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阿卡德、巴比伦、亚述和新巴比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大约从公元前2371年开始,原生型苏美尔文明逐步演变成巴比伦文明,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取代了过去分散的城邦,但推动这一转变的是塞姆人而非原来的苏美尔人,而由塞姆人建立的第一个统一国家就是阿卡德,它是由苏美尔文明转变为巴比伦文明的过渡形式。如前所述,塞姆人即为历史上的“闪族人”。《旧约全书·创世记》上说,他们是挪亚的儿子。

    大约在公元前2371年前,基什国王身边有一位叫萨尔贡的“献杯侍者”,原是塞姆族人的一个弃婴。他趁基什被乌玛打败之际自立为王,后在两河最接近处建造新都阿卡德,创建由5400名青壮年组成的常备军,得以迅速统一苏美尔各邦,为此他发动了34次征伐。之后,他在经济上扩充全国的灌溉系统并加以集中管理,在财政上推行以十进位计算方法的度量衡制,在行政上以“十时行程范围”划分行省,并以王族子弟为总督,建立起用“一张嘴”说话的中央集权制。以阿卡德为基础,他东征西突,先后征服和收归叙利亚、黎巴嫩、亚述和伊朗,形成庞大版图,自称“四方之王”或“大地之王”。一泥板文书记载:“萨尔贡大王俯首祈祷于天神之前,神即把上部地区赐予他,此即马里、拉尔本提、厄布拉诸国,直到雪松林和银山。”从塞姆人的厄布拉遗址发现的16500多块泥板文书大多以楔形文书写,并使用了厄布拉—苏美尔文辞典等事实看,阿卡德显然继承了苏美尔文明的传统。但阿卡德也发展了苏美尔文明,厄布拉1.65万多块泥板文书中有1.4万块谈及经贸,其中提到与之有贸易联系的地名达5000余处。但它不仅实行奴隶制,而且残酷地对待被征服者,结果八世而亡,仅存在了180年。

    阿卡德王国灭亡后,原苏美尔各邦乘机而起,其中乌尔曾一度统一两河流域,但从未达到阿卡德的水准。这时,一些散居于两河流域的塞姆族人,在该地区建立起一系列小城邦,其中之一便是巴比伦,它起源于何时已不可考,但在后世修的《萨尔贡年代记》中曾提及,它作为王国始于公元前1894年,第一位国王名叫苏姆阿布门。公元前1792年,第六位国王汉谟拉比登位时,巴比伦国土不过百里,甚至还要向亚述称臣。但汉谟拉比文武兼备、审时度势,花了五年时间来兴建运河、加固城防、建立法制,然后才把视线转到国外。他首先联合马里、拉尔萨打败南邻伊新和东邻埃什努那,在势力日盛后乃决定一个一个消灭劲敌:公元前1760年夺取拉尔萨,公元前1759征服马里。当他最后征服厄布拉时,巴比伦便成为重新统一两河流域的大国,自称“巴比伦的太阳”、“四方的庇护者”。乃于公元前1752年左右,立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石柱,永垂青史。但汉谟拉比死后,巴比伦国势便开始衰落。公元前1595年终被赫梯人攻陷,巴比伦第一王朝结束。之后,伊新人、加喜特人及巴比伦人先后建立第二、第三、第四王朝,但都无法挽救古巴比伦的命运,终为亚述所灭。

    亚述亦是塞姆人建立的国家,发源于底格里斯河上游西岸的亚述城。直到公元前883年以前,亚述尚属城邦制国家,在国王沙马什阿达德一世(约前1815—前1783)统治时,虽通过扩张使势力范围达于地中海,并使埃什努那、马里和巴比伦均一度臣服于它,但大体上还是一个地方国家。从公元前883年纳西尔帕二世即位起,开始大量对外用兵,仅他在位的25年间就发动了14次远征,其势力已扩及叙利亚、黎巴嫩、腓尼基等地,使亚述由一般的城邦变为奴隶制帝国,乃在亚述之北另建新都卡拉赫。公元前745年,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登位,对帝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进行全面改革。在行政上,将全国分为80个行省,各省长由国王任命并直接听命于中央;在军事上,实行募兵制,并由国家提供给养,又创立新的兵种工兵;在经济上,由于允许战俘和奴隶按户领取土地耕作,并向政府或主人缴纳一定地租,增强了国家的实力。不久,它占领巴比伦,夺取底比斯,攻陷苏撒,终使亚述成为空前的大帝国。

