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权-全球化催生了中国的海权问题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马六甲海峡一旦发生意外事件,中国将面临巨大压力。今天的中国军事实力,还不足以控制或影响马六甲海峡,一些西方媒体用“脆弱不堪”来形容中国的战略能源通道安全,甚至认为“谁控制了马六甲海峡,谁就掌握了中国的石油通道”。

    以前在伊拉克的美军,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保证石油安全。在哥伦比亚、沙特阿拉伯和格鲁吉亚等国家和地区,美军也在日夜守卫输油管道、炼油厂或者指导负责这项任务的当地部队。比如,几年前的一份《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说:“美军(在非洲)的主要任务是确保尼日利亚油田的安全。”而目前,中国军队的重心依然在“保家卫国”,还远没有考虑到“保驾护航”的问题。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对国家利益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生存、发展·海战·海权

    社会科学本来就是一种“向后看”的科学。以史为镜可以知古明今,温史可以预知未来。拒绝昨天就等于拒绝今天和明天,拒绝历史就等于拒绝未来。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早期罗马共和国的著名哲学家西塞罗通过罗马与迦太基两次“布匿战争”的感悟所发出的传世名言,在天地间已经回荡了2000多年。即使是今天有人说出这句话,在许多囿于大陆观念的人看来也近乎于呓语,而由2000多年前的西塞罗口中说出,这不能不使人叹服其对人类生存与发展之道的敏锐洞察力!

    “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即控制了世界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英国政治家沃尔特·雷利爵士有感于英荷战争以及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发迹史,道出了与西塞罗几乎相同的声音。“只有陆军的君主是只有一只手的人,而同时也有海军才能成为两手俱全的人”——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四代沙皇彼得一世(彼得大帝)在对外争夺欧洲以至世界霸权的进程中,深深感到“俄罗斯需要的是水域”、海洋对于俄罗斯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而海军则是俄罗斯的“另一只手”。

    “谁拥有优势的海军,谁就能控制海洋,夺取制海权”。“海上帝国无疑是一个世界帝国”——美国的马汉在深入研究了有史以来著名海战的战略战术及其影响之后,以军人特有的理智和史学家的智慧,提出了制海权决定一个国家国运兴衰的思想,其有关争夺海上主导权对于主宰世界命运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观点,更是盛行世界百年而不衰,这就是著名的“海权论”!

    海权,虽然有广义、狭义之分,有军事性(包括战略性海权、战役性海权、战术性海权)、综合性(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的综合)之分,但是,说到底就是海洋活动的自由权。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土地、海洋、蓝天是大自然的“造物主”所给予人类的三位一体的生存环境。从陆地走向海洋、从海洋飞向蓝天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走向。但就现代人类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而言,飞向蓝天——太空,还不是强烈的需求,科技水平也不具备这种能力,而走向海洋,大力开发和利用海洋,则是迫在眉睫、最务实的需求,并且人类已经具备了这种能力。因此,今天的人类比以往更加关注着海洋,今天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及那些关心着本民族、本国家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人们比以往更加关心海上活动的自由——海权。

    人类战争史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一部经济发展史

    “在两种文明中,战争的基本原因是生物性和经济性的。物畜的繁盛,则寻找新草地的机会愈频繁:在任何时候只要有一次旱灾,即可以成为一次侵入的预兆。同样,城市人口愈繁殖,则所需要的粮食即愈多,于是必需用来耕种的土地也愈多。所以在两种文明之中,战争都经常是为了肚皮打的,不管是人的还是兽的”。“当全世界为居民所挤满时,于是最后的补救方法即为战争;它使每个人可以获得胜利或者死亡。”这是J·F·C·富勒在《西洋世界军事史》中的一段论述。尽管富勒有关战争的定义和起因的说法实属一家之言,笔者不敢苟同,但他所揭示的战争最终目的无疑是有一定道理的。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治的核心问题是经济利益。究其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战争始终是其“不可摆脱”的伴生物。虽然,经济与战争是两个不同范畴的社会活动,但又是一对相互依存的“兄弟”。一个民族、国家、政治集团通过市场公平竞争达不到自身企图达到的经济利益时,诉诸武力往往是最有效的手段。不管发动战争的政治家和将军们如何粉饰他们的企图和武力的正义与道德性,“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确是不争的事实。战争的最终目的是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经济又为战争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战争即能够严重地阻滞和破坏经济的发展,也能够刺激和驱动经济的发展,有时还能够促进经济关系的变革甚至革命。因此,人类战争史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一部人类经济发展史。

    据瑞典和印度学者统计,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1964年的5164年间,世界上共发生了14513次战争,此间只有329年是和平时期。另外还有人统计,5500年来,人类共经历了大小14550次战争,仅有292年是和平时期。匈牙利的一位教授曾经作过统计,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37年中,全世界共爆发了470次局部战争,就全世界范围而言,只有26天是无战争日。

    海战,在战争史上日趋占有十分显要的地位。因为,凡是濒海国家或者民族之间的战争,都离不开海上交战;陆战往往由政治因素所引发,空战往往围绕陆战或者海战而展开,海战则多由经济因素所引发,海战的胜败不仅关系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安危荣辱,而且关系着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历史上的帝国、大国、强国无不在海洋上有过辉煌和痛苦

    人类历史上下数千年,人类社会由部落到城邦、到国家,经历过无数次演变。其中,有许多规律性的东西值得记取。

    ——法国兵败“斯勒伊斯”和日本兵败“露梁”昭示天下,有海权者则国家、民族安,无海权者则国家、民族亡。1337~1453年英法两国之间的“百年战争”,是英法两国为了争夺英国在法国的领地和对毛纺业中心佛兰德的控制权而断续进行的一场战争。战争第一阶段中,双方舰队在斯勒伊斯附近海域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海战。法国派出了200艘战船,英国则出动了250艘战船,经过8个小时的激战,法国战败。从此,英国控制了英吉利海峡。加之陆上作战的失败、法国国王爱德华三世被擒、法国内部阶级矛盾的激化等原因,1360年10月24日英法签订了《布勒丁尼条约》,法国承认英国对加来西南地区大片领土的占领,并同意交纳300万金克朗以赎回国王,爱德华三世放弃对法国王位和诺曼底的要求。

    1592~1598年的“朝鲜壬辰卫国战争”,是16世纪末朝鲜在中国明朝军队支援下,先后战胜日本两次入侵的大规模反侵略战争。这次战争的胜利,彻底粉碎了当时日本强占朝鲜,染指中国的狂妄企图,为维护亚洲的安全与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战争中,三个阶段的作战都是首先由海上发起的,而且海战,即1598年11月19日的露梁海战,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一战。《世界战争通鉴》写道:“露梁海战,从战略上来说,是海上伏击、夹攻成功的一次战役;从明朝援军作战和朝鲜壬辰卫国战争来说,它是援朝战争和壬辰卫国战争的最后一次战役,也是获得巨大胜利的一次战役”。

    上述两场战争告诉后人:海上力量的强弱和海上作战的成败,是关系一个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有海权者则国家、民族安,无海权者则国家、民族亡。

    ——俄罗斯打通海上通道的努力和“威—土联合舰队”失败的后果表明,海上通道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极为重要,没有海权就没有稳定的“外向型经济”。1558~1583年间进行的“立沃尼亚战争”,是沙皇俄国为了打通波罗的海通路,与波兰、立陶宛、瑞典以及丹麦争夺立沃尼亚而进行的战争。沙皇俄国正式形成时,其版图虽然临北海和巴伦支海,但这些海域全年有3/4的时间为封冻期,不能通航。因而,初时的俄罗斯实际上只是一个内陆国家。俄国统治阶级迫切需要引进西方的文化和技术,以改变俄国落后的面貌,增强其经济实力,进而称雄欧洲。因此,打破历史形成的地理限制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波罗的海正是俄国通向西欧的捷径,这就决定了沙皇政府必然千方百计打开进入波罗的海的通路。在俄罗斯实施打开出海口的战略过程中,首当其冲的就是立沃尼亚。虽然,战争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但是,俄国人一直也没有放弃打开海上通道的梦想与努力。后来,他们在打通了进入波罗的海的通路后,又去争夺黑海等其他海域的通道。从历史上看,争取良好的海上通道,是俄罗斯传统的国策之一。

    15~18世纪的“威尼斯—土耳其战争”,是意大利城市国家威尼斯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为争夺地中海地区而进行的多次战争。战争中,土耳其依靠强大的海上力量,多次战胜威尼斯舰队。1463年,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派舰队攻占爱琴海的一些岛屿和港口,并袭击地中海东岸达尔马提亚地区。威尼斯联合伊朗夹击土耳其,但被其击败。1479年,威尼斯被迫缔约,割让全部被占土地,并以赔款纳贡为代价换取贸易权。1499~1503年,战争再起,土耳其在勒班陀海战中又一次战胜威尼斯,并侵入意大利北部,取得对伯罗奔尼撒半岛及其他若干岛屿的控制权。1537年,土耳其苏丹苏莱曼一世出动海军袭击意大利南部,对爱琴海和亚得里亚海岛屿与沿岸进行反复的扫荡,战胜神圣罗马帝国——威尼斯完全丧失了对东地中海的控制权。1714年,土耳其军队夺占伯罗奔尼撒,将威尼斯势力逐出爱琴海和克里特岛。在长达两个半世纪的战争中,威尼斯的海上贸易遭到重大损失。

    1700~1721年的“北方战争”,是彼得一世统治下的俄国与查里十二及其继承者统治下的瑞典为了争夺波罗的海霸权而进行的战争。先后参加俄方的有丹麦、萨克森、波兰普鲁士等一些欧洲国家。这是18世纪初叶发生在欧洲的一场大规模的多国战争,因此也称“北方大战”。沙皇彼得一世既是战争的主角之一,又是最后的胜利者。因此,这场战争又被马克思称为“彼得大帝的战争”。彼得一世是罗曼诺夫王朝第四代沙皇。他在少年时代受西方文化影响,发奋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特别是学习军事科学技术,包括炮兵和造舰技术等,决心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在他统治的20多年间,在不断对外进行战争的同时,还以西方先进国家为样板,对俄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以至生活方式等各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改革。他的一生,对沙皇俄国的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彼得一世对俄国进行的全面改革中,军事改革占有极特殊的地位,其核心是建立正规的陆军和海军。因为,在国内阶级斗争形势和对外争夺欧洲以至世界霸权进程中,要求俄国必须同时拥有一支强大的陆军和一支强大的海军。他说:“只有陆军的君主是只有一只手的人,而同时也有海军才能成为两手俱全的人。”1695年第一次远征亚速夫失利后,彼得一世在沃罗涅日建立顿河小舰队,这是俄国建立正规海军的起点。1702年北方战争初期,彼得一世在拉多加湖和楚德湖上建立了内湖舰队,并投入同瑞典舰队的战斗,这是波罗的海舰队的前身。在夺取世界霸权的进程中,彼得一世深知海洋的重要,他有一句名言:“俄国需要的是水域。”可以说,彼得一世为了夺取水域和世界霸权打了一辈子仗。并自己给自己授予了海军少将军衔。在北方战争中,彼得一世的海军进行的最关键的一战是汉果乌得海战(注:也有译为“汉古特”或者“汉科”海战的)。1741年夏,俄国舰队由彼得堡出发,准备配合芬兰湾沿岸地面部队作战。8月7日彼得一世的舰队以绝对优势兵力,在芬兰湾口汉科半岛以北礁区与瑞典舰队进行了两个小时激战(即“汉科角海战”),全歼了瑞典的艾伦希尔德分舰队。这是俄国正规海军建立以来首次获得的海战胜利。这一仗,迫使瓦特兰舰队撤回瑞典,为俄军占领芬兰创造了有利条件。彼得也因这一胜利而把自己提升为海军中将。汉果乌得海战之后,俄国舰队乘胜占领芬兰与瑞典之间的海上跳板阿兰群岛。1719~1721年,俄军多次在瑞典沿海登陆。1721年夏,俄国舰队还在格良汉姆再次打败了瑞典舰队。1721年9月被战争折腾得精疲力竭的瑞典终于与俄国签订了《尼什塔德和约》。俄国获得了觊觎已久的立沃尼亚、爱沙尼亚、因格里亚、库尔兰一部分和芬兰东部。这样,俄国人就得以自由地进入波罗的海,这是沙皇俄国争夺水域的一大胜利。战后,枢密院授予彼得一世“大帝”称号,沙皇俄国也正式称为“俄罗斯帝国”。

    1768~1774年的“俄土战争”,是俄国为夺取黑海出海口,争夺巴尔干霸权而发动的同土耳其的一系列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争。巴尔干半岛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要冲,是欧洲东南部的门户。特别是半岛东南端的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地扼黑海出入地中海的咽喉,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17~19世纪,俄国为了夺取黑海出海口和建立巴尔干霸权,利用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向它发动了频繁的战争。这次战争,主要战场有三个,即西南的多瑙河战场、南方的克里木战场、东部南高加索战场。在陆地作战的同时,俄国海军的两支波罗的海分舰队,由喀琅斯塔特出发,经大西洋,从直布罗陀海峡驶入地中海。法国海军本想进行拦截,但因惧怕英国舰队打击而眼睁睁地看着俄国舰队到达土耳其海岸。1770年7月,俄国舰队主动攻击土耳其海军并将其击败,控制了爱琴海和地中海东部,封锁了达达尼尔海峡。这次海战,是俄国海军在海上进攻作战中的首次运用,也是俄国海战史上的一次大捷。战争结束后,俄土签订了《库楚克——凯纳吉条约》,规定黑海不再是土耳其的内湖,而为俄土两国所共有;俄国商船可以在黑海自由航行和出入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俄国商人可以在土耳其境内自由通商,享受最惠国待遇;俄国从土耳其获得450万卢布的赔款;俄国夺得了自彼得一世以来历代沙皇梦寐以求的南方出海口,把第聂伯河到布格河间的草原地带并入自己的版图,为向巴尔干扩张奠定了基础。《苏联史纲(18世纪后半期)》一书中写道:“18世纪60年代制定的俄国对外政策内容的大部分已经实现。俄国通往黑海出海口的打开是最重要的成就。1783年克里木的并入俄国,是1768~1774年俄土战争胜利的直接结果。”

    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是俄国同英国、法国、撒丁王国为争夺近东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是俄国传统的南下扩张政策的继续。如果沙皇俄国实现了夺取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控制两个海峡的战略目标,就可以把黑海变成俄国的内湖,在此建立强大的海军,并从这里控制拿破仑所谓的“法国的内湖”——地中海。战争的首战是锡诺普海战,强大的俄国海军舰队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夺取了黑海制海权,从此高加索战场上的土耳其军队失去了海上支援。但在以后的陆战中,俄军却连遭失败。整个战争终于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1856年3月在英法两国的压力下,俄国在巴黎签订了和约,使俄国无权在黑海保持舰队,并禁止俄国在波罗的海的阿兰群岛上设防。这样,俄国在巴尔干和黑海方向长期扩张的成果,几乎一夜之间丧失殆尽,甚至在波罗的海的霸权也受到限制。这是俄国对外政策所遭受的空前沉重的打击。

    上述历史告诉我们,海上通道对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些没有海上通道的国家、民族为了生存与发展很早以前就在竭力争取获得良好的海上通道,俄罗斯的崛起就是由夺取海权开始的,具有战略眼光的俄罗斯之君,把谋求海权视为确保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没有海权的国家,就没有稳定的“外向型经济”。

    ——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覆灭,荷兰“海上马车夫”的败北,开辟了英国“日不落帝国”海上霸权和殖民道路。16世纪末至18世纪初的“英西战争”,是众所周知的大规模海上霸权之战。16世纪初,英国的海上势力与西班牙相比是很薄弱的。西班牙在海外特别是在美洲侵占了大量的殖民地,掠夺了大批财富,给西班牙王朝带来了空前绝后的繁荣。有资料介绍,仅1545~156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海外运回的黄金就达5500千克,白银246万千克。到16世纪末,世界贵重金属开采量中有83%为西班牙所得。为了保护海上交通和海外利益,西班牙这样一个幅员较小、人口不多的小国建立了一支拥有100多艘战舰、3000余门大炮、数以万计士兵的强大海上舰队。

