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情绪控制-做与众不同的你——心理学教你如何驾驭嫉妒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嫉妒的源头是一个人的优越感被冒犯,感到了他人对自己地位的威胁。试问,谁又能比任何人都优越呢?与其追求虚幻的优越感,不如做与众不同的自己。

    洋人的嫉妒——奥赛罗

    《奥赛罗》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主要强调了人的嫉妒,正是因为这种嫉妒的存在,才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

    主人公奥赛罗是威尼斯公国的第一猛将,深受元老的女儿苔丝狄蒙娜的爱慕,后来两人相恋。但是由于奥赛罗是摩尔人,又年长苔丝狄蒙娜许多岁,所以两人的婚事并不被看好。

    而奥赛罗的手下旗官伊阿古十分嫉妒奥赛罗,因为奥赛罗出身不高,但是却因屡立战功而得到重用,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被嫉妒之火焚身的伊阿古就想出了一条诡计来破坏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之间的感情。

    伊阿古向苔丝狄蒙娜的父亲告密,果然元老在听到这个消息后很生气,不仅强烈反对这门婚事,而且认为奥赛罗是一个道德败坏之人。这一切都在伊阿古的预料之中。

    但是,苔丝狄蒙娜的反应却大大超出了伊阿古的预料,她坚持自己的爱情,最终和父亲决裂了,并义无反顾地嫁给了奥赛罗。这样伊阿古的阴谋就被粉碎了。但是,伊阿古的嫉妒心并没有随着阴谋的失败而消失,反而愈演愈烈,直到导致最后悲剧的发生。

    奥赛罗的另一名手下卡西欧由于在作战中立下了战功,所以被奥赛罗提升为副官,这引起了伊阿古对卡西欧的嫉妒。后来伊阿古策划了一场更大的阴谋,这是一个一箭双雕的阴谋,不仅使卡西欧降职,而且还害死了奥赛罗。

    在庆祝宴席上,伊阿古故意灌醉了卡西欧,挑唆卡西欧与另一个人发生争执,并动手打架。因为这个原因,奥赛罗降了卡西欧副官的职位。这让刚刚成为副官的卡西欧很不甘心,后来在伊阿古的建议下,卡西欧决定向苔丝狄蒙娜求情,希望苔丝狄蒙娜可以帮助自己说服奥赛罗。善良的苔丝狄蒙娜自然同意了卡西欧的请求。但这正是伊阿古阴谋的开始。

    后来,伊阿古向奥赛罗告密说,苔丝狄蒙娜与卡西欧有不同寻常的关系,并说正是因为这种不同寻常的关系,苔丝狄蒙娜将会为卡西欧求情。奥赛罗在听到伊阿古的话后很怀疑,但是正在这时,苔丝狄蒙娜来了,恰恰是来为卡西欧求情的。

    虽然奥赛罗被认为是威尼斯公国的第一猛将,而且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和官职,但是他在妻子面前却是自卑的,因为他的出身是摩尔人。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苔丝狄蒙娜的父亲才没有同意他们的婚事。

    所以这个时候,奥赛罗开始相信伊阿古所说的可能是真的。虽然卡西欧现在的官职没有自己高,但毕竟他的出身不错。总的来说,卡西欧与苔丝狄蒙娜很般配。

    在机缘巧合下,伊阿古得到了苔丝狄蒙娜的手绢,这块手绢是奥赛罗送给苔丝狄蒙娜的。后来伊阿古把这块手绢交给了奥赛罗,并告诉奥赛罗这块手绢就是苔丝狄蒙娜送给卡西欧的定情之物。这让奥赛罗更加愤怒。

    后来奥赛罗接到命令,要到威尼斯任命,必须离开塞浦路斯,而卡西欧则留在塞浦路斯接任总督的职位。这时奥赛罗观察到妻子的表情十分悲伤,很不情愿,就以为苔丝狄蒙娜的悲伤是因为要离开卡西欧了,于是奥赛罗更加愤怒。实际上,苔丝狄蒙娜是为她与奥赛罗关系的紧张而悲伤。

