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党论》
欧阳修在庆历四年(1044年)向宋仁宗上呈的一篇奏章。《朋党论》所写之时,值宋仁宗任用富弼、范仲淹等人推行政治改革,史称“庆历新政”。有政敌以“朋党”之名诬陷富、范等人。本文即主要针对这种卑劣行径而发。
文章开篇提出,“朋党”是客观存在,自古有之。对于小人用来陷人以罪、君子为之谈虎色变的“朋党之说”,作者并不回避,而是明确地承认朋党的存在之实,笔落惊风。接着理直气壮地揭示了全文的主旨,朋党自然有,重要的是治理国家的人,必须懂得“君子之朋党”与“小人之朋党”本质上的判然有别。
小人之朋党,以“利”为中心,是虚伪的、随时变化的;而君子之朋党,以“道”为中心,共同守候道义、忠信、名节这些高洁的品质,所以于人于国有益。作者继而引用六件史实,以事实证明“自古有之”的小人朋党祸国殃民,君子朋党则使得天下大治,因而进君子之朋,退小人之朋,对于贤明君主来说至关重要。
这篇文章实践了欧阳修“事信、意新、理通、语工”的理论主张,通篇用对比手法,写得不枝不蔓,中心突出,有理有据,剖析透辟,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是一篇出色的驳论文。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的诗、词、文创作均有突出成就,而以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他主张文章要与“百事”联系,积极反映现实;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为文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欧阳修的诗文革新理论及其创作实践,廓清了宋初以来的浮靡文风,领导、推动着北宋古文运动的发展,确立了北宋文学之基本风貌。他是一位心胸宽博、为人厚道、注重奖掖后进的文坛领袖,其品德、作风深受王安石、苏轼等作家的敬仰和爱戴。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各体兼备。《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泷冈阡表》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一篇散文。作品描写滁州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时景色,以及作者和滁人的游乐,表现出他“乐民之乐”的胸怀,充满了士大夫悠闲自适的情调,并从侧面显示了作者自己治理滁州的政绩。全文格调清丽,富有诗情画意。禽鸟因山林而乐,人们因太守游而乐,而太守则是因百姓乐而乐,他处在优美的环境中,身心愉快,舒适安闲,不由便醺醺然了。欧阳修苍颜白发,颓然坐于众之间,眼睛微闭,眼前的景物是优美的,人是欢欣的,欧阳修也被这和谐的气氛所笼罩,陶醉了。欧阳修以“醉翁”自称,旷达自放,摆脱宦海浮沉,人世纷扰,在这远离都市的山水之间,把自己的心灵沉浸到闲适、恬淡的情境里,获得了一种平衡、和谐的感受。这种感受渗透在《醉翁亭记》里,使文章如田园诗一般,淡雅而自然,婉转而流畅。
《丰乐亭记》
欧阳修的这篇散文,写于庆历六年(1046年),记述了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无论是记述还是描绘,全文都是围绕“乐”而写:建亭取名为“乐”,是思乐;与滁人共游为“乐”,是享乐。乐在亭中,乐在山川,乐在岁月的和平安定。文章语言简洁,含义深远。全篇不足500字,却多角度、深层面地写出了“丰乐亭”的“乐”意。
《岳阳楼记》
范仲淹的这篇散文,写于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被贬居邓州。同时也被贬官到岳州的昔日好友滕宗谅(字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于是有了这篇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文章虽也生动描绘了洞庭胜景,但重心并不在写景,而在于安慰和鼓励友人振作精神,同时也体现了作者虽身居江湖,仍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范仲淹将荣辱升迁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深深感染了历代读者。全文融记叙、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江苏苏州人,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他意识到宋初数十年来文章柔靡、风俗巧伪的危害,强调继承历史上进步的文学传统,并推荐当代能坚持风雅比兴传统的好作品,自己的诗文也代表着文学创作中的进步方向。他的论说文旨在阐明民为邦本的重要性,议论风发,具有夺人的气势。《岳阳楼记》是其传颂千古的名作。
《名二子说》
苏洵的这篇短文,系为其子苏轼、苏辙所写。他在文中精准地概括了两个儿子的性情与命运,而他们的命运,正与他们的名字相关。轼者,车的扶手,借之望得最远,然而危险;辙者,车的轮印,虽然不起眼,却可保平安。全文诙谐动人,显示了作者的人生智慧。
苏洵(1009—1066),北宋文学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他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诗颇质朴苍劲。著名的散文作品有《心术》《几策》《权书》《辨奸论》等。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的这篇散文写自己在遭遇贬职的挫折后,来到黄州(其兄苏轼谪居之地)登临快哉亭,欣赏壮观景象,纵情山水之间的经历。文章从自身、其兄、建亭之人三者的遭遇说开去,由此及彼,由小见大,突出“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的旷达人生态度。
全文紧扣一个“快”字,由写景叙事入手,而后转入议论,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过渡自然,不露痕迹,境界深远。
