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卓越员工的十项修炼-工匠之专注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普及工匠精神,以专注之心成就专业之事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专注、专心、专一。作为职场人,我们要学习这种专心致志的工作精神,在自身的工作领域不断追求进步,攻坚克难,把全部精力和所有智慧聚集到这一个点上,继而心无杂念、全神贯注地朝着这个方向去奋斗和努力,逢山开路,遇河搭桥,凝心聚力,目标如一,不偏不移,不离不弃。

    优秀的匠人第一次就能把事情做对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科学态度。它不仅培养发现问题的意识,确定和定义问题的能力,更培养解决问题并执行的能力。许多员工做事不精益求精,只求差不多。尽管从表现上看来,他们也很努力、很敬业,但结果却总是无法令人满意。

    小张在一家公司做内勤工作,负责公司里的一些杂务事情。有一次,公司的复印机出了问题,总是卡纸,老板让他找人修理一下。经过修理人员的检查,发现原来是搓纸轮老化造成的。修理人员更换新的搓纸轮后,复印机可以正常运转了,但修理人员发现复印机的定影器也有点问题,问小张是否需要更换一个新的。

    小张认为既然复印机现在已经修好了,也就没必要再动别的零件,再说自己下午还有别的事要办呢,哪有时间陪他们修这个。他心想,等有了问题再说吧!于是,就打发修理人员快走。修理人员走时,对他说:“现在不换,过一两个月后你还是得换!”

    一个月后,当老板复印一份重要文件的时候,发现复印机居然彻底不工作了。他大发雷霆,叫来小张:“你是怎么办事的!上个月才修了一次,现在就不能用了!上次修的时候你彻底检查了吗?”

    小张想起了上次修理人员的提醒,觉得理亏,马上打电话让修理人员过来,可对方说太远,而且连续几天的工作都安排满了,如果他着急的话,只能他自己把机器拖过去才行。小张只得灰头土脸地找出租车,找人搬机器……

    工作中,你是否也和故事中的小张一样,因第一次没把事情做对,你要忙着改错或是补救,使工作越忙越乱,轻则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重则返工或报废,给公司造成经济或形象损失。想想这些,你就能理解“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这句话的分量。

    或许有些人会有这样的疑惑:怎么可能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呢?人又不是神仙,怎么可能不犯错呢?不是允许合理的消耗吗?不是允许一定比例的废品吗?但是从福特公司的全面质量管理和标准化生产中可以惊奇地发现,原来,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一定要做到的。想想看,整条流水线上,每一个零配件生产出来之后马上就被送去组装,因为没有库存,任何一个环节出了质量问题,都会导致全线停产,所以必须百分之百地“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

    在自我管理上,“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也是一个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理念。如果这件事情是有意义的,现在又具备了把它做好的条件,为什么不现在就把它做好呢?当然,在提法上可以更人性一点,叫作“把一点一滴的事情做好”,每个人只有把一点一滴的事情做好了,才可能达到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境界。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它并不是说人不可以犯错误,而是指对待工作必须有一种坚持第一次就做对,符合所有要求的决心和态度。

    有一家电子加工企业,近几年由于营销做得出色,市场的机会也好,订单呈每年40%的速度增加。为此,老板几乎每年都要翻倍地招人和扩大生产线,但不管他的投入多大,在管理上做了多么认真的努力,有一个严重的问题一直影响着他——他的工厂总是不能按期完成任务。为此,很多单子他都不敢接。

    为此,老板多次进行中高层会议协商,但都无法得出结果,大家普遍反映的就是:随着规模扩大,各种成本——包括时间成本——肯定会增加。

    正当他们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一线员工提了个大胆的建议:取消返工的流程,将合格率直接与奖金挂钩。

    管理层听到这个建议,很是不解。因为取消返工流程,就意味着增加员工的压力,在大家的观念里,还意味着“不可能”。但眼前没有其他办法,老板决定试试。结果,出乎大部分人的意料,取消返工流程后,工人们的实际反应是: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对竟然如此简单!

    短短三个月后,这家企业的产量实现了翻番,而产品质量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它是用来衡量是否达到要求、是否执行到位的标准,也是时时刻刻警醒我们要尽最大的可能,在接手每一份工作时,抱着“一次就做对”的执行信念。

    在工作中,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提高工作效率的第一步。它是一个观念,也是一个良好的工作习惯。它会节省我们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使我们少走很多不必要的弯路。

    亚瑟是一名管理上千名员工的雕塑品公司经理,以前他不过是一家雕塑品店的学徒工。

    “不要把这件作品搞砸了,它可是我的心肝,亚瑟!”他的老板——一位著名的雕塑家常常对他说。而这个学徒一有空闲,就琢磨如何把作品雕刻得更完美。很快地,他就熟练地掌握了各种雕塑的雕刻技术。他如此认真仔细,甚至连店主老板都觉得有些过分。不满足于良好状态,坚持做每一件事都精益求精已经成为他的工作习惯,也正是这种良好的习惯成就了这位年轻人今天的位置。

