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起始于文字记事。中国的文字记事,大约从商代开始。甲骨卜辞与铜器铭文成为商代和周代前期散文的代表,其特点是内容简单,文字质朴。春秋至战国,文章发生变化,出现了诸子说理散文与历史散文,代表著作有《论语》《庄子》《孟子》和《左传》《国语》《战国策》等。
秦代推行文化专制政策,整个秦朝可称道的作家只李斯一人。汉初文章,延续战国余风,如贾谊、晁错等的政论文,大多关注现实社会问题,议论生风。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风也发生变化。司马迁的纪传体史书《史记》体例新颖,叙事写人生动,代表了汉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其后东汉班固的《汉书》和赵晔的《吴越春秋》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汉代流行的文学样式是赋。汉赋主要指汉代流行的大赋,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等。到东汉时期,一批情真意切的抒情小赋开始出现。
魏晋文坛,抒情小赋继东汉而大量出现,更加拓展了辞赋的表现领域与表现风格。南朝文坛沿着魏晋以来文章追新逐丽的趋向继续发展,讲究对偶、声律和藻饰并渐成风气,其结果便是骈文的出现和成熟。同时的北朝散文,又与南朝不同,如《水经注》《洛阳伽蓝记》等,叙事重视征实,体现出北方文风的特点。
唐代初年,政治比较开明,首先产生了谏疏之文,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到高宗时,产生了王勃等初唐“四杰”之文,他们的文章在形式上继承南朝的骈体,内容上则多是怀才不遇的牢骚。“安史之乱”后,盛唐的繁荣气象消失了,文人普遍希望“中兴”局面出现,散文创作随即
酝酿新变。至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提出了明确的古文理论,即文以明道和贬斥骈体而重兴古文。韩、柳的古文,代表了这一时期散文体文学的最高成就。这次文学革新习惯上称为“古文运动”。到了晚唐,朝政改革彻底失败,宦官擅权,文章又有变化,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的杂文小品显出辉光。
有宋一代,涌现了更多的关心现实、志在改革的人物,其中多半也都是“古文运动”的响应者。唐宋古文八大家,宋代占了六位。北宋中期,欧阳修主盟文坛,积极扶植诗文创作新人。他的文章平易自然,奠定了北宋散文的典型文风。随后的苏轼之文,达到了挥洒自如的极高境界。“欧苏”和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共同代表了北宋文章的最高成就。到了南宋,许多文人面临山河破碎的现实,于是更多地干预朝政,论政之文蔚然而兴。到南宋末年,时局更为艰危,又有文天祥等人写出了悲壮慷慨的散文佳作。
金元时期的文章,思想、文风都大抵与唐宋相承或呼应。
明代开国之君大兴党狱,文章也受到影响。宋濂与刘基在明初时期写作的散文,既有关注现实问题之作,又有歌功颂德之篇,但最终发展成“台阁体”。到明代中叶,文坛出现前后“七子”,提出了“文必秦汉”的复古主义主张,反对台阁时文。稍后又出现了“唐宋派”,反对“七子”一味重秦汉的倾向,注重向唐宋散文家学习。“唐宋八大家”之称,即由此派代表人物之一茅坤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而来。唐宋派作家中,创作成就最大的是归有光。但最能代表明代文章新时代特点的,是晚明的“公安派”和“竟陵派”。“公安三袁”的小品文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其中的“性灵说”理论,对后世散文创作影响颇大。
明清之际,出现了顾炎武、黄宗羲、王夫子三大学者,他们都注重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的经世致用之效。顾炎武倡导“不做无益之文”,文风由此一变。但清初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文字狱兴起,对文章发展制约很大。几次文字狱后,文章的道路日益狭窄。方苞、姚鼐等“桐城派”倡言“义法”,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派别。到清代中后期,龚自珍等人的文章,一反桐城“义法”,写得意气风发,活泼多样。清末改良者梁启超、革命者章炳麟等才士的文章富于激情,振奋人心。梁启超的“新文体”曾风行一时,成为五四散文革命性转变的前奏。
到五四时期,散文最终实现了从古代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现代散文文体多样,流派繁多。现代散文家主要有鲁迅、周作人、冰心、朱自清、郁达夫、林语堂等,他们实现了白话取代文言的艺术转型,创作中既吸收传统散文“文以载道”和“独抒性灵”中的有益部分,也吸收外国散文中张扬个性的因素,正如郁达夫所说:“现代的散文的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当今文坛的散文创作,正在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健康地向前发展着。
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
春秋时代(前770—前476)伴随着王权衰落,诸侯纷纷崛起。礼崩乐坏,士阶层逐渐形成,私学兴起,私家著述相继出现,到战国时期(前475—前222),百家争鸣,学派林立,著书立说成为一种风尚。先秦诸子散文,指的就是这一时期诸子百家阐述各自对自然、社会不同观点和主张的著作。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的代表性学派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论语》《孟子》和《荀子》为儒家著作,道家的代表作为《老子》和《庄子》,《墨子》和《韩非子》则分别是墨家和法家的代表著作。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代表是《论语》和《墨子》,前者为纯语录体散文,后者是质朴的语录体议论文。第二阶段的代表是《孟子》和《庄子》,前者基本上是语录体发展而来的对话式的论辩文;后者已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第三阶段的代表是《荀子》和《韩非子》,已经发展成为完整的议论文。在发展中,先秦诸子散文的篇幅由短而长,风格则不仅有着由简朴、平实到张扬、纵恣的总体变化特点,还呈现出学派的或个人的不同文化气质。
孔子和《论语》
孔子后学记录孔子言行,结集成书。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晚期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他主张“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并把“仁”和“礼”看做治理天下的首要手段,以“克己复礼”、维护周天子的权威、复兴文武周公事业为己任。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他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兴办私学的先例。他教授过的弟子多达3000多人,其中有贤人72位,很多成为各国的栋梁。
孔子的言论和思想,由他的门人整理成为《论语》。它的成书大约在战国初期,是中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共20篇。《论语》以记言为主,在对话中勾勒出人物的形象和言行,质朴精练而富于哲理,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都融入中华文化的血液之中。
老子和《道德经》