苏辙(1039—1112),北宋文学家,字子由,晚年自号颍滨遗老。苏洵之子、苏轼之弟,人称“小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为文以策论见长,在北宋自成一家。他的文章风格汪洋澹泊,同时也有秀杰深醇之气。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的这篇游记散文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任舒州通判时。作品主要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文章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了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
王安石是北宋诗文大家之一。他的散文紧贴社会、政治和人生的实际问题,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风格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即使在游记中,王安石也常将极富哲理的主题引入;其小品文,则富有感情色彩,给人以显豁新鲜的感觉。总体上说,王安石的散文以针砭时弊的议论为主,立意非凡,主张明确,分析深刻,语言简练,具有极强的概括力与逻辑性。代表作有《答司马谏议书》《鲧说》《读孟尝君传》《书刺客传后》《伤仲永》《游褒禅山记》等。
《答司马谏议书》
这是王安石的一封著名书信。宋熙宁二年(1069年),身为参政知事(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3300多字的长信,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举措,恢复旧制。本文是作者的复信。信中主要就对方来信所指责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进行驳议,并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不满。文章批驳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而入情入理,文笔犀利而分寸得当,举重若轻,简明扼要。
元明清散文
《大龙湫记》
元代李孝光的这篇散文是写景名篇,将山水清音描述得犹如目见,似有柳宗元之遗风。
李孝光(1285—1350),字季和,温州乐清(今属浙江)人。少年时博学,以文章负名当世。他作文取法古人不趋时尚,与杨维桢并称“杨李”。早年隐居在雁荡五峰山下,四方之士,远来受学,名誉日广。至正四年(1344年)应召为秘书监著作郎,至正七年擢升秘书监丞。
《卖柑者言》
这是明代刘基的一篇散文。文章描写了一个以次充好的卖柑橘者与作者的言论,实则是以辩论的方式,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全文用词激烈,逻辑缜密。
刘基(1311—1375),元末明初人,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温州文成县南田人(旧属青田县)。故时人也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做为诸葛武侯。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寒花葬志》
这是明代归有光的一篇散文。《寒花葬志》写归有光之妻的随嫁婢女。文中所写皆细事,而正是最微不足道的生活小事,一颦一笑,在物非人更非的十年之后看来,更加可亲、可怜、可悲。这篇散文很能代表归有光的文风特色。
归有光(1506—1571),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明代“唐宋派”中的重要成员。江苏昆山人。早年从师于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举,后曾八次应进士试皆落第。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安亭,读书讲学,作《冠礼》《宗法》二书。从学的常数百人,人称“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年他60岁始成进士,授湖州长兴县(今浙江长兴县)知县。隆庆四年(1570年)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修《世宗实录》,卒于官,卒年66岁。提倡唐宋古文,所作散文朴素简洁,善于叙事。著有《震川文集》《震川尺牍》《震川先生文集》等。
《朱碧潭诗序》
明代王慎中的这篇序文,描绘出了一位真心写诗、不求世俗认可的诗人形象。全文文字清透,写事具景如在目前,直抒胸臆,顺笔写出,感人至深。
王慎中(1509—1559),字道思,早年因读书于清源山中峰遵岩,号遵岩居士,后号南江。因家庭排行第二,又称王仲子。晋江(今属福建)人。明代诗人、散文家,位列嘉靖八才子之首,为明朝反复古风的代表人物之一。
《报刘一丈书》
这是明代宗臣的一篇散文。宗臣(1525—1560),字子相,号方城山人,江苏兴化县人。他幼年时就很聪明,嘉靖二十九年中进士,任过刑部主事、吏部考官等官职。为人性格耿介,不依附权贵。他生活的时代正是严嵩父子当国,他们权侵朝野,陷害忠良。杨继盛因弹劾严嵩十大奸罪,而下狱受酷刑至死。宗臣不避斧钺挺身而出,亲率王世祯等人脱下自己衣袍盖在杨的身上,并撰文哭祭杨继盛。当时在严嵩父子的淫威下,许多士大夫丧失了廉耻气节,纷纷投入严氏的卵翼,而宗臣则傲古凌腾不向权贵摧眉折腰。《报刘一丈书》正是宗臣为人的真实写照。宗臣是后七子之一,著有《宗子相先生集》。他的散文很少有摹拟堆砌的习气,其散文成就在后七子中比较突出。
《报刘一丈书》虽是书信体的散文,但它的形象性和讽刺性是很突出的。作者痛斥时弊,开始提出“上下相孚”,接着就画出了官场现形记的漫画,展示出一个封建社会上骄下臾的群丑图,给人以形象的回答。“干谒求进”的典型化情节,突出了官场的实质,收到了以少胜多的效果。
《西湖七月半》
这是明代张岱的一篇散文。张岱(1597—1679),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