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珈史诗-认识故事后面的真实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部族

    关于哈拉帕文明的创造人一直有不同的争议。有的说是侏儒矮种人,有的说是蒙古人种,有的说是欧洲人种。在哈拉帕的遗址中,专家们发现了数百具骸骨,这些人类尸骨无疑为判断哈拉帕的主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但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这批遗骸中竟然包括原始澳大利亚人种、蒙古利亚高山人种、地中海人种和欧洲高山人种。

    后来根据出土的大量石制和铜制的雕像,考古学家们大致可以断定哈拉帕文化时期人种的一些基本特征:男子方头、矮鼻、中等身材、健壮、肤色黝黑,大多数留有短而顺的胡须;女性身材修长、乳房硕大。

    学者们发现,他们与现代印度南部的达罗毗荼人颇为相似。学者们以为,可能是后来另外一支人种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将达罗毗荼人从印度西北部驱赶到了南方。因此,哈拉帕的创造者很有可能是达罗毗荼人。

    大多数学者支持这一说法,并提供了相应的佐证。语言学家经过对出土印章上的铭文研究,认为尽管这种语言无法破译,但与今天的印度南部达罗毗荼语有着某种的相似,那些铭文很有可能是原始的达罗毗荼语。或许正是古达罗毗荼人创造了文字、宗教、舞蹈、瑜伽,建立了发达的农业和商业经济,创造了城市文化,把古印度带入了文明。

    当然,这种学说也仅仅是一种得到大多数认同的假说。因为还有许多难以解答的谜团。比如说那么多其他人种的遗骨如何解释?难道说他们和达罗毗荼人是哈拉帕的共同主人,一起创造了伟大的哈拉帕文明?

    为了尊重历史可能的种种现象,所以在前八章的故事里出现了不同的种族。比如主人公阿郎是达罗毗荼人,可爱是蒙古人的后裔,王子是侏儒人,而大强代表的是后来创造了恒河文明的雅利安人。

    我们已经在前面的故事里面认识了一个叫大强的雅利安人,他和他的同族们从公元前10世纪开始由中亚进入印度,跟当地的土著人——主要是达罗毗荼人,展开了几百年的战争。他们称当地的黑皮肤、低鼻梁的达罗毗荼人为“达萨”,意即敌人或奴隶,他们捣毁“达萨”建立的堤坝,掠夺他们的财富,将他们征服为奴隶。他们不断地征战,占领的区域越来越大,他们即将开启印度各民族融合的吠陀时代,创造吠陀文化,他们也将缔造印度河文明后的再一次辉煌。那也是以一条伟大的河流命名,历史上称之为恒河文明。

    雅利安人是一支好战的半游牧民族,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过着军事民主制的生活,他们最早生活在南俄草原。公元前2000年左右,他们来到黑海东北部广阔的大草原,逐水草而居。他们属于白色人种,是现代欧洲人的近亲。身材高大、皮肤白皙、面长多毛、高鼻子、蓝眼睛、与今天的欧洲人有着相同的祖先。他们说梵语,自称为雅利安,意思是白晳、高贵、自由的。大约在公元前1800年,他们分裂为两支,一支战胜了迦勒底人,建立了伊朗帝国,而另一支向南迁徙,于公元前1200年左右抵达了印度河流域,开始了与当地土著人争夺印度的战争。

    有的研究者认为,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曾与建立伊朗的雅利安人发生过冲突,战败后才进入印度,这就说明当时的印度河文明和其他文明是有过关联的,当时的贸易和通商极有可能非常顺畅,而各种族之间的融合与冲撞也是相当频繁。

    雅利安人的迁徙交织着剑与血的征战,我们在前面的故事里已经描写了战争的残酷和血腥,那代表着死亡和眼泪,而且会形成暴力的循环。

    在故事里达罗毗荼人消灭了矮小的侏儒人,而最后又被更为强大的雅利安人征服。这些白皮肤、高鼻子的游牧民族,凭借着土著民族所没有的骁勇善战,身披盔甲,乘坐战车,手舞战斧,挥动长矛,摧毁阻挡他们的一切障碍。在印度河流域,他们遭遇了当地土著部落的顽强抵抗,他们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经历了长达6个世纪的漫长过程,雅利安人才真正成为这片肥沃大陆的主人。

