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民族大融合的改革者孝文帝-文明冯太后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孝文帝的一生深受着其祖母冯太后的影响,对自己的这位祖母也甚是依恋。历史上记载在冯太后死去之时,孝文帝“哭三日不绝声,勺饮不入口者七日”,经过中部曹杨舂等大臣的劝谏,孝文帝才每餐进一点很少的粥。孝文帝迟迟不舍安葬祖母,冯太后死后20天,葬礼虽毕,孝文帝又频繁地前往永固拜谒,在陵下搭建草棚,宣布要在祖母陵前为她守孝三年。孝文帝三岁丧母,十岁丧父,他甚至终生都不知道自己的亲生母亲是谁,冯太后在他生命中所扮演的,是严父与慈母兼导师的三重角色。太和改革其实有很多措施都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与协助下执行推广的。因此,要了解孝文帝的生平、思想以及改革的始末,就不可避免地要正视这位政治女强人的功绩。

    冯太后是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她是一位很有来历的人。她的祖上是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西晋末年避乱离乡,迁居于龙城(今辽宁朝阳)。伯祖父冯跋少年时“恭慎勤于家产”,也颇有志向,曾侍于后燕。当燕君被北魏击败,宫内自相残杀时,冯跋趁机于409年独树一帜,称为天王,建都龙城,国号也叫燕,史称北燕。冯跋在位时,在政治上做出过不少贡献,他课农桑,禁贿赂,并营建太学,以刘轩、张炽、翟崇等名儒为博士郎中,选拔官僚子弟加以培养。但是在冯跋死后,其弟弟冯弘继位称王,尽杀诸侄,北燕内部分崩离析。由于抵挡不住北魏的强烈攻势,436年,冯弘仓皇逃离北燕,前往高丽,并在438年被高丽人所杀,客死他乡了。在北魏消灭北燕之时,冯弘的儿子冯朗投降了北魏。这位冯朗,也就是冯太后的父亲了。他们全家迁徙到了长安,因此对于北魏而言,他们是“新民”。冯朗后来也曾在北魏担任刺史这一官位。后来在北魏讨伐柔然的过程中,冯朗的弟弟冯邈兵败投降,冯家上下全部受到牵连。冯朗被杀,小冯姑娘也被皇室收归为奴。幸好她在皇宫里还有一位姑姑。这位姑姑是太武帝时期的后宫,当年冯弘无力抵挡北魏的征发,于是纳女称臣,这位左昭仪就是在此时进宫的。左昭仪对失去双亲的小冯姑娘悉心照顾,教以礼仪、文化和知识,并且亲自与皇太子拓跋濬的乳母,后来的保太后常氏一起把小冯姑娘推荐给拓跋濬。拓跋濬对于端庄文雅、娴熟聪慧的小冯姑娘也甚是喜爱。452年,拓跋濬继位,即文成帝。同年,他选14岁的小冯姑娘为贵人,对她宠信有加。

    可惜,好景不长,公元454年,文成帝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看见了因战争从南方掳掠到北魏的李氏。文成帝深深地被李氏的绝色所折服了,李氏很快地被拓跋濬召入宫中,封为贵人。拓跋濬因此而冷落了冯贵人。次年,李贵人诞下了文成帝的第一个儿子——北魏第五代君主拓跋弘,她在皇宫中的地位更见巩固了。

    左昭仪与保太后常氏当时撮合冯贵人和皇太孙是出于要保住自己在皇宫中地位的需要,如今冯贵人失宠,这让她们非常恼怒。保太后利用道武帝拓跋珪时期所定下的家规——“子贵母死”,强迫文成帝立拓跋弘为太子,处死了李氏。李氏既死,冯贵人马上重新获得了宠幸,不久以后就被册封为皇后了。

    冯太后是一位有魄力、果敢而精明的人。孝文帝当政时期很多措施其实都是由冯太后协同施行的。冯太后的胸怀之大也并不是历代的后宫嫔妃所能比拟的。冯太后最喜欢登临方山远眺。有一次,她与拓跋宏同登方山顶上,远眺远处的山川,不禁感慨万分。她对群臣说:“当年虞舜葬在苍梧,娥皇、女英二位妃子并没有陪葬。何必一定要葬在皇陵中才显得富贵呢!我死后,不要把我送回祖陵了,把我安葬在方山顶上,最合我的心意了!”于是,拓跋宏建造了方山顶上的两座陵墓。太和十四年(490年),冯太后去世,她的遗体被抬过灵泉池,抬上方山顶上安放在这小小的石碓之中。这就是方山顶上的永固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