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珈史诗-一座几千年前的伤城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废都

    时间在漫长的岁月和漫天的风沙中更迭,一座辉煌的城也可能成为一段记忆,或者连记忆都不复存在。那座繁华的记载着人类最早文明的城市,静静地被掩盖于泥土之下,弥漫在历史的尘埃中模糊不见,在很长很长的日子里让人找不到它的一丝丝痕迹。

    直到在几千年后的一个清晨,一个英国游客的驼铃才把它从睡梦中惊醒。

    在距那座城消失近四千年后的十八世纪的一天,一个英国人带着他的印度向导正在横穿印度全境,他们终于来到了印度河上游的这个叫拉维河谷下的一片平原地区。

    这个叫詹姆斯·刘易斯的英国人已经沿着印度河的上游旅行了几天,一路上很少见到人烟,这个叫旁遮普的地区并没有想象中的一些神迹,而是略显得荒凉和贫瘠。他不知道脚下的这片大地实际上正蕴藏了印度最古老文明的开始,那一个正待揭开的古老都城将给世界一个奇迹和惊喜。

    詹姆斯·刘易斯刚刚和他的印度向导穿越过一片荒漠,见到河流和田野的欣喜很快被荒无人烟的地貌给冲淡。这是一片被洪水冲积出的平原,方圆几百公里见不到人类居住的痕迹,只有荒草与芦苇蔓生的湖泊,还有低矮的灌木丛,有飞鸟和小型动物穿行其间。

    刘易斯庆幸自己带足了食物和必备品,还有一支单膛的猎枪。但就是这样,他也有些烦躁,特别是晚上蚊虫的叮咬更让他难耐。他骑在骆驼上一遍遍地抱怨着印度的天气,还有那些大老远跑到印度来作威作福的英国殖民主义者。

    他在印度的导游已经习惯了他的这种唠叨,这是个住在德里的四十多岁的印度人,服务过不同的英国主顾。对于这些习惯了红茶和咖啡的外国贵族来说,印度还带有一些原始意味的生活确实难以与伦敦媲美。

    这时他忽然听到刘易斯的尖叫,“看啊,一座城市。”

    印度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在天际的晚霞下,一座宏伟的城市坐落在田野的尽头。它有着高大的城墙、巍峨的城门,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成群的马队与驼队在进进出出。城里面的庙宇与宫殿也仿佛在云层的下面露出高大的屋顶,有旗帜在飘来飘去。

    刘易斯兴奋地说:“快让我们到那里面好好地享受一番吧。”

    他们急切地催赶着骆驼向着那边赶去,但是就像海市蜃楼一样,他们无论如何拼命地追赶,那座繁华的城市也如远处风景一样,怎么寻找也遥不可及。

    临近黄昏,大汗淋漓的刘易斯终于找到了城市的入口,他们却大吃一惊。

    在落日的余晖下,风尘滚滚,到处是残垣断壁和破碎的砖瓦,尘土和黄沙一层层地掩盖了城市的细微轮廓,只有一些大致的起伏的曲线还能证明这里曾有人类生活和居住过。

    英国人目瞪口呆:“这是什么?是上帝给我的启示,还是这里面有什么宝藏?”

    他问印度人:“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印度人耸耸肩,摊摊手,表示不知道。

    刘易斯翻出地图和关于印度的资料指南,一一对照后也没有查出这里的地名。他只有自我解嘲似的也摊摊手说:“大概,这就是你们的神给我们的临时旅馆,我们今晚就可以露宿在这里了,至少这里的蚊子和蛇会少一些。”

    他们将帐篷支在了废墟上,并在旁边点起了篝火。

    夜晚来临了,天上的星星照着这一片曾经生机盎然而今沉睡的土地,而在这被遗忘的废都之上如今又有了人类的脚步,他们将揭开一个千年前的文明与秘密。

    在清晨的时候,英国人急匆匆地摇晃起他的印度同伴,还没等对方明白怎么回事儿,他就兴冲冲地嚷嚷起来:“太神奇了,太神奇了,我们真的在一座伟大的城市上面。哈哈,大概我们现在就睡在一个宫殿的上面。”