    一次,亚瑟去拜访他的老板——这位著名的雕塑家。他发现,他在忙于雕刻一件雕塑作品。“我一直在给它修改润色。”他指着雕塑对亚瑟说,“你看,现在是不是更有光彩了?面部表情也柔和了许多,这里的肌肉也显得更加强健有力了。”

    雕塑家说:“艺术的完美就在于精益求精。”当你工作时,也应该具有这样的工作态度,这样严格要求自己:能做到最好就不要做到差不多,尽量一次就把事情做好。

    一个人要想在某行业中领先,就必须抛弃“差不多就好”的工作标准,秉承“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工匠精神,如果你可以努力达到艺术家的水平,就不要甘心沦为一个平庸的工匠。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就要用高要求和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在做事的过程中,争取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不给自己留下再三纠错的后遗症。

    心无旁骛,一心盯紧自己的工作

    古代工匠大多只专注于做一件事,或几件内容相近的事情。“庖丁解牛”中的庖丁、《核舟记》中的奇巧人等大抵如此。随着科技发展和分工协作效率的提升,如今一个人有可能同时做几件事情。但同时做好几件事情,对于个人的精力、素质和技能构成巨大挑战。大多数人还是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核心业务范围。否则,极有可能费尽力气,结果却一无所获。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两个学生拜奕秋为师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每次听课都全神贯注,一心一意地听奕秋讲解棋道;而另一个学生上课时总是心不在焉,三心二意,极易被外界事物纷扰乱了心神。一次上课时,有一群天鹅从他们头上飞过,那位专心的学生连头都没有抬一下,浑然不觉。而心不在焉的学生虽然看着好像也在那里听,但心里却想着拿了箭去射天鹅。若干年后,那位专心致志的学生也成了一名出色的棋手,而另一位呢,却一事无成。

    可见,成功没有捷径可走,必须全力以赴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成功卓越者可能一生要做很多事情,但在一段时间内,只有集中精力投入一个目标,才容易成功。如果在同一时间,一心多用,常不免相互干扰而导致失败。

    在世事喧腾、红尘滚滚中静下心来,专注于某一事业,不受其他欲望诱惑的摆布,这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但是唯有如此才能成就于某一天地。因为专注会带来更多的成功机会。如果我们集中精力专注于一项工作,就能把这项工作做得很好。正如作家西塞罗所说:“任凭怎么脆弱的人,只要把全部的精力倾注在唯一的目的上,必能有所成就。”

    一家公司在招聘员工时,特别注重考察应聘者的专心致志的工作作风。通常在最后一关时,都由董事长亲自考核。现任经理要职的约翰逊在回忆当时应聘时的情景时说:“那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一个人如果没有专注工作的精神,那么他就无法抓住成功的机会。”

    那天面试时,公司董事长找出一篇文章给约翰逊说:“请你把这篇文章一字不漏地读一遍,最好能一刻不停地读完。”说完,董事长就走出了办公室。

    约翰逊想:不就读一遍文章吗?这太简单了。他深呼吸一口气,开始认真地读起来。过了一会儿,一位漂亮的金发女郎走过来,“先生,休息一会儿吧,请用茶。”她把茶杯放在桌几上,冲着约翰逊微笑着。约翰逊好像没有听见也没有看见似的,还在不停地读。

    又过了一会儿,一只可爱的小猫伏在了他的脚边,用舌头舔他的脚踝,他只是本能地移动了一下他的脚,小猫丝毫没有影响他的阅读,他似乎也不知道有只小猫在他脚下。

    那位漂亮的金发女郎又飘然而至,要他帮她抱起小猫。约翰逊还在大声地读,根本没有理会金发女郎的话。

    终于读完了,约翰逊松了一口气。这时董事长走了进来问:“你注意到那位美丽的小姐和她的小猫了吗?”

    “没有,先生。”

    董事长又说道:“那位小姐可是我的秘书,她请求了你几次,你都没有理她。”

    约翰逊很认真地说:“你要我一刻不停地读完那篇文章,我只想如何集中精力去读好它,这是考试,关系到我的前途,我不能不保持专注。别的什么事我就不太清楚了。”

    董事长听了,满意地点了点头,笑着说:“小伙子,你表现不错,你被录取了!在你之前,已经有50人参加考试,可没有一个人及格。”他接着说:“现在,像你这样有专业技能的人很多,但像你这样专注工作的人太少了!你会很有前途的。”

    果然,约翰逊进入公司后,靠自己的业务能力和对工作的专注和热情,很快就被董事长提拔为经理。

    可见,专注能给人们带来成功的机遇!一个专注的人,往往能够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智慧凝聚到所要干的事情上,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执行力,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世界上无数的失败者之所以没有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才干不够,而是他们不能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去做适当的工作,大好精力被浪费在东西南北各个方向上,而他们自己竟然还从未觉察到这一问题。如果把心中的那些杂念一一剪掉,使生命力里的所有养料都集中到一个方面,那么他们将来一定会惊讶——自己的事业树上竟然能够结出那么美丽丰硕的果实。

    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可谓富可敌国。令人佩服的是,他不但工作事务处理得非常好,能将一切事务掌握自如,而且晚上的宴会他也是每场必到,白天忙碌完公务后仍能有充足的时间和大家一起吃饭玩乐。手中虽然工作繁忙,但有时他还能安排出闲暇时间来表演娱乐节目。他如何运用自己的时间呢?

