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的逝去,感情的破裂,都会让我们陷入悲伤中无法自拔。
在悲伤中,我们要学会微笑,摆脱对他人的心理依赖,开始成长、成熟。正如印象派大师雷诺阿所说,“痛苦终将逝去,而美将永存”。
时间会治愈一切。
痛苦终将逝去——美好的生活会回来
英国有一个女孩儿名字叫艾米,不幸的是她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意外过世了,幸运的是她还有一个弟弟查理,姐弟二人相依为命。在艾米16岁的时候,她和弟弟查理准备去拜访远在美国纽约的姑妈。
命运再次考验了艾米,艾米和弟弟查理在前往纽约的路上遇到了一次抢劫。艾米虽然幸运地从歹徒那里逃脱,但是查理却不幸地成为了歹徒的人质。
歹徒不止劫持了查理,还有另外四个孩子。当地警方接到报警电话后马上赶到了案发现场,展开人质救援行动。
当时参与人质解救的警察中有一个叫霍尔的警官,他是人质解救队伍的主干。可是当地的警察却因为一些错误的情报而忽略了查理的具体位置,这直接导致了霍尔在人质解救时的严重失误。结果,霍尔解救出了其他四个被劫持的孩子,但是却没有救出查理。
其实最让霍尔感到惋惜的是,查理与自己所在的位置只有一墙之隔,但是情报上却没有告诉他查理就在这一墙之隔的地方。就是因为这个失误,查理最终被歹徒残忍地杀害了。霍尔常常想,如果他没有在这次人质解救中失误,那么查理就不会被杀死了。
面对弟弟查理的意外死亡,艾米尽管非常悲痛,但是她并没有指责霍尔在工作上的失误。可是当地的媒体并没有放过霍尔,他们指责霍尔在解救中的失误,并惋惜查理的意外死亡。
这让霍尔变得更加自责,为了表达自己的歉意,他专门帮助艾米来处理查理的身后事,并在查理下葬的那一天,献上了一束玫瑰花。这是一种名叫“洛丝玛丽”的玫瑰花,所代表的意义就是“死的怀念”。洛丝玛丽的玫瑰花深深表达了霍尔对查理和艾米的愧疚之情。
从此之后,霍尔就陷入了查理去世的悲痛之中无法自拔。每逢查理的忌日,艾米都会去祭拜查理,并且都能发现一束洛丝玛丽的玫瑰花。艾米知道这一定是霍尔放在这里的。
从这束洛丝玛丽中艾米感受到,霍尔还没有从查理意外死亡的悲痛中走出来,于是艾米决定见见这个意志消沉的警官。艾米根据记忆来到了霍尔所在的警察局。
但是那里的警察却告诉艾米,霍尔早就离开警察局了。而且,他一直为查理的意外死亡而自责。霍尔变得非常痛苦和内疚,整天用酒精麻痹自己,生活在悲痛之中。由于霍尔整天意志消沉而且还酗酒,他的妻子实在忍受不了,就与霍尔离婚了。
艾米听到这名警察的话后十分吃惊,她觉得自己有义务找到霍尔,不能再让霍尔这样继续消沉下去。经过很长时间的调查,艾米终于找到了霍尔的踪迹。
当艾米见到霍尔的时候,被霍尔的形象吓了一跳。在艾米的记忆中,霍尔是一个精明能干的警察。但是,眼前的霍尔根本就是一个浑浑噩噩的酒鬼。
认识霍尔的人告诉艾米说,霍尔只有在玫瑰花绽放的季节中才是清醒的,其他时候都是一副酒鬼的样子。艾米知道,霍尔一直没有从查理的意外死亡中走出来。
等到了玫瑰花绽放的季节,也就是霍尔最清醒的时候,艾米对霍尔说:“谢谢你这些年送给查理的玫瑰花。但是我希望你以后不要再送玫瑰花给查理了,我相信查理想要看看其他的花朵。”
没等霍尔回过神来,艾米就把霍尔拉到了一座教堂,教堂中有四个人在等待着霍尔,而这四个人就是艾米千辛万苦找来为霍尔解开心结的钥匙。
见到这四个人的时候,艾米热情地和他们打招呼,并一一为霍尔介绍。最后艾米告诉霍尔,这四个人其实就是当年被霍尔救下的四个孩子。
听到艾米的话后霍尔很惊喜,但是很快就变得沮丧起来:“可是查理却不在了,我不能原谅自己的失误。”但艾米告诉霍尔说:“既然查理已经不在了,你就算再悲伤,查理也不可能活过来。这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去了,你需要振作起来,继续做一名尽职尽责的警察,解救更多的人。我相信这也是查理想看到的。”
