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当班主任真是不容易,不但要像妈妈一样有爱心,像演讲家一样会讲道理,还要像灭火器一样能处理学生矛盾。现在,班里发生了失窃案,我又要去“破案”。对于此类问题,您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吗?
谢谢您!
韦老师
韦老师:
您好!
多年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我,遇到过很多班级失窃案,对此有些许心得,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一、班级失窃的类型
1.心理型
这种学生偷拿人家的财物是由于某种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还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报复型。
比如,2008年,我有一个学生芊芊,是城中村的孩子,家里开了几个歌舞厅,经济条件比较好,常常明里暗里宣扬自己的拜金主义,明确地说自己看不起农村人。但我们班的学生几乎都来自农村,对她这一做法十分看不惯。芊芊在班里几乎没有朋友,这是她行窃的第一个原因——人际关系紧张。另外,她比较信任我,特别希望在我这里留下好印象。但她身上毛病太多,迟到、旷课、上课睡觉、撒谎等等,而我们的班长很公正,眼睛里揉不进沙子,每每向我报告她的“罪行”,这便得罪了她。她由一开始故意翻乱班长的桌斗,发展到后来把班长的学习机偷走了。
这就是典型的报复型偷盗。这类学生偷拿钱物有个特点——对人不对物。他们的目的并不是要占有这些钱物,而是想伤害这些钱物的持有者。我拿了你的钱包,把它扔掉;我偷了你的手机,把它毁掉。我不想要这些东西,我想要的是——让你难受。老师可以凭经验和推测判断这类事情。如果怀疑是这种情况,要仔细询问受害者平时都和谁发生过矛盾,和谁有宿怨,可能被谁嫉妒,然后顺藤摸瓜,找到偷盗者。注意,这种案子,把偷窃者抓住,使他承认了错误,赔偿了损失,并不算完,要切实解决他的心理问题,才能使他不再偷盗。是人际关系问题,就解决人际关系的问题;是心胸狭窄问题,就解决心态问题;是正常反应但方法不当(比如受了侮辱,就偷他的东西来报复),就解决方法不当的问题。芊芊的问题是她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会团结同学,我们应该从这方面帮助她。这类偷盗(多数是偷物不是偷钱)问题,基本上不是品德问题,而是心理问题或者认识问题。这种学生显然不是惯偷,事情是偶然发生的,而且有明确的对象。所以教师要避免和他们谈是非以及道德说教,要告诉他们怎样想事、怎样行事,才能避免矛盾、化解矛盾。如果教师不寻根溯源,只抓住他们“偷东西”这个现象大加道德鞭挞,那等于只吃退烧药,不追病根,效果往往不好。
(2)别有用心。
有的学生会用栽赃的方式陷害别人,明明是自己拿了钱,或者根本就没有丢钱,却制造假象让老师、同学怀疑某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情况我也遇到过。
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前两年在学校上课,第三年进入顶岗实习期,而打算考学的学生,不分专业全部组成新班,基础课统一上,专业课还是由原先的老师分开上。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对口升学班。
小颖和紫云是我以前班里的学生,那一天我去上声乐课,她们说各丢了100元钱,强烈要求我利用上课时间破案,并一口咬定是我们原先班级的晨辉偷的,因为只有晨辉曾在宿舍单独待了五分钟。
但是,我调查下来却发现,她们根本就没有丢钱。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她们虚假报案?我又是怎么分析出来事实真相的呢?
排除了晨辉报复、盗窃癖、手头实在缺钱等动机,同时了解到声称丢了钱的紫云近期的花销,与身上现有的钱有矛盾(如果真的丢了钱,她不可能有任何剩余,甚至还应该借钱。而事实是,她自己说目前还有好几十元)。我便怀疑她可能根本就没丢钱。
但是,偷钱需要动机,没有丢钱却虚假报案也应该有动机。小颖和紫云的动机何在?
