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和《孙子兵法》
孙武(生卒年不详),字长卿,齐国(今山东忠民)人,又称孙武子或孙子,春秋末期军事家、思想家。孙武出生在一个祖辈精通军事的世袭贵族家庭里,以兵法见长而受到吴王阖闾的赏识,后来辅佐阖闾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得以称霸一时。
孙武撰著的《孙子兵法》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军事著作,有《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和《用间》13篇,总结了春秋以前的战争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带普遍性的战争指导规律,至今已经被译为多国文字广为流传,其中的“韬略”“诡道”等在各个领域都得到过成功应用。《孙子兵法》各篇主旨突出,论述严密,也不乏文学想象,加之语言简洁凝练,悦耳上口,使该书不仅成为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史上的瑰宝,也成为中外军事思想史上独具魅力的名著。
先秦记事散文
《左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演绎《春秋》而作,是中国最早的大型编年体史书,较详细地记录了春秋时期从鲁隐公元年(前772年),到鲁哀公27年(前468年)前后250多年的历史。
《左传》最为人称道的文学价值在于它杰出的叙事成就,它能将许多头绪纷杂、变化多端的历史大事件都叙写得有条不紊,繁而不乱。其中关于战争的描写尤为出色。作者善于将每一战役都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展开,对于战争的远因近因、各国关系的组合变化、战前策划、交锋过程、战争影响等,都给予了清楚地交待。故事生动有趣,常通过细致的情节展现人物性格。语言精练流畅、严密有力。这对后世的《战国策》《史记》的写作风格产生很大影响。《左传》还记载了很多文采斐然的外交辞令,这些辞令的共同特点是委婉巧妙,典雅从容,在彬彬有礼的外表下包藏着机智的锋芒。作为优秀的散文典范,《左传》被称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
《国语》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作者不详。书中记录了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年)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之间的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它以记言为主,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论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活动,包括各国贵族间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在内容上,《国语》有很强的伦理倾向和忠君思想,认为“礼”是治国之本。书中保存了当时大量的口语,简明质朴,生动活泼。
《战国策》
《战国策》又名《国策》《国事》《短长》《事语》或《长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的各国史实。作者不可考,大约编纂于秦汉,由西汉末的学者刘向加以整理,定名为《战国策》,它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记述了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bǎi)阖的斗争和有关的谋议或说辞。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夸张渲染,绘声绘色。它还善于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和细节来描写人物形象,将七国的风云变幻之中谋士的智慧风采展现得淋漓尽致。为了说明事理,书中广泛运用了巧妙生动的譬喻和妙趣横生的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南辕北辙”“千金求马”等。
《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是集中记叙春秋时代政治家、思想家晏婴(?—前500,字平仲,山东高密人,春秋时期齐国正卿)言行的一部书。大约成书于战国末期,大约为后人假托晏婴的名义所著。全书共八卷,包括内篇六卷,外篇二卷,计215章。全书全部由短篇故事组成,通过一个个相互关联、生动活泼的故事,详细地记述了齐国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贤相晏婴的生平轶事及各种传说、趣闻,栩栩如生地塑造了晏子和众多陪衬者的形象。语言简洁明快,人物对话富有个性,特别是洋溢于人物语言中的幽默感,不但使故事意趣盎然,而且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量。作者还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其中一些富于哲理,如晏子使楚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编撰的一部杂家著作。吕不韦是战国末年有名的大商人,因散尽家财帮助在赵国作人质的秦国王孙嬴异人立嫡而功劳显赫,在异人继位为秦庄襄王后,即被任用为丞相。吕不韦认为这部召集多人编纂的著作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宜称《吕氏春秋》,司马迁说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书共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12卷,160篇,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时代的文献和遗闻佚事。
《吕氏春秋》由许多单篇说理文构成,和先秦其他诸子散文一样,它的写作层层深入,条理清晰,并且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其中一些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眼见为实”等,至今仍脍炙人口,富有教育意义。
汉代辞赋
赋体的演变
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其最鲜明的艺术特征是注重铺排。作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其产生可追溯到战国中后期。“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裁。战国时楚人屈原的《离骚》《九歌》等篇章,当时并不曾以赋命名。西汉刘向、刘歆领校秘阁图书时,为屈原编集,称“屈原赋25篇”。荀赋与屈“赋”,面目并不相同,但都重“铺”。