    印度向导不知所以,一脸茫然地看着他。

    刘易斯则依然沉醉在兴奋中,目光炯炯地望着帐篷外面阳光洒下来的那一地瓦砾。

    他说:“我昨晚梦见了一个王,你们很久以前的大酋长。他说这下面就是他们的皇城,那是有着四千年的一段文明,是你们印度最早的文化和都城。那时候他们的文明就很先进,有歌舞、耕种、游牧,很多很多现在我们的东西,甚至有你们现在很多人学习的瑜伽。

    “他们会用青铜和金银做很多首饰和工具,还发明了车与船。他们也有战争与部落之间的冲突,他们也会谈恋爱,有很多爱恨情仇的故事。”

    英国人站了起来,用脚踩跺着地面说:“就在这下面,就在这下面,他们的城市就在这下面。”

    印度导游用手使劲揉了揉眼睛,大致听清了他的意思,问:“先生,那么这座城叫什么名字呢?”

    英国人拍拍脑门:“叫戈达斯,戈巴斯,哈巴斯,哈巴拉?有点想不起来了,反正是三个字。叫哈拉帕?”

    最后他坚定地说:“对,就叫哈拉帕。”

    两个男人拎着工具在阳光的暴晒下整整在哈拉帕的废墟上忙碌到了中午,也没有挖掘出什么金银财宝和有价值的文物。泥土与沙石下面除了残砖碎瓦还是瓦砾与残砖。他们大汗淋漓地坐在泥土中,大口大口地喝着水瓶里的水。印度人小心翼翼地问英国人:“先生,我们还挖吗?”

    “当然,我相信你们印度的神,梦中的大酋长不会骗我的。”

    英国人说完再次挥动起手中的锹把。又挖了一阵后,他听到了一声清脆的响动。英国人欣喜若狂地丢下了工具,用双手把一个泥土包裹的物件捧了起来。

    这不是一个碎砖片,因为它的响声非常特别,不是那种沉闷和嗡嗡声。

    英国人用碎布和水仔细地洗去它上面的污垢,一块画着图案的黑色印章出现在面前。在那块几千年前的黑色石头上,刻着一个有着三个面孔的神,他双手垂放在膝盖上,双足对抵,上身赤裸,生殖器勃起。左下方有水牛和犀牛,右上方有老虎和大象,正上方有着神秘的铭文。

    显然这是印度传说里的大神,而他,正在做印度里面的瑜伽修持——冥想。

    英国人把黑色印章举起,眯着眼睛在阳光下仔细观察,喃喃自语:“上帝,这莫非是几千年前你的样子?”

    他一把抱起印度人,然后像疯了一样蹦蹦跳跳地大喊大叫:“我们发现印度河文明了,我们发现印度河文明了,天啊,印度的历史要向前迈进两千年了。”

    他说得没错,他的发现,揭开了印度最早的文明,我们现在称之为印度河文明。因为最早发现的那座城市被命名为哈拉帕,所以又称为哈拉帕文明。

    哈拉帕文明产生于大约公元前2300至公元前1500年(但也有说法认为哈拉帕文明出现于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750年),比后来的恒河文明早了近两千年。而那些刻在黑色石头上的印章,就成了最初印度居民生活与文化的记载。人们现在的文明与繁华,是建立在那曾经的文明与繁华的废都之上的。

    2.文明

    前面故事里我们称之为欲望之城的戈达斯城,确有其原型。它存在于距今四五千年前的印度河之畔,今巴基斯坦的旁遮普地区。后来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称它为哈拉帕。

    哈拉帕的发现大约在18世纪,也就是我们上文说的英国人刘易斯的偶然发现,虽然为了描述方便用了一些虚拟的情节,但是哈拉帕这座都市确确实实存在于印度河上游的田野上,我们那个有着魔幻的穿越上下五千年的传奇或许真的曾经有过。

    经过断断续续近两个世纪的挖掘和考察,在无数的探险家和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下,哈拉帕的考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几千年前的繁华都市和那些形形色色的生活才掀去了神秘的面纱,在历史的尘埃中让我们可以还原一些几千年前的场景和故事。

    印度河文明是一种以农村为依托的农耕文化。生产能力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平。人们已经学会如何取水修坝、饲养牲畜和耕种农作物。手工业也较为发达,从遗址里发现了牛车模型、青铜制品、金饰和珠玉,以及从其他地区输入的物品。

    当时以哈拉帕为代表的城市已经设施完整,功能齐备。城市由卫城和下城组成,卫城有高高的城墙,形成城堡。里面设有谷仓、厅堂和大浴池。下城则是居民区,有整齐的街道与较为完备的下水设施。