再一思索,我意识到了问题的根源:上学期小颖、紫云、昭琳是铁了心要考学,但小君、晨辉等四人却打算实习。谁知过了一个暑假,晨辉这四个人又回来声称要考学。其实,她们四个的文化课成绩根本就不好,估计考也考不上,但是她们说要考,学校也没办法。现在她们依然不用功,明显一副自己也知道考不上的模样。那么,这四个人为什么要来上学呢?很可能是她们就想来跟我学唱歌,因为她们的专业还不错,特别是晨辉,近期进步很快。不过,这就苦了紫云她们三个真心考学的同学。声乐课学习和语文、数学不一样,语文、数学是上大课,几十个人在一起,多个人少个人都没什么;声乐课因为每个人的歌唱毛病不一样,是一个一个单独辅导。同样是四节课,本来只给紫云她们三个人上,时间很宽裕,辅导效果也好。现在又来了四个,也就是七个人去分配四节课,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昭琳她们已经多次向我表示过不满了。从我内心来说,只辅导紫云她们三个人也很轻松,但我没有权利不让小君、晨辉她们来上我的课。所以,紫云她们谎称丢钱,极有可能是想把晨辉她们赶走。
女人的魔鬼琴弦一拨动起来,是多么可怕!
小颖和紫云都是我心目中品学兼优的学生,一旦起了歪心,和时下宫廷剧里那些善用心计的女人何其相似!甚至,她们的做法本身就是借鉴了电视剧的剧情吧!老师若不明察秋毫,晨辉又该多么委屈!
这次破案,我在调查进入死胡同后,从分析作案动机找到了突破口。最后我告诉三个想考学的同学:不要总认为是别人防碍了自己,应该常常清除自己的心虫。
(3)盗窃痞。
还有一种盗窃现象很特殊,但也时有发生。偷盗的学生平时表现不错,甚至是优秀生。班里屡屡发生丢东西的现象,即使最有想象力的人也不会怀疑到是某个学生,但事实上就是他,而且长期偷东西。最奇怪的是,他偷的这些东西对他没有什么用,偷袜子,只偷左脚的,不偷右脚的,或者只偷穿过的,不偷新的。偷来后就放到自己的柜子里,也不穿。他行窃的对象和他无冤无仇,有的还是他的好朋友。我们学校就有过这样的学生,方便面、电话卡、卫生纸,什么都偷,问他为什么这样,他会说:“我也不知道。”让人感觉他真是狡猾到了极点,又不可思议到了极点。有的学生偷了人家的钱物后,会买一堆零食请被偷的人吃,以减轻自己的内疚感。这种情况不一定是学生品德有问题,很可能是一种心理疾病。他什么道理都懂,也不是坏孩子,只是控制不住自己,身不由己就会去偷,每次偷,都会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满足,偷完以后就开始后悔。这种孩子可能在童年时期受到过心理伤害,或者长期受压抑,心理能量不能得到释放,或者有病态的收藏欲和占有欲。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建议学生去看心理医生。同时跟同学们说清楚,这孩子不是坏人,只是有心理问题,就可以了。
2.不良习惯型失窃
不良习惯型班级失窃,也可以分两类,一种是乱丢乱放,另一种是弄假成真。
(1)乱丢乱放。
这种学生的特点是:别人的东西乱抓,自己的东西丢了也不知道。常常会有人到老师那里报案,说是有人偷了他的东西,甚至还煞有介事地指明嫌疑人,但很快东西就找到了,原来是他自己乱丢乱放造成的。有时候一个学生声称自己丢东西了,而且发现自己的东西好像在某同学手里,等到老师一本正经地盘查那位同学的时候,那位同学却大大方方地说:“是我拿的呀,我使使怎么了?”老师又问:“你用人家的东西,给人家打招呼了吗?”他竟说:“那多麻烦啊!”让人哭笑不得。美术课、手工课上,这类现象格外多:剪刀、橡皮、彩纸常常不翼而飞,而姑娘家用的镜子、梳子,经常是用的时候找不到,不用的时候又回来。比如去年冬天,我到二班去上课,当时铃声还没响,有个学生说她的手机在桌子上放着不见了,而她当时就一直在座位上写作业。她一怒之下,作势要大骂谁偷了她的手机。我马上制止,说:“肯定是有人拿着玩的,你别着急嘛!”等学生到齐后,我一询问,手机就物归原主了。可以想象,我若在接到报案后,马上开始谴责、批判,借手机的人说不定就不敢承认了,到那时,假偷就成了真偷。
