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希克索斯人的入侵与古埃及文明的中断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古埃及文明在它的中期曾十分繁荣。第十二王朝的创立者阿门涅姆赫一世被称为“一位像查理大帝一样的强人”,他把埃及的首都从孟斐斯迁至底比斯,大大地加强了对上埃及的控制。这位国王在一篇碑文中自我夸耀说:“由于我,尼罗河和两岸河谷,风调雨顺。在我当政年代,没有人饿,没有人渴。因为我,人民安居乐业。”据历史家研究,他的话并非全属虚妄。在第十二王朝统治期间,埃及人一次又一次地驱逐了入侵的努比亚人,并修建了从尼罗河到红海的运河,塞努斯里特三世曾带领他们远征巴勒斯坦。

    但衰落往往是紧随着繁荣而来的。中王国本是在长达140年的混乱后建立起来的,大规模的奴隶和贫民的暴动与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奴隶和贫民与奴隶主的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

    在中王国时期,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奴隶的使用更为普遍和扩大,为此以掠夺为目的的对外战争频仍,以致叙利亚奴成为奴隶的通称。阿门涅姆赫一世告诫儿子说:“臣属一个也不可信任,危险的人到处都是”,“不要相信什么兄弟,不要相信什么朋友”,“因为在这乱世,人人不可信赖”。他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就在他在位期间就发生了诸侯的叛乱,为首的就是他一手提拔的两个部下。

    第十二王朝末年,埃及法老政权再趋衰微,其突出表现就是地方割据的再起。第十二王朝后,新建的第十三王朝虽然仍以底比斯为都,但已不具备统一全国的实力,只能盘踞于南方一隅,苟延残喘。而新起的第十四王朝,则不再以底比斯为国家的政治中心,而是以尼罗河河口三角洲为基地,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地方小朝廷。与此同时,奴隶和贫民的暴动再起,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可谓前所未有,这在《伊浦味陈词》中可找到有力的证据。伊浦味是一个贵族阶级的代表,整篇陈词充满了贵族对奴隶和贫民的仇视,有人认为陈词反映的是第一中间期,即中王国以前奴隶和贫民起义的情况,但该纸草卷发现于萨卡拉墓地,从字体和书法看是写于新王国后期,其文辞用语带有很强的纪实性,所述事实与写作者不应相隔太久。因此,我们认为它所反映的正是新的混乱时期的史实。

    陈词提到“三角洲”、“北国”,其中一个具体地名“伊布赫特”,据考证大约在尼罗河第二瀑布以北,也在下埃及。因此,陈词所说的暴动和起义很可能发生于下埃及。但暴动发生后,显然已由地方性起义变成为全国性的,以致“污秽遍于全国”,国都“在顷刻之间遭毁”。起义的最大后果是法制的破坏,“审判厅”已变为可任意出入的场所,“档案库”被起义者抢劫,官吏被打死而公文被拿走。在失去了法制后,奴隶成了自己的主人,“女奴隶越来越擅长自己说话了”。于是“最好的田地已落在匪徒之手,庶人已变成珍宝的所有者”,而“贵人饥饿而陷入绝望”,甚至不得不去做“推手磨的工作”。以至于那些书吏也“无事可做”了。这份陈词的作者惊呼:“以前所预言的事,现在都实现了。”

    内政的混乱、奴隶的暴动以及国力的衰落,为外族的入侵提供了机会。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原住于巴勒斯坦、叙利亚的希克索斯人乘虚而入并在埃及找到了立足之地。如前所述,希克索斯人是闪米特人的一支,但从其语言中留下的印欧语言和文化的残迹看,这支族人中也掺杂了西亚甚至中亚游牧民族的成分。他们当时还处于游牧部落阶段,在经济和文化上比较落后。但他们已使用了马拉的轻型战车,即两轮战车,而这是当时已处于先进地区的埃及人所没有的,这给希克索斯人在埃及的战争提供了优势。他们进入埃及之后,采用逐步渗透的办法,终于占据了尼罗河三角洲,以致控制了整个下埃及。约从公元前1720年起,希克索斯人乃自立王朝,先后建立起第十五、十六王朝,而以三角洲东部的阿瓦里斯为都,从而使埃及人自己的政统第一次被打断。这和第一中间期有些不同——第一中间期虽然出现了大规模的混乱,但第七至十王朝的建立者都是埃及人,而第十五、十六王朝的建立者则是外族人,所以我们说它标志着埃及政统的“中断”。

