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活最快乐-适时忍让,方可风平浪静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所谓内心的快乐,是一个人过着健全的正常的和谐的生活所感到的快乐。

    ——罗曼·罗兰

    一个人如能让自己经常维持像孩子一般纯洁的心灵,用乐观的心情做事,用善良的心肠待人,光明坦白,他的人生一定比别人快乐得多。

    ——罗曼·罗兰

    1.心胸宽广成大事

    古往今来,历史证明,心胸宽广的人才可以建功立业,小肚鸡肠的人注定平庸无为。雨果有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只有心胸宽广的人才能体谅别人的难处,谅解别人的错处,关注别人的长处.有的人觉得能否心胸开阔和性格有关,实际上后天的教养往往对一个人的影响最大。当一个人看的书多了,见的世面广了,他的文化素养就会得以提高,视野就会得以开阔,他就会具有一种责任感,就会有意识去关注一些大事情,就会去追逐远大高尚的目标.通过博览群书,他就会逐渐感悟出这样一个道理:茫茫世界,天底下有许多知识需要学习,有许多事情需要完成,如果自己还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而斤斤计较、伤透脑筋,为一些蝇头小利而纠缠不休、耿耿于怀,那实在是愚蠢的做法。只有让自己心胸开阔,学会恬淡和从容面对一切,才能结交更多有识之士,共谋大业,共创佳绩。

    历史上“绝缨宴”传承千古,直至今日仍被后人经常提及。那是在春秋时期,楚国在一场战役中击退敌军,大获全胜。楚庄王十分高兴,决定大摆筵席,大宴群臣。席间丝竹声响,轻歌曼舞,美酒佳肴,觥筹交错,直到夕阳西下时,宴会兴尚未已。于是庄王命令点烛掌灯,继续欢饮。这时大家都略带醉意,为了尽兴,楚庄王特意叫来自己最宠幸的许姬和麦姬轮流向文臣武将们敬酒。

    当大家正在摆宴欢庆的时候,突然刮来了一阵风。这风来得十分迅猛,一下子将蜡烛都吹灭了,刹那间宫里漆黑一片。就在此时,一人趁着这个机会接近美貌的许姬,暗中扯她的衣裙,拉她的嫩手。许姬十分慌张,她左手举袂,右手顺势将那人的帽缨揪下来。她取缨在手,趋步走到庄王跟前,附耳奏道:“妾奉大王命敬百官酒,其中一人无礼,乘烛灭,强拉妾袖。妾已揽其缨在手,大王快命人点烛,看看是哪个小子干的!”庄王听后,他并不是让掌灯人点灯以查出那个失礼的人,而是告诉掌灯者切莫点烛,他要继续和群臣开怀畅饮。同时他还命令大家统统绝缨摘帽,喝个痛快。文武百官感到莫名其妙,将自己的帽缨去掉。随后,庄王才命令点烛掌灯。就这样,那个调戏许姬的人便被遮掩过去了。

    当君臣尽兴而散、楚庄王席散回宫后,许姬怪他不但不惩罚,反而还偏袒罪臣,不给自己出气。楚庄王略微一笑,说道:“此次君臣宴饮,旨在狂欢尽兴,融洽君臣关系。酒后失态乃人之常情,若要究其责任,加以责罚,岂不大煞风景?”这时许姬这才明白楚庄王的良苦用心。

    过了几年,楚庄王伐郑。一位名叫唐狡的战将自告奋勇,主动请缨,率领部下充当先锋,为大军开路。结果他们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大败敌军。当楚庄王战后论功行赏的时候,唐狡拒不接受,他坦承数年前宴会上对许姬无礼的便是自己。正是当时大王的不杀之恩,今日他才能英勇奋战,报答恩情。楚庄王知道后不禁感叹,如果当年自己论罪处罚,那么今日便少了一名得力助手。随后他特意把自己宠爱的许姬赐给了唐狡。

    楚庄王正是不计前嫌,宽宏大量,才会赢得群臣的敬仰,众人的维护。这最终使得他能够平定内乱、夺取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做人也应如此。平日里一个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的人一定会受到他人的排斥;唯有待人和善、宽容大量的人才能够赢得众人的喜爱。

    战国时期,七国争雄,其中秦国国力最强。有一回,赵王得到了和氏璧,秦王想通过十五座城池来换取这个无价之宝。其实这只不过是一个借口,秦王想将和氏璧据为己有。赵王因怕得罪秦国而左右为难,这时蔺相如挺身而出,奉命出使秦国。面对秦国的咄咄逼人,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归赵。赵王为了表示对其的嘉奖,特意封蔺相如为上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群臣商议,觉得自己进退两难。这时蔺相如认为赵王不能示弱,应该按期赴约。于是在蔺相如的陪伴下,赵王动身前去。同时为了防止不测,大将军廉颇在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当赵王到达渑池遇见秦王时,秦王要求赵王为之鼓瑟。赵王迫于无奈,难以推辞,只好鼓了一段。同时秦王还叫人将这件事情记录下来。蔺相如亲眼目睹秦王如此侮辱赵王,心中十分恼怒。为了取得对等的地位,他走到秦王面前,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蔺相如的要求被秦王严辞拒绝。此时蔺相如毫不畏惧,据理力争,迫使秦王也为赵王敲缶。同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在案。

    为了捍卫国家的尊严,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惧秦王,再次立功。赵王特意封他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对此很不服气,他认为蔺相如只是草野之人,仅仅依靠三寸不烂之舌就位居自己之上,扬言要当众羞辱他。蔺相如知道后,尽量避免和廉颇相见。每到上朝时,他总是以自己生病为由请假。

    有一天,蔺相如准备出门,这时正好廉颇迎面而来。于是蔺相如命令车夫转调车子避开廉颇。对此,他的门客很不满意,他们认为蔺相如完全没必要躲避廉颇。这时蔺相如才讲出了自己躲避的理由。强悍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发兵攻打赵国,是因为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如今,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会影响赵国的国威,让秦国渔翁得利。

    当廉颇知道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将个人的仇怨置之度外后,自己羞愧万分,于是他脱衣露体,负荆请罪。自此以后,廉颇和蔺相如不计前嫌,握手言和,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两人化干戈为玉帛,齐心协力保卫赵国。从此以后,“将相和”的故事便成为千古流传的美谈。

    试想当年,面对廉颇的挑衅,如果蔺相如为了一己之私,与廉颇斤斤计较,那么最终结果将是两人明争暗斗,赵国国力衰微。这时最高兴的非秦国莫属。这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蔺相如一时的忍让并不是自己无能,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天下的苍生。由此可见,蔺相如的宽容成就了赵国“将相和”的美谈。

    心胸宽广成大事,睚眦必报终无能。这是历史亘古不变的真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当代青年就应该从中汲取经验,以宽容之心去处理现实中的纠纷。当自己的利益和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要得饶人处且饶人,没必要事事必争,和别人把关系闹僵。和则两利,败则俱损。人际关系就是这样,相信以容人之心来对待一切,一定会和自己身边的人和睦相处,这样自己的生活才会愉快。

    2.用耐力战胜困难

    在非洲茫茫的戈壁滩上,零零星星地点缀着一些五颜六色的小花,它们的名字叫“依米”。“依米”的生长环境十分恶劣,那里气候干旱,土壤贫瘠,不过这些小花却并不畏惧这么残酷的环境,它们的生命力异常旺盛。“依米”仅仅有一条根,这条根蜿蜒盘曲,要经过长达五年的时间才能够伸向地底,到了第六年才能够开花。

    在这漫长的六年的时间里,依米小花为了盼望早日开花,必须在煎熬中苦苦地等待着。它受过炎炎烈日的烘烤,漫天风沙的侵蚀,就连一个小小的虫子也想咬断它的根部。但是不管如何饱受折磨,小花依然顽强地生存着。它默默地忍耐着,等待着。终于有朝一日,它的根伸到了一定的深度,它终于吐出新绿,开出五颜六色的花朵。然而仅仅过了两天,这花便连根一起枯萎,如同昙花一现。在地下忍耐了六年漫长的煎熬,仅仅为了两天瞬间的美丽,这就是“依米”小花的一生。

    “依米”用它生命的轨迹告诉世人:持久的耐力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有了坚韧的耐力,就会有无比的信心去克服所有的不幸。不管困难有多大,战胜它有多难,只要有“依米”小花的精神,就一定会排除万难,直至胜利。

