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课讲稿-基础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讲 写作文就是玩游戏

    写作文并不难

    不少同学抱怨:写作文难。可我要说,写作文并不难。写作文只是在玩游戏。我从不把写作文叫做“写”,而是叫做“玩”。

    一提起“玩”,同学们自然高兴起来。“玩”是同学们的天性。我可以说,没有一个同学不喜欢“玩”。我小时候,只玩过“老鹰抓小鸡”、“丢手绢”、“找朋友”、“拔河”、“跳绳”之类的游戏。那时候,科技不发达,玩法也比较单一。现在的同学玩法就多了,你们最爱玩的电脑游戏,它完全可以使你们如醉如痴,走火入迷!可我要说,写作文比玩游戏还有趣,你一定会睁大惊奇的眼睛,说:“真的那么有趣吗?”我说:“真的!”不信你玩玩试试。

    提起“玩”,我们就会想到小时候的玩具。我记得有一种玩具叫积木。玩积木很有趣,可以用积木盖房子,盖大楼,如果聪明一点的同学,可以玩出许许多多的花样来。我们一边玩积木,一边体验其中的乐趣,那真可谓体验童年的快乐和幸福。在这里,我要说起另一种积木,那就是我们的“字宝宝”。我们可以不可以把每一个字都看作一块积木呢!我想是完全可以的。如果我们认识的字越来越多,可以说拥有的积木块越来越多。那么,我们就可以像玩积木一样,玩字的游戏了!王宜振在1985年第5期《儿童时代》杂志,曾发表一首散文诗,叫做《字的游戏》:

    字宝宝生活在书里,一本书就是一个字的王国;

    字宝宝也和孩子们一样,喜欢做游戏。

    可他们的游戏不是瞎子摸大象、老鹰捉小鸡,他们是不会玩这些的。他们的游戏是按照次序排成一列一列的队伍,就像盛大的节日,我们排成一列一列的队伍,等待接受盛大的检阅;

    可他们老玩这样的游戏,会感到有意思么?

    也许他们会说,当他们排成一列一列整齐的队伍的时候,他们就组成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如果改变他们的先后次序,他们会组成另一个有趣的故事;

    原来他们在做组合故事的游戏呢!

    正像一个万花筒,当孩子们拿着它旋转的时候,它便会变幻无穷,它便会产生一万种不同的花朵;而那些字宝宝不断地排列、组合,也会变幻无穷,也会产生一万个有趣的故事;

    他们把他们组合的故事告诉孩子们,使孩子们得到快乐;

    他们自己的游戏是那么枯燥、乏味,而他们却把快乐给了看他们游戏的人;

    你能说这样的游戏没意思么?

    哈哈,有趣吧?我们写作文,就是在做组合故事的游戏呢!

    这下子,你们就会明白了,原来写作文并不难。因为玩游戏是快乐的,写作文自然也是快乐的。玩游戏越玩越乐,玩作文也会越玩越有兴趣。我可以说,用不了多久,你还会上瘾呢!

    大人其实也喜欢玩

    我常常听到大人会训斥孩子贪玩。其实,我们的大人比孩子还贪玩。

    大人不但喜欢爬山、打球、旅游……即使他们所说的工作,其实也是在玩。譬如,大人所说的作家,他们其实是一种玩家,一种跟文字做游戏的游戏家;他们的所谓工作,其实是不断地搜集金钱,又把它们花掉;在孩子眼里,他们只不过是一些金钱的搜集家!哈哈,孩子玩一会儿,大人却不准;其实呀,大人一生都在玩!

    只是有一种游戏,大人孩子都在玩。孩子们同字做游戏,用字组词、造句、写话、写作文;大人呢?大人也在同字做游戏,用字演讲、写调查报告、写科学论文、写大部头的书……总之,从我们识字开始,就同字交朋友,做游戏了;长大了,还要同字交朋友,做游戏;字是我们一生的朋友和玩伴,我们同字在做着一生的游戏。即使未来科技再发达,我们仍然离不开字,离不开同字的游戏。

    同字做朋友、玩游戏,学问可大啦!一个单独的字,就是一个最小的单位,两个字组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词。词语是语言的最小单位,不同的词语,表达着不同的意思。一个喜爱写作的人,要掌握足够的词语,才能调兵遣将,排兵布阵,用的时候可以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关键在于要玩出花样来

    同字玩游戏,也许同学们都乐于玩。可要玩出道道来,玩出花样来,却不那么容易。譬如,一些没有色彩的字,经过你的组合,有了色彩。著名作家朱自清就是同文字做游戏的高手。你看他的《春》: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哈哈,是高手吧!他高就高在能把文字玩出了色彩,五彩缤纷的色彩,而且还带着甜味儿。有了色、香、味,足可以成为视角的盛宴了!一小段文字,都让你的视角得到愉悦,你一定会感到满足和幸福。

    我们不妨再来看看大作家泰戈尔的《花的学校》:

    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萧萧地响着,雷云拍着大手,花孩子们便在那时候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大作家泰戈尔的一段文字,把雨后的大自然写活了,充满了动感。许多看似静态的景物,也变成了动态的。譬如花朵,本来花朵是静态的,但如果把它喻为一个花孩子,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冲”出来,那就自然由静变动了。一个“冲”字,将花孩子活蹦乱跳的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作家能把文字玩得如此生动,没有深厚的玩功是难以做到的。

    我们再看看郭风的《我听见小提琴的声音》:

    那小提琴拉得多么好呵,我静静地听着,听着。

    一会听来,感到那琴声,好像是泉水从山谷里流到溪中来了。

    有时听来,好像是给一位小姑娘唱的一首儿歌拉着一支伴奏曲。

    一会听来,感到那琴声,好像是阵细雨打在竹林里的声音传来了。

    从这段不长的文字,我们似乎听到了好几种不同的声音。我很佩服作家把无声的文字组合成了一支交响乐,而这乐声又是那么饱满、那么圆润,那么动听!同学们正处在成长时期,对音乐本来就有一种特殊的感觉。这种美的音符和乐音,自然会给同学们的听觉带来美的享受。

    同文字玩游戏,除了能玩出色、香、味,动感和声音,还可以玩出好多种花样来。譬如玩出快乐和幽默,玩出内心的情感和心灵的美,总之,可以玩出许许多多新鲜的花样来,给读者一种全新的审美感受。

    玩文字,是十分有趣的事;它不但使玩者感到趣味无穷,还会使看玩的人受到感染,获得收益。每个同学,都应该学习大作家孜孜不倦的精神,把文字玩到家,直到玩出光亮,玩出智慧,玩出神采,玩出灵魂,直至玩出一个有血有肉的新生命体,要玩到这个份上,那是要下大功夫,花大力气的。

    同学们,这下明白了吧!写作文就是玩游戏,只要你把文字玩好了,作文也就写好了,在玩中你会感到十分快乐和有意义。

    思考与训练:

    一、 为什么说写作文就是玩游戏?

    二、 说说文字排列、组合的趣味和秘密。

    第二讲    写好作文与深度阅读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快乐

    我常听有些同学说,反正我长大了不当作家,写好写不好作文无关紧要。可我要问,难道写作文仅仅是为了将来当作家吗?我以为,同学们长大了,不论从文、从理、从工、从商还是从政,都离不开写作。写作是人生的一种基本能力。我国历史上许多官员,都写得一手好文章,许多文章已经成为传世之作。西方许多自然科学家,他们的科学著作,也可以看作是文学。所以,我要说,无论你将来从事何种职业,都要学习写作。

    要写好作文,自然离不开阅读。一个同学的作文写得好,总是与他的阅读成正比。阅读面越广,获得的知识也就越丰富,说理和叙事能力也就越强。写起作文来,自然会得心应手。

    正当我们要倡导阅读的时候,却发现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失去了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电视、网络、图片、卡通的出现,使我们完全进入了一个“读图时代”。眼花缭乱的画面,令同学们感到愉悦和轻松,再不用去动什么脑筋,就可以获得视角上的极大享受。作为文字的书籍,跟这种声、光、色的媒介相比,已完全处于劣势。人们不禁惊呼:大人们正在远离文字阅读,同学们同文字阅读的疏离更是日甚一日。

    为了适应读图时代的需要,一些出版社和儿童文学作家,追求商业利润,从事商业化写作和类型化写作。不少人主张,儿童文学应该是一种快乐的文学。他们认为,所有让儿童看的东西,都应该是快乐的。这种“娱乐至上”的观点,炮制出的是一种“快餐文化”,使我们的阅读变成一种“浅阅读”和“伪阅读”。原来的那种“反复咀嚼、涵咏品味”的阅读日渐丧失。不少有志之士呼吁:我们不能一味沉湎于图画世界,我们要引领我们的孩子,回归到文字世界。这个世界曾帮助我们深刻思索,生发了无数伟大的思想;这个世界曾创造了文学的殿堂,给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情感的慰藉和心灵的陶冶;这个世界曾给予我们这个民族崇高的精神和积淀了它的人文素质……更多的人呼吁,要为这群成长的孩子负责,光给他们喂下去可口可乐和雪碧是不够的,还要给他们维生素和蛋白质,给他们浓缩的营养。营养中的精华,这就是有深度的阅读,有质量的阅读,有品位的阅读。

    要提倡经典阅读

    我们说,我们要回到文字阅读中来。可文字世界也是光怪陆离,我们在这样一个世界里,究竟选择什么书来读?我以为,在帮助孩子选择书目上,专家、老师和家长要介入,不能缺席。我以为,在琳琅满目的书籍中,有两类书值得关注:一类是“流行书”,一类是“经典书”。流行书最抢同学们的眼球,常常是书店排行榜的座上客,但这种书像过眼烟云,瞬间即失。而经典则不同,经典是经过一代代人反复阅读、长期积淀的文化精华。如果说流行书只能让同学们快乐一时的话,则经典书却能让同学们受益终生。

