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赫梯、腓尼基和希伯来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古埃及和巴比伦之间,曾经兴起过三个重要文明:赫梯、腓尼基和希伯来。它们从北部的小亚细亚到南部的加沙依次排开,不断遭受附近其他文明的侵袭,但也对它们周围的文明发生影响,在历史上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尤其是希伯来文明,其影响和它的地理比起来,正好成反比。

    印欧人与哈梯人的融合,以及统一的赫梯民族的形成,显然为这个民族在小亚细亚的崛起提供了活力。早在公元前两千纪初,赫梯人就学会了开矿、冶金技术,并与周围许多地区有商业往来。亚述人还在赫梯境内设立商站和据点,这些对赫梯原始社会的瓦解,和向阶级社会的过渡都有很大助力。在大约公元前1800年,赫梯人先后建立起一系列奴隶制小国,并在相互征战中逐渐形成以哈图斯为中心的统一国家,遂崛起于小亚细亚。至公元前16世纪后期,为了巩固和加强王权,赫梯王铁列平制定王位继承法,确立长子优先的原则,同时规定无长子时由次子继位,这就既巩固了王权又确保了家族的统治。赫梯在西亚的势力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公元前1595年竟一举攻陷巴比伦,灭其第一王朝。之后,虽然在埃及新王国走向帝国,并入侵叙利亚、巴勒斯坦时,赫梯相形见绌、一度臣服于它,但赫梯仍是当时西亚和埃及的最大威胁。公元前14世纪,赫梯已控制小亚东部,并将势力渗入叙利亚及巴勒斯坦。赫梯的强盛,除它有着游牧民族的传统、使用马拉战车和骑兵赋予它在军事上的机动性外,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最早使用铁的民族之一——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公元前15世纪末和前14世纪制定的《赫梯法典》,共200条,不仅相当完整地规定了国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一些条款还涉及对外关系和对外国人的事务,其内容之丰富、法制之完备仅次于《汉谟拉比法典》,有的地方更有过之而无不及。法典多处将“公社”和“家庭”、“村落”并提(第47、146条),规定公社成员负有“鲁采”(公共服役)和“萨含”(军事)义务,说明氏族公社的残余还大量存在。但法典关于土地买卖和不得侵犯他人财产的大量规定表明,私有制已经确立并已是赫梯社会的经济基础。赫梯社会中,阶级和阶层极为复杂,被分为王公、贵族、大屋、祭司、商人、农民、战士、奴隶,等等。但和《汉谟拉比法典》一样,“自由民”和“奴隶”的划分也是赫梯谈得最多,因而也是该社会最基本的划分,说明赫梯文明是建立在奴隶制之上的。赫梯人在文化上有诸多成就,他们用楔形文字来记述印欧语言,同时仍保留了哈梯人原始的图画文字的痕迹,在铭刻和印章中使用象形文字,并有借用埃及象形文字的迹象。赫梯人在建筑艺术方面亦有特色,尤其善用石料装饰门面,古都哈图斯以巨石砌城墙,城门两侧各有一座石雕雄狮,王宫大门也有类似神兽守门,在古代各文明中独具风格。至今,在柏林一家私人博物馆中,还藏有来自赫梯的一头精致的黑色石牛、一座赫梯三面神神像和一具狮身人面像。亚述、波斯、中国的守门石狮可能就是源于赫梯。公元前13世纪初,赫梯与埃及交战于叙利亚,从此元气大伤,后为亚述所灭。

    公元前11—前9世纪,当埃及与赫梯均已衰落而亚述帝国尚未兴起之际,腓尼基是活跃于地中海东岸的重要民族。这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大约在公元前三千纪至前二千纪之交,就跨入人类文明的门坎,在地中海东岸以港口为中心形成一个个奴隶制城邦,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西顿、推罗、毕布勒、乌加里特。这些城市虽然占有一定领土,但其经济主要是建立在商业的基础上的,因腓尼基的东边有山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只有大海才是他们唯一的也是广阔的出路。正因为如此,这些城邦的贵族、奴隶主大多是商业奴隶主,城邦的国王、官吏和城邦会议的成员也都从他们中间选出。腓尼基商人的足迹遍及地中海、非洲沿岸,远及西班牙和英格兰,在那里留下了大批商业殖民地,如塞浦路斯、梅利他(马耳他)、迦太基、加的斯,等等。希罗多德在《历史》一书中,记载过腓尼基人环航非洲的传说:“于是腓尼基人便从红海出发而航行到南海上面去,而在秋天到来的时候,他们不管航行到利比亚的什么地方,都要上岸并在那里播种,并在那里一直等到收获的时候,然后,在收割谷物以后,他们再继续航行。”公元前2000年代中期,埃及由王国演变为帝国,控制着腓尼基毕布勒及以南各邦;而北部的乌加里特,在公元前14世纪和前13世纪,则处于日益强大的赫梯影响之下。尽管如此,由于商业的活跃和财富的积累,腓尼基各城邦以雄厚的经济为基础,都在相当程度上保住了自己的半独立地位,从而为以后的发展准备了条件。公元前9世纪时,在国王希拉姆一世(前969—前936)领导下,推罗发展成腓尼基最强大的城邦,曾远征塞浦路斯和非洲,并把毕布勒和西顿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使腓尼基进入鼎盛时期。《旧约全书·以西结书》称赞推罗说:“你由海上运出货物,就使国民充足;你以许多赀财、货物,使地上的君王丰富。”另一文献说,到色卡里亚(约前520)统治时,推罗“街上堆银堆土”。但这个时期腓尼基的最大成就是完成了字母文字即腓尼基字母的创造工作,字母即拼音符号的使用在埃及象形文和巴比伦楔形文中均已存在,但均未能将其彻底发展并简化成单一的拼音符号,而腓尼基人完成了这一工作。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代中期,乌加里特人采用楔形文字符号,制定出一套共29字的字母,而毕布勒人则利用埃及文字中已有一定简化的西奈字体,创造了一套仅22个字的字母。这套字母虽然只有辅音而无元音,但它已为西方拼音文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已知最早使用腓尼基字母的证据是出土于毕布勒的埃赫伦王石棺铭文,其年代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