这类事情,其实说不上“偷”,但会给班主任带来很多麻烦,弄得老师不耐烦了,就懒得管了。然而一放松,那些真偷东西的学生可就浑水摸鱼了。所以,班主任如果发现班里丢东西较多,不要发现一件查一件地打“遭遇战”,而要将假偷现象大幅度减少,这样才能让真偷无法藏身。
但是,怎样减少假偷现象呢?有时候,我们可以设置情景教育。
下面的案例就是关于假偷的情景教育。有趣的是,这个情景不是我设置的,是学生自己设置的。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且看我的班级日记《我班有女初长成》中的一篇。
紫砂泥
我又一次感觉到了生活导演的神妙。
昨天下午班会课上还向学生强调:不打招呼就拿别人的学习用具是盗窃行为。晚上就有事情发生了,真的很像在配合我的教育。
美术课上要做手工,昨天,思彤、柳怡和许晴一起去买了用具,包括24块紫砂泥(有的是两个学生合买一块,也有的学生没买,打算借用)。晚自习时,紫砂泥发下去后,柳怡把自己的放桌子上,到讲台上算账,不料转身回来紫砂泥不翼而飞,怎么也找不到。据说,当时没有人出教室门,于是大家便开始搜,从身上到桌斗,再到垃圾筐,翻了好几遍,那2.5元一块的紫砂泥依然没有找到。
她们竟在晚自习搜查紫砂泥?我感慨万千,不禁想到了《红楼梦》里丢失东西后的搜身,意料到这很不妥当。但直觉告诉我,这件事情不是巧合,说不定是有人“搞鬼”。现在班风积极向上,没有惯偷,我不相信班级里有故意和老师的正当言论作对的同学。倘若是有人在导演此事,为的又是什么?难道,也和当初“新月”班的昭琳一样,为了给乱拿东西的同学一个教训?若真如此,我倒不便深入追究。
今天一早,蓝菲很难过地对我说:“当班长第一天,竟然就发生了盗窃的事情。”(当时我们轮流当班长。)
我安慰她:“先不要这么早下结论。咱们班同学本来就有不打招呼拿别人东西的习惯。”转而对学生说:“大家不是想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吗?现在正好就此事讨论一下。”
小娜首先站起来说:“是谁拿了紫砂泥,还是趁人不注意的时候,快想办法放回到柳怡的书桌里吧!”
有的却发愁:“都快把教室翻个底朝天了,还是没有找到,会在谁手里呢?那么大的一块紫砂泥,要藏也没地方藏啊!”
多数同学却嘀咕:“怎么会这样偷人家东西呢?才多少钱一块啊!”
少萱站起来说:“我感觉,可能是有的同学有不打招呼拿别人东西的习惯。昨天这位同学本不是想占有这块紫砂泥,她只是拿了看着玩,却不料被大家问起来,上升到了偷盗的地步,甚至开始搜查,她便不敢拿出来了!”
我惊异地看着少萱,转问别的同学:“你们感觉少萱说的有道理吗?”
学生答:“有!可能确实如此!”
我也连连点头,感慨万千地说:“我们少萱真的长大了!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并且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时简洁明了,大家该向她学习才好!”心里却想:如果是有人导演了这场丢失紫砂泥的故事,也一定是好意,想让大家改正乱拿别人东西的坏毛病;如果不是有人导演,而是真正丢失,少萱的解释应当是合理的。无论如何,我都希望同学们从这件事情里吸取教训,便问:“大家想想,经过了这样的搜查,无论拿紫砂泥的同学是有心还是无意,她现在好受吗?”
同学们摇头:“不好受!”
“那块紫砂泥她敢用吗?”
他们继续摇头:“绝对不敢再用!”
