的。而该黑加工点使用了至少4种添加剂,其中尿素严重超标,恩诺沙星是一种兽用药,6-苄氨基腺嘌呤是一种激素。加入尿素和6-苄氨基腺嘌呤可使豆芽长得又粗又长,而且可以缩短生产周期,增加黄豆的发芽率。但是人食入后,会在体内产生亚硝酸盐,长期食用可致癌。”

    对于该黑加工点生产的10多厘米长、白净无根须的“漂亮豆芽”,他称:“正常生产的情况下,豆芽是不该有这么长的,除非是畸形豆芽。而且健康的豆芽还应该有根须,根须处尖细,颜色略微泛黄。而如果豆芽长得太漂亮,是不正常的。”

    据介绍,无根豆芽素(无根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增粗剂等添加剂均属激素,长期食用会导致各种疾病。

    据报道,毒豆芽事件也揭开了沈阳市食品安全专项治理行动的序幕。

    【资料】4月24日上午,沈阳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许文有做出回应。他表示,在国家、省、市有关部门没有做出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并非网络所报道的各部门不管;沈阳市非常重视,要依法管理,目前已经由市农委全权牵头处理。据了解,沈阳市开展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动13天,共破获各类食品安全刑事案件58起,查处行政案件395起,刑事拘留105人,捣毁窝点186个,涉案价值1187.79万元人民币。在此次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动中,沈阳不仅对制假售假违法犯罪人员给予坚决打击,还对其产销网络予以全面摧毁,对相关违法犯罪人员一追到底,特别是对为制假售假犯罪违法行为提供场所、运输等便利的人员,依法予以打击,并以共犯论处。

    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集中爆发,充分表明食品安全问题所面临的严酷形势。说穿了,食品安全就是国家安全,是上关国家下关百姓的首要问题。曾有人统计,自2000年以来的十年中,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不下50起,有害食品也不下50种。被商业利益左右的食品正极大危及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针对食品生产经营中滥用和非法使用添加剂问题,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的李克强在全国专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要以“坚决的态度、过硬的举措、更大的力度”,持续深入整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切实解决影响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

    李克强强调,食品非法添加危害性大,一旦发生问题,社会影响面广,容易引起连锁反应,必须高度重视。要以《食品安全法》为准绳,重典治乱,加大惩处力度,切实改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要让不法分子付出高昂代价,真正起到震慑作用。会后,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下发通知,部署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管。

    2011年5月5日,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总体稳定向好,问题仍然不少”。

    张勇认为,目前最为突出的问题是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三聚氰胺、瘦肉精、染色馒头等都是典型的非法添加案件。国务院前不久专门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进行部署,国务院办公厅也下发了相关通知。

    张勇表示,近期关于食品安全的报道很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些是客观反映存在的问题,如瘦肉精、染色馒头等;还有的则是夸大其辞或没有事实依据,如对圣元奶粉、皮革奶、牛肉膏等问题的报道,最后经核查属夸大或不实。这样的一些报道短时期内集中出现,容易产生放大效应,群众看了以后往往会信以为真、焦虑担忧,也自然会有“还有什么敢吃的”的想法。

    他说,中国当前的食品安全总体上是有保障的,这样讲绝不是掩盖矛盾、粉饰太平。食品安全事件虽时有发生,但与庞大的食品及生产经营者规模相比,所占比例很小,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

    对于为何媒体总是先于监管部门曝光食品安全问题,张勇说,很多案件是在监管部门查处并公布后,有关媒体再跟进报道的,像假薯粉、问题乳粉等案件。也有一些问题是在媒体先发现并报道后,监管部门组织开展了调查处理。他不赞成在事件的性质、危害和影响范围尚未查明核实的情况下,就将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冠以“致癌”“致命”“剧毒”等字眼加以报道。

    对于三鹿、双汇、染色馒头等问题,张勇认为,一方面,说明我们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确需改进完善。监管链条长、环节多,存在政出多门、职责不清、衔接不畅的问题,检测检验手段不强,基层监管力量薄弱,个别执法人员监管不严甚至徇私枉法,这些问题都需要尽快加以解决。