听完艾米的话后,霍尔渐渐地从查理死亡的悲伤中走了出来,重拾生活的勇气。
人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生物,人的高级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大脑上,人的大脑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储存功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记忆功能。
记忆是人类大脑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因为拥有记忆的功能,人们除了可以把一些知识和有用的生活经验记录在大脑中,还可以把那些曾经发生过的美好片段印刻在脑海中,闲暇时聊以回味也是不错的。
大脑的记忆功能可以说是造物主赐予人类的一件礼物。但是,人们在把美好的事物记录下来的同时,也把一些不堪回首的往事留在了记忆中,尽管人们并不想记下来,但有时还是不由自主地去回忆,再次感受那种悲伤的情绪。
所幸的是,人脑还有遗忘的功能。对于需要记很多知识的人来说,遗忘永远是一个需要战胜的敌人。但是,遗忘也是大脑一种特殊的自我保护功能,因为人们除了会记住一些知识外,还会记住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例如亲人的意外死亡。这样的记忆会让人陷入悲伤的情绪中。这时大脑的遗忘功能把人们从这种悲伤的情绪中拯救出来。
大脑的这种遗忘功能的发挥需要时间,人们的记忆会随着时间而渐渐淡化,最终从悲伤的情绪中走出来,开始新的生活。毕竟人不能总活在记忆和悲伤中。
如果人类的大脑没有遗忘的功能,那么人们一定会被大脑中的记忆摧毁。所以说,有些事情尽管当时再悲痛,终究也会过去,时光会把这一切都带走。正如法国印象派绘画大师雷诺阿说的那样,“痛苦终将逝去,而美将永存”。
不过也有例外,那就是不断地进行自我强化,例如霍尔先生。
面对查理的意外死亡,霍尔感到悲伤和自责是很正常的。这件事情对霍尔来说是一件记忆深刻的悲伤事件,所以霍尔才会深深地陷入到无法自拔的悲伤中。
按照正常的发展规律,经过一段时间后,霍尔大脑中的遗忘功能会自动发挥作用,让霍尔渐渐遗忘查理意外死亡这件事情以及那种悲伤和自责的情绪。然后,霍尔就会恢复正常的生活,继续当一个尽职尽责的警察。
但是,霍尔自身的强化打破了这种规律。相信霍尔每天都在不断地进行自我强化,把查理的意外死亡不停地在大脑中进行回放,每回放一次,霍尔就会被悲伤和自责的情绪笼罩一次。
久而久之,霍尔的这段悲伤的记忆就因不断的强化变得越来越深刻,而霍尔本身也越来越深陷于悲伤和自责的情绪中无法自拔,因为霍尔没有学会放下。
曾经有一个国王做了一个神奇的梦,在梦中国王遇见了一位先知,这位先知告诉了国王一句话。先知还告诉国王说,这句话十分重要,只要弄明白了这句话,你就弄懂了人生。国王牢牢记住了先知的告诫。
梦是人们接触潜意识的一种方式,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那就是梦中明明记得很清楚的事情,等到醒来的时候,却忘记了。
这位国王也是如此,当他从梦中醒来的时候,却忘记了先知所说的那句话。国王知道这句话对他来说非常重要,于是国王就开始竭尽全力地回想那句话到底是什么。可是国王想了很多天也没有想出来。
国王在无奈之下,只好请诸位大臣帮忙:“你们帮我想想看,那句话到底是什么?”大臣们给了国王许多答案,但是国王都用摇头表示否定。这时有一个大臣说:“一切都会过去。”国王听到这句话时恍然大悟:“没错,就是这句话!”
