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文自然百科:文学卷-中国诗歌(1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寄黄几复》是一首写给远方好友的诗,既有挂念之情的寄达,又有人生况味的慨叹。全诗情真意厚,感人至深。在好用事典、以故为新、运古于律、拗折波峭等方面,都表现出黄诗的特色,可视为黄庭坚的代表作。其中“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一联,历来为人称诵。

    《瑞龙吟·章台路》

    这是周邦彦的一首怀旧之作。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晚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词人,被誉为北宋末词坛的“坛主”。周邦彦词格律严谨,风格婉约,辞藻华美;其中的写景小词,富有清新俊逸的情调。他长于铺叙,又善于熔铸古人诗句,形成浑厚、典丽、缜密的特点,开南宋姜夔、张炎一派词风,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现存词200余篇,名作有《瑞龙吟·章台路》《西河·金陵怀古》《六丑·蔷薇谢后作》等。

    这首词先写旧地重游的所见所感,再写当年旧人旧事,最后写抚今追昔之情,处处以今昔对衬。全词层次分明,描写细腻,结构缜密,且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西河·金陵怀古》

    周邦彦的这首怀古词,系隐括刘禹锡《石头城》和《乌衣巷》二诗而成。作者把刘禹锡原诗中生动具体的形象——山川、草木、风潮、月、燕等,融入自己的感触,用“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的赋体,从容不迫地一一道来,使人更觉真实可感。全词不直写历史事件,不加些许议论,纯以景写情。作者写景时疏密相间,既有鸟瞰,又有特写;既有远景、中景,又有近景,整首词疏朗而又细密,艺术效果颇佳。

    《六丑·蔷薇谢后作》

    这是周邦彦的一首咏物词。作者借咏物以咏怀,既抒发对落花的惋惜,又抒发对光阴虚掷的追惜。上阕春归花谢之景象,下阕着意刻画人惜花、花恋人的生动情景。全词构思别致,充分利用慢词铺叙展衍的特点。章法缜密,技巧圆熟,精深华妙,音律谐美,令人一唱三叹。

    《鹊桥仙·纤云弄巧》

    这是秦观的一首咏七夕词。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高邮(今江苏高邮)人,学者称淮海先生,北宋词人,“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少年豪俊,胸怀壮志,希望驰骋疆场,不料世事艰难,命运多舛,37岁时才中进士,不久又被卷入党争的政治漩涡,被流放到郴州(今属湖南)等地,不久就客死他乡。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是“伤心人”的“伤心词”。其文字缘情婉转,工巧精细,音律谐美,风格雅淡,历来词誉甚高。

    这首《鹊桥仙》写牵牛、织女两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语言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婉约蕴藉,余味无穷。其中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两句立意推陈出新,升华了词的思想、感情境界,历来为人传诵。

    《满江红·怒发冲冠》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光照日月的传世名作。全词声情激越,气势磅礴。开篇五句破空而来,通过刻画作者始而怒发冲冠、继而仰天长啸的情态,揭示了他凭栏远眺中原失地所引起的汹涌激荡的心潮。接着,“三十功名”二句,上句表现了他蔑视功名,唯以报国为念的高风亮节,下句则展现了披星戴月、转战南北的漫长征程,隐然有任重道远、不可稍懈的自励之意。“莫等闲”两句既是激励自己,也是鞭策部下:珍惜时光,倍加奋勉,以早日实现匡复大业。耿耿之心,拳拳之意,尽见于字里行间。它和《汉乐府·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样,是被后人奉为箴铭的警策之句。下阕进一步表现作者报仇雪耻、重整乾坤的壮志豪情。“靖康耻”四句,句式短促,而音韵铿锵。“何时灭”,用反诘句吐露其一腔民族义愤,语感强烈,力透字背。