    在一片森林里,人迹罕至,到处是茂密的丛林,鸟儿飞来飞去。不远处隐隐约约出现了四个身影,那是四个骨瘦如柴的男子,他们举步维艰,一起抬着一个大箱子,踉踉跄跄地往前走。这四个人分别是巴里、麦克里斯、约翰斯和吉姆,他们原本是跟随队长马克格夫进入丛林探险的。队长曾经答应给他们只要任务完成他将奖励大家丰厚的工资。然而就在他们任务快要完成时,马克格夫不幸得病,无法医治,长眠于丛林中。

    这四个人手里抬着的大箱子是队长临死前亲手制作的。他在去世前嘱咐大家千万要牢记不要离开这个箱子。如果这四个人把能够将箱子送到队长的朋友麦克唐纳教授手里,他们将会分得比金子还要贵重的东西。马克格夫说完不久便撒手人寰,命丧黄泉。这四个人万分悲痛,他们将马克格夫埋葬在一颗老树旁边,便匆匆上路。

    整个森林十分泥泞,再加上这时正好赶上雨季,连日的大雨使得道路更加泥泞,越来越难走。这四个人已经精疲力尽,浑身无力,而箱子也好像越来越沉重。他们像囚犯一样在泥潭中挣扎着,尽管步履蹒跚,但是有这箱子支撑着他们的精神,他们希望自己出去以后,能够打开箱子,看到无数的黄金白银。

    如果没有这个箱子,他们很有可能会集体崩溃,葬身于这片茂密的丛林。但是他们不甘心一生就这样结束,他们要看一下究竟自己会从箱子里面得到什么。他们原本想在森林里便打开箱子,解开疑团。但是他们必须遵守队长的重托,必须将箱子交给麦克唐纳教授。就在他们最艰难的时候,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扶持,凭借强烈的耐力战胜困难。

    终于有一天,这四个人经过千辛万苦走出了丛林。那时他们仿佛刚刚摆脱死亡线,个个心力交瘁。紧接着他们四个人急忙找到麦克唐纳教授,迫不及待地问起应得的报酬。然而这时教授的回答让他们大吃一惊,教授声称自己并不知情,根本不认识这个箱子。当他们打开这沉重的箱子时,里面的东西让他们大失所望。原来里面并没有他们所期待的白花花的金银,只是一堆无用的木头。

    这时吉姆气得暴跳如雷,大声骂队长是一个大骗子。就连教授麦克唐纳也觉得队长的神经有问题。此时,只有巴里保持沉默,一言不发。过了几分钟,他终于开口讲话了。他非但没有怪罪队长,反而感谢队长。他觉得队长临终前嘱托他们带走的箱子其实是他们的救命支柱。如果没有这只箱子,他们四人或许早已纷纷倒下,丧命于丛林。正是这个箱子点燃了他们对生命的希望,爆发了惊人的耐力。他们通过这个箱子实际上所获得的就是用任何事物包括金子难以获得的生命。

    巴里一语点醒梦中人,其他三人这时才体会到队长马克格夫的良苦用心。原来队长表面上所给予他们的只是一堆谎言和一箱木头,实际上他要激发的是他们强烈的耐力,正是这惊人的耐力使得他们在最艰难的时候没有放弃,让他们得以走出苍茫的丛林。

    人生只有接受阴影,才会有明媚灿烂的阳光。否则,人的一生只会生活在阴霾之中,过着暗无天日的日子。成功也绝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在忍耐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只有学会忍耐,人生才会精彩;只有懂得忍耐,人生才能升华。

    3.缺乏耐性难成事

    在一次人才选拔中,一位著名的田径教练专程到某地物色长跑苗子。在众多的人中他一眼看中了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他观察了那个男孩的身材,发现那个小男孩的先天体质特别适合长跑,于是他特意叫来那个小男孩,让男孩第二天上午给他电话。

    到了第二天,教练房里的电话铃声不停地响,可是每次总是响了六下就停止了,根本等不着接电话的人过来,对方就已经将电话挂了。等到电话铃声再一次响的时候,只响了一下教练就接了。他一听,果然是那个小男孩打来的。教练问前面的几个电话是不是他打来的,小男孩说是他打的。

    教练决定不录用这个小男孩。有人觉得很奇怪,这个男孩的先天体质不是很适合长跑吗?教练究竟为什么最后放弃他呢?那个小男孩在测试的时候不是表现得很出色吗?

    原来教练让小男孩给他打电话本身就是一项测试的内容,那一关小男孩因缺乏耐心没有通过。教练认为电话如果没人接听,铃声要响15下后才会自动断掉。可小男孩每次打过来的电话全部都是半途就挂了,由此可见这个孩子很没有耐性。而作为一个长跑运动员,耐性是最重要的素质,哪怕他有再好的天赋,缺乏了耐性注定没有发展前途。

    其实不仅长跑需要人的耐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需要有耐性。大千世界是由阴晴冷暖组成的,它既有万物复苏的春季,也有烈日炎炎的夏日,既有硕果累累的秋天,也有冰天雪地的冬日。不管骄阳似火,还是寒风刺骨,我们都要学会忍耐,只有经过长时间的等待,才会迎来胜利的曙光。

    黄昏时分,夕阳西下,一个路人在森林中不幸迷了路。天色渐渐变暗,夜幕即将笼罩整个森林,黑暗的恐惧和危险在向路人步步逼近。虽然他的眼前一片漆黑,但他还是十分小心地向前走。他的心里十分明白,只要错走一步,自己就有掉入深坑或陷入泥沼的危险。另外附近那些潜伏在树丛后面饥饿的野兽,正虎视眈眈注意着他的动静。一场狂风暴雨式的恐怖正威胁着他,侵袭着他。此时此刻的万籁无寂对他来说不是往日凡人享受,而是一片死前的寂静和孤单。

    这时,漆暗的夜空中几颗微弱的星光一闪一闪,似乎给黑暗的苍穹带来了一线光明。过了不久,它们又消失在黑暗中,留给人一片迷茫。对于黑暗中迷路的人来讲,眼前一位流浪汉的出现让他惊喜万分,似乎自己看到了生命的希望。

    于是他不禁喜出望外,上前叫住流浪汉,向他探询出去的路。这位陌生的流浪汉十分友善,马上答应帮助他走出困境。但不久路人发现这位陌生人和他一样,都不知前方的路该怎样走。于是他失望地离开了这位陌生伙伴,重新回到自己的路线上来。

    随后他又碰上了第二个陌生人,那人自称自己有逃出森林精确的地图。尽管将信将疑,路人还是决定跟随这个新的导引。后来他们走了一段路,路人才发现这个眼前的陌生人根本是一个自欺欺人的人,他的地图只不过是他自我欺骗情绪的结果而已。

    于是路人再次陷入深沉的绝望之中,这是他毫无办法,只好自己想办法。他无意中将自己的手插入口袋,猛然间他发现了一张地图,借助微弱的火柴光他才发现这张地图才是真正能够帮助他走出森林的法宝。于是他按照图上所指的标志,走出了迷茫的森林。

    面对困难,很多时候大多数人只会一味听取别人的意见,却经常因此缺乏自己独立的思考。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别人的建议并不是不可取,但是任何事情首先要有自己的主见。遇到难处时,首先要自己想办法解决,过于急躁,缺乏耐性只会让事情更加糟糕。

    从前有兄弟两人,他们的家乡气候干燥,连年干旱。于是哥俩决定挖一口水井,这样的话,既能解决自己的饮水问题,又能够灌溉粮食,缓减灾情。

    一开始哥哥先挖,他费尽浑身力气,好不容易挖了一大截,但是仍然不见水的流出。他不禁抱怨:“我实在倒霉,估计是这地底下没有水源,看来我还是到别的地方挖吧!”于是他又到另外一地挖,结果仍是没有找到水源。

    一晃一周过去了,他去了四五个地方,挖了四五个井,结果都是空井。回到家后,他告诉弟弟说:“我一连几天挖了好几个井,都没发现有水源的迹象。看来我们只能听天由命,等待上天给下雨啦!”