金鱼是一种供人们赏玩的鱼类,而它的天地就是那个小小的鱼缸。相对于那些生活在江河湖海中的鱼类来说,金鱼是可悲的。因为金鱼虽然不愁吃喝,也没有生命危险,但是却失去了自由。就好像养在笼子里的鸟儿一样,虽然享受安逸的生活,但是却没有自由可言。
人类常常会从自身的角度去看待鱼缸里的鱼和鸟笼里的鸟,并认为自由是最重要的,因为“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那些永远生活在鱼缸当中的金鱼其实并不会一直悲伤。
据科学研究,金鱼的记忆只有七秒钟。所以对于金鱼来说,每时每刻都是新鲜的,同时金鱼也是幸运的,因为它不会被悲伤的记忆长期困扰。
金鱼是一种简单低级的生物,脑容量小,所以记忆维持的时间也就很短暂。但是人类是一种脑容量大的复杂的高级动物,所以我们的记忆维持的时间就会很长。如果是一些比较重大的事件,相关记忆往往会伴随着一生。
但是,人们还有遗忘和自我暗示的能力,所以当一些让人们悲伤的事情发生后,人们除了遗忘之外,还可以用自我暗示的方式告诉自己:“一切都会过去。”
不要小看这句“一切都会过去”的暗示力量,我们的心其实很脆弱,所以时常需要安慰。而自我暗示就是一种很有效的安慰方式。
当你进行自我暗示的时候,你就会潜移默化地相信那些暗示,真的认为“一切都会过去”。当你最终放下的时候,悲伤才会真的成为过去式,你才会从悲伤的情绪中走出来。
学会独立成长——摆脱心理依赖
生老病死是一种很正常的自然现象,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人都会经历出生和死亡,一种是自己的生死,另一种就是亲朋好友的生死。
一个生命诞生了,人们会以庆贺的方式表达喜悦,但是那个刚刚诞生的小生命并不知道这些。一个生命死亡了,周围的亲朋好友会非常悲痛,但是那个离去的生命并没有这种悲伤的感觉。其实对于一个生命来说,“生又何欢,死又何哀”才是真正的体验。而那些所谓生的喜悦和死的悲伤不过是周围亲朋好友们的情绪。
林静的父亲过世了,林静一时还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整个人一直处于悲伤的状态,并且长期无法从父亲离世的悲伤中走出来,因为这对她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林静的父亲很疼爱林静,而林静也很依赖父亲。但是这种依赖却因为父亲的离世而突然终止了。
与其说林静是在为父亲的离世而感到悲伤,不妨说她还没有适应这种突然失去依赖的生活。林静今年已经30多岁了,但是她的心理却没有随着生理年龄的增长而成熟,而是停滞在了幼年的阶段。
正是因为这种心理的不成熟,所以才导致了林静过分依赖父亲,从而无法从父亲离世的悲伤中走出,并重新开始新生活。
庄周在自己的妻子过世时,表现得十分高兴。除了因为庄周看破生死的至高境界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因为庄周是站在已过世的妻子的角度来看待死亡的。
在庄周看来,对于妻子来说,死亡不仅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也是一种解脱。所以庄周认为妻子会感到高兴,于是自己也表现得很高兴。如果庄周是一个非常依赖妻子的丈夫,那么他是绝对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的。
普通人一般很难能达到庄周的境界,但是学会摆脱依赖,并从悲伤中走出来,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却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做到的。我们不能永远沉浸在亲人去世的悲伤中。
每个生物在其年幼阶段都会非常依赖母亲或父亲,这种依赖既有生理上的,例如幼小的动物的食物来源就是年长动物给予的;也有心理上的,对于年幼的动物而言,周围的世界既是新鲜的,也是危险的,所以需要在心理上依赖成年动物。
生理上的依赖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摆脱。对一个小孩子来说,年幼时没有生存的能力,但是长大后他的生存能力不断提高,自然也就会摆脱这种依赖。