    另一方面,这些事件的发生更加凸显了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的重要性。因此,不仅要加强监管检测,更重要的是严格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做到企业讲诚信、行业要自律,这是食品安全的基石。

    毒假血燕横飞,怎一个利字了得

    2011年8月15日,浙江省工商局网站发布信息称,在针对流通领域的食品质量抽检中,发现血燕产品普遍存在亚硝酸盐含量严重超标问题,问题血燕主要来自马来西亚。随后展开的调查则显示,中国市场上大量的血燕原来都是马来西亚和印尼的不法商人将白燕窝用燕子粪熏为红色而成。而之所以大量炮制对人体有害的染色燕窝,居然就是为中国内地市场量身定做,因为中国一直传说血燕比普通燕窝更珍贵。这不能不令中国消费者尴尬。而央视的新闻调查则揭示出,染色血燕的背后不但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利益链,而血燕本身竟然含有令人闻之色变的致癌物质。

    【新闻回顾】

    血燕调查:90%检测不合格亚硝酸盐严重超标

    一种承载了千载传说的滋补品,价格高企,年销百亿,如此高档的滋补品,为何检出高含量的致癌物质?究竟是自然生成还是人为添加?长期被国人推崇的血燕,究竟包藏了什么样的内幕?

    业内人士披露:年销百亿“血燕”背后隐藏巨大利益链

    燕窝在原产地的批发价最低每克只要8元,从原产地到批发商,再卖给经销商,燕窝的价格逐倍增加,燕窝经销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利益链条。而且,不良商贩还把鱼胶、果胶、琼脂粉加入燕窝之中以增加重量,而除了“血燕”之外,“白燕”的背后也存在着制作违规和造假等问题。

    检测结果:90%血燕不合格亚硝酸盐严重超标

    日前,浙江工商部门对全省商场、超市、专营店销售的血燕进行抽查。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说:查了340批,90%血燕是不合格的。亚硝酸盐严重超标。我们一直都认为吐血有血燕。金丝燕不会吐血,是添加剂染红的,熏制以后加上固色剂亚硝酸盐。

    专家忠告:“人造血燕”亚硝酸盐易致胃癌

    “人造血燕”曝光后,最让消费者担心的是,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人造”变“天然”的谎言,更重要的是这些含有极高亚硝酸盐的“人造血燕”食用后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亚硝酸盐具很强毒性,摄入过量会引起中毒甚至死亡,长期摄入会增加患胃癌风险。(来源:央视新闻调查,2011年8月20日)

    对话“血燕”原产地经销商,其回答不禁令人哑然——

    印度尼西亚燕窝商IDA:因为一些人相信血燕是好的,我们不能改变他们的想法,所以他们想要红色的,我们就生产红色的,如果他们想要黄色的,我们就生产黄色的。我认为白色的燕窝更健康,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做成红色的,实际上我原来不生产燕窝,直到中国大陆那边下订单,我才生产血燕。

    印度尼西亚燕窝商BUDI:我们的红色的血燕都销到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不要,新加坡不要,马来西亚不要,主要是香港买红色的,我知道香港的红色的燕窝销往中国大陆。

    演播室主持人泉灵:就这样,原本子虚乌有的血燕,经过人为炒作,精心包装,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了所谓的滋补极品。而且,这号称纯天然的血燕,竟然是为中国大陆量身订做的。

    消费者需要什么,生产者就可以造什么,听起来似乎合情合理,并无过错。但是,仅仅一个利字,不但制造出稀有的“血燕”产品,还精心包装并形成了一个利益巨大的产业。

    那么,真实的“血燕”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其营养成分真的有传说中的那么神奇吗?安全性可靠吗?《健康时报》的记者们曾为此做了一次专门的实地调查,并揭示了马来西亚血燕生产的真实情况。

