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文自然百科:文学卷-中国散文(7)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故乡的野菜》

    这是周作人小品散文中的名篇之一,通过对家乡野菜的描写,绘出浙东乡间的民情风俗。在品花赏草的闲淡情趣中,浸润着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值得一提的是,文章在开头极力申述对故乡并无特别的情分,这种极力淡化感情的做法,原因在于周作人的生活态度与审美理想,表现在文学上就是:爱好天然,崇尚简素。

    《乌篷船》

    这是周作人最著名的散文之一。文章使用让人备感亲切的书信形式,记叙了作者浙东家乡的“一种很有趣的东西”——“乌篷船”,为人们描写了一幅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风物民俗画,晕染出怀乡情趣。文章在平淡的笔调中将船的结构、种类以及乘船的乐趣从容道出,将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显现出动人的情趣。用清淡的口吻、清丽的笔调、清隽的神韵,表现一种清静的心境和恬淡的乡情,这正是周作人“平和冲淡”的散文风格的典型。

    《秋天的况味》

    这是林语堂的一篇散文。林语堂(1895—1976),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福建龙溪(现福建漳州)人。

    林语堂曾是《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他于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引起广泛关注。

    名家笔下的秋,大多透散出悲凉、凄惶、萧瑟的感受,而林语堂笔下的秋,却独具一番宁静深远的况味。作者以怡然的心态,写秋的“绵延细节”的意味,有一种悠缓的、漫无边际的感觉。整篇文章没有绚烂的彩绘,但浓情四溢,透出秋阳袭人般的醇美与丰厚,制造出温馨而富有人情味的氛围。

    《稻草人》

    这是叶圣陶所著的中国童话集。《稻草人》充满了童年的瑰丽想象,是这位大教育家对儿童的爱的教育。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市人,作家、语文教育家、编辑家、出版家、政治活动家。叶圣陶于五四运动前参加了李大钊、鲁迅支持的“新潮社”;1921年,又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并与朱自清等人创办了中国新文坛上第一个诗刊《诗》。他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作品,出版小说集《隔膜》《火灾》等以及中国童话集《稻草人》。1923年起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主编或编辑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国文月刊》《笔阵》等。此外还著有小说《线下》《倪焕之》,散文集《小记十篇》《脚步集》《西川集》,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寄小读者》

    这是冰心于1923—1926年写给小读者的通讯,共29篇,其中有21篇是作者赴美留学期间所写,当时曾陆续刊登在北京的《晨报》副刊上。作品的内容大都是报道自己赴美途中和身居异乡时的一些生活感受,表达她出国期间对祖国的关注和深切怀念。

    《往事》

    《往事》是冰心早年的一篇抒情散文。作品情景相融,各节从不同角度讴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之爱。文中的景物色彩鲜明,如同一幅优美动人的莲花图;作者的情感就浸润在具体生动的画面中,既给人美的感受,又给人情的感悟。

    《山中杂感》

    这是冰心于1921年6月20日在北京西山写的一篇散文,内容主要是对山中宁静世界的感悟。清极、静极、美极的景物,触发了作者的情思。作者用她的秀笔描绘山中不同时辰的景物,色彩点染得极为分明。她着力描绘“静”景时,又穿插“动”景使之相交融,更衬托出景致的静美和柔和。作品抒写出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人生意味的领略。

    《桥》

    《桥》是废名精心营造的通向宁静禅境的美丽桥梁。作品中的史家庄,处处是“东方朔日暖,柳下惠风和”式的平和宁静,人们男耕女织、知足常乐,人性淳美,古风习习。小林、琴子、细竹,无论是儿时还是长大后均天真、纯朴,他们和睦相处,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幅静美的中国画。

    废名(1901—1967),作家。原名冯文炳,湖北黄梅人。曾为语丝社成员,文章师从周作人的风格,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代表作家之一。废名的代表作有《竹林的故事》《桥》《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后两部在诗化的追求中透露出对现实荒诞的讽刺。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他将周作人的文艺观念引至小说领域加以实践,融西方现代小说技法和中国古典诗文笔调于一炉,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被誉为“废名风”,曾对沈从文、汪曾祺等作家产生过影响。

    《背影》

    朱自清的这篇著名散文记述了1917年作者将赴北大读书时,父子车站送别的情景。作者用朴实平易的文字描写了父亲爬上站台时笨拙而滑稽的动作、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和对儿子琐屑叮咛等细节,在最微小的事件中,再现了父亲对自己的爱,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深深怀念。

    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诗人、学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朱自清最初以诗出名,曾发表过长诗《毁灭》和一些短诗,收入《雪朝》与《踪迹》;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开始致力于散文创作。朱自清的散文,有写景文、旅行记、抒情文和杂文随笔诸类。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和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朱自清的散文感情真挚,他的《背影》《悼亡妇》等,树立了文质并茂、自然亲切的“谈话风”散文的典范,被称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言。遗著编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诗文选集》等。

    《荷塘月色》

    这是朱自清的抒情散文名篇。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委婉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不满,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思想感情。

    本文写于1927年7月,其时正值“四·一二”事变之际。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绿》

    《绿》是朱自清早期游记散文《温州的踪迹》中的一篇,写于1924年2月8日。文章形象地描绘了梅雨潭“奇异”“醉人”的绿,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诗意。作者在构思上采用欲擒故纵、欲扬先抑的笔法,通过细致入微、亲切可感的描绘,为我们展示了梅雨潭的立体画卷。

    《春》

    朱自清的这篇散文意象单纯,主题明朗,语言优美,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欣欣向荣、多姿多彩的春天。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草长莺飞、生机勃勃的春天图画,赞美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的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文章饱含了作家在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以及对人生的追求。从这篇文章里,可以看到作家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这是朱自清成名作,记叙了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见闻感受。作者在声光色影的协奏中,敏锐地捕捉到了秦淮河不同时地、不同情境中的绰约风姿。文章将自然景色、历史影像、真实情感相融合,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真挚深沉而又细腻的感情,给读者以眷恋、思慕、追怀的感受。

    《执政府大屠杀记》

    这是朱自清为纪念1926年“三·一八”惨案而作的一篇散文。作者以一个受害者的身份,直接记录第一现场,详细描述了屠杀的经过。通过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惨象的真实再现,让读者清晰地看到了段祺瑞执政府令人触目惊心的暴行,旨在让后人时刻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野草》

    夏衍的这篇著名散文,写于抗战中期。文章意在鼓舞人们坚定抗战胜利的信心。野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而极具生命力的野草,就是正在坚持“长期抗战”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的象征。野草必定会欣欣向荣,就好像我们的民族战争必然会走向光明与胜利。在借用野草歌颂民族精神的同时,作品又借那种见不得风雨、需要特殊扶植的“盆花”,对国民党政府在抗战中所表现出来的依赖性、软弱性、妥协性,作了形象的揭露和尖锐的讽刺。

    夏衍(1900—1995),电影剧本、戏剧剧本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原名沈乃熙,字端先。祖籍河南开封,生于浙江杭县(今杭州)。夏衍是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报告文学《包身工》和剧本《秋瑾传》《上海屋檐下》是他的代表作。他还创作了《愁城记》《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等剧本,改编完成了《祝福》《林家铺子》《我的一家》等剧本。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