    16世纪下半期,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扩大海外贸易,寻找新的市场,侵占殖民地。可是西班牙称霸海上,垄断对美洲殖民地的贸易,握有欧美之间的制海权,成为英国对外扩张的主要障碍,加上英西之间的宗教分歧,于是英国与西班牙的矛盾日益尖锐。当时,英国的海军力量还比较薄弱,不敢同西班牙公开较量,便采取海盗和走私活动,扰乱西班牙的航线,拦截西班牙载运金银的船只,打击西班牙的海上霸权。西班牙的属地尼德兰革命爆发后,英国支持尼德兰,以图削弱西班牙。西班牙则通过外交使臣和间谍,在英国扶持天主教势力和封建残余势力,组织颠覆活动。至1586年,英西之间的矛盾更加激烈,公开的武装冲突势不可免。1588年7月,西班牙派出包括132艘主要由重型军舰组成的“无敌舰队”载运20000多名士兵和大约3000门大炮远征英国。英国则由德累克指挥一支由160艘轻便的快速军舰、运输船等组成的舰队迎战。7月下旬,双方舰队在英吉利海峡相遇。西班牙舰队的舰体大而笨重,运转不灵;英国舰队则发挥舰船轻便高速的特点,在西班牙大舰队侧翼和后背实施猛攻,首先打击西班牙单只舰船和小分队,实行各个击破。经过两周左右的海战,西班牙舰队的主力被击溃,余舰又遭风暴袭击,几乎全军覆没。只有53艘军舰绕道北海经苏格兰、爱尔兰而归。“无敌舰队”的溃败,对西班牙是一个严重的打击,从此西班牙一蹶不振,而英国在击败海上劲敌后,则开始树立海上霸权,殖民势力逐渐向美洲渗透。

    此战之后,为了防止西班牙人卷土重来,伊丽莎白女王决定进一步削弱西班牙的海上实力。从1595年8月起,英国海军舰队又开始了在美洲沿岸海域的征战。至1702年英荷联合舰队在维哥湾袭击了西班牙的“黄金舰队”后,西班牙的国力更衰。至此,英国由一个仅有数万人口的岛国一跃成为世界上头号殖民帝国,并在以后好几个世纪中逐步走向并始终保持着世界“第一强国”和“海上霸主”的地位。

    从军事角度讲,英国人战胜西班牙人,首要的一条是革故鼎新,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传统战法;同时,重视舰艇部队的建设和海战武器装备的改造也是决定性的因素。

    从国家发展战略角度讲,首先,它向世人昭示了一个真理,即对于濒海国家来说,海权握,国则兴;海权无,国则衰。西班牙和葡萄牙最先认识到海洋和海权的重要性,并率先分割了海洋。但英国后来者居上,在充分认识到海洋对于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作用之后,全力以赴,积极发展,最终不仅战胜了强大的西班牙海军,获得了海上霸权,更主要的是以强兵达到了富国、称雄世界的目的。其次,它明白无误地告诉世人,强大的海军是拥有海洋不可或缺的条件。英国海军1546年正式组建,经过长时间的扩充发展,由初时的默默无闻一跃而威风凛凛,所以能够在16世纪末战胜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也正是这支海军,在17世纪大败荷兰舰队,在18世纪大败法国海军,使英国的海外殖民地面积一度占全球总面积的1/4,比英国本土的面积几乎大100倍,殖民地人口达4亿多。原苏联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在《国家的海上威力》一书中就指出: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覆灭,不仅使它在战争中为英国战败,而且导致了它从世界强国的顶峰跌落下来。

    1652~1678年的“英荷战争”,是英国与荷兰为了争夺殖民地和海上霸权而展开的战争。荷兰在16世纪后半期至17世纪前半期,经过80年战争,打败了西班牙,实现了民族独立,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荷兰是一个小国,自然资源贫乏。因此便利用面向大西洋的几百公里海岸线和沿海良港,大力发展海外殖民和贸易事业。至17世纪上半叶,荷兰人垄断了世界的贸易,被称为“海上马车夫”。荷兰的海上霸权严重威胁了英国的利益。荷兰人不仅在英国沿海捕鱼,而且还把打到的鱼拿到英国市场上销售。到17世纪上半叶,荷兰的海外投资比英国多15倍。为了打破荷兰的垄断,实现控制海洋的企图,英国从1649~1651年采取了两项重大措施:一是成立了专门的“海军委员会”,负责建造专门为了海战而设计的新型军舰。二是加强对海军的训练和管理,专门从陆军中挑选精壮士兵担任职业海军军人,并由经验丰富的职业军官指挥海军。

    在海军建设告一段落并完成战争准备之后,英国便向荷兰开刀。在第一次英荷战争中,先后主要进行了普利茅斯海战、肯梯斯诺克海战、达格尼斯海战、波特兰海战、加巴德沙海战、斯赫维宁海战等重大海上作战;在第二次英荷战争中,先后进行了四日海战、古德温海战、圣·詹姆斯日海战、“堆霍尔姆斯篝火”海战等重大海上作战;在第三次英荷战争中,先后进行了海峡之战、索尔湾(索斯伍德湾)海战、第一次斯库内维尔海战、第二次斯库内维尔海战、特塞海战、阿里卡迪海战、奥古斯塔海战、巴勒莫海战等重大海上作战。从上述作战的实际情况看,尽管荷兰在军事上并没有输给英国,甚至还赢得了两次战争的胜利,但从整体上看,三次英荷战争大大削弱了荷兰的势力,使荷兰在经济、贸易、海运方面的实力在降低。从此,“海上马车夫”把海上霸权让给了英国,沦为欧洲二流国家。英国则开始充当海上霸主达两个世纪。纵观英荷战争,英国获胜的原因,最主要的是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工业有了长足发展,依靠强大的工业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英国军舰、火炮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了荷兰海军,并能坚持长期战争的消耗。相比之下,以农牧业和海外贸易为主要经济支柱的荷兰几乎没有什么工业,不具有支持长期战争的实力。

    英荷战争,是世界海军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除了在海军军事学术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之外,更主要的是告诉后人:在国家、民族的海外经济发展中,海军的战略价值已经逐渐超过了陆军,夺取了制海权的国家就获得了在全世界自由进行经济活动的权利,就能够占有更多的殖民地控制世界贸易。英国正是从这次战争开始,在长达两个多世纪中成为世界超级殖民、商业和军事大国。

    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即英国——普鲁士同盟与法国——奥地利——俄国同盟之间,为了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卷入战争,战场还波及了北美、古巴、印度和菲律宾等地。整个战争分为欧洲大陆和一些海域两个战场。在欧洲大陆以外,战争主要表现为英国和法国在海上和各殖民地的争夺。主要战场在北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印度和菲律宾等地。作为欧洲大陆辅助战场的欧洲水域也发生了交战。对于英国来说,夺取海外殖民地是其主要的战争目的。因此,海外战场是它的战略重点。同时,为使普鲁士有效地牵制大陆上的法军兵力,它也注意了欧洲地区海战场对陆战场的配合。海上作战的基本特征是战场广泛、争夺激烈,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与欧洲大陆作战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大的海战主要有梅诺卡岛战役、北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争夺战、印度和菲律宾等地区的交战。自1760年11月3日到1763年2月15日,双方签订了若干个协议与和约。在这场战争中,英国是最大的赢家,根据有关协议与和约,英国取得了加拿大和法国割让的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所有领土,并且用梅诺卡岛换取了塞内加尔,用古巴换取了佛罗里达的一部分,并继续扩大了海上霸权。

    ——“三十年战争”中荷兰海军的大胜改善了陆战场上的战略态势,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法国海军的失败结束了法国在西欧的霸主地位。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是哈布斯堡王朝同盟与反哈布斯堡王朝同盟两个庞大的强国集团为争夺欧洲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全欧国际性战争。西欧、北欧一些主要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战争结局不仅决定了德意志帝国的历史命运,而且对西欧各国尤其是德法两国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整个战争虽然主要在陆战场上进行,但海战场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638年8月,法国舰队在圣塞巴斯蒂安附近击沉了西班牙一支分舰队的大部;1639年10月21日,荷兰海军又与西班牙海军在唐斯展开了一场从有战争以来规模最大的海战,荷兰海军的大胜不仅彻底摧毁了西班牙海军,而且大大改善了法国、荷兰在陆战场上的战略态势。由于海战在整个战争中地位的上升,许多国家开始认识到海军的潜在战略价值,并重视加强海军建设。一些有远见的军事将领还提出了制海权的主张。如瓦伦斯坦和古斯塔夫二世,均主张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以夺取北海和波罗的海的控制权,法国的黎塞留第一次组建了法国的大西洋和地中海两大舰队。西班牙、荷兰、瑞典、丹麦等国均建立了强大的帆船舰队。在波罗的海争夺战中,海军进一步显示出其重要的战略作用。瑞典正是靠着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击败了丹麦舰队,取得了对波罗的海的控制权并把陆军输送到欧洲大陆作战。荷兰海军则在世界广阔的大洋上作战,并取得了对西班牙的战略优势。

    1701~1714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是以法国为首的联盟和以英国、神圣罗马帝国为首的联盟之间为了争夺西班牙及其殖民地和海上霸权,利用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而展开的联盟战争。战争主要在意大利、尼德兰和德意志等地进行。1701年,双方未经正式宣战就开始了军事行动。在地面作战的同时,1701年6月,英罗联盟成功地与葡萄牙结为同盟。为了控制地中海并从南面威胁法国,英罗盟军舰队于1720年8月开始进攻加的斯港,10月间成功的袭击了西班牙西北部的港口维哥,法国海军损失惨重,舰艇大部被毁。这次海上作战,对于促使葡萄牙倒向反法联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根据有关条约,英国也有权使用里斯本港,并借以有效地干预地中海事务。1704年7~8月,法国海军在直布罗陀海峡会战中又未能取胜,不得不撤出这一地区。从此,英罗盟国掌握了地中海的控制权。在1707年的决定性的土伦会战中,虽然英罗盟军失利,但却攻战了西班牙的梅诺卡岛,该岛上的马翁港成为英国在地中海的海军基地。战争最终以法国的失败而告终,结束了法国在西欧的霸主地位,英国开始获得新的更大的海上霸权。客观地分析,法国失败在军事上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海军力量薄弱,制海权被对方牢牢地控制在手中,从而使英罗盟军得以多次在地中海上从容地采取军事行动,并成功地阻止了葡萄牙及其他一些国家继续倒向法国方面。

    ——初生的美国海军在“经济独立战争”中小试锋芒,百年后世界第三的美国海军逞威西太平洋。1812~1815年的“美英战争”,又称“第二次独立战争”或者“经济独立战争”,是美国为了摆脱英国对其经济控制而与英国进行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虽然是一种规模有限的局部战争,双方投入的兵力、战场范围、持续时间和战争目的都十分有限,但是英国的海上封锁以及美国私掠船在战争初期对英国商业的打击却具有总体战的性质。战争共分为“美国进攻”、“英军转守为攻夺取主动”、“美军打破英军进攻”三个阶段。最终,以“新奥尔良大捷”为标志,美国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海军在战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海战方面,每次战斗均以舰艇炮火强的一方获胜。随着舰艇的改良,海上力量活动范围更加广阔,已发展到太平洋和印度洋。从总体上看,美国海军在战争初期的作战中占有优势,并取得了可观的战果,但英国海军也有其技术上的优势,因此在整个战争期间,可以凭借这个优势掌握制海权,全面封锁美国海岸,在海军提供的掩护和运输支援下随心所欲地调动,选择美军防线和海上的薄弱环进行袭击。美国认为,美英战争在美国史上占有重要一页,美国“赢得了对我们国家主权的第二次承认”。美国不但彻底摆脱了英国的政治和经济上的压迫,取得了真正的独立,为工业革命的深入扫清了道路,而且使独立战争后美国的军事思想和军事建设经受了检验。战争结束后,美国资产阶级调整了军事战略和政策,建立了更加适合美国国情的国防体系。

    1896~1902年的“菲律宾独立战争”,先是菲律宾为了民族独立而与殖民统治者西班牙之间进行的战争,在美国的支援下菲律宾赢得了胜利并获得了民族独立;但“前门驱狼,后门进虎”,美国又开始了对菲律宾的侵略,从而导致了后来的美菲战争。战争终以菲律宾的失败而告终。美军所以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海军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这次战争是马汉“海权论”在战略上的生动体现。马汉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战争胜负取决于击败敌人的主力舰队,“敌人的船只和舰队无论何时都是需要攻击的目标”。或是在总决战中将敌舰队消灭,或是将其封锁在基地里,或是二者兼用。美国就是这样做的。战前,美国实施了“大海军计划”,建立了当时世界上第三强大的海军,在战争中一举击败了老朽的西班牙舰队,又以绝对优势压倒了菲律宾的“蚊式”小舰队,从而控制了整个太平洋和菲律宾群岛之间海面,使其可以随心所欲地把援军和供应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菲律宾,从而奠定了胜局。

    ——日本海、陆军在中国逞威,俄罗斯太平洋海军舰队全军覆灭,军事上的失利使俄国人失去了大量在华利益。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是日本与俄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侵略扩张战争。外国人在中国领土上为争夺本国利益而进行战争,这对于中国人不能不说是一种耻辱,但它毕竟发生了。这场战争在近代世界军事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战争前夕,俄国总人口达141亿人,1904年陆军常备军总兵力约105万,经过训练的后备役军人达375万人;海军拥有200余艘战舰,但大部分集中在波罗的海和黑海,且多是超龄的旧舰艇,在太平洋的舰队有60余艘,分别驻在中国的旅顺和俄罗斯的海参崴,两地相距1800公里。日本的总人口为4400万,陆军375万人,其中有25万人可以用于海外作战,战时还可以动员200余万后备兵员参战。海军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建军的重点,在战争前夕日本海军已经拥有战舰80余艘,而且多数是在英国新近建造的舰艇,性能较好。就总体而言,俄国的人口和陆海军数量都超过日本,但就远东战场而言,日本则优于俄国。

    战争由日军对旅顺口的突然袭击开始,先后经历了日军在朝鲜和辽东半岛登陆、旅顺争夺战、辽阳会战、沙河会战、奉天会战、俄国舰队东调和对马海峡大海战等一系列较大的作战行动。俄罗斯海军在日本袭击旅顺口时遭受了重大损失。战争爆发后,沙皇政府决定从波罗的海舰队、黑海舰队抽调航船,编组“太平洋第二分舰队”,开往远东增援。这支临时拼凑起来的舰队,有些舰艇尚未完全建成就出海,只能边航行边安装。1905年5月9日,第二分舰队与在金兰湾附近海上的第三分舰队会合,5月27日共同进入对马海峡。从而,爆发了从拿破仑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争之间世界海战史上最大的海战。作战结果,俄国除太平洋第二、第三分舰队的一艘舰艇逃往海参崴外,其余全军覆没,舰艇损失达27万吨,比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日特兰海战双方损失的总和还要大。而日本仅损失了3艘鱼雷艇。战争的结果,不仅使俄国失去了在西太平洋的制海权,更主要的是失去了许多在华利益;而日本,那血盆大口不仅狠狠地咬了俄罗斯一口,而且又一次咬到了中国这块肥肉。

    日俄战争告诉后人:海上力量的优势在战争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日军之所以在战争一开始就突然袭击旅顺口俄国海军基地并精心准备对马海峡的大海战,沙皇俄国之所以在太平洋舰队被歼之后不惜抽调波罗的海舰队绕道非洲南端开往太平洋,都是为了保持或者争夺海上优势;海上战争对于陆战场作战行动的成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如果没有旅顺口及其附近的海域的失败,俄罗斯就不会在辽阳、沙河、奉天一败再败,也不会失去在中国东三省的大量“权益”。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如若没有强大的海上力量,战争的结局很难预料。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海战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海上军事行动分别在北海、地中海、波罗的海、黑海和海洋交通线上开展,英国海军和德国海军分别扮演了双方的主要角色,其他国家的海军行动则主要是防御性的。英国依靠自己强大的海军力量,在以舰队主力寻机与德国主力舰队决战的同时,对德国实施严密的海上封锁,使其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协约国利用英国的海上封锁,轻而易举地夺取了德国在海外的殖民地,特别是英国、法国在非洲夺取了大片德国的殖民地。

    1915年,两大联盟的海军都补充了大量新舰队,但对战局未产生重大的战略性影响。英国海军继续实施对德国进行海上封锁。英法舰队进行了达达尼尔海峡的登陆战役。德国借助潜艇企图打破海上封锁未获成功,但对协约国的海上交通线构成了很大威胁。