    【新闻回顾】

    血燕到底能不能吃——马来西亚血燕探秘之旅

    编者按:近两个月来,“燕窝造假”风波、亚硝酸盐超标让作为传统美食代表的燕窝是非不断,人们对燕窝也质疑不断:燕窝到底能不能吃?“血燕”到底有没有?现在的燕窝莫非都是假的?9月26日,《健康时报》马来西亚燕窝探秘之旅一行13人,从北京出发,奔赴燕窝主产地马来西亚,在当地华人社团领袖的帮助下,徒步进入热带雨林,在深山洞窟里探寻传说中的“血燕”。

    金丝燕认“死理儿”,在一个地方搭窝的话,就一直在那里搭,你拆了,它还是在原地再搭。在马来西亚燕窝采摘行业是世袭制,采燕窝人平时睡在满是燕子粪便的燕洞里,酬劳很高,是令人羡慕的专业性工作。

    洞壁上,有一片稍稍发红的燕窝。采燕人加吉德敏捷地伸出了小铁叉,很快就将一个燕窝从岩壁上刮了下来,铁叉前面绑上了一个网,轻轻一翻,燕窝就滚入了网底。收回铁叉之后,他拿起燕窝,很有成就感地向我们展示。

    在绵延不断的原始热带森林,一行人手攀脚蹬着几乎陡峭直立的“山路”。间或一两只猴子在身前背后跳蹿,不远处一只猿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我们。路旁不时有极其简陋的木屋,那是采燕人的居所。

    两个小时后,我们一行13人累得几乎虚脱,终于来到了一个荒草掩映的狭窄洞缝前。稍事休息,我们从洞缝处侧身挤入,登梯、爬绳,摇摇晃晃地落到洞底。洞顶前方有一个透天的圆洞,一束阳光直射进来,隐约能看到洞顶密密麻麻的小黑点,不,那还不是燕窝,那是一群蝙蝠。

    昏暗灯光下,小心翼翼从一个宽不到50厘米的梯子上,摇摇晃晃攀到50米近15层楼的高度,打开头顶的矿灯,洞顶崖壁上排列着一个个暗红色小元宝,对,这才是燕窝!传说中的血燕,现在规范的名字叫红燕。

    陪同我们的当地人加吉德说:“这就是真正的血燕,但不是金丝燕吐血而成,因为燕子从不吐血。”

    哥曼通燕窝山,东南亚的燕窝金矿

    加吉德是一名职业燕窝采摘者,生活在山打根(Sandakan)。在东马来西亚的沙巴州,有着不少像他这样年轻却富有经验的采摘者。一个月之前,不知道为什么,他们日常的工作量突然少了很多。

    山打根位于东马来西亚的最东北处,在这个规模不大的海滨城市里,有一座世界上管理得最好、已超过一个世纪的燕窝山——哥曼通燕窝山(Gomantong),它是可食用燕窝的顶级盛产地,也是《健康时报》记者此行的目的地。山打根居民早餐都以鱼虾蟹肉为主,谈及血燕,一位在当地经营了数年海鲜酒店老板告诉我们,燕窝很贵,血燕更贵,一般人都消费不起。

    在当地华人社团领袖高强(化名)的引荐下,我们找到了哥曼通燕窝山的一位燕窝洞洞主艾瑞克,而加吉德就在艾瑞克的山洞里常年采摘燕窝。从山打根开车朝东南方向行驶,需要两个小时才能到达哥曼通燕窝山。哥曼通是一座由两个山洞群(黑燕洞Simud Hitam和白燕洞Simud Puith)组成的燕窝山,这里有天然形成的蜂窝状的溶洞,环境僻静,极利于燕子觅食,哥曼通洞口呈现开口蜂窝状,纵深长且隐蔽,非常适合金丝燕筑巢。