赋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赋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所谓骚赋,实际上是屈原、宋玉为代表的楚辞作品以及后世模仿楚辞的作品的别称。或者说,骚赋和楚辞之间,界限不太明显。骚赋的特点是抒情浓郁,意象瑰丽,声调悠长,句中或句尾各用“兮”“些”“只”等语助词调节音韵。还不像后来的赋那样大肆铺陈事物,也没有形成很固定的体式。
汉赋主要指汉代流行的大赋,由枚乘《七发》开其端,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等。大赋是最能彰显其汉朝时代精神的文学样式,被视为赋的正宗,章法上多采用主客问难对答的形式,句式参差明显,韵文中夹杂散文,诗的气息大为减弱。汉赋多为宏篇巨制,极力摹写各类事物,结体严密,文辞富丽,也好用典故难字,表现出一种典雅堂皇、肃穆凝重的风格。
骈赋也叫俳赋,是汉赋的变体,孕育于汉魏之际,而流行于两晋南北朝。骈赋追求形式华美,辞藻趋向绮丽,而内容上的现实意义则相对地削弱了。
到唐代,科举制度盛行,赋被列入科举考试中,于是产生了考试专用的试帖赋,叫做律赋。律赋在骈赋的基础上,更注重对仗与声律的工整严密,并对全篇字句数和韵式作了严格的限制。
其后,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下,一部分赋又呈现出由骈俪返回散体的倾向,不讲求对偶、音律、藻采、典故,章法开放流畅,句式错落多变,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畅快的气势,被称为“文赋”。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等,都是文赋的代表作品。
《鵩鸟赋》
贾谊的名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治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又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忧伤而死,年仅33岁。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被人称颂至今。散文的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辞赋以《吊屈原赋》和《鵩鸟赋》最为著名。他的赋作继承了屈原楚辞的创作精神,是汉初骚体赋的典型代表。
《鵩鸟赋》作于贾谊谪居长沙时。有一天,一只鵩鸟(猫头鹰)飞到他的屋子里,当地的风俗认为鵩是不祥之鸟,要是进入人家,会给主人带来灾祸。贾谊本来就因为被贬而心情低落,加之不适应长沙潮热的气候,更加忧虑感慨,觉得自己命将不久,就写下了这篇聊以排忧的作品。《鵩鸟赋》的形式十分奇特,它以人鸟对话而展开,假托自己与鵩鸟的问答,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抑郁情绪,并以老庄齐生死、等祸福的消极思想来自我排遣。形式上以四言为主,整齐凝练,同时也有散文化的倾向,体现着骚体赋向汉大赋过渡的特征。
《七发》
枚乘的名篇。枚乘(?—约前140),字叔,淮阴(今江苏清江市西南)人,西汉辞赋家。他曾为梁孝王门客,是梁园文学群体中的佼佼者。其作品今仅存《七发》《柳赋》《菟园赋》三篇辞赋,但后两篇疑为伪托。
《七发》是枚乘的代表作,“七发”的意义是“说七事以启发太子”,因此具有一定的讽喻性。作品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记述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往探病时二人的谈话。吴客指出,太子的病是“久耽安乐,日夜无极”造成的,是“纵耳目之欲,恣支体之安”的结果,只有请博闻强识的君子经常启发、诱导,改变其贪图享乐的情志,才可以救治。
文章铺陈了七件事,描写楚太子宫廷的衣食住行、音乐歌舞、驾车行猎,无不壮丽之极。作者采用移步换形和铺张的手法,反复渲染山水景观等物象,气势恢弘。篇中多用比喻和叠字,描绘精细,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七发》不仅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也标志着汉代大赋体制的基本形成。
《子虚赋》和《上林赋》
司马相如的名篇。司马相如(约前179—前118),西汉辞赋家,字长卿,四川蓬州(今南充蓬安)人,善鼓琴,其所用琴名为“绿绮”,是传说中最优秀的琴之一。据传他有赋29篇,但流传至今的只有《子虚赋》《上林赋》《哀二世赋》《长门赋》《大人赋》等数篇,其中以《子虚赋》《上林赋》最为著名。
《子虚赋》和《上林赋》为姊妹篇。两赋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前后相去十年。《子虚赋》作于司马相如为梁孝王宾客时,《上林赋》作于武帝召见之际,但构思连贯,结构谨严,内容实为上下章,故又被合称为《天子游猎赋》。赋中假设楚国的“子虚先生”和齐国“乌有先生”互相夸耀楚、齐地理、物产之盛等,最后,亡(wú)是公又大肆铺陈汉天子上林苑的壮丽及天子射猎的盛举,以压倒齐楚,表明诸侯之事不足道。赋对帝王和贵族生活的骄奢淫逸进行了极度的夸张和渲染,赋末进行委婉的讽谏,劝诫统治者“解酒罢猎”,与民同利。
文章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按类铺陈,层层渲染,建立了歌颂兼讽谏的汉大赋体貌,并使用大量的连词、对偶、排句,因而显得富丽堂皇,气势磅礴。
《长杨赋》
扬雄的名篇。这篇赋是扬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纵胡客大校猎而作。气势宏伟,曲终奏雅,是汉大赋中的名篇。
扬雄(前53—18),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友爱镇)人,西汉学者、辞赋家、语言学家。因为他讲话口吃,不善言谈,所以潜心思考苦读。早期以辞赋闻名,因为极其倾慕司马相如,曾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而作《甘泉赋》《羽猎赋》和《长杨赋》,其构思用辞亦华丽壮阔,与司马相如赋相似,所以后世有“扬马”之称。他也写过几篇自述情怀的作品,如《解嘲》《逐贫赋》和《酒箴》等。
晚年的扬雄对辞赋的看法有所转变,认为当时的辞赋创作,常常“欲讽反劝”并不能收到对帝王的讽谏作用,因此他评价作赋乃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另外还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的看法,把楚辞和汉赋的优劣得失区别开来(《法言·吾子》)。他关于赋的评论,对赋的发展和后世关于赋的评价有一定影响。
《两都赋》
班固的名篇。《两都赋》分《西都赋》《东都赋》两篇,以华丽精巧而著称。《西都赋》由假想人物“西都宾”叙述长安形势险要、物产富庶、宫廷华丽等情况,以暗示建都长安的优越性;《东都赋》则由另一假想人物“东都主人”对东汉建都洛阳后的各种政治措施进行美化和歌颂,意谓洛阳当日的盛况已远远超过了西汉首都长安。在《两都赋》中,作者一改传统表现方法中“劝”与“讽”篇幅相差悬殊的结构模式,其下篇《东都赋》通篇俱是讽喻、诱导。文章展现京城华美风貌,既有对建章宫崇殿华阙、太液池浩瀚波涛等的大处泼墨,也有对昭阳宫墙、椒房玉阶等的工笔描摹。赋的开头、结尾、过渡等章法也较以前的作品更为严谨自然,且富于情态,韵味悠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