    希克索斯人建立的政权不仅控制了三角洲和下埃及,也最终使上埃及臣服于它,只有地方各州仍保留着自己的政权。关于希克索斯人的入侵及其影响,在《伊浦味陈词》中也有所反映,只是以往的研究者只注意到它所反映的奴隶和贫民起义的情况,而不太注意它所反映的外族入侵的情况。例如,陈词说:“国境变成沙漠,各州被洗劫一空,蛮人从外面进埃及了。”过去由于认定它反映的是国内奴隶起义,该文献的俄译者把“蛮人”解释为“奴隶”,但为什么说“蛮人”是从外面进入埃及的呢?这本来是不合逻辑的,如果把它解释为蛮族入侵,就合情合理了。明白了这一点,陈词下面的话也就易解了:“那全部三角洲,它已不[再]是有防卫了……要使得不至处处都成为侵入的路径,我们又有何计可施?……蛮人对于三角洲的工作,已经熟悉了。”当然,由于文献并没有直接说明“蛮人”为何许人,我们的解释还只能算推测和一家之言,待以后考察。但有一点很清楚,迄今为止史家只提到第一中间期有奴隶起义,却极少提到有外族入侵(特别是大规模入侵),这和陈词所谈到的史实是不符的。

    但希克索斯人对埃及的统治不可能长久,一是本来各州还保留着埃及人的政权,二是希克索斯人“残酷地对待一切本地居民”。所以,当雅赫摩斯一世领导的驱逐希克索斯人的斗争起来后,显然得到了广大埃及人民群众的支持,并终于在公元前1570年重新建立起统一王朝:第十八王朝。而且,从雅赫摩斯一世起,前后有四位国王均发动过对外战争,先后征服努比亚、巴勒斯坦、叙利亚,从而把古老的埃及王国变成为帝国。为了巩固帝国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体制,在阿蒙霍特普四世(前1379—前1362)在位期间,他提出只崇拜太阳神而废止原有的多神崇拜,以抑制神权而提升王权。因国王本人的名字与被封闭的阿蒙神庙的名字相同,乃易名为“埃赫那吞”,意为“阿吞之光”,故这次宗教改革,史称“埃赫那吞改革”。一神教思想的提出在世界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它是埃及统一的文化形态形成的标志,其影响是深远的。

    埃及文明的一些重要成果都形成于新王国时期,特别是第十八王朝。这个时期留下的医书《埃培尔斯纸草卷》涉及解剖、生理、病理等学,所载药方达877件。它认为:“脉管是从心脏分向人体的每一部位的”,“医生秘诀的根本,就是心脏运动的知识”。这个时期创作的《阿吞颂诗》,语言炽热而不失纯朴,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文学价值。石刻铭文《图特摩斯三世年代记》长达223行,详细记载了一代国王转战南北的史实,是一篇难得的编年体史著。底比斯阿蒙神庙经几代扩建,其面积达5335.4平方米,其圆形大石柱就有103根,12根中央大柱直径3.6米、高达21米,是现存的古代最大石柱。至于它在数学、几何、天文学等方面的进步,以及雕刻、绘画、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就更多了。

    但这个帝国从第二十一王朝起开始分裂,形成底比斯、塔尼斯两个首都。此后各王朝除第二十八至三十王朝为埃及人所建外,其余几乎都是由外族人——包括利比亚人、努比亚人、亚述人、波斯人、希腊人——建立的,古埃及历经31朝终为外族人所亡。但古埃及灭亡的根本原因在内不在外,其根源可追踪到埃及人“死后胜于生前”的观念和习俗。为此历代国王大兴土木建造金字塔等坟墓,不仅耗尽了几乎全部财富,而且使奴隶制在埃及实行得极为彻底。古埃及文明远离亚欧农业带,几乎是在封闭状态下发生和发展的,其文明对异质文明缺乏抵抗和包容能力。希克索斯人来而复去,未见对这个古文明留下任何重大影响,在赶走希克索斯人之后建立的帝国,以对外征服掩盖了国内早已存在的重重矛盾,可以说又耗尽了它最后一点国力。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伟大的古文明的灭亡当是不难理解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