但是心理上的依赖却需要心理的成熟。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哈洛进行过一个实验,这个实验充分说明了动物对母体的心理依赖。哈洛的实验对象是一群小猴子。
这些幼猴被哈洛分成了两组,其中第一组幼猴在母猴身边自然成长,第二组幼猴没有母猴伴随着成长。但是第二组的幼猴并不缺少食物,也就是说这些幼猴没有生理上的威胁,它们不会因为自己没有生存能力而饿死。
结果,在母猴身边长大的幼猴生活得十分健康和正常。但是另一组幼猴的健康状况却令人担忧,总是出现拉肚子的现象,精神状态也很低落。
事实上,这两组幼猴所吃的食物都是一样的。这排除了生理上的原因,只剩下心理上的原因了。因为第二组幼猴缺少了母猴的关爱,它们需要依赖母猴,并且这种依赖是必不可少的。缺少了这种依赖,不仅会影响幼猴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幼猴的情绪。
并且长期的实验结果显示,这种脱离母猴依赖的经历对幼猴的影响远不止这么简单。哈洛的心理实验一直持续到这些幼猴长大,哈洛发现,那些没有母猴陪伴长大的幼猴,不仅很难融入到群体生活中,而且无法与配偶进行正常的交配。
哈洛的猴子实验并不止这一个。哈洛在一次观看实验结果的时候,突然发现那些没有母猴陪伴的幼猴非常依赖笼子中的棉垫子。
哈洛首先试着夺走正在吃奶的幼猴的奶瓶子,但是幼猴并没有愤怒,只是咂吧了一下嘴,并用爪子擦了擦嘴边的奶水。
但是当哈洛试着拿走笼子里的棉垫子时,那些幼猴就表现出了愤怒,而且拼命地与哈洛争夺棉垫子。这让哈洛感到很迷惑。
后来哈洛想通了,他认为那些幼猴为自己找了一个代理母猴——棉垫子来依赖。因为棉垫子那种绵软的质感与母猴很相似。
所以幼猴把自己的依赖之情全部倾泻在棉垫子上,似乎这样可以满足它的心理需要。
从这个实验发现中我们可以得知,如果一个人幼年之时母亲或父亲意外离世,他会寻找一个给予他关爱的成年人来依赖,以填补母亲或父亲离世所造成的空缺和心理空白。因为依赖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
但是,这种依赖会随着心理的成熟而渐渐摆脱,因为每个人都要走向独立和成熟,这是人生的必经之路。不过人的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并不一定会同步地成长。有不少人的心理年龄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停滞了。于是,这些心理不成熟的人总是过度依赖父母,父母的意外离世就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打击,以至于他们很难从悲伤的阴影中走出来。
在狼的世界中,母狼常常采用强制手段来使幼狼摆脱这种依赖。
虽然在许多人心中,狼常常代表着凶残,但是母狼却非常具有母性。
母狼对幼狼总是非常溺爱,而幼狼也十分依赖母狼。
但是这种溺爱和依赖只能维持一段时间,等幼狼具有了生存能力之后,母狼就会采取强制手段驱赶幼狼,让幼狼独自去面对残酷的生存环境。起初幼狼并不明白母狼的良苦用心,总会回来。但是母狼会坚持驱赶幼狼,直到幼狼不再回来。因为母狼知道,只有这样幼狼才能在残酷的自然界中生存下来。
如果母狼不狠心驱赶幼狼,那么幼狼就只能像温室的花朵一样得不到历练,永远也不能成为一头真正的狼。等到母狼年老体衰的时候,幼狼就会因为没有生存能力而与母狼一起被自然界所淘汰。
所以说,母狼的狠心其实是为幼狼赢得继续生存的能力。
其实人也一样,依赖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摆脱依赖也是我们需要经历的,尤其是心理上的依赖。每个父母在教养子女的时候,最重要的其实就是放手。因为父母不能伴随子女一生,人生的道路终究要自己走完,而放手其实就是让子女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可以独立走完人生之路。
