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一天,体育老师告诉我,我班上一个孩子上体育课时躲在教室里玩。我找到这个孩子,问明情况后,罚他绕操场跑了两圈,大概600米。这一“罚”却“罚”出了麻烦,孩子回家后对家长说,我体罚他。家长便写信给校长,说我要他的孩子顶着烈日,在操场上跑圈,要求学校妥善处理,如果处理不好,他就向教育局反映……
学校接到家长的投诉信后,找我谈话,要求我向家长解释清楚,让家长满意,千万不能把“体罚事件”反映到市教育局,闹得满城风雨,影响学校在家长心目中和社会上的形象……
我晕了,罚这个孩子跑两圈并不过分,谈不上体罚或变相体罚。因为上体育课时,每个学生都绕操场跑了三圈。
我对这个家长很了解,他特别相信自己的孩子,我现在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找他理论,会闹得沸沸扬扬,得不偿失。
为了息事宁人,我打算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咽。但一味迁就家长,没错认错,会“宠”坏家长,反而不利于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您在工作中是否也遇到过不配合的家长?对此,您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邵老师
邵老师:
您好!
我非常理解您的心情,也很同情您的遭遇。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家长的密切配合。然而,由于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理念上与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不尽相同,就难免在处理学生、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等问题上产生分歧和偏差,出现不配合的现象。这让很多老师百思不得其解: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方面,本应该是同盟军,是合作者,但事实上很多家长却不肯配合老师,为什么呢?
认真思索不难发现,老师和家长在孩子成长的长期目标(希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上一致,短期目标却有很大区别。比如,班主任在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想的往往是“解决问题”;而家长面对孩子错误的时候,想到的首先是“保护自尊”。很多时候,家长感觉老师指出孩子的不足之处,似乎有损自己和孩子的尊严。家长误认为老师在指出孩子的错误时,否定的不是孩子的某一行为,而是孩子本人,甚至是自己的家庭教育,这就让家长从内心深处感到不乐意。
明白了家长为什么不乐意配合,我们才好实施相应的对策。
一、用事实说服家长
因为孩子上体育课不跑步而惩罚他跑两圈,按说真不算体罚,但是这个家长一口咬定是体罚,学校领导又想息事宁人。这时,最好的做法是用事实说话。
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她在上舞蹈课的时候,大腿内侧肌肉不小心被拉伤,家长也是不依不饶,说老师没有保护好孩子。于是,我就和舞蹈老师商量,邀请家长们来观摩舞蹈课。家长看到老师一个个悉心地辅导学生,又蹦又跳又讲解,没一刻休息。孩子们开跨的时候,的确很疼,但疼过后就会有进步,家长纷纷表示当老师真不容易。这个家长临走的时候,我去送她,并说:“如果老师有什么事情没有做好,请您及时指出,我们会努力让您满意。”这个家长连连说:“没什么意见,你们老师做得很好。”
我和她都心知肚明,但都没有捅破这张纸。分别时,我主动伸出手,我们握手言和了。
所以,对不讲理的家长,解释说明费尽口舌,还可能越说越说不清楚。我们可以不跟她讲理,请她来看看我们是怎么教学的,用事实说话,用事实说服她。
二、耐心倾听,先疏后导
那天,我一进办公室,就发现二班小倩的家长坐在一个老师的办公桌前,一边喝水,一边发脾气,只要哪一个老师说她的孩子不好,她就会和这个老师大吵一场。我坐在旁边,听了一会,又找班主任了解了一下,知道了事情的大概原委。
原来小倩上体育课打球时被凌敏撞了,两个人发生了冲突。事后小倩找外面的一个朋友教训了凌敏,凌敏不服气,也找了几个同学来警告小倩,结果小倩害怕,就告诉了家长,说自己被人欺负了。家长很生气,就找到班主任,要求处理凌敏,并且批评班主任工作做得不好,让她的孩子受到威胁。班主任把有关情况做了解释,对小倩也提出了一些批评。岂料这个家长一听老师说她的孩子不好,就与班主任大吵起来。别的老师忍不住过来劝她,但只要哪一个老师说她的孩子不好,或者让她注意态度,她就和哪一个老师吵。
我请家长到我的办公室去,为她倒了一杯水,让她慢慢说。在她说的过程中,我除了偶尔询问,只是倾听,不做任何的评价,更不做反驳。原来,这个家长在年轻的时候就出去打拼,和丈夫创下了不小的产业,但后来因为丈夫感情出轨,两人离婚,她带着孩子回到老家,经过几年的打拼,又做出了一番事业。她爱孩子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孩子有求必应。我发现,只要别人夸她的女儿,她就很开心,别人说她女儿不好,她就不高兴。
叙述完毕,她的情绪已经平静下来(有时候人需要的就是倾听)。我首先肯定她能力强,也很爱孩子,同时希望她能够认真分析一下事情的原委,找到解决方法,而这个方法一定要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有好处。家长一听对孩子的发展有好处,频频点头。我说:“这件事其实很简单,凌敏不小心撞了小倩,小倩气愤不过就找人打了凌敏。注意啊!凌敏不过是扬言要教训小倩,您就这么不依不饶。现在,是小倩打了人啊!咱们再不息事宁人,凌敏真的找人打小倩,可怎么办?”