    盛怒之下的奥赛罗跟随苔丝狄蒙娜来到了卧室,并开始斥责妻子的不忠行为,并且不听苔丝狄蒙娜的解释,最后掐死了妻子。后来知道真相的奥赛罗十分悔恨,就自杀了。

    嫉妒之心虽然并不光彩,但是却是人之常情。人之所以会有嫉妒,是因为比较。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往往会不自觉地进行对比,如果这种对比的结果是自己占优势,即自己的才能、地位、名声或是境遇等等明显优于对方,那么就会产生一种优越感,这种感觉是美好的。

    但是如果恰恰相反,也就是说自己的才能、地位、名声或是境遇远远不如对方,那么就会产生一种不好的感觉,这种感觉是难受的。

    嫉妒的出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过程。首先,因为对比你发现自己不如别人,于是你就产生一种沮丧和失望的感觉,这种失望是对自身的失望,伴随而来的还有压力。

    其次,这种压力会让人产生一种自卑感,会让人感到羞愧。在莎士比亚的作品《奥赛罗》中,许多人都认为伊阿古是嫉妒的化身。

    事实上,奥赛罗也有嫉妒,他嫉妒的对象就是卡西欧。经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奥赛罗在许多方面都优于卡西欧,根本没有嫉妒卡西欧的必要。

    但是,卡西欧身上有一点是奥赛罗比不上的,那就是出身。奥赛罗总是会为自己的出身而感到自卑,正是因为这种自卑,奥赛罗才嫉妒卡西欧,也正是因为这种嫉妒让奥赛罗丧失了基本的理智。

    最后,这种对比而来的自卑感就会随着时间而发展成为一种不满的情绪,而这种不满的情绪其实就是憎恨的前身。这种憎恨的心理并不好受,所以嫉妒之人需要一个发泄的突破口,而这个发泄的途径往往就是行为。于是嫉妒的情绪开始演变成一种发泄行为,这种发泄行为往往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就像《奥赛罗》中的伊阿古一样,起初他也只是有这种嫉妒的心理而已,后来愈发不满乃至憎恨,于是他就开始策划阴谋。其实伊阿古策划阴谋就是一种发泄行为。总的来说,嫉妒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复杂的心理状态常常来源于对比。

    国人的嫉妒——庞涓

    庞涓与孙膑同是鬼谷子的弟子,并在一起学习多年,两人的感情也很好,还曾结拜为异姓兄弟,因为孙膑比庞涓年长,所以孙膑为兄长。

    后来,在深山中学习的庞涓听说魏国国君招贤纳士,就决定下山。

    但是孙膑认为自己还需要学习,于是就没有随同庞涓一起下山。

    不过,庞涓在临行之前曾经做过承诺,如果有朝一日自己得到了魏国国君的重用,一定回来迎接孙膑,兄弟二人一起建功立业。

    鬼谷子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十分神奇的人物,很少有人见过他的真实面目,但是从鬼谷子那里出来的弟子,一个个都十分出色。

    庞涓既然是鬼谷子的弟子,自然也差不到哪里去。

    庞涓在拜见魏王时,魏王问他治国安邦和率兵打仗方面的问题,庞涓不仅对答如流,而且还向魏王做出承诺,如果魏王重用他为统帅,那么魏国的军队在他的统领之下一定所向披靡。到时候魏国一定会成为一个军事强国,成为战国七雄的首领,最后一定能实现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宏愿。

    庞涓的话让魏王很动心,因为对于战国七雄来说,谁都想兼并其他六国,成为统一天下的主人。这是每一个国君的梦想,魏王自然也不例外。

    庞涓不仅得到了魏王的信任,还掌握了魏国的兵权。庞涓也的确是一个有才能的人,虽然还没有实现统一天下的承诺,但是因为他的统率已经大大提高了魏国在战国七雄中的地位。在庞涓的统率下,魏国军队吞并了许多周边的小诸侯国。

    宋、鲁、卫、郑这些较小的诸侯国看到魏国的强大后就纷纷前来祝贺,这极大地满足了魏王的虚荣心,也大大提高了庞涓在魏王心目中和在魏国的地位。

    后来在庞涓的率领下,魏国打败了齐国的军队,这不仅让魏国军队士气大增,庞涓也因此得到了上至魏王,下至黎民百姓的尊重。

    这让庞涓变得越来越自大。

    相对于庞涓的风光无限,孙膑依然默默无闻地跟随鬼谷子学习兵法。后来,在另一个人的推荐下,魏王派人请孙膑出山。而孙膑在鬼谷子的劝说下便决定出山。

    孙膑下山后和庞涓住在一起,虽然庞涓表面上对孙膑很好,但是内心并不欢迎孙膑。因为庞涓知道,孙膑的才能高于自己,如果孙膑得到了魏王的重用,那么自己在魏国的地位势必要下降。就这样,嫉妒的种子在庞涓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了。