    说到这里,有些同学会问,经典作品艰深难读,其内容也远离我们的现实,面对“快餐文化”的巨大诱惑,经典很难跟同学们亲近。我要说,阅读经典,老师和家长要做好引导工作,对同学们的“无知性远离”,不可听之任之。要使我们的同学认识到经典的权威性和深刻性,认识到经典的崇高与神圣,认识到它是全人类共有的财富,它在人类文化史上的至高无上的地位。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正是因为它有普世的价值。它关乎人的教育,关乎同学们未来将成为怎样的人,怎样去应对未来的变化。我们说,经典可以使我们获得宁静的感悟和睿智的思考,使同学们明辨是非,甄别善恶,区分正义和非正义,从有用之中去发现高贵与美。也许有的同学会说,读当代人的作品不是更易于接受吗?可我要说,即使是当代比较优秀的作品,也不能同经典同日而语。至少可以说,这些作品没有经过悠悠岁月的过滤和沉淀,没有经过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它更缺少经典作品宏大的历史背景做支撑。当然,当代优秀的作品也可以读,但它决不能替代经典作品。

    随着时代的变化,经典作品的消费也会出现复杂的变化。一是影像化;二是大众化;三是商业化;四是浅俗化。这就使经典作品失去了本真。所以,我主张同学们要阅读原汁原味的经典作品。只有阅读原著,才能获得最大的受益。

    要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和发现

    我们说,经典作品是千百年民族文化智慧反复凝练,提纯出的结晶,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安徒生童话,就是这样的作品。一些经典名作,初读很难发现作品中的深层含义,要多次去读,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受益。譬如《皇帝的新装》,初读,也许觉得皇帝在盛大的游行庆典中不穿衣服,是件很滑稽、很愚蠢、很好笑的事情。但我们通过一次次复读,会设身处地提出一个问题,假若我们也是其中一员,我们会不会跟那个愚蠢的皇帝、那个城市的百姓一样盲从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一点也不会比其中任何一个角色来得高明。这篇童话的震撼力在于它使我们每个人都参与其中,使我们每个人都从这个滑稽可笑的皇帝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这就是这篇童话带给人们的思考,它体现的是一种思想的深刻。

    日本著名的童话作家叫佐野洋子,她写了一篇很有名的童话叫《活了一百万次的猫》。这篇童话影响很大,在日本几乎家喻户晓。同学们初读,一定会觉得这篇童话很有趣,一只虎斑猫生了死、死了生,竟高达一百万次。可同学们并不能理解这生生死死中隐寓的深层含义。只有你们长大了,才会突然发现,这并不是写给孩子的一篇童话。它的主题写的是爱情,是写一只猫寻找真爱的故事。在一百万次的生生死死的时间里,猫先后和国王、水手、魔术师、小偷、老太太、小女孩等一百万个人相处,可以说,猫和世界上所有类型的人都打过交道了,无论是富贵还是贫穷,野蛮还是儒雅,孤独还是喧闹,猫都经历过了,但它始终没有找到真正的爱,而它也不曾给予人真正的爱。最后,它找到了一只白猫,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真心所爱,也找到了自己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最后,白猫死去了,它也死去了,再也没有活转过来。这篇真正写给大人的童话,曾使许多人受到感动,甚至痛哭流涕。这是一本跨越世代的书,是一部读一百万次也不会厌倦的名作。从这个小童话身上,足见经典带给我们恒久的魅力。

    我们再看看日本著名童话作家新美南吉的《去年的树》:

    一棵树和一只小鸟是好朋友。小鸟天天在那棵树的枝头上唱歌,树从早到晚听着小鸟歌唱。

    可是寒冷的冬天快要到了,小鸟不得不给树分手了。

    树说:

    “再见了,请你明年再来跟我唱歌吧。”

    “好吧,你要等着我啊!”

    说完,小鸟就朝南方飞去了。

    春天又来了。原野上和森林里的雪融化了。小鸟又回到了好朋友——去年的树那里。

    咦?怎么回事?树不见了。只剩下树根还留在那里。

    小鸟问树根:

    “立在这里的那棵树,到哪里去了?”

    树根说:

    “被伐木人用斧头砍倒,运到山谷里去了。”

    小鸟朝山谷里飞去。

    山谷里有一座很大的工厂,传来了“沙沙”的锯木头的声音。

    小鸟落在工厂的大门上,问:

    “大门,大门,你知道我的好朋友树在哪里吗?”

    大门回答说:

    “你是问树吗?树已经在工厂里被锯成细条条,做成火柴,又被卖到远处的村子里去了。”

    小鸟又朝村子里飞去。

    煤油灯旁边,有一个小姑娘。于是,小鸟问:

    “小姑娘,你知道火柴在哪里吗?”

    小姑娘回答说:“火柴已经烧完了。不过,火柴点燃的火苗,还在这盏煤油灯里亮着呢!”

    小鸟一动不动地盯着火苗,然后,为火苗唱起了去年的歌。火苗轻轻地摇晃着,好像很开心的样子。

    唱完了歌,小鸟又一动不动地看着火苗,后来就不知飞到哪里去了。

    这篇小童话,也只有几百字,可我每读一次,都受到不同的感动,都有不同的感受和发现。一只忠诚于友谊的小鸟,在寻找一棵变成木材、变成火柴、变成火苗的树,其中有对友谊的留恋和珍惜,有对朋友的惦念和寻找,有对承诺的兑现和感恩,每一个细节都历历在目,温馨动人。最可贵的是故事流露出的一丝淡淡的忧伤,使我们永远挥之不去。这其实是作家表达的一种美,一种高贵的格调,蕴含着一种难以名状的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

    我以为,同学们要写好作文,首要的一条就是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我们要靠什么提高文学素养呢?要靠阅读,即大量地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我国古代大文学家韩愈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韩愈告诉我们,要多读,只有多读才能提高我们的欣赏水平和写作能力。

    近几年,我国也开始重视阅读。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我以为,这个要求并不高。如果每本书20万字,也只有20本书。这一标准同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我以为,阅读量仅仅是一个方面,关键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提高阅读能力,还体现在要培养阅读的个性。读书要忌媚俗,要忌雷同,不仅要读别人读过的书,还要读别人未读过的书。只有这样,才能获取别人得不到的知识,得到跟别人 不一样的另样感受。这就像大家都走同一条路,看到的是同样的风景;如果走不一样的路,则能看到不同的风景。不但读书要展示个性,对书的评判和理解也要展示个性,要有自己的见解,不受专家、权威的左右。读书是一种积累,积累多了,就形成一种财富。

    提高阅读能力,还体现在提高同学们的人文素养和文学素养。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充满对自然、社会、人生、自我、人类的关爱和思考,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会使同学们从中获得情感的慰藉和心灵的滋养;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语言优美,讲究语法和语言修辞,而且还十分注重篇章结构的技巧和艺术,并不断追求创新。经常阅读这样的作品,不仅能帮助同学们积累丰富的语汇,形成流畅的语感,把握贯通的文气,还能帮助同学们提升文学的素养,为写好作文奠定基础。

    我们说,阅读和写作是两兄弟。有人甚至戏称为“阅读是写作的哥哥”。让我们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一步步地迈进写作的殿堂。

    思考与训练:

    一、 谈谈读书有哪些方法?适合你的又有哪些?

    二、 写一则读书故事,念给班里的同学们听,看看有多少同学会感兴趣。

    三、 写一则读书笔记,说说读书笔记在读书中的重要意义。

    第三讲    写作文离不开观察

    要在生活中学会观察

    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有两只眼睛,这两只眼睛就像两个小小的窗口,用来观察世界。

    世界很大很大,我们的观察只能是世界的一个小小的部分,也就是一个小小的局部。儿童文学作家孙震先生在其《海滩上的雕塑》中,一开始就用自己的眼睛进行观察,写出了潮落时的海滩。

    哟,谁在海滩上设计出这么多有趣的图案?那一对一对的小沙眼,若隐若现,是蛤蜊们为呼吸新鲜空气打开的小小窗口吗?那条歪歪扭扭的曲线,是海龟匆匆爬走留下的痕迹,还是螃蟹大摇大摆,横步沙滩留下的脚印呢?