一个不再对父母依赖的成年人,面对父母离世时尽管也会悲伤,但是他们可以尽快从悲伤中走出来,因为他们明白死亡是人生的必经之路。
但是如果一个非常依赖父母的人,面对父母离世的悲伤时,他就很难从悲伤中走出来。因为他还处在心理的断乳期,突然失去了这种依赖,他自然无法适应,再加上父母离世的悲伤情绪,很容易让他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驱散悲伤的乌云——微笑就是阳光
有个国王,他有两个女儿,这两个女儿具有一项神奇的本领,就是她们的眼泪能够变成钻石。后来国王的这两个女儿都到了出嫁的年龄,国王很开明,让他们自己决定自己的婚事。最后,大女儿嫁给了一个有名的富翁,但是小女儿却嫁给了一个穷困的农夫。
起初,国王在得知小女儿要嫁给一个贫穷的农夫时很不愿意,但是小女儿很坚持自己的决定,国王也只好同意。
一年之后,国王想要知道这两个女儿是否过得幸福,于是就召见了她们。国王发现,大女儿浑身珠光宝气,小女儿依然荆钗布裙。
于是国王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小女儿的生活没有大女儿的生活幸福,并为小女儿感到哀伤。
但同时国王也很迷惑,因为他的两个女儿的眼泪都可以变成价值不菲的钻石,那么小女儿想要过上富裕的生活应该也很容易。可是为什么小女儿还像出嫁时候那样过着清贫的日子呢?国王实在想不通,就找来了小女儿的丈夫。
国王问道:“我女儿的眼泪可以变成钻石。就算你没有能力让她过上优越的生活,但是只要有了钻石,你们的生活也会得到极大的改善。可是据我的观察,你们似乎还过着和之前一样的贫穷生活。”
农夫是这样回答的:“可是我舍不得让她悲伤和哭泣,所以我会尽力做到不让她流眼泪,自然也就得不到钻石了。”
听完农夫的话后,国王才恍然大悟,原来大女儿的富裕生活都是用她的眼泪换来的。而小女儿才得到了真正幸福的生活。
从这则童话故事中,我们可以得知,快乐的生活是用多少金钱都换不来的。眼泪是人们表达悲伤的一种方式。但当眼泪威胁到你的生命时,你该怎么办呢?这不是童话,而是真实发生的。
哭泣是人的本能,可是当眼泪会威胁到生命的时候,那就只能微笑了。美国西部一个边远的小城市有一座不起眼的小山,但是这座小山却远近闻名,因为这座小山上有一栋特殊的房子,房子里住着一个只会微笑,或许应该说只能微笑的女人。
这栋特殊的房子是用有机玻璃构成的,里面充满了人为加工过的氧气。因为这栋房子里的主人只能在这种充满人工氧气的环境中生存。普通人都是靠吸入空气而生存的,但是她却不行,外界的空气对她来说无异于毒气,吸入后会死亡。
这个人的名字叫玛丽,是美国纽约医科大学着名的植物学教授。
玛丽除了需要人工氧气以外,吃的食物也必须经过严格的人工处理,所喝的水也必须是蒸馏水。可以说,玛丽只能生活在一个完全没有细菌的环境中。
玛丽不仅不能走出这个特殊的小屋,而且其他人也不能随意进来,因为随意闯进的人会给这个干净的环境带来许多细菌,而这些微小的细菌很有可能会要了玛丽的性命。所以,玛丽只能依靠传真的方式与外界的人保持联系。
这些对玛丽来说都是可以忍受的,最让玛丽难以忍受的是她的眼泪。因为玛丽的眼泪会改变这座特殊房屋中的环境,而这种变化对玛丽的身体来说是无法承受的。
玛丽的这种十分怪异的病症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一次意外造成的。玛丽是一名植物学教授,有一天她去一座不知名的山上采集了一些有价值的植物样本,并带回了自己的实验室。
像往常一样,玛丽随手拿起一瓶杀虫剂对着植物样本的叶子喷洒,只有这样玛丽才能把它们做成植物标本。一切都没有出错,但是意外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来了,玛丽突然毫无征兆地全身痉挛起来,最后被送往了医院。
虽然玛丽的生命没有危险,但是玛丽的身体状况却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用医生告诉玛丽,玛丽自己就可以感受到。
从那以后,任何化学药剂玛丽都不能直接接触,就连普通人经常使用的香水、洗发水、沐浴露等也会给玛丽的健康带来麻烦,因为那些含有化学物质的用品会使玛丽的气管发炎。面对玛丽这种怪异的症状,医生们也束手无策。