    因为孙膑是齐国人,而齐国和魏国是敌对国。所以,庞涓就设计让魏王相信了孙膑其实是齐国派来的间谍。于是因为私通敌国的罪名,孙膑被剜掉了两个膝盖骨,落下了终身残疾。脸上还刻上了“私通敌国”四个字。

    一次偶然的机会,孙膑得知陷害他的人是庞涓。为了避免惹来杀身之祸,他就开始装疯。孙膑的遭遇被传到了齐国,齐国的大将田忌早就听说过孙膑的大名,于是就向齐威王禀报,请求救出孙膑,让孙膑为齐国效力。

    后来孙膑被成功救出,并成为了齐国的军师。在齐国和魏国的交战中,孙膑发挥了他那高超的军事谋略,成功击败了魏国的军队,让齐国一洗之前战败的耻辱,而庞涓也在那场战役中死亡,孙膑成功报仇。

    当一个人看到周围的人比自己优越时,就会有一种心理上的缺失感,并产生一种羡慕的心理,自己也想拥有对方所拥有的东西。

    这种想法虽然是嫉妒的前身,但却是正常的,是自然而然就会发生的。谁也无法避免,也用不着避免,因为这并不是嫉妒,只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

    人是一种群居动物,生活在社会中自然要与周围的人交往。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会把对方当成一面镜子,一面与自己对比的镜子。这种对比的行为会带来一定的心理影响,这是谁都无法回避的。

    所以当出现嫉妒心理的时候,不要觉得见不得人或是极力掩饰,因为这样或许会带来相反的效果。有些东西你越想压抑,反而会愈演愈烈。换句话说,就是停止与嫉妒做斗争。既然嫉妒是一种自然的现象,也就是属于人的本能之一,和本能进行战斗并不是一种聪明的做法,因为人们往往很容易在本能面前败下阵来。

    人的本能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所以我们需要正视自己的嫉妒。

    很多人认为嫉妒是一种很不光彩的情绪,所以人们在面对嫉妒时,总是压抑或躲避,这样只会让这种正常的情绪扭曲,扭曲的结果就是行为发泄,而不理智的行为发泄往往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人是一种趋利避害的动物,有人认为正是这种趋利避害的本能说明了人的本性,人从骨子里就是自私的。且不管这种看法到底是否正确,如果按照这个理论,人只会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那么嫉妒呢?嫉妒的情绪会给人带来有利的后果吗?

    庞涓的军事才能不及孙膑,所以很嫉妒孙膑,于是就设计陷害孙膑。但是这样一来他得到了什么?保住了自己在魏国的至高地位吗?刚开始好像是这样的,但是最后却落得一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庞涓的嫉妒不仅伤害了孙膑,让一个健全的人变成了一个残疾人,同时也给自己惹来了杀身之祸。

    所以从庞涓的人生经历来看,嫉妒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情绪。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摆脱不了嫉妒的困扰。因为嫉妒情绪从一个人幼儿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了。只是因为那个时候年龄还很小,认知也很浅,根本不知道那种情绪其实就是嫉妒。

    被冒犯的优越感——嫉妒的源头

    幼儿不喜欢听自己的父母夸奖别的小朋友,尤其不喜欢父母把自己和其他比自己优秀的小朋友进行对比。但是大多数父母都乐于这样做,并认为这样有利于激励孩子。

    我们也都有这样的经历:别人家的孩子不仅从小很懂事,而且学习成绩很优秀。总的来说,在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处处都比自己优秀,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的存在。许多孩子都认为别人家的孩子很讨厌,其实就是一种对比产生的嫉妒心理在作怪。