    海滩,也是偌大世界的一个小局部。对这个小局部的观察要细致。作者首先着眼于海滩上的图案,海滩上又有哪些有趣的图案呢?首先是一对对的小沙眼,这些小沙眼是干什么用的呢?原来它是蛤蜊的家,是蛤蜊向外面的世界打开的一个小小的窗口。接着,作者写海滩上歪歪扭扭的曲线,这曲线究竟是海龟留下的呢?还是螃蟹留下的呢?作者没有正面回答,留给读者去思考。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金蝉脱壳》:

    一天,我发现一只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亮光的蝉正沿着柿子树往上爬。当爬到一个枝丫上时,它那锐利的脚紧紧地抓住树皮上的一处裂口,停在那里不动了。我轻手轻脚地爬上树,躲在一个枝丫后面,目不转睛地盯着这只蝉。

    它整个身体来回地抽动了几下,背上立刻裂开了一道口子,蝉背露出来了。背上那一层保护甲的颜色很快地变化着,先是极淡的绿色,一会儿变成了深绿色。接着,头钻出来了,一双透明发亮的大眼睛像两颗花椒籽,又黑又亮,闪闪发光。六只脚出来了,整个身子在慢慢地活动着。未出壳的蝉尾使劲地抖动着、伸缩着。金蝉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猛地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扑来,再用前脚抓住蝉壳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蝉尾就抽出来了。整个动作配合得自然协调。脱壳的蝉静静地趴在蝉壳上,过了好一阵,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蝉壳。

    这是作者对蝉脱壳过程的细致观察,可谓细致入微,惟妙惟肖。作者按照金蝉脱壳的时间顺序和脱壳的先后顺序进行观察,从颜色的变化到动作的变化,从头至脚至尾,每一个环节都写得栩栩如生,可见作者观察生活的能力之强。

    我们来看著名作家迟子建的《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

    它果然就是一只虫子!我不知它从哪里来,它比蚂蚁还要小,通体的黑色,形似乌龟,有很多细密的触角,背上有个锅盖形状的壳,漆黑漆黑的。它爬起来姿态万千,一会横着走,一会竖着走,好像这地板是它的舞台,它在上面跳着多姿多彩的舞。当它快行进到佛龛的时候,它停住了脚步,似乎是闻到了奇异的香气,显得格外的好奇。它这一停,仿佛是一个指挥着千军万马的将军在酝酿着什么重大决策。果然,它再次前行时就不那么恣意妄为了。它一往无前地朝着佛龛进军,转眼之间,已经是兵临城下,巍然站在了佛龛与地板的交界上。我以为它就此收兵了,谁料它只是在交界处略微停了停,就朝高高的佛龛爬去。在平面上爬行,它是那么得心应手,而朝着呈直角的佛龛爬,它的整个身子悬在空中,而且佛龛油着光亮的暗红的油漆,不利于它攀登,它刚一上去,就栽了个跟斗。它最初的那一跌,让我暗笑了一声,想着它尝到苦头后一定会掉转身子离开。然而,它摆正身子后,又一次向着佛龛攀登。这回它比上次爬得高些,所以跌下时就比第一次要重。它在地板上四脚朝天地挣扎了一番,才使自己翻过身来。我以为它会接受教训,掉头而去了,谁料它重整旗鼓后选择的又是攀登。龛上的香燃烧了近一半,在它的香气下,一只无名的黑壳虫子一次一次地继续它认定的旅程。它不屈不挠地爬,又循环往复地摔下来,可是它不惧疼痛,依然为目标奋斗着。有一回,它已经爬了两尺来高了,最终还是摔了下来,它在地板上打滚,好久也翻不过身来。它的触角乱抖着,像被狂风吹拂的野草。我便伸出一根手指,轻轻地帮它翻过身来,并且把它推到离佛龛远些的地方。它看上去很愤怒,因为它被推到新地方后,一路疾行又朝佛龛处走来。这次我的耳朵出现了幻觉,我分明听见了万马奔腾的声音,听见了嘹亮的号角,我看见了一个伟大的战士,一个身子小小却背负着伟大梦想的英雄。它又朝佛龛爬去,也许是体力耗尽的缘故,它爬得还没有先前高了,很快又被摔了下来。我不敢再看这只虫子,比之它的顽强,我觉得惭愧。当它踉踉跄跄地又朝佛龛爬去的时候,我离开了厅堂,我想上天对我不薄,让我在一瞬间看到了最壮丽的史诗。

    这是作者对一只小虫子的观察,一只小虫子,在这个世界,也许太渺小,太微不足道。但是它那种认定了一种目标,就矢志不改,以顽强不屈的精神,一次次向佛龛爬去的精神,却令人为之感动。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向读者描写了这种精神。作者不仅观察之细,还通过观察进行联想,把这只小虫子誉为“伟大的战士”、“一个身子小小却背负着伟大梦想的英雄”,对这种精神进行了讴歌和赞美。

    观察事物,有时候要盯住一个目标,仔细观察动、静之间的变化。台湾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林焕彰的《小猫》,就生动地描摹了这种变化:

    午睡时,∕风走过窗口,∕摇了几下风铃,∕——叮当地,飞走了。∥

    我养了一只∕小猫,∕跳上床来,∕很惊奇地瞧着∕窗外。∥

    那时,∕一片白云飘过,∕以为是一条鱼,∕它很快地∕冲出去。∥

    林先生观察小猫,先写窗外的风,风摇响了风铃,走时带走了风铃的响声。这一小节以静写动,第二小节,写风铃的响声传来,小猫的反应和举动。首先是跳上床来,以为窗外发生了什么事情,很惊奇地张望着。这一小节,以动写静。第三小节,写一朵白云飘过来,白云的形状很像一条鱼,小猫以为真的飘来一条鱼,便像箭一样冲出去。这一小节,先静后动。整个事物的发展,就是动、静之间的变化;作者描写了动、静的转换,这就把事物写活了,可谓活灵活现。

    观察是一种基本功。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要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勤于观察。我们不妨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以培养和训练我们的观察能力。

    要在观察中学会发现

    我们去观察一个普通事物,然后把它写下来,这很有必要。如果大家都去这样做,写下来的东西虽有差异,但基本上会大同小异。如果我们把要描写的事物,赋予它一定的感情,也就是把自己的感情移到这个事物身上,那就不一样了。譬如我们看到的树,就会感到树是有感情的;我们看到的花,就会感到花是有感情的;大海呀,星星呀,月亮呀,太阳呀,统统都会认为有感情的;就是一块冰冷的石头,也是有感情的。这种用自己的感情来同化要描写的对象,使观察不再是客观的,而是带上了一定的主观因素。我们不妨看看林焕彰的《影子》:

    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一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一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

    影子是一个客观事物,本身是一个无生命的东西。可是,把我们的感情移到影子上,影子就不再是无生命的东西了,而是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体,即好朋友和小黑狗。这就是作者在观察中独到的发现。这一发现可不得了,它使影子来了一个质的变化。我们说,一个人玩文字游戏,把文字玩出生命来,那才真叫高手。一个有生命体进入读者的视野,会给读者的视角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终生挥之不去。

    我们再看看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的《绿叶》:

    这里有多少棵大树呢?每棵大树上有多少片绿叶呢?

    我走进大森林的时候这样想。

    但谁能回答我呢!

    一阵微风吹过,树叶沙沙地响起来,那是一种多么和谐的声音!

    我听不出来是哪一片绿叶的声音,他们已经汇成了一支森林的合唱曲。他们一起向我唱着:不要问我们有多少。我们是一个整体。我们永不分离!

    我看见,绿叶虽然是一片一片的,但树的枝干把它们连接在一起;而土地又把大树连接在一起。

    从此,我知道了:

    一片绿叶怎能叫大树呢?

    一棵大树怎能叫森林呢?

    作者对绿叶和大树的观察,不是一般的观察,而是在观察中深入思考,在思考中有新的发现。那就是一片绿叶不能叫大树,一棵树不能叫森林的道理,暗示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哲理。这篇短文文字不长,却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和回味的空间。

    我们再来看看儿童文学作家王宜振的《红蜻蜓》:

    我捉住一只红蜻蜓,∕放进小小的标本夹;∕想不到春天竟哭了起来,∕春天说她丢失了一只脚丫……∥

    红蜻蜓本来是大家习以为常的熟悉的事物,有人认为,熟悉的事物才更易于发现,而我却不以为然。我以为,新的思想、新的角度,往往会从不熟悉的事物中发现。王宜振恰恰从熟悉的事物中有了发现,这个难度非常大。红蜻蜓是春天的一只红脚丫,这不是一般的思考所能发现的。

    要在观察中学会区别

    要学会观察,不仅仅在观察中学会发现,更重要的是在观察中学会区别。如果你去观察一个班的其中的一位同学,如果这个班有50个人,你要发现这个同学同其他49位同学的区别。如果你发现了,这就发现了这位同学的个性。有了个性,写起来就容易多了,也避免了同其他同学的雷同。

    我们来看看桑德拉·希斯内罗斯的《头发》:

    我们家里每个人的头发都不一样。爸爸的头发像扫把,根根直立往上插。而我,我的头发挺懒惰。它从来不听发夹和发带的话。卡洛斯的头发又直又厚。他不用梳头。蕾妮的头发滑滑的——会从你手里溜走。还有奇奇,他最小,茸茸的头发像毛皮。

    只有妈妈的头发,妈妈的头发,好像一朵朵小小的玫瑰花结,一枚枚小小的糖果圈儿,全都那么卷曲,那么漂亮,因为她成天给它们上发卷。把鼻子伸进去闻一闻吧,当她搂着你时。当她搂着你时,你觉得那么安全,闻到的气味又那么香甜。是那种待烤的面包暖暖的气味,是那种她给你让出的一角被窝时,和着体温散发的芬芳。你睡在她身旁,外面下着雨,爸爸打着鼾。哦,鼾声、雨声,还有妈妈那闻起来像面包的头发。

    这则短短的散文,用每个人不同的头发,把一家人区别开来。尤其是妈妈的头发更富有个性。观察人物是从观察人物的个性开始,写好一个人物,也是先要写好他的个性,个性有了,也就会有共性。写好一个人是把这个人的个性和共性统一起来。

    观察一个人,不但要观察他的外表,更要观察他的内心。只有找到这个人的内心和其他人内心的不同,才是成功的观察。可是外表是看得见摸得着,内心却看不见摸不着,这就要全靠作者去观察,用自我观察的体验和记忆,去推测别人的情感世界。

    我们看看英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山姆·麦克布雷尼的《猜猜我有多爱你》:

    小栗色兔子该上床睡觉了,可是他紧紧抓住大栗兔子的长耳朵不放。他要大兔子好好听他说:“猜猜我有多爱你?”“喔,这我可猜不出来。”“这么多。”小兔子把手臂张开,开得不能再开。大兔子的手臂要长得多,“我爱你有这么多。”