    “驾长车”句表达自己踏破重重险关、直捣敌人巢穴的决心。“壮志”两句是“以牙还牙,以血还血”式的愤激之语,表现出作者对不共戴天的敌寇的切齿痛恨。结篇“待从头”两句再度慷慨明誓:等到失地收复、江山一统之后,再回京献捷。全词以雷贯火燃之笔一气旋折,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因而一向广为传诵,不断激发起人们的爱国心与报国情。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前期的一首词,是作者与丈夫赵明诚远别之后的作品。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两宋之交时的词人,与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字幼安)。李清照的诗、词、散文皆有成就,其中词成就最高。所作之词,自北宋消亡、词人南渡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多描写贵族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或清丽活泼,或幽美伤感,十分可读;后期哀伤国运、怀念中原、悲叹身世,艺术更臻于化境,佳作甚多。她善用白描手法,以女性特有的眼界写出了一个为她所独有的词的世界;她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为文之法填词。

    这首《一剪梅》上阕从秋日独自泛舟出游写到明月高照闺楼。无论是白天或晚上,出外或者归家,作者都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心上之人,盼望他从远方寄来“锦书”。下阕以花落水流比喻自己的寂寞寥落之感,一方面道出了伉俪恩爱之深,另一方面感慨两地相思难以消除。全篇流溢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

    整首作品笔致细腻,格调清新,景语皆情语,有很强的感染力。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前期的这首词,生动地描写了醉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情景。全篇只有短短六句33字,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于风雨摧花之夜饮酒,清晨酒醒,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又因不相信侍女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春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前期的这首词,明写词人深秋时节的悲寂孤独之感,实则抒发对丈夫赵明诚的相思之苦。上阕写词人愁苦的情态,云浓雾淡,在愁苦人眼里,一切景物都著有伤感的色彩;下阕写词人欲以美酒消解内心忧愁而不得的情景。这首词写得含蓄蕴藉,哀艳婉转,格调脱俗。

    《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的这篇著名词作,写于作者生活的后期,道尽了作者晚年的凄苦悲愁。词人经历了国家危亡、故乡沦陷、丈夫病逝、金石书画全部散失等遭遇,饱经离乱,流落异乡。所以词中的愁是深愁、浓愁、无尽的愁。这首词用铺叙手法写成,意象丰富,情景高度交融,读来感人至深。其开篇的14个叠字的连用,声情并茂,层层递进,将环境气氛和作者的心理感受,展现得极为充分。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这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的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以爱国词和田园词最为突出。其爱国词多抒发报国壮志,揭露投降派行径,表达壮志难酬的悲愤,意境深远,气势宏伟,风格豪放悲壮。其田园词多咏赞祖国河山,笔调轻灵,风格清俊淡泊。辛弃疾继承并发展了苏轼豪放派的词风,多方面反映了错综复杂、激烈动荡的社会现实,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其填词手法更加多样,融进了诗歌、散文、辞赋、经史百家成语等,语言丰富多彩,是豪放词派的集大成者,推动了词风的转变,在词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除他之外,豪放派著名词人还有张孝祥、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人。辛弃疾现存词630余首,名作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这首《水龙吟》作于乾道四年至六年(1168—1170年)间,词人时任建康通判。该词上阕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下阕直接咏怀,发出人生失意、功业难成的慨叹。辛弃疾文韬武略兼备,真正是国家栋梁一类人物,可惜生不逢时。在岁月空逝、志意未成,国家又风雨飘摇之时,他焦虑、愤懑,无可奈何。面对渐渐着霜的鬓发,这位孤独的英雄只能自己一洒热泪。全词境界阔大,用典贴切,笔致收纵、转折自如。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的这首词,上阕从江水落笔,写对沦陷区的无奈的怀望,其中暗含了对长期未能收复中原地区的南宋统治集团的谴责。下阕即景抒情,意思翻进一层。“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体察细腻,构思新颖,暗喻民意和历史大势的不可阻挡。末尾两句以鹧鸪的悲鸣反映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这首词“借水怨山”,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善于通过具体景物暗示复杂的斗争形势,烘托复杂的内心感受,形象鲜明,语言简洁,含义深刻,耐人咀嚼。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这是辛弃疾的一首词。陈同甫即陈亮,字同甫。1181年,陈亮到带湖访问辛弃疾,促膝畅谈,共论世事。本篇即作于带湖之会以后,自抒壮怀,与之共勉。