    印度河文明还处于奴隶社会时期,阶级分化相当严重。这从陪葬品就可以看出死者的地位和财富。有些是用金银珠宝做成,有些则是用泥土和贝壳做成。从发现的一些赤土陶像我们可以看到奴隶的低下与卑微。他们头戴着布满刺痕的圆形便帽,双手紧抱双膝蹲着,颈上还有一个前面突出的镣铐。发掘出的印章上也有奴隶主拷打奴隶和用奴隶祭神的记载。

    城市居民从事制造业和商业。青铜和黄铜是主要材料之一,用来制造各种工具,如斧、凿、刀、矛、箭头、锯等。也有大量的如镜子、灯、烛台及人物和动物雕像的用具和艺术品。其中有一个青铜舞女的裸体小像,生动活泼,栩栩如生。

    金银制品也为数不少,特别是银器比较普遍,制成品有首饰、念珠、垂饰等。在一些遗址中发现有金银器厂、铜器厂和制珠厂,制作了很多比较精细的项圈、手镯、戒指、脚镯、耳坠等珠光宝气的首饰。

    大量出土的彩陶制品更是种类繁多,做工精细。有念珠、护符、印章、小容器、首饰、塑像等。还有玩具,如会点头的羊、会穿孔爬绳的猴子等,还有骰子和梳妆用具。

    家用陶器已经成批生产,大部分是素陶,烧制工艺很好。也有许多陶器是用红赭石上红釉作底,再涂黑釉彩饰,图案有鱼鳞状等。

    石制工具仍占重要地位。除了在哈拉帕文明遗址发现的石刀片外,住房和街道采用石条,而下水道上的盖子用石灰石块制成。还有用玉、贝壳、象牙加工的工艺品。在手工业方面也发现了棉纺织品的碎片,尽管数量极少,但它说明当时人们的衣着已经有了发展中的纺织业提供。加工过程中已经有了可以染色的大染缸。

    当时的城市居民们已经创造了文字。这些文字大多刻在带有各种图案的印章上,有些则刻在陶器或金属制品上。迄今这种有文字的物品已发现了两千多件,文字符号加在一起共约500个,是象形文字,书写由右而左。有的印章上只有一个符号,最多的有20个。可惜的是尽管世界各国的许多学者都曾致力于这种文字的解读,但至今为止,还是没有出现能够被学术界公认的释读成果。这就使许多关于印度河文明的真正解读,包括其真正创造者都处于迷雾之中。

    我们讲述的故事都有其历史的一些支离破碎的记忆可以追寻,可能有所偏差,但依然在那些出土了的文物中可以得到一些验证。如用奴隶祭神、妻子陪葬等。也包括那些杜撰出来的人物和人种。

    公元前1800年左右,曾经辉煌的哈拉帕文化突然消失了,昔日繁华的城市成了一片废墟。它们被泥沙黄土淹没了三四千年的岁月,在默默无闻中守着每一个稀星朗月,日出日落。在遥远的过去,那些创造了奇迹的城市到底发生了什么,那些达罗毗荼人经历了什么样的灭顶之灾,文明为何在一夜之间成为瓦砾?

    没有人能回答。

    其实我们已经用阿郎的故事给了大家一个答案——战争、洪水、瘟疫、火灾。

    这也是研究古印度文化专家的几种代表性假设。

    “战争说”的主要论据是在以哈拉帕为首的一些城市发现了格斗和暴力厮杀的遗迹,留下了不少像是被杀戮的男女老少的遗骨,比如发现了许多匆匆被扔入坑中的尸体,尸体上还有很多被利器砍伤的痕迹。持此种论点者认为,在三千多年前,这些城市遭到了外族的入侵,很有可能就是来自西部的游牧部落——雅利安人,他们打败了达罗毗荼人,将城市洗劫一空,并付之一炬。

    “洪水说”认为是河流改道引起的水灾和河流干涸。在一些遗址存在着大量的淤泥,而上面新建的建筑杂乱无章。显然是人们想在巨大的灾难后重建家园,但好像已经无力回天。无疑洪水泛滥和河流的改道同时威胁着生存,城市最终荒芜和废弃。