    这种嫉妒的心理其实很微妙,有时候还会有一种不允许父母说别人家的孩子好的心理,因为这样就等同于说自己不如别人,不仅会产生一种挫败感,而且还会有憎恨的心理。我们往往希望别人不如自己,因为这样不仅满足了自己的自尊心,还会有一种优越的美好感觉,人人都喜欢这种感觉。这就是嫉妒心理产生的根源。

    有的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十分注重对孩子的鼓励,而这种鼓励往往能增加孩子的自信心,从而让孩子变得更优秀。但是,这种赞扬也应该有一个尺度。

    对一个小孩子来说,他对周围的一切认识都是空白的,也就是说小孩子根本没有评价的标准,他在做一些事情时并不知道这种行为到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没有所谓的是非观念。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为了更好地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中,小孩子也开始培养自己的是非观念。但是,这种是非观念的形成往往来自外界的肯定或是否定。

    如果一个小孩子的行为得到了父母或是其他人的赞扬,他就会认为这是对的;如果被父母或是周围人批评,他就会认为是错误的。

    人的是非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

    如果父母过度赞扬孩子,久而久之他就会产生这样一种认知,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可是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所以当一个十分骄傲的人遇到比自己优秀的人时,他就会受不了,而嫉妒的情绪也会因此来得更强烈。所以,赞扬也应该有一个尺度。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周瑜都是难得的人才,两人不仅长相俊美,而且都很有谋略。另外,两人的社会地位也差不多在同一个层次上。诸葛亮受到刘备的器重,周瑜是孙权的心腹。但是周瑜却有这样一种心理:“既生瑜,何生亮!”这句话也成为了周瑜的临终遗言。

    或许周瑜与诸葛亮之间早就对对方的大名有所耳闻,只是未曾见面而已。后来由于曹操的率军南下,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共同御敌。因为曹操的实力太强大了,如果刘备和孙权不联合起来,这两支力量极有可能会被曹军逐一消灭。

    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诸葛亮和周瑜见面了。这个时候,蜀国和吴国是联盟国,按理说诸葛亮和周瑜的关系应该会很好。但是由于周瑜的气量比较狭小,所以总是处处刁难诸葛亮。

    草船借箭就是诸葛亮想出来的保护自己的计谋。两军开战,除了人数和谋略战术之外,武器也很重要。在那个冷兵器时代,箭就是一件必不可少的武器。

    由于刘备和孙权两国国力较弱,所以在两军交战后没多久,箭的供应就开始紧张,这是孙刘联军共同面临的难题。而周瑜因为嫉妒诸葛亮,就在一个公开场合逼迫诸葛亮答应十天之内交出二十万支箭。很明显,周瑜在刁难诸葛亮。因为按照正常的程序,就算工匠们的速度再快,十天造出二十万支箭也是天方夜谭,根本不可能实现。

    诸葛亮其实早就看穿了周瑜的心思,于是决定将计就计,不仅满口答应这个无理的要求,还立下了军令状。周瑜本来只是想让诸葛亮答应,然后诸葛亮无法实现,于是就成为了一个失信之人,这样也就会留下话柄。但是没想到诸葛亮不仅答应了,还立下了铁证一般的军令状。

    这样一来,这件事情就变得严肃多了,因为军令状可不是白立的,是需要承担后果的,军中无戏言。鲁肃是一个厚道之人,还劝诫诸葛亮不要立军令状,以免惹来不必要的祸端。可是鲁肃和周瑜都不知道,诸葛亮之所以这么胸有成竹,完全是有备而来。

    后来诸葛亮利用有利的天气,在一个布满大雾的夜晚,派了几百艘船去“偷袭”曹军,事实上船上根本没有士兵,只是一些草人。

    因为有雾,曹军不知道实情,误以为敌军来袭,于是就开始射箭。

    这样一来,那些箭都射在了草人身上。

    天亮之后,曹军才看清楚敌军船只上原来都是一些草人,但是为时已晚,因为诸葛亮的任务完成了。回去之后,经过清点发现,已经远远超过了二十万支箭。

    尽管如此,周瑜对诸葛亮的嫉妒并没有消除。后来赤壁之战结束后,刘备和孙权之间关系破裂,相互进攻,在这些战争中诸葛亮处处高于周瑜。最后周瑜竟给气死了,在死前说了那样一句流传千古的遗言。