我说:“这就是乱拿别人东西的结果。如果别人不追究也就罢了;真的追究起来,人家说你偷盗,你可是一点辩解的理由都找不到。”因为早读课马上要结束了,我便匆匆说:“下午第三节自习课,我们继续讨论这个问题。”
然而,下午第三节自习课讨论时,学生却说:“老师,估计拿紫砂泥的同学确实不是有意要偷盗。现在她已经受到了惩罚,这件事就不要再提了,免得同学们互相猜疑,闹得不痛快。”
我暗自点头,一来感叹大家确实长大了,二来感觉有人在导演此事的可能性更大了。但经过这一情景设置,班里乱拿别人东西的现象真的少多了。所以,若是哪个老师班级有这样的情况,不妨也如此导演一番。这是情景教育,也是自我教育的一种方式。
(2)弄假成真。
有时候,班级丢失钱物,并不是有人盗窃,而是失主自己弄丢的,被有的同学捡到,但还没有来得及上交,被大家一吵吵,不敢吱声了。
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教师一定要当着学生的面分析案情。
有一天,上午三、四节是我的课,放学后就听说,冰的50元钱一直在牛仔裤前面的裤兜里放着,今天上午换了舞蹈裤,钱还在牛仔裤里,但中午时却不翼而飞。冰说她的钱被叠成了一个窄条,很难掉出来,可能被人偷走了。她因此非常生气,闹得寝室里人心惶惶。
我帮助冰分析:“钱不见了,有几种可能(又是分类,很有效果的):第一,钱很难自己掉出来,不等于钱掉不出来,也许就是掉出来了,可能是掉在了寝室外,要找回来很难;也可能是在换裤子的时候丢在了寝室里,如果是这样,找一找说不定能找到。第二,可能有人把钱‘拿’走了。那么,当裤子穿在你身上的时候,因为钱在裤子前面的兜里,要拿出来很不容易,那就只有一种可能是在你换了舞蹈裤后拿走的。想一想,你换了舞蹈裤后,有谁在寝室单独待过?”
她回答说:“没有人单独在寝室待过。”
我说:“那就快点找一找,钱说不定在寝室的哪个旮旯里。”
然而,钱哪里是那么容易找到的,找了半天还是没找到,冰又急了,说话很难听。我说:“如果是寝室人从你裤兜里拿的,相信她也是因为一念之差,你先不要急着骂人。希望她能快点放到你的枕头下,或被子下。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钱掉到地上后,有同学把它捡了起来,却没有还给你。如果是这样,她能把钱还回来,我们应该感激,应该向她学习;如果她不还,也只能说明她觉悟有些低,我们可以谴责她,但不能说她道德败坏。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你骂人或者说难听的话都于事无补,不如不骂。”
冰沉默不语。无论如何,丢了钱总是很郁闷,我只能安慰她,同时再次强调:“首先,老师相信我们寝室里没有小偷。其次,如果是谁把钱捡到了,没有及时还回来,那也是由于一念之差,在‘好我’和‘坏我’的斗争中,‘好我’暂时处于下风。现在老师和同学们都加入这场战争,为‘好我’呐喊加油,希望‘好我’早日战胜‘坏我’,早一点把钱还给你。现在大家都饿得差不多了,这件事也急不得,先去解决温饱问题。”
我带头走出了寝室。
吃饭回来,赵微就向我报喜:“老师,冰的钱找到了,在卫生间的门下边。”
我又惊又喜:“是怎么找到的?”
“少萱从厕所出来,感觉门很不好开,仔细一看,门下边挤着50元钱,因为被叠成了小窄条,很难被发现。那钱就是冰的。”
我连声说好,赵微却说:“可是冰还是不高兴,非要说钱绝对不是一直躺在那儿的,分明是有人偷了她的钱,或者捡到后本来想占为己有,听了您的话,才故意把钱放到那儿的。”
我急道:“她这又是何必呢?还是那句话,得饶人处且饶人嘛!就算是有人偷了她的钱,现在人家已经放回去了,我们何必得理不饶人呢?要知道这一拿一放,需要多少思想斗争啊!这位同学的‘好我’终于战胜了,我们应该张开双臂拥抱她,何必要死缠烂打、挖地三尺地纠缠不清呢?相信她以后再也不会动那第三只手了。何况,要是谁捡了钱,开始没想着要还,现在还了,我们也应该感激啊!她这是干吗!要知道人一生中会走很多弯路,能给人一条生路的时候,千万别把路给堵死啊!”
