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为南朝宋范晔所撰,范晔(398—445),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写成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也未及完成。后人便又收录了西晋宗室司马彪《续汉书》中8志补充,合共120卷。全书详细记载了自东汉刘秀起兵推翻王莽,到汉献帝禅位于曹丕总共195年的历史,是后人研究东汉历史的最重要的典籍。
《后汉书》继承了《史记》和《汉书》的纪传体例,但又有所创建,对后世史学编纂也有很大影响。全书井井有条地叙述了东汉一代的历史兴亡大势,错落有致地描画出东汉的社会、民情与人物百态。全书叙事剪裁得当,观点褒贬鲜明。
《水经注》
《水经注》为北魏郦道元所著,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北魏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魏平东将军、青州刺史、永宁侯郦范之子,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文学家。
本书系郦氏为汉代桑钦的《水经》一书作的注释,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在历史上有过深远影响。全书共40卷,约30万字,记录了
1389条水道,逐一说明其源头、支派、流向、经过、汇合及河道概况,并对每一流域内的水文特点、山川名胜、历史传说、风俗习惯等,都进行了详尽可靠的记述。同时,《水经注》还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集,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渊博的知识,优美的文笔,生动细致地描述了祖国山川的丰富与壮丽。
《洛阳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为北魏杨衒之所著,杨炫之是北魏时北平(今河北定州市)人,曾任期城(河南泌阳)太守、抚军司马、秘书监等官职。东魏时曾上书批评佛教虚无荒诞,耗资巨大,僧侣聚敛无度。时世人沉迷于佛事,正迎合了北魏统治者以佛教作为统治工具的需要。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全国寺庙增至三万余所,僧尼200万。永煦之乱,洛阳寺院大都毁于兵火。杨炫之感怀兴衰,于是作《洛阳伽蓝记》。这既是一本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首都洛阳佛寺兴衰的地方志,也是现存文史典籍中寺塔记的典范之作。伽蓝,语出梵文,意为佛教徒所住的园林,即寺院。
全书共五卷,按洛阳佛寺所在区域以著名佛寺为纲目,重点写了44个大寺,旁及小寺47个。全书还兼及叙述了佛寺附近的官衙、宫殿、邸第、园林、塔像、桥柱、市井以及历史人物及事件等。不仅内容详实,也是优秀的散文作品集,叙述层次分明,剪裁得当,洋溢着对全盛时的北魏国力与中原文化的自豪之情。
《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为颜之推撰。七卷,共20篇。颜之推(531—约591),字介。颜氏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先世随东晋渡江,寓居建康。侯景之乱,梁元帝萧绎自立于江陵,之推任散骑侍郎。承圣三年(554年),西魏破江陵,之推被俘西去。他为回江南,乘黄河水涨,从弘农(今河南三门峡西南)偷渡,经砥柱之险,先逃奔北齐。但南方陈朝代替了梁朝,之推南归之愿未遂,即留居北齐,官至黄门侍郎。577年齐亡入周。隋代周后,又仕于隋。家训一书在隋灭陈(589年)以后完成。《颜氏家训》是一部有着丰富文化内蕴的作品,它不仅在家庭伦理、道德修养方面对我们今天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而且对研究古文献学,研究南北朝历史、文化也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
《昭明文选》
中国第一部文学作品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501—531),字德施,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南朝梁文学家。据说他五岁就读遍儒家的经典,过目不忘,后来信奉佛学,文采斐然。他对文学颇有研究,曾招集文人学士,广集古今书籍3万卷,编集成《文选》30卷,世称《昭明文选》。这部书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为精取标准,选编了先秦至梁以前的各种代表性文学作品,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学典籍之一。
《昭明文选》选录了先秦至梁七八百年间的130位作家的诗、文、辞赋,共700余篇。其中楚辞、汉赋和六朝骈文占有相当比重,诗歌则多选对偶严谨的颜延之、谢灵运等人的作品。作品划分的类别,颇能反映汉魏以来文学发展、文体增多的历史现象。同时,从所选录的作品可以看出,编者已初步注意到文学作品与其他类型著作的区别,认为只有“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者方可入为文学作品,所以《文选》中不含六经、诸子的文章。
《昭明文选》历来受到封建时代文人、学者的重视,甚至被当做必读书,以致民间流传着关于它的民谣:“《文选》烂,秀才半。”
《诗品》
《诗品》为南朝梁代文学批评家钟嵘(约468—518)所撰,系中国第一部系统评论诗歌创作的专著。钟嵘字仲伟,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曾任参军、记室一类的小官。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年)以后,仿效汉代“九品论人,七略裁士”的著作先例,写成诗歌评论专著《诗品》。
《诗品》选诗和评诗,一重赋比兴,二重风骨和辞采,三重视诗味,四重摘引和称道诗中佳句,全书总共品评了两汉至梁代122位诗人的作品,计上品11人,中品39人,下品72人。《诗品》善于概括诗人特有的艺术风格,在对历代作家的艺术特点、风格进行品评的同时,还在序言中对诗歌创作中的一些理论性问题,以及当时诗坛所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弊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而给后代诗歌批评者很多启发。
《文心雕龙》
南朝文学批评家刘勰(xié)(约465—520)所撰的一部文学理论兼批评的著作。刘勰,字彦和,祖籍山东莒县。早年家境贫寒,笃志好学,曾任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等,颇有清名。终生未娶,曾寄居江苏镇江,在钟山的南定林寺里,跟随僧佑研读佛书及儒家经典。刘勰32岁时开始写《文心雕龙》,历时五年完成此书。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兼批评专著。全书共计37000余字,分上、下两编,各25篇,系统地论述了文学创作上的各种问题。
《文心雕龙》以孔子的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思想,全面总结了齐梁以前的美学成果,内容丰富,见解卓越。书中还抨击了当时片面追求形式的文风,主张文学创作应文质并重。尤为难得的是,作者对应用写作也多有论评。
《文心雕龙》体大虑周,独树一帜,不仅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同时也受到了许多国家的文学理论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唐代散文
唐代古文运动