    安德鲁说:“其实能够轻松自如地做好大多数事情很简单,只要你能够安排好事情的轻重缓急,然后一次仅做一件事情,今日事,今日毕,无论做任何事情都集中精力于一件事情上就可以了,仅此而已。”

    安德鲁·卡内基先生正是能够每一次都把精力只集中于一件事情上,让自己不受其他事情的干扰,所以能够获得人生的成功。我们要快速高效地解决好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也要养成专注工作的好习惯。如果工作起来不专注,即使去做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也很容易出现问题。

    成功来自专注。世界上到处是散漫粗心的人,而那些专心专注于每一件事情的人却始终是“供不应求”的。只有把专注工作当作工作的使命并努力去做,养成专注工作的好习惯,你的工作就会变得更有效率,你也更能乐于工作,而且更容易取得成功。

    集中注意力,一次只做一件事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一位老师在讲台上谆谆勉励学生做事要专心,将来才会有成就。

    为了具体说明专心的重要,老师叫一名学生上台,双手各持一支粉笔,命其在黑板上同时用右手画方,左手画圆,结果学生画得一团糟。

    老师说:“这两种图形都画得不像,那是因为分心的缘故。追逐两只兔子,不如追逐一只兔子。一个人同时有两个目标的话,到头来一事无成。”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不能一心二用。在工作中,我们要想干好一件工作,就必须全身心的投入,绝不能心猿意马。没有事情是简单的,任何一件事完成起来都要花费相当的精力,人心无法一分为二,只有专心是解决问题最好最快的途径。

    著名的效率提升大师博恩·崔西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一次做好一件事的人比同时涉猎多个领域的人要好得多。”富兰克林将自己一生的成就归功于“在一定时期内不遗余力地做一件事”这一信条的实践。一次只做一件事,就是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不受任何内心欲望和外界诱惑的干扰,对既定的方向和目标不离不弃,执着如一、不懈的努力。

    一次只专心地做一件事,全身心地投入并积极地希望它成功,这样我们就不会感到精疲力竭。不要让我们的思维转到别的事情、别的需要或别的想法上去,专心于我们正在做着的事。集中精力专注于一项工作,就能把这项工作做得很好。

    也许,纽约中央车站问询处是世界上最紧张的地方。虽然那里只有10平方米的大小,但每一天都是人潮汹涌,匆匆的旅客都争着询问自己的问题,希望能够立即得到答案。对于问询处的服务人员来说,工作的紧张与压力可想而知。可柜台后面的那位服务人员看起来一点也不紧张。他身材瘦小,戴着眼镜,一副文弱的样子,显得那么轻松自如、镇定自若。

    在他面前的旅客,是一个矮胖的妇人,头上扎着一条丝巾,已被汗水湿透,充满了焦虑与不安。问询处的先生倾斜着上半身,以便能倾听她的声音。“是的,你要问什么?”他问。

    这时,有位穿着入时,一手提着皮箱,头上戴着昂贵的帽子的男子,试图插话进来。但是,这位服务人员却旁若无人,只是继续和这位妇人说话:“你要去哪里?”“春田。”

    “是俄亥俄州的春田吗?”“不,是马萨诸塞州的春田。”

    他根本不需要行车时刻表,就说:“那班车是在10分钟之内,在第15号月台出车。你不用跑,时间还多得很。”

    女人转身离开,这位先生立即将注意力转移到下一位客人——戴着帽子的那位身上。但是,没多久,那位太太又回头来问:“你刚才说是15号月台?”这一次,这位服务人员集中精神在下一位旅客身上,不再管这位头上扎丝巾的太太了。

    有人请教那位服务人员:“能否告诉我,你是如何做到并保持冷静的呢?”

    那个人这样回答:“我并没有和公众打交道,我只是单纯处理一位旅客的问题。忙完一位,才换下一位,在一整天之中,我一次只服务一位旅客。”

    由此可见,当你能够一心一意去做好每一件事时,成功就会隐约向你招手。

    工匠精神提倡,一次只做一件事,这是每个员工获取成功不可或缺的品质。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分散在好几件事情上,是不切实际的考虑,不是明智的选择。要想提高工作效率,就绝不能把精力同时集中于几件事上,只能关注其中之一。

    一次只做一件事,即是集中精神,把一件事情做好,并且完成的话,你会发现自己会工作得更快,更有效率。

    某公司的一位老板去拜访拿破仑·希尔。当看到希尔的办公桌十分干净整洁,他很是惊讶。他问希尔:“希尔先生,你没处理的信件放到哪儿了呢?”