    “血燕是真实存在的。它非常罕见,红燕之所以红,是因为洞壁上矿物质微量元素渗透到燕窝里导致的。”艾瑞克系好鞋带,起身摊开手耸着肩膀告诉我们。

    “大家不是想见血燕吗?跟我来吧。”他招呼着大家。我们整理好装备,进入了茂密的热带雨林。

    人类之所以能够源源不断地采摘燕窝,是因为金丝燕认“死理儿”,在一个地方搭窝的话,就一直在那里搭,你拆了,它还是在原地再搭,很有点精卫填海的精神。

    千百年来,无数的金丝燕来到这里筑巢繁衍,周而复始。据传600多年前,郑和第一次来到马来西亚,发现了这里的顶级贡燕并带回国献给当朝皇帝,马来西亚燕窝从此名声大振。盛产顶级燕窝的哥曼通洞(Gomantong Cave),曾被联合国命名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哥曼通是东南亚的燕窝金矿,也是马来西亚乃至全世界燕窝迷向往的地方。

    鸟粪成山,我们却没有看到血燕

    最初一段山路是由木板铺设的小路,上面布满了苔藓,很湿滑,稍不留神就会踉跄一下。路两旁是密不透光的热带雨林,大树间杂着各种从未见过的草木,时时能看到暴露在土壤之外的巨型树根。

    二十分钟后,我们来到了燕窝洞口。这就是着名的黑燕洞的洞口,约二十米宽,十多米高。还没进入洞,就听到山谷中萦绕着一片唧唧喳喳的燕鸣声。洞口顶端有一大片空中穿梭的黑影,那就是飞翔的金丝燕。当地土着说,黑燕洞中栖息着300多万只金丝燕和蝙蝠。

    洞高近百米,像一个巨大的穹庐,怪石嶙峋,地上隆起一个个黄褐色的小丘陵,软软的很有弹性——这都是燕子和蝙蝠粪长年累月堆积成的。

    洞里的蝙蝠每晚蜂拥而出,白天倒挂在洞壁上休息,堆积的粪便又成了各种昆虫的天堂。洞口处,常有蟒蛇和猛禽聚集,伺机捕捉蝙蝠或受伤的燕子。

    洞内有木板铺设的廊道,上面落满了燕子粪,很稀很滑,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越往里走越开阔,不时还有水滴落,地上的岩石满是青苔。当走过一面岩墙,转到正面,眼前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石洞,石洞洞口光柱凌空贯入,像是一道屏风,把黑燕洞分成了两部分。

    在洞主艾瑞克的指引下,我们在稍高的岩壁上看到了几许白色。“这就是燕窝了,但这不是血燕,你看,它没有一丝红色。”艾瑞克用手电指着这些白色的燕窝。

    马来西亚有两种燕窝,一种是洞燕,另一种是屋燕。血燕是洞燕的一种,是金丝燕筑巢于山洞的岩壁上,岩壁内部的矿物质透过燕窝与岩壁的接触面或经岩壁的滴水,慢慢渗透到燕窝内,其中铁元素占多数时便会呈现出部分不规则的、晕染状的红色,因此得名“血燕”。

    屋燕是在人工搭建的大屋播放金丝燕的鸣叫声,吸引金丝燕来搭窝形成的燕窝,它的颜色主要是白色,也有部分是黄色的,但没有红色的,因此这类燕窝被叫作白燕。

    黑燕洞已被开发成为观光旅游景点,其实这里并没有真正的血燕,血燕的形成需要比较独特的矿物质环境。

    采血燕,有时要付出血的代价

    燕子通常在每年2~4月筑巢。第一次筑好,采燕窝人就将燕窝取下来,燕子就赶着筑第二次巢,以便顺利生产、孵蛋、养育雏燕,直到七月份雏燕独立离巢了,采燕窝的人会过来再次将燕窝取下。

    每年9月至次年4月是燕子繁殖期,这段时间政府禁止采摘燕窝。考虑到燕窝贸易和生态延续性,马来西亚政府已将金丝燕列入受保护动物名单。

    洞内有一两处简易木板房,都是采燕窝人的住处。在马来西亚,燕窝采摘行业是世袭制,要求祖先也是从事此行业的人,采撷燕窝的工作非常辛苦,工人平时睡在燕洞里,但酬劳很高。