    弟弟半信半疑,因为他自己平日里喜欢观察地形,根据他的了解,自己家乡附近还是应该有水源的。于是弟弟决定自己亲自试一下。果不其然,他仅仅挖了一回,就顺利地挖到了水井,终于解决了兄弟俩的燃眉之急。

    这时,哥哥十分纳闷,自己挖了四五回都无功而返,结果弟弟一回就完成了。他开心地握着弟弟的手,说道:“弟弟,你真行!我没有你运气好,一下子就找到了水源。”

    弟弟摇了摇头,回答道:“哥,你误解啦!其实这并不是运气的问题,而是耐力的问题。你知道吗?你没能挖到井水的原因就是你缺乏耐性,没能坚持。虽说你一共挖了五回,但每一次都失败了。其实每一回只要你稍微用劲,就可以挖到井水。但你总是在最后关键的时候放弃。‘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后的时刻仍然需要的是耐性,否则一切都将功亏一篑。”

    这时哥哥恍然大悟,懊悔自己当时的失误。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哥哥自己花费了不少精力,但是就是在最后的时刻放松了自己,没能坚持下来,最终只能是前功尽弃,无劳而返。由此可见,任何一件事情,不管以前如何努力,怎样付出,但只要在最后关键的时刻缺乏耐性,一切都将会成为空谈。

    不管做什么事情,耐性是最重要的。如果一个人没有了耐性,他终将会一事无成。聚沙成塔,聚水成源,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没有了耐性,沙永远不会成塔,水永远不会成源。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有耐心,否则等待他的只能永远是失败。

    4.得让人处且让人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只要稍微容忍一下,大事便会变小,小事便会化无。古人云:“两敌相对,唯当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胜耳。”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发生争执时,只要稍微容忍一下,双方便能化干戈为玉帛,握手言和,否则只能是两败俱伤。忍让有时是做人的策略,它是为了更好地进。而且,表面的忍让不仅调解了矛盾,融洽了双方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它提升了自己的品性。

    唐朝开元年间有一位德高望重的梦窗禅师。有一次,梦窗禅师准备搭船渡河。当船刚要离岸时,远处传来了叫声:“等一等,等一等,载我过去。”船上的人朝河岸上一看,原来是一位骑马的将军。他把马拴在岸边,拿着鞭子朝小船走来。

    船上的人都因怕耽误时间不肯停船靠岸,就连船夫也不愿意。于是船夫向河岸上的人大声喊道:“对不起,请等下一回吧。”只见那位将军十分无奈,在河岸上徘徊,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这时,坐在船头的梦窗禅师对船夫说:“船家,我们刚走了不远,船离岸还很近,麻烦你就行个方便赶紧掉过船头载他过河吧。”船家抬头一看,原来是一位气度不凡的出家师傅在为将军开口求情。出于敬重,船家便将船开了回去,让那位将军上了船。

    那位将军上船后,四处寻找座位。但是这时座位已满,没有空闲的座位。当他看到船头的梦窗禅师时,不管三七二十一,准备拿起手中的鞭子朝着梦窗禅师的头上打。他一边打,嘴里一边骂道:“老和尚,快走开。没看见大爷上船了吗?快把座位让给我。”他的话刚说完,鞭子正好落在了梦窗禅师的头上。鲜血顿时顺着梦窗的脸留了下来,而禅师一言不发,把座位让给了那位将军。

    船上的其他人亲眼目睹了刚才发生的一切,大家对将军的蛮横无理十分气恼。但由于看到他那股威风劲儿,心中又十分害怕,没有人敢直面和他讲理。于是大家窃窃私语,纷纷批评他忘恩负义。

    “要不是禅师的帮忙,他一定不会登上船。”

    “现如今这人是在恩将仇报,不但抢走了禅师的座位,还动手打了自己的恩人。”

    通过别人的私下议论,将军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他十分懊悔。当船靠岸大家陆续走下船后,将军按捺不住心中的内疚,跪在禅师面前忏悔道:“禅师,我真对不起你。”只见梦窗禅师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心平气和地说:“不要紧。出门在外,难免心情不好。”

    梦窗禅师的容忍度实在广阔。“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这是佛家的经典语言。或许正是这使得佛家弟子容忍别人的过失,宽厚对待他人。

    人生在世,不论个人还是集体,只要相互打交道,发生争执与摩擦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事情发生后,当事人之间如何处理争执显得尤为关键。如果彼此冤冤相报,心中总是装着仇恨,那么他们只能整日生活在相互埋怨之中。长期这样,人们之间满脑子想的只有没完没了的仇恨,人们只会陷入无休止的烦恼之中。

    相传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名叫海格力斯的大英雄。有一天,他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突然他发现自己脚下有个东西很碍脚,他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个类似袋子的东西。出于愤怒,海格力斯使劲踢了这个袋子一脚,没想到这个袋子竟然膨胀起来,而且它越来越大。海格力斯恼羞成怒,从地下捡来一根木棒砸它,希望将它捅破。事与愿违,只见那东西变本加厉,竟然大到把路给堵死了。

    这时,一位圣人路过此地,他告诉山海格力斯说:“朋友,请你别动它,忘了它,离它远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犯它,它便小如当初;你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挡住你的路,与你敌对到底。”

    就像那个仇恨袋,如果人们之间没有了宽容与谅解,那么世界上便只有漫天的指责和埋怨。所以当矛盾产生时,只要稍微容忍一下,我们的世界便会充满和谐,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安宁。

    历史上“六尺巷”的故事家喻户晓,这源于康熙年间宰相张英家人和邻居的一场争执。清代中期,宰相张英的老家在安徽省桐城县,他十分孝敬父母,将老母亲安顿在老家,经常回家探望。他的邻居是一位姓叶的侍郎。

    张英在一次探家时发现家里的房子略显破旧,于是他想给母亲整修一番。恰巧这时,他的邻居也计划扩建房屋,想占用两家中间的一块地方。两家人毗邻而居,彼此都要建房,都想占用中间的地皮,因此双方发生了争执。

    张家最先开始挖地基,随后叶家便派人在后面用土填上。张家人十分气愤,他们在叶家拿尺子量地时,一哄而上夺走了工具。为此两家多次争吵,均不让步,最后无果而终。

    张老夫人一气之下,写信给儿子,希望张英亲自回来摆平此事。张英知道情况后,给老家人写了一首短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写完后他立即派人送回了家。

    张老夫人原本以为儿子会亲自回来处理此事,没想到自己等来的只是一封信。她看见书信后,顿时恍然大悟,马上理解了儿子的意思。于是她命令手下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

    他的邻居见状,深受感动,觉得十分惭愧,也决定退地三尺,建宅置院。不仅如此,他还亲自登门道歉。从此两家的院墙之间便多了一条宽六尺的巷子。

    后来这件事情被纷纷传颂,成为美谈。当地人还特意给这条巷子取了一个名字“六尺巷”。甚至还有人作了一首打油诗来纪念它:“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

    得让人处且让人。只要稍微容忍一下,矛盾便会轻松消除,争执便会迎刃而解。因此人们在今后的交往中要宽容待人,以理服人。

    5.让人三分又何妨

    “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此涉世一极安乐法。”世界上人与人相处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与冲突,矛盾双方如果互不相让、针锋相对,结果只能两败俱伤。这时,“留一步,让三分”不失为一种不错的解决方法。

    历史上儒教始祖孔子曾经周游列国。相传有一天,孔子在游列国时,看见两个猎人在远处争论得面红耳赤,唾沫横飞。他走近一了解情况,原来他们是为了一道算术题。矮个儿觉得三乘以八等于二十四,而高个儿却坚称是二十三。仅仅为了一个算术题的答案,两个人争论不休,毫不退让,甚至差一点就打起架来。最后两人经过商量,决定进行打赌。于是他们想请一个圣人来进行裁定,正好他们看见孔子从远处过来,所以他们便请孔子作裁判。如果他们两人中哪一家输了,就要给赢家一天的猎物。

    孔子对那个高个儿说:“你认为答案是二十三,你说的是正确的。”

    矮个儿听后哈哈大笑,对孔子说道:“你贵为圣人,竟然连三八二十四都弄错,实在是徒有虚名呀!”

    孔子说道:“三乘以八等于二十四,你说得对。这原本是一个小孩都不争论的问题,你只要心知肚明就可以了。你为什么还和一个根本不值得认真对待的人讨论不值一提的问题呢?”