    希尔颇为自豪地说:“我的信件都处理完了。”

    “那你今天没做的事情又推给谁了呢?”这位老板紧追着问。

    “我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完了。”希尔微笑着回答。看到这位老板困惑的神态,希尔解释说:“原因很简单。我知道我所需要处理的事情很多,但我的精力有限,一次只能处理一件事情,于是我就按照所要处理的事情的重要性,列一个顺序表,然后就一件一件地处理。结果,全做完了。”说到这儿,希尔双手一摊,耸了耸肩膀。

    “噢,我明白了。谢谢你,希尔先生。”

    几周以后,这位老板请希尔参观自己宽敞的办公室。他对希尔说:“希尔先生,感谢你教给了我处理事务的方法。过去,在我这宽大的办公室里,我要处理的文件、信件,堆得和小山一样,一张桌子不够,就用三张桌子。自从用了你的办法以后,情况好多了。瞧,再也没有没处理完的事情了。”

    这位老板就这样找到了高效率做事的办法。几年以后,他的公司规模越来越大,而他处理工作游刃有余。

    每次只做一件事情,对提高效率至关重要。做好一件事情,需要凝聚心神、心无旁骛,这样一个人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而频繁地从一项工作转换到另一项工作则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的做法。基于这个道理,人们在工作中应该避免不必要的工作转换,要尽可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做透、做到位,然后再考虑下一件事。同时,当一个人了结了一件事情时,往往会有一种解脱感和满足感,甚至会有一种成就感,这是一种很好的心理状态,也是保证下一件事做好的必要前提。

    一个优秀的员工必须懂得,在每一段时间专心处理每一件事情。在工作的时候,永远要培养的是一种叫做专心专注的状态。只有养成专心专注于每一件事情的习惯,工作效率才会提高。

    专注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人类生存中有一项不可否认的事实:只要是人类可以正当追求的,都有可能获得成功。英国大作家约翰生曾说过:“在勤奋和技巧之下,没有不可能不成功的事情。”的确,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只有你想不想做,或许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遇见很多的困难,但只要你发自内心地想做,最后还是会成功的。人生没有达不到的高度,只有不愿攀登的心。

    年轻的时候,拿破仑·希尔抱着一个当作家的雄心。要达到这个目标,他知道自己必须精于遣词造句,字词将是他的工具。但由于他小时候家里很穷,所接受的教育不完整,因此,“善意的朋友”就告诉他,说他的雄心是“不可能”实现的。

    年轻的希尔存钱买了一本最好的、最完全的、最漂亮的字典,他所需要的字都在这本字典里面,而他的意念是完全了解和掌握这些字。但是他做了一件奇特的事,他找到“不可能”这个词,用小剪刀把它剪下来,然后丢掉,于是他有了一本没有“不可能”的字典。以后他把他整个的事业建立在这个前提上,那就是对一个要成长,而且要成长得超过别人的人来说,没有任何事情是不可能。

    由此看来,只要你从你的字典里把“不可能”这个词删除,从你的心中把这个观念铲除,从你谈话中将它剔除,从你的想法中将它排除,从你的态度中将它扫除,不要为它提供理由,不再为它寻找借口,把这个字和这个观念永远的抛弃,而用光辉灿烂的“可能”来替代,你就能够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林语堂先生讲过一句话:“为什么世界上95%的人都不成功,而只有5%的人成功?因为在95%人的脑海里,只有三个字‘不可能’。”的确,大多数人常常被“不可能”三个字困扰,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他们的意志和理想,其实,这些“不可能”大多是人们的一种想象,只要能拿出勇气主动出击,那些“不可能”就会变成“可能”。如果你认为自己的愿望永远不可能实现,那它也永远只能是你的愿望;如果你相信愿望终会变成现实,那这就没有什么不可能。不要在心里为自己设限,那将是你无法逾越的障碍。

    人的潜能是巨大的,一个人只有具备积极的自我意识,才会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并知道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从而他才能积极地开发和利用自己身上的巨大潜能,将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干出非凡的事业来。

    在工作中,我们总会遇到很多困难,有些人往往选择了退缩和回避,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困难是不可能完成和战胜的。而有些人却选择了迎难而上,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即使最后失败了,也在所不惜。

    郑军刚到深圳一家机械装备公司做业务员,因为还在试用期,所以,还没有机会承揽多少业务。总经理从某些渠道得知,西部地区某小城需要他们公司的机械设备产品,就有意选派人员前往。大家都知道这项任务绝非美差,当地的生活条件艰苦不说,工作上还很难出成绩,于是,大家纷纷找理由推诿,有的说自己手上的案子要跟进,有的说家里有事不能离开。郑军向来有不服输的性格,就主动揽下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到了那儿,郑军才发现,当地的情况比想象中还要糟糕,在小城出差的日子并不如意,真令人有度日如年的感觉。更让郑军灰心的是,在该城联系的几家工厂,都没有采购他们的产品,虽然郑军尽了最大的努力,但只有一家签了初步合作的协议。