看到我耐心地听她叙述,听到我赞扬她的事业心和对女儿的付出,她消除了抵触情绪,还主动说了小倩平时的一些问题,和我一起探讨孩子的教育方法。最后她十分高兴地离开学校,说以后还会向我请教孩子的教育问题。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遇到这类情绪激动又比较护短的家长,要先平抚情绪,给他们倾诉的机会,让他们先把不满宣泄出去,再评判对错。我们只要认真倾听,并且不断点头即可,万万不可和他们针锋相对。须知,我们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而不要急于分清谁对谁错,这类事情,本就分不清对错。
三、以退为进,托物言情
班里的小涛因为发泄情绪打碎了教室门上的玻璃。让人气愤的是,在多人指证的情况下,他竟然拒不承认玻璃是他打碎的。更加让人气愤的是,在课外活动时间他又搬来了援兵,把他的奶奶领到了我的办公室。奶奶听信孙子的话,坐在我的对面,替孙子百般辩解。
话已经谈不下去了,场面有点僵。我一边拿起剪刀开始修剪办公桌上吊兰的枯枝败叶,一边问:“阿姨您养花吗?”小涛的奶奶一愣,说:“我家也有几盆花。”我说:“要想养好花,不但要及时地给它松土、浇水,还要及时地给它除草、剪枝。其实养孩子和养花是一个道理,当发现孩子身上有了坏习惯时,我们在关心他的同时,还要及时地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否则小毛病也会铸成大错误。这次打碎玻璃这件事情,也不是什么大错误,一块玻璃没多少钱,我出了,不用孩子赔了。如果冤枉了孩子,还请您和孩子原谅。”
第二天,奶奶让孩子给我带来了10元钱和孩子的认错书。奶奶在孩子的认错书上加了一句话:“养孩子好比养花,有了毛病要及时根治。希望老师对孩子严格管理、严格要求。”
一盆柔弱的吊兰,在关键时刻控制住了我的情绪,帮了我的大忙。和家长交往时,这样以退为进的做法,很值得借鉴。
四、积极关注,激发家长向上向善的合作心
积极关注,就是关注家长好的一面,忽视或漠视他们不好的一面,这样他们才可能和我们积极配合。当班主任时间长了,各种各样不配合的家长也见多了。比如,有时候孩子在学校打了别人,我们通知家长来学校一趟,家长说:“她打别人了?你再让别人打她就行了,我没时间去学校。”有的会说:“老师你不要动不动就给我打电话,我把孩子交给你,就是让你教育他的。”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教育孩子,需要从教育家长开始。
2011年,我带的班级里有一个问题学生小涛,爱抽烟、喝酒、打架、上网,学校依据有关规定令其回家反省过几次。新学期开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又跟别人打架了。我为了给他留面子答应他的请求,没有告诉他的父母,而是借机与他进行了一次长谈,同时更加关注他。
然而,不久他又一次翻墙通宵上网,第二天让同桌捎假,说是腰部疼痛,就溜回家去了。我拨通了他家的电话,他的父亲一接电话,听说我是小涛的班主任,便不耐烦地嚷道:“怎么了?又要他回家反省?你怎么动不动就把学生往家赶,学校是干什么的?”一通抱怨之后,不等我回话,电话就挂断了。
我心里顿觉异常委屈和怨愤。我只是想向家长了解一下小涛是不是在家,并同家长商讨一下如何携起手来更加有效地教育好孩子。没想到,反而遭到如此无礼的奚落。
冷静下来,我编了一条很长的短信,充分肯定了小涛的种种优点,分析和设想了他的发展前途,也实事求是地列举了他的一些不良表现,陈述了我如何对孩子苦口婆心地进行教诲,如何给予其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同时,也表达了我对家长难以管教孩子的理解。反复看几遍后,我把短信发了过去。
当天午饭后,我就接到了小涛父亲打来的电话:
“李老师,我知道您为孩子操了很多心,我太对不住您了。今天中午,孩子一边哭一边对我说,您是一个好老师,对他的教育很耐心,对他的照顾很周到。我这个人是大老粗,对教育孩子真是什么都不懂。今天下午我就让孩子去上课。老师,您一定要原谅我,上午的事,您千万不要说出去,让人家笑话,遇上俺这样的人,遇上俺那样的孩子,让您操心了!”
从那以后,小涛的父亲与以前判若两人,每隔一段时间都会主动打电话,问问孩子在校的表现情况;而小涛也变得比以前好多了。
其实,家长的不合作态度,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产生了“抗阻”。
抗阻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三个:首先是因为成长必然带来某种痛苦(家长要承认自己教育失败,是一种痛苦);其次是因为行为的失调是机能性的;再次是家长可能带有某种反抗教师的动机。比如,孩子有偷盗行为,老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成功破案,孩子也承认了,但当老师将此事告诉家长后,家长矢口否认,第二天孩子也不承认了。于是班主任感觉家长不配合,很生气。其实,老师和家长的分歧在于:老师想的是破案,是解决问题,是给全班学生一个公道、警示;而家长想的是孩子作为鲜活的个体,要保护孩子的面子乃至心灵。这时候,家长的不配合就是可以理解的,家长宁肯自己关起门来教训孩子,也不肯让孩子在班里承认错误——这就是反抗教师的动机。而教育的智慧,就在于班主任如何能在保护个体的同时,让这一事件成为全班同学的教育契机,并让家长成为自己的同盟军。
所以,如何才能让家长和老师进行有效的配合?关键在于老师的举措究竟是在“帮”学生,还是在“管”学生。只要我们能让家长明白老师确实是在“帮”学生,一切误会都可以消除。
班主任遇到不配合的家长,可以运用以柔克刚的策略,时刻不要忘记,我们的目的是陪伴学生成长,而不是逞一时口舌之快,宣泄自己的情绪。
以上建议,供您参考!
您的朋友 李迪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