赵微看我如此激动,笑道:“老师,您这番话应该去给冰说。”
我不禁也笑了:“当然!我会去给她说的。”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来,很多时候班级发生失窃案,也许根本不是有人想故意偷盗,可能就是有人捡到了钱或物,或者想占为己有,或者来不及上交,大家吵嚷起来,他更加不敢承认。这时候老师来分析一下,引导一下,阻止谩骂,给捡到钱的人一个还钱的机会,自然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3.班级特殊氛围造成的失窃
这是非常可怕的。学生本没有盗窃的习惯,但有一部分学生没钱花了,于是个别学生伸出了第三只手,老师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追究,便有更多的人也加入了盗窃的行列,甚至受害者在被偷后,也铤而走险。
在这一点上,我有过惨痛的教训,案情也非常复杂。
那是1999年的春天,我第一次担任班主任,班级就接二连三发生失窃案。据我分析,是因为学生花钱没有计划,当个别人开始饿肚子的时候,不得已伸出了第三只手。我当时没有经验,也没有信心破案,只是强调同学们把自己的钱物保管好。结果没过多长时间,班长说班费丢失。我开始运用“良心发现法”,在摆事实、讲道理演讲一番后,让每个同学都单独回寝室一趟,希望钱能放回去。结果令人失望。于是,我和学生一起开主题班会,讲拿别人的东西如何如何不道德,讲受害人如何如何悲惨,讲“罪犯”的思想斗争、恐惧、内疚、悔恨,讲学生犯错误会给家长带来多大麻烦。班级里群情激昂,我以为班会很成功,谁知道第二天,也就是4月6日中午,卢阳就发现自己丢了200元钱。当时班里人心惶惶,同学们强烈要求我破案,我只好放下手头上的所有事情,展开调查,当天就与卢阳寝室的同学进行了单独谈话,并记了笔记。按照同学们的猜测,嫌疑人是小燕和亚楠。因为小燕曾经偷过别人的钱,有前科;亚楠在舞蹈课上曾经单独回过寝室,有作案时间。
但是,谈话结束后,我心中已经有数,觉得行窃者很可能是赵丽。
我开始和赵丽私下里交谈,将调查的情况讲给赵丽听,希望她能为自己解释一下。但是,她只是哭泣,无言以对。我转而希望家长来校协助调查,同时配合我的教育,但赵丽的父母说:“我们一去岂不表明就是赵丽偷了钱?”因此拒绝来校。赵丽上大学的姐姐还打电话问我:“如果不是赵丽偷了钱,谁来为她损失的名誉负责?这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我有点生气地说:“调查情况目前只有我和赵丽知道。我每次和赵丽谈心都找了很多幌子做掩饰,我没有说是赵丽偷了钱,只是说调查出来的情况对她很不利。我也怕冤枉了她,所以才请家长来参与调查,但你们现在拒绝前来。我调查了这么长时间,总得对全班同学有个交代,只好先把调查报告写出来。我不会妄下结论,所以没有人需要为你妹妹的名誉负责。但全班57名同学,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大家看了调查报告,都会判断出谁的嫌疑最大。”——我这是赤裸裸的威胁了。
4月10日,我将写好的调查报告和班主任意见拿给赵丽看,并说4月12号之前如果将100元钱(因考虑到偷卢阳的200元钱她可能已花了不少)放回原处或交给我,其他事一概不追究。否则调查报告一式两份,一份交给学校,一份在班里公布。
4月11日,我们班的韩楠(赵丽的亲戚)接到赵丽母亲的电话,让她借给赵丽100元钱。
4月11日晚自习前,卢阳发现自己的眼镜盒里放了200元钱。
以上是整个破案的经过,读者朋友若有兴趣,可以私下里找我要当时的调查报告,在此不做赘述。
其实,我的调查报告根本就不是给学校和广大学生看的,只是为攻破赵丽的心理防线而写。报告中没有写结论,但为了进一步有效地攻破她的心理防线,我还是将分析出来的作案经过讲给赵丽听。
作案经过是:4月3日,赵丽借李娜的20元钱已快花完,决定4月4日去借亲戚的钱。4月4日早上,她看到卢阳开箱拿钱,因为班里多起偷钱事件我都没有调查,所以当寝室里只剩下她一个人的时候就偷了卢阳的钱。粗心的卢阳竟一直没有发现。4月5日开的主题班会对赵丽触动很大,心中有愧的她晚上连做操都不能静下心来,跑回教室几欲哭泣。4月6日,她终于沉不住气,趁上舞蹈课同学们回寝室换鞋之机,将卢阳的床铺稍微动乱。注意:将钱从箱子里拿出来需要三四分钟,将床铺弄乱却只需两三秒,且很难被人发现。这样就让同学们误认为作案时间是在4月6日上午。这也是同学们一直没有怀疑她的原因之一。