    “瘟疫说”认为是爆发了传播速度很快的流行病毒,而当时的医疗水平无法制止瘟疫的蔓延,患了病的人很快地死去,大批的人离家出走。

    “火灾说”认为是大火导致了城市的毁灭,而且据说还是由大爆炸引起的,至于爆炸是外星人飞船失事还是陨石冲击,就缺乏具体的证据和实物了。但在20世纪70年代的考古挖掘中,确实发现了特大爆炸所烧熔过的石块和大火焚烧过的遗迹。

    我反复强调这些考古发现就是想证明阿郎的故事是有历史背景的,我所述说的戈达斯城故事就是那个消失的哈拉帕文明的缩影,那个孤独的少年正在遥远的地方凝望着我们。

    几千年后的城市和几千年前的城市一样,对在历史两端相视而望的人来说都是那么神秘。

    但我们的情感和命运呢?是否惊人的相似?是否还在重复?

    还有那座欲望之城到底为何消失?

    据说它存在了近一千多年,为何在一夜之间烟消云散?难道我们创造的财富和辉煌原来竟如此脆弱,如儿时在沙滩上堆积的城堡,海水漫过,连一丝的痕迹都无法残留。

    曾经繁华辉煌的哈拉帕文明消失得如此迅速,就像盛开了整个九月的那朵芬芳菊花,在清晨醒来,一夜就凋零成满地的碎屑。

    风吹过,仿佛什么都不曾存在过。

    可是,这一切还会重演吗?

    我们看过的灾难片,我们听过的历史,会有一天在我们的身上降临吗?

    戈达斯城,那座欲望之城和感官之城,是否是在隐喻着我们今天的繁华都市。

    那让戈达斯城人迷失的物欲和情感之锁,是否也曾锁住我们?

    伤城,谁的无知和寂寥弥漫,让这座灯火暧昧的城市染上了感伤……

    3.瑜伽

    本书旨在探索瑜伽的原始哲学。我们从哈拉帕文明也就是印度河文明说起,因为瑜伽就藏在那里。

    我们说的瑜伽是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是一种修为和哲学,它不仅要锻炼我们的身体,更要平复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找到自然与宇宙中的一些真理,而不被无知和迷茫所束缚。

    瑜伽从一开始就和达罗毗荼人相依相存,在遥远的哈拉帕就有了瑜伽的练习。我们可以从那些有着神秘铭文和图案的印章里找到瑜伽的痕迹。

    我们说过在印度河文明也就是哈拉帕文明里面发出了两千多枚印章,这些印章大多用石、陶、铜、象牙等制成,印章背后大多有纽孔,以便于携带。

    在这些印章里,有几枚的图案上面记录了关于瑜伽早期的表现形式,其中的内容正是关于瑜伽修行者在练习冥想时的记录,他们的坐姿毫无例外的都是瑜伽练习里的莲花坐,一种最基本最能体现瑜伽特色的典型姿势。

    其中重要的一枚就是前面讲到的英国人刘易斯发现的那枚湿婆像,现存于印度新德里博物馆。

    虽然上面的铭文现在也没有破译出来,但这个正在冥想的神灵显然具有一头三面、代表生殖、管理野兽、瑜伽修持的多种特征,所以研究者公认,这就是后来印度神话里的大神湿婆的形象。

    我们在前面的故事里就已经介绍并且拟人化地说明过这个重要的神话人物,现在还要再次描述,因为如果要理解瑜伽的神秘性和哲学性,这个偶像必不可缺。

    湿婆又称希瓦,梵文Siva,是后来印度神话中的三大主神之一。这是一个性格非常鲜明的神灵,他既是毁灭之神,又是生殖之神,既是苦行者和瑜伽行者的保护神,又是精通音乐的舞之神。实际上复杂的神性特征也代表着我们人性中的多重层面,隐喻着瑜伽的哲学思想与印度人对偶像的期望。

    管理万兽是湿婆神的责任之一,称之为兽主。据说他生活在喜马拉雅山群山之中,坐骑是一头叫南迪的公牛,武器是一柄三股钢叉。在印度,牛的地位非常神圣,印度人不吃牛肉,不穿牛制品的衣服和鞋。这与对湿婆神的崇拜和宗教信仰密不可分。

    湿婆同时也代表着生殖和繁衍能力,常用林伽像来表示。林伽又称灵甘,梵文Linga,即男性生殖器崇拜。林伽是湿婆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在印度的庙宇或大树的根座处常常可以看到,往往是一根简单的模拟男性生殖雕塑。造型精美的上面会有湿婆的头像,有的还会有围绕的凹槽,可以在林伽的上面浇灌水和掺了香料或花瓣的乳和油。