玛丽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劲,最后她的呼吸道连普通的空气都接受不了了。因为空气中的那些杂质会使玛丽的气管受到感染,所以,玛丽的丈夫才为玛丽修建了这样一栋充满人工氧气且毫无细菌的房子,因为玛丽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生存下去。患病后的玛丽不停地流口水,而且尿液还是绿色的,背部也出现了许多疤痕,这些症状都是由感染引起的。
后来经过医学鉴定,玛丽的这种怪病被称为“多重化学物质过敏症”。引起玛丽这种症状的就是那瓶玛丽曾经使用过的杀虫剂,那瓶杀虫剂中的某种化学物质严重破坏了玛丽的免疫系统。所以玛丽的身体无法对抗生活中的细菌以及杂质,只能生活在一个无菌的环境中。
让玛丽感到绝望的是,这种“多重化学物质过敏症”一旦患上就终身无法摆脱了,因为根据目前的医疗水平,这种病症是不能被治愈的。
可是,玛丽并没有因为这种病症而永远活在悲伤中,她很快就振作起来。在患病后的第二年,玛丽与一些志愿者就创办了“环境接触伤害研究网”,专门研究“多重化学物质过敏症”,而且还给其他患病的人以鼓励。在媒体的宣传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玛丽以及“多重化学物质过敏症”。
后来,有媒体为玛丽做了一个专访,在这个专访中新闻媒体用传真的方式问道:“到底是什么支撑着您走到了今天而没有被悲伤打败?”
玛丽的回答一语双关:“因为我不能哭泣,所以只能微笑。”玛丽不能随便流眼泪,因为眼泪会使周围的环境改变,而改变了的环境会严重影响玛丽的健康。同时,对玛丽来说,既然“多重化学物质过敏症”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不论她流再多的眼泪也无济于事,既然如此,还不如对生活报以微笑。
当一个人感到悲伤时,会不自觉地想要流泪。其实这样只会让你悲伤的情绪扩大,你会变得越来越悲伤,于是在你眼睛周围的环境也会变得越来越糟糕。
所以在悲伤的时候,不妨扬起你的嘴角,给自己一个微笑。许多人认为微笑只是做给别人看的,根本不可能改变引起自己悲伤的环境,最终依然还会悲伤。
但是,当你真的对自己报以微笑的时候,最起码能改变你自己的心态,当你发生改变时,周围的一切也会随之改变。卡耐基曾经说过:“笑容就像能穿透乌云的阳光一样,能够照亮所有看到微笑的人,并带给人们温暖。”
不要小看微笑的力量,因为微笑真的能改变你,包括你周围的人。以下这则故事就说明了微笑的力量,正是微笑拯救了这个女性的生命。
珍妮是一名独居女性,有一天当她听到有人敲门时,没多想就开门了。但是门口却是一个满脸凶相的男人,而且这个男人手中还拿着一把明晃晃的菜刀。
看到这副景象,人们首先想到的应该就是入室抢劫了,并且还会伴随着一脸惊恐的表情。但是珍妮并没有这么做,她对这个凶悍的男人报以微笑。
珍妮微笑着对那个男人说:“朋友,你在开玩笑吗!你是推销菜刀的吧,正好我需要一把菜刀。”珍妮边说边请这个男人进来:“你长得很像我以前的一个邻居,他很喜欢开玩笑,和他在一起总是很快乐。对了,你想要喝茶还是咖啡?”在珍妮的热情招待下,那名满脸凶相的男人反而变得腼腆起来,不好意思地向珍妮道谢。
最后,珍妮买下了这名男子的菜刀,男子迟疑地捏着手中的钱走了出去,在临走前对珍妮说了一句话:“小姐,你将改变我的一生。”其实,珍妮的微笑不只将改变这个男人的一生,也使珍妮免受了一次致命的伤害。
人的微笑表情往往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不仅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到改善,而且还能传递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温暖。
当你扬起嘴角微笑的时候,你就会获得宽容、接纳的力量,这种力量会使你的悲伤情绪被一扫而光。这种力量还会帮助你获得一种内心的安宁,从而让你远离悲伤的情绪。
所以,当你感到悲伤的时候,请你暗示自己一定要微笑,并进行深呼吸,最后扬起嘴角报以明媚的微笑。因为在微笑面前,悲伤会溃不成军。而那扬起的嘴角代表着你内心的阳光与希望。
