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文自然百科:文学卷-中国散文(3)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他9岁就能诵读诗赋,13岁时得到当时学者王充的赏识,建武二十三年(47年)前后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穷究百家之言。建武三十年(54年),其父班彪去世,他返回乡里。在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传》的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至汉章帝建初中基本完成。班固还擅长作赋,撰有《两都赋》《幽通赋》等。

    《二京赋》

    张衡的名篇。包括《西京赋》《东京赋》两篇。在结构谋篇方面完全模仿班固的《两都赋》,先以“凭虚公子”之口描述西京的奢丽豪华,再以“安处先生”之口描述东京的朴素节俭,讽喻了当时朝廷的荒淫奢侈。《二京赋》作为汉赋中规模最为宏大的作品,文风逸丽,笔法铺张,为后人了解当时经济情况、民俗风情提供了重要参考。

    张衡(78—139),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人。他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一位少见的全才。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张衡不仅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数学、地理、绘画等方面,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在社会科学领域,他也成就斐然,文、铭、赞、诰、诔、书疏等体裁的文章都能信手拈来。其诗赋作品则承前启后,代表作品有《二京赋》《思玄赋》《温泉赋》《归田赋》等。

    《归田赋》

    张衡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它以清新的语言,描写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的归隐情志,表现了他在宦官当政、朝政日非的情况下,不肯同流合污,自甘淡泊的品格。这篇别具一格的作品,标志着专门供帝王贵族欣赏的“体物”大赋,已经开始为供作者个人言志的抒情小赋所取代,风格也由雕琢堆砌趋于平易流畅。在汉赋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很大的转折。

    《述行赋》

    蔡邕的名作。蔡邕(132—192),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东汉辞赋家、散文家、书法家、古琴演奏家。蔡邕诗歌现流传有400多首,但由于当时战乱连年,原稿没能得到妥善保存,后由其女蔡琰在曹操的救助下,凭借惊人的记忆力默写而来,有《蔡中郎集》。他的书法精妙,尤工隶书,曾因看到工匠用扫白粉的帚在墙上写字的场面,受到启发而创造了“飞白书”,代表作为《熹平石经》。

    《述行赋》感情痛切沉重,虽写历史上的人和事,却几乎件件指斥现实;写山河风光,仿佛句句有所寄托,从而将历史、现实,景物、情感有机地熔为一炉。

    《刺世疾邪赋》

    赵壹的名作。赵壹(生卒年不详),字符叔,汉阳郡西县(今甘肃省礼县)人,东汉辞赋家、书法评论家。为人耿直,狂傲不羁,受地方乡党所排斥,几乎被杀,经友人救援方免。赵壹著有赋、颂、箴、诔(lěi)、书、论及杂文16篇。他的主要作品有《穷鸟赋》《刺世疾邪赋》《非草书》等,其代表作《刺世疾邪赋》直抒胸臆,对后世赋体的风格有很大影响。

    《刺世疾邪赋》是东汉末年抒情小赋的代表作。赋中尖锐地揭露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黑暗现实,作者代表地主阶级中“寒族”的要求,对“世族”“豪强”的专横肆虐表示了极大的愤恨,明确表示:“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乘理虽亡而非亡,违义虽生而非存!”表达了作者决不愿同流合污以谋取荣华富贵的决心。

    《刺世疾邪赋》篇幅短小,摒弃了以往大赋铺陈夸饰的风气,抒发感情直率猛烈,痛快淋漓,给汉赋吹来一股变革之风。

    汉代历史散文

    《史记》

    西汉司马迁所作,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10岁时,司马迁随父亲司马谈到长安,开始对古代文献的研读。20岁以后,他游历四方,积累了大量关于历史、地理方面的资料。公元前104年,他正式着手写作《史记》。前99年,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并受到腐刑惩罚。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为完成自己的著述,他决心“隐忍苟活”,继续发愤著书,至公元前91年终于完成《史记》,前后写作共经过16年。《史记》是司马迁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用全部精力铸就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学和传记文学的新局面。

    《史记》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约五十二万六千多字。记述了中国上自轩辕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多年的历史。作者以严谨求实的创作态度,塑造了一个个富于时代特征、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并在这些人物传记中再现了一幅幅宏大而真实的社会生活画卷,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强烈的爱憎。《史记》的文字优美精练,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史记》是中国传记文学的里程碑,它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进步倾向,一直为后世所继承、效仿。自汉以来,许多作家都从中得到了有益的启发。

    首先,《史记》作为历史散文的新高峰,语言平易简洁又富有表现力,备受唐宋以来的古文家的青睐。号称“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文豪韩愈十分推崇司马迁,把《史记》看成文章的典范。

    其次,《史记》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为后世通俗小说和戏剧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特别是它的一些表现手法,如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生活琐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加以表现等,多为后人所借鉴。另外,后世小说和戏剧取材于《史记》者颇多,如《窃符救赵》《楚汉春秋》《琴心记》等。这些故事脍炙人口,经久不衰。

    《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一书所做的序文。《自序》明确表明了著书的宗旨。全文共分为三部分:首先,叙述司马氏的世系及其父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其次,叙述作者本人的经历及作《史记》的原由;最后,对《史记》中的各部分作了简要的介绍。这既是《史记》的自序,也是作者的自传。文章气势浩瀚,深厚雄浑,是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的重要资料。

    《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见于《汉书·司马迁传》及《文选》卷四十一。征和二年(前91年)朝中发生巫蛊案,当时担任北军使者护军之职(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的任安被牵连入狱,任安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搭救自己。过了很久,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

    在这封信中,司马迁怀着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了自己所蒙受的耻辱,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倾吐了内心的痛苦和不满。信中大胆地揭露了汉武帝的喜怒无常和刚愎自用,也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著名生死观。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感染力,显示出一种英雄愤激抗争的勇气。他的这种为实现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精神,千百年来影响了无数中华儿女。