    1916年,“海上总决战”和控制海上交通线的斗争展开。英国海军的主要任务依然是保持对德国的封锁,保护英国的海上交通线,制止德军入侵不列颠的企图,并在有利的情况下与德国海军主要力量进行决战;德国海军在兵力上远逊于英国,但舰艇的装甲和火炮的命中率优于英国海军,因而企图寻找机会与英国海军决战,以保证海上行动的自由。5月31日至6月1日,在日德兰附近展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一次海上交战,也是英国的大舰队和德国的公海舰队在海上唯一的一次较量。英国出动了各种舰艇151艘,德国出动了101艘。事后,双方都声称自己取得了交战的胜利,但实际上谁都没有达到摧毁对方海上基本力量的目的。

    经过日德兰海战,德国水面舰艇部队已基本无力与英国海军舰队一决胜负,唯一的希望是再度恢复无限制的潜艇战,用潜艇封锁英国海域,破坏英国海上运输,使主要依靠海外贸易的英国经济瘫痪,迫使其退出战争。经过反复研究和准备,德国于1917年2月1日起再次恢复无限制的潜艇战。至年底,德奥潜艇在地中海共击沉协约国的商船651艘,总吨位1647万吨,击沉其战列舰2艘、巡洋舰1艘、浅水重炮舰1艘、驱逐舰2艘、潜艇1艘;另外,用水雷炸沉船只100多艘,总吨位61万吨;德奥海军只损失了4艘潜艇。

    纵观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战对于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英国如若没有强大的海上力量,不仅不能从海上保障对德作战,而且也不会有来自海上的支持战争的物质资源,战争的结局就很难预料。另外,从军事角度讲,“大舰巨炮主义”、“海上主力舰队决战”作为海战的基本样式除了日德兰海战一次外基本上没有发生,因此也没有对战争产生什么大的影响。反而,德国的“巡洋潜艇”、“远洋潜艇”、“近岸潜艇”等,在破坏海上交通和封锁沿海的战争中却显示了巨大威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的制海权是控制海上战场、实施诺曼底登陆并在太平洋上赢得对日作战胜利的基础。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先后参战的国家和地区多达61个,全世界80%以上的人口约17亿直接或者间接地卷入了战争;战火遍及欧洲、亚洲、非洲三大洲,作战地区的面积达2200余万平方公里;在40多个国家的领土以及海洋战区展开了军事行动,参战的军队多达11亿人。大战中,在欧洲战场上,规模最大的海上军事行动是对地中海的争夺和诺曼底登陆;在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海上军事行动是1941年12月7日爆发的太平洋战争。

    战争实践证明,海上力量对于战争的胜败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盟国如果没有在大西洋和地中海的海上优势和制海权,就不可能控制海上战场,也不可能成功地实施诺曼底登陆;在太平洋战场上,如果美军没有海上优势和制海权,也不可能夺取太平洋战场上的对日作战的胜利。

    ——英国海军如若不是“风韵犹存”,远隔上万公里之外的马岛再是“风水宝地”也只能望洋兴叹。1982年3~6月的英阿马岛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南大西洋地区爆发的一场局部战争。这场战争是一场领土主权争夺战,主要作战样式是海战,包括争夺海上制空权、制海权和登陆与抗登陆作战。虽然,战争的规模不大,持续时间不长,但它为现代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特别是海上作战提出了值得重视的新问题,创造了许多新经验,因而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英国人所以不远万余公里到南大西洋阿根廷的家门口大动干戈,不仅因为马岛附近的海洋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因为它是距离麦哲伦海峡东部入海口最近、被称为南大西洋通往太平洋的“钥匙”,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英国不仅动用了主力海军,而且调集了大批商船队投入作战保障。整个战争经历了开战决策和战略展开、封锁与反封锁、登陆与抗登陆三个重要阶段,最终以英军特混舰队的胜利而告终。

    阿根廷海军因为“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被击沉而退缩不出,使阿陆、空军的作战行动成为没有海上支援的孤立行动;而英国,则依靠强大的海上力量和航空母舰提供的空中支援,运用大量精确制导武器,在没有陆基航空兵支援的情况下,打了一场漂亮的海空大战。

    就战争的结果而论,英阿双方在军事上各有得失,英国的“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等舰艇被击沉,但阿军的损失更大。在政治上,1982年6月17日也就是战争结束前两天,阿根廷总统莱奥波尔多·福尔图纳托·加尔铁将军辞职。几天后,又因被指控对战争的失败负有全面责任而被捕。而英国方面,战争的胜利为英国争得了荣誉,为执政的保守党内阁争得了荣誉,并为其在不久后举行的大选中再次获胜奠定了基础。

    这场战争告诉人们,在现代战争中,海上力量特别是海军在战事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特别是海军的高技术程度和官兵素质,是决定海战的决定性因素。

    ——海湾战场上多国部队强大的海上力量成为解决政治、经济、军事矛盾的重要工具和决定胜负的重要基础。海湾战争是众所周知的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场“第25次世界大战”。战争的目的除了世界性霸权主义者要“整治”一下地区性霸权主义者之外,更主要的是西方国家为了维护在中东的石油利益。42天的战争虽然主要发生在空中和地面,但海洋也绝不是“寂静的战线”,从一定意义上讲,其现代高技术特征主要体现在海军身上。

    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波斯湾、阿曼湾、红海和地中海分别部署了8个航空母舰战斗群,舰艇250余艘(其中美140艘),封锁了伊拉克的海上通道,并从海上实施空中攻击、战略威慑和佯动、后勤支援和保障。美国以电子战拉开战争的帷幕,以空中优势唱了一台“独角戏”,以百时地面战给战争画上完美的一笔,而海军包括海上其他力量从危机开始到战争结束,无处不有他们重重的色彩。288枚巡航式导弹都是由舰艇上发射的,首批发起陆上进攻的就是美第一陆战远征部队,多国部队在整个战争期间摧毁了伊拉克海军87%的作战舰艇。

    可以说,多国部队如果没有强大的海上力量,绝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向海湾地区的战略集结——兵力运送;如果没有强大的海军力量绝不可能对伊拉克形成陆、海、空一体全方位的打击态势。这场战争进一步表明,海上力量特别是海军力量的优劣,是国际性政治斗争、经济斗争不可调和时解决矛盾的重要工具和决定胜负的重要基础。多国部队依靠强大的海上力量快速形成了有利的战略态势;伊拉克没有强大的海上力量,因此,很难在多方向上特别是在海上打击对手,在空中力量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地面作战力量就只能陷入对方多方位的打击之中。

    掩卷而思,明史鉴远

    政治家研究战史,不仅可以从中欣赏战争艺术创造的“灵光”与奇迹,品味“流血政治”的惊险与甘苦,知晓“战争机器”的残酷与价值……而且可以从中感悟“王者之道”。

    军事家研究战史,不仅可以从中体味刘邦统一天下的坚毅,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韩信挥师百万“暗度陈仓”的潇洒,楚霸王自刎乌江的悲壮……而且还可以从中领悟“将帅之道”。

    商人研究战史,也有商人的乐趣,“孙子兵法与经商之道”、“谋略艺术与经商艺术”、“战场与商场”,等等,不仅给“商战”勇士们以信心和勇气,“不战而屈人之兵”、“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胜利”、“力争主动、力避被动”的兵家原则,也给他们以“生财之道”的启迪。

    当然,也有的人读起战史来味同嚼蜡。

    人类历史既然是一部生存与发展史和战争史的综合体,思考未来生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人们多少知晓一些战争的历史特别是海战的历史,都可以从中悟出一些什么。

    ——随着海上航线把世界连为一体以后,濒海国家均先于其他国家成为经济强国,特别是新兴的西方工业化经济几乎是势不可挡地冲击了东方的小农经济。随着陆上资源日趋枯竭,海洋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无论古代、近代还是现代的发达国家,其兴起和强盛,绝不仅仅是依赖于“自由放任”、“自发演进”,坚船利炮在他们的发展进程中无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暴力或者说战争是其驱动经济发展的一个绝对重要的因素。战争与经济的“互惠”规则就是:强大的军事力量可以赢得战争,战争能够获得土地、资源、赔款;经济特别是轻重工业体系又可以为战争提供物质基础,剩余的工业品包括武器,也可以通过战争或者军事威慑输出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世界的历史自海上航线大范围开通以来就成为一部“海洋控制陆地”的历史,改变了“陆地控制海洋”的状况。谁控制了海洋,谁就不仅得到了海洋,而且也得到了陆地。葡萄牙和西班牙之争、英国和各殖民地之争、美国与菲律宾之争、英国侵入中国的鸦片战争、日本与中国的甲午战争,以及近期几场局部战争,等等,莫不如此。由于海洋是“公共财富”、“公共通道”,是通向富强昌盛的大门,因此,人类从能够驾驭海洋之日起,海上战火就连绵不断,“谁占归谁所有”的强权逻辑经久不衰。虽然“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一种“失败的政治”,但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战争总是伴随着人类的政治、经济活动而存在,即使是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今天,人类仍然生活在战争不断的世界里。有战争就有海战,海洋历来是一个火药桶,而且随着海洋价值的增长,海洋不仅是人类的第二大生存空间,也将是人类进行战争的主要战场。

    ——海上作战力量是一个国家、民族控制海洋的基本力量,在有海洋空间的战争中,海上战场必然是一个重要的战场,海上作战力量直接左右着战争的进程和战略全局的形势。华盛顿在独立战争时所说的“在当前的战争中,陆上部队所作的努力再大,海军仍然有决定性作用”,在当时还难以被人们所理解。1840年当中国的大门被英国的坚船和利炮打开时,美国海军部长所说的海上“贸易中利益的冲突和争执常常会引起战争。海军有力量保护海上贸易,就能使商业获得利润,受到损失也能及时弥补”,则使人们清醒地看到了海军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作用。用马汉的话说:“多少世纪以来,英国商业的发展、领土的安全、富裕帝国的存在和世界大国的地位,都可以直接追溯到英国海上力量的崛起。”

    ——不同的历史时期,海战的目的有所不同。随着历史的发展,可以预见,未来的海战,将主要是“为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而战”。古代海战,主要是围绕陆上作战展开的。虽然,古罗马人萌发了海权思想,但是,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类对“海权”的认识仍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海洋的战略意义主要在于为交战各方提供海上兵力对抗的场所和输送陆上兵力的通道,海战场仅仅是从属于陆战场的次要战场。各国统治者主要关注的还是陆地上的战略角逐,对制海权的认识也仅限于近岸海域或者世界大洋边缘的一定范围,海上武装斗争的规模极其有限,充其量也只能称之为地区性的海上争夺。因此,各国统治者还不可能真正从国际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海洋、海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近代以来的海战,主要是围绕世界性海洋霸权的争夺展开的。无论西班牙与葡萄牙,还是英国与西班牙、法国,等等,无一例外地都包含着世界性海洋霸权的因素。英国从事殖民地扩张,主要凭借其海上优势,不断夺占别国的岛屿和半岛。英国所占的岛屿和半岛大都处于交通枢纽的位置,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既便于建立军事基地以发挥其海军的作用,又可以作为通商的据点。同时,其海外殖民与国内资本主义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增长。英国从海外主要是掠夺原料,开拓市场,攫取财富。从而,使其国力得以迅速增强,并在欧洲国家中脱颖而出。到19世纪中叶,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拥有殖民领土2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亿,号称为“日不落帝国”。可以说,离开了海上力量和海外扩张,也就没有近代英国的兴盛。

    现代海战,主要是围绕海洋主权和权益的争夺所展开的。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对海洋地位作用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许多国家纷纷把目光转向海洋,强烈希望扩大本国的海洋管辖范围,以便获得更多的“蓝色国土”及其资源。美国在战后就开始把独霸美国近海资源和拥有全球海权作为基本国策,随着世界战略格局多极化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国围绕海上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的争夺将越来越激烈,以维护主权国家或主权国家集团海上利益为特征的国际海洋战略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可以预见,未来的海战,将主要是“为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而战”!

    马汉《海权论》美国超级大国

    “蠢人常说他们是从自己的经验中进行学习。我却认为利用别人的经验更加好些”。这是俾斯麦的一句名言。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华文化的优秀,绝不是与生俱来的。融合华夏大地乃至普天下优秀思想是中华民族伟大、中华文化优秀的根本所在。大洋彼岸年轻的美国两百多年的实践早已启迪着世人。

    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1998年访华期间在北京大学演讲时说,“你们度过的千年,比美国度过的百年还多”。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仅有两个世纪历史的国家在第一个世纪里完成了国家独立、经济独立,在第二个世纪里走完了由一般工业国家向世界强国发展的全部路程,并占据了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

    尽管美国有这样那样的不完美,或者有这样那样的讨厌甚至可恶之处,特别是那种近似于“暴发户”式的趾高气扬和“国际警察”的作风,实在令人感到不舒服。特别是金融危机的爆发又让世人对美国的银行家、金融大亨们生出一种深深的厌恶。但是,人们又不能不叹服美国的富强,特别是不能不叹服美国人竟然能够在仅仅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就实现了许多国家几个世纪甚至十几个世纪都在梦寐以求而至今未能如愿的梦想!一个时期以来,许多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即美国是如何走向昌盛富强之路的?

    马汉是美国走向辉煌的指导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不容否认,乔治·华盛顿的独立战争奠定了美国今天的基础,托马斯·杰弗逊等人起草的《独立宣言》框定了美国今天的辉煌,亚伯拉罕·林肯领导的南北统一战争的胜利种下了美国今天丰收的种子,威尔逊的理想主义激发出美国民众的道德热情从而使一个孤立主义的美国一步步地走向世界,富兰克林·罗斯福这位美国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总统为美国的今天奠定了丰厚的基业……可以说,在美国二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那些曾经或者正在做出贡献的人们,特别是那些做出重大贡献的领袖、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们,都是功不可没的。然而,名誉(非现役)海军少将——马汉,则是美国走向辉煌的指导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之一。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说,马汉是“美国生活中最伟大、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美国教授罗伯特·西格说:是马汉“使美国海军从内战后的毁灭中振兴,为其提供专业基础和理论方向,从而有助于引导它在1918年和1945年走向胜利,这一切同马汉紧密联系在一起”。美国史学界称,马汉是“海上力量的思想家”,“是带领美国海军进入20世纪的先见之明的天才”。

    美国的独立战争,大多数闻名的战役和战斗都是在陆地进行的。但是,1781年9月5日开始的美法联军海军与英国海军在切萨皮克海战中赢得的胜利,似乎对于独立战争的胜利更具有重要意义。华盛顿总统在独立战争胜利后不久曾写信给一位法国朋友说:“可以推定,正如黑夜必然继白昼而临一样,若没有一支决定性的海上力量,我们便会一事无成;有了它,就有了荣誉与光荣。”这可以视为美国历史上最早而且最具强音的有关海权的声音。但是,纵观美国历史,系统地阐述海权思想并深刻影响了美国政治、经济、军事一个多世纪发展的,则是马汉的海权思想。

    马汉1840年生于美国西点军校一位教授家中,曾就读于安纳波利斯海军学校,先后任过炮舰的舰长、美国海军学院的教授和院长、“芝加哥”巡洋舰的舰长、美国海军战略委员会的委员。自1885年起,他开始从事军事理论和历史等著述。其中,关于海权方面的理论著作有20多部,主要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海权对法国革命和帝国的影响,1793—1812》、《海权的影响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海军战略》等。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是马汉“海权论”的奠基之作,先后在美国再版30余次,并在全世界广为流传。意味深长的是,这部世界名著在中国流传却不那么早、也不那么广泛,时过一百多年,1997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萧伟中、梅然将马汉有关海权思想的四部著作翻译合编为中文版的《海权论》在中国出版。

    在世界上众多有关海权的论著中,马汉以一个成熟军人的理性和史学家的智慧,分析研究了人类战争史中诸多海战战例,从而提出了海权对于一个国家兴衰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思想,亦即后人所说的“马汉主义”。由于这一思想直接促成了德国、日本、俄国、美国等诸多国家海军乃至国力的崛起,有关的论著以海军“圣经”之誉而跻身影响人类进程的16部经典之列。