    当然这只是小说《三国演义》中周瑜的形象,事实上周瑜并不是这样一个气量狭小之人,不然苏东坡也不会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这样赞扬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但是从小说中周瑜和诸葛亮之间的宿怨里,我们可以发现,如果一个人总是生活在赞扬营造的优越感之中,就很容易嫉妒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

    周瑜在东吴有着很高的地位,不仅人长得俊美,多才多艺,而且娶了一个漂亮老婆,还得到了君王孙权的重用。周瑜可以说是一个让很多人都羡慕的人,但是他遇到了诸葛亮这个“多智而近乎妖”的军师,他很难接受这个事实,所以很嫉妒诸葛亮。

    这就好像一个人的免疫力一样,如果一个人偶尔生生小病,反而能够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水平。相反,如果一个人平时不得病,他的免疫力就得不到提高,反而容易得大病。一直被赞扬声包围,内心充满了优越感的人,一旦遇到比自己更出色的人,嫉妒心就会恶性膨胀。

    所以,父母在教育小孩子的时候,应该认识到,不论是赞扬还是惩罚都应该保持一个度。不要培养孩子不切实际的优越感,降低他的耐挫力,将来成为嫉妒的牺牲品。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需要正视嫉妒的心理,因为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只有正视嫉妒了,才有控制它的可能。最重要的是,不要一直沉浸在对别人的优越感之中,应不断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先苦后甜——嫉妒与幸灾乐祸

    古罗马作家奥维德的《变形记》中,有一个名叫因维迪亚的女人,她简直就是“嫉妒”的化身。因维迪亚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快乐,她从来没有真正体验过愉悦的感觉。她每天都生活在忧虑之中,吃不好、睡不好。

    因维迪亚在看到周围的人取得成功或是幸福的时候,就会感到非常生气。当然,因维迪亚也有快乐的时候,但是她的这种快乐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只有看到周围的人遭遇不幸,她才会变得十分快乐。

    从因维迪亚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因维迪亚除了嫉妒之外,还有另一种阴暗的情绪。因为她只要一看到他人遭遇不幸,就会感到快乐,这是很典型的幸灾乐祸的表现。

    幸灾乐祸与嫉妒就好像一对孪生子一样,如影随形。通常来说,一个人越是嫉妒另一个人,当别人遭遇到不幸的时候,他的快乐感就会越强烈。或许也可以这样说,幸灾乐祸是嫉妒的副产品,就是因为有嫉妒的存在,才会有幸灾乐祸的心理。但是幸灾乐祸与嫉妒还是不同的,因为人不会因为嫉妒而快乐,却能在幸灾乐祸中感到愉悦。

    但丁在其作品《神曲》中提出了人类的七宗罪——贪食、贪婪、懒惰、好色、傲慢、嫉妒和愤怒。虽然贪食、贪婪、懒惰、好色、傲慢均不可取,但却在某种程度上能给行为人带来愉悦的感受和心理上的满足。

    而嫉妒是一个既不会给人带来愉悦感受,也无法让人获得满足,还会给自身带来伤害的一种情绪。但是,似乎所有的人都无法真正摆脱嫉妒的阴影。那么,人们到底为什么会产生嫉妒之心呢?日本的研究人员就专门为研究嫉妒的产生做了一个实验。

    研究人员找来了十九名志愿参加实验的大学生,并让这些大学生读一些故事,然后再用功能磁共振成像观察这些大学生脑部的血液变化。

    在实验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告诉这些大学生:“假设你们自己就是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物。当你们读完这个故事之后,我会向你们提出一些问题,你们只需要诚实回答就可以了。”

    在这个故事中,除了主人公之外还有另外三个主要人物,代号分别为A、B、C。

    人物A与主人公性别相同,人生目标和道路也很相似。不同的是,主人公只是一个普通人,而人物A是一个学习成绩优秀和家境富裕的人,而且还很受异性的欢迎。总的来说,人物A是一个比主人公要优秀的人,而且异性都很喜欢A。

    人物B与主人公性别不同,但与人物A一样是一个学习成绩优秀和家境富裕的人,而且也很受周围人的喜爱,特别是异性的欢迎。总的来说,人物B也是一个比主人公优秀的人,而且和人物A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不同的是,人物B与主人公的人生道路和目标不同,而且两个人之间基本没什么联系。