    《汉书》

    《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班固撰。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的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称为“班马”,将《史记》和《汉书》对举。《汉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100篇,叙述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断代史,其精华则在于对西汉盛世时期各类人物的记叙。在叙事上,它的特点是注重史事的系统和完备,凡事力求记述明白,有始有终。《汉书》叙事规则较为固定,笔法精细,以谨严取胜,和爱憎分明的《史记》有着不同的风格,体现了较为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散文

    《雪赋》

    《雪赋》是谢惠连的名作。谢惠连(约397—433),南朝宋文学家。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谢灵运族弟。谢惠连的诗作,笔调轻灵,用词清艳,虽不如谢灵运精警,但遣词构句和后者颇相似。同时,他也写过一些抒发不平之气的作品。另外,他的《祭古冢文》也颇具特色,可看做是中国最早的考古发掘简报。

    《雪赋》和谢庄的《月赋》被称为六朝抒情咏物类小赋的代表作。全篇文采飞扬,用典繁雅,创造出一个晶莹剔透的世界。

    《月赋》

    《月赋》是谢庄的名作。谢庄(421—466),字希逸,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南朝宋辞赋家、诗人。他的诗作清新流利,风格近于谢灵运。

    《月赋》是南朝咏物写景小赋的代表作,虽也用典故,但情致深永,风格明净,铺陈排比而不显得生硬累赘。不仅情感的表达甚为成功,结构上亦是自为完整的一体,句子的对偶、押韵,也充分展现了“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的时代特色。

    《恨赋》

    《恨赋》是江淹的一篇名赋,江淹(444—505),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人,历仕南朝的宋、齐、梁三代,南朝梁文学家。幼年家境贫寒,曾采薪养母。他的作品包括诗、文和辞赋三部分,其诗意趣深远,风格近于鲍照,故而合称“江鲍”。其中《渡泉峤出诸山之顶》《仙阳亭》《游黄蘖山》等最具特色。他写的拟古诗甚至达到了乱真的地步。江淹又是南朝骈文大家,其中抒情小赋《恨赋》和《别赋》都以缠绵悱恻的心理描写著称。

    《恨赋》是六朝抒情骈赋中的名篇。全文共405字,通过对秦始皇、赵王迁、李陵、王昭君、冯衍、嵇康六个历史人物各自不同的怨恨的描写,说明人人有恨,恨各不同。在写作手法上,作者高超的概括能力打破了时空界限,将多个历史人物用“恨”这一情感主线加以贯穿,跌宕起伏,很有气势。

    《别赋》

    江淹的这篇名赋,以“黯然销魂”定下全篇的感情基调,通过对富豪、侠客、游宦、道士、情侣等各种人物别离的描写,生动地反映出齐梁时代社会动乱的侧影。全篇成功运用了环境烘托、情绪渲染、心理刻画等艺术方法,抒情意味浓郁,哀怨缠绵,将人们别离伤感的情景描摹得出神入化。

    《芜城赋》

    这是鲍照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赋。鲍照(约415—470),南朝宋代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与同时期的谢灵运、颜延之合称“元嘉三大家”。一生仕途坎坷,但他的诗文成就斐然,赋和骈文都不乏名篇,如最为人们传诵的《芜城赋》,历来被视为六朝抒情小赋的代表作之一。

    鲍照最为突出的创作成在诗歌方面。他擅长写七言歌行,作品感情丰沛,形象鲜明,吸收了民歌的精华,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他的《拟行路难十八首》久负盛名,对李白、高适、岑参等人的创作也有一定影响。

    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冬,北魏太武帝南侵至广陵,广陵太守刘怀之烧城后逃走。孝武帝大明三年(459年),竟陵王刘诞据广陵谋反,沈庆之率师讨伐,破城后大肆烧杀,本来繁华富裕的广陵在十年之间两次横遭兵祸,城摧垣颓,离乱荒凉。作者登临劫后的芜城废墟,有感而作《芜城赋》。

    这篇赋作将广陵的山川胜势和昔日歌舞升平、热闹繁华的景象与眼前荒草离离、河梁圯毁的破败景象进行对比,通过气氛的渲染和夸张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屠城暴行的谴责和对统治者的警告,形象鲜明,风格沉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丽人赋》

    沈约的名作。这篇赋写得音声曼妙,辞藻警人,既有骈文的特色,又有诗歌的美感,是一篇极为动人的小赋。

    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沈约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从少年时代起就博览群书,20余岁时开始历时20余年撰成《晋书》120卷。沈约擅长诗文,是“永明体”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了诗歌声律论,概括出“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种声律上的毛病,促使作家们更加注意诗句声、韵、调的铿锵优美,为五言律诗的正式形成开辟了道路,其影响也波及骈体文。

    沈约著书

    《书序》

    这是徐陵为其所编的《玉台新咏》做的序。徐陵(507—583),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南朝梁陈间诗人、骈文家。徐陵早年就以诗文闻名,是当时著名的宫体诗人,与庾信齐名,并称“徐庾”。由梁入陈后历任尚书左仆射,继续宫体诗的创作,诗文皆以轻靡绮艳见称,喜用典故,注意藻饰、对仗。另外,徐陵还以骈文著称,他的骈文辞藻华美,音节和谐,对后世有一定影响。徐陵在梁中叶时选编的一部诗歌总集《玉台新咏》,收录了东周至南梁诗歌10卷,共769篇,著名的《孔雀东南飞》即在其中。

    这篇序言,文辞华丽优美,逻辑井然,是一篇极为出色的骈文,足以与《玉台》中的艳歌相媲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