    尽管马汉的海权理论渗透着浓厚的强权色彩和霸权逻辑,充满了对于建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溢美之词,公开宣扬“强权即公理”的“丛林规则”,但它又确有许多独到和精辟之处,特别是那些有关海权对于一个国家、民族昌盛富强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观点,那些有关国家海洋权益和国家主权内涵的观点,对于世界各濒海国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马汉认为,海洋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财富,从战略角度看,海洋即有商业航运价值,又有军事价值。由于优势的海军力量曾对巨大的历史争端起过决定性的作用,并支配着历史进程,世界局势的发展和未来也日益取决于海权。因此,美国必须掌握海权。他说,拥有一支能够担负对外作战任务的一流海军,是“确立和维护国家权力的最为重要的条件”。

    马汉把海权看作是一个国家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特别强调海洋的极端重要性和控制海洋的重大意义。他认为,以商业立国的国家,必须拥有优势的海上力量才能夺取殖民地、占据战略要点、控制海洋,保证国家战略利益。他指出,海权的重要环节是“国内新产品——海洋运输——殖民地”;海军的战略目标,是保证国家获得平时和战时的海权;“海军在海上作战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掌握制海权”。

    马汉认为,构成海军战略的基本要素是“集中”、“中央位置”、“内线”、“海上交通线”。其中,“集中”的法则是海军战略的基础;威力的方程式是“力量”+“位置”,以便于舰队实施内线机动;“海上交通线”在战争中居于“统治战争”的地位,凌驾于其他要素之上。海军战略的关键,是平时和战时建立和发展国家的海上力量。海军舰艇编队是海洋上的“野战军”,海军基地和要塞则是海军舰队的“根据地”。

    马汉竭力主张美国突破传统的近岸防御思想的束缚,建设一支具有进攻能力的强大海军,并首先控制加勒比海和中美地峡,进而向太平洋扩张;在大西洋上则与海上强国英国相互协调,以左右欧洲形势。他认为,海军的存在是为了进攻,防御只是进攻的准备;即使全局处于防御态势,海军舰队也必须积极出击,通过海上交战达到一定的结局;海上作战的主要手段是舰队决战,必要时还可以通过海上封锁实现预定目的。

    马汉的海权思想,适应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垄断资本向海外发展的需要,是当时乃至以后美国历届政府制定对外政策和国际战略的重要依据并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海洋理论、海军理论产生了并还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在1997年出版的中文版《海权论》中,主要反映了马汉的如下思想:

    ——影响一个国家海上实力的主要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形态构成,其中包括与此相连的天然生产力与气候;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众特征;政府特征,其中包括国家机构。

    ——当前在欧洲,只有英国和德国有着他国望尘莫及、协调得当的力量,这体现在它们的富有、它们的工商业体制的有效以及英国海军和德国陆军的强大上。其他国家只是站在英国或者德国一边对它们之间的平衡发挥作用。

    ——德国的目标是求得这样一个地位,即在那些欧洲文明范围之外的国家,在它们的人民中间,德国的影响、德国的资本、德国的商业、德国的工业和德国的聪明才智可以和其他强国在平等的条件上进行竞争。

    ——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眼前的目标就是阻遏其他强国沿着四亿消费人口的中国的边境地带所发起的推进。与此相联系,中国必须保持完整。美国或者任何支持“门户开放”主张的国家都关心中国的完整,这不是出于慈善动机,而是因为它对于中国市场的完全开放至关重要。

    ——和一个人一样,国家的首要法则是保全自我。保存自己意味着享有通过适当方式获取国家进步所需要的东西,并由此抵御外部力量的非法行为的权利。

    ——陆上强国和海上强国的政策对象,均是那些政治与社会前景尚不确定的地区。这些地区有东面的中国,西面的土耳其之亚洲部分及波斯。

    ——当前的主要利益焦点是中国。它幅员广大又处于动荡之中;另外,在中国四周还有其他陆上的或者海上的富庶地区,它们构成了爪哇到日本的东亚世界。

    ——日本加入欧洲文明系统充分显示了它的优秀品质。为了普遍的利益,必须使中国对欧洲和美国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开放,必要时可以使用武力。

    ——英国因为其强大的海军和在我们的海岸附近建有坚固的据点,无疑是我国的可能敌国中最难以对付的一个。在这种情况下,和这个国家达成诚挚的谅解,是我国一个最重要的对外利益所在。

    ——夏威夷是一个具有极高战略价值的据点,没有什么竞争对手,在一个广阔的范围内也不存在对这个据点的替代物。

    ——如果我们认定我们的利益和尊严所要求的权利乃是建立在我们自己推行权利的力量之上,而不是以其他什么国家的意愿为依据,我们就有必要促使自己清醒地认识到跨洋交通的自由取决于对作为所有通向地峡的道路都必经的加勒比海的控制权。

    ——今天不可能再有哪一个国家能像过去那样独霸海洋。英美两国之间基于共同血缘的亲近感可能在控制海洋方面建立合作,确立同一种族对海洋的支配。

    ——决定着政策能否得到完美执行的一个最关键的因素是军事力量。我们有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的潜力,但目前还未拥有一支成熟的、组织得当的力量。

    ——对于美国面临的军事危险的最佳迎击区域是在美国本土之外,即海上。准备海战,就是既准备还击海上的进攻也准备发动海上的进攻。

    国家历史非常短暂的美国,有许多人却非常重视自己的历史。在华盛顿的国家博物馆附近的雕像柱石上,一面写着,“过去是开场白”;一面写着,“研究过去”。最近,美国人斯蒂芬·豪沃思撰写了一部《驶向太阳光灿烂的大海——美国海军史》。这部著作不仅是一部美国海军的历史,而且是美国海上活动的历史,追溯了美国从独立战争开始直到冷战结束这段时间的主要经济、政治和社会变化。特别是回顾了美国“由一个殖民地变为一个帝国,曾经孕育过孤立主义却又梦想领导人类进入没有战争的未来,曾经否定纠缠不清的联盟,而现在又领导着西方世界联盟”的历史。这部著作,实际上就是一部美国依照马汉海权思想建立强大海上力量、成为超级大国的发展史书。

    纵观美国从1775年8月26日罗得岛国民大会决定“建立一支有足够实力的舰队”,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海军经历了一个兴起、衰落、再兴起的历史过程。

    独立战争期间成立的大陆海军和大陆陆战队,在战争结束后即被解散。1798年4月30日又成立了海军。到美西战争时,美国海军仅有4艘一级战列舰(另有5艘正在建造)、2艘二级战列舰和10余艘重装甲巡洋舰。1890年,可以说是美国人海洋观突变,新海军迅速崛起的一年。这一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海军法案》,原则上同意美国海军把欧洲列强海军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美众议院海军事务委员会批准建造3艘远洋战列舰。到1897年时,美国北大西洋分舰队已经发展成为具有进攻作战能力的新型舰队。美西战争不仅使美国的声威大震,还使美国海军从当时的世界第十二位上升到第四位,美国夺取了太平洋的夏威夷群岛和东萨摩亚,正式迈出了瓜分太平洋的步伐。1905年,美国国会又批准建造了10艘战列舰、4艘装甲巡洋舰和17艘其他舰艇。1907年,美国派遣“白色大舰队”进行环球航行,以扬美国国威。1915年底,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要建设一支“世界最强大”的海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海军已经拥有潜艇30余艘,是当时世界上第四潜艇大国,国会共批准建造各种战舰160余艘。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拥有了与欧洲海上强国和日本等国家同等实力的海军,其“霸权”欲望也随着海上力量的强大而日益增强。1922年2月,随着《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的签订,使美国真正成为世界上最强的海军大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达到385万人,各型舰船10759艘,总吨位13828万吨。1943年,美国抓住时机攻占了地中海的中心地带。1945年5月8日,二战的欧洲战事结束时,美国已经控制了北大西洋、地中海,同时海军力量也大大增强,在诺曼底登陆前美军总员额的87%是海军部队。在亚太方向,美国海军彻底打垮了目空一切的日本海军。到二战结束时,美国彻底控制了太平洋,并将太平洋变作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内湖”。正是依靠庞大的海上力量,美国在战后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性超级大国。

    美国的海权已经保持了半个多世纪之久,美国海军在实现国家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有资料介绍,1946~1982年间,美国使用军事力量处理危机共250起,其中,使用海军并用其进行对陆攻击作战的占80%。二战后发生的美国侵略朝鲜和越南、海湾战争等大规模军事行动,入侵利比亚、格林纳达和巴拿马等低强度军事行动,都少不了海军的参与。似乎没有海军,就没有美国的海外军事行动。因此可以说,直到今天,马汉的海权思想仍然是美国国际战略的重要理论基础。无论是“全球战略”,还是“低强度战争”,美国都是把海权视为国家利益的生命之所在。

    美国海军所以在美国武装力量中享有较为特殊的地位,其中有两个决定性因素:

    第一,美国本土安全的需要。美国特拉华大学海洋政策研究中心的一位主任曾说:“从美国作为个国家诞生之日起,大西洋就成为了美国人民抵御欧洲列强,避开该大陆政治风潮的巨大屏障。另外,从太平洋海滨到遥远的日本、中国、印度群岛,有数千里的水域之隔,也免除了亚洲人口与动乱对美国的压力。北面的加拿大因气候缘故限制了它的发展,南面的墨西哥直到20世纪才摆脱殖民地的剥削,而且内部四分五裂。除此之外,只要美国能够把住它的海上大门,其他国家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可以说,大西洋和太平洋,是美国天然的“护城河”,而美国海军正是这两道“护城河”中的巡逻哨!

    第二,美国称霸全球和经济利益的需求。马汉的“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的理论,对历届美国政府、政策都有深刻的影响。美国虽然地大物博,工业、农业、服务业科技水平都很高,但是,石油供不应求一直是美国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进口石油在美国石油消费量中的比重日益增加,预计到2010年将超过67%。另外,美国在海外的投资也很大。美国贸易总额的70%是通过海洋运输达成的,与美国签订防务合作条约的40多个国家中,绝大部分都是濒海国家。由此可见,美国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保护其石油供应和海外经济安全。这也是大多数资源、市场“两头在外”国家的必然选择。

    另外,美国认为,全世界88%的人口和80%以上国家的首都都在距离海洋不到1000公里的地区,即处于航空母舰舰载机的攻击半径以内。

    简言之,对于美国来说,拥有强大的海军就可以控制海洋,而控制了海洋就拥有了维护本土安全和海外利益的基本条件。因此,美国认为它必须拥有一支全球性的海上力量。美国国家战略赋予其海军的基本任务,就是“控制海洋”、“投送力量”和“应付危机”。

    强大的海上力量至今仍然是美国称霸世界的重要骨干力量

    金庸笔下的“丐帮”帮主所以为“主”,并不是靠能“要饭”,而是具有精湛的武艺、奇妙的神功和非凡的韬略。美国所以称霸世界,也不是靠“气儿”吹的。经济实力、军事力量、科技水平是美国“称霸”的三个支柱,而其强大的海上作战力量则是军事力量之“足”,起着无可争议的骨干作用。

    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国防部曾对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需求进行了“自上而下”的审查,最后的结论是,美国应当保持差不多同时打两场地区战争并取得胜利的军事力量。美国所预计的作战地区,一是西南亚,二是朝鲜半岛。根据这一预计,克林顿政府的军事力量发展规划是:总兵力250万人,其中100万为预备役人员。就海军而言,应当保持12个航空母舰作战群,共346艘舰艇。军费总额应当保持在2600亿美元左右。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的《希望与历史之间:迎接21世纪美国面临的挑战》一书,基本反映了冷战结束后美国的战略思想。自那时起,美国战略问题的排序是经济安全、军事实力和促进民主。“保持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一直摆在首位。

    长期以来,美国政治精英坚持认为,美国的幸福和民族的强大都取决于美国在海外保持领导地位。美国不应当逃避对世界的领导责任,相反,美国必须与国际社会合作来担负这一责任。当今世界,是一个国与国之间和各国内部都存在着新旧问题、新旧威胁、新旧联盟的时代,美国的目标仍然不能改变,这就是要确保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来实现和平与繁荣。在进入21世纪之际,美国需要制定新的战略来实现这一目标,这种战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确保击败对美国安全构成的主要威胁,从而使美国人民更加安全;二是领导全球追求和平与民主的强大运动,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没有什么东西比这更能加强美国本身的安全了;三是通过打入更多的海外市场为美国创造更多的财富。

    进入21世纪,美国既定的战略目标没有根本性的改变,由于苏联解体而出现的美国一超独大的国际政治格局,促使布什政府更加看重军事实力和更加倚重军事实力,“先发制人”成为一种主要选择。换句话说,美国“管理世界,修理地球”的意愿,对其海上力量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新的更重要的任务。

    按照美国《国家军事战略》报告的要求,在和平时期与危机时期维持地区经济和政治稳定的行动,是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传统职能。美国前海军作战部长杰伊·L·约翰逊上将曾公开阐述了美国海军在21世纪的三大任务:

    第一,和平时期参与。即在和平时期,美国海军的任务是把美国的影响和力量投送到国外以支持美国营造安全环境的努力,从而促进地区经济和政治的稳定。其“参与”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持续留驻在海外,作为美国推行外交政策的有形工具”。美国海军的前沿部署一直包括广泛的外交活动,如派遣水兵和陆战队员上岸访问,邀请外国人到美国军舰上参观等。美国海军部队可支持美国致力于营造安全环境所做的外交努力,如改善与前对手的关系或者缓和与潜在对手的紧张关系。海军还利用其在海外的机动性和自主性,把美国和平时期参与的努力扩大到那些用别的力量难以达到的国家。另一种是“支持美国在和平时期建立联盟的努力”。美国海军的前沿部署部队同友好国家的海、陆、空军经常进行演习和训练,提高共同作战的能力并增强相互间的理解、信任和尊重。这些演习使得美国海军能够利用不同力量进行作战协同的方法来获得最大的战斗力,并通过显示美国的力量建立对美国安全保证的信任。

    第二,威慑和防止冲突。显示军事力量是慑止战争和防止冲突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前沿部署的海军部队则是美国向其盟友和敌人显示能力和决心的极好手段。在对美国有长期利益或者直接利害关系的地区保持可靠的军事力量存在,可重申美国在国外的领导地位,以有形的证据使盟国对美国给予它们的安全上的承诺放心,有助于阻止潜在的不稳定根源产生危机。美国海军部署不容忽视的强大战斗力并以此作为表明美国能够部署绝对优势力量以击败侵略的明显标志,可达成威慑目的。美国海军还“通过与友邦和盟国组织实弹训练和演习以显示战斗能力”。海军部队的危机反应包括派海军陆战队员登陆支援陷入险境的美国使领馆人员;撤退非战斗人员;“实施海上拦截以执行国家制裁措施”;“为对抗威胁和慑止侵略而炫耀武力”;保护因当地冲突而陷入险境的运输船只,对其进行护航;对侵略者实施空中和导弹打击。美国海军把防护的盾牌伸向盟国、潜在的合作伙伴和岸上关键的基础设施,以提高威慑的有效性。正在形成的战区空中和导弹防御能力是这一盾牌特别重要的组成部分。美国海军建造这一庇护所来粉碎潜在侵略者的威胁企图,并促使侵略者产生无力阻止美国支援盟国的印象。这种现实可能使其改变战役计划,放弃使用某些力量或武器,或致力于更有限的目标。

    第三,投入作战并赢得胜利。在通常情况下,美国介入冲突是为了对侵犯盟国或者美国生死攸关利益的行动作出反应。美国海军能够使用潜艇隐蔽潜伏在沿海地区,对敌人最想不到会被攻击的地方实施打击;以源源不断的增援部队,消除敌人阻止我进入战区的威胁和保持重要海上与空中航道的畅通;破坏和剥夺敌人瞄准美国及其盟国部队的努力;投送精确的海军火力以达成战略、战役和战术目标;以强大的海上优势对敌方岸上施加决定性的影响;为岸上的陆军部队和盟国部队提供持久的防护。

    这位美国前海军作战部长还强调指出,“强大的海上力量能够强制执行制裁措施和为保持地区稳定而显示美国的存在”。美国海军最重要的任务,是通过前沿存在进行参与和实施威慑,从而彻底阻止下一场冲突的发生。应当说,这一论述基本反映了美国国家利益、国家战略对21世纪初期美国海军的要求。

    美军参联会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出台《21世纪联合部队构想》后,美国海军杰伊·L·约翰逊上将撰文详细阐述了美国海军在21世纪军事斗争中的信息优势、机动造势、精确打击、全维防护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文章指出:

    ——关于信息优势。新兴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将成为21世纪战争中的力量倍增器。《21世纪联合部队构想》中所展望的技术革新将极大地提高海军的毁伤能力和速度,增大其航程,并将带来一种新的海战样式,即集中我军行动的效果而不是兵力。为此,海军部队也将为《21世纪联合部队构想》所提到的技术与原则做出自己特有的贡献。比如,独立前沿海军部队给信息优势原则带来了新的灵活性。他们能够提供灵活的、分散的指挥控制与信息综合系统,以供联合部队机动或者集中战斗力时使用,而无需当地的岸上支援设施。前沿海军部队如果能够早期到达并留驻现地,就能够形成一支多层面、高技术的海上力量,并成为2010年强大的联合部队与多国部队的核心。前沿海军部队在平时也能够提供一种信息优势,即通过保持前沿存在明确地提醒人们,美国将如何行事,从而既可以使敌人无计可施,又有助于营造局部的安全环境。

    ——关于机动造势。高速且出敌不意的机动一直是海战的特征,它能够利用敌人的弱点、扰乱其决策、瘫痪其反应能力、摧毁其战斗意志。海军部队对于联合机动作战的独特贡献,就在于利用海洋夺取对敌战略与战役优势。由海上向陆地投送兵力能够达成主动性,防止敌人预知我攻击时间、地点、方式、方向和兵力。美国海军的目标,是使在海上和由海向陆实施的机动极为快捷有效并起到决定性作用。从而,能够有效地预先排除敌人对美军采取行动成功的可能性,进而慑止侵略。

    ——关于精确打击。海军部队实施精确打击特别适于从应付突发事件到大规模地面战役等各个层次的行动。《21世纪联合部队构想》所阐述的由海上实施的精确打击行动,将运用高技术传感器、信息系统和武器,打击对敌人作战能力或者战斗意志至关重要的具体目标。此外,以海上为基地使得海军能够在前沿阵地集中起强大的持续精确打击能力。这种向陆地提供瞬时火力的能力,要求美国必须能够对入侵作出迅速而决定性的反应,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威慑手段。

    ——关于全维保护。发生危机时,美国海军部队将从公海水域为未来盟军提供坚不可摧的有效防护;发生冲突时,尤其在关键的早期部署阶段,美国海军部队将为陆基部队提供综合的全维保护。

    杰伊·L·约翰逊上将还强调指出:美国海军传统的三大任务,完全适用于《21世纪联合部队构想》。“作战将始终是美国海军的首要任务”。“不能赢得战争的海军,就不能慑止战争”。《21世纪联合部队构想》中拟定的原则,将使美国战斗力倍增,使海军能够将传统的强点——平衡的前沿作战能力与可在公海上自由作战的能力——与新武器和新能力的使用结合起来,以充分利用敌人的弱点。卓越的指挥、团队精神、优秀传统的自豪感,是美国海军官兵勇气与技能的真正源泉。美国海军官兵“将创造机遇使战斗力发生革命性变化”,并“确保美国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海军,现在如此,将来亦是如此”!

    美国海军正在为未来世纪的国家利益而大力发展新的海上“杀手锏”

    美国人的性格,多少有些“桀骜不驯”,美国军人也“很不听招呼”。这并不是说美国军人不具备“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基本素质,而是因为他们在有关军队建设的重大问题上,总是好与国会、白宫“对着干”,为国家利益而理直气壮地争军费、争装备、争福利。特别是在武器装备的发展上,不惜投入巨资。当年的巴顿,在国家经济萧条、军费紧张的情况下,还曾自己掏“腰包”购置了一个装甲旅的主要装备,并让其夫人钻进坦克车内,自己亲自驾车,操作演示坦克的技术战术性能。美国军人的所作所为当然不是为了自己。飞机大炮又不能吃、又不能喝,军舰、坦克、飞机也不能开着去旅游。“国家利益”是美国军人心目中的最高利益,为了国家利益,他们会像在战场上对付敌人那样对付那些对国家利益漠然视之的政治空谈家们。当然,策略和手段还是要讲的,对付敌人用飞机大炮,而对付政治空谈家用的是“大脑”和“嘴巴”。

    明天的美国,绝不会满足于今天已经拥有的成就。历史的美国主要依靠海上力量拥有了超级大国的地位,未来的美国仍然需要依靠海上力量维持其超级大国的地位。20世纪末,美国《航空和空间技术周刊》曾发表文章,披露了美国“海军的研究报告谈对付21世纪威胁的设想”。文章说,一个由16人组成的、直属海军参谋长并负责开发创新海军作战方案的研究小组,最近向美国海军参谋长提交了一份保密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敦促海军在21世纪采取一种根本不同的观念,即海军应当装备大批垂直起降的无人驾驶飞机、发射距离为200~400海里的高能轨道炮、能够迅速发现移动导弹瞄准系统。“这些无人驾驶的飞行器是进行高风险、高回报的飞行的合乎逻辑的选择,在冲突的初期尤其如此”。该报告认为,发现移动导弹发射器的位置并瞄准它是限制、甚至扭转战场弹道导弹和反舰巡航导弹对海军日益增长的威胁唯一最好的办法。并预计高度机动的陆军在21世纪将在内陆更深的地方作战,这意味着海军需要把它们的炮火向内陆延伸到400海里。

    为了适应未来21世纪作战的需要,美国一直在大力发展新的海战装备。20世纪末,美国《华盛顿邮报》披露:“海军正在研制遥控式舰艇”。有人认为,这种军舰可以“像南北战争时期的铁甲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航空母舰以及冷战期间的弹道导弹潜艇一样,大大改变海上战争,使之发生一场革命”。这种叫做“武库舰”的新型舰种,实际上是运载、存储、发射武器的漂浮在海上的遥控式舰船。与其他水面舰艇相比,“武库舰”的主要特点,一是舰的前部装有500个导弹垂直发射单元,可以几分钟内至少发射64枚导弹;二是舰上可以安装127毫米或者155毫米舰炮并可以发射炮弹,也可以发射增程制导炮弹;三是可以编入航空母舰战斗群其他舰艇编队。这种高度自动化的船只可以在几十名船员或根本没有船员操作的情况下航行于海上。发射导弹的命令不是出自“武库舰”上的任何人,而是出自另一艘舰只或者是一架飞机上。这种遥控式舰艇是海军目前的重点研制项目。海军正在以不同寻常的速度研制第一批“武库舰”,共6艘。该项目大约要花费35亿美元。为了使“武库舰”不会因为水雷、导弹或者鱼雷而被炸沉,海军官员认为应使用双层舰壳,这是美国舰艇从未使用过的。这样设计的目的也是为了使它能够在水面下航行,使之具有“潜隐性”,或不易被敌人的雷达探测到。有关的海军官员称,“武库舰”的主要用途,就是长期停泊在三个热点地区沿岸——朝鲜附近的太平洋水域、地中海和波斯湾,它的基本任务是拖延入侵行动,让美国其他部队有充裕的时间赶到。

    着眼适应“由海向陆”的转变,2002年美国海军新增添2艘LHD-17两栖突击登陆舰。海军共购进12艘这样的舰艇。这种登陆舰,可运载720名海军陆战队队员,携带6架直升机或者2架旋翼机。20世纪末,美国《新闻周刊》报道,“急切追求海上航行速度的五角大楼,曾举行了一个有220名专家参加的会议来讨论它的一个设想:组建一支由载重量为两千至1万吨、航速可达100节的高速海上运输船组成的舰队。会议得出的结论是,这项技术可能在2010年前研制成功”。目前,美国已经在位于弗吉尼亚州詹姆斯河河畔的尤斯蒂斯堡对一种造型优美、并称为“黑猫”的黑色双体船进行了检验。这种船,长300英尺,靠水力驱动,可以携带900人和240辆汽车,以43节的速度航行。

    1998年7月25日,“哈里·杜鲁门”号核动力航空母舰正式投入现役。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参加了海军举行的盛大仪式。这艘耗资45亿美元的军舰是投入现役的“尼米兹”级航空母舰中的第八艘。该舰排水量97万吨,航速在30节以上,航程几乎是无限的,载有80架飞机。以美国前总统里根名字命名的“罗纳德·里根”号于2003年投入现役。以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名字命名的“乔治·布什”号(CVN-77)航空母舰正式服役。这两艘航空母舰均属“尼米兹”级。“尼米兹”级是美国第二代核动力航母,也是目前世界上吨位最大、载机最多、在役数量最多的航母家族。“布什”号是“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家族的第十名、也是最后一名成员。

    美国海军新一代航母“福特”号(CVN-78)是全新的核动力航母,2009年秋季铺设龙骨,2015年交付使用。由于核动力是常规动力续航能力的50倍,在世界石油能源紧张的情况下具有续航力强、耗油量小的优点,因此成为美国航母乃至舰艇发展的基本方向。有军事专家预计,不久的将来,美国海军将实施“全核舰队”计划,包括航母、巡洋舰、潜艇在内的主要作战舰艇均采用核动力。

    海洋国家海军海权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能定而审,天地间的事情虽然万里之遥,“可坐而察矣”。看一看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海军发展的情况,大凡关心中国未来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人们,或许会生出感叹、羡慕的感觉,或许会生出忧虑、紧迫的感觉。

    著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军统帅蒙哥马利曾经有一句妙语:“从人类开始利用海洋以来,一个大的历史教训就是囿于陆上战略的一方最终必败。”

    谁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谁就拥有海上权益的“发言权”

    20世纪后半期和21世纪初,国际社会的海洋之争主要是海洋权益之争。在这次海洋之争中,虽然国际社会的有关法规、舆论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从目前解决海洋之争的实践看,在诸多手段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仍然是海权。拥有海权哪怕是一定水域里的海权,对于一个国家维护其海洋权益都是十分有利的,反之则将十分被动。

    为了解决海洋之争,1960年联合国在日内瓦召开了第三次海洋法会议,共有89个国家参加,主要议程是解决领海、毗连区、渔区等问题。但由于意见不一致,未能达成任何协议。除了美国和原苏联两个超级大国进行激烈的海洋争夺之外,一些中小发展中国家也在进行着激烈的争夺。1970年5月,智利、秘鲁等9个拉美国家冲破美国和西方海洋强国规定的所谓“限度”,联合发表了《蒙得维的亚海洋法宣言》,明确提出了“对邻接其海岸的海域、海床及其底土的主权或管辖权到距离领海极限基线200海里”的主张。同年8月,21个拉美国家举行了保卫领海权会议,通过了《拉丁美洲国家关于海洋法的宣言》。1971年11月,77个发展中国家联合发表了《利马宣言》,支持拉美国家提出的有关海洋管辖范围的海洋资源的立场。在这种形势下,联合国召开了第三次海洋法会议,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93年11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获得60个国家政府的正式批准,达到法定数目。1994年11月16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据统计,到1996年2月底止,全世界已有85个国家批准加入该公约,占联合国会员国的46%,等于沿海国家总数的2/3。到1995年,又有125个沿海国家确立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或渔区法律制度;有82个国家宣布了大陆架制度。到2009年6月联合国召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大会时,将有182个国家正式成为缔约国。

    一个时期以来,“军舰甲板就是流动的国土”的观点日益被普遍接受。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有关海洋法的国际会议情况看,争论的内容从主权到公海自由、从陆地国家的海洋权到岛屿国家的海洋权、从海域表面到海底深处,甚至军舰甲板也是争论的内容之一。其实质,乃是有关国家利益在海洋空间的延伸和重新分配。与此同时,各海洋大国也加快了海洋战略调整的步伐,把战略争夺的视野扩大到了大洋公土(公海海底和南极、北极)的开发利用上,利用海洋开发技术的优势,加快了深海资源的开发,企图进一步造成既成事实,以为本国谋取更长远的利益。一些中小沿海国家则纷纷把防备政策重心转向近海,为维护和争夺海洋权益不惜大打出手。纵观这次海洋权益之争,主要是争夺岛屿,因为海洋岛屿的归属既关系到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又关系到岛屿本身所享有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争夺管辖海域,因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确定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使一些相邻近的沿海国家不可避免地在专属经济区划分上出现矛盾;争夺海洋资源,因为争夺海洋岛屿和管辖海域说到底还是为了占有海洋资源;争夺海上战略优势,因为没有海上战略优势就不可能拥有海洋权益的“发言权”。

    当前,除了海上强国仍然具有争夺海洋战略优势的“专利”外,众多中小国家从自身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需要出发,也在竭力发展自己的海上力量——包括海军、海军陆战队、舰载航空兵、海外基地、商船队等。力求拥有争夺相关海区内海上优势的权力。

    目前,海洋除了储存着丰富的资源、是一个最重要又最经济的交通运输线之外,按照国际有关海军在各大洋中航行不受任何限制,这是其他军种在和平时期从事政治目的的行动所不具有的优势。另外,目前世界上70%的居民生活在距离海岸线200海里的地方,而约80%的国家首都位于海岸线500公里内的地方,也就是说,它们都在海军战术武器的打击范围之内。在新的地缘战略条件下和世界性的变革时期,海军作为一个高度戒备和生存力极强的军种,在保障国家利益和安全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既可以保护本国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其他相关海域,又可以在海洋战区执行各种作战任务,并给沿海方向上的陆军提供支援,使用高精度武器摧毁位于敌领土纵深的军事、工业设施等。因此,大力发展海军成为一些国家增拓本国资源、发展海外经济、防止他国侵犯海洋权益的必然选择。

    有消息报道,虽然各国的国防开支总数普遍下降,但用于海军的国防经费则普遍上涨。目前,一些西方国家用于海军建设的开支占国防开支的比例是:美国30%,英国23%,意大利13%,法国14%,德国12%,日本23%。即使像印度这样国力并不很丰厚的国家也不惜血本加大对海军建设的投入。只有中国,本来国防经费就不多,而用于海军建设的经费一度仅占国防经费总数的不到10%。

    “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自古以来,周边国家及其他相关国家的军事方向,都是政治家、军事家关注的一个重点。中国有着漫长的陆地和海洋疆界。与中国陆上接壤的有俄罗斯、蒙古、朝鲜、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不丹、尼泊尔、缅甸、老挝、越南等14个国家;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有朝鲜、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越南等8个国家。目前,除了印度以外,中国与其他13个国家都签订了陆地边界协议。但在海上,与8个相邻的国家都有海洋主权或权益之争,争议面积达120~150万公里,约占中国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和管辖海域总面积的1/2。对于中国来说,关注周边及其他相关国家海上力量的发展情况,不仅是当前维护我国主权与领土完整的需要,也是未来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大力发展海军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海洋资源价值越来越大以及海洋主权和权益之争日益增多,大力发展海军几乎是一个时期以来的一种世界潮流。

    ——东盟国家“逆裁军热”方兴未艾。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盟各国经济持续增长,实力不断壮大,逐渐成为亚太地区一支引人瞩目的力量,其所设想的包括东南亚十个国家在内的“大东盟”即将形成。但是,东盟各国依然认为,该地区战略上仍然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据此,正在加大对海上力量的投资力度,努力实现海军的现代化。当前的亚洲金融危机,显然对东盟各国发展海上力量产生巨大的不利影响,但只要其基本认识不变,一旦“缓过气”来,仍然不会放弃发展海上力量的既定决心。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其海军在东盟国家中是实力较强的。目前,共编有2个舰队,拥有4个海军基地;主要装备有潜艇2艘,护卫舰17艘,巡逻与海岸作战舰艇57艘,水雷战舰艇13艘,两栖舰只28艘,海军航空兵作战飞机24架。其海军陆战队装备有100辆坦克和90辆装甲运输车。目前,除了国家军工部门正在加紧自行研制护卫舰之外,还从德国购进16艘轻型护卫舰、11艘登陆艇、9艘扫雷舰和2艘潜艇,共计39艘。1997年10月31日,俄罗斯军方人士透露,印度尼西亚将向俄罗斯购买大批“宝石”反舰导弹。这种导弹可以击毁航空母舰。一年多来,印度尼西亚军事专家多次考察俄罗斯的反舰导弹生产厂家,并对“宝石”导弹感兴趣,这种导弹重量轻、速度快、最大射程300公里,全自动制导,既可以打击单舰,也可以攻击军舰集群。

