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作为班主任,我也曾无数次跟某些违反纪律的同学促膝谈心。当时感觉沟通效果蛮好,学生真心认错,并发誓要改正,但一转脸却依然如故。我不免感叹:学生怎么能如此言而无信呢?您的班级里是否出现过类似情况?对此您有什么好办法吗?
焦老师
焦老师:
您好!
我一直认为分类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开始。班主任面对的很多棘手事情,只要一分类就可以有新的思路。
学生之所以言而无信,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首先,是思想认识问题,即认识不到自己对某些事情的处理有什么错误。
比如,孩子认为自己不写作业没什么,但是,如今因为不写作业受到了老师的批评,那就先在老师面前表个态吧!事后依然我行我素!所以,万万不可小看孩子的言行,很多时候,真的不知道是他们在陪老师玩儿,还是老师在教育他们。
其实这样言而无信的例子在成年人中也非常多。比如,有的男人结婚后,妻子不让他喝酒,但是他总忍不住想喝酒。于是,在一次酩酊大醉后,他回到家里,妻子却不让他进门。这时,他会在门外苦苦哀求、反复保证:“以后坚决不再喝酒了。”妻子相信了。但是,他真的就戒酒了吗?我看未必。因为他在哀求保证时,想的根本就不是戒酒,而是让妻子赶快开门。
同理,孩子不写作业被老师批评,便反复保证:以后一定会写作业。但是,他真的会说到做到吗?不,和爱喝酒的那个丈夫一样,他所做的保证,只是为了让老师赶快闭嘴。作为老师的我们经常会习惯性地用语言来处理和解决问题,不厌其烦地指出孩子的错误并反复进行批评教育;而作为学生的孩子们也适应了这种模式,尤其是那些所谓的调皮生,更是对老师的这种苦口婆心习以为常,日子久了,老师要说些什么,这些孩子都能倒背如流了。渐渐地,老师的语言已不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也引不起他们足够的重视了。
所以,让学生言而有信,仅仅依靠说,效果是有限的,要让他们认识到写作业能给自己带来优异的成绩、满意的工作、成长的快乐是最主要的。
再如,有的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打架,老师批评多次无效,那可能是因为孩子在打架中尝到了拳头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老师越是批评,他们越是不听,他们不认为自己是“言而无信”,反而认为老师“口是心非”。老师若能让他们体会到和平和宽宏大量为自己带来的好处,他们自然就会与暴力说再见。
其次,是行为习惯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在思想上是认可老师的说法的,做保证的时候很有诚心,却总是落实不到行动上。
比如我所带的班级,有的学生爱旷课,曾被我多次批评,他们也曾信誓旦旦地向我保证要遵守课堂纪律,但一转脸所有保证都化为烟云。令我惊奇的是,这些学生中的一部分人到富士康实习,却能遵守工厂严格的规定,成长为合格甚至优秀的员工。究其原因,我个人认为,他们也许对工作不感兴趣,但对工资感兴趣,怕扣钱,如此间接地愿意卖力工作。其实,他们先是在学校懂得了道理,然后为了不扣工资而努力工作,付诸行动;有了成绩后获得领导认可,有了成就感,可能进一步对工作产生了兴趣,最后坚持下来内化为良好的意志品质。这不是知—情—意—行,而是知—行—情—意。
所以,面对学生的“言而无信”,班主任不必气馁,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让学生在有了良好行为以后,及时感受到良好行为为自己带来的愉悦感,这便是心理学中所说的“阳性强化法”,即积极关注学生的积极面,尽量漠视他们不积极的一面。再说,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就是在学生心田播种真善美的种子。我们埋在学生心中的种子,有的春天就开始发芽了,有的却要等到深秋甚至来年才会发芽。请相信,只要种子是饱满的、健康的,一旦有合适的土壤,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再次,成人曾经言而无信,说话不算数。因此,就算是学生在思想上知道自己应该言而有信,也偏偏要做出违纪行为,以此表示自己对成人言而无信的不满。
这是一节校内公开课——“分数的初步认识”。上课伊始,所有同学的目光都聚焦在讲桌上那个蒙着布的大盒子上,老师慢慢撤去了盒子上的布。“生日蛋糕!”有的同学禁不住喊了起来。“这是老师为大家定做的蛋糕,待会儿老师分给大家吃。”老师的语调不紧不慢,同学们内心却激动不已,有的还忍不住舔了舔自己的嘴唇。老师把蛋糕从中间分成了两半,问道:“同学们,老师是怎么分的?一半可以用整数来表示吗?你们能不能创造一个表示半个的符号?”