    人物C和主人公一样都是一个普通人,学习成绩一般,家庭环境也一般。而且这个人与主人公之间不仅性别不同,人生道路和目标也不一样,两人之间基本没有什么联系。

    当这十九名大学生读完这个故事之后,实验人员就让这些大学生回答他们对这三个人物的嫉妒程度。实验结果显示,他们对人物A、B、C的嫉妒程度呈逐渐递减的状态。

    研究人员还观察到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结果显示:当人物A出场的时候,主人公的大脑前扣带回皮层会表现得十分活跃。人物B和C出场时,主人公的大脑前扣带回皮层表现得就没有那么活跃。

    总的说来,功能磁共振成像所显示的大脑前扣带回皮层的活跃程度与主人公对这三个人物的嫉妒程度相一致,都是呈逐渐递减的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大脑中的前扣带回皮层是处理身体疼痛的部位。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感觉到疼痛的时候,大脑的前扣带回皮层才会表现得活跃。这说明,嫉妒的确是一种令人痛苦的情绪。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懒人嫉妒懒人。”他的这句话正好印证了这个实验的结果:人们往往会嫉妒那些与自己在年龄、性别、人生经历、道路、目标等方面相似,但是在其他方面比自己优秀的人。

    罗素曾经说过:“如果你渴望得到至高的荣誉,你可能会嫉妒拿破仑,拿破仑会嫉妒恺撒,而恺撒会嫉妒亚历山大。至于亚历山大,我想他可能会嫉妒那个根本不存在的海格力斯。”或许罗素这样说只是为了表达,嫉妒是人人都会有的一种情绪,即使是那些我们眼中的伟人也摆脱不了。其实,嫉妒情绪并非人类特有,有些动物也会有嫉妒的情绪,特别是那些较高级的动物。

    猴子是一种聪明的动物,嫉妒也常常发生在它们之间。有人专门拿猴子做过实验。实验人员给了一只猴子一根黄瓜,但是却给了另一只猴子一串葡萄。结果,实验人员就发现,那只拿到黄瓜的猴子的情绪明显发生了变化,它很不高兴,而且还用一种类似于嫉妒的哀怨眼神看着那只得到了一串葡萄的猴子。

    这个实验结果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很显然对猴子来说葡萄比黄瓜更受欢迎;二是,猴子和人一样都有嫉妒的情绪。

    但是罗素表达的意思与日本人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并不一样。因为根据他们的实验结果,人们往往会对那些与自己有联系,但是却比自己优秀的人产生嫉妒。于是一个追求至高荣誉的人不会去嫉妒拿破仑,拿破仑不会嫉妒恺撒,恺撒也不会嫉妒亚历山大,亚历山大更不会嫉妒那个根本不存在的海格力斯。因为海格力斯与亚历山大之间根本没有什么联系。

    既然不存在联系,那也就不存在所谓的竞争,自然也不会形成嫉妒。相反,拿破仑或许会崇拜和羡慕恺撒,因为恺撒对他来说应该是一个榜样的形象,是一个值得学习的英雄人物。

    除此之外,日本研究人员还专门进行了一个有关幸灾乐祸的实验。依然还是读故事的形式,而且这个故事还是前面那个故事的续集。也就是说,在接下来的故事中,人物A、B、C分别遭遇了不幸。

    然后这些大学生需要告诉实验人员,他们的感受如何。

    实验结果表明,这十九个大学生幸灾乐祸的程度也和嫉妒一样出现了逐渐递减的趋势。

    实验人员还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观察到,当人物A遭遇了不幸的时候,大学生大脑的复测纹状体表现得十分活跃。人大脑中的腹侧纹状体是一个负责快乐情绪的区域,例如,当一个人获得金钱回报或是社会的认可时,腹侧纹状体就会表现得十分活跃。这个实验结果足以说明,幸灾乐祸与嫉妒的联系十分密切,而且嫉妒所带来的痛苦越强烈,幸灾乐祸所带来的快乐也就会越强烈。

    妒火中烧向何处——如何驾驭嫉妒

    在古希腊神话中,赫拉是宙斯的妻子。赫拉是一个十分美丽的女神,而且性情高傲。在赫拉成为宙斯的妻子以前,宙斯已有六任妻子,但是风流成性的宙斯还是被赫拉的美貌所吸引,并想尽办法追求赫拉。