    我们在前面的故事里面说过在印度河文明初期一个部落或城市的兴衰,人口的数量和质量非常重要,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人口大国,而且近年来增长速度也非常快,这不能不说与他们对繁衍和生殖的传统观念有关。

    在后来的印度神话里,就连他们崇拜的神也是通过瑜伽冥想的练习获得无上神通和创造世界的。在印度的一些史诗与往世书中,湿婆被称为大瑜伽者、瑜伽之主、苦行和冥想之神。他披着长发,发髻上佩着一轮弯月,耳朵上带着大大的耳环,常常赤裸着上身,青色皮肤,围着兽皮,脖颈上和手腕上缠绕着的饰物是蛇。

    我们说过最早的印度河文明是达罗毗荼人创造,而在湿婆的形象上就可以看到他的非雅利安人血统。在创造了后面恒河文明的雅利安人对雅利安的解释是,高贵的、白皙的。他们打败了达罗毗荼人,称之为达刹,也就是奴隶的意思。

    但这无损达罗毗荼人的光荣,他们创造了灿烂的印度河文明,他们也创造了瑜伽,一种关于对生命奥秘、宇宙本原的感悟与把握。

    湿婆的一头三面像,左边代表着温柔和爱,显示着创造。右边代表着恐怖和力量,表示着毁灭和破坏。而中间恰恰代表着瑜伽冥想状态,平静、自然,既不愤怒也不充满激情,显示着维系世界的过程和保护一切的伟大宇宙精神。在后来的雅利安人创造的婆罗门教认为,湿婆的恐怖相与温柔相仅仅代表宇宙不同变化形态的某一侧面,只有正面宁谧的修持瑜伽相时透露出内心的彻悟宁静和淡泊超脱的精神,才代表了宇宙有机结合和本质,才是湿婆复杂性格后面的真正本来。

    总而言之,在印度河流域出现的这些印章,充分地证明了瑜伽的修持和练习在这一时期已经出现。而且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推论和证据,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期瑜伽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对生命和宇宙的了解和感悟,是人类获得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后对自己的反思,近而接近灵魂和对精神的一种探索。

    我们现在说的瑜伽是从很遥远的时代传承过来的一种生命艺术,无论瑜伽这个词的词义指的是驾驭牛马还是联系和结合,瑜伽的表现形式都不是我们现在对于它仅仅是健身方面的理解。我们已经在前面的故事里表达了瑜伽的练习方法,修行者必须在僻静的地方盘膝而坐,双腿交叠,也就是上文我们说的莲花坐姿,平心静气,进入冥想,以达到自我与自然的一致和交流。我说过,在印度称之为梵我一如,而在我们中国,可以称之为天人合一。东方文明的相似和异曲同工,在哲学的高度上展示了神秘的默契。

    在后来的瑜伽经典之一《薄伽梵歌》里面非常细致地记录了这种修行的具体要求:

    净处为已设坐席,切勿过高和过低,席上铺垫谷舌草,覆盖布片和鹿皮。

    端坐于席止根动,控制心猿与意马,凝聚心神于一点,为净自我修瑜伽。

    头颈躯体要端直,保持安稳不摇荡,意注自己鼻尖顶,切勿盼顾于四方。

    心神平静无惶惧,梵行之誓守不移,制心念我持瑜伽,端坐以我为终地。

    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要修习瑜伽,练习者必须寻找僻静的地方,铺垫一些散草,盖上鹿皮或软布。座位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练习瑜伽的人应该稳坐,通过控制心意和器官,净化心灵,将心意集中于一点。

    练习者必须将他的躯体、颈和头竖直,然后凝视着鼻尖,将所有的感官意识关闭,让自己的心灵归于宁静,没有浮躁与恐惧,追求与梵也就是宇宙精神的融合与保持一致,远离物质世界和情感波动,最终获得空旷和灵逸的自由与永恒。

    通过上部故事里面的老酋长和大祭司,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瑜伽产生的背景。当拥有的物质和权力面临难以突破的瓶颈,曾经的欲望成为生命中的难以承受之重,我们关于生命和生活的疑问就会非常清楚地浮现于眼前。

    而瑜伽,可否是破解这一切的密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