    矮个儿听后似有所醒。孔子语重心长地对他讲:“那个人虽然得到了猎物,但他却得到了一生的糊涂;你是失去了猎物,但得到了深刻的教训。”矮个子猎人听了孔子的这番话,连连点头,对孔子的精神境界钦佩不已。

    宋朝一位大哲学家邵康节因精通《易经》而出名,他和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是表兄弟,同时他又与苏东坡有所往来,而二程和苏东坡一向不睦。

    当时邵康节已经病入膏肓,命在旦夕,平日里二程兄弟在病榻前精心照顾这位表兄弟。这时有外人前来拜访,程氏兄弟得知来者是自己的对手苏东坡后,就下令吩咐千万不要让苏东坡进来。邵康节当时躺在床上不能自语,他只好举起双手来比作一个缺口。程氏兄弟有点莫名其妙,不知手势的意思所在。不久,邵康节稍微喘过气来,说道:“把眼前的路留宽一点,好让后来的人走走。”他话刚说完,便咽气而亡。

    邵康节的话语重心长,令人深思。人生路上少点计较便多点信任,少点埋怨便多点理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留有余地会使自己一生受益,给自己留下生机和希望。

    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则传说:太阳神阿波罗的儿子法厄同驾着豪华的太阳车在天宫恣意驰骋,横冲直撞。当他驾车来到了一个悬崖峭壁的地方时,恰好遇上了月亮车。

    当时月亮车正准备掉头退回,法厄同凭借太阳车辕粗力大的优势,丝毫没有给对方留下一点回旋的余地。当法厄同看到月亮车难以自保,自己竟然幸灾乐祸。此时他并不知灾难正悄悄向自己迈进。原来他的太阳车也正走上绝路,甚至连掉转车头的余地也没有了。当时他向前一步是危险,后退一步是灾难,最后他万般无奈,只能葬身火海。

    这则故事意在提醒人们说话办事要给别人留有余地。只有与人方便,才能够自己方便。如果不怀好意将事做绝,只能是两败俱伤,后果自负。

    在一个校园里有一片柿林,每当柿子成熟时,总是挂满又大又甜的柿子,它们沉甸甸的,都快将树枝压弯了。尽管学校明文规定“未经管理人员许可,不得私自进入园内采摘果实”,但是还是有不少学生违背校规,抓住机会偷几个柿子解解馋。

    那是一个周末的夜晚,明月高照。学生刚刚上完自习课,整个教学楼的灯都给熄灭了。有三个学校的舍友觉得柿林的管理人员应该回家了,于是他们便想乘着这个机会偷柿子解馋。他们三人找来了手电筒,进行了明确的分工。经过商量,他们决定三人中间,一人在园外负责看人,一人上树摘柿子,一人在树下接柿子。于是他们便紧急行动,不到一会儿他们便装满了一包柿子。就在大家洋洋自得的同时,突然那位放风的舍友喊道:“管理人员来了,大家赶紧走!”

    树上的舍友一听,觉得大事不妙,赶快从树上往下滑。然而这时守柿林的老者已经赶到,正好逮住他们。就在他们惶恐不安的同时,让他们惊讶的是那位老者缓缓地用手电照在树上,告诉在树上的舍友别着急,下来时要注意安全。

    当他们三人站在老者对面的时候,他们面红耳赤,解释道:“我们想吃柿子,于是就想摘几个。”没想到那位老者竟然没有斥责他们,他说道:“大家想吃柿子和我说一声,晚上摘柿子多危险。”

    这三个人心里清楚,他们的学校向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如果这次他们被学校通报,将来会影响他们的毕业。

    就在他们在这里周旋的时候,校保安处的两个值勤人员听到响声赶到了。这事要是让他们知道,那肯定等待他们的是严厉的处分。只见他们手里拿着电筒,一个还拿着违规学生登记本,严肃地询问:“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是不是有人在偷柿子?叫什么名字?”

    让学生意外的是,老者抢在他们前面说道:“今晚闲着想吃柿子,就叫了三个刚下自习的学生帮我摘几个尝尝。”

    “不可能吧?摘几个柿子用得着包吗?肯定是你有私心,想拿到校外去卖。”值勤的人不怀好意地说。

    “不信你可以问问他们啊!”老者平静地说。

    于是他们异口同声帮老者圆谎。值勤的人悻悻然走了。

    老者说:“孩子们,回去吧,以后可别再犯错误,前途要紧!”

    后来,老者的身影再也没有出现在校园里。原来学校认为老者私自在夜里偷学校的柿子到外面卖,被学校辞退了。正是老者的谅解让三个学生免于受到处分。如果老人如实坦白,他不会丢掉自己的工作。而受处分的将是三个涉世未深的学生,他们将会因一时的冲动付出惨重的代价。

    6.谅解别人,宽容自己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当别人犯错时,当面指出会让别人有失尊严,宽容对待反而是一种促使他人改正错误的方法。

    一天清晨,寺院的长老起床后在院里徘徊。突然他发现在寺院的高墙旁边有一把椅子,一看便知道一定是贪玩的小和尚借椅子溜到寺外去了。于是长老搬走了椅子在那等候。午夜,外出的小和尚爬上墙借着“椅子”落地了,忽热发现“椅子”软绵绵的,有点弹性。落地后,小和尚仔细一瞧,原来是长老用自己的背来接他。小和尚惊慌不已,仓皇而逃。

    从此以后,小和尚每日诚惶诚恐,等候长老发落自己。让他惊讶的是长老居然没提这事。后来小和尚才意识到长老的宽容的用意所在。以后他不再贪玩,苦心修炼,若干年后成了寺院的新长老。

    以上这个故事实在让人深思。如果长老发现小和尚的错误后,用寺规严加惩处,以儆效尤。或许小和尚只是身体上受到了体罚,但他的内心深处仍然没有戒了贪玩的欲望。说不定他还要屡次三番地犯错,也不会静下心来用心修炼。但是长老的既往不咎让他内心难以原谅自己,从而发人深省,彻底悔改。由此可见,谅解是处理事端的灵丹妙药。

    当袁盎是吴王的相国时,有一次他发现自己手下有一从史竟然和自己的侍儿私通。他并没有张扬,仍同旧日一样对待从史。有人私下告诉从史:“相公已知汝与侍儿私通,若不速逃,且将治汝之罪。”从史知道自己的奸情败露,极为惊恐,仓皇逃走。袁盎闻信,自己亲自驱车追赶,将从史追回。从史自以为自己的事情败露,一定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袁盎用良言抚慰了他一番,并且将侍儿叫来,特意赐给了从史。自此以后,从史对袁盎感激不尽,一直念念不忘。

    景帝时,吴王准备预谋反叛。他派遣都尉围守袁盎的住处,准备将袁盎当场杀死。恰好此时从史是都尉部下,充当司马。他意识到自己报答恩德的机会来了。由于自己身边的耳目众多,他一时难以想出对策。后来他终于想到一妙计:只有用酒灌醉守卒,才能救恩人出袁盎。

    当时从史手边钱财无多,无奈他只好变卖自己随身的衣物,终于凑得一笔钱文。他仔细盘算,自己的同伴有五百人,如果将他们一一灌醉,大概需要两石醇酒。于是他准备了两石醇酒。后来他又想到五百人分散在四面八方,层层围守,此时的权宜之计只能是灌醉数十人,方可寻求出路,立马逃走。

    那时恰逢寒冬腊月,天上下起鹅毛大雪。兵士们蜷伏帐棚之内,个个冻得身体僵硬,浑身发抖。当黄昏来临,司马将自己特意备好的两石酒打开,唤集同伙数十人,一齐饮酒。当时大家正饥寒交迫,忽然闻到扑面而来的酒香,喉中不禁作痒。当他们听说这是司马请客,各个欢喜不已,拿来大碗痛饮好酒,一饮而尽。他们彼此相互进酒,不到片刻便将两石醇酒喝得点滴毫无。不久他们便纷纷倒下,个个烂醉如泥,倒头便睡。

    从史见众人已经睡熟,悄悄走到袁盎身旁,将他叫醒,低声说道:“君可趁此逃走,吴王已定明日斩君,迟恐无及。”袁盎和从史多年未能见面,这时早已忘记对面是何人。他觉得自己与他素昧生平,忽然前来唤他逃走,心中半信半疑,问道:“君是何人,何为如此?”司马从史将他们之间的事情娓娓道来,说明了情由。

    袁盎得知后恍然大悟,定睛细看,果然是当年的从史。于是他向司马表示感谢:“感君厚意,唯是君有老亲,我何苦累君?”从史道:“君尽管放心前去,臣亦逃走,已将吾亲藏匿,不致遇害,可勿虑。”他赶紧催促袁盎:“事不宜迟,即此请行。”于是在从史的暗中帮助下,袁盎得以成功逃脱。从此,“袁盎不杀从史”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它展现了袁盎宽容待人的广阔胸襟,更展示了从史知恩图报的高贵品质。

    古人云:“取大节,宥小过,而士无不肯用命矣。”一个人在与别人的相处过程中,只有宽恕别人的过失,对别人的短处表示谅解,才会获得双赢,共同进步。相反,一个事事必争、寸步不让的人,结果只会两败俱伤。

    从前有两头山羊准备过河。由于河上只有一个独木桥,它们走到桥中间时正好相遇。由于桥面太窄,它们谁也无法通过。此时如果它们之间有一位相让,那么它们便很快可以通过。然而这两只山羊毫不示弱,最后它们在桥上用羊角彼此顶撞,以死相拼。最终这两只双双跌落桥下并被河水吞没。

    两只山羊不懂得相互谦让,最终双双丧命,实在不值。有时适当地谦让会让自己的利益暂时受到损失,但立足长远则会受益无穷。因此学会谅解会给人带来身心的愉快,交到推心置腹的朋友。相互谅解,大家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何乐而不为?