    “我的手举得有多高,我就有多爱你。”小兔子说。“我的手举得有多高,我就有多爱你。”大兔子说。

    小兔子又是倒立,又是跳,但他总是比不过大兔子。

    小兔子困了,他看看天空说:“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里。”说完,他就闭上了眼睛。大兔子把小兔子放到叶子铺成的床上,低下头来,亲亲他,对他说:“晚安。”然后,躺在小兔子身边,微笑着轻轻说:“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里,再从月亮上回到这里来。”

    这是一篇讲爱的小童话,准确地把握了儿童的心理。作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走进了儿童的内心深处,把儿童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作者长期同儿童生活在一起,对儿童内心世界长期观察的结果。这种对儿童内心世界的恰到好处的把握,收到了感人至深的效果。

    观察,不但要观察人物的外表,还要观察人物的内心,这种对人物心灵的观察,往往显得更重要。只有把人物的内心观察透了,才能写出感人肺腑的作文来。

    思考与训练:

    一、 选一篇摄影作品,写一篇你的“观察”日记。

    二、 观察班上的每一个同学,写出他们各自的个性。

    三、 观察一棵树,赋予这棵树不同的情感,然后去思考这棵树的美学价值和赋予这棵树人生的哲理。

    四、 选一篇从观察到联想的短文,思索观察和联想的关系。

    第四讲    写作文要学会发现

    唤醒发现创造的意识

    一篇好的作文,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重要的是写出自己的发现。写出自我发现的作文,是讲真话的作文,是言之有物的作文,是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是新鲜生动、具有创新意识的作文。发现就像一个泉眼,从生活和心灵的深处汩汩地冒出鲜活的泉水;发现就像一座桥梁,沟通了生活、心灵、作文三者的关系。每个人的生活都由两部分组成:一种是外在的客观世界,一种是内在的心灵世界。我们所说的发现,也就有两种:一种是生活的发现,一种是心灵的发现,这两种发现不断地丰富和塑造着我们每个人。

    下面,我们来看李亦奕同学在生活中的发现,他写的一篇文章叫《向日葵》:

    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讲向日葵的文章,感到很有趣。我故意问爸爸:“你知道向日葵为什么要跟着太阳转吗?”

    爸爸说:“这可难不住我,我小时候唱过一首歌:朵朵葵花向太阳……葵花的生长离不开阳光的照射,所以太阳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

    “错!”我故意大声说,“葵花向着太阳,不是因为它离不开阳光,而是它害怕阳光。葵花身上有一种特殊的植物生长素,这种生长素特别怕太阳晒,它就总躲在花盘的后面,花盘为了不让阳光晒坏了生长素,只好跟着太阳转。”

    爸爸一听,眼睛都睁大了,很吃惊的样子,特别有趣。我觉得他对我的说法将信将疑,就把杂志推到他眼前。

    “葵花害怕太阳?”爸爸低声说,“原来是这样,文章里真是这么说的。”

    作者喜欢阅读,在阅读中有一个十分有趣的发现,那便是向日葵害怕太阳。这一发现,纠正了人们的惯常看法,即向日葵喜欢太阳。更使爸爸睁大眼睛,使具有传统思维、传统观点的人大吃一惊,受到了教育。同时,也使几百字的作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们再来看著名诗人邓晓燕的《格子里的光芒》:

    我不用电脑创作,我只在∕纸上的格子里写诗。迎着阳光∕我要在格子里填进鸟鸣、花香。顺着指引∕我要在格子里安顿思念、渴望∕望着青山,我要让每一天∕在格子里坐稳,我要∕踩着节拍,我要送走格子里音乐的挤∕酒杯的乱,连同生活的慌∕读着格言,我想到格子里只住着70%的幸福∕另外的30%应该留给痛苦∕也许,有的格子盛满绿,有的格子盛满红∕但最好不要让我喜欢的蓝∕从格子里溢出来。也许,有的格子∕会让给冰雪,有的格子∕会让给火焰。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我还想在格子里放进些响声∕放进些香气。我要我的文字∕在格子里活出意义∕我要我的词语,在格子里乐或者笑∕我要许许多多的人们∕看见格子里的日出∕看见格子里的光芒……∥

    一个纸上的小方格,也许同学们看来很平凡,很难从中写出点什么。能不能写出,关键看你能不能从中有所发现。诗人邓晓燕,有一双特殊的眼睛,还有一颗特殊的心灵,她从纸上的小方格中看到了生活的许多东西,也可以说,一个小小的方格里,藏着一个心灵的大世界。这就是邓晓燕对于心灵的发现。这个发现是丰富的、多彩的、令人神往又难以忘怀的。其实,古人作诗为文,也很讲究心灵的发现。我们来看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对大自然的描写,后两句,则是作者心灵的发现。这种发现,极富生活的哲理,不仅是对生活的概括,而且是对生活的升华,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到升华概括为普遍的真理,使诗具有了深刻的美学价值。

    我们不少同学,不善于突破惯常思维,去作新的发现。这样的写作,就像机器的流水线生产出的批量产品,要么完全雷同,要么大同小异。我主张同学们去发现,用发现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发现的心灵去体验周围的事物。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唤醒我们的发现意识,从平凡的生活中去发现“闪光点”。罗丹曾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走进心灵,去发现事物的特点,现象背后的真实和本质,生活的美与心灵的感动……这样的发现,会带来新奇与惊喜,激发思考和探索,使我们的作文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掌握发现创造的奥妙

    我们说,发现与生活有关。即使是心灵的发现,也是以生活为基础的,是生活在心灵的折射。离开生活,发现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无法进行的。那么,我们又怎样进行发现呢?我以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在观察中学会发现。发现往往从生活中的观察开始,对某一事物的观察,达到细致入微的程度,常常会有新的发现。我们来看刘扬同学的作文《马耳朵表述“心情”》:

    爷爷家住小山村,因交通运输的需要,养着一匹马。

    暑假里,听说添了一匹小马,我就去了爷爷家,帮爷爷牵马、加草料。时间长了,我和小马成了好朋友。

    有一次,我去看小马,只见它用前蹄不停地刨地,这是怎么了?是饿了吧!我急忙喂给饲料,它马上大口吃起来,前蹄不刨地了。过了一会儿,小马竖起小耳朵,耳根非常有力,还时常微微地摇动着。我去问爷爷,爷爷说,这是小马吃饱了“心情好”。

    “它心情不好,是怎样的?”爷爷却直摇头,我心想,看来马身上也有秘密呢!

    从此以后,我常去看它们。经过细心观察,我发现大马在劳动后感到疲劳的时候,耳根无力,耳朵垂直倒向前方或两侧,休息一段时间后,又会竖起来。当它吃饱了,用手触摸它,或带它外出玩的时候,它的耳朵却是倒向后方的,表现出非常兴奋的样子。当拿起鞭子打它的时候,它的耳朵就前后不停地紧张摇动,有时鼻孔发出一种响声,甚至会后蹄乱踢,表现出十分“不快”的“心情”,尤其是晚上,这种现象经常出现。

    通过对马耳朵的观察,我发现了它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心情”的方法。

    小作者是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他对马耳朵的观察,是十分细致的。正因为他观察细致,才发现马耳朵与马的心情之间的微妙的联系。这一有趣的发现,使作文顿添新意,即使不加修饰,如实写来,也会妙趣横生。

    我们再来看著名作家郭沫若的《山茶花》:

    昨晚从山上回来,采了几串茨实、几簇秋楂、几枝蓓蕾着的山茶。

    我把它们投插在一个铁壶里面,挂在壁间。

    鲜红的楂子和嫩黄的茨实衬着浓碧的山茶叶----这是怎么也不能描画的一种风味。黑色的铁壶更和苔衣深厚的岩骨一样了。

    今早刚从熟睡里醒来时,小小的一室中漾着一种清香的不知名的花气。

    这是从什么地方吹出来的呀?——原来铁壶中投插着的山茶,竟开了四朵白色的鲜花!啊,清秋活在我壶里了!

    这是一篇短文。文虽短,但观察却细致真切。短文的结尾,仅用了一句话,便写出了作者观察中的发现:清秋活在我的壶里了!一个秋天活在壶里,无疑会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也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二、在体验中学会发现。有些发现,是要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感悟到的。我们来看著名作家许地山的《落花生》: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这篇短文,作者是通过种植花生的体验,来告诫我们做人的道理,勉励我们要做一个具有花生品格的人。我们说,“发现”是一个人对外在世界的真正感知,是对自己内心体验的自觉和自省。在体验中学会发现,是外在世界和心灵世界相融合的结晶,它也是对外在世界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

    下面,我们再来看著名诗人孙晓杰的《童年时代的一块糖》:

    是我,贫穷的母亲!把一块糖∕一颗太阳,放进我冰凉的手心!∕她用糖纸——最美的纸,彩色的光芒∕擦去我脸上,两行,苦涩的琴弦∥

    一块童年的糖,成为我幸福的灯盏∕成为我,热爱母亲的理由和依据之一

    我至今还记得那一块糖的样子!∕她在微笑!一块糖,充满梦想∕像甜蜜的花蕾。一闪一闪的萤火虫。一只∕暖绒绒的小鸡,轻轻地,啄着我的手心……

    善良的母亲!她用一块糖告诉我∕世界是甜的。生活是甜的。一块糖

    让我,不再为一块补丁感到羞愧∕我敢伸手和这世界握手的勇气之一∕是因为童年的一块糖。是因为∕我的手心,是甜的!

