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文自然百科:文学卷-中国诗歌(13)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水调歌头》(其五)

    这是清代词人张惠言的名作。它抓住暮春景色,寄寓当时感慨,“是它酿就春色”写得既沉郁,又疏快,“热肠郁思,若断仍连,全自风骚变出”,被称为“开倚声家未有之境”。

    张惠言(1761—1802),清代词人、散文家。原名一鸣,字皋文,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年十四,为童子师。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改庶吉士,充实录馆纂修官。六年,散馆,奉旨以部属用,朱珪奏改翰林院编修,卒于官。著有《茗柯文》五卷、词一卷、阐发易义之书九种、礼书两种。

    《卜算子·燕子不来时》

    这首词是清代词人蒋春霖的名作,表现的衰世漂泊的凄苦,具有浓重的世纪末情调。“栏杆一角聚落花,此是春归处”,这是何等的凄恻;“化了浮萍也是愁,莫向天涯去”,又是何等的绝望无聊。陈廷焯《白雨斋诗话》卷五说得准确:“鹿潭穷愁潦倒,抑郁以终,悲愤慷慨,一发于词,如《卜算子》云云,何其凄怨如此!”

    蒋春霖(1818—1868),字鹿潭,江苏江阴人。幼即多才慧。后连不得志于闱试,咸丰二年(1852年)权知富安场盐课大使,咸丰七年(1857年)以母逝去官,挈家居东台,后猝死于吴江垂虹桥舟中。著有《水云楼词》二卷补遗一卷。其词清警沉挚,清虚不失含蓄,凄紧中见浑圆,王煜《清十一家词钞》以为“尽扫葛藤,汇纳百宗,蔚为变徵”。

    现代新诗

    《尝试集》

    《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集,作者胡适。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马辛)、嗣糜、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著闻于世。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

    《尝试集》共三编,第一编大多是脱胎于旧诗词的作品,第二、第三编在自由诗体和音韵节奏的改革等方面作了尝试。作品或诅咒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和旧礼教的虚伪,或表现个性解放和积极进取精神。胡适是中国第一位白话诗人,作为新诗的发轫之作,他的《尝试集》在语体、语感等方面都充满了矛盾,显示出新诗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竭力寻找、试验新形态的艰难过程。

    《女神》

    《女神》是郭沫若的一部诗集,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1892—1978),著名学者、文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又名郭鼎堂。四川乐山人。郭沫若从1919年9月开始发表新诗。192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女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一代新诗风。1940年代以后,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郑成功》《蔡文姬》《武则天》六部历史剧,其中《屈原》是他的话剧代表作。新中国成立后,从事多种国家行政、科学文化方面的领导工作。

    《女神》收入作者1919年至1921年间的主要诗作,连同序诗共57篇,多产生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诗篇是《凤凰涅槃》和《女神之再生》。

    《女神》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首先,是五四狂飙突进时代改造旧世界、冲击封建藩篱的要求。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以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叛逆者形象出现,要求打破一切封建枷锁,歌唱一切破坏者。其次,是对祖国深情的热爱和对美好明天的憧憬。诗中歌唱太阳、光明、希望,处处洋溢着积极进取的欲望。《女神》的格式追求“绝对自由,绝对自主”,形式自由多变,风格雄奇奔放,完全冲破了旧诗格律的束缚,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

    《炉中煤》

    这是郭沫若诗集《女神》中的一首诗。全诗以火一般的纯真热情,展现出作者对祖国和故土的热爱,以及他迫切希望投入革命、改造世界的愿望。本诗每节以“啊,我年轻的女郎”领起,从不同侧面倾诉,这种复唱手法,有一唱三叹之妙。全诗四节,每行三顿,一韵到底,在形式上统一、完整、和谐。第一节,诗人的形象就跃然纸上,“我”正向亲爱的祖国诉说着那颗燃烧的赤子衷心,即使化为灰烬也绝不后悔遗憾。第二节“我”向祖国表白自己的心迹,虽然外表有些卤莽,但胸中却有“火一样的心肠”希望不要被祖国嫌弃。接着,写“我”的重生:本来也是栋梁之材,但被旧制度埋藏不能发挥,心中有委屈、苦闷、彷徨,不过,也正是“活埋”的痛苦使我变成发热发光的煤,所以,仅有思念是不够的,还应该有真诚的奉献和牺牲,效力之机已来,“我”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结尾与开头形成复唱,是诗人爱国主义感情的凝聚点。整首诗构思自然新颖,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独特想象,以煤自况,寄寓着诗人以身许国、积极进取的爱国情怀。把祖国比做“女郎”是吸取了我国传统诗歌的精华做为养分,继承和发扬了屈原《离骚》中美人香草之喻,使意境甘美浓郁,便于表达深深的眷念之情。

    《小河》

    《小河》被胡适称为“新诗的第一首杰作”,作者周作人。《小河》中共有三组关系,由“我”(稻子,桑树)、“河”和“农夫”(又称为“筑堰的人”)构成,“我”对其他两种的态度其实就是周作人内心真实的表达。诗中忧伤和惆怅的感情,表现了作者既自我忧愁、又为国家忧愁的复杂心理。