    回到单位后,因为郑军敢于接受高难度的工作任务,不推三阻四,老总并没有责怪他。恰恰相反,还对郑军的工作给予了肯定,认为他有进取心,责任能力强,敢于接受挑战。试用期一过,郑军就顺利地转为正式员工。这以后,郑军工作上更加积极,公司也对他青睐有加。很快,郑军就独当一面,被公司任命为一家分公司的经理。

    勇于挑战一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是锻炼自己能力难得的机会,长此以往,你的能力和经验会迅速提升。在完成这些艰巨任务的过程中,你可能会感到一些痛苦,但痛苦却会让你变得更加成熟。

    一项对美国多个大公司CEO的调查表明,CEO们最欣赏的,就是那些主动要求做某项新工作、接受新挑战的员工。无论能否做好,至少这些员工比那些只会被动接受工作的员工更令人欣赏,因为他们有勇气、有信心,而且会从尝试中学习到更多的经验,增长更多的才干。然而,具有讽刺愈味的是,世界上到处都是谨小慎微、满足现状、惧怕未知与挑战的人物,而勇于向不可能挑战的人才,犹如稀有动物一样,始终供不应求,是人才市场上的“抢手货”。

    勇于向“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挑战,是事业成功的基础。西方有句名言:“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不敢向高难度的工作挑战,是对自己的潜能画地为牢,最终使自己无限的潜能化为有限的成就。美国著名钢铁大王卡耐基在描述他心目中的优秀员工时说:“我们所急需的人才,不是那些有多么高贵的血统或者多么高学历的人,而是那些有着钢铁般坚定意志,勇于向工作中的‘不可能’挑战的人。”

    布鲁金斯学会创建于1927年,以培养世界最杰出的推销员而著称于世。它有一个传统,在每期学员毕业时,都设计一道最能体现推销员能力的实习题,让学生去完成。

    1975年,布鲁金斯学会设计的题目是让学生将一个微型的录音机推销给当时的总统尼克松,这个学会的一名学员成功了。克林顿当总统的8年间,学会曾设计过一个题目,是让学员将一条短裤推销给克林顿总统,但是8年过去了,无一人推销成功。小布什当总统之后,学会又给学生的命题为:请你把一把斧子推销给布什总统。

    实际上,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什么也不缺,他要一把斧子干什么?即使说他需要斧子,也不需要他亲自去购买;退一步说他就是他亲自去买了,也不一定会碰上你这个卖斧子的推销员。因而,要完成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题目应该说是大海捞针——够难的了。

    可是,有一个叫作乔治·赫伯特的学员,并不认为这个题目是不可能完成的。他首先对完成这个题目充满自信,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而后围绕着斧子和布什总统的关系进行了一番详细的调查研究,得知布什总统在得克萨斯州有一座农场,农场里面长着许多树木,这些树木确实需要修剪。紧接着就给布什总统写信,阐明总统需要买一把斧子的理由。布什总统接信后,也认为是这样,确实有必要买一把斧子,一来对树木进行修剪,二来锻炼身体,经常到林子里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三可以调节一下总统繁忙的生活。于是立即给这位学生寄去了15美元,买回了一把斧子。

    乔治·赫伯特成功后,布鲁金斯学会奖给了他一双上面刻有“最伟大的推销员”的金靴子,并在表彰他的时候说,金靴奖已设置了26年。26年间,布鲁金斯学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推销员,造就了数以万计的百万富翁。这只金靴之所以没有授予他们,是因为我们一直想寻找这样一个人——这个人从不因有人说某一目标不能实现而放弃,从不因某件事情难以办到而失去自信。

    乔治·赫伯特之所以会取得成功,是因为他在关键时刻敢于挑战“不可能”,他相信只要不自我设限,就不会再有任何限制;突破自我限创制,任何事情都不能阻止自己。

    其实,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并不像你想象得那样复杂,困难只是被人为地夸大了。当你耐心分析、梳理,把它“普通化”后,你常常可以想出很有条理的解决方案。

    做任何事情,只要你想去做,而且是认真地做,想尽一切办法去做,坚持地去做,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到。不大可能的事也许今天实现,根本不可能的事也许明天会实现。对一个优秀的员工来说,勇于向“不可能”挑战的精神、信心和勇气,是一个员工获得成功的根本基础,也是他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专注才能专业,成为行业里不可或缺的匠人

    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就是指匠人,我们也应学习这种“争做同行之最”的精神,成为精通工作的行家里手。

