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突厥在西亚的崛起:奥斯曼帝国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奥斯曼帝国(Ottoman Empire)1299年左右兴起于小亚细亚,因其创始人奥斯曼一世而得名。但奥斯曼人的老家并不在小亚细亚,而是在中国北部的草原即今叶尼塞河上游一带,因为他们是突厥人的一支。所以,奥斯曼帝国的兴起,也就是突厥人的兴起。

    突厥人进入历史是在5世纪左右,“突厥”是汉籍中的命名。史书上说,当时突厥人居于天山和阿尔泰山之间,以“畜牧为业,随逐水草”而居,“无文字,刻木为契”,“父兄死、子弟妻其群母及嫂”,以狼为图腾。可见,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不过,突厥人很早就学会冶铁技术,后来又从汉人那里吸收了先进文化,先是和北周联合灭了称雄漠北的柔然,后又与萨珊王朝联合消灭了中亚的嚈哒人的国家,于六七世纪之交以“突厥斯坦”之名兴起于辽河、贝加尔湖、里海和青海之间,以中亚为中心,其首领称“可汗”。由于它横亘于古“丝绸之路”的中段,又时常对中国进行侵扰,583年隋朝不得不以重兵相逼,突厥在战败后分为东西两部,630年和659年先后为唐朝所灭。此后,散落于中亚的突厥人的一支,曾于1000年左右在酋长塞尔柱领导下,以古波斯为中心建立塞尔柱国家,其势力渗透到安纳托利亚,在苏丹马立克统治期间达于强盛。但1092年马立克死后,塞尔柱国发生分裂:西为罗姆素丹国,亦即花剌子模。奥斯曼人作为突厥人的一支,就是在塞尔柱国家形成过程中,于11世纪进入小亚细亚的,后受罗姆素丹之赐定居于半岛西北角。具体地说,是卡拉苏河流域和道曼尼赫山之间的地带。

    但奥斯曼人,并非完全意义上的突厥人,即生活于中国北方的突厥人。当他们从中亚移居小亚细亚后,就逐渐地与当地的希腊人、亚美尼亚人和库尔德人融合,形成为一个新的民族即土耳其民族。而推动这一融合过程的重要动力,就是伊斯兰教的影响,或叫做伊斯兰化。这是因为,根据伊斯兰教经典和传统,穆斯林可以比非穆斯林少交赋税,因而当地人一般都皈依伊斯兰教。在11世纪,当塞尔柱突厥入侵入小亚细亚时,这一地区在名义上仍是拜占庭帝国统治的领地,一些拜占庭封建主为了保全自己的家产,也纷纷皈依伊斯兰教。奥斯曼人初入小亚细亚时势单力薄,为了保存自己也基本皈依伊斯兰教。据研究,16世纪时,小亚细亚的重要工商业城市布尔萨有穆斯林6125户,而基督教徒只有69户。这说明,这时小亚细亚伊斯兰化的程度已达到很高水平。在历史上,这个经融合而形成的新民族,一般称为“土耳其人”(Turk)。不过汉学家伯希和认为,汉文“突厥”一名,本是蒙古语“Turk”的复数形式“Turkut”。

    奥斯曼帝国的创始人为奥斯曼(1281—1324)。据传说,其父名叫埃尔陶格鲁,埃尔陶格鲁的父亲是苏莱曼,苏莱曼就是带领其族人进入小亚细亚的首领。奥斯曼于1281年接替卡伊部落首领之位,他任酋长后改变了部落以往的政策,不再安于做罗姆素丹的顺民,而是努力扩张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包括围攻商业重镇布尔萨,使其领土增加到5000平方公里。1299年,他宣布脱离罗姆素丹而独立,成立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新国家,这就是奥斯曼国家。但奥斯曼帝国的真正奠基人是奥尔汉(1324—1360),他是奥斯曼的次子,他的第一个胜利是于1326年攻克布尔萨,并把他父亲的遗体埋葬于此,这样商业重镇布尔萨就成了奥斯曼的圣城和首都。奥尔汉第一次使用素丹的称号,并在中央设立称为迪万的国务会议,充任维齐即宰相的是他的兄弟阿拉丁。从1337年起,奥斯曼人不断进攻君士坦丁堡,但久攻不克。穆拉德一世(1360—1389)继位后,把进军的方向转向广大的巴尔干地区,于1389年6月与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匈牙利等人组成的巴尔干联军激战于科索沃,虽然穆拉德一世阵亡,但奥斯曼人仍以少胜多,使塞尔维亚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附庸。新即位的巴耶济德一世(1389—1402),继续其前任的扩张政策,至1390年夺取拜占庭在小亚的最后一块领土——费拉德尔菲亚城,然后于1393年长期围困君士坦丁堡,虽未达到完全攻克该城的目的,但获得了在城内建穆斯林区、修建清真寺和任命伊斯兰法官之权,拜占庭答应给奥斯曼的年贡增加一倍。但这时帖木儿率20万蒙军来犯,与奥斯曼军在安卡拉郊外发生激战,巴耶济德及他的一个儿子被俘,帝国萎缩到穆拉德一世时的边界,国家的重心被迫转入欧洲,直到穆罕默德二世(1451—1481)于1453年5月夺取君士坦丁堡后,帝国才重新恢复了发展的势头。之后,奥斯曼帝国急剧扩张,1517年1月奥斯曼军队攻占开罗,1521年夺取贝尔格莱德,1526年占领布达,1534年进入巴格达,1551年夺取的黎波里。这样,奥斯曼就变成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横亘于日益频繁的东西方交通线的中间,迫使正处于资本主义萌动期的西方各国,努力去寻找和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主要靠它有强大的军队。它和所有突厥—蒙古人一样,拥有一支最多时达13万人的骑兵,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者并不拘泥于传统,又在骑兵之外新建了庞大的步兵和海军。为了建立一支强大的步兵,从1361年起国家每年都要招募新兵,每年的征兵人数由最初的3000人增加到后来的1万人以上,所有新兵(8—20岁)都必须编入新兵训练团,接受语言、劳动和军事等方面的训练,毕业后才能分配到耶尼切里兵团,兵团纪律森严,一生不准结婚,也不准离开军营,退役后生活在军营,但兵团战士待遇很优厚,每天饷银1个阿克切,外加服装、鞋费和其他费用。据估计,17世纪时该兵团人数在7万—10万人左右。奥斯曼帝国的海军初建于1390年,舰队拥有多种型号的战舰,最大型号的战舰有26—36排桨位,每支桨配备5—7人,加上陆战队,船员达七八万人。还有一种帆桨并用的战船,虽然不如大型战舰之规模,但其船员也在300人左右。帝国军队的兵源并不全是土耳其人,大量的是来自被征服民族的战俘,包括亚美尼亚人、波斯尼亚人、阿尔巴尼亚人,因此其管理和惩罚之严近乎对待奴隶。这既带有突厥人传统中野蛮的一面,也吸收了伊斯兰国家中组织奴隶兵团的做法。