    7.忍耐一时,成就一世

    在人生的道路上,空有远大的理想是万万不行的。要想让理想变成现实,绝非轻易之事,它需要每个人长久时间地默默努力与付出。一个人只要拥有了忍耐的宝贵品质,他就会排除万难,锲而不舍,他的人生便会发生惊人的壮举。有了它,对艰难困苦就不再听之色变,而是理智应对。

    勒格森·卡伊拉,一个出身卑微、来自非洲的家伙。他一直希望自己能够接受美国先进的教育。在周围的人看来,这是一个痴心妄想的家伙,他的理想总是异想天开,让别人觉得不可思议:家住贫穷落后的非洲的他,希望有朝一日接受美国的先进教育。他希望自己能像他心目中的英雄亚伯拉罕·林肯那样,出生贫寒却闻名遐迩,成为美国总统,一生为解放黑人奴隶进行不懈的斗争。他希望自己也像华盛顿那样,粉碎万恶的奴隶制度,成为一位伟大的改革家和教育家。为此,他身上仅仅带着维持五天的食物和他的两本宝书《圣经》和《天路历程》,踏上了他的人生旅途。他将徒步从他的家乡尼亚萨兰(今马拉维)的村庄向北穿过东非荒原到达开罗,在那儿可以乘船到美国,开始他的大学教育。

    在勒格森眼中,他既不了解自己所要就读学校的情况,也不清楚大学是否会接受他,尽管身无分文,他从未放弃,依然出发。在崎岖不平的非洲大地上,他战胜重重困难,艰难跋涉了五天。五天之后,他身上所带的食物已经全部吃完,水也将近喝完,他将面临缺少食物的境地。只要他转身回到家乡,他将不会饱尝饥饿,忍受痛苦,但是他明白回头意味着放弃,他将重新回到贫穷和无知。他对自己发誓:不到美国绝不罢休,不管前行遇到任何困难,他将毅然前行。

    凡是勒格森每到路过的每一个村庄,他都会格外小心,因为他难以判断当地人对他究竟是友善的还是敌意的。每天他吃的是野果和其它可以吃的植物,过的是以大地为床、以天空为被的生活。艰难的旅途生活让他饱受折磨,本来身材瘦弱的他显得更加面黄肌瘦。有一次,他不幸因受雨淋而发起高烧,而且高烧持续不退。不幸中的万幸是他遇到了一位热心肠的陌生人。那位好心人知道他的境况后十分同情他的处境,悉心照料他的起居,用草药为他疗伤。

    在恢复的过程中,勒格森也曾几度因心灰意冷而想放弃,回家。但是每当看到自己爱不释手的两本书,重温那些滚瓜烂熟的语句,他马上恢复自信,痛下决心绝不放弃。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勒格森到达了乌干达首都坎帕拉。通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勒格森的体质逐渐强壮起来,但是他的身体还是十分虚弱,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彻底痊愈。于是他决定自己先暂时住在坎帕拉保养身体,等痊愈后再另行打算。他这一呆就耗费了半年时间,在此期间他并没有贪图享乐,而是利用业余时间到各种图书馆贪婪地阅读各种书籍。有一次他无意中发现了一本介绍美国大学的书,他如获至宝,仔细阅读。令他万分惊喜的是其中夹着一张珍贵的美国地图。这张图深深地吸引着他,图中鲜明地标注着他理想中的学府的位置。

    勒格森所申请的第一个具体的院校是位于华盛顿佛农山区的斯卡吉特峡谷学院。在常人眼里,这根本是痴心妄想,不可能实现。但是勒格森还是决定给学院的主任写信,向他讲明自己的境况,同时还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奖学金。勒格森的坚持深深地感动了斯卡吉特的主任,他接受了勒格森的申请,还特意向他提供了奖学金,为他找到了一份工作,通过工作赚来的工资足以支付他上学期间的食宿费用。

    尽管学校答应录取勒格森,但是接踵而来的一大堆麻烦事情又来了。要想去美国,勒格森必须持有护照和签证才可以去往美国。可是由于得到护照他必须向美国政府提供确切的出生日期证明。更糟糕的是要拿到签证,他还需证明他拥有可使他往返美国的费用。勒格森只好再次拿起笔给他童年时起就曾教导过他的传教士写了份求助信。结果传教士们通过政府渠道帮助他很快拿到了护照。然而,格勒森还是缺少领取签证所必须拥有的那笔航空费用。

    勒格森并没有放弃信心,他重振旗鼓,继续向开罗前进,他相信自己一定能通过某种途径得到自己需要的这笔钱。正是他非常坚信这一点,他花了自己仅有的一点积蓄买了一双新鞋,使自己不必光着脚走进学院的大门。

    几个月过去了,他勇敢的旅途事迹也渐渐的广为人知。当他身无分文,筋疲力尽地到达喀土穆时,关于他的传说已经在非洲和华盛顿佛农山区广为流传了。斯卡吉特峡谷学院的学生们在当地的市民的帮助下,寄给勒格森650美元,用以支付他来美国的费用。当他得知这些人的慷慨帮助后,格勒森疲惫地跪在地上,满怀喜悦和感激。

    经过两年多的行程,勒格森终于如愿以偿,来到了斯卡吉特峡谷学院。他手持自己宝贵的两本书,骄傲地跨进了学员高耸的大门。毕业后,勒格森并没有停止自己的奋斗。他继续进行学术研究,并到达英国成为剑桥大学的一名政治学教授,同时还是广受尊重的权威。

    勒格森的经历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传奇,他的事迹足以说明一个人只要具备强烈的自制力,他就会忍受千难万险,逐一战胜前行路上的重重障碍。因此,一个人耐力持久的程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尤为重要。它的光芒将会指引着人们向着自己心中的理想迈近。

    8.宽恕他人不计较

    佛教《六度集经》中记载着这样一个经典故事。它的主人公是长寿王和他的儿子。相传长寿王爱民如子,慈悲为怀,国家政通人和,人们生活安居乐业。他的邻国贪王见状后,对长寿王的国家觊觎已久,准备出兵侵略该国。长寿王得知后十分不安,因为他知道战事一旦爆发,遭殃的还是贫民百姓。经过慎重考虑,为了无辜的百姓,避免战争发生,他决定主动放弃王位,让位给贪王,而他则准备和儿子退隐山林,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就这样,贪王轻而易举地就占领了长寿王的国土。

    然而贪王贪心不足,不知廉耻,竟然恩将仇报,派重兵抓拿长寿王父子。长寿王原本已经寄心山林,但是这一下子破坏了他的生活。这时,梵志远道而来,决定投奔长寿王。而长寿王为了让梵志获得赏金,自愿舍身让贪王捉到。残暴的贪王故意在长寿王国都通衢上,公然火烧长寿王,以逞己能,以警大众。

    长寿王在临死前,看见自己的儿子长生正乔装为樵夫的儿子混杂在人群中。当时他的儿子眼看着自己的父亲即将受刑,残忍死去,双眼冒着怒火,满怀仇恨。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秉承以德报怨的家风,长寿王向天宣示他以仁为戒的遗训。长生尽管深知父亲的良苦用心,但是父亲被残害的一幕让他刻骨铭心,他决定为父报仇。后来多才多艺的长生,利用在大臣家为仆役的机会,取得贪王的赏识,成为贪王的贴身侍者。

    一次贪王外出打猎,长生也陪同前行。长生认为这是报仇雪恨的良机,于是刻意让贪王脱离贴身随从,迷失在山林间。贪王精疲力尽,累得浑身无力,决定在森林里小睡一下。同时,他还将随身的配剑卸下,交由长生保管。正当贪王熟睡之际,长生觉得这是报仇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他拔剑而出。可是就在他下手之前,他忽然想起父王临终前的叮咛,让他以德报怨,继承家风。这感化了他以牙还牙的固执,长生不禁缓缓抽回了剑。

    就在此时,贪王突然从噩梦中惊醒,不安地说道:“我梦见长寿王的儿子要杀我,怎么办?”