    我把自己像一块糖,投进生活的水中∕我在微笑∕微笑着融化

    一块糖,一块像甜蜜的花蕾似的糖,一块像一闪一闪的萤火虫似的糖,一块像暖绒绒的小鸡,轻轻地啄着我的手心的糖,一块留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曾经给我多少微笑和梦想的糖,曾经让我认识到世界和生活是甜的糖,曾经让我敢于和世界相握的糖,它曾经是我童年幸福的灯盏,它曾经擦去我童年苦涩的泪行。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这幸福甜蜜的体验上,而是在体验中去发现,去升华。那便是把自己作为一块糖,投入到生活的水中,在这水中微笑着融化。一首小诗,内涵如此深刻,可谓“有骨而丰腴”。骨者,诗之旨趣也;丰腴,则是指刻画细致,风采毕现。作者为什么会写出这样妙趣横生的作品?关键是作者对于童年生活的深刻体验。曾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的两位著名女作家林格伦、特拉瓦斯认为:“与自己的童年保持不受伤害、依然活生生的联系,这是一种罕有的才能,靠这才能写作成功。”她们还认为:“了解孩子的作家不见得就能写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要紧的是了解过去的那个孩子——自己。”诗人孙晓杰深谙这一点,才写出了有独特心灵发现的作品。

    三、在想象中学会发现。想象,尤其是联想,往往会有新的发现。我们来看著名诗人郑玲的《骚亭的一颗泪》:

    传说司马迁的一颗眼泪,∕落在屈原赋《离骚》的地方。∕它从灼热的心中流出,∕流到地面仍在发烫,∕因此烧焦了一块泥土,∕留下了亘古不化的忧愤,∕春风尽自吹了二十个世纪∕也没有把这块泥土吹绿。

    这首诗是从司马迁的一滴泪生发开去,联想开去,从而进一步发现,一滴泪竟然影响了二十个世纪,使二十个世纪的植被竟无法变绿。显然,这首诗用了超现实的手法,用了象征和夸张的修辞,道出了司马迁一滴泪的分量,也道出了司马迁一滴泪的威力和影响。从而说明了司马迁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产生的巨大作用和影响力。

    我们再来看著名诗人王宜振的《你总是爱复制这种鬼天气》:

    你总是爱复制这种鬼天气∕譬如复制大风∕把我的厌倦吹得七零八落∕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潜逃

    你总是爱复制这种鬼天气∕譬如复制暴雨∕把我的诗歌泡胀了,长出芽儿∕每一个芽上都长出一只耳朵

    你总是爱复制这种鬼天气∕譬如复制冰雹∕把我剩余的时间砸成碎块∕每一块都露出宝石的成色

    你总是爱复制这种鬼天气∕譬如复制大雪∕把我的爱冻僵了,要融化开来∕还需要一锭阳光慢慢地研磨

    你总是爱复制这种鬼天气∕譬如复制闪电∕把我的心脏劈开∕裂成一瓣一瓣的蓝∕每一瓣蓝都是一朵炽烈的火焰

    这首诗是一首很有影响的爱情诗,诗人想象要复制一种鬼天气,这个想象极其独特,给人一种完全新鲜的感觉。接着,诗人在想象的基础上,去发现生活中的爱,直到这种爱在各种恶劣的鬼天气中经受住了考验,才发现爱原来是这样美。直到把心脏劈开,裂成一瓣一瓣的蓝,每一瓣蓝都是一朵炽烈的火焰,被考验的爱终于露出了它原本的成色。自此,作者的发现是新鲜的、是震撼人心和感人肺腑的。整首诗虚实结合,以虚为主,在虚与实的交替中显示了诗歌极强的张力,给人一种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四、在思考中学会发现。生活的感悟是在思考中进行的,思考往往会发现人生的道理和生活的哲理。我们不妨来看看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散文《花与树的完美》:

    我到一座花园去参观,看到园中的花正盛开,树都苍翠,忍不住赞叹地说:“这些花和树多美啊。”

    花园主人笑起来,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丑的树,也没有丑的花。不要说是这花园,即使是路边的花和树也都是很美的。”

    花园主人的说法令我感到意外,确实,世上没有一棵树是丑的,也没有一朵花是丑的,我以前怎么没有发现呢?

    相对于一棵树或一朵花,作为人的我们却有各种分别:是非、善恶、高低、美丑,高尚得像一棵树,完美得如一朵花的人,是多么少见呀。

    我深信,花与树的完美,是来自它们不会有丑陋低俗的意念;因此我深信,人如果也无丑陋低俗的想法,就会走向高尚与完美之路。

    花与树为什么完美?人为什么不能?作者在对比中进行思考,在思考中有所发现,原来花和树的完美,是在于它们不会有丑陋低俗的意念;人之所以不能完美,是因为人有丑陋低俗的想法。这便是花和树和人类的区别。作者再进一步思考,假若人丢弃了丑陋低俗的想法,人就会同花和树一样完美起来。这篇很短的小散文,充满着生活的哲理。作者用辩证的观点看待花和树与人的关系,启迪人生,发人深省。

    我们再来看著名诗人绿原的《航海》:

    人活着,∕像航海,∕你的恨,你的风暴,∕你的爱,你的云彩。

    这是一首特别凝练且精致的哲理小诗。小诗只有20个字,比宋词里最短的小令还短。就是这20字的小诗,蕴藏着诗人对人生的发现,有着丰厚的意蕴和哲理。绿原的一生,真的像充满了惊险的航海,从一个心地单纯、向往美丽的天国世界的童话诗人,成为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激愤悲壮的斗士型诗人。新中国成立后,又成为含冤忍垢、苟活于世的囚徒,平反后,又成为新时代的智者哲人型诗人。20字,不仅概括了绿原的一生,也是诗人对整个人生世界的高度概括和深度思考。

    同学们,要成为一个善于发现的人,就要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左拉说:“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贝尔纳也说:“那些从来没有受过未知事物折磨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发现的快乐。”我们要张开好奇的眼睛,敞开心灵的门,用发现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发现的心灵去感知世界,用发现的观念去观照普通的人和普通的事物,这些曾经在你眼里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物就会变得新鲜,变得充满情趣和理趣。

    下面,我们来看美国作家朱迪·柏克斯顿的《事情并不总是黑与白》:

    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我和一个同学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当时,不知是为了什么事情,我确信自己是对的,而我的同学确信他是对的。老师把我俩叫到他的桌子跟前,让我的同学站在桌子的一边,而让我站在桌子的另一边。在她的桌子中间,放着一个又大又圆的东西。我清楚地看到那个东西是黑色的。当老师问我的同学那个东西是什么颜色时,我的同学却回答说“白色”。

    老师让我俩相互换了位置。我站到我的同学站的那一边,然后,老师问我那个东西是什么颜色。“白色!”我老老实实地回答。从我后来站的方向看去,桌子中间那个东西确实是白色的。这是一个有两种不同颜色的物体,从一边看过去是黑色的,从另一边看过去却是白色的。

    这一天,我的老师给我上了重要的一课:“一个人应该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用对方的眼光看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洞察别人。”

    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发现,从而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我们在写作中,如果从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件事物,得不到新的发现;那么,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也许从另一个角度会有新的发现。换角度,实际上就是换一种思维方式。往往,换一种方式,就会别有洞天,就会进入另一种新天地。

    我们再看著名诗人王宜振的《女人标点》:

    我的家∕是一篇大文章∕女人∕是文章的标点

    女人的两只眼睛是引号∕女人的鼻子是逗号∕女人的嘴巴呢∕女人的嘴巴是句号

    有一天∕女人走了∕引号、逗号、句号∕都走了

    家这篇大文章∕全靠这些标点抱住∕标点没有了∕文章也就七零八落

    我琢磨着∕这些看似标点的女人∕它的位置∕该是多么重要

    这首写女人的诗,你一定会感到很奇特。它奇就奇在把女人比作标点,角度刁钻而新颖。大家知道,标点符号,会把零散的句子抱在一起;家中的女人是标点,会把一个“家”紧紧地抱在一起。写女人的诗太多了,这首诗就有诗人独特的发现,就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们说,发现的过程,是一种强烈的心理活动,是一种豁然开朗的醒悟和惊喜的体验,写作者一旦获得独特的发现,便获得创造的乐趣和喜悦。所以,我们说,发现是探索性活动,是创造性活动,发现是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和结晶,发现是对自我探索、感悟和创造的表达。

    让我们去发现吧,发现语言、发现生活、发现大自然、发现生命、发现自己,发现“闪光点”、发现细节、发现形象、发现情趣、发现创造的乐趣、发现想象的奇妙、发现诗意和哲理,让发现带给我们一个全新的、精彩的世界!