    赫拉与宙斯是姐弟关系,在我们看来,姐姐嫁给弟弟是乱伦,但是在古希腊神话中,这却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并且由于赫拉是宙斯的姐姐,宙斯就有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

    但是,赫拉对这个风流的弟弟并无好感,所以宙斯追求赫拉的过程很不容易。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宙斯最终还是娶到了冷美人赫拉。

    相传,宙斯为了娶到赫拉想了许多办法,甚至不惜使用变戏法的方式,把自己变成了一只杜鹃鸟,这些举动终于感动了赫拉,所以赫拉才答应成为了宙斯的妻子。

    但是,最让赫拉感动的应该是宙斯的承诺,宙斯在向赫拉求婚的时候,曾经答应过赫拉,只要赫拉同意嫁给他,那么他将会把自己的权力和荣耀分一半给赫拉。这样一来,赫拉就成了权利第二大的神,地位仅次于宙斯。

    宙斯当时只是急于追求到赫拉,并没有想过给予赫拉这么大的权力会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而事实证明,这至高的权力成为了赫拉嫉妒的工具。

    在与赫拉结婚后,宙斯依然风流成性,并没有收敛,到处招蜂引蝶。不过宙斯不知道的是,赫拉和他之前的那六任妻子的性格可不一样。

    面对宙斯的出轨行为,赫拉十分气愤,但是赫拉更加嫉妒宙斯的那些情人。因为嫉妒的情绪给赫拉带来了痛苦,而她的手中又有着很高的权力,于是赫拉就开始把这种痛苦的感受转移到宙斯的那些情人身上。

    于是,宙斯的那些情人一个个都没有什么好的下场,全都遭受到了严厉的惩罚。赫拉似乎是一个很坦率的人,根本不会掩饰自己的嫉妒情绪,只要赫拉嫉妒哪个人,她会用手中的权力去给这些人带来灾难。

    赫拉在古希腊神话中享有至高的地位,被称为“天后”,是婚姻与家庭之神。但是通过赫拉的所作所为我们可以看出,赫拉还应该被称为嫉妒之神。因为赫拉的嫉妒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后人再难超越。

    赫拉除了把嫉妒之火烧向宙斯的情人们之外,就连一些无辜的凡人也跟着遭殃。赫拉不仅不放过自己的情敌,还会消灭一切与情敌有关的事物。在人间有一个国家的名字和宙斯的一个情人的名字一样,赫拉知道后,就给这个国家带来了可怕的瘟疫,结果这个国家成了人间地狱。

    赫拉还十分嫉妒比她貌美的女子。安提戈涅是一个凡间女子,她长得十分漂亮,尤其是头发。安提戈涅的美貌不仅让她自信心饱满,而且还让她变得胆大妄为起来,她居然提出要和赫拉比美貌。

    赫拉听到后十分气愤,当赫拉看到安提戈涅那一头美丽的金发时,立刻嫉妒无比。于是,赫拉就把安提戈涅美丽的金发变成了盘在头顶的毒蛇,而且这条毒蛇还会不停地啃咬安提戈涅的头皮。

    在中国的神话故事中,女神不仅长得漂亮,而且还很善良。所以在中国人看来,赫拉这样善妒的女人根本不应该称其为女神,而只是一个凶悍的妒妇罢了。

    但是,古希腊神话中神的形象与我们中国的神的形象是不同的,因为古希腊的神更具有人性,也就是说更贴近人的形象。古希腊的神与凡人唯一不同的是,神具有凡人所没有的神奇力量。除此之外,其他方面基本相同,不仅有人的优点,也有人的缺点,例如赫拉的嫉妒就是人们所常见的一种情绪。

    嫉妒是一种难以启齿的情绪,似乎只能被深深地埋在心底。只要一想到嫉妒,人们就会联想到类似于幸灾乐祸或落井下石等一些不好的心理和行为。嫉妒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情绪,古希腊神话中的赫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她的嫉妒,许多人都遭遇到了不幸。