悲伤是自寻烦恼吗——理性情绪疗法
凯莉的丈夫是她大学时期的男朋友,在两人大学毕业后很快就结婚了,而且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凯莉自愿放弃了工作,成为了一名家庭主妇。凯莉和丈夫的感情很好,这让凯莉很欣慰,并不后悔当初做家庭主妇的选择。
但是这种婚姻所带来的幸福只维持了五年时间,最近凯莉变得越来越抑郁寡欢,因为她感觉到丈夫改变了很多。凯莉常常想,是不是丈夫已经厌倦和她在一起了?而且他们的婚姻也面临着崩溃的边缘。
对于一直以家庭为中心的凯莉而言,这种婚姻状况让凯莉整天都生活在悲伤之中。最后,凯莉决定为挽救婚姻做出一些努力。
一天晚上,凯莉专门为丈夫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晚餐,全部都是丈夫平时最爱吃的菜:卤香牛肉、炸鸡腿,等等。凯莉还专门花费了几个小时的时间做了一个奶酪蛋糕,这是凯莉最近才学会的。
不论怎么说,这一桌子丰盛的菜肴代表着凯莉的心血。凯莉的丈夫回家后,凯莉就把这些精心准备的菜肴端上了饭桌。
凯莉的丈夫先吃了一口卤香牛肉,然后对凯莉说:“这个卤香牛肉实在太咸了,以后做的时候就少放点儿酱油。”又吃了一口炸鸡腿后说:“炸鸡腿的时候油放得又太多了,以后少放点儿油。”丈夫的这些话让凯莉的心情变得越来越糟糕。
不过最糟糕的还是丈夫对凯莉所做的蛋糕的评价,丈夫在吃了一口凯莉所做的奶酪蛋糕后说:“你以后别做蛋糕了。”
丈夫的这句话彻底点燃了凯莉的怒火,凯莉突然觉得自己很悲哀,花费了那么长时间和那么多心血所得的却是一番批评,于是难过无比的凯莉突然站起身来,拿起整个蛋糕,在其丈夫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就把蛋糕扔到了垃圾桶内。
凯莉的丈夫被她的这一行为吓了一跳,问道:“你这是干什么?好好的蛋糕就这样浪费了?而且你无缘无故地发什么火儿?”
凯莉不满地说道:“为什么?你还不知道吗?其实我早就知道你对我心怀不满了。我辛辛苦苦做了一桌子的菜,你一样都不满意。
我知道其实你早就想和我离婚了。”说完后,凯莉突然觉得自己很悲哀。
凯莉的丈夫听完妻子的话后显得很吃惊:“我为什么要和你离婚?而且我什么时候说过要和你离婚了?”
凯莉难过地说道:“刚才你不是说我做的卤香牛肉太咸了,就是说我做的炸鸡腿太油了。还有你不是说,不让我做蛋糕了吗?你是想找另一个人为你做蛋糕吧。而且最近一段日子,你总是说我不该做这个,不该做那个。难道这些不是在说明,其实你已经厌倦和我在一起生活了吗?既然厌倦了,就只能离婚了。”凯莉越说越觉得难过,最后居然哭泣起来,因为她觉得自己很委屈和悲伤。
凯莉的丈夫在听完妻子的抱怨后,叹了一口气后说:“我之所以说卤香牛肉太咸了,是因为你有家族遗传的高血压,不能吃太咸的食物。而且有一次我看到了你的体检报告,发现你的胆固醇明显偏高,所以我才说炸鸡腿太油了,以后我们都要尽量少吃油炸食品,否则对身体健康不好。不让你以后做奶酪蛋糕,是考虑到奶酪蛋糕总是会花费太多的精力和时间。”
凯莉听完丈夫的话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日子的悲伤都是自找的。那种所谓的婚姻厌倦根本就是自己杜撰出来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而自己居然因为这个悲伤和难过了那么长时间。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每个人离开这个社会都无法生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必然的,既然人与人之间有交集,自然会出现一些问题。而这种来自人际关系的问题常常会引起人们情绪的波动。
想要解决因为人际关系引起的情绪波动就需要理解,这种理解也可以说是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这样你就会理解对方的行为,自然也不会因此而产生负面情绪。
