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1983年春天第一次到北京的,那时候我还是个新兵,父亲到北京看望我,背着一个黄挎包,里面装了40斤苹果,另外还提了一个兜子,里面装了30斤花生米。那时候通信不发达,连队没有直拨电话,父亲跟我最快的联系方式就是发电报。父亲嫌麻烦,提前没告诉我,拿着我写给他的一封信就上路了。父亲临出门的时候跟母亲说,我就不信一个堂堂的校长,到了北京还能打听不到信封上的地方?
我们家乡不通火车,父亲乘坐100多里路的长途车,到烟台买了一张无座票,站了14个小时来到北京。
父亲出了北京站,把信封给一个三轮车夫看,说,我要到26支局新卫楼。所有的三轮车夫都摇头,说不知道新卫楼在什么地方。父亲当时懵了,他在车站广场转了几圈也没有想出好主意。后来有人告诉他,说北京市内写信,一天就能收到,可以找个旅馆住下,然后按照信封上的地址写一封信。父亲想了想,也只有这么做了。
父亲不想住旅馆,他心疼花钱,打算就在车站什么地方蜷缩两天。这时候,有个当兵的从父亲面前走过,父亲看到当兵的,像见了救星一样,跑过去拦住人家,从包里掏出一捧花生朝当兵的手里塞,把当兵的搞懵了。后来父亲拿出信封打听路,当兵的才明白了。凡是当过兵的人,都有父母到部队探亲的经历,知道父母们的辛苦,于是特别热情。当兵的也不知道信封上的地址,他启发父亲,说你儿子的兵营在什么位置?周围有什么建筑物?父亲想了半天,想起我有—封信中说,兵营距离全国农业展览馆很近。当兵的就建议父亲直接奔农展馆那边,到了那边再打听路。
当兵的把我父亲送上了一辆开往农展馆方向的公共汽车,叮嘱他上了车,问售票员到农展馆怎么走。父亲背着沉重的黄挎包,就站在售票台前不敢挪窝儿,一会儿问一句,到农展馆了吗?售票员烦了,说到了能不告诉你?!啰了巴唆的!父亲赶紧闭嘴,在老家他是中学校长,可到了北京他是小学生。
父亲到了农展馆后,眼前一亮,他看到了农展馆对面的外国驻华大使馆了。父亲心里“怦怦”跳,他知道我就是外事警卫部队的,急忙跑到大使馆门口向哨兵打听路。站岗的兵说,还远着呢,朝北走吧。
父亲心里踏实,父亲不怕路远,就怕没有目标。
父亲就朝北走,沿着一个个插着外国旗帜的大使馆,一路走一路问。后来,他就看到一个兵营大院,有当兵的在训练。父亲跑过去询问,队伍中一个兵当即向排长报告,说通信员的父亲来了。排长就打发那个兵帮助我父亲拎着包。这个兵(我实在想不起是谁了)刚上了楼梯,就喊叫我的名字,“衣向东——通信员——你父亲来了!”
我当时以为他在跟我开玩笑,说你滚一边去,你父亲才来了呢!我刚要转身走开,这时候父亲从楼梯上走来了,站在那里傻傻地看我,一脸微笑。我一下子愣住了。
父亲的肩膀被沉重的包裹勒出血了,可他因为急着走路,竟然没有感觉到疼。第二天,他的肩膀肿起来,不敢动弹了。
父亲后来多次回忆起这件事,他感慨地说,也怪,那时候北京站看不到一辆出租车,要是有出租车就好,你看现在北京满大街的出租车,你只要说个地方,就能把你送过去。
父亲两年后再到北京的时候,是从北京站打出租车直接到了兵营的,那时候北京出现了很多黄色面包出租车。如今,北京的出租车犄角旮旯里都有,整个马路放眼望去,长长的车流中,出租车几乎占了一半。
其实所谓的新卫楼,只是一栋三层高的楼房,属于邮政26支局分管的范围,紧靠东三环,在长城饭店的正北边,跟长城饭店只有一墙之隔。1982年的时候,新卫楼是附近最高的一栋建筑,再往南边,就是全国农业展览馆,也只有四层楼高。那时候东三环路上的车辆也很少,尤其到了晚上8点钟后,十几分钟才有一辆车驶过去。我们新兵班长竟然带着我们在三环路上训练齐步走。但是几年后,周边就有长城饭店、亮马河饭店、昆仑饭店、兆龙饭店等一大批五星级酒店矗立起来。如今的燕莎商城,就是在当年的一片玉米地上建造起来的。
父亲像我一样,很怀念新卫楼。有一年他到北京,专门让我带他去新卫楼转了一圈。新卫楼被林立的楼房包围着,显得又矮又旧。父亲站在楼房前凝视着,好半天才说,你看看,像是在梦里,原先那边是一片荒地呀。
在将近30年的岁月里,父亲频繁往返于北京和胶东那个偏僻的村庄之间,从没间断过。我是父亲最疼爱最引以自豪的一个孩子,过去他很少关注北京的天气,但自从我到北京当兵了,父亲每晚必看天气预报,了解北京的天气情况。父亲的心多半被牵扯到北京了。
父亲每次到北京都要感叹一番,感叹北京变化太快了。
当然,我的家乡也在变化。最初父亲坐火车到北京,后来改乘豪华大巴车了,因为高速公路一直修到我们家门口。豪华大巴车的座位可以起降,像卧铺一样。父亲说,这车既方便又舒服。父亲也配备上了手机,随时都可以跟我联系了。有一次他乘坐大巴车,快到木樨园长途汽车站的时候,才给我打电话,说你开车到木樨园接我吧,我马上就到。
快速发展的通信和交通,让我和父亲的距离一天天拉近。
有一次,父亲无意中说,他到北京什么车都坐过了,就是没有坐飞机。五年前的一天,我专门回老家接父母到北京,给他们买了飞机票。飞机在蓝天白云之上的时候,父亲的脸紧紧贴在窗口上,看着雪海一般的白云,嘴里不停地发出“哎哟”声,一脸的激动。那一刻,我的眼睛湿润了。
父亲后来对我说,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他做梦也不敢想今天能够坐上飞机,能够坐上儿子的私家车。
这些年,父亲一天天老了下去,但他隔三岔五还要往北京跑。他说趁着身体还能动弹,多到北京看一看,等到两条腿拖不动了,就是想来也来不成了。
这些日子,我总在想,什么时候接父亲到北京看看“鸟巢”和“水立方”。父亲看到奥运后的北京,一定又要发出很多感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