文学史上的所谓古文,是指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藻饰的散体文。魏晋以后,骈文盛行﹐它的特点是句字偶对,文词华丽,好用典故。唐朝初期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到了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等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提倡用散体作文。中唐后期,韩愈、柳宗元则为复兴儒学、推行古道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包括反对浮靡文风,提倡写作有感而发并能反映现实,并主张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流畅的传统,同时又强调创新和作家的思想修养的提高。伴随着理论的完善和追随者的热烈响应,一批优秀的古文作品也应运而生,终于在文坛上形成颇有声势的古文运动,把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由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扭转了长期统治文坛的形式主义风气,继承了早期散文的优良传统并有所创新和发展,大大提升了散文作品的艺术魅力,从而使古文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达到全盛,对后代散文发展影响很大。
《师说》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的精短论文。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唐代散文家、诗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宋代苏轼赞扬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韩愈的散文可大致概括为论说与记叙两类,其论说文气势雄浑,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如《谏迎佛骨表》《原道》《原毁》《师说》等;记叙文则爱憎分明,抒情性强,如《送董邵南序》《张中丞传后叙》《祭十二郎文》《柳子厚墓志铭》等,都是影响深远的名篇。在诗歌方面,韩愈推崇陈子昂、李白和杜甫,是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力求新奇,气势壮阔,笔力雄健,自成一家。尤其是他的“以文为诗”的笔法,对后来宋诗的创作影响很大。
《师说》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写的。文中批评了“耻学于师”的士大夫,创造性提出了三点进步的“师道”思想: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只要具有相关能力,人人都可以为师;老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这些思想表现了作者不惧流俗、锐意矫正世风的胆识和魄力。
文章在写作上采用正反对比的方法,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气势磅礴,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张中丞传后叙》
韩愈的一篇叙事古文。后叙即写在文章后面的跋文。韩愈读了李翰《张巡传》后感到有所不足,于是写了这篇后叙作为补充。张中丞,即张巡(709—757)。唐玄宗开元末进士,由太子通事舍人出任清河县令,调真源县令。安史之乱起,张巡在雍丘一带起兵抗击,后与许远同守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城破被俘,与部将三十六人同时殉难。
文章通过记述南霁云的事迹,补叙张巡、许远的其他轶事,赞美了安史之乱中抗击叛军的英雄,斥责了安史叛军、畏敌怕死的将领和诬蔑英雄的小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体现出韩愈为人耿直、疾恶如仇的性格特点。文章前半部分为议论,后半部分侧重于叙事,但由于作者安排得当,并未给人以割裂感,而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永州八记》
《永州八记》为柳宗元所作。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属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又因曾任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他一生留下了600多篇诗文,在诗赋、散文创作以及文学理论建设诸方面,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柳宗元的说理文、叙事文和山水游记创作均成就突出,在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其中山水游记多写于被贬谪永州以后。由于政治上的失意,他不得不寄情于山水来排遣忧愁。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文笔清新优美,富于诗情画意,生动地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感受,同时也曲折表现了抑郁不平的情感和对丑恶现实的抗议。他不仅确立了山水游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还留下了一批被人们千古传诵和推崇的美文。除山水游记外,柳宗元还写了不少成为名篇的寓言故事,如我们熟悉的“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之一。
《永州八记》是他创作的一组山水游记,共八篇,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这些游记描写的都是些寻常小景,如小丘、小石潭、小石城山等,却能以小见大,描摹传神,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清幽宜人的山水画卷。
《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之首。通过记叙作者发现和宴游西山的经过,抒发了内心的情感。为了突出“始得”西山宴游之乐,作者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先概括平日游览和感受,然后着力描写西山的“怪特”风貌和带给人的特殊感受。
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注重首尾照应,语言上也很有特色,段首中运用的“顶针”修辞,使句子的衔接更加紧凑、流畅。文中还出现了许多对偶句和排比句,节奏鲜明,音调铿锵,气韵流畅。
《永州八记·小石城山记》
《小石城山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最后一篇。小石城山在今湖南零陵县境内,当时属于永州所辖。文中记述了小石城山奇异的景致,并感叹如此美妙的山水,远离繁华,在这偏僻荒凉的地方无人关注。自然让人想起作者的不幸遭遇,结尾关于“造物主之有无”这一哲学命题的议论,表现出作者对于天命的怀疑。
文章借景抒情,含蓄而曲折地表现出内心深处的压抑和不平,语言生动凝练,余味无穷。
《种树郭橐驼传》
这是柳宗元的一篇著名散文。本文名为“传”,实际上是针对当时官政扰民所作的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文章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不能扰民、伤民。全文以记言为主,婉约而多讽,体现出柳宗元散文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一贯风格。全文描写简洁生动、引人入胜,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