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
闻一多的这首诗前半部分描绘了一幅让人心旷神怡的春光图,由静而动,由暗而明,春天五彩缤纷、生机盎然的景象被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后半部分却完全展示了另一个世界:幽暗深远的小巷,衣衫褴褛的盲人,他的枯瘦如柴的身躯,他的随风发出的一声凄厉的呼唤。全诗不作抒情渲染,以对比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处于军阀混战中灾难深重的劳动人民的同情。
《静夜》
闻一多的这首诗,写于1925年。诗由祥和美好的静夜写起,转折至对自己乃至全部知识分子的警告:不要因为一杯酒、一本诗以及四壁墙围起来的幸福与安宁,就忘了祖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痛苦黑暗中。诗人发誓决不安乐于个人小家的温馨与宁静,而要与整个世界的沉沦与痛苦站在一起。这种深沉的爱国情感令人肃然起敬。
《七子之歌》
这是闻一多的一组感怀邦土崩丧、渴盼祖国统一的现代诗。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七个被租借或割让的地方比做祖国母亲被夺走的七个孩子,他们哭诉着被强盗欺侮蹂躏的痛苦,要求回到母亲的怀抱。作品既唱出了国土沦丧的切肤之痛,又张扬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优秀品质,意在唤起民众咀嚼这痛苦,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抗御外侮,振兴中华。
《一句话》
闻一多的这首诗,是现代新诗的突出代表之一。他1925年留美回国,看到的是封建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和民不聊生的景象,于是赤诚爱心转化为对当时现状的强烈不满和渴望改变旧中国的激情。全诗以一句话——“咱们的中国”为构思,以写实和隐喻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东方睡狮梦醒、抖擞精神、驱赶列强的殷殷期望与渴盼呼声。全诗用语平实,结构整齐匀称,韵律感极强。
《雨巷》
这是戴望舒早期的作品之一,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这首著名的诗歌,采用西方象征主义手法,构建了一个具有浓郁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艺术世界,诗中的“丁香姑娘”既可以是诗人心仪的爱人,也可看做是诗人所苦苦追寻的某种理想境界或审美境界。全诗韵脚缜密,节奏悠扬,富有流动的音乐美。
戴望舒(1905—1950),诗人、翻译家。原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思等,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戴望舒的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篇就是《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并使他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后来成为中国近现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新诗》在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是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阵地。戴望舒精通法语、西班牙语和俄语等欧洲语言,一直从事欧洲文学的翻译工作。他是首个将西班牙诗人洛尔卡的作品翻译成中文的人。
湖畔诗人
湖畔诗人指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等人。1922年春,他们在杭州成立湖畔诗社,后来便被称为中国的湖畔派诗人。1922年4月出版诗合集《湖畔》,同年5月出版汪静之的个人诗集《蕙的风》,1923年出版诗合集《春的诗歌》。所作诗多歌唱大自然的清新美丽和友情、爱情的纯真。他们诗中真纯自我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五四个性解放精神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十四行集》
这是冯至的诗集。冯至(1905—1993),作家、诗人、文学翻译家。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县人。冯至在20世纪20年代以创作抒情诗著称,诗情含蓄深沉,幽婉动人。他的《十四行集》,利用外来形式创造现代新诗,表现日常生活中蕴涵着的诗意和哲理。在27首十四行诗的字里行间,诗人为我们提供了众多意象,体现他强烈的悲剧意识和对人生的悲剧性体验。在这个独特的文本世界里,诗人不仅开阔了生命的视野,将人类的命运置于整个宇宙的怀抱进行思考,同时也加深了对人的个体生命的追问。
《烙印》
这是臧克家的诗集。臧克家(1905—2004),诗人。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孙荃、何嘉。山东诸城人。他被誉为“农民诗人”。他的早期诗作,侧重抒写旧中国的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民的苦难与不幸、勤劳与坚忍、挣扎与抗争,着力揭露、抨击日本侵略者和反动统治者的凶恶残暴与腐败黑暗,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厚同情、对反动势力的刻骨仇恨以及对光明前途的热烈渴望。第一部诗集《烙印》,是他最具影响力的作品。这部诗集真挚朴实地表现了中国农村的毁坏,农民的苦难、坚忍与民族的忧患。其他主要诗集有《罪恶的黑手》《运河》《军行》《一颗新星》《春风集》等。
《断章》
《断章》是卞之琳的一首诗。这首诗只有四句,却有丰富的意味。作者用诗意的目光去观察,从而在世俗情境和生活画面中发现诗意,给普通生活画面赋予特有艺术魅力,再在诗人的笔下生辉、升华,令我们从短短的几个句子中感受到诗意的、哲学的蕴意。