    思考与训练:

    一、 谈谈如何在生活和写作中唤醒我们的发现意识。

    二、 观察春天,写出我们在春天里的不同发现。

    三、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写出在社会实践中的发现并体验发现的快乐。

    四、 以“星星和月亮”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并在想象中有自己独特的发现。

    第五讲    写作文离不开想象力

    人类的两种想象力

    我们每一个同学,生来就有一种能力,那就是想象力。

    如果我要问,太阳像什么?同学们会有一百种回答。如太阳像零、像圆圈、像句号、像苹果、像足球、像鸟蛋、像铁环、像呼啦圈等等。这五花八门的答案,说明了同学们想象力的丰富。丰富的想象力,对每一个同学来说,都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力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对每个同学来说,都十分重要。不论你们长大了从事何种工作,不论是文学家、科学家、还是政治家,都需要丰富的想象力。

    根据每个人从事的职业不同,想象力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文学家、艺术家的想象力,它是审美的、不实用的;另一种呢?另一种是科学家、政治家、工程师的想象力,它是科学的,实用的。我们说,人类的这两种想象力,有没有一定的联系呢?当然有。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思维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论证。”钱学森的话告诉我们,人们的一些幻想往往是科学发现的先导。也就是说,文学的想象力,常常是发明创造的基础。

    世界上的一切创造发明,最初都是从幻想开始的。世界大科学家牛顿,从小就充满了想象力。他想,苹果为什么不往天上掉,而偏偏要掉在地上?他就这一自然现象,开始了科学研究,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同学们都看过小说《西游记》,《西游记》里有一个孙悟空,大家都叫他孙猴子,他就很神奇。神就神在能从身上拔下一撮毫毛,轻轻一吹,就变成许多小孙悟空。同学们看看,这种想象力是不是很荒唐呀!说它荒唐,也很自然,神话故事嘛,谁会当真呀!可时至今天,克隆技术的出现,就把《西游记》的幻想变成了科学,它可以利用细胞,克隆出一模一样的动物和人。我们要说,儿子的年龄比老子大,同学们一定会笑得前仰后合。可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说,在火箭的速度达到30万千米∕秒,人的生命就会延长。有一种微粒子,经过几十万电子伏特的回旋加速器的加速,还未达到这一速度,生命就延长了三倍。即由1∕48秒到1∕16秒。用不了多久,这一荒唐的幻想就会变为现实。几千年来,人们都渴望返老还童,他们期望有一种仙丹,可以长生不老。我最近看了一份资料,说人类已经可以做到把历经磨损的细胞,使其重新恢复活力,如果做到这一点,人类返老还童也就变成了现实。可见,科学上的发明,最初都是来自于文学的想象。

    那么,文学的想象与科学的想象又有什么不同呢?我们说,科学的想象是要实证的,文学的想象则不能。如泰戈尔的《同情》,孩子设想自己变成一只小狗或一只绿色的小鹦鹉,来试验妈妈对自己的态度,如果要去实证,怎么实证呀?难道让孩子变成小狗和鹦鹉不成?我们还要说,科学讲的是理性,文学讲的是感情。李白《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桃花潭水的深浅,是科学的理性的。当然,在这里做了适度的夸张。而 汪伦送我的情却是情感的,非理性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又怎么能用尺子来衡量呀!我们最后还要说,文学的想象是特殊的,而科学的想象则是普遍的。我们说,科学研究的是普遍的规律,文学则是关注的特殊的个性化的东西。我们的作文,离不开这两种想象,我们要把事情说清楚,道理讲清楚,离开这两种想象哪行呀!

    写作文是在开发同学们的想象力

    我们同学,虽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可是应试教育制度,束缚、扼杀、窒息了我们的想象力;电子传媒的出现,在有利于我们的同时,又在残害我们。它使我们的想象力变得类型化、程式化、固定化,这就极大地摧毁了我们的想象力。我们说,我们要呵护我们的想象力,开发我们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可以培养的。知识可以武装想象力、发动想象力。知识从哪里来?从阅读中来。阅读可以使我们获得大量的知识。我还要说一点,写作可以开发想象力。写作文就可以使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

    我们不妨看看泰戈尔的《金色花》:

    假如我变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儿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这里,泰戈尔用了假设的手法,假设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然后对金色花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这些描写完全凭借作家超强的想象力。生活中,很多事情有缺憾,这就需要我们去补充和想象,通过补充和想象让它们具有艺术味儿。

    我们再来看看著名诗人王宜振的《一声鸟鸣》:

    一声鸟鸣/把阳光叫得灿烂了/一声鸟鸣/把云朵叫得柔软了

    一声鸟鸣/把春天的腰肢叫细了/一声鸟鸣/把蝴蝶的舞步叫乱了

    一声鸟鸣/把春天的脚印儿叫绿了/一声鸟鸣/把幸福的衬衫儿叫薄了

    一声鸟鸣/把快活的词语叫香了/一声鸟鸣/把春天的纽扣叫亮了

    一声鸟鸣/把小草叫得竖起耳朵/谛听春雷/谛听大地的心跳

    鸟鸣,对于同学们来说,也许不会特别的关注。可对于鸟儿来说,它们的鸣叫却可能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气息:求偶的欢歌、觅食的欣悦、友情的温馨、寻亲的急切……可这一切,又有谁知道呢?毕竟我们不是鸟儿,不能体会鸟鸣对于鸟的意义,正如庄子所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然而,王宜振笔下的鸟鸣,不再是现实生活的鸟鸣,而是经过变形变质想象,使之拥有魔法的鸟鸣。同学们看:鸟鸣能把阳光叫得灿烂,能把春天的腰肢叫细;能把小草叫得竖起耳朵,谛听大地的心跳;这不是魔法是什么呀?可是,我要问同学们:这个魔法是怎样产生的呢?同学们自然会说是通过想象产生的。想象后的鸟鸣不再是自然界或我们的生活中一个普通的现象,而是具有葱茏的诗意的魅力。

    想象的常用手法是联想

    我们说,文学作品和写作文都离不开想象,那么,又怎样进行想象呢?我们通常用的方法便是联想。

    我们看看泰戈尔的《榕树》:

    喂,你站在池边的蓬头的榕树,你可曾忘记了那小小的孩子?就像那在你的枝上筑巢又离开了你的鸟儿似的孩子?

    你不记得他怎样坐在窗前,诧异地望着你深入地下的纠缠的树根么?

    妇人们常到池边,汲了满罐的水去,你的大黑影便在水面上摇动,好像睡着的人挣扎着要醒来似的。

    日光在微波上跳舞,好像不停不息的小梭在织着金色的花毡。

    两只鸭子挨着芦苇,在芦苇影子上游来游去,孩子静静地坐在那里想着。他想做风,吹过你的萧萧的树杈;想做你的影子,在水面上,随了日光而俱长;想做一只鸟,栖息在你的最高枝上;还想做那只鸭,在芦苇与阴影中间游来游去。

    这里孩子的联想,不论是做风,做影子,做一只鸟,做一只鸭,都离不开那株大榕树,是由大榕树生发出的联想。我们设想,如果孩子没有看见那株大榕树,会产生如此丰富的联想么?如果把孩子的联想比作枝杈和叶,那么,大榕树就是树干和根。

    我们再看看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人将秋霜打过的枫叶与二月花相比,形象地将枫叶的红艳展现在读者面前。这句诗出奇制胜,展现了诗人超强的想象力。但大戏剧家王实甫的想象,似乎比杜牧更胜一筹。

    晚来谁染霜林醉,都是离人泪。

    枫叶为什么红呀?不是秋天的气候造成的,不是花青素造成的,而是离别时一对情人悲伤的眼泪染出的。可谓出奇制胜,无怪乎成为千古名句。

    为什么这两个想象能够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力,主要原因是作家掌握了联想渠道畅通的要领,那便是相近和相似。同学们看,霜叶和花是不是一对相近相似的事物呀!霜和泪,也是很相近和相似的呀!我们说,想象的要害是什么呀?是发生变异,发生变异不再是近而是远。先有了近和似,就有了飞翔的两只翅膀。有了翅膀,就可以向远方自由地飞翔了!

    还有一种联想不是相近相似的联想,而是相反的联想。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种相反的联想,往往产生的对比效果更为强烈。

    我们说,相近相似的联想,都是一种近距离比喻;还有一种比喻,是两个事物之间看起来毫无联系,我们却把它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远距离比喻。这种比喻用不好,会使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用得好,却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我们来看梅绍静的《日子是什么》:

    日子是散落在泥土里的小蒜和野葱儿/是一根蘸着水搓好的麻绳

    是四千个沉寂的黑夜/是驴驮上木桶中撞击的水声

    日子是雨天吱吱响着的杨木门轴/忽明忽暗地转动我疲惫的梦境

    日子是一个含在嘴里止渴的青杏儿/是山塬上烈日下背麦人的剪影

    日子是那密密的像把伞似的树荫/正从我酸痛的胳膊上爬向地垅

    日子是储存着清甜思绪的水罐儿/正倒出汗水和泪水来哽塞我的喉咙

    在这首诗中,日子是小蒜和野葱儿、是杨木门轴、青杏儿、树荫、水罐儿等等。日子是一个抽象的事物,跟这些具象的事物之间,似乎没有什么相近相似之处,但诗人却把它们联系起来,收到了奇妙的难以言说的效果。

    我们说,写作离不开想象力,它好像一根鞭子,轻轻一挥,即使一堆石头也会被点化,变成一群雪白的羊群,在蓝天下活蹦乱跳起来。

    思考与训练:

    一、 说说科学的想象和文学的想象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

    二、 为什么说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为什么说想象力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三、 读《四月的墙》这首诗,指出这首诗的想象在什么地方?并以《四月的墙》为题,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写一篇作文。

    四月的墙

    王宜振

    四月的墙很薄很薄∕只消捅一个小洞∕就会漏进夏天的气息

    夏天的气息很美丽很生动

    有一只春天的蝴蝶∕有一只夏天的蝴蝶∕碰在一起∕握握手∕告别

    它们看见夏天很顽皮∕顽皮得像一个孩子

    夏天在皮肤上种植珍珠

    夏天用它的珍珠∕把春天买走了

    四、 谈谈我们在作文写作中,怎样培养自己的想象力?