    每年都有人因采摘燕窝丧生。马来西亚沙巴州一带的洞壁往往高达百米,采摘时要顺着一节节竹竿或木梯上到四周岩壁,颤悠悠地进行高空作业。如果燕窝所在岩壁距木梯远,采燕人就要用一种三齿小铁叉把燕窝从岩壁上刮下来,稍不留神就可能摔到洞底,粉身碎骨。

    黑燕洞中,四处可见断裂的木梯和绳索,还有一些盆盆罐罐。在采集燕窝的季节来临时,原住民大多会在洞穴外用竹竿或植物摆上一个“平安阵”,进行简单的祭祀,祈祷绳索或梯子可以越过一些障碍。

    马来西亚地处热带,即使九月底,天气依然闷热。克里斯是当地土着,被洞主艾瑞克叫来搬运我们爬山用的水。他皮肤黝黑,三十多岁,穿着简易人字拖都比我们爬得轻松。

    沙巴州分布着很多个燕窝洞,所属权一般归当地原住民,且代代相传。好点的洞穴则是几个洞主共同拥有。而今,政府开始公开招标,每三年招标一次,每名洞主可以拥有洞穴三年的开采使用权。

    克里斯在前面领路,突然前方出现了一条峭壁上的小径,我们一手紧握绳索,一手抓住岩壁,脸紧贴岩壁,慢慢走过去。下面是几十米的山涧,一旦失足,几无生还可能。

    血燕,我们采到了“马来西亚黄金”艾瑞克的洞口终于到了。

    相比前一个大洞,这个洞口明显小了很多,却黑不见底,洞口很窄。我们弓着腰,顺着梯子进入了山洞。洞内伸手不见五指,只能借手电筒的灯光照明。不安灯是为了保护燕子的生存环境。

    下了梯子,沿着洞壁走了几米,前面的人时不时被凸起的岩石绊一下,有些岩石很湿滑,又会不时地滑一跤,终于下到了一个小平台上,才看到整个洞穴的全貌——这是一个相对安静的洞穴,并不大,岩石上挂满一层薄薄的鸟粪。

    我们顺着绳索下溜了七八米,来到洞底大平台。

    大平台上有一个木屋,里面放满了采燕窝所需的各式工具。木屋后面,一个长长的梯子颤悠悠伸向几十米高的洞顶,梯子由两个铁梯绑制而成,通过绳索固定在四壁上,可以调节绳索长度来改变梯子的高度和位置,梯子并不稳固,人一走上去就会不停晃动。

    洞穴只有洞口投射进来的光线,成群的蝙蝠一动不动地倒挂在墙壁上,偶尔有几只燕子飞来洞穴,极为安静。

    加吉德带上头灯,手里拿着采燕窝所需的三齿小铁叉,轻快地顺着长梯爬到了50米高的洞顶。

    右前方的洞穴壁上,有一片稍稍发红的燕窝。他敏捷地伸出了铁叉,将一个燕窝从岩壁上刮了下来,铁叉前面绑了一个网,轻轻一翻燕窝就滚入了网底。收回铁叉之后,他拿起燕窝,很有成就感地向我们展示。

    在加吉德右前方较远的地方还有一大片燕窝,铁叉够不着。他伸出右脚,迅速地蹬到岩壁上,左腿用力支撑在梯子上,整个身子弓下去,两腿几乎呈180°,迅速地摘下燕窝……

    身后又发现了一些燕窝,只见他不慌不忙地转过身来,下半身紧紧固定在梯子上,扭着身子,用右手对准燕窝,准确而迅速地摘了下来,全然不顾梯子的晃动……

    我们在下面看得目瞪口呆,不断晃动的长梯发出吱呀的响声,在所有人屏住呼吸的环境里,听起来格外清晰、有穿透力。

    20多分钟,加吉德差不多已经将洞穴内成色不错的燕窝都采了下来,他下来后和几位工友相视一笑,把半袋燕窝交给了洞主艾瑞克。艾瑞克打开袋子,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橙黄色的燕窝躺在里面,并不特别红,但在边缘处都能看到很明显的红色。

