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今上海市一带至迟在公元10世纪已将河流称为“浦”,如使上海得名的那条河即为上海浦,一条河的东面就能被称为“浦东”。因而“浦东”可以不止一个,但只有其中依托于比较大的、重要的“浦”而得名的“浦东”方能成为一个专用地名,并且能长期使用和流传。这个“浦”自然非黄浦莫属。
广义的浦东是指黄浦江以东的地域,自然得名于黄浦江形成之后,但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已经开始成陆,此后不断扩大。“黄浦”这一名称始见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是指吴淞江南岸的一条曾被称为东江的支流。此后河面渐宽,到明初已被称为大黄浦。永乐年间经夏元吉疏浚,黄浦水道折向西北,在今吴淞口流入长江。正德十六年(1521年),经疏浚后的吴淞江下游河道流入黄浦,此后,原在黄浦以东的吴淞江故道逐渐湮没,吴淞江成为黄浦的支流,而黄浦成了上海地区最大的河流。
南宋以降,相当于此后黄浦以东地区属两浙路华亭县。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析华亭县置上海县,此地大部改属上海县,南部仍属华亭县,北部一小块自南宋嘉定十五年(1217年)起属嘉定县。在明代黄浦下游河道形成后,黄浦以东地区的隶属关系并无变化。清雍正三年(1725年)宝山县设立,黄浦以东原属嘉定县的北端改属宝山。雍正四年(1726年),黄浦以东地区的大部分设置了奉贤县和南汇县。嘉庆十五年(1810年),以上海县东部滨海和南汇北部置川沙抚民厅(简称川沙厅),民国元年(1912年)建川沙县。但上海县的辖境始终有一块在黄浦之东,宝山县也有一小块辖境处于高桥以西至黄浦以东,故狭义的浦东往往专指这两处。
1843年上海开埠后,租界与华界逐渐连成一片,形成大都市。1927年上海设特别市,至1930年改上海市,其辖境均包括黄浦江以东部分,一般所称浦东即此。1958年至1961年一度设县,即以浦东为名。川沙、南汇二县虽属江苏,但与上海市区关系密切,故仍被视为浦东,或称浦东川沙、浦东南汇。1958年此二县由江苏划归上海市后更是如此。
改革开放后,浦东新区于1992年成立,辖有南市、黄浦、杨浦三个黄浦江以东地区,上海县三林乡、川沙县撤销后全部并入。至2009年5月,南汇区也撤销并入浦东新区,则浦东已臻名实相符。
故浦东虽仍有上海市域最年轻的土地,且每年续有增加,但其历史文化仍可追溯1000多年。特别是上海建镇、设县以后,浦东地属江南富裕地区,经济发达,文教昌隆,自宋至清产生进士100多名和众多举人、贡生和秀才,留下大量著作和诗文。上海开埠和设市后,浦东作为都市近邻,颇得风气之先,出现了具有全国影响的人物和著作。
据专家调查,浦东地区1937年前的人物传世著作共有1389种,其中收入《四库全书》者12种,列入《四库全书存目》者10余种,在小说、诗文、经学和医学中均不乏一流作品。但其中部分已成孤本秘籍,本地久无收藏。大多问世后迄未再版,有失传之虞。由于长期未进行搜集汇总,专业研究人员也难窥全貌,公众不易查阅了解,外界更鲜为人知。
浦东新区政府珍惜本地历史文化,重视文化建设,满足公众精神需求,支持政协委员提案,决定由新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地方志办公室和档案馆联合编纂《浦东历代文献丛书》。计划以3年时间,选取整理宋代至民国初年浦东人著作100种,近千万字,分30册出版。此举不仅使浦东乡邦文献得以永续传承,也使新老浦东人得以了解本地历史和传统文化,并使世人更全面地认识浦东新区,理解浦东实施改革开放的内因和前景。
长期以来,流传着西方人的到来使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变成了大都会的错误说法,完全掩盖了此前上海由一聚落而成大镇、由镇而县、由县而设置国家江海关的历史。这固然是外人蓄意误导的结果,也是本地人对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了解不够、传播较少所致。浦东开放以来,外界也往往只见高新技术产品密集于昔日农舍田畴,巨型建筑崛起于荒野滩涂,而忽视了此前已存在的千年历史和郁郁人文。况新浦东人不少来自外地和海外,又多科研、理工、财经、企管、行政专业人士,使他们全面深入了解浦东的历史文化,更具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我自浦西移居浦东十余年,目睹浦东发展巨变,享受优美环境,今又躬逢《浦东历代文献丛书》编纂出版之盛事,何其幸哉!是为序。
2014年6月于浦东康桥寓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