    第六讲    写作文要有创新思维

    惯性思维是写作文的大忌

    我们评判一篇作文,怎样才算好呢?它的标准自然有许多条,但归根结底可以用一个字概括:新。我做过编辑,后来又做了近二十年的主编,担任过全国和地方各种作文大赛的评委,看过的中小学生作文可达数十万计,也从中发现了不少写作的人才。几十年间,我用什么标准来评判它们的优劣呢?只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这位学生有没有创新思维,在自己的作文中有没有体现“创新”二字。我以为,只有体现创新思维的作文,才真正具有阅读价值和审美价值,才真正具有文字的魅力。

    我常常想,我们为什么要写作文?也许有的同学会回答: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也许更多的同学认为,为了应付考试。各类升学考试,作文都是必考的内容。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制度和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形成了一套应付考试的套路,这就是应试作文。应试作文把同学们活跃的思维固定化、模式化,走入了惯性思维的死胡同。何谓惯性思维呢?著名诗人顾城说:“诗的大敌是习惯——习惯于一种机械的接受方式,习惯于一种‘合法’的思维方式,习惯于一种公认的表达方式。”那么,习惯又有什么危害呢?顾城又说:“习惯是感觉的厚茧,使冷和热都趋于麻木;习惯是感情的面具,使欢乐和痛苦都无从表达;习惯是语言的套轴,使那几个单调而圆滑的词汇循环不已;习惯是精神的狱墙,隔绝了横贯世界的信风,隔绝了爱、理解、信任,隔绝了心海的潮汐;习惯就是停滞,就是沼泽,就是衰老;习惯的终点就是死亡。”同学们,习惯是多么可怕呀!惯性思维写出的作文,不是千篇一律,便是大同小异,缺乏想象力,缺乏新意。用这种思维写出的作文,不痛不痒。它们往往只停留在事物的表层,并不触及它的内涵。就像我们去逛公园,只在公园门口打转,并未走进去。公园以内的万千景象,便一概不知。这样的作文,又怎能谈得上深度呢?!可见,惯性思维是我们写好作文的大忌,它带来的弊端不可小觑。我们要写好作文,首要一条就是要打破惯性思维。

    创新思维带来的是一种陌生化的感觉

    自古以来,文人们对创新都很重视。我国古代就流传着“推敲”的故事,说的是唐代诗人贾岛,在驴背上吟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后来,他觉得“推”字不好,想改成“敲”字;过了一会儿,他又觉得“敲”字不好,又想改回去。就这样反反复复,在“推”和“敲”之间反复琢磨,以至于出神入迷,撞了官员韩愈出行的队伍。韩愈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不但没有责怪贾岛,反而同贾岛一起琢磨。韩愈想了一会儿,对贾岛说:“还是用‘敲’字好啊!因为僧人‘敲’着寺门,更显出月夜的寂静,而‘推’字却产生不出这样的效果。”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古人为了出新,真可谓呕心沥血啊!古今中外的文人,无一不想自己的作品留下来,那么,要留下来,就要苦苦寻觅新意。我国大诗人苏东坡有“反常合道”的诗观。什么叫“反常合道”呢?“反常”就是把现实扭曲,为什么要把好好的现实扭曲?扭曲的目的是取得奇异和陌生化的效果。我们衡量一首诗的好坏,首先看它是不是反常。反常了,新异化了,这首诗才能脱颖而出。何为“合道”?“合道”则是要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外国的诗也很讲究“反常”,却不大注意“合道”。我们不妨看看帕斯的《隐约可见的生活》:

    海上的黑夜∕鱼群是闪电∕林中的黑夜∕鸟儿是闪电∕躯体的黑夜∕骨骼是闪电∕呵,世界,到处是黑夜∕生活是闪电

    诗人在这里把鱼群、鸟儿、骨骼、生活喻为闪电,可谓使人耳目一新。诗人在这里扭曲了现实,从而产生了一种奇异的美。

    创新思维,带给读者的往往是一种完全陌生化的感觉。台湾著名诗人洛夫就有许多精妙之作,常常令人瞠目,令人咋舌。如洛夫的《随雨声入山而不见雨》:

    下山∕仍不见雨∕三粒苦松子∕沿着路标一直滚到我的脚前∕伸手抓起∕竟是一把鸟声

    在山里走,自然到处都是鸟声,但诗人并没有写鸟声如何喧闹,而是写三粒苦松子滚到脚前,上前抓起,竟抓起一把鸟声。这种奇思妙想,真可谓绝妙之极。

    我们再看看美国作家李欧·李奥尼的童话《小墨鱼》:

    有一群快乐的小红鱼住在大海的一个角落里,其中有一条小墨鱼,他比他的兄弟姐妹游得都快。

    可是有一天,从波浪里冲出一条饥饿的大金枪鱼,一口就把所有的小红鱼都吞到肚子里,只有小墨鱼逃掉了。他逃进漆黑的深水里,又孤独、又害怕。可大海里充满了奇妙的生物,他游啊游啊,慢慢又精神起来。

    他看见了像彩虹果冻似的水母……

    他看见了走起路来像怪手似的大龙虾……

    他看见了像被看不见的线牵着游的怪鱼……

    他看见了长得几乎不知道自己尾巴在哪儿的鳗鱼……

    后来,他看见跟他一样小的小红鱼躲在岩石和海草的黑影子里。“我们一起出去玩吧!”他高兴地说。“不行,大鱼会把我们统统吃掉!”小红鱼说。“可是你们不能老待在这里啊,我们一定要想个办法。”小墨鱼说。

    他想啊想啊,突然说:“有了,我们可以游在一起,变成海里最大的鱼!”

    等小红鱼们游得像一条大鱼以后,他说:“我来当眼睛。”于是,他们在清凉的早晨里游,也在充满阳光的中午游,把大鱼都赶走了。

    这篇小小的童话故事,也只有几百字,可它却勾人心魄,让人常读常新。一篇微型作品,何来这样强的艺术魅力?原来,这篇小童话的构思不同寻常,作家用独辟蹊径的方式,给人一种全新的艺术感觉和审美感受。这篇小童话,看似写了一个“团结”的主题,实际上它告诉孩子的却远远超出了团结的范畴。它表现的深层意思却永远值得咀嚼和回味。

    要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和开掘新意

    创新思维从哪里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天才人物心灵固有的,而是从现实生活中来的。现实生活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土壤。创新思维好似一粒种子,植根在现实生活的土壤上,才能长成参天大树。这里,我们不妨看看俄罗斯著名诗人日丹诺夫的《鸟儿死去的时候……》:

    鸟儿死去的时候,∕它身上疲倦的子弹也在哭泣,∕那子弹和鸟儿一样,∕它唯一的希望也是飞翔。

    诗人写了一粒子弹和一只鸟的故事,一颗子弹击中了正在飞翔的一只鸟儿。如果直接叙述,就显得十分老套。但诗人张开了创新思维的翅膀,使诗歌不但不落套,反而十分新奇。诗人想象子弹会“哭泣”,子弹为什么哭呢?是为死去的鸟儿悲伤吗?这样的理解也不无道理。一颗子弹结束了一只鸟儿的生命,未免使人感到惋惜。但我们要说,子弹是无辜的。真正杀害这只鸟儿的不是子弹而是人,是人真正杀害了这只鸟儿。从这点去写,也许会有点意思,但意思似乎并不大。诗人没有从这方面去写,诗人写子弹哭泣含有另一层意思,那便是子弹射杀了鸟儿,子弹本身也结束了生命。它本来像鸟儿一样,是渴望飞翔的,由于它击中了鸟儿,它也就无法实现飞翔的愿望了!同学们看看,这个“点”找得准不准呀!新不新呀!本来子弹和鸟是对立的一对,毫无共同点,但诗人的天才在于从生活中发现了它们之间的隐秘联系,揭示了生活存在的深刻哲理,这种发现和揭示,使整首小诗长出飞翔的翅膀,可以穿云破雾,翱翔云天了!

    诗人王宜振也曾写过一首小诗,叫《蓝眼睛和长睫毛》:

    小池塘真蓝真亮∕它是大地妈妈的一只眼睛∕总是睁着

    大地妈妈∕想做一个漂亮的梦∕可眼睛∕总是闭不上

    我们在它的周围∕栽了一圈小树∕小树长粗了∕小树长高了∕眼睛有了长长的睫毛

    现在∕它的睫毛可以轻轻关闭∕大地妈妈∕可以做一个甜甜的梦

    大家看,这首小诗是写植树的,写植树最容易同人才结合起来,写什么“我和小树一起长”之类的套话。诗人冲破了惯性思维的束缚,从生活的深处去发现去开掘。他写一个小池塘,像大地妈妈的一只眼睛,由于周围没有树,大地妈妈这只眼睛也就没有睫毛。没有睫毛怎么办呀!眼睛也就无法闭上了,也就不能睡觉了!同学们给它的周围栽了一圈树,问题解决了;大地妈妈的眼睛有了长长的睫毛,它不但可以闭上眼睛,还可以做一个甜甜的梦了!这首小诗,完全张开了诗人创新思维的毛孔,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据诗人讲,在《诗刊》和美国《世界日报》发表后,曾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我们说,生活中惊天动地的事情很少,许多事情都是司空见惯的平凡的,问题是我们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和开掘有价值的东西,这个过程就是创新。一旦我们创新出新的有价值的东西,作品也就有了艺术生命。

    思考与训练:

    一、 为什么说惯性思维是写作文的大忌?写作文怎样突破惯性思维?

    二、 创新思维有什么特点?《鸟儿死去的时候》这首诗,创新在什么地方?