    “大王不要惊惶!有贱民在此护卫您。”长生佯装回答道。

    于是贪王听信他的话,又安然入睡。长生经过再三考虑,最终决心尊奉父亲的仁戒,原谅贪王。同时他还主动向贪王表明他的真实身份,请求贪王赐他一死,以免后患。贪王在震惊之余,被长寿王父子以德报怨的仁行深深感动。他后悔不已,决定将国土归还长生。从此两国互通往来,结为兄弟之邦。贪王也改变了以前的恶习,善待子民,受到了人民的爱戴。

    长寿王为了子民的幸福,宁可牺牲自己的性命;他的儿子长生继承父志,原谅了自己的杀父仇人;贪王原本残暴无比,最终也被感化得爱民如子。这就是宽恕的力量。它能够让仇深似海的敌人化为亲密无间的朋友,能够化干戈为玉帛,化腐朽为神奇。

    很久很久以前,茫茫大海里住着两条性格迥异的龙,他们一个生性刚直,一个则慈悲宽容。一天,刚直又爱玩的龙说:“在海里,所有可以观赏的景物我们都已经看过了,每天过同样的日子没什么意思。不好我们一起去陆地上开开眼界,怎么样?”

    另一条回答:“如果不小心在陆地上遇到恶人,一定会有麻烦的。况且以龙的真身出现,也会让那些人受到惊吓的。”

    爱玩的龙又说:“我有个好办法,我们可变化成小蛇啊。如果路上没有行人,我们就在道路上游玩;如果有人出现,我们就躲到路边不让他们看到。这样既不会惊吓他们,也不会被他们伤害。这样不是很好吗?”

    那条生性慈悲的龙见朋友这么渴望到陆地上去,于是就同意了它的建议。两条龙一起来到陆地上,变化成两条小蛇,准备到处观赏游玩。但是没多久,它们就遇到了一条毒蛇。毒蛇看到这两条小蛇,就不怀好意的竖起前半身,吐出毒液,想要加害它们。爱玩的龙见毒蛇有眼不识泰山,还无缘无故地要加害它们,非常地愤怒,就要加以报复。但是那条慈悲的龙立刻制止了它,说:“我们是菩萨行者,对于不知因果、随顺习气的众生所犯的过错,都应当宽容、原谅他们。毕竟我们懂得因果,而他们不懂。而且,能忍众生所不有忍,这是圣者的教训,我们一定要遵循。”然后又说:“只知道依照自己的贪念欲望而行动的人是狂夫,没有仁义之心。嫉妒心、报复心会把我们引向深渊,只有安忍而不动心,才是菩萨行者所当为。”

    爱玩的龙本来已经起了嗔恨心,听到朋友的话之后,马上自惭起来,便放弃了报复的念头。两条龙见毒蛇总是想要加害它们,为了不让它再犯错,就决定回到海里去,这样毒蛇没有了可以加害的对象,也就不会再犯错了。

    当两条龙恢复真身,显现它们的神威时,天地都为之震动,乌云涌起,大雨普降,令人鬼都为之震惊。而原来在一旁虎视眈眈的毒蛇,看到自己想加害的小蛇竟然是龙的化身,才知道自己刚才犯了大错,差点就因此断送性命,不由得惊惶恐怖,羞愧难安。

    那条慈悲的龙就是释迦牟尼佛,刚直又爱玩的龙就是他的弟子阿难尊者,而毒蛇,则是一再加害佛陀、且不断被宽恕的提婆达多。

    宽恕他人,特别是原谅对手,这好像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因为他们心中放不下已有的仇恨,他们希望的是看到对手惨败甚至倾家荡产的下场。然而当对手真的如他所愿,误入歧途、走上绝路的时候,他们的心理又曾好受?因此,与其事后后悔万分,不如事先原谅对方。所以宽恕敌人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9.退步为求进步,宽人是为利己

    《菜根谭》中有一句话:“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根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是利己的根基。”因此学会忍住自己的私欲怒火,便是助你默默积累,有朝一日成就大业。忍耐是大智者所为,是一种生存智慧。一个人,你能把“忍”的功夫做到多大,你将来的事业就能成就多大。

    秦汉时期,匈奴冒顿杀死了自己的父亲,顺利地登上了单于的宝位。没过多久,强盛的东胡便派使者对冒顿说,希望能得到头曼单于生前的千里马。于是冒顿就把大臣们召到一起,向他们征询意见,大臣们都说:“不能把千里马给他们,这可是匈奴的宝马。”冒顿摆了摆手说道:“怎么能和人家做邻居却舍不得一匹马呢?”冒顿就把千里马送给了东胡。

    一段时间过后,东胡人以为冒顿害怕自己,就又派使者对冒顿说,希望单于献上一个阏氏。冒顿又召来了大臣,向他们说了这件事,大臣们愤怒地说道:“东胡得寸进尺,竟敢索要阏氏,请您允许我们率兵讨伐他们。”冒顿仍旧说:“怎么能和人家做邻居而吝惜一个女人呢?”就把自己所爱的阏氏送给了东胡。

    这样东胡就更加狂妄了,竟向西发动侵略。原来匈奴和东胡之间有一片荒芜地带,无有人居住,双方各在自己的边缘地带设立守望哨所,但东胡却想独自占有它。

    一天,东胡派使者对冒顿说:“匈奴和我们边界哨所相接壤的荒弃地区,匈奴人不能到达那里,我们想拥有它。”冒顿征询大臣们的意见,有的大臣说:“这块地方没有多大用处,让给他们也没有关系。”这时冒顿非常生气地说:“土地是一国之本,怎么可以随便送人呢!”接着他又把凡是说可以给东胡土地的人都杀掉了。于是冒顿整顿兵马,率领大军攻打东胡。并下达命令:退后者皆斩。

    冒顿率兵直奔东胡,由于东胡过于骄傲而没有多加防备,因此很快就被击溃了,于是冒顿很顺利地打败东胡军队,杀死东胡王,并掠走了东胡的人民和牲畜。回国以后,又向南吞并了楼烦和白洋河南王,向西赶跑了月氏。

    古今中外,凡是成就事业的人都深知忍耐的重要性。他们知道忍耐不是懦夫软弱无能的表现,而是勇士在韬光养晦以等待时机成熟。一时的忍气吞声是为了日后的光明前途,一时的含泪度日是为了将来的成功之时。忍耐是高明之人的谋略,是为人处世的上上之策,是一贴利于减轻所有痛苦的膏药。

    在历史上,大凡有智慧的人在面临危险时,都能冷静地面对,适时地忍耐退步,化解险情,求得生存,然后再伺机而动,取得胜利。

    春秋末年,赵简子作为晋国六卿之一,他在临终前立下遗嘱,让自己的二儿子赵无恤作为他的继承人。董阏于是他的臣僚,他感到很奇怪,问简子:“历来的规矩是以长子继位,无恤是庶出又非长子,怎么可以立后呢?”

    赵简子回答道:“在我的所有儿子中,唯有无恤能顾全大局,委以重任,将来为国家忍受羞辱。”

    不久赵简子去世,他的二儿子赵无恤继位。时隔不久,晋国的大贵族知伯来拜访赵国。为了表示欢迎,无恤专门设宴招待知伯。可是知伯傲慢无礼,酒席间对赵无恤百般侮辱,可是赵无恤并没有发怒,他还劝知伯不要生气。但知伯不知好歹,竟然当着众人的面打了无恤两个响亮的耳光。

    知伯的无礼举动让无恤的左右侍臣义愤填膺,他们纷纷要求无恤杀死知伯。可是无恤并没有听取他们的建议,他说道:“先君之所以立我为后,是由于我能为社稷忍辱,如果我因小失大,竟然杀人,岂不是辜负了先君的一片苦心?”