就算你依然还会感到悲伤和难过,但是你会因为这份理解而拥有了控制自己负面情绪的理性。你也就不会因为过度的悲伤而出现一些类似于发疯的失控行为,这样就避免了失控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这种理解的态度也可以转换成一种换位思考的思维方式。只有一个人学会了换位思考,那么他才可能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和快乐的生活。
有一个作家为了寻找写作的灵感就到乡下去了,并在那里居住了一段时间。有一次,作家漫无目的地在林间小道上散步,他忽然看见了一个农民在干活,但是这个农民却是坐着干活的。这让作家很不理解,因为干活儿的时候大家都是站着的,唯独这个人坐在那里。于是作家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个人肯定是一个懒汉,因为不得不干活儿,所以就想了这样一个懒惰的方法。
后来作家就绕道行走,在离开之前作家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这个懒汉。就是这一眼,让作家颠覆了之前的看法。由于角度的不同,作家才恍然发现,原来那个所谓的懒汉其实是一个残疾人,因为作家看到那个人有一条裤腿是空的。原来这个人根本不是懒汉,相反是一个自立自强的残疾人!
当你换一个角度去看待同样一件事情的时候,也往往会颠覆你之前的看法,而且你还会因此改变自己的心境。
有一个老太太,她有两个女儿,一个女儿嫁给了卖粉条的人,另一个女儿嫁给了卖雨伞的人。当天气晴朗的时候,老太太就为那个卖雨伞的女儿担心,因为天晴时,女儿的生意就会变得很差;如果遇到下雨天气时,老太太就为那个卖粉条的女儿担心,因为下雨了,粉条就不好卖出去了。于是,这个老太太整天活在悲观的情绪之中。
后来,有一个人建议老太太这样想:下雨天的时候为卖雨伞的女儿高兴,晴朗天气时为卖粉条的女儿高兴,因为她们的生意都会因为天气而变好。在听完这个人的建议后,老太太果然从悲伤的情绪中走了出来,成了一个整天都乐呵呵的老人。
人们之所以会被悲伤的情绪干扰,是因为他们看问题的方式不正确。总是被悲伤情绪困扰的人,往往喜欢从悲观的角度看问题。
这样一来,他总会看到事物不好的一面,心情自然好不到哪里去,悲伤的情绪也就会乘虚而入。
所以,想要克服悲伤的情绪,就必须培养自己积极乐观地看待问题的习惯。一旦形成这种习惯,你整个人的状态也会随之改变。
因为你在遇到问题时,总会看到希望。而希望往往会给予你克服困难的力量。
改变看问题的方式和角度其实属于认知心理流派常常会使用的手段。因为在认知主义者看来,人们之所以会被各种心理问题困扰,是因为看待问题的方式出了问题。所以认知主义者在进行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往往会引导来访者从另外一个积极乐观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问题,而当来访者真的这样做的时候,心理问题也会随之得到解决。
在认知疗法中有一种疗法的名字叫理性情绪疗法,其创始人是阿尔伯特·艾利斯。在艾利斯看来,人们之所以会为一些悲伤、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所影响,是因为他们运用了错误的推理方式并持有了非理性的观点。
艾利斯把人的不良情绪的产生过程主要分为三个步骤,即诱发事件、非理性观念、情绪结果。诱发事件是人们所无法改变的既定事实,但是非理性的观念却是主观的,可以发生改变。而这个观念的改变往往会导致不同的情绪结果。
理性情绪疗法主要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确定自己到底从什么角度去看待已经发生的事实;第二步就是改变这种看问题的角度。
例如你认为恋爱的失败会让你生活在悲伤的情绪中,往往你就真的被笼罩在失恋的悲伤的情绪中了。但是如果你改变了自己看问题的方式,认为失恋了正好可以开始新的生活,那么你很快就能从悲伤的情绪中走出来。
所以如果想要克服悲伤的情绪,就必须培养自己理性看待问题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