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读书-《人文千秋》小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以往陈平原兄约我编书,有过愉快的合作。此次平原兄邀我加入香港三联书店“三联人文”书系计划,我自然欣然应命。差不多同时,李辉兄为复旦大学出版社策划编辑“三十年集”,将我列入名单,义不容辞,我也答应了。待到在电脑前检索旧稿时,方才发现这两套书都是以“三十年”为选辑的范围,并且都要求以本人有代表性的学术性文字为主。

    其实,对我们这一代学人来说,“三十年”几乎就是学术生命的全部。我是过了而立之年才从中学进入大学,中学毕业后当中学教师十多年后才有机会读研究生。到1979年方将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印刷品,1980年方使自己的名字成为学术刊物上的作者。“三十年集”等于是自己全面的选集,要同时编两种颇使我为难。好在两种书的宗旨和篇幅稍有不同,经过考虑,我总算理出一个头绪,确定了并行不悖的选编办法——“三十年集”自1980年至2009年,每年选一篇,以学术论文为主,兼及其他,如回忆、评论等,自1978年起每年都有“纪事”一项,全面反映三十年来的学术和人生,近30万字。“三联人文”也以时间为序,只选个人学术专著所涉领域以外的学术文章,以10万余字为限。两书所选各异,无一重复。

    在以往30余年间,我在人口史、移民史、统一和分裂、历史疆域、地图测绘、环境变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已通过若干专著或普及性学术著作发表。本书所选内容,都是在这些专著之外的。除学术方面外,还涉及教育、信仰等社会问题,但也是从学术视角出发的,自问符合“最能体现自家学术心得及贡献”,“有较大的接受面”的编撰体例。

    本书名为《人文千秋》,一方面是呼应“人文”书系;另一方面,如考虑到所收文字涉及的范围基本属历史人文地理。在“人文”后加上“千秋”二字,说明这些都属历史,都属过去。即使所议的社会问题发生在今天,其实都是从遥远的过去演变而来的。取这个书名,也源于一段往事。2006年秋,我随“重走玄奘路”的车队翻越天山,进入吉尔吉斯斯坦,经过伊塞克湖(唐代热海)、碎叶城遗址、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唐大宛都督府)、撒马尔罕(唐康居都督府)、唐代铁门关,进入阿富汗,翻越兴都库什山,到达喀布尔(唐细柳州),沿喀布尔河而下,越过开伯尔山口。一路所经,都曾是唐朝的疆域,如今早已是异族异国,当年的赫赫武功和恢宏建制已难觅踪影。感慨之余,写了一篇短文,题为《惟有人文足千秋》。

    这些文章都是公开发表过的,遵编撰体例,均于文末注明原刊的名称和时间。除纠正了个别错、漏以外,未做修改,以存本来面目。

    所编《著述年表》,按年收集了已发表专著、论文集、随笔集、杂文集、时评集、译书,但为节约篇幅,未列入所编书。

    辛卯年元宵于浦东寓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