    雅利安人首先占领了印度河上游的流域,大量土著居民战死或被迫远离故土,有的成了奴隶,变成后来印度种姓制度里的贱民。雅利安人一面适应印度的环境和接受本土文化,一面改变过去以畜牧业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向农业。随着农牧业的发展,他们又开始向恒河流域进发,征服这一地区后,雅利安人才真正告别了游牧的历史,开始了真正的定居生活。他们因气候和种族融合,肤色有所改变。他们依靠种姓制度、铁器和犁开发了恒河流域,重新开始了印度河—恒河流域文明的进程。

    关于这个游牧民族一路征战所创造的辉煌,历史并没留下什么文字,可供参考的只有后来婆罗门教的吠陀文集。它包括《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四部吠陀本集和阐释它的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编纂的时间跨度为公元前1200年到公元前600年,是古代印度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具有相当高的宗教、哲学和文学价值,而且为研究雅利安人进入印度的历史,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所以后来有的历史学家将这期间反映的时代称为雅利安人的吠陀时代。

    应该说明的是我们本书重点要讲解的瑜伽修持,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不断地完善成形,并在吠陀系列文集中有所记录和表现。其哲学思维也愈加清楚,练习方式也更加明确和连贯,并且和其他文化一起构建了整个印度思想的基石。

    吠陀时代是古印度第二次文明也就是恒河文明的起始。在这一时期,雅利安人的原始部落解体,开始出现阶级,并且形成种姓制度,开始建立国家。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初期,以城市为中心建立的国家出现。到了公元前6世纪,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已经形成了大大小小二十多个国家,从此开始了印度史上的列国时代。

    列国时代是以恒河文明为代表支撑起来的。在这个时期,印度次大陆政治、经济和文化东移,城市文明再次崛起,而且更加丰富灿烂。这些城市主要集中在恒河的中下游,恒河流域因此而成为了孕育古印度文明的又一个宽阔的舞台。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时代。它是由一个叫雅利安的游牧民族在近一千年的不断努力下塑造的人类奇迹。

    2.神灵

    印度是一个充满着神秘和神迹的国家,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寺庙和一些宗教场所,随处可以见到各种神话里的人物。据说印度有名有姓的神灵就有一百多万个,而关于他们的神话和传说更是层出不穷,饱含着深清和浪漫主义色彩。

    我们在前面的故事里已经介绍了其中的几位神,他们大量的传说与故事存在于印度的经典文献里,成为文学、舞蹈、音乐、绘画等取之不尽的源泉。

    虽然各种版本的故事和传说都存在差异,甚至于自相矛盾。但是后来印度还是形成了围绕着三大主神所构建的关于自然与宇宙的神话世界。这三大神就是创造神梵天、保护神毗湿奴、毁灭神湿婆。

    梵天常常以四个头的面孔出现,他的坐骑是一只天鹅或是可以移动的莲花。他被描述为红皮肤,身着白色的衣服,有八个手臂,分别持着吠陀、水罐、念珠、权杖、弓箭、莲花。有时候以一个须发皆白的长者外表出现,也有的时候又是一个俊美强健的青年,面貌姣好得像一个美丽的女子。

    关于他如何创世的过程也是版本不一。有的说,在宇宙之初,一片汪洋上,飘浮着一颗金卵,梵天从中诞生,分东南西北四方,创造陆地和万物。也有的说,他诞生于另一大神毗湿奴的肚脐上生出的一朵莲花中,升到天空中让海水退却,陆地显现,然后创造万物与人类。

    梵天的妻子是掌管智慧与文学的女神,美丽而拥有才识。

    相比另外两个大神毗湿奴与湿婆,梵天在印度所处的地位并不是很高,据说全印度只有一两座祭祀它的寺庙。关于这个原因也有神话说明,有的说是因为他追求自己创造出的女儿犯了乱伦的错误,也有的说是他因为说谎而受到了天神们的一致否定。

    另外一个大神毗湿奴,外表如一个俊美的青年王子。皮肤是蓝黑色,面如满月,眼睛像莲花,身着华丽的黄色锦衣,头戴王冠,脖子上挂着永不凋谢的花环,胸前戴着宝石。他有四只手臂,分别持着神盘、神螺、莲花与金锤。他的主要武器就是那个神盘,也可以说是神轮,外形像一只碟子,和湿婆的三股钢叉一样都是太阳的碎片做的,是威力无穷的法宝。