    嫉妒除了会给他人带来威胁之外,还会给自身带来痛苦的体验。

    生物的本能之一就是趋利避害,所以面对痛苦时,人们往往都会选择逃避,但是嫉妒的痛苦却很难逃避。不过,痛苦并不一定就只是坏事,有时候痛苦也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的收获。痛苦,证明你还活着;麻木,反而比痛苦更加可怕。

    既然痛苦的体验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的收获,那么嫉妒是不是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好处呢?答案是肯定的,尽管嫉妒被划分到负面情绪之中,总会对我们造成负面的影响。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嫉妒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正面的积极影响。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适当的嫉妒会让一个人的头脑变得更加高效。

    科学家找了两个学校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并把这些实验对象分为两个小组。科学家让其中一个小组的学生写下了一些和自己有关的嫉妒经历。而另一个实验小组作为对比,什么也没做。

    然后,科学家根据那个小组的学生所写出来的内容,编造了一份虚假的采访报道。在这份虚假的采访报道中,有第一个实验小组学生们的嫉妒对象的资料。但是,只是一些人在谈论自己的一些学习情况和目标而已,并没有涉及任何与嫉妒有关的话题,而且内容也很难引起人的嫉妒情绪。

    后来,科学家就把这份虚假的采访报道分发给了这两个实验小组。实验结果表明,第二小组的学生对采访报道中的内容的记忆状况明显不如第一个实验小组。而第一个实验小组中的学生尤其会清楚记得与自己嫉妒对象有关的信息,尽管这些信息只是一个普通状况的反映。

    科学家还发现,第一个实验小组的学生明显比第二个实验小组的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去研究这份虚假的采访报道。不仅花费了更多的时间,而且事后也会回忆起更多的采访细节,这些第二个实验小组的学生根本无法做到。

    这个实验说明,人的记忆力和注意力与嫉妒心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或许也可以说,嫉妒有时可以让一个人变得更加敏感和敏锐。

    后来,科学家还让这两个实验小组的学生观看了一些图片。学生们被告知:假设这些图片上的人都是他们的同学,有的是长相俊朗而且还开着名车的富二代,有的则是长相普通、家境普通的同学。

    然后询问了学生们对这些虚假同学的感受。

    实验结果显示,学生们往往会花费更长的时间去关注那些比自己优越的虚假同学,例如长相俊朗而且还开着名车的富二代,而且还会记住这个人的大部分细节。

    这个实验结果说明,人们往往会关注那些自己嫉妒的对象,与此同时人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也大大提高。所以科学家得出一个实验结论:嫉妒可以使人的大脑对嫉妒对象有关的情况产生一系列高效率认知的过程。

    荷兰心理学家范德温认为嫉妒的影响是有消极和积极之分的,嫉妒的积极影响包括它会督促一个人向他的嫉妒对象学习,毕竟人们只会嫉妒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

    而消极的嫉妒心则会让一个人努力去发现对方的弱点,然后把对方拉到与自己同等水平上。有的人甚至还故意给对方制造一些困难,似乎只有对方遭遇不幸,他才会感觉到快乐,才会有一种幸灾乐祸的愉悦。

    尽管嫉妒在特定情况下会使一个人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都得到提高,但是也会耗费人许多的精力。德克萨斯的研究人员做过一个实验:研究人员让一组学生观看一些能够引起他们嫉妒情绪的同龄人的资料,然后让这组学生去进行一些难度较大的文字解谜之类的测验,同时让另一组没有嫉妒情绪的学生也进行相关测验。

    结果发现,第一组的学生比第二组的学生更容易选择放弃。这说明之前的嫉妒已经耗费了他们的精力,所以在接下来的测验中他们往往更容易放弃挑战。

    所以,嫉妒依然是需要我们去努力控制的一种情绪。既然嫉妒是情绪中的一种,那么嫉妒也应该符合情绪的基本规律。

    一个人的情绪往往会经历一个抛物线的历程,既然会产生,就会消失。所以当面对嫉妒的时候,可以选择顺其自然的态度,或许过了一段时间后,你的嫉妒情绪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但是,我们依然需要采取一些积极的做法去控制嫉妒,顺其自然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但未免有些消极。在必要的情况下,我们还需要合理的宣泄。可以找一些信得过的人来宣泄自己的嫉妒情绪,这样一来不仅能控制住嫉妒之火,而且当你宣泄完之后,对方还会给你一些合理的建议,你也比较容易接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