    但亚述的强大是建立在征服之上的,对内它实行残酷的奴隶制,对外它面对一大批渴望独立的异族人,因此不久就由盛而衰。这时,在原古巴比伦的版图内,一位叫那波帕拉沙尔的迦勒底人于公元前626年重建巴比伦王国,即巴比伦第六王朝,史称“新巴比伦”。新巴比伦迅速重新崛起,于公元前614年攻克亚述城,两年后即公元前612年再夺尼尼微,宣告庞大的亚述帝国的灭亡。至尼布甲尼撒二世掌权时,又通过与米底公主联姻而与东方的米底结盟,得以相继征服埃及、夺取耶路撒冷、迫使腓尼基称臣。耶城攻陷后,不仅犹太王被挖眼锁手押往巴比伦,所剩居民也被强行迁往巴比伦,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巴比伦之囚”。新巴比伦在经济上采用类似于亚述的政策,分给奴隶小块土地耕种,令其以每年收成的一部分作为“人身租”交奴隶主,使经济获得了很大发展。重建的巴比伦城内神庙高塔摩天,“空中花园”堪与埃及金字塔媲美。然而,尼布甲尼撒死后不足30年,新巴比伦即被新起的波斯所灭。此时为公元前539年。

    由阿卡德到新巴比伦,虽然历史的连续性多次被打断,国家体制也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由塞姆族人所建,因而具有共同的文化类型和特点。巴比伦人使用楔形文字,采用60进位法、阴历置闰和塔庙风格,说明巴比伦文明是苏美尔文明的继续。但塞姆人属于闪米特族,是从沙漠进入农耕世界的,因而在政治、军事上带来了游牧民族的特点。正因为如此,巴比伦文明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融合、杂交的产物,既有苏美尔原生型文明注重礼制文化的内涵,又增添了粗犷强悍的风格,这在汉谟拉比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他自称是“人民的牧者”,又崇拜苏美尔最高之神恩利尔,并以塞姆人和苏美尔人共奉的同一神——恩奇(或埃亚)的名义进行统治。这一点载入了《汉谟拉比法典》,已成为永不改变的事实。

    《汉谟拉比法典》除序言和结语外,正文共282条,涉及诉讼、审判、盗窃和奴隶,各类不动产之占有、继承、转让、租赁、抵押、借贷、经商和债务奴隶、婚姻、家庭、伤害及其处罚,各类职员的报酬及其责任,租用工具、牲畜和雇工,以及有关奴隶的规定,是巴比伦留下的唯一一部完整的法典,也是古代世界留下来的唯一一部完整的法典,而且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份难得的珍贵遗产。从法典反映的情况来看,当时与生产和生活有关的最重要的活动是水利和灌溉,说明巴比伦文明主要是建立在农业基础之上的,但手工业和商业也有相当的发展。巴比伦人已普遍使用青铜工具,而且有了带播种漏斗即耧的犁。土地私有制已完全确立起来,因而不动产的占有、继承和转让成为立法关注的财产关系的核心,有关问题的处理规定占了62条。这个社会被分为国王、官吏、贵族、商人、农民、雇工、奴隶等不同群体,最大也最基本的社会区别是“自由民”和“奴隶”的区别,并贯穿于法典的几乎每一个条文。自由民按其社会法律地位之不同又可分为两类:一是称为“阿维鲁”的全权公民;一是称为“穆什根努”的非全权自由民或依附民,二者又分为许多阶层。法典规定,奴隶若被人伤害致死,凶手只需赔银20余克勒,说明奴隶是被看成主人的财产即物的。因此,奴隶若否认他与主人的隶属关系,说一声“你非吾之主人”,就得割去其耳朵。这种把自由与奴隶的划分视作社会的最大和最基本的区别的社会,显然应是典型的奴隶社会。

    巴比伦的文明独具特色。如在天文与历算方面,巴比伦人已发现了恒星和行星的不同的运动规律,并观测出太阳在恒星背景上的视运动轨道,又以星座来划定太阳在一年十二个月中所处的位置,再以太阳、月亮和五大行星代表星期之数,排出星期日至星期六各天,这成为西方关于星期及各天名称的起源。此外,他们对月的计算也相当准确,一月为29日12时44分31/3秒,与现代测定的数据只差0.4秒。与此相联系,巴比伦人在数学,特别是代数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已算出有三个未知数的方程式,并已掌握几何学的商高定理,即希腊人所说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巴比伦的图书馆业非常发达,几乎每个王宫都设有专门的图书馆或档案库,如马里王宫的馆藏泥板文书达2万件,尼尼微王宫的馆藏泥板文书也在2万件以上。巴比伦的建筑和艺术十分发达,尼尼微城占地7.5平方公里,城墙周长达16公里,设有320余座堡塔。王宫位于内城的北部,其中有著名的“空中花园”,底部由两列共14间拱顶厅房构成,屋顶用沥青、苇席、铅板密封,上覆以泥土并种植奇花异草。《汉谟拉比法典》石柱,以雪花岩精雕细刻而成,上面是一块两丈见方的浮雕,太阳与正义之神沙马什侧身端坐,右手正授予站立于前的汉谟拉比以王权标,是古巴比伦最重要的文物。巴比伦人虽然主要使用楔形文字,但也开始使用字母文字即阿拉美亚文,它是阿拉美亚人从腓尼亚人发明的字母中学来的,楔形文字在巴比伦时期也更加完善、典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