    他的坐骑是天空中的王者大鹏金翅鸟迦楼罗,同时众蛇之王舍沙也是他的仆从。他的妻子是幸运女神拉克什米,追随毗湿奴无数次化身到人间。毗湿奴变成温达文吹笛子的奎师那时,她会变成温柔漂亮的少女茹阿达,他们一起在温达文的田野上起舞和歌唱。毗湿奴变成流浪的王子罗摩的时候,她成为大地的女儿悉多陪伴他,并且在被魔王抢走威胁下依然保持忠贞。

    毗湿奴在印度社会里面的地位至高无上,成为最受欢迎也最受尊崇的神,他的信徒们称他为至尊人格首神,也就是这个世界出现的第一个有形象的伟大之神。还把他称为薄伽梵,意思是至高无上的神和世尊。他有无数次的化身,著名的有十位,他们屡次现身于人间,把人们从邪恶的统治和灾难当中拯救出来。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罗摩和奎师那,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是佛陀。毗湿奴的崇拜者们坚持认为,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就是他们大神的一个化身。当然,佛教的信徒们也坚决地认为这是无稽之谈。

    至于另一个大神湿婆,我们已经在前面讲述得非常详细了,他也是天界里面唯一可以与毗湿奴抗衡的神。他们两个大神无论在天上还是人间都有着相似的广大神通和众多的拥护者,所以在印度都被人所熟知和供奉,他们的神像和雕塑随处可见,关于他们的神话和故事也是妇孺皆知。

    我们可以从前面的印度河哈拉帕文明到后来的恒河文明变化寻找一下这里面的原因,很典型的是湿婆更像是达罗毗荼人创造的神话偶像,从哈拉帕遗址发现的印章也说明了这一点。他有着狂野的原始特征,更像是自由而不受束缚的偶像,毗湿奴则似乎更符合文明的进展。当雅利安人的物质文化已超越达罗毗荼人的辉煌时,他们不会全盘接受被打败者的一切遗产,那么更为绅士和有着理性色彩的大神就适时出现了。

    我与许多学者一样认为,湿婆更像是达罗毗荼人的偶像,而毗湿奴则是雅利安人在接受了达罗毗荼人的一些文化后推出的自己的偶像,而梵天,则更像是雅利安人为了让毗湿奴替代湿婆的一个过渡。

    当然梵天在后来的许多印度哲学思想里面也代表着宇宙主体意识梵的人格表现。梵,是印度与东方思想里面重要的一个宇宙精神的抽象主体,它的拟人化有时也必须借助一些神话和宗教。

    在这里我们还不得不提及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神祇,她与上述的三大神一样非常重要,因为在后来的瑜伽体系和佛教体系中,她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这个神是个女性,我们前面叫她雪山神女。其实她的名字有很多,常见的有帕尔瓦蒂、卡利、杜尔迦、乌玛等。

    关于她的出身也有很多不同的解说,大部分传说认为她是雪山神女的一个化身,湿婆的伴侣和妻子。在一次希瓦(湿婆)由于信守承诺而无法出面消灭恶魔的时候,雪山神女骑着老虎,全副武装地降临人间,杀死了三个为非作歹的强大魔鬼。

    还有这样的说法。在魔鬼横行的时候,天神们也无法打败阿修罗之王摩希沙。它有着一个丑陋的水牛脑袋。众天神去向三大神求救。在梵天、毗湿奴、湿婆的额头上迸射出愤怒的光芒,这些光芒聚集起来,幻化出一个女子的形象,强大而拥有无尽的力量。她有着惊人的美丽和威严,于是得名杜尔迦,意思是难以接近的女人,又译难近母。

    无论这个女神出身何种原因,她最终都能打败强大的魔中之王,所以后来女神的能力也成为印度神话里面的宇宙强大能量之一,称之为萨克蒂。

    萨克蒂代表着宇宙里面的阴性能量,大多数时候,她被视为湿婆的妻子。据说湿婆的身体蕴藏着阴阳两股宇能量。她常常以一个小小的头像出现在湿婆的头上方,吐出一股生命里的重要元气,瑜伽里面称之为昆达比尼蛇或军荼利蛇的物质能量。