    周作人(1885—1967),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原名櫆寿,字星杓,后改名奎缓,自号起孟、启明(又作岂明)、知堂等,笔名仲密、药堂、周遐寿等。浙江绍兴人,鲁迅二弟,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五四以后,周作人作为《语丝》周刊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之一,写了大量散文,风格平和冲淡,清隽幽雅。在他的影响下,20世纪20年代形成了包括俞平伯、废名等作家在内的散文创作流派,被阿英称为“很有权威的流派”。

    《繁星》

    《繁星》是冰心的一部诗集,被茅盾称为“繁星格”。冰心(1900─1999),诗人、翻译家、作家、儿童文学家,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福建长乐人。冰心晚年被尊称为“文坛祖母”,她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爱的哲学,也正是其作品的主旋律。

    冰心善于提炼口语成为文学语言,她能把古典文学中的辞章、语汇吸收融化,注入到现代语言中,使之相互融合,浑然一体,形成独特的语言艺术。她的作品,文字凝练明快,清新婉丽,无论其意境色彩鲜明或淡雅,都带有浓重的抒情性,给人以如诗似画的美感。文中长短相间、错落有致的句式以及排比、对句等的恰当穿插,更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广大读者对这种语言交口称赞,以致把既有白话文的流畅、明晰,又有文言文的洗炼、华美的语言,统称为“冰心体”语言。

    作者当时受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将自己的零碎思想用三言两语记下,成为无标题格言式小诗。《繁星》全集共有小诗164首,以女性的特有视角,抒写对自然和人生的感受,歌颂母爱及人类之爱,感情真挚、纯洁、细微,语言清新、优美、省净,并有着浓郁的哲理味。

    《春水》

    《春水》是冰心的一部诗集,被茅盾称为“春水体”。《春水》共收小诗184首,都是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此集的诗歌主要通过对事物的描述抒发人生感受,篇幅短小精悍,格调自然柔和。《春水》和《繁星》都表现了母爱、童真、自然三大主题,这三大主题构筑了冰心的思想内核——“爱的哲学”。

    《再别康桥》

    这是徐志摩的一首优美的抒情诗。1928年,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时,故地重游,有感而发写成此作。诗篇通过对康桥美丽景色的描摹,表达诗人对母校难以割舍的眷恋之情。全诗充溢着梦幻般的诗意,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徐志摩(1897—1931),诗人、散文家。名章垿,字志摩,小字幼申。曾经用过的笔名有南湖、云中鹤。浙江海宁县硖石镇人。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一生追求“爱”“自由”与“美”(胡适语),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徐志摩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著有《志摩的诗》等。徐志摩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

    《翡冷翠的一夜》

    这是徐志摩身处异国他乡时所写的一首诗。全诗摹拟一个弱女子的口吻写成。诗人用细腻的笔调,写出依恋、哀怨、感激、自怜、幸福、痛苦、无奈、温柔、挚爱、执著等种种情致,层层递进,真实感人地传达出一弱女子在同爱人别离前复杂变幻的情感。女主人公的这种情绪,是诗人当时心境的折射。

    《雪花的快乐》

    这是徐志摩写的一首爱情诗。爱情诗是他全部诗作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这些爱情诗抒发了他对爱和美的追求。在《雪花的快乐》这首诗中,诗人既把对爱情的追求与改变现实社会的理想联系在一起,包含着反封建伦理道德、要求个体解放的积极因素。全诗热烈而又清新,真挚而又自然,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

    《偶然》

    这是徐志摩和陆小曼合写的剧本《卞昆冈》第五幕里老瞎子的唱词,由徐志摩所作。这首诗蕴涵着含蓄的诗意与哲思。人生情缘的一种,就如两片落叶,偶然碰在一起;或似一朵云,偶尔投影在波心。能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使之形象化,置入象征性的结构,充满情趣哲理,不但珠圆玉润,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意溢于言外——不愧是才子徐志摩。诗史上,一部洋洋洒洒上千行长诗可以随似水流年埋没于无情的历史沉积中,而某些玲珑之短诗,却能够经历史年代之久而独放异彩。这首两段十行的小诗,在现代诗歌长廊中,应堪称别具一格之作。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徐志摩的这首诗,写于1928年3月。这首诗好似一首清柔高雅的乐曲,回荡在我们耳边。“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作者用六个小节描写了梦中的情绪,从开始“在梦的轻波里依洄”到“她的温存,我的迷醉”到“甜美是梦里的光辉”直至“她的负心,我的伤悲”;“在梦的悲哀里心碎”到最后“黯淡是梦里的光辉”,诗人的情绪由温柔满足到无奈的失望无助,彷徨迷茫,把读者带入一个忧伤,凄美的意境。

    《死水》

    这是闻一多最著名的诗歌作品之一。这首诗中运用了许多富有色彩的语词和物象,以词藻的绚丽多彩反衬所写事物之丑,“死水”的面目因之越显可憎可厌。全诗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谱写,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强烈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全诗追求“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和谐统一。诗共五节,每行均由四个音组构成。全诗不但有很强的音乐性,而且形式非常整齐,给人以庄重深沉之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