    《庄子》一书中,有两个技艺超群的人。

    一个是厨房伙计,一个是匠人。厨房伙计即宰牛的庖丁,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匠人即那位楚国郢人的朋友,叫匠石(不一定就是石匠)。二人的共同之处,就是技艺超群,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先看庖丁,他为梁惠王宰杀一头牛。他那把刀似有神助,刷刷刷几下,一个庞然大物,便肉是肉、骨是骨、皮是皮地解剖得清清爽爽。他解牛时,手触、肩依、脚踏、进刀,就像是和着音乐的节拍在表演。更奇的是,庖丁的刀已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已经几千头,而那刀仍像刚在磨石上磨过一样锋利。此时你看他提刀而立,悠然自得,又仔细地把刀擦净、收好。那神气,就如同优雅的西班牙斗牛士。

    再看匠人,也许是木匠,也许是石匠,也许木石活儿都做。他的技艺也十分了得。郢人把白灰抹在鼻尖上,让匠人削掉。那白灰薄如蝉翼,匠人挥斧生风,削灰而不伤郢人的鼻子。

    由此可见,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并精通它,做事就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工作中也是如此。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精通它,下决心掌握自己职业领域的所有问题,比别人更精通。如果你是工作方面的行家里手,精通自己的全部业务,就能赢得良好的声誉,也就拥有了成功的秘密武器。

    西班牙著名的智者巴尔塔沙·葛拉西安在其《智慧书》中告诫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变得不可替代。让别人离了你就无法正常运转,这样你的地位就会大大提高。”

    美国纽约一家五星级大酒店里,有一个叫汤姆的小厨师,他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没有英俊的容貌,也没有高超的厨艺,所以他在厨房里只打下手。但是他会做一道非常特别的甜点:把两只苹果的果肉都放进一只苹果中,那只苹果就显得特别丰满,可是外表上看,一点儿也看不出是两只苹果拼起来的,就像是天生那样子长的,果核也被他巧妙地去掉了,吃起来特别香。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一位长期包住酒店的贵妇人发现了这道甜点,她品尝后,觉得很适合自己的口味,并特意约见了做这道甜点的小厨师。贵妇人虽然长期包了一套最昂贵的总统套房,一年中也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在这里度过,但是,她每次到这里来,都会指名点那道小厨师做的甜点。

    在经济萧条的时候,酒店里总要裁去一定比例的员工。但不起眼的小厨师却从来没有被解雇,就像有特别硬的后台和背景。后来,酒店的经理告诉汤姆,那位贵妇人是他们最重要的客人,而他是酒店里不可或缺的人。

    小厨师虽然很不起眼,但是他却具有别人没有的那种专业技能,所以在老板的眼里,他就是不可替代的员工。

    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一个道理:拥有别人不具备的某种能力或专业技能,才会成为公司不可或缺的员工。

    在职场中,一技之长就是你的求生本钱,掌握一向不是每个人都会的技能,使自己与他人区别开来,事实上是给自己的求生本钱增添砝码,是在给自己寻找更多的成功机会。

    法国的一家工厂的电机突然间坏了,顿时停电了,一大帮技术人员围着电机团团转,就是找不出毛病,他们使尽了浑身解数仍未能解决问题。正当厂长打算另请高明时,电机组有一名基层员工毛遂自荐。

    这是一个身材瘦弱矮小的年轻人,脸上还稚气未脱,穿着沾满油渍的工作服,他用一种请求但很恳切的语气对厂长说:“我可不可以试试?”

    许多人都瞧不起他,刚来厂里不到一年,平时闷着头也不吱声,能有什么本事?厂长也带着一种怀疑的口吻问道:“你几天能修好?”

    这位矮个子员工想了想,说:“三天时间吧。”问他用什么工具,他说只用一把小铁锤、一支粉笔就行了。

    白天,他围着电机转悠,这儿看看,那儿敲敲,晚上,他就睡在电机房。到了第三天,人们见他还不拆电机,不禁怀疑起来,他的同事让他别打肿脸充胖子了。

    一位跟他最要好的朋友对他说:“修不了就赶紧撒手吧!”

    可是他笑着说:“别着急,今晚就可见分晓。”

    当天晚上,他让人们搬来梯子,他爬到电机顶上,用粉笔在外机壳上画了一条线,说:“此处烧坏线圈13圈。”

    技术人员半信半疑地拆开一看,果然如此,电机很快就修好了,并恢复了正常运行。

    有人相当不解,问他为什么会做到如此神奇,他神秘地答道:“精通,精通能让你解决一切问题!”