赵丽对我的分析依然无言以对。
偷钱的人承受不住我施加给她的种种压力,钱终于还给了卢阳,同学们却不知道偷钱的人是谁。可以说既破了案又教育、保护了偷钱的人,这应该是一个圆满的结局。然而当时同学们对我不肯说出偷盗者是谁颇有微词,赵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我更是耿耿于怀。我当时不免有一种出力不讨好的感觉。
不过经历了这件事情,班里再也没有发生过偷盗现象。
可以说,在赵丽偷钱这一案件里,我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赵丽并不是有盗窃习惯的人,人品也不坏,若是我在班级第一次发生失窃案后,及时调查,她是不会伸出第三只手的。所以,班级因特殊氛围掀起的失窃案件,多是老师的责任。
4.品德型盗窃
这类学生价值观不正确,以占别人的便宜为乐,以不劳而获为本领。这种学生偷人钱物的一般特点是:有前科,屡教难改;羞耻感较少或很少;作案手段比较高明,有一些反侦察能力,不拿出证据死不承认。我也遇到过这样的学生。
有一年春天,我们班新转来一个女生——琴儿。从此,她们寝室里开始丢东西,电话卡、饭卡、面包、饼干,总是不翼而飞,因为丢的东西不太贵重,学生也就没有对我说。终于有一天,有名同学丢了50元钱,我得知后着手调查,疑点很快就集中在琴儿身上。但调查容易,让她承认可就难了。我们又没有当场捉住她,她要死不承认怎么办?逼急了,她如果寻死觅活怎么办?她不是一个单纯的女孩,不会轻易认输的。
于是,一场较量开始了。
还是以前的做法,我首先对学生强调必须为我们的单独谈话保密。那天下午,和琴儿谈过一次话后,我就不停地找别的学生谈话,有的已经谈了三四次了,外班有琴儿的好朋友,我也找她们谈,唯独不再找琴儿谈。琴儿看着身边的人走马灯似的被叫去,不知道我调查的进程,也不知道我都掌握了哪些证据,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万分焦急。也许,这种心灵的煎熬不该由一个花季少女去承受,然而,不让她心虚,她怎会承认?等到她实在坐卧不安时,我明白此时的她方寸已乱,才把她叫了过去。那时,和别的同学的谈话记录已写了四页,并且,我对她近期的行动、花销也了如指掌。简短的开场白后,我的目光里三分爱怜、七分严厉,问题如连珠炮似的提出来,不容她有思索的余地,例如:几点到几点你干了些什么?有谁可以作证?昨天你买了什么东西?花了多少钱?又买了什么?花了多少钱?你原先只有10元钱,现在却花了16元,这是怎么回事?等等。一旦她的回答和我掌握的材料有出入,我马上毫不客气地给予反驳。被我反驳了几次后,她的汗水就开始向下流。想一想,一个女孩,本来就心虚,哪里禁得住我这有备而来的质问?我的问题提得快,而且常常换一个说法重复提问,没一会儿,琴儿自己的回话就前后矛盾,在我毫不留情的反驳下,她不由地抽泣起来,我硬着心肠继续提问,她终于认识到,说谎话太累了,不如承认自己的偷盗行为轻松。于是,第一个回合,以我的胜利告终。
在这一回合中,我首先和同学们谈话,给琴儿施加心理压力。当琴儿方寸已乱后,我的提问其实没有什么杀伤力,最具杀伤力的是我对她谎言的反驳。她要遮掩自己的偷盗行为,就必须撒谎,而我不管她撒什么谎,都会迎头痛击,她终于受不了了,承认了。
既然琴儿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有改正的意愿,我便开始和风细雨地抚慰她,甚至表示愿意给她50元钱,让她还给失主。因为她偷盗的钱已经花了一部分,我不能逼着她再去偷钱还失主。然而她拒绝了我的帮助,表示自己犯的错误自己会想办法弥补。
