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文自然百科:文学卷-中国诗歌(12)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游山西村》

    这是南宋大诗人陆游的一首朴实自然的七律体记游诗,为陆游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文学家。陆游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成就,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大多数与抗击异族侵略有关。或描写火热的军中生活,或寄托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或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愁闷心情,诗风雄丽、豪迈、奔放。他也写过不少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爱国主义精神是陆游诗最鲜明的特色,忧国和忧民的思想在他的作品里交织在一起。陆游继承并发展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生了深远影响。陆游一生创作不辍,今存诗将近万首,为两宋诗人之冠。填词130多首,另有大量散文。其中《游山西村》《关山月》《临安春雨初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卜算子·驿外断桥边》《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等均为名篇。

    在这首《游山西村》中,诗人用真挚的感情,明朗的笔调,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生活气息十分浓郁。诗人陶醉在山西村的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的太平景象中。作品反映了诗人乡居期间闲散与适意的心情。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历来为人传诵。

    《关山月》

    陆游的这首七言歌行体诗,作于罢官闲居成都时。它以乐府旧题写时事,诗中斥责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恤国难的态度,宣泄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以及中原百姓强烈盼望恢复国土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全诗十二句,每四句一转韵,表达一层意思,分别写将军权贵、戍边战士和中原百姓。诗人构思非常巧妙,以月夜统摄全篇,将三个场景融成一个整体,构成一幅关山月夜的全景图。可以说,这是当时南宋社会的一个缩影。诗人还选取了一些典型事物,如朱门、厩马、断弓、白发、征人骨、遗民泪等,表现了诗人鲜明的爱憎感情。本诗语言凝练,一字褒贬,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书愤》

    陆游的这首爱国名篇,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春天。诗中追怀往事,感念自己壮志未酬,期望将来有诸葛亮那样的人物出来兴师北伐,救国家于危难。“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诗人自己的爱国热情不减当年。《出师表》表明诸葛亮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其中有“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话和陆游的思想愿望是一致的,所以陆游在诗中尤为感念和敬仰。全诗格调豪壮,感情沉郁,气韵沉雄。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的这首七律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该诗主要表明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冷淡态度。首联自问何必在世情浇薄的时候求仕京华,颔联、颈联表现出清明、闲适的“平民生活”,尾联述说回乡的心情。全诗表面看平和淡泊,无一字明写官场,却仍能使读者品出诗人对官场腐朽黑暗的不满和不得不放弃追求、归于平淡的无奈心情。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的这首七言绝句,写于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退居家乡山阴时。当时的作者已是68岁的老人。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但是,他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写得形象感人。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如此“痴情化梦”,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诗人的赤胆忠心,在字里行间呼之欲出。

    《示儿》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诗。诗人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金人占领着的中原领土和在那里遭受苦难的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虽写悲事,却仍基调昂扬,是诗人一生品格的再现。

    元明清诗歌

    元散曲

    散曲是兴盛于元代的一种合乐歌唱的新诗体,它在宋、金时的民谣俚歌的音乐基础上,在当时已很发达的说唱艺术的影响下逐渐形成。

    散曲包括小令、套曲两种主要形式。小令又被称为“叶儿”,原是民间流行的小调,与宋词相似。一般地说,小令是单只曲子,句调长短不齐,有一定的腔格,几乎每句都要押韵。在本调(正字)之外还可以加衬字,在语言表达上更加活泼生动。小令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在散曲中居主要地位。套曲也叫套数,是由两个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一般都有尾声,并且全套通押一韵。套曲篇幅较长,适于表现比较复杂的内容,既可抒情,也可叙事。此外,散曲还有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带过曲”,属于小型组曲,是散曲中的一种特殊体式。

    比起传统的诗、词来,散曲的形式更加灵活多变。但它是有着严格格律的倚声填词的诗歌样式,所以在某些方面,又比诗词有了更多的限制。

    元代散曲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前期与后期。元前期的散曲作家中,以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卢挚、白朴等成就最高。

    《卖花声·怀古》

    这是张可久的一首散曲。张可久(生卒年不详),元代散曲家,“清丽派”的代表人物。一说名久可,号小山,庆元(今浙江宁波)人。他向往归隐,因此描写归隐生活情景的作品尤多。他的作品讲究格律音韵,着力炼字炼句,对仗工整,字句和美;融合运用诗、词作法,讲究声律、句法,追求蕴藉工丽,而且常常熔铸诗词名句,十分典雅。他的散曲形成一种清丽而不失自然的风格。有《小山乐府》《张小山小令》《张小山北曲联乐府》等版本传世。

    这首散曲,首先由古时著名的项羽、虞姬故事开始,又说到赤壁战火,再说到不得展志的将军,到这里,“读书人”将发出怎样的“一声长叹”呢?他不是感慨世事沧桑、风云变幻,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最普通的人民百姓:“伤心秦汉,生民涂炭。”哀民生之多艰。

    《山坡羊·潼关怀古》

    这是张养浩的一首散曲。张养浩(1269—1329),元代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张养浩的散曲作品,大都是其归隐田园后所作。内容多抒写个人心境与所见所闻,很多是吟咏故乡山光水色之作,工丽清新,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这些作品中也时有流露出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并常常寄寓着壮志难酬的愤慨,使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到一股抑郁难申的不平之气。他的散曲作品中最著名的是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赴陕西

    途中登临潼关古塞,怀古思今,写下了这一抒情名篇。前三句写登临潼关所见,由远至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聚”和“怒”两字,既写出了山河的动态和灵性,又寄寓了吊古伤今的伤感之情。“望西都”四句点题怀古,面对昔日帝都的遗址,作者展开充分的想象,突出了历史的变迁。最后两句一语道破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从历史的变革中,从兴亡的对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揭示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从而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蟾宫曲·田家》