    三、 说说大诗人苏东坡“反常合道”的诗观与创新思维的关系。

    四、 以“变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第七讲    写作文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泛感受是写作文的一大忌

    同学们,如果别人在生活中看到一朵花,是红色的;你也看到了,也是红色的;你就等于什么也没有看到。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对于艺术创作来说,它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它的价值在于对观察到的花,从内心进行自我挖掘,使其产生一种独特的感受,这便是艺术创造了!有的同学会问:什么是感受呢?我想,可以不可以这样说,客观世界和你的主观情感相互碰撞,会产生一种火花。这种火花就可以看作感受。

    对于同一事物,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们看看朱自清笔下的《春》:

    春天像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都是朱自清对春天的感受。这种感受是通过朱自清的内心挖掘出来的,自然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我们再看看王宜振笔下的《初春》:

    谁也不曾留心/春天已悄悄来到/昨夜,春天伸出一双小手/撕去小河白净的封条

    谁也不曾留心/春天已悄悄来到/昨夜,蛋壳里跳出一只小雏鸡/唧唧叫着,吹着春天的小号

    谁也不曾留心/;春天已肖悄来到/昨夜,花儿伸出一些舌头/吐着春天喷香的味道∥

    谁也不曾留心/春天已悄悄来到/昨夜,春天投来淡绿的眼神/发痒的小树长出一身的羽毛∥

    春天听说比我们还小/春天赤着脚丫在大地奔跑/只有露珠给它拍了一张小照/瞧吧,春天在小小的露珠里微笑∥

    这是儿童文学作家王宜振对春天的感受。春天的小手,撕去小河白净的封条;蛋壳里跳出的小雏鸡,吹着春天的小号;花儿的舌头,吐着春天喷香的味道;春天淡绿色的眼神,使发痒的小树长出一身羽毛;露珠给春天拍了一张小照,春天便在小小的露珠里微笑。这一系列感受,都是王宜振观察体验到的,同朱自清是不一样的。

    如果我们写作文,大家都去观察同一事物,写出来往往会雷同。为什么呢?因为大家观察到的事物是一样的啊!尽管观察的角度不同,也难免大同小异。如果大家对同一事物,写出自己不同的感受,这就不会雷同了!这就是文字的魔力。

    可是,有些同学的作文,不大注意写自己的感受,而是怕动脑,怕从自己内心去挖掘,把别人的感受拿来,或者稍加改造,写进自己的作文里去。我见到不少同学把朱自清的感受写进了自己的作文,朱自清写春天是个落地的娃娃,他也这样写。这种用他人感受取代自己感受的作文,是没有审美价值和生命力的。还有一种写的是泛感受。我发现许多同学,写改革开放农村的变化,就是盖了新房子,买了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然后发点感慨,说改革开放以后,农民变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真好啊!这种感受是一种肤浅的感受,是一种泛感受;为什么不能从自己内心挖掘一下,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呢?这种用泛感受代替自己感受的作文,只能是大话套话满天飞,也是缺少艺术活力的。我以为,泛感受是大家最容易犯的写作错误,是写作文的一大忌。

    有些事物,不容易写好,譬如写母亲河,很容易流入泛感受的窠臼。这就要作家的才华和创造力。我们看看著名诗人塞风笔下的《母亲河》:

    黄河,长江∕我两行浑浊的眼泪∥

    只有12个字,就写出了对母亲河切肤的感受。长江和黄河,是融入诗人生命的,是诗人生命的一部分。同时,诗人的生命,也承载了这两条母亲河。我们说,好的文学作品,是打磨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的“砂轮”,经过它的打磨,可以使一个民族的精神闪闪发光。

    要善于寻找自己

    如果避免他人的感受和泛感受流入自己的写作,我以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善于寻找自己。著名作家高尔基说:“摆在人人面前的任务是找自己,找到自己对生活的,对人的,对既定事实的主观态度,把这种态度体现在自己的形式中,自己的字句中。”说到这里,大家一定会以为高尔基的话很好笑,说什么找自己呢?我们都在这里坐得好好的,从来也没丢失过呀!高尔基说的找自己,并不是要找我们的躯体,而是要找我们的感觉,找我们的话语和它的表现形式。也许,有的同学会说,我们每天都在思考呀!可我要说,你们是在用别人的感觉和套路在思考;也许有的同学还会说,我们每天都在说话呀!可我要说,你们是在用自己的嘴巴,讲别人曾经讲腻了的套话。找自己,就是找自己独特的感受,讲自己独特的话语。

    找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旦找到了,就获得了艺术创作的生命。我们不妨看看大诗人艾青的《盼望》:

    一个海员说∕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

    大诗人艾青写海员生活,是要找自己对海员生活与众不同的感觉。也许起锚时那一片洁白的浪花,抛锚时那一阵铁链的喧哗,别人也会找到。如果单纯找到这个,那就不是艾青了!艾青找到的是别人没有找到的感觉,也是经过自己内心挖掘,又经过内心升华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就是“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它揭示了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追求、不断胜利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表达了海员生活的深层的人生内涵,极富生活的哲理。这种话语一旦说出,便如洪钟大吕,其音律会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上回荡。

    我们再看看杨小云的《生命的价值》: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常常悲观地问院长:“像我们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

    院长总笑而不答。

    有一天,院长交给男孩一块石头,说:“明天早上,你拿这块石头到市场去卖,但不是‘真卖’,记住,无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角落,意外地有好多人要向他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愈出愈高。

    回到院里,男孩兴奋地向院长报告,院长笑笑,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男孩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上去展示。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更由于男孩怎么都不卖,竟被传扬为“稀世珍宝”。

    男孩兴冲冲地捧着石头回到了孤儿院,将这一切禀报院长。院长望着男孩,徐徐说道:“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惜售而提升它的价值,被说成‘稀世珍宝’。你不就像这石头一样?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

    同学们看,几经周折,院长引领一个孤儿,从一块不起眼的石头身上,悟出了意味深长的人生哲理。这就是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我们寻找自己内心独特的感受,就像寻找一块石头的价值一样。当然,要寻找到这个感受并不容易,但一旦寻找到了,你创造的艺术就获得了生命,就有了永恒的价值。我们说大画家齐白石画虾,真虾的腿比他的假虾要多很多,可真虾并不值钱,而他画的假虾一只却要卖几百万元。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艺术的价值。

    说到这里,也许同学们会认为,艺术感受是个神秘的东西,要想捕捉并不容易。我要说,艺术感受也是建立在人们自我感受的基础上的,这只是要求人们把外部生活特征和自我情感的特征统一起来罢了!

    要寻找的感受必须是真实的独特的

    艺术感受还有一条,同学们必须要注意的,那就是艺术感受必须是真实的、独特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许多地方出现了浮夸风,提出的口号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我记得有一首民歌,说粮食和棉花堆在白云里去了,人站在上面,离太阳很近了,可以把烟袋锅凑近太阳,抽上一袋烟。这样的感受就不真实,完全给人一种虚假的感觉。我们说,不真实的感受叫伪感受,伪感受是没有审美价值和生命力的。

    我们有一些同学的作文,也写一些虚假的感受。经验丰富的老师,一眼就能看出来。这种现象的出现,就是我们没有经过内心的挖掘,只是为了需要,随意编造了一个,由于编造的手法并不高明,便露出了马脚。

    我们说,感受是一个人的个性所净化的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独特的感觉和感情。它不但具有真实性,而且还具有唯一性。

    著名诗人塞风,还在他十六岁少年的时候,写过一首十八字的短诗,题目是《弓》:

    面对东北角∕早已义愤填膺∥

    我拉圆∕大地的弓∥

    这首诗写于1937年7月,正值卢沟桥事变发生,中华民族全面爆发抗战的时候。一个生在黄河之滨,啜饮黄河乳汁长大的孩子,倾吐出一个民族对侵略者的满腔怒火。诗中一句“拉圆大地的弓”,不但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也说出了一个民族共同的心声。试问,“大地的弓”是个什么样子?又怎么个“拉”法?我们说,即使这一感受再离奇,也是有其外部生活特征的。大家看看,地球不是圆的吗?大地不就是弧形吗?燃遍祖国大地的复仇的怒火,确已成为一张巨大无比的、蓄势待发的弓,我们仿佛看到,一支复仇的箭镞,即将脱弦而出。我们说,好的内心感受的唯一性是不可复制性。不信,你复制一下试试,一复制便会陷入雷同。我们说,复杂容易,简单难;艰深容易,平易难;越是复杂的东西,就越容易被模仿;越是简单的东西,就越是不能模仿;为什么呢?因为它太简单了,就像一张大家都熟悉的脸;如果再出现一张,大家一眼就能指认出来。

    我们再看看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二月春风似剪刀,是贺知章对春天的内心感受。正因为它的唯一性,一千多年了,仍然鲜活,仍然脍炙人口。一首小诗,何以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我们再去看看,一个庞大的大唐王朝早已灭亡,以后又相继有多少朝代更迭,唯独一首小小的诗,却在闪烁,却在我们心上闪亮,它究竟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内心感受的真实性和独特性。真实了,独特了,它就有了恒久的生命。我们说它不可复制,一点也不错。不信,你模仿一下,你把“二月春风似剪刀”改成“二月春风似大刀”,就不行吧!这是因为内心感受已经到了十分形象、十分准确的地步,世界上再也找不出另外一个词可以替代它。

    我们说,要写好作文,要培养自己的内心感受能力,能力越强,表达力越强,写好作文,也就势在必得。我想,世上无难事,只要我们认得真。

    思考与训练:

    一、怎样避免作文中的大话、套话?怎样避免作文中的雷同化?怎样使自己的作文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二、为什么感受必须是真实的、独特的?怎样寻找这种真实独特的感受?

    三、以《生命的价值》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四、反复吟诵艾青的《盼望》一诗,说说艾青是怎样寻找到自己独特感受的?“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反映了怎样的人生内涵和生活哲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