    马来西亚皇家海军一直优先发展其水面战斗力量,目前装备有导弹护卫舰2艘,小型护卫舰4艘,巡逻与海岸作战舰艇37艘,水雷战舰5艘,两栖舰只3艘,另外还有突击登陆艇165艘。有消息报道,马来西亚已向英国订购了4艘导弹驱逐舰类的作战舰艇,向瑞典购买了4艘潜艇、27艘近海巡逻艇以及反潜直升机,一些排水量小的舰艇则由本国自己制造。这是迄今为止该地区最大的海军舰艇建设计划,即使在全球范围内其规模也是宏大的。

    泰国与其他东盟国家相比专属经济区面积较小,但由于地理上的原因使其海上安全问题变得十分复杂,其漫长的海岸线一部分在东部,沿泰国湾,一部分在马来半岛的西部,濒临安达曼海。因此,长期以来泰国一直致力于海军的现代化建设。泰国于1997年在西班牙建造完成了1艘直升机航空母舰“别克里·纳吕贝特”号。这艘航母的主要任务,是监管专属经济区和实施搜索救援行动,其次是为海上作战提供空中支援。另外,泰国皇家海军还采购了6艘护卫舰和2艘美国海军使用过的“诺克斯”级护卫舰。目前,泰国造船厂也在建造现代化的导弹快艇和反潜舰。已经在部队服役的舰艇有护卫舰2艘、巡逻与海岸作战舰艇60艘,海军航空兵作战飞机61架。

    菲律宾海军一直是东盟各国海军中的“小老弟”,但由于加快武装力量现代化步伐特别是优先发展海军,这种状况已逐步改变。目前,主要装备有护卫舰1艘,巡逻与海岸作战舰艇54艘,两栖舰9艘,作战飞机8架。有消息报道,其海军曾计划拥有60艘军舰和辅助船、120艘快艇、3架F-27巡逻机、10架搜索救援飞机和1架BO-105直升机。为了实现上述计划,在2000年前政府计划拨出15亿美元的经费,用于实现海军的现代化。20世纪90年代末,菲律宾拟定了一个使其海军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发展计划,计划10年内购买7艘先进的军舰。菲律宾海军发言人库巴少校指出:菲律宾海军军舰“将部署在菲律宾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以保护菲律宾不因海盗、走私和非法捕鱼而蒙受经济损失”。谁都知道,对付海盗走私和非法捕鱼者,是无需85米长、配备有76毫米口径速射炮和20毫米火炮以及防空和电子设备的现代化军舰的。可以推断,在南中国海争得一份利益才是其不惜巨资发展海上力量的真正目的。

    文莱是东盟最小的成员国,但其人均收入在该地区是最高的。它也拥有一支小而精的海军,装备有携载“飞鱼”式舰对舰导弹的高速巡逻艇,并向英国订购了3艘近海大型巡逻艇。

    越南一直是亚洲地区的海上强国。目前,其海军总兵力约42万人。其中,正规舰艇部队9000人,海军陆战队27万人,拥有8艘护卫舰和2艘轻型护卫舰,36艘快速攻击艇和8艘大型巡逻艇,还有一艘排水量2800吨的美国“巴特加特”级军舰和其他一些舰船。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争夺南中国海利益的需要,越南正在加快“实现其拖延已久的军事现代化”,特别是海军现代化。20世纪90年代末,越南与俄罗斯就在当地建造俄罗斯设计的军舰、防空雷达和地对空导弹问题展开会谈。最终达成的协议中,包括从俄罗斯引进2艘124IRA型导弹艇和一些舰对舰导弹,苏式先进战斗机;在越南设立合资企业,以建造排水量2000吨的KBO2000型护卫舰和排水量500吨的BPS500型舰艇。越南大力发展海军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更多地获取在南中国海的权益。

    新加坡自从1965年从马来西亚分离出来后,就根据国家小、处于其他国家包围之中、易受攻击的实际情况,一直奉行总体安全和总体防御政策。新加坡认为,其海上利益区包括整个马六甲海峡和南中国海的南部。海军建设一直是武装力量建设的重点,主要任务是保护其海上交通线。起初,其海军发展的重点是装备精良的小型巡逻艇,后来又扩展到小型护卫舰、反水雷舰艇和两栖舰船。目前,新加坡海军的主要装备,有巡逻与海岸作战舰艇19艘,两栖舰只3艘。有消息报道,新加坡又计划从瑞典购进4艘扫雷舰和4架F-50飞机。最近又从瑞典获得了1艘二手的潜艇,潜艇力量已经成为其长期发展的力量之一。

    东盟各国所以都在大力发展海上作战力量,从政治方面讲,是“威胁意识”作祟,“因为某一邻国的武器越现代化,这些邻国越可能被看成是一种潜在的威胁”;从经济方面讲,“依靠别人与一个国家的主权不符,与自力更生的原则不符”,“生产武器有助于提高它们总的竞争能力”,“国防工业将促进民用技术的发展”;从心理方面讲,也是一种“攀比效应”。西方军事评论员理查德·夏普曾指出:东盟国家大力发展海上力量,一方面可能用于相互间的对抗,一方面可能用于联合起来对付更加强大的邻国。

    ——韩国海军正在从“保卫沿海”走向“保卫海上通道”。韩国的国防体制,已经由美军主导的“韩美共同防御”转变为“自主国防”;作战对象由以北朝鲜为主要敌人,转向同时准备应付周边国家潜在威胁的“全方位防御”;战略任务由对付北朝鲜的地面作战向保卫海洋经济区和海上运输线的海、空作战方面扩展;战略部署强调在继续加强以首都为中心的地面部署的同时,不断加强海、空部署;军队建设由以陆军为主的人力密集型结构,向陆海空三军协调发展的技术密集型结构转变,重点加强海空军建设。也许是临近朝鲜的缘故,长期以来韩国一直大力加速其海军现代化的进程。目前,韩国海军共有6万人,装备有潜艇7艘,主要水面作战舰艇40艘,两栖舰艇15艘,作战飞机23架,武装直升机47架,海军陆战队共编2个师、1个旅和若干支援分队。

    按照韩国海军现代化的长期计划,韩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即开始建造4000吨级的驱逐舰。这种型号的第一艘舰,造价38亿美元,巡航速度将为每小时30海里,配备有舰对空导弹和反潜导弹,以及拦截导弹的火炮。韩国国防部官员还说,今后他们将主要建造4000吨以上的大型驱逐舰,逐步淘汰一两千吨的中小型驱逐舰,以使海军的活动范围扩大到周围大洋。1995年,韩国即完成了航空母舰的认证工作,并建造和装备了1艘为19万吨的“独岛”号轻型航母。按照计划,还将建造2~3艘此种类型的航空母舰。在韩国军队建设的现代化进程中,装备发展方面还包括研制KDX型驱逐舰、P-3CII型海上巡逻机等。为了适应下一步的地区战略目标,还计划“建造更大的驱逐舰和潜艇”和新战斗机与更多的海上巡逻机,以及韩国自己的“第一颗侦察卫星”。韩国《国防白皮书》公开强调:为了顺应世界海军发展趋势,根据未来朝鲜半岛战略环境,韩国海军正力求均衡发展水面、水下、航空、登、支援等多种海军力量。其中,水面力量以自行建造具有最新武器系统和装备的韩国式驱逐舰为引人注目;水下力量以继续装备载有最新式武器系统的新型潜艇最为耀眼。可以预见,韩国海军在不远的将来将有较大发展,成为西太平洋海域不可小视的一支海上力量。

    韩国大力发展海军和空军的目的,也绝不仅仅是为了防备来自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北方威胁”。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韩国下如此之大的气力发展海军?英国《简氏防务周刊》分析认为,是“新利益驱使”。所谓的“新利益”,说穿了就是为朝鲜半岛统一后,确保韩国在东亚地区具有发言权。此外,希望以此使美、日本等盟友“不能漠然视之”。日本认为,“拥有大型驱逐舰,是韩国海军从保卫沿海走向保卫海上通道的标志”。

    ——朝鲜海军舰艇如“群狼”。朝鲜海军是在原苏联的直接帮助下建立起来的。20世纪60年代中期,朝鲜开始自己建造小型舰艇,70年代起则着手自己建造护卫舰和潜艇。目前,朝鲜海军编有2个舰队,共拥有32艘中型作战舰艇。其中,潜艇25艘,护卫舰3艘,轻型护卫舰和小型反潜舰4艘。另外,还有导弹艇42艘,鱼雷艇168艘,护卫舰142艘,登陆艇180艘,火力支援艇62艘,扫雷艇29艘。小而多—“群狼”,是朝鲜海军的突出特点。朝鲜海军的基本任务,一是破坏敌人的海上交通线;二是实施战术登陆及在敌后进行侦察和破坏敌纵深内的主要目标;三是摧毁对方岸上设施,保持沿岸水域良好的作战条件;对国家海岸沿线实施防御;在200海里经济区实施巡逻警戒。虽然经济滞后,但朝鲜的军事力量建设始终也没有停滞。目前的朝鲜,不具备发动战争的能力,甚至也无法与美国支持的韩国军队进行全面对抗。但朝鲜手中有两个“撒手锏”,一个是弹道导弹,一个是“敌后破坏部队”。路透社首尔2009年2月3日报道,朝鲜拥有800多枚弹道导弹,其中有600多枚不同类型的“飞毛腿”导弹和200多枚“劳动”导弹。前者的射程为300(3型)~500(5型)公里。“劳动”导弹预计射程为1000~1400公里,可以覆盖整个韩国和日本大部分地区。2006年7月,朝鲜试射过一枚“大浦洞”2型导弹,飞行40秒钟后自毁。“大浦洞”2型导弹是一种仍处于研发状态的多级导弹,射程可达3500~4300公里。专家说,这种导弹的射程可能被延长至7000公里,甚至会达到更远。“大浦洞”X型导弹是一种正在研制中的固体燃料导弹,预计射程在2500~4000公里之间,射程可达美国在日本和关岛军事基地。正是因为手中有“家伙”,“试射导弹”也就成了显示存在、加剧地区紧张局势以及对美、日、韩施压的主要武器。朝鲜的第二个“撒手锏”是“敌后破坏部队”。把“敌后破坏行动”作为国防学说重要内容,世界上只有朝鲜一家。俄罗斯《新闻时报》2009年2月3日发表文章说:朝鲜军队总人数约110万,预备役近450万,拥有52套战术和战役战术导弹发射装置、2700辆坦克、2400辆步兵战车、12万门火炮、646架战斗机、330架直升机、86艘战舰和510艘各类快艇。更为重要的是,朝鲜拥有一支8~9万人的敌后侦察、破坏和突击部队。这支部队有水下破坏部队,需要时他们7~9人组成一个潜水破坏小队,乘机动潜艇实施水下作战;有2个志愿飞行旅,装备有140架米格-17、米格-19,每架飞机可携带25吨炸药,200名飞行员由最高统帅金正日直接指挥。文章说,拥有2500万人口的朝鲜是世界上唯一把敌后破坏行动列为国防学说中最重要内容的国家。这一学说是以密集使用海陆空破坏力量为条件的。战争一打响,就通过空中和海上派遣数万名破坏者。他们的任务是破坏敌国的国家和军事指挥机构,同时攻击指挥所、导弹和防空部队阵地、海军基地和机场,摧毁重要的基础设施(桥梁、隧道、大坝)和油气储备设施,干扰敌方通信。朝鲜军方认为,敌后破坏部队能够改变局势,在与美韩开战的情况下,56万韩军、3万美军将无法与之抗衡。虽然,朝鲜的两个“撒手锏”并不能对海洋构成威胁,但也不能小视。

    ——印度海军“印度湖”的梦想。有消息报道,一位印度官员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海洋曾经使印度人做了几个世纪的奴隶,海洋也唤醒了印度人征服她的欲望。没有海上力量的强大,将没有强大的印度。”

    印度海军的前身是英国皇家印度海军。1947年8月印巴分治时,印度分得海军11万人、舰船25艘,90年代初发展到55万人,主要舰艇140多艘。近年来,印度军事力量获得令人瞩目的发展。印度坚持把成为“印度洋地区的主要支配力量”并最终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强国”作为其基本的国策。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的海军,一直是印度实现这一战略的重要举措。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印度海军已经成为世界排名第七、在印度洋具有绝对优势的海上力量。目前,印度海军编有水面舰艇、潜艇、海军航空兵、岸基部队、陆战特种部队、海运部队等兵种部队;按照功能编成由远洋立体舰队组成的深海海军,保卫海岸线和港口的浅海海军,保卫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海洋资源的海岸警卫队等。主要装备各型作战舰只100余艘,其中有1艘航空母舰,19艘潜艇,19艘护卫舰,5艘驱逐舰以及战斗支援舰20艘,以及导弹艇、巡逻艇、扫雷艇、登陆艇等其他作战舰只。海军航空兵共5000余人,装备飞机68架、直升机75架。印度是目前亚洲两个拥有航空母舰的国家之一。印度政府对海军的基本要求是,“获得区域性海上强国的地位”。因此,印度海军的主战装备正在向大型化、导弹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以适应其控制印度洋战略的需要。

    印度的海洋战略明确提出,印度海军不但要保卫印度漫长的海岸线、岛屿领土以及专属经济区,而且还要具有控制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等印度洋战略要地的能力,并最终实现把印度洋变为“印度湖”的宏愿。印度海军的主要作战思想,按照其战略需要分为近海作战、两栖作战、远海作战三个方面。其远海作战的基本思想是,以遏阻印度洋上大国海军的行动为基本任务,以反潜作战为基本形式,在广阔的印度洋水域中实施水下、海上、空中的立体打击。

    印度政府制定的1995~2015年国防现代化目标是,近期成为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的“一等军事强国”,2015年进入“世界一级军事大国”。印度还制定了到下个世纪的海军发展规划。按照新的规划,印度将大力发展本国国防工业和造舰能力,将自行设计制造航空母舰、驱逐舰、护卫舰等一系列舰艇,研究设计核动力潜艇,并大大提高了海军在三军中的地位及其预算在国防开支中的比率。

    1997年2月23日,印度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名叫“普里特维”的地对地导弹发射试验。其“最高军事科学家”卡拉姆说:导弹试验证明,印度掌握了向确定目标发射导弹后改变导弹弹道的技术,这说明在导弹技术方面印度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另外试验的射程为9公里的“蓝天”防空导弹也是一种最先进的产品,可以与美国的“爱国者”导弹相提并论。尽管这一消息未经证实,但它表明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印度人也在大力发展自己的高新技术力量,新式武器装备的研制和装备,将大大提高印度军队实现国家战略意图的作战能力。11月15日,印度最大的自制驱逐舰下水。这是一艘6700吨级的导弹驱逐舰。这艘“印度海军德里”号军舰总长1635米,是印度制造的第七十五艘海军舰艇。印度海军司令维也纳仁努·巴格瓦特说,“到2003年将有更多的这一等级舰艇编入我国海军”。制造这艘新的驱逐舰共花费了194亿美元,舰上65%的部件和装备是由印度国内生产,其余装备是俄罗斯产品。这艘驱逐舰的最高时速为33节(每小时65公里),装备了射程为100公里的水面发射导弹和100毫米口径的火炮,并配备了印度自行研制的预警系统。舰上还装载了两架英国制造的“海王”直升机,配备了反潜鱼雷。“一些海军分析家敦促新德里政府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扩充其舰队”。1998年6月7日,法新社新德里电:印度报业托拉斯今天说,印度科学家正在研制一种多功能航天飞机,其体积略大于战斗机,可将小型卫星送入轨道,可在3万米的高度以6000公里的时速飞行,因而具有出色的“情报工作、监视和侦察能力”。6月26日,美联社孟买电:一位印度研究人员今天说,在俄罗斯帮助下,印度计划在2004年以前建造它的第一艘核动力潜艇,并为其装备携带核弹头的导弹。10月3日《印度时报》报道:“印度即将建造一艘核动力潜艇”,目前正在卡拉帕坎原子研究中心进行核动力装置试验。另有消息说,印度第一艘核动力潜艇将在2006年或2007年下水。最终将计划建成一支有5艘核潜艇的舰队,从而成为除5个正式有核国家外的唯一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上述情况表明,印度大力发展的军事力量已经远远超出“防御型”的范畴,其目标已经远远不是把印度洋变成“印度湖”。1998年10月14日,印度从俄罗斯购买了44万吨的“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号航空母舰。