    厂长觉得他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如果把他调到技术部一定会有用武之地。于是决定给他5000元的奖金,并从原岗位升任技术部顾问。

    在这家工厂不只是他一个人,还有很多人被破格录用,他们都是自己所在领域顶级的专家,能为企业减少开支,增加效益。

    在世界的任何地方,拥有一技之长的人都会受到欢迎。我国有句俗话叫作“天旱、荒年也饿不死手艺人。”一个有本事、懂技术的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有饭吃。掌握一项技能无论是对于求生还是社会上立足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李华在一所普通的大学读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之前,他进入了一家科研机构实习。刚去的时候,他没什么事可干,上司看他可怜,就随便交给他一项任务,说:“三个月内完成就行,到时给你一个实习鉴定。”

    在接到工作任务后,李华每天都要在电脑前工作到晚上10点多才下班,有时太晚了,无法回家,他就住在单位里。三天后,他终于顺利地完成了上司交给他的工作任务。

    第四天上午,当他告诉上司任务已经完成时,上司吓了一跳,对他刮目相看。又给他几个任务,并且规定很少的时间,而他居然都会提前完成。

    实习结束,上司没多说什么,但不久却径直到他的学校点名要他。

    这之前,机构的上级部门很奇怪:我这里有好几个品学兼优的研究生,你都不要,却非要一个普通的大学生,不是开玩笑吧。

    “不开玩笑,他有专长。”那个领导说。

    后来,有一次上级临时借调他去帮忙,结果是:这个部门以前的报表都是最后一个交,并且还经常返工,但这一次,李华不仅第一个送上报表,而且一次性顺利通过。

    上面点名要他,下面不愿意放,但硬是被调走了。现在他做的事情是负责为新来的研究生、本科生分配工作。

    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李华为何如此轻松地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

    李华总结的经验是: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对应于社会工作的一个领域,并在这方面强化,找一切机会转化为实践能力。所以从大二开始,他就不再平均用功,而是开始主攻一项:数据库。那是他的兴趣,也是他认为以后用处最广的领域。

    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这上面,他几乎在上一个“数据库”研究生班。当然,他既是导师也是学生。这种主攻到了什么地步?有时,老师就让他给同学们讲,而自己在下面微笑着看他。

    这样的年轻人有哪个老板不喜欢呢?

    不论从事什么行业,只要想在该行业中站稳脚跟,做出一番成就,就必须具备精到的专业技能,而且还要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专业技能的水平高低对于员工在这个行业中的成长具有关键作用。你尽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持续创新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如财务专家、市场营销专家、产品开发专家,超越一般的专业水准,形成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与差异化优势。可以说,专业技能是实现个人成长的敲门砖,无论你是普通职员,还是一个建筑工程师,都要以这块敲门砖来打开通往成功的大门。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专业技能之本而空谈发展之路,专业技能决定了你的价值和工作职位。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使自己变得不可替代。同样的工作,用你比用别人工作会完成得更好;用你比用别人工作会完成得更快;用你比用别人完成工作所需的消耗、付出的代价更小。你对公司的价值越大,就越难以被替代。当你具有了不可替代性,就等于树起了自己的个人品牌,拥有了良好的职业生涯。

    多一点工匠精神,多一点认真

    工匠精神,无非“认真”二字。一方面体现在工匠工作认真,手艺精湛,能够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一方面也体现在企业不断精益求精。

    为什么德国人生产的产品工艺超群卓越、稳固耐用,全球有目共睹?其主要是因为德国人有普遍的认真的精神。德国人的认真精神最直接的表现就在产品的质量上,尽心尽力对消费者负责,对社会大众守承诺。德国企业十分重视员工的技能发展,极力培养具有专门知识技能的职工团队,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将精工细作、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传达给所有员工,并在每个关卡做好质量把关的动作,设立严格的检查制度,将优良、无瑕疵的产品交给顾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质量、提供一流服务成为德国员工的自觉行动。德国人对于机械领域专注投入与追求完美的热情,让德国机械业的产业标准不断提高,拥有世界顶尖的质量水平。

    德国人的认真精神造就了许多世界级的公司,这些公司为德国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和尊重。二战后的德国,可以说是一片狼藉。正是凭借着整个民族的认真精神,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经济的腾飞。

    认真是什么?认真就是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就是严格按规则办事做人,就是在别人苟且随便时自己仍然坚持操守,就是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就是一丝不苟的做人态度。

    世界上任何真正的业绩和伟大的成就,无一不是靠认真努力的工作换来的。认真,就好比人生命运的“发动机”,能激发起每个人身上所蕴含的无限潜能。一个认认真真、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的员工,即使能力稍逊一筹,也可能创造出最大的价值。而一个人的能力再强,如果他不愿意付出努力,他就不可能创造优良业绩。

    有一个老木匠做了一辈子的木匠工作,他因敬业和勤奋而深得老板的信任。当他年老力衰,对工作力不从心时,他对老板说,自己想退休回家与妻子儿女共享天伦之乐。老板十分舍不得他,再三挽留,但是他去意已决,不为所动。老板只好答应他的请辞,但希望他能再帮助自己盖一座房子。老木匠自然无法推辞。