    湿婆的妻子,无论是温和的雪山神女帕尔瓦蒂,还是女战神杜尔迦都是宇宙阴性能量萨克蒂的不同展现。它是女性力量无所不能的表示,有它的存在,宇宙才能在阴阳之间获得平衡,而且生生不息。在印度神话里,即使是三大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也必须有萨克蒂来激活他们的阳性力量。

    因此,女神的力量就成为创造的源泉,每个不同的男性神都必须有自己的萨克蒂化身,如同男性身体必须或多或少有一些女性的阴柔性格一样。因此,湿婆的妻子帕尔瓦蒂、梵天的妻子知识女神、毗湿奴的妻子吉祥女神都被视为萨克蒂的体现。当所有这些女性本原汇集到一起,就是能凌驾一切之上的宇宙之母,称为摩耶女神。

    摩耶,瑜伽哲学指幻化。在印度哲学中,物质世界就是摩耶女神创造和掌管的,所以也是一个无常和变化的宇宙之梦。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最初的达罗毗荼人和雅利安人在面对神秘的大自然时,总有些迷茫和不解。他们创造了物质文明,自信心增长的同时,又对生命的短暂和悲欢离合无法掌握,由此,他们把超越现实的梦想寄托于他们自己的偶像——大神。

    我们在前面一次次地让那些魔幻的神话人物出现,目的就是想让大家知道如果面对无法抗拒的命运和磨难,如何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没有神,如果有,那神也是你内心深处那个最最宝贵的灵魂。

    它可以超越生死之沉沦,生命之苦痛,冥想宇宙之能量和精神。

    3.婆罗门

    我们说过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河大部分的流域后,开始由原始军事民主制的生活进入了阶级分化,由原始社会进入了阶级社会。为了充分有效地使新兴的城市和国家高质量地运转,他们在充分吸收当地各民族文化后,又根据本族传统和社会统治需要,建立了系统完善的意识形态,由此形成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婆罗门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它并没有具体的创史人和创立日期,我们只知道它是和雅利安人创立的恒河文明一起出现和发展起来的。

    婆罗门教以吠陀文集为基础,以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为纲领,认为人生的最高目的是实现法、欲、利与解脱四大目标。在这里法指的就是真理和正确的知识概念,而欲和利指的是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和对物质文明的追求,解脱则是婆罗门教认为的最高人生价值实现。

    种姓是以血统、职业世袭、内部通婚与不准外人参加等为特征的社会等级划分。印度的种姓思想在《梨俱吠陀》的《原人歌》里已见端倪。在这首最原始的颂歌里面,充分表现了婆罗门的等级分配思想。

    这首赞歌这样描述:大自在天认为口是人身体最为圣净的部分。为了传送祭品和供品,为了保护这整个世界,大自在天用自己的口创造出了他神圣的仆人婆罗门。在所有的生命里,人是最优秀的生灵,而在所有的人当中,婆罗门是最优秀的智者和领导者。

    婆罗门信徒认为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是婆罗门的财产,婆罗门地位优越、出身高贵,有资格享有这一切,因为他们是神与人的沟通者,所以就应该拥有最高的权利。

    婆罗门教还鼓吹说大神是用口造就了一等人婆罗门,而用双臂造出了第二等级刹帝利,用腿造出了平民吠舍,而用脚造出了最低贱的首陀罗。

    我们现在可看到印度种姓制度里的这四个阶级是:执掌宗教事务的僧侣贵族,被称为婆罗门;执掌行政事务与军事大权的世俗贵族,被称为刹帝利;从事生产活动的平民,被称为吠舍;其他不是雅利安人的外族和被征服的达萨(奴隶),统称为首陀罗。根据婆罗门法典,前三种姓可以诵读吠陀并参加宗教祭司,通过入法礼再次获得第二次生命,因此被称为再生族。而作为贱民的首陀罗,则没有这些权利,被称为一生族。

    在前面的故事里,祭司还没有婆罗门这么大的权力,事实上在印度河文明时期和《梨俱吠陀》时代婆罗门还只是仅负责祭祀的祭司或祭官,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地位。但在婆罗门教日渐成熟和种姓制度确立后,他们的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他们享受种种特权、接受布施、豁免赋税、犯重大罪行可以免死、本人和妻子及牛都要受到公众的敬礼。《法经》对婆罗门的权利和义务列举道:学习和教授吠陀知识、为自己和别人举办祭祀、接受和施放布施。