我以为这一切都结束了。万万没料到,事情会再生枝节。当琴儿答应三天内将钱如数还给失主时,我也曾为她的单纯感动,以为自己对她的教育很成功,还给她写了一封信,告诉她老师非常爱她,依然把她当好孩子看待等等。她也给我回了信,说我是她遇到的最好的老师,并把自己的身世——她不是父母的亲生女儿,告诉了我。万万没有想到三天后,她说她将钱放到了失主的语文书里,失主却怎么找也没找到。我不得不展开第二次调查。失主没有找到钱,只有两种可能:琴儿根本就没有把钱放回去;琴儿将钱放回去后,又被人偷去了。但以我对全班同学的了解,第二种可能几乎可以推翻,特别是在我刚刚成功地破了一起盗窃案以后,任谁也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往枪口上撞。所以,这一次调查很顺利,结果不出我所料。于是,我把琴儿再次叫到了办公室。
我以最快的语速告诉她第二次的调查经过和结果,我甚至怀疑她是否听明白了我的话。但我想,她是被我的气势吓住了,三天前连珠炮似的提问还历历在目,这一次重犯错误,她从内心深处害怕我。我用犀利而真诚的眼神看着她,似乎能看透她的心,所以五分钟后她就开始流汗、流泪,表示愿意将钱真正还回去。
经历了一波三折的破案,我意识到要真正帮助琴儿改正错误,必须了解她的成长经历。她和前面的赵丽情况不同,她竟然能在我面前承认自己偷钱,却又在承认后不把钱还回去,这说明她并不认为盗窃有什么大不了,我若不继续帮助她,她说不定还会偷钱。
我和琴儿的家长联系上后,才知道她的成长经历。她是抱养的孩子,从小娇生惯养,在原先的学校因为偷盗而被开除(可见开除不是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好方法),才转到了我们班。得知她在新的环境里依然不思悔改后,她的养父伤心欲绝,私下里打了她一巴掌。从此,琴儿竟对养父怀恨在心,对家里打来的电话要么不接,要么一接就恶声恶气。于是,我给她写了一封长信——《你不能利用父母的爱伤害父母》,情深意切地谈到她的身世和父母对她的养育之恩。琴儿看了信后,在座位上哭了一上午,我没有劝她,也不让同学们劝她。不过从此以后,班里再也没发生过偷盗现象,琴儿的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五一”长假后,她的姑姑专程来校告诉我,琴儿在家里尊老爱幼,非常勤快。所以,我认为最有效的惩罚,是让她用心去认识自己的错误。
可以说,琴儿的盗窃是品德问题,教育这种学生比较困难。要注意,虽然他们的问题确实是品德问题,但是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能从品德入手。因为经验告诉我们,那样做不起作用。对付这种学生,应该从破案入手。偷东西的学生并不怕你给他扣帽子,不怕你大发脾气,甚至也不怕你请家长,他真正怕的只有一件事情——教师掌握实情和证据。所以,针对这种学生,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每次都被抓住,每次都不能得逞,每次都占不了便宜。次次失败,他才有希望接受教训,有所收敛。在这个基础上,才谈得上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二、破解之道
我当班主任以来,遇到的班级失窃案就这么多,如今认真思索,感悟到我之所以能成功破案,不外乎抓住了以下几点:
1.不要让自己的思路被学生的舆论误导
班里一旦发生盗窃案,学生必然互相猜忌。行窃者固然要隐藏自己,无辜者也急于证明自己的清白。如此便常有三五个朋友在私下里讨论、猜测,从而为老师破案设置下种种障碍。这时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清醒,不要让自己的思路跟着班级舆论走。
2.不要让学生摸清自己的想法和调查进程
班级盗窃案件发生后,无论老师心里多么没底,也要做出胸有成竹的模样。老师调查时应与广大学生单独谈话,这样便于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详。但不要让学生摸透我们的心思,不要让学生猜到我们怀疑的是谁,免得他们在课下乱说。行窃的学生一旦知道自己已经被多数学生怀疑,来一个死不认罪,甚至寻死觅活,老师便束手无策,陷入被动了。
3.不要让调查中的困难左右自己的情绪