    “看吧,这就是马来西亚黄金(Malaysian Gold)。”艾瑞克很兴奋地告诉我们,这就是的“血燕”,最珍贵的燕窝,最真实的血燕。

    带着些许兴奋,所有人拖着疲惫的身体,爬出了洞口。艾瑞克邀请我们去他一间稍大的木屋里休息。他的木屋建在这座山的高处,里面住着四五个采燕窝的土着人,里面有一些必要的生活用品。屋外,放眼望去,能够依稀看到沙巴州的其他山脉。

    在东马来西亚的沙巴州和沙捞越州,这样的燕窝洞有数千个。在这些燕窝洞里,有成千上万个燕窝采摘者不停地劳作着,而这些天然形成的、堪比黄金贵重稀缺的顶级红燕,被摘下,清洗,包装加工之后,通过飞机、轮船运送到世界各地……(来源:中国新闻网,2011年10月11日,作者:刘永晓、赵安平)

    看过这则游记一般的记者调查,也许读者已然清楚了“血燕”的来龙去脉,“血燕”自然是真实存在的珍品,但却十分稀少,即便在原产地,也是难得一见。那么,商家是如何制造出如此之多的“血燕”产品的呢?商家又是如何为了利益极尽遮饰之能事的呢?

    人民网的一篇报道揭开了这之中的秘密——

    【新闻回顾】

    血燕造假:吃燕窝的人比筑窝的燕子还多

    摘要:问题血燕遭曝光引来所谓“马来西亚官方新闻发布会”,事件调查披露了马来西亚政府高官被冒充,有人导演官方新闻发布会挽救燕窝市场一事,在国内和东南亚国家引起了极大震动,“问题血燕”和“山寨新闻发布会”成网络热词。

    连日来,网民进一步曝料:血燕不仅普遍造假,而且进入中国市场的过程也充满疑点。

    不良商家凭空炮制出了一个庞大的“血燕产业”

    关于血燕的来历,中国古代医书和一些散文笔记中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金丝燕吐血筑成,还有一种说法是岩洞中的矿物质渗透到燕窝中,但一直以来缺少科学的求证和根据,即使在引燕业十分发达的马来西亚,对此也莫衷一是。

    在杭州拥有燕窝公司的一名马来西亚古晋城华人介绍,真正的血燕产量非常低,而且采摘极为困难,根本形成不了市场,在马来西亚和印尼当地人都难得一见。“我有过统计,中国市场上血燕的年消耗量目前达到了两三百吨,试问天然血燕就算有,产量也是少之又之少,哪有那么多货?”

    “吃燕窝的人比筑窝的燕子还多,能不造假!”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马来西亚燕窝经销商说。

    据了解,胡庆余堂国药号2008年起就停止销售血燕。胡庆余堂国药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铁在接受“中国网事”记者采访时表示,胡庆余堂国药号的药品销售的原则是,顾客提出的任何问题,我们都必须能够做出回答。但对于血燕这个产品,我们却无法做到这一点。

    “比如燕窝为什么会产生出这种血红的颜色,它的内在物质到底是什么,血燕到底是怎么生产出来的,我们都得不到明确的答案,也没有能力去辨别真伪,所以我们不敢销售这个产品。”孙铁说。

    但嗅觉灵敏的商家竟然依靠这个传说和民间滋补信仰,在中国凭空打造出了一个庞大的“血燕产业”。

    据了解,在马来西亚,有五万间引燕屋,这是燕农根据燕子的习性喜好筑的屋,用各种手段吸引燕子筑巢,收获燕窝,这是一个半人工的燕窝产业,年产值200亿元人民币,90%以上销往中国。

    燕窝+燕粪+加热:“血燕”竟是如此“无中生有”

    在一家集中批发燕窝的市场——广州一德路批发市场里,记者发现,白燕窝价格每500克从五六千元到七八千元不等,而加工过的“血燕”价格更为便宜,为每500克5700元,约等于1克11元左右,算是低档货。