    在巴勒斯坦这个“流着乳与蜜的地方”,住着几千年来闪米特人的后裔,在公元前11世纪时正处于从部落联盟向奴隶制国家过渡的时期,在北方和南方分别建立了以色列和犹太国家。据记载,从生产和工艺看,当时这里已从青铜时代过渡到铁器时代,农业中已有了铁制铧、犁的使用,而且可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铧犁的地方之一。这里出产的谷物,常用来换取腓尼基的木材、黄金及埃及的工艺品,还有非洲来的檀香、象牙。私有制已经出现,奴隶的使用也很普遍。《旧约全书·出埃及记》上说:“你若买希伯来人作奴仆,他必须服侍你六年,第七年他可以自由”;若奴隶不愿离去,“他的主人就要带他到审判官那里,……用锥子穿他的耳朵,他就永远服侍主人”。公元前11世纪后期,为了结束民族内部的争斗和抵抗外来的压力,经各个部落在部落会议上抽签选举,来自以色列的扫罗(前1040—前1012)被推为这个民族的第一位国王。不久,扫罗死,大卫与扫罗之子争夺王位,大卫得胜为王,终建成统一的以色列—犹太国(前1012—前972),并定都耶路撒冷。到大卫之子所罗门统治时,在外交上采取与埃及、腓尼基等交好的方针,使之在政治上巩固、经济上繁荣,以色列—犹太国遂成为当时西亚最重要的国家之一,乃在耶路撒冷城东部建王宫和圣殿即以色列民族的神庙,永留青史。所罗门死后,这个国家再度分裂为南北两部,以色列奉耶罗安为王,另立新都撒马利亚,犹太仍以耶路撒冷城为都。公元前721年,亚述王萨尔贡二世陷撒马利亚而灭以色列,掳去27290人。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摧毁耶路撒冷并洗劫其圣殿,犹太举族成为“巴比伦之囚”。到公元前539年波斯灭新巴比伦后,才将其送回巴勒斯坦,并重建耶路撒冷。

    以色列—犹太人所用语言为希伯来语,它和腓尼基人使用的字母类似但亦有自己的特色,因此一般把以色列—犹太人的历史和文化统称为“希伯来文明”。它虽然不是最古老的文明,但却是一个自成体系且影响很大的文明,其集中的表现就是犹太教。与大多数古老民族一样,以色列—犹太人最初亦是多神的信奉者,包括耶和华、巴力神和亚斯他采神。考古学家发现公元前9世纪时,米兹帕古城就有一个供奉耶和华的神庙和一个供奉巴力神的神庙。但以色列被灭,仅犹太国尚存之际,苦苦挣扎的犹太人开始把耶和华奉为最高天神——上帝,希望它能拯救作为“选民”的以色列人,并开始有人以“先知”的身份在群众中宣传这种信仰和教义。后来这些传教活动和教义被不断积累和整理,遂形成一个自成体系的宗教——犹太教——的经典,称为《旧约全书》。此典共39卷,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1世纪。其内容涉及以色列人定居巴勒斯坦、建国及其历史,以及有关的法律、政治、伦理和科学的知识,不愧为犹太文明的经典。按其教义,耶和华即“永存者”为宇宙唯一的主宰,坚信以色列人都是上帝的“选民”,相信上帝一定会派“弥塞亚”即救世主来拯救其受苦受难的“选民”。因此,耶和华实际上是以色列—犹太人凝聚力的象征。

    犹太人的经典《旧约全书》,后来通过基督教传遍世界,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自成体系的宗教,但犹太教却不是一个世界性宗教,因为它主要还是犹太人的宗教。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