    老木匠归心似箭,心思已全不在工作上了。用料也不那么严格,做出的活也全无往日的水准。老板看在眼里,但却什么也没说。等到房子盖好后,老板将钥匙交给了老木匠。

    “这是你的房子,”老板说,“我送给你的礼物。”

    老木匠愣住了,悔恨和羞愧溢于言表。他一生盖了那么多豪宅华亭,最后却为自己建了这样一座粗制滥造的房子。

    同样一个人,可以盖出豪宅华亭,也可以建造出粗制滥造的房子,不是因为技艺减退,而是因为他没有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如果一个人希望自己一直能有杰出的表现,就必须始终认真负责地去工作,严于律己,善始善终。否则就会像老木匠一样,辛辛苦苦一辈子到头来却因一次工作上的敷衍“糊弄”了自己。

    所以,职场中容不得半点不认真。作为一名员工,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一定要保质保量完成。认真,不仅是一种对待事业和人生的态度,也不仅仅是一种工匠精神,它更是一种能力。一个人想要顺顺当当地发展,就看他能不能认真地对待工作。公司给你一个工作,实际上是给了一个发展的机会,应珍惜这个机会,认真地对待工作。

    张丽应聘到一家橡胶公司,试用期为3个月。到清一色女性的化验室工作,因为缺乏实践经验,她就认真地向这些女师傅们请教,但每一次都受到她们的讥讽。2个月后公司改革,化验室要精简1人,由于业绩不佳而要开除她。还剩下5天的时间,张丽本来可以和公司结清工资走人,但她决定在这最后的5天里,把工作认真地做完。直到最后一天的下午,她仍一丝不苟,跟第一天上岗一样,把工作台洗擦得一尘不染,把自己曾经用过的烧杯和试管摆放得整整齐齐。经理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于是,便留下了她。后来经理在一次会上对员工们讲:“留下她是因为她认真!明天要离开而今天仍能认真地对待工作,这样的员工是非常难得的。”

    “认真”是工匠精神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一个人品行的反映。只有养成认真的习惯,我们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才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学会认真、养成认真工作的习惯,无疑是每个人事业道路上最重要的必修课。

    海尔总裁张瑞敏曾举过一个很生动的例子,他说:如果让一个日本人每人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人会不折不扣地执行,每天都会坚持擦六次;可是如果让一个中国人去做,那么他在第一天可能擦六遍,第二天可能擦六遍,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就会擦五次、四次、三次,到后来,就不了了之。为此,张瑞敏说:“把一件做好就是不平凡,不能事事无所谓。”“把一件事做好”,怎样做好,首要的就是认真精神和执着的精神,其次才是方法技巧问题。

    俗话说,态度决定事业成败。不管人生态度有多少种,认真就是其中的最大一种。我们应该摒弃那种只求粗枝大叶的做事方式,养成认真踏实的行为习惯。

    袁刚在一家贸易公司干了一年,但他对自己的工作非常不满意。于是便愤愤地找朋友大吐苦水:“我在公司里的工资是最低的,而且老板对我一点也不重视,如果再这样下去,有一天我就要跟他拍桌子,辞职走人。”

    他的朋友问道:“你对你们公司的业务很熟悉吗?对于做国际贸易的窍门完全弄懂了吗?”

    袁刚回答说:“没有!”

    他的朋友这样建议他:“我觉得你先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对待工作,好好地把你们单位的一切贸易技巧、商业文书完全弄明白,甚至包括如何书写合同等具体事务都弄清了之后,再一走了之,这样做岂不是既出气,又学到不少业务知识?”

    听了朋友的建议,袁刚一改往日的散漫习惯,开始认认真真地工作起来,甚至下班之后,还留在办公室里对商业文书的写法进行研究。

    一年之后,他的这位朋友又见他时,问他:“你现在大概都学会了,可以准备拍桌子不干了吧?”

    “但是,我发现最近半年来,老板对我刮目相看,对我又是升职,又是加薪的,说实话,我现在已经是公司的大红人了!”

    他的朋友笑着说:“这是我早就料到的!当初你的老板不重视你,是因为你工作不认真,又不精通业务;而后你痛下苦功,担当的任务多了,能力也加强了,老板自然也重用你了。”

    可见,只有认真工作才可以弥补自己能力的不足,这是提高自己的最佳方法。只有认真工作,才能有所突破。认真工作的人不会为自己的前途操心,因为他们已经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所以无论到哪个公司,都会受欢迎的。相反,在工作中投机取巧或许能让你获得一时的便利,但却在心灵中埋下了隐患。从长远来看,不仅没有任何好处,而且对你也是非常不利的。

    认真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作风,发于中而见于行。毛泽东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认真的态度,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无论你从事的是什么工作,无论你面对的工作环境是松散还是严谨,你都应该认真工作,不要等老板一转身就开始偷懒,没有监督就不工作。在工作中,你只有锻炼自己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自己,加薪升职的事才能落到你头上。反之,如果你凡事得过且过,从不认真工作,那么,等待你的将是失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