    “在马来西亚,血燕的批发价也比白燕便宜,但是到了中国的零售端,价格倒过来了。”龙标心燕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在中国,卖血燕没有提成,卖白燕有,因为血燕好卖,白燕不好卖。”

    马来西亚一些业内人士透露,“血燕”其实是在加工作坊里,对白燕窝进行熏制或染色后形成的,这种血燕的造假手法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目前其造假工艺已经日趋系统化。广州龙标心燕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说,造假者会把鸟粪厚厚地铺一层,然后隔着木板或网架在上面放燕窝,东南亚天气很热,盖在那边一两个礼拜,它就红了。

    在一名马来西亚商人提供的“血燕”制作录像中,记者看到,白燕窝被整整齐齐摆放在一个盒子里,上下都盖上燕子粪便,然后打开取暖器对整个环境加热,一周后打开盒子,燕窝就成了“血燕”。

    “在马来西亚,大家都知道在引燕屋里,燕窝只有白色的。”一位来自马来西亚的燕窝经销商表示,从几十年前开始,有些人用一些化学药物将白燕窝氧化成红色,而这些用作加工红燕窝的原料,很可能是劣质燕窝,一经染色就看不出瑕疵了。

    不仅仅是“血燕”,白燕的造假也很严重。有业内人士透露,一般来说,正规白燕的批发价在17000元人民币/千克,但目前行内拿货,价格不会超过11000元人民币/千克,“算是约定俗成,反正谁也看不出来”。

    而在东南亚当地甚至专门有人教授如何给燕窝增重、美化或直接造假的课程,整个课程只需付出约200港元学费耗时一天即可学成,所需工具也只是一种主要成分为木薯粉的胶水黏合剂和猪皮、海藻等原料。

    “问题血燕”如何进入中国市场

    据了解,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对于燕窝进口,有明确的质量标准要求,国家强制性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1)严格限制添加亚硝酸盐,仅允许生产腌熏肉等制品有微量残留,限量为30毫克/千克,最高熏制火腿残留量也不得超过70毫克/千克。并要求按照进口批次15%抽样。

    但是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各经销商出具的出入境检验检疫证明却不尽相同。在广东佛山综合市场,一些销售人员拿出的燕窝送检单上,只有甲醛的检验指标,并没有亚硝酸盐的检验项目。

    厦门市双丹马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血燕”产品配送至浙江省40余家“燕之屋”加盟店,燕窝产品所检出的亚硝酸盐平均达到4818毫克/千克,最高达到10000毫克/千克。该公司出具的“出入境检验检疫卫生证书”中,入境口岸为厦门,没有标明亚硝酸盐的检测结果,仅在结论中说明“经卫生学检查,该批货物可供加工食用”。

    广州龙标心燕食品有限公司也是涉案企业,其提供的“卫生证书”中,入境口岸为广州,仅说明“上述货物业经检验检疫,准予销售/使用”。

    而另一家涉案企业浙江英特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却是“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货物入境口岸是杭州海关,结论是“亚硝酸盐<30PPM,符合我国食品相关标准,同意销售使用”。

    有关专家认为,“问题血燕”“飞”进中国市场,至少存在两个漏洞,一个是从出入境检验检疫的证明可以看出,各地海关的标准并不统一;第二,还有大量血燕是走私进入中国的。

    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从马来西亚进口的燕窝是0.379吨,2009年是6.218吨,2010年是8.689吨,2011年1~6月是5.068吨。而根据马来西亚国内的估计,该国每年燕窝产量达到60吨,90%以上的出口地是中国。(来源:人民网,2011年8月19日,作者:章苒、屈凌燕、王怿文)

    从这则报道中可以看到,商人的“智力”是如何弥补物力之不足的,利益的力量是如何最终战胜人性的良知的。而整个事件昭示出的生产流通等环节的市场监管以及产品标准的缺失则为假毒“血燕”的产生大开绿灯,也为食品安全监管留下了一个值得思考的教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