    十个月后,不知廉耻的知伯倚仗着自己强大,要向无恤勒索领地。对于这无理要求,无恤没有答应。结果知伯恼羞成怒,派遣重兵围困无恤在晋阳,同时他还决汾水灌城,大有一口吞吃之势。

    赵无恤并没有因此认输,失去信心,他仍然顽强御敌。第二年,无恤联合晋国的韩、魏二卿分兵出击,彻底击溃了知伯军队,形成了历史上“三家分晋”的局势。

    忍耐不能代表人格的渺小、自我的萎缩,它是将可贵独立的自我暂时隐藏起来,这时的忍耐软中透硬,柔中带刚。忍耐之士不惜以牺牲自己独立人格为代价,在忍耐中为自己的成功做默默累积。众所周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后打败吴国,勾践的这种忍辱负重的精神可以说是到了忍耐的极限。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交战,结果吴国不敌越国,最终兵败。当时,勾践是越国国王,而吴王夫差刚好继位。为了替父报仇,夫差立志使吴强大起来,蓄势向越进攻。经过两年的精心准备,吴王在大将伍子胥的辅佐下向越发起猛烈进攻,一举打败了越国。

    越王勾践最后走投无路,他对自己当时的状况非常清楚,要想日后东山再起,就必须把自己的心思隐藏起来,在吴国忍辱负重。否则,不要说东山再起,恐怕连命都保不住,最终他与夫差达成和议,条件是要他和妻子到吴国做奴仆。

    不久,勾践夫妇便履行承诺,到吴国甘愿受辱。为了替父报仇,夫差对勾践百般羞辱,令他们在父亲的坟旁养马,过着忍辱负重的日子。平时他们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粗布单衣,住的是一座冬天如冰窟、夏天似蒸笼的破烂石屋,每天都是一身土、两手粪,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了三年。

    夫差出门坐车时,为了羞辱勾践,他总是要求勾践在车前为他领马。每当勾践从人群中走过时,就会遭到他人的讥笑:“看,堂堂一个国王现在沦落成马夫,这样还活着,要是我啊,早就死了算了。”

    勾践每每听到这样的讥笑时,心在滴血,但他脸上仍然表现得笑容可掬,装作不在意的样子。他知道,一旦他不能将自己所有的情绪伪装好,自己东山再起的心思就会被夫差识破,到时候要忍受的就不只这些了。所以,勾践忍受了权势、地位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巨大痛苦,忍受了夫差的奴役。

    一次夫差病了,勾践前去探望,正好赶上夫差大便,待吴王出恭后,勾践尝了尝吴王的粪便,便恭喜吴王说他的病即将痊愈,请夫差放宽心。这件事改变了夫差对勾践的看法,也改变了勾践的命运。或许勾践真的精通医道,或许勾践是在奉承吴王,或许是上天给勾践东山再起的机会。总之,夫差在勾践探望过后,病情真的好转了,而且很快就痊愈了。夫差见勾践对自己忠心耿耿,经过这三年的磨难已经放弃了复兴越国的想法,最后吴王赦免了越王,让他回到离别已久的越国。

    这时越王勾践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复国,于是就每天让自己的身体劳累,让自己焦虑地思索,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仰起头尝尝苦胆的滋味,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

    他对待贤明的人毕恭毕敬,对待宾客厚礼相赠,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最后勾践苦心励志,发奋图强,一举打败了吴国,创下了历史上以小打大、以弱胜强、以卵击石的人间神话。

    由此可见,忍耐可以作为保存自己力量的重要手段。当敌我力量差距悬殊时,忍耐是一种最为明智的退却手段,不仅不会消磨自己的元气,而且还会慢慢地蓄积力量。这种忍耐绝不是对传统的习惯势力、落后势力的妥协和投降,一旦时机成熟,羽翼丰满。它便会乘其不备,猛然一击,让邪恶永不翻身。

    10.做人最好要低调

    民间有这样一句谚语:“低头的是稻穗,昂头的是稗子”。稻穗越成熟,果实越饱满,头便垂得越低;而稗子则整天总是抬高头颅,显示自己。理智的人向来都懂得低头做人的学问,他们知道在浩瀚无垠的社会中,每个人只不过是凡夫俗子,十分渺小。当一个有志青年把奋斗目标看得更高时,更要在人生舞台上唱低调,在生活中保持低姿态,把自己看轻些,把别人看重些。人生学会低头,便会受益一生。因此,低头是做人的一种智慧。

    有人曾经问过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这样一个问题:“你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说天与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迟疑地说:“三尺!”那人不以为然,说道:“我们每个人都五尺高,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那不是捅破苍穹了吗?”苏格拉底笑着说:“所以,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要长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

    其实,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自认怀才不遇的人,往往看不到别人的优秀;愤世嫉俗的人,往往看不到世界的美好;只有敢于低头并不断否定自己的人,才能够不断吸取教训,才会为别人的成功而欣喜,为自己的善解人意而自得,才会在挫折面前心安理得。

    当你从困惑中走出来时,你会发现,一次善意的低头,其实是一种难得的境界;低头亦是一种能力,它并不是自卑,也不是怯弱,它是清醒中的一种嬗变经营。

    如果把我们的人生比作爬山,有的人在山脚刚刚起步,有的正向山腰跋涉,有的已信步顶峰,但此时,不管你处在什么位置,请记住:要把自己放在山的最低处,即使“会当凌绝顶”,也要学会低头,因为,在你所经历的漫长人生旅途中,总难免有碰头的时候。

    富兰克林被称为美国之父,曾经参加了《独立宣言》的起草。作为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科学家,他一切辉煌成就的取得和他“低头做人”不无关系。

    富兰克林年轻时曾经目中无人,有点傲气。有一天,他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他昂首挺胸往前走,由于门比较小,门框过于低,他稍不留神自己的头被撞在了门框上。这让他十分狼狈。出门迎接他的前辈见状后,笑着说:“很疼吧!可这将是你今天来访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

    从此以后,富兰克林不再像以前那么盛气凌人,而是将“低头”作为自己人生的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学会低头。他曾经说:“这一启示帮了我的大忙。”

    学会低头,不仅是像富兰克林这些伟人们应该具有的品质,普通大众也应该时刻懂得低头,因为低头做人是人生的一门学问。

    人活一辈子,肩上承担的重负会压得让人喘不过气来。这时不妨用“低头”来应对。懂得低头,一个人就会卸去重担,抛下一些没必要的负担,从而放松自己,愉悦身心。懂得低头,一个人就会放下身段,仔细反省自己,找到自己的不足,正视自己的缺点。

    做人最好要低调。只要稍微低一下头,人生的道路便会越走越远,才会不断取得新的飞越。

    11.在隐忍之中累积

    凡是成大事者都懂得隐忍之术,他们曾经长时间在默默中累积,就像火山爆发前的酝酿,一旦等到时机出现便整装待发,以弱者的姿态作出强者的举动。《菜根谭》中有一句话:“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做人的明智之举是将智巧隐藏在笨拙中,不可显得太聪明,否则锋芒毕露只会失败。因此立身处世最有用的救命法宝是宁可随和一点,也不可太自命清高,要学会以退求进,这才是明哲保身最有用的狡兔三窟。一个人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学会韬光养晦,在深藏不露中累积,直至爆发。

    隋朝末年,隋炀帝荒淫无比,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全国境内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这时隋朝有的官员见形势不妙,纷纷倒戈,转向农民起义军,这让隋炀帝不禁对朝中大臣尤其是那些德高望重的官员产生了疑心,于是他经常派亲信进行调查。

    唐国公李渊待人和善,平易近人,许多人才慕名而来,决定归附于他。李渊还经常结识一些英雄豪杰,从而使他远近闻名,声望大增。李渊身边的亲信为他担心,怕他遭到隋炀帝的猜忌。

    果不其然,隋炀帝下诏要求晋见李渊,李渊由于生病未能前往。这让隋炀帝十分不悦,这更加加重了他的疑心。李渊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已经引起了隋炀帝的极为不满,他迟早会为隋炀帝所不容。虽然李渊有起兵造反之意,但这时全军力量不够,准备不足,还不是造反的良机。所以他只好隐忍,悄悄地等待。

    为了麻痹隋炀帝,放松他的警惕,李渊故意败坏自己的名声。从此他有意广纳贿赂,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这一招果然见效,他的“沉沦”让隋炀帝觉得李渊也只不过是普通人而已。李渊利用这个机会抓紧时间悄悄备战,最终他率领亲信在太原起兵,为大唐帝国的建立乃至以后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这是孔子年轻时拜老子时老子对他的告诫之语。它的意思是在讲,精明的商人会隐藏他的宝物,使他从外表看来一无所有;一个有修养的君子会内藏道德,使他外表看起来愚蠢迟钝。

    然而现实中,有些人为了夸耀自己,经常在他人面前夸夸其谈。一旦他们有一点小成就更是唯恐天下不知,见人就讲,逢人就谈。这种人是迟早不会成就大事的。因为他们过分地展露自己只会让他们的实力过早地暴露,让自己在竞争中失去优势。要记住真正聪明的人不是自己评价自己,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才是最重要的评价。

    《三国演义》是中国脍炙人口的历史名著,它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受到众多读者的青睐。它的第二十一回中讲述了关于“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

    汉末刘备不幸落难,即将到了无处投奔的境地。迫于无奈,他只好投靠曹操。由于曹操爱惜人才,非常乐意和刘备交往,所以真诚地接待了刘备。

    当时曹操安排刘备住在许都。刘备深知曹操生性多疑,为了防备受到他的谋害,刘备整天假装独自一人在后园劳作,浇灌种菜,他想以此来迷惑曹操,放松对自己的警惕。

    一日,刘备受邀入府饮酒。当谈起以龙状人,议起谁为世之英雄时,刘备向曹操一一列举了袁术、袁绍、刘表等人,但在曹操眼中,他们根本是一介草夫。曹操认为唯有胸怀大志者腹有良谋,他们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堪称真正的英雄。刘备问:“谁人当之?”曹操说,只有刘备与他才是。