卞之琳(1910—2000),诗人、学者。曾用笔名季陵,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卞之琳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新诗广泛地从中国古诗和西方现代派诗吸取营养,自成一格,充满智慧的闪光和哲理的趣味。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有诗集《鱼目集》。
《夜歌和白天的歌》
这是何其芳的名作。何其芳(1912—1977),诗人、散文家、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是“汉园三诗人”之一。何其芳早期的诗歌风格华丽哀婉,引人神伤,充满个人色彩。他在诗篇和散文中执著地追求着三个东西,即美、思索和为了爱的牺牲。他到延安以后,因思想上的重大改变,诗风也发生了转变,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感到新的生活充满生机、理想和希望。他投向革命和群众的怀抱,和战斗者一道热烈地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夜歌和白天的歌》便创作于这个时期。这部诗集以进步的思想、真挚的感情和平实流畅、富有艺术魅力的诗句,震撼了许多青年人的心灵,召唤他们走向革命。
《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的这首长诗,作于1932年7月。当时艾青被捕入狱,写于狱中。诗歌选用大量生动逼真的细节描写,细腻地塑造了一位受尽剥削和苦难的旧中国贫苦妇女的形象——大堰河,集中再现了劳动阶级固有的优秀品质,凸现了人物的性格美。通过对自己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感激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和对大堰河、兄弟们以及所有和他们一样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与同情之感。
艾青(1910—1996),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被智利诗人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艾青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蕴涵着对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厚,诗风沉雄,情调沉郁而感伤,其中《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引起极大轰动。其他还有《火把》《他死在第二次》《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雪莲》等诗集,《艾青谈诗》《诗论》《新文艺论集》《艾青论创作》等理论著作。
抗日根据地的诗歌
抗战期间,诗人们积极投入抗日救亡的伟大民族解放斗争,上前线,到延安,深入敌后抗日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晋察冀边区以及其他抗日根据地出现了严辰、公木、光未然、朱子奇、萧三、蔡其矫、方冰、陈辉、魏巍等一大批诗人,他们把诗歌融入血与火的战斗,创作了大量的枪杆诗、街头诗、朗诵诗等。诗人们以火焰般的激情、高昂豪迈的调子、刚劲明朗的语言,唱出了唤醒民众、奋起抗敌的爱国主义的最强音。
《王贵与李香香》
这是李季的名作。《王贵与李香香》发表于1946年。诗歌描写了一个革命时期的爱情故事:土地革命在三边地区获得成功后,相爱已久的王贵与李香香终于结婚,但游击队转移后,恶霸地主崔二爷抓走了王贵,并逼李香香改嫁。游击队打回后,活捉崔二爷,王贵与李香香恋人重逢,大快人心。该诗选取陕北信天游形式,多用比兴手法,充满活泼生趣,塑造出了敢于反抗、争取自由幸福的青年形象。
李季(1922—1980),诗人。原名李振鹏,笔名里计、于一帆等。河南唐河县祁仪镇人。李季在新诗发展的道路上,勤于向民歌学习,不断探索人民喜闻乐见的诗歌形式,为中国诗歌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主要的作品有长诗《王贵与李香香》《菊花石》《生活之歌》,诗集《短诗十七首》《玉门诗抄》《玉门诗抄二集》《致以石油工人的敬礼》等。
《赶车传》
这是作者田间在1945年任冀晋边区《新群众》杂志社长兼主编时创作的一部长篇叙事诗。该诗通过贫农石不烂寻找乐园的过程,描绘了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的艰苦历程。作品结构灵活,除第一、第七部外,其余五部皆以五个人名为题,每一部以一个人物为中心,独立成章。句法采用六言和七言三拍的格式,明快严谨,朗朗上口。在叙事主人公之外,诗人还塑造了一个抒情主人公,让他在每部诗中或咏怀,或议论,或谴责,从而增强了叙事诗的抒情效果。
田间(1916—1985),诗人,原名童天鉴,安徽无为人。曾任左联刊物《新诗歌》《文学丛报》编辑。田间作诗时很注意诗的战斗性和现实性。他的《未名集》《中国牧歌》和《中国农村的故事》都表现了农村的苦难。长诗《给战斗者》是他最优秀的政治抒情诗,战斗性和现实性正是这部长诗的思想特色。他著有诗集《中国农村的故事》《给战斗者》,长诗《赶车传》,散文集《板门店纪事》等。
《九叶集》
《九叶集》是九位中国现代诗人的作品集。九位诗人是:辛笛、穆旦、郑敏、杜运燮、陈敬容、杭约赫、唐祈、唐湜和袁可嘉。这些诗人被称为“九叶派”,亦称“中国新诗派”。
九叶派诗人大都是校园诗人出身,重视社会、历史现象,从战乱中感知人民的需求;同时又深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陶冶,创作力求突破传统的主观抒情的方式,追求现实性、象征性与哲理性的结合,探索诗歌表达的“戏剧性”(主要指诗歌的情思展开以及语言表现都要有矛盾张力,而不是直抒胸臆),让诗歌能更深入地表现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内心生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