    奥斯曼帝国实行封建军事专制制度。素丹总揽一切大权,在素丹之下分为三大权力系统:(1)军事行政系统,由宰相、贝勒贝伊(总督)、桑贾克贝伊(州长)和蒂马尔哲(封建领主)各级构成;(2)宗教司法系统,由伊斯兰教教长、卡扎斯凯尔(军队法官)和卡迪(地方法官)各级构成;(3)财政系统,上有大代夫泰尔达尔(财政总监),下有收税官。为了协调各系统的工作,在中央设迪万即国务会议,开始由素丹亲自主持讨论国家大事,从穆罕默德二世起改由宰相主持,素丹只在旁边的密室进行监视。按帝国王位继承制度,王子年满12岁就要到下面去担任总督以积累统治经验,为了保证皇家的安全,继位者有权杀死他的所有兄弟。由奴隶出身的人担任宰相,是奥斯曼帝国的一大特色。据统计,从1453—1600年,48名宰相中只有4名是土耳其人,其余均是奴隶出身。这是因为,这些奴隶在新兵训练团受过严格的训练,但也是素丹要求其官吏绝对服从于他的产物。

    奥斯曼帝国的土地制度,是为确保土耳其人在帝国内的统治而设计的。全国的土地被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国有土地,称“阿尔齐·米里”。它属国家所有,由“世袭和永佃者”耕种,以保证国家的稳定。据估计,1528年时,全国土地的87%是国有地。第二类是穆斯林的土地,称为“马什里耶”。包括征服前属于当地穆斯林的土地,以及征服后用于安置穆斯林或由穆斯林占领的土地。这类土地完全私有,可以出售、转让、世袭,但要向国家交纳土地税和什一税。第三类叫“哈拉吉耶”,是征服后留给当地非穆斯林的私有地,承担着比穆斯林繁重得多的义务,高达全部收入的1/3到1/2.国有地的比重之所以如此大,是因为它包括了国家官吏的禄田和各类封地及给教会的赠地,被分为22个类别或等级。其中,素丹、皇家和大臣总督的土地称为“哈斯”,素丹、大臣、总督之外的高级官员的土地称“泽阿梅特”,而一般的封地则叫做“蒂马尔”,教会土地称“瓦克夫”。国有地占有者一般不能世袭,或只有少部分可世袭。在所有各类封地中,最基本的和数量最多的封地是“蒂马尔”,因此人们也把奥斯曼帝国的土地制度称为“蒂马尔制度”。

    土地是农业时代主要的生产资料,因此“蒂马尔制度”可以说是维系奥斯曼帝国的决定性因素:蒂马尔原本是帝国扩张的产物,为了奖赏军党们的战功而变成了他们的封地即采邑,蒂马尔因此成为帝国君臣关系的纽带;但这些封地或采邑的主人即领主,也因获奖而必须承担为帝国服务,即在战时为帝国提供各种军队及装备的义务,从而使自己成为了帝国战争机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帝国对这些封地的收入实行优惠性的特许税,即封主根据征税权所获收入被允许作为其履行职责和义务的薪俸,及供养士兵和购置装备的费用,从而极大地减轻了帝国的财政负担。不过,这并不是帝国经济制度的全部,在其经济制度中还有几项政策不能不提:(1)“捐赠”制,起源于所有的穆斯林直接履行其忠诚的一种基本需要,但后来转变成政府收取的一种“常税”;(2)“包税”制,实行于一切财政资源提供单位特别是大城市的“包税区”和“委托地”,包税者或“特派员”负责为政府包收税款,同时从财政部直接领取薪俸,或把必交的固定税款之后所余部分留作自己的利润;(3)贸易“优先权”,允许在帝国从事国际贸易的外国商人交纳通常低于帝国臣民的关税(一般在2%—5%),并可不受当局的干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构成了帝国繁荣和强盛的要素,但可能同时也埋下了帝国以后走向衰亡的种子。

    奥斯曼帝国在文化、艺术方面的贡献,既不如拜占庭帝国也不如阿拉伯帝国,因为它较多地继承了突厥人的传统,所有这些都抑制着人们的创造力。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改建,象征性地反映了这几种文化之间的对立和差异。1453年奥斯曼人在占领君士坦丁堡后,它的第一个重大决定就是把圣索菲亚大教堂改为清真寺,而正统的伊斯兰教是禁止给任何生物画像的,为此原拱形圆顶上的涂金彩画,不得不用石灰加以掩盖,这就使原教堂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改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