同学们的想象力确实丰富,各种表示方法异彩纷呈。在同学们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老师适时引入了“1/2”这个分数。而后,老师通过把蛋糕平均分成4份、8份、16份,引导学生认识了l/4、l/8、1/16等分数。同学们学得饶有趣味,意犹未尽。下课的铃声响了,老师却把切开的蛋糕重新装进了蛋糕盒,然后端着它走出了教室。
之后,当老师还在为公开课自我感觉良好而沾沾自喜的时候,“麻烦”就开始出现了。当天的作业就有几个学生没有交,问学习委员,他气鼓鼓地回答:“他们说老师不讲信用,骗他们。”再之后,因为“说话不算数”,学生与这位老师渐渐疏远,好几个学生也开始言行不一致起来。
上面的案例中,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教师也丧失了应有的诚实与信用。类似的现象在当今的学校并不鲜见,比如学校在各种检查中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各种公开课上要求学生配合作假等。教师的失信失去的不仅是自己的威信,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诚信的信仰。可以这样说,学生之所以言而无信,与教师的引导、学校的“熏陶”不无关系。
我们知道,一种品德绝不是靠口头的说教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学生自身的认同,不断地实践,从而内化为自觉的行动。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教师是学生亲密的伙伴,学校的所作所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传递着一种价值观念,也悄悄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对学生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常言道“言传身教”,作为教师更应该一诺千金,做不到可以不说,既然说了就要努力做到。
但还有这样的情况:学生正处在青春叛逆期,他们只看到了一些事情的表面现象,像盲人摸象一样,不明白很多事情都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家长只能以平等的身份引导孩子学会多方位思考。孩子也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逐步成长为独立的个体。
最后,家长的批评充满褒义色彩,使学生有了言而无信的习惯。
每周日的晚自习,小华都会迟到。我找他谈心,他总是信誓旦旦地说:“老师,您什么都不用说了,我下周一定不会迟到,我知道您都是为我好。”可到下周依然迟到。一段时间过后,我再也不相信他的“誓言”,打算严厉地批评他一顿,给他点颜色看看。可我一开口,他就又一副充满歉意的样子,一个劲地说认错的话,郑重地表示一定努力,弄得我怒火也发不出来。
一天,小华的家长来学校了,他们都是朴实的农民。听我说到小华的言而无信时,爸爸笑着说:“这孩子就是嘴好,行动总也跟不上嘴巴。”他妈妈好似无奈地说:“这孩子将来当外交官可行,生气的都能让他给说高兴了。”说着,便向我讲起小华能说会道的种种事例,这些事例大多是在言而无信基础上的能说会道。坐在一旁的小华笑嘻嘻的,似乎在聆听表扬一样高兴。我疑惑起来,家长说这些事到底是在表扬孩子还是在批评孩子?他们所讲的事例都在证明小华能说会道,会讨人开心,似乎并没有关注孩子言而无信的问题。
我终于明白:小华之所以言而无信,与他爸妈这种无意识的表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一个劲地宣扬能说会道的优势,却没有讲清言而无信的危害,怎能不给孩子一种思想上的误导呢?
想到此,我拉过小华,真诚地对他的爸妈说:“能说会道固然好,可是言而无信会把能说会道变得没有价值,一个言而无信的人,说得再好听,谁会喜欢听呢?”说完,我用期待的目光看着小华,他似信非信地看了看他的爸妈。他妈妈似乎明白了我的意思,说:“可不是嘛,说话总不算数,不成油嘴滑舌了吗,那样的人可不讨人喜欢!”他爸爸补充道:“儿子,你要是那样,你的嘴巴就把你给毁了。”小华红着脸低下了头,没有了那种能说会道的自豪感。我拍拍小华的肩膀说:“孩子,能说会道是一种资本,言而有信才能让这种资本升值。我和你的父母都希望你做个言而有信的能说会道之人。我们相信你能做到,你不会让我们失望吧?”他使劲地点点头。
每个家长都会无意识地宣扬自己孩子的优势,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对家长进行一种教育引领,使他们认识到:如果一面批评孩子,一面又宣扬孩子犯错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势,就会对孩子产生一种误导,促使孩子为了展示自己的优势而更频繁地犯类似的错误。教育要把挖掘孩子的优势与正面例子紧密结合,千万别让批评充满褒义色彩。
焦老师,您遇到的学生言而无信的原因,属于哪一种呢?以上建议,供您参考。希望以后多交流。
您的朋友 李迪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