    在这个阶级社会里,婆罗门是最至高无上的特权阶级,为了维持这种权势和地位,婆罗门提出了婆罗门至上并以各种神话和宗教的形式详细证明和论证,由此形成婆罗门教的完整教义和意识最高统治地位,而婆罗门教的文献形成过程中充分吸收了瑜伽的理论和修持方法。

    婆罗门教的核心和最终解脱所要追求的目标,即为梵我一如,即所有的行为和修持就是为了追求神秘的“梵我一如”境地。婆罗门教认为,为了实现上述四大人生目标,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就是人生当中的四人阶段,称为四行期。

    即年轻的时候进入“梵行期”,学习“法”,也就是婆罗门教认可的知识。师从婆罗门学习吠陀文献,接受宗教训戒,敬奉婆罗门,过艰苦的修行生活。

    成年后进入社会,追求“欲”和“利”,在家过世俗生活,娶妻生子,从事相应职业,进行家祭和施舍,可以积累财富和享受相应的物质生活和欲望。这一阶段叫做“家居期”。等到了一定年龄后要放弃这些富裕与安逸的生活,去四处游历,体验苦行与冥想,遍访神庙与有神迹的地方,学习修行方法。这一阶段叫做“林栖期”。

    最后进入“遁地期”,找一个清净的地方修行,远离世俗生活,以获得解脱与超越,安静地等待死亡,以求能升往天堂。这种过程被后来的一些佛教和其他宗教所吸收,一同被吸收的还有瑜伽的冥想方式和静坐方法。

    一旦进入林栖期与遁世期,婆罗门教就开始注重瑜伽修持。瑜伽除了我们说的静坐、冥想和一些体式外,还有多种方式,苦行即是其中之一。所谓苦行,即磨砺自身的肉体,诸如卧在荆棘丛中、绝食或只吃草根、火烤日晒等。婆罗门教认为,即使大神湿婆,也是通过这种瑜伽修持得到无限神通的。

    吠陀文献是印度上古典籍的汇集,是婆罗门教的根本经典。奥义书是吠陀文献中哲学思辨最丰富的著作,大约有两百多本。奥义书的本义就是导师给学生解释吠陀里面的经文,同时辅以社会实践的知识。

    瑜伽修持的理论化从奥义书开始。奥义书的主要理论是以“梵我一如”展开的。梵,原意为“咒力”、“祈祷”,引申为由祈祷而得的神秘力量,进而引申为世界的主宰及本原,哲学的最高本体。奥义书认为,梵是世界的本原,梵能够产生和包罗世界万象,因此,梵潜藏着无限能力,蕴含着万象的特性。既然梵包容一切,那么梵本身即无形无影,没有一丝形式的特征。

    奥义书认为梵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人,因此人这个小宇宙与梵所创造的大宇宙是相通的。人与梵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这种等同的依据,就在于人体内蕴藏着与梵完全一致的绝对精神“我”。在《白骡奥义》记载里是这样讲解瑜伽的:

    三体安正直,

    躯干定然兀,

    心内收意识。

    以乘大梵筏,

    可怖诸急流,

    智者当度越。

    气息和体中,

    动作皆调适,

    轻微露鼻息。

    意念如野马,

    智者当鞍勒,

    制之不放逸。

    清洁平正地,

    无石火沙尘,

    土壤不潮湿,

    其处无喧哗,

    于意可安悦,

    在目无损遮,

    避风清净居,

    择此行瑜伽。

    雾烟日火风,

    飞萤与闪电,

    琉璃与月光,

    此等幻相见,

    在修瑜伽时,

    先于梵显现。

    地水火风空,

    五得瑜伽起,

    得瑜伽火身,

    乃无老病死。

    身轻得健康,

    寡欲颜敷愉,

    声和吐气清,

    出体少浊污,

    谓言此诸相,

    初上瑜伽途。

    如镜蒙埃尘,

    拂拭生光辉,

    有身见灵性,

    得一忧自违。

    修士以灵性,

    譬如灯光明,

    如实见大梵,

    无生自恒贞;

    万有之自性,

    无玷彼洁清,

    既知此一神,

    尽解诸系萦。

    这段文字论述了修持瑜伽的场所应该具备的条件,论述了修持时如何掌握具体的正确姿势、如何控制意识、如何调息、如何调御杂念,论述了修持瑜伽可以使身无老病、心清颜愉,乃至最后脱生死轮回归到梵我一如。