    这首词构思新颖,气势恢弘,慷慨激昂。它打破一般填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传统写法,除首尾两句写现实外,中间全写梦境。梦境写得雄壮,现实写得悲凉,在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这首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年)。词分上下两阙,上阕缅怀英雄业绩,呼唤英雄豪杰再现,表达希望南宋当局能抗金救国的急切心情。下阕言难忘国耻,坚决主张抗金,但又反对冒进轻敌,同时迫切期望当局者能重用自己。词人满腔热血,一身文韬武略,却报国无门,不禁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沉痛感喟。全词熔史论、时评、咏怀于一炉,用典贴时、贴地、贴事,议论风发,笔力沉雄,格调苍凉。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这是辛弃疾的一首田野山水题材名作。词上阕描写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黄沙岭上星天、阵雨的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语言自然朴素,风格清新爽朗,使我们看到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画,体现出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岁稔年丰的思想感情。

    《清平乐·村居》

    这首辛弃疾的小令,作于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打击,志不得伸,闲居上饶农村时。上阕交待农家的生活环境的优美、生活状态的轻松、家庭关系的融洽,下阕集中写农户的三个儿子的劳动情景,宛如一幅农家乐的图画。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的刻画,带给读者一个安宁、祥和而又生意盎然的世界。

    《扬州慢·淮左名都》

    这是南宋词人姜夔的一首词。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世称姜白石,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姜夔作词善用洗练、疏峻的语言,以低沉的声调抒写冷僻幽独的心情。其词格律严密,音节谐美,字句典丽。词风清空、骚雅,形成一种新的风格,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代表作有《扬州慢》《暗香》《疏影》等。

    这首作品以唐代杜牧描写扬州繁华的诗句作为反衬,描写出扬州在金兵南侵中遭受兵灾后的荒凉景象,抚今追昔,满纸低沉凄清之情。全词层次清晰,语意含蓄,既控诉了金朝统治者发动掠夺战争所造成的灾难,又暗含了对南宋王朝偏安政策的谴责。“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三句,尤为人传诵。

    《暗香·旧时月色》

    姜夔的这首咏梅词,写于客居范成大宅邸时。上阕追忆往昔在杭州西湖月夜赏梅的情景,和今日赏梅景况相对照,情怀凄清寂寞。下阕先写今日赏梅时对往事的追忆,再写离愁别绪,最后回到眼前,写梅的凋残,表现出无限惆怅。该词将咏梅与忆念“玉人”相交相织,时空跳跃幅度较大,穿插典故,咏物寄情,形神兼备。

    《疏影·苔枝缀玉》

    这是姜夔一首咏梅之作。全词浑然一体,以赞梅的幽静孤高为主线,意象紧串密缝;又以寂寞氛围突出“花人合一”的艺术形象,令人神往。最显著的特点是自始至终把梅花当成有灵魂有性格的人来写。开篇三句,表面看不过写的是缀满枝头、晶莹如玉的梅花而已。但是,使读者联想到赵师雄梦花神的故事以后,那梅花便变成红粉佳人,那“翠禽”便变成能歌善舞的绿衣神童。“客里相逢”“无言自倚修竹”更是明显的拟人。“昭君”以下进一步赋予梅花以爱国的思想情感。下阕里的“金屋藏娇”,也是如此。所以,词中的梅花不仅有开有落,而且有生有死。故此,当梅花凋谢之后“随波”而去,人们免不了要吹奏哀怨的曲调来表示悼念,甚至还要通过“小窗横幅”来摄下梅花那使人永难忘怀的仪容。在把梅花当成活的生命来加以描绘的时候,作者炼词铸句并适当运用一些领字,起到了化虚为实的作用。运笔空灵含蓄,意境优美;描写细致生动,形象鲜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