    印度是航母发展的后起之秀。目前,印度除了一艘从俄罗斯购买的航母外,还有一艘1957年从英国购买的退役航母“维克兰特”号。2009年2月28日,印度国防部公布,印度首艘国产航母“蓝天卫士”将正式安装龙骨。这是航母建造中的一个关键性步骤。印度海军司令梅塔介绍说,这艘航母将在2011年下水,2014年正式交付使用。据印度方面宣称,在建的航母70%的部分实现国产化,排水量约4万吨,配备有30架战斗机,并携带有核弹头的弹道导弹。下一步,印度还将建造一艘64万吨的航母。

    空中力量、战略核力量也是印度军事实力发展的一个重点。2007年9月21日,美国《纽约时报》网站发表文章指出:印度海军可能将成为世界第三大海军,从莫桑比克海峡到马六甲海峡,这支海军在印度洋表现得越来越积极。12月23日,《印度教徒报》透露,印度空军一个具备完整功能的战斗机基地即将在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的坦贾武尔完工,这个基地附近就是世界最繁忙和最重要的海上通道,世界60%的海洋贸易运输都要从这里经过,而中日韩等东亚国家急需的石油资源对这条航线的依赖性更重。2008年2月28日《印度斯坦时报》报道,印度已经获得了第二次核打击的能力。26日,印度在印度东部海港维萨卡帕特南附近水域进行了一次水下发射试验,没有潜艇发射装置的印度搞了一个水下发射平台,外观如同潜艇一样。利用这一平台,印度发射了一枚潜射导弹。目前,印度空基核力量主要由美、英、苏式战机携带核弹组成;陆基核力量主要由短程、中程和远程导弹组成。这次水下发射的成功,加之能够发射导弹的潜艇即将试验成功,印度将同时具备了空、陆、海三位一体的核打击能力和第二次核打击能力。有资料介绍,印度还计划在未来5~7年内拥有300~400件核武器。5月7日,印度又成功地进行了“烈火-3”导弹的实验,射程超过3000公里。印度认为,这次试射全过程十分精确,二次核打击能力猛增,凭借这种导弹印度“已成为世界军事强国”。

    印度每年贸易量的95%和贸易额的75%来自海上,石油进口量的80%也来自海上,地处印度洋的印度重视军事实力建设、重视海上战略通道安全本属正常。问题是,就目前印度洋地区而言,有哪个国家能对印度构成威胁呢?印度的目的非常清楚,即以强大的军事实力尤其是海上力量,支撑“印度湖主人”的地位,支持国际话语权——正如印度德里大学的战略学者查特吉教授所说:“印度洋对于印度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印度一旦控制了印度洋,就等于控制了世界的命脉”。不仅如此,翅膀越来越硬的印度,胳膊腿伸得也越来越长。一个时期以来,印度的眼光已经不仅仅盯在“印度湖”了,东进太平洋的脚步已经迈开。

    ——日本海军想圆昔日梦。日本国四面环水,陆地总面积377万平方公里,由4个主要岛屿和3千多个沿海小岛组成,海岸线总长约3万多公里。宗谷海峡、津轻海峡、对马海峡,是日本海进出太平洋的重要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如果日本控制了这些海峡,则可以切断太平洋与日本海、中国东海的连接通道,封闭中国的海上力量于日本海和东海,保护自己海上航线的安全;反之,如果丧失这些海峡,既可以使日本的海上交通陷于瘫痪,并给日本海上力量的活动造成很大困难。从地理位置上讲,日本是一个“无纵深可守国家”。而从经济上讲,日本最大的弱点是矿产资源贫乏。除煤、锌有一定储量外,绝大部分依赖进口。日本历届政府都认为,日本的生命线在海上。日本军事当局称,“进行本土决战,就等于一亿人口的自杀”。

    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实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大力扶植日本资本主义。从而,使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为拥有强大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1874年以武力侵犯中国台湾;1879年吞并琉球;1893年建立了海军司令部;1894年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霸占了中国台湾等诸岛;1904年发动日俄战争并打败了俄罗斯海军;1910年完全吞并了朝鲜;1931年发动侵华战争;1941年发动太平洋战争并给美国海军以重创,直到1945年8月15日被迫投降。此后,日本曾一度处于美军占领之下。1951年日本同美国缔结了《日美安全条约》。50年代初,日本利用美国发动朝鲜战争的需要,迅速恢复经济,至60年代末跃居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70年代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与美国建立了“伙伴”关系。进入80年代以后,日本确定新的国家目标是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过渡。1991年末,日本发表《外交蓝皮书》,提出要为建立国际新秩序“承担国际责任”,要在亚太地区发挥“中心作用”。这一举措,表明其向“政治大国”的方向迈出了实际步伐。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开始重建国家武装力量,并与美国结成同盟,以原苏联、中国、朝鲜为敌。1954年6月,颁布《防卫厅设置法》和《自卫队法》,并将海上警备队改为海上自卫队。当时赋予海上自卫队的任务是“内线和某种程度外航线”的防卫。60年代开始,进一步扩充军事力量,实行“日美共同防卫”,重点对付中国、朝鲜。70年代确立“专守防卫”战略,加强日美军事联盟体制,强调以原苏联为主要作战对象。80年代,进一步调整军事战略,提高自卫队质量,继续强调原苏联的威胁,并提出了“海上击破”的战略方针,其基本点是在海洋(公海)上而不是在日本本土上阻击、歼灭来犯之敌。海上自卫队也改变了“近岸歼敌”战略,将其调整为“海上歼敌”,强调远海的制海权。到80年代末,日本已经拥有“相当于美国第七舰队两倍的驱逐舰,三倍的反潜飞机,其战斗机与美国用于本土的战斗机数量相同”。军事部署实现了“远洋、近海、本土”的三线配置。进入90年代,在军事建设方面,日本继续稳步推行“少而精”的原则。1992年3月,日本政府正式决定自卫队法“修正案”,为的是一旦需要,能够向海外派遣自卫队。1992年6月,日本国会通过了“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合作法案”。从而,打破了不向海外派兵的禁区。

    长期以来,重视发展海空力量特别是海上军事力量,一直是日本军备发展的一大特点。其理由,一是日本经济对海外依赖程度很大,漫长的海上交通线必须依靠海空力量保护;二是美国远东军事战略,要求日本发展海空力量,以承担封锁海峡和反潜护航的任务;三是日本推行“前方早期处置”、“海空决战”战略的需要。另外,则是日本政治野心作祟的结果。当前,不少日本政治家认为,21世纪将是“日本世纪”,日本的经济技术力量能够保证日本去“支配世界”。目前,日本雄厚的资金和高技术支持下的军事、经济、金融、文化将在21世纪的世界上占有很大的优势。因此,日本已经把与美国分享未来世界经济领域甚至政治领域里的领导权作为其21世纪的基本目标。早在中曾根当政时,日本就提出了日、美、德“三驾马车”率领世界“新潮流”的观点。此后一段时期,财大气粗的日本人已经不满足“三马并行”了,而要“独占鳌头”。

    1987年,日美发表了“日美命运共同体”的联合声明,承诺日本分担西方防备责任,提出日本在军事上要实现三个目标:一是把日本列岛构筑成像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那样的巨大壁垒,以抵御外来攻击;二是控制日本列岛周围的三个海峡,不允许敌对国家潜艇通过同时阻止其他舰船活动;三是确保东京到关岛,大阪至台湾海峡的海上通道安全,把海上航线的保护范围延伸数百海里。此前,日本还提出了1000海里海上航线保卫和“前方阻止”的战略。到目前,日本军事力量的发展,已经超出了“专守防卫”的需要,一是军费突破了“不向海外派兵”的限制;三是突破了“无核三原则”的限制,1996年的国防预算451亿美元,列世界第三位。根据20世纪末的“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美军从日本对海外进行干预时,无论机场和港口24小时都将作为美军的“出击基地”。该“指针”规定,美军的舰艇和飞机根据防卫协定第五条,获准在不支付进港费和着陆费的情况下就可以降落于民间机场和驶入港口。这一消息告诉世人,日本自卫队的海上力量建设不仅可供本国使用,而且还可以提供给美国使用。所谓美国的“出击基地”,主要是用于应付太平洋海域里的突发事件。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以来,日本自卫队建设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军费投入突破1%的限制,二是以海空为重点,加快武器装备更新换代的步伐。至20世纪末,日本海上自卫队已经编有现役海军军人46085人,满员率948%;各型舰艇161艘,3387万吨。其中,作战舰艇共81艘,包括驱逐舰8艘、护卫舰55艘、潜艇18艘;拥有各型作战飞机328架,其中作战飞机110架,武装直升机99架。目前,日本海上自卫队已经发展成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之一,其扫雷能力居世界第一位,反潜能力仅次于美国。法国《世界报》发表文章说:“日本海军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海军”(美国战舰的总吨位是320万吨,俄罗斯战舰的总吨位是220万吨,英国战舰的总吨位是50万吨,日本战舰的总吨位是293万吨,法国291万吨,印度1955万吨,意大利139万吨,德国126万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日本海上自卫队的主战舰艇舰龄最长的仅有二三十年,而且不断改进,性能不断提高。由于新舰艇多、保养维修好,舰艇的完好率和出动率均为100%。另外,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装备的4艘7200吨级的“宙斯盾”防空导弹驱逐舰,装备有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舰上防空系统和指挥控制系统、反潜系统;新型的4400吨级多用途驱逐舰也将陆续服役,3艘8900吨级大型登陆舰已在20世纪末建造完成;第三代2450吨的“春潮”级潜艇也开始服役。

    日本虽然有一个“和平宪法”,但发展和储备军事力量是日本不懈的追求。海湾战争中充当美国“提款机”的窘境,让日本做“正常国家”的欲望更加强烈,加大军事建设力度成为日本的政治和战略选择。2007年8月23日,在横滨的石川岛播磨重工业公司船厂下水了一艘排量为135万吨的“日向”号驱逐舰。2009年3月18日,“日向”号正式交付海上自卫队使用。这艘舰艇造价105亿美元,全长197米、宽33米,标准排水量为1395万吨,可以同时起降4架巡逻直升机,搭载11架直升机,配备有火炮、导弹、鱼雷等武器。日本东京冈崎研究所副所长河村说:按照计划,日本将总共采购4艘“日向”级驱逐舰,这些舰船将作为海上自卫队舰队的旗舰。日本人虽然掩耳盗铃式地称自己的新船是驱逐舰,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那是轻型航母。用《日本海军:政治和矛盾》一书作者彼得·伍利的话说:“实际上‘日向’号驱逐舰是一种轻型航母,与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轻型航母相似。”2007年12月18日凌晨7时左右,日本海上自卫队利用海基导弹,成功地拦截了一枚中程弹道导弹。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能在海上拦截导弹的国家。因此日本官员称这是“划时代的成功”,日本媒体说“这是历史性的一天”。2008年1月26日,日本防卫省决定,着手制定一套新的体制,用以拦截针对日本重要设施的巡航导弹的攻击。据分析,其背景是中国不断强化巡航导弹的对敌攻击能力。日本自卫队的一位官员说:这套系统将包括新一代早期空中预警指挥机、新型反潜巡逻机,它们将搭载高性能的探测设备,提高对巡航导弹的早期探知能力,同时着手开发的还有适合拦截低速目标的防空导弹。这些项目将纳入2008年度日本中期防御力量整备计划之中。2007年9月14日,日本H2A—13巨型运载火箭成功地把“月亮女神”卫星送上太空轨道。一个月后卫星变轨成功进入月球轨道。“月亮女神”卫星飞往月球的距离达38万公里,并且使子卫星与主体卫星成功分离,这表明,日本不仅完全具备了制造洲际弹道导弹的能力,而且还掌握了洲际弹道导弹多弹头分离的技术。

    今天的日本不惜花大价钱搞军备,不会再去发动战争,但也不会摆在日本列岛当“聋子耳朵”。

    ——亚洲其他国家发展海军的脚步未停。土耳其、巴基斯坦、阿联酋、沙特、伊朗等其他一些亚洲国家,近十年来经济迅猛发展,因此也都加快了实现本国海军现代化的步伐,并普遍制定了四至五年的海军发展计划,以保卫国家的海上利益。一些国家加紧建立本国的军事造船工业基地,还有一些国家则通过向国外购买先进的舰艇和潜艇来更新本国海军装备。

    ——英国海军从本国实力出发开创了发展轻型航母之路。英国是一个老牌的海上大国,曾经先后战胜欧洲列强,夺得世界海上霸权。英国皇家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作战力量,二战中也曾在大西洋和地中海称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英国经济的萧条,皇家海军也像“霜打的茄子——蔫了”。20世纪80年代好不容易在南大西洋打败阿根廷,展示了一个老牌海洋大国的余威。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英国毕竟是一个海军建设历史悠久、历来重视发展海上力量的国家。目前,英国皇家海军总兵力仍有449万人,潜艇15艘,主要水面作战舰艇38艘,航空母舰3艘,作战飞机49架,武装直升机114架。长期以来,英国始终坚持以航母为核心的海上力量构建思路。2008年5月,英国政府批准了皇家海军建造两艘新航母的军备计划,一艘被命名为“伊丽莎白二世”号、一艘被命名为“威尔士亲王”号。两艘新航母的排水量均为65万吨,每艘航母可承载40架战斗机,分别于2014、2016年开始服役。那时,英国皇家海军将重归“全球舰队”之路。

    纵观世界海军发展史,实事求是地说,英国是一个贡献比较多的国家,特别是在航空母舰建设方面,第一艘原始的航空母舰出自英国,第一支航母舰队出自英国,第一艘“纯正血统”的航空母舰还是由英国制造的。目前,英国的航空母舰虽然无法与美国的大型航空母舰相比,也没有法国中型航空母舰的风采,但英国以其雄厚的技术所发明的斜角飞行甲板和阻降装置,为提高大、中型航空母舰起降现代飞机的效率和安全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英国于20世纪80年代陆续建成服役的3艘无敌级反潜航空母舰,不仅适合英国经济实力,使英国解决了皇家海军继续拥有航空母舰的问题,而且为世界经济实力不够强大的国家开创了发展轻型航母之路。意大利、西班牙的航空母舰都属这一类型。

    20世纪末,英国政府防务研究和评估局宣布,英国海军将建造三体船战舰。该局首席执行官奇泽姆说,该战舰的设计是自从16世纪朝鲜人第一次使用装甲木船对日本人作战以来,战舰造型的最大创新。是19世纪无畏级“铁甲船”开始服役以来,英国皇家海军的最重大改进。虽然至今还没有这方面的详细报道,但相信创造过海军历史辉煌的英国,还会再续新的辉煌!