老子(约前577—?),姓李名耳,楚国人。春秋晚期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又名老聃(dān),相传他母亲怀了81年身孕,才从腋下将他产出。他生下来就须发皆白,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他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他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老子的政治理想是回到“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乌托邦。
《老子》分为81章,由上篇《道篇》和下篇《德篇》组成,共有5000多字,是用韵文写成的哲学著作。也有人认为《老子》虽是春秋时期老聃思想的记述,但又经过了后人的加工和补充。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老子》又是辞约意丰的哲理诗,它文辞精练、句式整齐,加之其“玄而又玄”的特色,从而更富诗意。文中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形象来阐发哲理,使抽象的理论得以形象化,因而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显得十分突出。
孟轲和《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城(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后世尊号“亚圣”。孟子生活在思想活跃的“百家争鸣”的时代,他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孟子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上,对后世影响很大,唐宋时的很多散文大师,都曾以孟子的文章为典范。
《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公孙丑、万章等人共同著写,完成于战国中后期。该书以问对、答辩方式展开内容,以驳论为主要的论证方法,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全书35000多字,多用譬喻和例证,说理生动精辟,语言形象流畅,气势充沛而富于感染力,不仅是儒家一部经典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郭沫若将其列为“战国散文四大家”之首。
荀况和《荀子》
荀子(前340—前245),名况,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时人尊称“荀卿”。是活跃于战国末年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后人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他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大的贡献。
荀子曾游说齐、楚、赵、秦等国,晚年隐居楚国兰陵,以毕生所学,著成《荀子》一书。荀子认为“君子必辩”,因此,他的说理文擅长论辩,以其清晰的说理、透彻的论辩,在先秦诸子说理文中别具一格。
《荀子》共32篇,其中《大略》《宥坐》等最后6篇疑为弟子所记。全书基本上都是独立的专题散文,每篇分别有题目作为对内容的概括。其中的《赋篇》,对汉赋有直接影响。
《荀子》深入浅出,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为譬喻,把抽象深奥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其中不少地方运用了对偶句式和铺陈排比的手法,如《劝学》篇,连续使用了60多个比喻,可以说几乎由譬喻重叠构成,辞采缤纷,气势雄浑,因而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庄周和《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人。战国时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曾做过漆园小吏,生活上穷困潦倒,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追求精神上逍遥自在的境界。
《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是庄子及其追随者的文章汇编。留传下来的有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其中内篇7篇,一般被认为为庄子自著;外篇和杂篇则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庄子》文章形式多样,文笔变化多端,纵横驰骋,并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将先秦散文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庄子》创造了近200个寓言故事,把抽象迷蒙的天道描绘得似乎可感可知,开创了以虚构的手法反映现实和理想的先河,同时富有幽默讽刺意味,被称为“诙谐小说之祖”。他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墨翟和《墨子》
墨子(约前476—?),名翟,鲁国人(一说齐国人),春秋时期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曾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的思想共有十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其中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基本点。墨子还在“名辩”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时期名辩思潮的渊源之一。
《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现存共53篇,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另一部分由《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6篇构成,一般称作《墨经》或《墨辩》,除了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外,还包含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如对光学、数学、力学等问题所进行的探讨。
虽然《墨子》中的一些篇章还保留了语录体、对话体的形式,但大多都有切合主旨的标题,体现了语录体向专题性论文过渡的趋向。其观点鲜明,论辩有力,条理清晰,语言质朴无华。在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性等方面,《墨子》常采用类比推理的论证方法,对后来的《韩非子》和《荀子》等论著都有一定的影响。
韩非和《韩非子》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时期哲学家、散文家,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与李斯同是荀卿的学生,他博学多能,才思敏捷,李斯自以为不如。虽然他口吃不善言谈,写起文章来却气势逼人,堪称当时的大手笔。凡是读过韩非文章的人,无不佩服他的才学。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术思想,提出以法为主,法、术、势结合的理论,今存《韩非子》55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