    在奥义书看来,梵我本是一同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被禁锢在肉体中,在三界造业轮回,受苦不已。因此那个大梵才是人真正的自我,而这个小我则是人被迷失的自我。因此,他们认为人生最大的追求,就是力图回归真正的自我,亦即达到“梵我一如”的境地,使小宇宙内在灵魂与大宇宙灵魂达到高度契合与统一。

    为了便于大家的理解,我们还是把上面的诗文用现代化的语言表述一下吧。

    让你的整个身心灵都全神贯注吧,

    挺直你的腰背,

    收拢你内心的全部意识,

    这样我们才能踏上通往宇宙真理的那条渡船,

    我们会遇到许多险流和暗滩,

    如果我们充满智慧就可以安然地渡过,

    把你的元气平稳地分布于体内,

    调整你的动作,

    轻柔地吐出你的鼻息,

    我们的意识和念头有时就像无法停止的野马,

    智慧者当用缰绳控制它,

    不让它横冲直撞和放纵,

    清洁平坦的地面,

    没有沙尘和烟火,

    泥土也并不潮湿,

    没有喧哗噪音,

    这样才能保持心情的安静与愉悦,

    视野没有障碍,

    没有喧嚣的清净居所,

    才是瑜伽修行的最好地方,

    云雾、太阳、风和火,

    飞鸟鱼虫和闪电,

    琉璃瓦和月光,

    这些并不真实的幻象出现,

    在你修行瑜伽的时候,

    他们会先于宇宙的精神之前展现,

    地、水、火、风、空这五大物质,

    是构成宇宙和世界的基础,

    懂得宇宙精神的瑜伽粗身,

    才不会受生老病死的束缚,

    身体会得到健康,

    无过多欲望的脸庞才会变得愉快和年轻,

    声音和悦吐气清新,

    很少排出污浊的气体,

    这些现象出现的时候,

    就证明你已经走上了瑜伽的修行道路,

    就像镜子蒙上了灰尘一样,

    只有经过擦拭才能让它生出光辉,

    我们的身体本来就有灵性,

    得到它才能获得自由,

    瑜伽的修行者本来就具有灵性,

    就像灯光自身的光明,

    我们会在不断的修为中看到宇宙的真实所在,

    这是我们生命中本来就拥有的智慧和永恒,

    所有的生命和万物都具有这样的属性,

    没有被外界污染的它就是清澈的水和海洋,

    我们如果真正知道了这宇宙的知识,

    所有的悲欢离合、生死困惑都会变得无足轻重、迎刃而解,

    在同期的《慈氏奥义》中,也已经出现“瑜伽师”的记载。可见当时已经有一批专门修持瑜伽的人。由于这批人的努力,瑜伽修持越来越成熟,并成为一个专门的领域。在奥义书时代,瑜伽修持已经注重师承,讲究择徒。对于这个问题奥义书里面如此说明:“此至上之玄秘也。不当以教非其子者,非其徒者,或轻躁之人,而除本师以外不拜他师者,修一切善德者,乃可教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这是上天给我们的至高无上的秘密,不能教给你亲近儿女之外的人,也不能教给不是你的学生的人,更不能教给那些欲望强烈而浮躁的人。只有除了你不再寻找其他老师,而且品德高尚心地善良的人,你才可以教授他。

    所以印度称这种唯一的导师传承为古茹制度。古茹,导师或上师的意思。据说只有导师亲自传授的瑜伽修为才具有神力和效用,这一点后来在印度成为传统,也使瑜伽修持形成大大小小不同的流派。

    应该说明的是婆罗门教后来改称印度教,原因也是众说纷纭,没有准确的说法。有的说是公元8世纪为了应对其他崛起宗教的改良而变化的,也有的说是因为英国人进入印度次大陆后把它传到全世界后改变的。无论婆罗门教还是今天的印度教,也无论它的哲学和宗教思想如何起伏变化,它所强调的梵我一如、精神和灵魂永恒以及物质世界的短暂,这些基本核心点始终没有变化过。

    而瑜伽作为其中的哲学思维和实践方法,一直在印度的文化里举足轻重,而且在后来兴起的佛教、耆那教、锡克教等里面也充当了非常牢固的基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