    ——法国海军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一流海军”。法国在西方国家中一直是一个很特殊的角色、一个“难剃的头”。纵观二十多年来法国的发展,“犟头”似的法国逐步由“二流国家”向“一流国家”迈进。尤其是在海上力量建设方面,法国一直走在前面。目前的法国,已经号称世界造船工业大国之一,具有独立研究、设计和建造现代海军各种战斗舰艇和辅助舰船的能力,其产品不仅能够满足本国海军的需要,而且还可以出口。目前的法国海军,共有各种舰船221艘(不含正在建造或者未服役的),其中有60艘为主要作战舰艇。海军航空兵有68架固定翼飞机和40架直升机,总兵力64411人。共分为6个区域司令部和6个作战指挥部。更值得骄傲的是,目前的法国是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核动力航母的国家。

    法国原有一艘“福煦”号航空母舰。经过11年的研制,1999年“夏尔·戴高乐”号核动力航空母舰下水。这艘航母的总吨位405万吨,可装载40架“阵风”式战斗机。法国政府很早就制定了发展新型攻击型核潜艇的计划。从2010年起,将逐步取代目前服役的核潜艇。法国《世界报》曾报道说:“希拉克决定再建一艘航空母舰。”在希拉克的坚持下,在国防委员会会议上,政府决定再建1艘航空母舰,以作为“夏尔·戴高乐”号航空母舰的补充。希拉克对海军非常重视。他认为,法国需要一个常备航母编队。仅有1艘航母是不够的,必须再拥有1艘,以随时执行任务。新建造的航空母舰同正在服役的2艘航母一样,先期装备“超级军旗”式战斗机,最终也将装备“狂风”式战斗机。法国海军将在2015年拥有3架装有美国“鹰眼”电子侦察系统的空中预警机,它们将轮流配备在两艘航母上。

    目前,法国海军部署的重点主要是在地中海;其次,是太平洋。目前,在太平洋海域有一个区域海军司令部和9艘作战舰艇。

    ——加拿大海军痛定思痛、亡羊补牢。加拿大同美国一样,位于大西洋和太平洋两洋之间,而且北面还有北冰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加拿大也是一个海军大国。当时共拥有300艘战舰,其中包括1艘航空母舰。但是,由于政策上的失误,采取了消极的海岸防御战略,并一度把海上防御寄托在美国身上,因而大幅度削减国防预算,海军力量和海军建设也步入低谷。实践证明,加拿大以弱小的海军很难防护2万公里海岸线,曾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到美国的“戏弄”。海湾战争时,加拿大难以派出一支像样的海军舰艇编队,这才使加拿大政府认识到:“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加拿大海军是否有能力保卫本国的安全?”加拿大的情况也从一个侧面告诫其他沿海国家:没有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就没有国家的安全,更谈不上在世界上立于强族之林!20世纪90年代初,加拿大国防部宣布了“15年防御计划”。按照这一计划,削减部队、关闭国外基地省下来的经费将主要用于加强海军建设,提出要“把海军建设成一支能在全球做出反应的海军力量”。时至今日,加拿大海军已经拥有驱逐舰和护卫舰总数达到16艘、补给船达到2艘、常规潜艇达到6艘、后备役巡逻艇达到12艘,小型护卫舰达到6艘。可以说,加拿大海军也是一支不可小视的海上力量。

    ——俄罗斯海军犹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苏联解体时,有人庆幸:一个强大的“帝国”完蛋了!当备受苏联海军青睐的宠儿“明克斯”号航空母舰被拖进中国广东东莞改装成娱乐场的时候,又有人说“俄罗斯完蛋了”。其实不然。就目前情况而言,即使遭受了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俄罗斯海军也将“重振雄风”。

    苏联海军始终认为,“海军是唯一能够在国外保卫国家利益的军种”,“没有海军力量的国家不能长期占据强国的地位”,并率先提出“最先控制海底的国家将控制全世界”。俄罗斯从苏联和沙皇帝国身上继承了一个大国的许多特点,包括大国的欲望、大国野心和大国的责任意识。当年的叶利钦就讲:“世界需要一个强大的俄罗斯。”世界“将会看到大俄罗斯的复活,它将在大国行列中取得自己的位置”。1998年的俄联邦安全会议正式确定,21世纪俄罗斯陆海空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将以海上战略核力量为主。

    俄罗斯海军继承了苏联海军的主要遗产,目前仍有现役兵力19万人,其中包括战略海军部队、舰艇部队、海军航空兵部队、岸防部队;装备潜艇183艘,以及主要水面作战舰艇150艘(包括675万吨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核动力导弹巡洋舰4艘,导弹巡洋舰20艘,驱逐舰40余艘,两栖舰艇49艘,作战飞机396架,武装直升机250架);核潜艇26艘。俄罗斯海军共分为五大舰队,即北方舰队、波罗的海舰队、黑海舰队、里海舰队和太平洋舰队,北方舰队和太平洋舰队是俄海军的主力。其中,太平洋舰队也是目前西太平洋地区比较强大的海上力量。俄罗斯海军特别是太平洋舰队,近年来已经走出了低谷,曾经多次派遣编队出航东中国海、南中国海甚至马六甲海峡,这是俄海军力图从逆境中崛起的先声。今天的俄罗斯海军,在作战方针、兵力运用以及装备发展等方面也都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一是在对未来威胁的估计上,由对付世界大战威胁转变到对付局部战争和地区性冲突上;二是在强调近海防御同时,仍不放弃远洋作战;三是在战略布局上,仍然保留了五大舰队;四是在装备建设上,奉行以高科技为主导,少、精、尖的发展方针;五是在作战兵力的使用上,以战略导弹作为战略威慑力量,以潜艇、海军航空兵以及中型舰艇作为主要突击力量;六是在作战兵力部署上,确保既能在濒海方向进行全方位机动作战,又能赴远洋作战。

    20世纪90年代中期,俄罗斯媒体披露了“俄罗斯隐形军舰”的信息。这则消息说,1980年交付使用的“基洛夫”号重型导弹巡洋舰,不仅是核动力巡洋舰,还是俄罗斯第一艘国产隐形军舰。后来又有3艘相继交付使用。这4艘导弹巡洋舰特别是“乌沙科夫海军上将”号,排水量为243万吨,比美国的“弗吉尼亚”号核动力巡洋舰排水量多15倍,比“长滩”号核动力巡洋舰多50%。航速可达每小时30节,航程无限远。这种类别的巡洋舰装备的主要武器,是远程反舰导弹系统,除由20个发射装置构成外,每一艘巡洋舰上还装备12个发射中程防空制导导弹的装置、导弹反潜系统、中等口径和小口径火炮等。舰长353米、宽28米,载有3架直升机,设有无线电电子装备,包括专用电子计算机、武器和技术器材的自动化操纵系统、雷达和通信系统。这类军舰最突出的特点,是有隐形技术,具有高度的“隐蔽性”。就导弹发射能力、自给力和隐蔽性(不易被雷达发现)而言,这几艘巡洋舰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因此它们“令外国专家感到不安”。

    20世纪90年代末俄罗斯的“水泥潜艇”也曾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曾报道说:“俄罗斯用水泥潜艇兴风作浪。”文章说,它像砖一样漂浮,但是却能像蜜蜂一样蜇人”。这是俄罗斯海军正在研制的一种水泥潜艇,能在海底进行作战。这种重于水的潜艇将能沉到迄今为止还不可能达到的深度,以垂直发射的鱼雷攻击水面舰只。这种潜艇的水泥船体和寂静无声的推进系统将使得声纳无法发现它们,同时这种潜艇从海底发射鱼雷的角度却使得它们能击中水面上范围很广的舰只。防务界人士认为,俄罗斯人正在接近于造成这种水泥潜艇,而且实验潜艇可能已经下水。“这种根据水下飞行器原理设计研制的潜艇可能会使海战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能源战略的成功实践,让一度陷入贫困的俄罗斯“不差钱”,军事上也频频“亮剑”。2007年可谓是俄罗斯的“军事活跃年”。年初,英国《简氏情报文摘》就发表文章说俄罗斯军方宣布了一个庞大的扩军计划,其中包括50架新型战略轰炸机,50个最新一代白杨-5型机动远程核导弹,17枚新型洲际导弹,8艘核潜艇和31艘驱逐舰。有消息说,普京总统还称,要组建两支航母战斗群,每支拥有3艘航母,以便在未来20年内将俄海军打造成世界第二大海军。紧接着俄罗斯又出手一连串大动作:8月17日,11架俄罗斯军用飞机在挪威以西进行军事演习,其中包括有图-160、图-22、图-95轰炸机和米格-31战斗机,演习持续了大约14个小时。同日,普京总统宣布,俄罗斯图-95远程战略轰炸机从当日起,恢复中断长达15年之久的例行战斗值班。8月19日,停航两年的俄航母“库兹涅佐夫元帅”号恢复了战斗值勤。9月5日,14架图-95战略轰炸机飞往太平洋、大西洋和北冰洋空域执行巡航任务。9月11日,俄罗斯成功地试验了世界上最强的真空炸弹,暂定名为“炸弹之父”,其效能是2003年3月11日美国对外展示的“炸弹之母”的4倍。9月24日,俄罗斯国际新闻通讯社报道,俄罗斯与印度共同研制的“布拉莫斯”超音速导弹,有可能在未来5至7年内问世,这种导弹5倍于音速,是导弹防御系统的克星。12月5日,俄航母率队直奔大西洋和“北约内湖”——地中海。俄罗斯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明确表示:此举“主要任务是加强俄海军在当地的军事存在,保障俄罗斯船只的通航安全”。尽管俄罗斯的轰炸机被说成是“老爷机”、航母被视为“老爷船”、“炸弹之父”也没被瞧得上眼儿,但还是让西方国家多少有些担忧。2008年1月13日,俄罗斯空军远程战略航空兵司令部某官员表示,俄图-95战略轰炸机在太平洋上空飞行期间,成功地完成了搜索和发现美国航母“尼米兹”号的战斗训练任务。此举,令西方国家舆论哗然,纷纷称“冷战再现”,俄军方则说此举“飞行合法”。16日,莫斯科军区司令宣布,5月9日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俄罗斯将在莫斯科红场举行“苏联式”阅兵仪式。2008年7月,俄罗斯海军司令弗拉基米尔·维索茨基透露,俄罗斯将在北方舰队和太平洋舰队装备五至六个航母战斗群。

    俄罗斯所以在军事上频频“亮剑”,一方面是振奋民心、展示实力的需要,一方面也是一种战略威慑。俄罗斯《观点报》曾刊登题为《美国将发动对俄战争》的文章,俄罗斯联邦军事专家协会副会长亚历山大·弗拉基米罗夫少将在文章中指出:华盛顿盯上了俄罗斯的地下资源,“在今后10~15年内就可能在俄美之间发生战争,而战争将是美国挑起的,美国将是地地道道的侵略者。垄断俄罗斯的资源和不允许中国获得这一资源的争斗将是爆发战争的主要原因”。有资料介绍,本世纪初时俄罗斯的军费仅为30多亿美元,2006年猛增至2386亿美元,2007年即达到320亿美元。同时,军费投向装备发展的比重亦由前些年的仅占军费总额30%调整到50%。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军费的大幅度增加和军事力量建设的大幅度提升,预示着这个国家将在国际关系政策、国家发展目标上进行新的调整。2008年8月,俄罗斯国防部出台了名为《俄联邦2030年前武装力量建设构想》的政府文件。文件列举的俄罗斯军事安全面临的潜在威胁包括:某些国家企图使用战略核力量,无视国际法准则采取军事行动,把俄罗斯排挤出全球和地区安全保障机构,破坏军控领域的协定;扩大北约盟友在靠近俄罗斯的地区的军事存在;一些主要国家对俄的军事技术优势不断扩大,可以以领先速度研制未来几代武器,并大规模装备自己的部队。显然,在俄军方看来,在未来数十年美国仍将是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在所有关键地区的军事存在仍将对整个军事政治形势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俄罗斯视美国为最大的敌人。俄罗斯军事预测中心主任阿纳托利·齐加诺克认为,美国维持霸主地位的愿望显而易见,但由于全球出现反美趋势美国难以如愿,对俄罗斯来说,客观上潜在的头号对手在另一个半球——“与北约和美国相比,中国有太多理由威胁俄罗斯领土完整。可是北约与俄罗斯不断加剧的尖锐矛盾却把俄罗斯推向中国的怀抱”。

    有关俄罗斯发展航母的问题,经过长期酝酿和准备,2009年1月俄海军总司令马索林上将正式向媒体透露:今后20年内俄罗斯将组建6个航母攻击群。2月27日,俄新社报道说:俄海军新一代航母将采用核动力,排水量在6万吨左右。新航母将配备能垂直起降的第五代战机。根据《俄联邦海军未来10年发展规划》,预计到2025年俄罗斯海军将拥有包括6艘航母在内的300余艘现代化作战舰艇,具有纵横各大洋的远洋作战能力。

    综上所述,世界各国军队发展海军,有着不同的出发点和发展方向。有的是为了维护主权和海洋权益,有的是为了争得更多海洋权益,有的则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有的是远洋攻击型的,有的是远洋维护型的,大多数中小国家则主要是近海防御型的;有的是以大型的为主,有的大中小型齐备,大多数中小国家的舰艇主要是中小型的。除美国之外,英、法、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国家更主要的是发展远洋攻击型或者远洋维护型的海上力量。自“炸大使馆事件”、“撞机事件”以来,中国一直在咬紧牙关加大包括海上力量在内的军事力量建设,不仅增大了“反台独”斗争的底数,也为维护国家海洋主权和权益、确保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十分有利的基础。这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态来之不易!

    美国是当今世界海军实力最强、海上军事网络最大的国家

    自从19世纪末马汉的海权论提出、20世纪初马汉的海权论被美国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指导理论以来,百年间,美国先后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也逐步建成一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构建了一张遍布世界海洋每一个角落的海上军事大网。至2008年7月美国宣布正式建立海军第4舰队为止,美国海军共拥有六支舰队(第2、第3、第4、第5、第6、第7舰队),美国认定的全球所有重要海域和关键海上通道附近都有美国海军的存在,全球海洋几乎都在美国的掌控之中、被美国的六大舰队所“瓜分”。其中,太平洋战区下属美国海军的第3、第5、第7舰队,共拥有6艘航母、200余艘舰艇和2000余架飞机,总兵力大约为25万人,负责太平洋、印度洋两大海洋的安全;大西洋战区下属美国海军的第2、第4、第6舰队,共拥有5艘航母、180余艘舰艇和1300余架飞机,总兵力大约为12万人,负责包括大西洋、北冰洋部分海域尤其是加勒比海和地中海的安全。

    第2舰队(成立于1945年)司令部设在华盛顿以南濒海的诺福克,主要任务是定期向地中海的第6舰队提供轮换兵力。目前,这支舰队编有10个特混舰队,即第20战斗部队、第21海上控制与监视部队、第22两栖部队、第23登陆部队、第24反潜战特混部队、第25机动支援部队、第26空中巡逻部队、第27“主力部队”、第28加勒比海应急部队、第29戒备部队。“惠特尼山”号两栖指挥舰是该舰队的指挥舰。

    第3舰队(成立于1942年3月)司令部与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同设在美国西海岸的圣迭戈(舰队主要部队部署在夏威夷)。目前这支舰队编有10个特混舰队,即第30战斗部队、第31指挥协调部队、第32巡逻侦察部队、第33战斗支援部队、第34潜艇部队、第35水面作战部队、第36两栖部队、第37航母攻击部队、第38加拿大海上部队、第39登陆部队。“科罗纳多”号是该舰队的指挥舰。

    第4舰队(曾于1950年撤销,2008年重组)司令部设在美国东南部杰克逊维尔附近的梅波特。目前尚属初建时期,仅设立司令部机关,尚无统编配固定的部队,其编成模式大体仿效第5舰队,战时根据任务需要从其他舰队抽调部队临时编组特遣舰队。

    第5舰队(曾于1947年撤销,1995年7月重组)司令部设在沙特阿拉伯东部波斯湾附近的麦纳麦。长期以来,这支舰队一直没有固定的编制部队和旗舰。从这支舰队组建以来的情况看,凡属临时派往中东地区的海军部队,通常均由第5舰队司令部负责指挥和控制,同时,部署在印度洋迪戈加西亚的美军装备预置船也受该舰队管辖。在历次战争和非战争行动中,第5舰队编成内的部队大体上包括以下9种:一是海军远征特遣部队,即在波斯湾部署的航母战斗大队和两栖快速反应群;二是两栖快速反应大队;三是海军陆战队登陆部队;四是常驻巴林的后勤司令部;五是中东水面作战舰艇部队;六是“TF56”部队,目前空缺;七是空中侦察机部队;八是反航母部队A,通常有1个以上航母战斗大队部署在波斯湾方向;九是反航母部队B,通常有1个以上航母战斗大队部署在红海方向。

    第6舰队(成立于1950年)司令部设在意大利的加埃塔,主要任务是负责地中海和北冰洋方向的海上安全。目前,这支舰队编制有20~30艘舰船、约1万兵力,编制为10个特混舰队,即第60战斗部队、第61两栖部队、第62登陆部队、第63勤务部队、第64弹道导弹潜艇部队、第65反水雷作战部队、第66区域反潜部队、第67海上侦察监视部队、第68特种作战部队、第69攻击潜艇部队。“拉萨尔”号为该舰队的指挥舰。

    第7舰队(成立于1943年3月)司令部设在日本横须贺,主要任务是负责西太平洋方向和印度洋阿拉伯海以东方向的海上安全。目前,这支舰队编制兵力达6万人,包括38万人的海军和22万人的海军陆战队,共编9个特混舰队,即第70、第71、第72、第73、第74、第75、第76、第77、第79特混舰队,并可根据需要临时组成各种特混舰队,包括应急特混舰队、指挥特混舰队、巡逻与侦察特混舰队、海岸支援特混舰队、后勤支援特混舰队、潜艇特混舰队等,“蓝岭”号两栖舰为该舰队指挥舰。

    从上述可见,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具有这样一支“全球性海军”,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像美国一样把自己的海上力量部署在世界各个重要的海域,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像美国一样把地球上的海洋都当作自家的水域“看管”起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