老师在初步确定盗窃者后,教育过程才实施了三分之一。要让盗窃的学生承认错误、归还钱物、接受教训,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他们往往会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开脱。而作为班主任,即使掌握了如山铁证,只要学生自己不承认,便算不上调查和教育成功。这时候,老师万不可心急、气恼,因为师生双方情绪激动,对解决问题没有丝毫帮助。所以,调查后期,老师与嫌疑人谈话时,要沉住气,多提问、多观察、少下结论。嫌疑人的情绪、语言都可能成为证据,调查暂时没有进展也不要暴跳如雷,免得嫌疑人封闭自己。
4.不要让行窃者的泪水蒙住我们的双眼
班级发生盗窃案件,倘若行窃的是男生,泪水也许会少一些;倘若行窃的是女孩子,那滂沱的泪雨或许是委屈、悔恨、痛苦、无助,总之能把男教师的心哭化,把女教师的脸打湿。这时,教师要担负起破案和教育帮助的职责,万不可让学生的泪水蒙住自己的双眼。
5.不要忽视了盗窃动机和时间
盗窃案在班级里发生后,调查的重点是作案时间和作案动机(有盗窃癖的人除外)。如果能证明嫌疑人花费的钱超出了他应拥有的钱,就掌握了最重要的证据。如果嫌疑人没有盗窃时间和动机,我们所掌握的其他证据都不足信。
比如前文提到的两次虚假报案,我都是通过分析作案动机,让思路清晰起来的。紫砂泥一事中,是班干部们自己设置的情景教育,动机只是要给乱拿东西的学生一个教训,将“乱拿”上升到“盗窃”。老师若忽视了分析盗窃动机,调查下去,说不定会弄巧成拙,辜负了班干部们的一番好意。
6.不要轻易将调查的任务交给学校或执法部门
侦破班级盗窃案棘手之处在于:除非有目击证人,否则偷窃者不承认,谁也没办法。与学校或执法部门相比,班主任是学生最信赖的人,如果班主任的教育对嫌疑人无效,别人的教育效果也不会太好。所以,不要轻易将调查的任务交给学校或执法部门。
7.假戏做得越逼真越有效
赵丽偷盗案中,我曾写下5000多字的调查报告让赵丽看,声言如果她不在指定日期内把钱放回指定地点,我就将调查报告在班里公布。在这种情况下,她才将钱放到了指定地点。所以,这样的调查表面看起来波澜不惊,其实暗涛汹涌。总之,我们要把盗窃者不肯认错,执迷不悟,向假、恶、丑发展的道路全部堵死,让他们回头的道路,改过自新的道路,向真、善、美发展的道路全部畅通。
8.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
当我把自己对云儿(另一个失窃案例,此文没有叙述)盗窃破案的日记发到网上,曾有网友在我的博客里说:“初荷(我的网名)在班里破案,看得我出了一身冷汗。我出汗的原因并不是她破案的方式不对,而是她那么勇敢,丝毫没有考虑到自己会有什么麻烦。在不少学校,我都看到过这样的案例:一些不明事理、喜欢袒护自己子女的家长,一旦老师告诉他们自己的子女有偷窃的不良行为时,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帮助孩子改正错误,而是如何保护面子,如何推责……”其实,我在破案时一直都非常注重保护孩子,让家长感觉我不仅仅是在处理班级事务,还是在帮助孩子。这样目标一致,就避免了家长和老师产生矛盾。保护孩子,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保护自己。
9.孩子一时犯错,切忌一棍子打死
很多伟人、文学家在小时候也有偷盗的经历,但他们并没有走向犯罪的不归路,因为良知唤醒了他们。我相信良知的力量可以使一个人远离罪恶。学生犯错多是一念之差,留一个改过的机会给孩子,实际上就是给社会留一份安宁,给家庭留一份稳定,为将来留一份希望和光明。
10.破案需要一定的天分
教师破案比警察难度更大,因为教师不是警察,学生是未成年人;警察以破案为目的,而教师以育人为目的。我在此特别提示:教师朋友们轻易不要去破案,免得引祸上身。同时,教师要想成功破案,平时的师生关系要和谐,和学生交流时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也很重要。一个举动,有可能就让学生承认了;但又一个眼神,可能就让学生封闭自我了。
您的朋友 李迪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