    刘备本想以韬晦之计栖身许都,但当他得知曹操视他为当朝英雄后,心中一震,不知所云,吓得竟然把匙箸丢落在地下。当时天公作美,一场大雨倾盆而下,乌云密布,雷声震天。刘备从容俯拾匙箸,以“一震之感,乃至于此”来巧妙地掩饰自己的慌乱,最终他也避免了一场劫数。

    刘备在三国中算不上出众之人,他的可贵之处在于会用人。他向来办事从不张扬,从不自傲自大,炫耀吹牛。他栖身于曹操之地,本想通过收敛自己的行为假装种菜来麻痹对方,当他发现形势不利于自己时马上全身而退,这就是刘备的聪明所在。

    在欧洲军事史上,奥斯特利茨战役是其中辉煌的一页。它发生于19世纪初,这场战役还被称为“三皇会战”,这时由于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奥国皇帝弗兰茨二世、俄国皇帝亚历山大一世当天都亲自率领部队进行指挥和督战。在这场会战中,拿破仑出奇制胜,以少胜多,创造了欧洲乃至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他也因这场战役赢得了“欧洲第一名将”的称号。

    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拿破仑率领的法军出动了6万兵力,而俄奥联军则出动了8.7万兵力。拿破仑抓紧时机,火速调遣兵力,使部队在决战时终于达到7.3万人,为了诱敌速战速决,主动进攻,他还假意和谈,故意示弱,并主动放弃利于防守的普拉岑高地,向后撤退,使既不了解战场形势而又好大喜功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误以为他收缩防御,不仅否决了看出拿破仑企图的库图佐夫的建议,而且剥夺了他的指挥权。拿破仑只以少部分兵力(约1万人)阻击联军主力,而以主力6万余人集中在中央和左翼,形成局部的兵力优势。法军成功完成中央突破,将联军切成两段,而后便从普拉岑高地向联军主力侧后实施猛击,将其压缩到湖泊沼泽地带。联军主力除极少一部经正面突围逃往布吕恩方向外,大部拥挤在刚刚结冰的湖面上,在法军炮火猛攻下,或葬身湖底,或缴械投降。

    到了黄昏,战斗终于结束。在短短一天之内,第三次反法同盟就结束了。联军在战役中伤亡惨重,俄皇奥帝得以侥幸脱逃,库图佐夫却受伤不轻。与之相比,法军的损失仅仅相当于联军的一半。这场战役中,拿破仑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他善于伪装,迷惑了对方,最终以少胜多。

    凡是成功之士都是在隐忍之中默默积累的,他们懂得锋芒毕露是不足取的,只有把棱角磨平,收起彰显,韬光养晦,才会尽早到达成功的彼岸。

    12.要学会适当示弱

    提及乌龟,它给人的印象是动作很慢,可是又会有谁知道这竟然是它在危险中自保的方法。当它遭遇外力干扰时,乌龟会把头脚缩进自己的壳里,既不反击,也不行动,这使其它动物拿它没办法,只好溜走。当外力消失后,乌龟才会伸出头脚。

    与乌龟不同,刺猬保护自己全凭身上的刺。当有外物靠近时,刺猬会把全身的刺竖起,使外力知难而退。在自卫方式上,乌龟把头脚缩进壳里,对外力的反应有些“迟钝”,但因为有硬壳的保护,想吃它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也不会伤人,因此,乌龟以“逆来顺受”的方式来拖垮外力的侵略;但刺猬却很轻易地就竖起尖刺,让其它动物不敢接近,并且会伤人,所以,刺猬的攻击行为不利于长久自保。

    提起动物的自保方式,有一种瓢虫更为特别。当有人用手碰它时,这种瓢就会紧紧地把脚缩起来,停止不动,无论别人如何拨弄它,它就像死了一样不动,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它又开始走动了。

    还有一种鸟,在它孵卵时期,若有外敌入侵,它会扇动自己的翅膀,先佯装与外敌搏斗,然后便假装受伤,跌跌撞撞地装出一副失败而逃的样子,外敌见它逃跑,就会过去追逐,等外敌远离鸟巢时,此鸟便立刻快速逃走,从而保全了巢中的卵。

    有的人会觉得示弱是很没面子的事情。可是示弱不仅是险中求退、安身自保的策略,更是韬光养晦的必备条件。每个人只有能够忍受别人的鄙视嘲笑,忍住别人的颐指气使,才能够“宁可有为而示无为,万不可无为而示有为”。

    历史上蜀后主刘禅,他整天晃晃悠悠,无所事事,人们觉得他是无能的“阿斗”,有的人甚至用其来形容呆笨无能的人。事实上后主刘禅并非像人们传说的那样昏庸无能,从自保的角度讲,在当时的那种历史背景下,他的行为是不得已而为之。

    当强大的曹魏大举攻蜀,弱小的蜀国兵力不敌时,刘禅无奈,被迫投降。正是由于他懂得自己的“实力”,自知其明,到洛阳后被曹魏封为安乐公,但魏国的实权派人物、晋王司马昭对他却怀有戒备心理,这时这位蜀汉后主只好采取“愚钝”姿态来自保。

    不久司马昭专门设宴招待刘禅,特意请人表演蜀地技艺,以此来检验刘禅是否真正投降。身为蜀国后主,刘禅看到自己国家的表演,自然内心十分哀伤,但他清楚自己的处境,知道自己一旦表现出悲伤,让老谋深算的司马昭看出破绽,于是他强忍悲伤,强充笑脸,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他的这一招果然见效,司马昭见他如此愚钝,便放下戒心,对他的亲信贾充说:“人之无情,乃至于此。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况姜维邪?”贾充凑趣地说:“不如此,公何由得之!”戏艺结束时,司马昭又试探刘禅:“颇思蜀否?”刘禅装出惊讶的表情,回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

    与刘禅一起降魏的旧臣欲正觉得他回答的不到位,于是宴后提醒刘禅说:“主公方才回答话有些不妥,如果以后司马公再问您这类话,您应该流着眼泪,回答说‘祖先的坟墓都在蜀地,我怎能不想念呢?’”刘禅听到此话,思索片刻,同意他的建议。几天后,司马昭再次问起刘禅是否想念故国,刘禅这时装作一副悲伤的样子,尽力控制自己的眼泪。司马昭事先与欲正有过沟通,他不动声色地说:“此话怎么像欲正的腔调?”刘禅假装一惊,一副天真的表情说:“先生您怎么知道?这正是欲正教我的!”司马昭听了,哈哈大笑。从此司马昭彻底放弃了对刘禅的陷害之心。刘禅虽身处险境而有惊无险,平安地度过了余生。

    向别人示弱还表现在向别人讲述自己的经历,让别人觉得自己并不是深不可测,自己也是一个普通的凡人。比如那些在别人眼里的成功者可以向别人介绍一些自己的失败经历与现实的烦恼,告诉人们成功并非易事。那些拥有一技之长的人可以向别人诉说自己当年一窍不通的窘况,袒露自己渡过难关的心理路程。

    除此之外,示弱还表现在具体行动上。当自己在事业上小有成就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竞争,你应采取回避退让。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这样才能够减少别人对你的成功的嫉妒,没必要再为一点微名小利惹火烧身。

    在社会生活中,人也有遭受外来侵害、需要进行自保的时候,但不同的自卫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应。人如果采取乌龟式的自卫方式,带一些迟钝,化解对方的挑衅,就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误会与麻烦;但是如果采取刺猬式的自卫,就引起了别人警惕,虽然可以暂时击退不怀善意者,但却可能会引起一场厮杀,使自己遍体鳞伤。因此,软弱和退缩也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适度、适时地示弱,可以混淆对方的视听,使其作出错误的判断,从而掉入你为他设计好的陷阱;也可以迟滞对方作出决定的时间,从而给自己赢得反击的时间;也可以助长对方的傲气,使其放松警戒,而你则可趁此寻找求生的机会;也可以诱使对方解除对你的压力,从而可以提防暗箭。

    “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现实中,只要和别人打交道,难免会发生小冲突。如果一个人斤斤计较,从不懂得忍让别人,他就会为许多没必要的争执所烦恼,为一些无聊的事情所困扰。懂得适时忍让,就会化干戈为玉帛,避免冲突的发生;学会让人三分,就会保持和睦友好的关系,最终能够握手言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