    这是卢挚的一首散曲。卢挚(1242—1314),元代散曲作家。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蒿翁,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卢挚的诗文与刘因、姚燧齐名,世称“刘卢”“姚卢”。散曲如今仅存小令。这些作品有的写山林逸趣,有的写诗酒生活,较多的则是“怀古”,抒发对故国的怀念。今人有《卢书斋集辑存》录存其作。此曲描写农村质朴的田园生活,表现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向往。用白描,用口语,清晰自然。人物开象生动,生活气息浓郁,情趣盎然。

    《水仙子·寻梅》

    乔吉的这首散曲营造了一个晶明、冷冽、芳菲的雪日,诗人踏雪寻白梅。风格婉丽,令人神清。

    乔吉(?—1345),元代散曲作家、杂剧作家。一称乔吉甫,字孟符,号笙鹤翁,又号惺道人。太原人,曾流寓杭州。乔吉的散曲以婉丽见长,精于音律,工于锤炼,喜欢引用或融化前人诗句,其风格奇巧俊丽,不避俗言俚语,具有雅俗兼备的特色。

    《哨遍·高祖还乡》

    元戏曲作家睢景臣的散曲套数。睢景臣(生卒年不详),字景贤。扬州人。生平酷好音律,著有杂剧《屈原投江》《千里投人》《鸳鸯牡丹记》三种,今均不存。散曲散见各家曲选中,后人辑有《睢景臣词》。其中《高祖还乡》套曲以大胆辛辣之笔,嘲弄封建帝王的尊严,颇具讽刺文学特色。

    这篇作品取材于刘邦称帝后回故乡的史实。这支套曲没有写帝王衣锦还乡的荣耀,却通过一个与刘邦有过瓜葛的乡民的口吻述说刘邦微贱时强秤麻、暗偷豆的行为,并且寥寥数笔就画龙点睛地勾画出他今昔的变化,撕下了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神圣尊严”的面具。同时,作品还对那些趋炎附势的乡绅们忙着接驾时装模作样的丑态予以幽默地讽刺。作品构思巧妙,结构紧凑而有层次,形象鲜明,语言本色生动。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的这篇著名散曲小令,被誉为散曲的“秋思之祖”。该小令用28个字勾画出了一幅羁旅荒郊图。“枯藤老树昏鸦”,冷落黯淡;“小桥流水人家”,又清新幽静;“古道西风瘦马”则绘出秋风瑟瑟、古道孤寂、行人疲惫的景象,为前面僻静的村野图增加一层荒凉感。下来的“夕阳西下”给这幅画面添上昏黄的光线与色泽,试想,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怎能不“断肠人在天涯”!整首曲所透露的是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

    马致远(约1251—1321),字千里,晚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杂剧家,“元曲四大家”之一,著有杂剧15种,今存6种,以《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最有影响。在散曲上的成就为元代之冠,明代贾仲明称他为“曲状元”,现存作品120多首。作品内容主要有叹世、咏景、恋情三类,代表作品有套曲《夜行船·秋思》《寿阳曲·远浦归帆》《寿阳曲·山市晴岚》《耍孩儿·借马》,小令《天净沙·秋思》等。

    《一枝花套·不伏老》

    这是关汉卿一篇带有自述心志性质的著名套曲套数。这篇作品气韵深沉,语势狂放,在清澈见底的情感波流中,显现出诗人独特的个性,因而历来为人传诵,被视为关汉卿散曲的代表之作。这首散曲最大的艺术特点是大量地添加衬字,娴熟地运用排比句、连环句,造成了气韵镗鞳的艺术感染力。

    关汉卿(约1229—约1300),元代杂剧的奠基人,列“元曲四大家”之首。号已斋叟,一作一斋,大都(今北京)人。关汉卿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他认为戏剧创作应“本色”“当行”,因此其作品语言照顾到戏剧演出的方方面面,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并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关汉卿一生共创作了67部杂剧,但流传至今的只有18部。其中以《窦娥冤》最为著名。其他如《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拜月亭》等也有很高的成就。

    《梅花九首》(其一)

    这是明代诗人高启的一首著名的咏梅诗。高的咏梅诗共九首,每首皆飘逸超群,力写梅之高韵。这是第一首。高启之前写梅之诗已众多,但他却能脱出前人的窠臼,采用多方譬喻与衬托的手法写出梅的气节,突出梅的风骨与精魂,这是很难得的。他的这种譬喻也对后世产生了影响,曹雪芹《红楼梦》中写《终身误》的曲子,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之句,即是受到高启诗句的启发。

    高启(1336—1373),元末明初诗人,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出身富家,童年时父母双亡,生性警敏,读书过目成诵,久而不忘,尤精历史,嗜好诗歌,与张羽、徐贲、宋克等人常在一起切磋诗文,号称“北郭十友”;同时,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

    《绮怀》

    这组《绮怀》诗是清代诗人黄仲则的组诗名作,写出了诗人对爱情和整个人生的感想。前者如“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霄”,后者如“茫茫来日愁如海,寄语羲和快着鞭”,皆沉郁缠绵,如自肺腑发出一般。

    黄仲则(1749—1783),名景仁,字汉镛,自号鹿菲子,江苏武进(常州)人,自称黄庭坚后裔。4岁丧父,家贫力学。16岁参加常州府童子试获第一名秀才。然“生于盛世运偏消”,时乖命蹇,落拓平生,年仅35岁就贫病以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