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义、管夕茂
一、弱冠成名,群英相惜
胡祖同,字孟嘉,号旭斋,浙江鄞县人。1908年清政府以庚子退款为经费,选派青年才俊赴欧美留学,胡祖同于浙江省数万考生中名列前茅,与徐新###六、胡敦复及叶叔衡等20人同榜录取。
191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经理张菊生聘请胡祖同为外文编辑。不久,浙江兴业银行董事长叶揆初听闻胡之才干,委托叶叔衡聘请胡祖同。胡以已允诺商务印书馆,不宜反悔,婉言回绝。叶揆初蹉跎惋惜,但对胡祖同一诺千金之义益加钦佩,所以仍不愿放弃,辗转商请陈叔通出面疏通。经此一番曲折,叶揆初终于将胡祖同“挖走”,以其为浙江兴业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创设国际汇兑业务,没过多久便成果显著,深受同业钦慕。
二、国际汇兑业务的领跑者
1925年重新掌理交行的梁士诒在行务会议上特意强调,“国内汇兑及国外汇兑均为银行最有利而稳妥之业务,而国外汇兑,以我行所处地位,尤宜竭力经营”,“查国外汇兑,为银行重要点,办理得宜,获利至厚。”可见,胡祖同主持下的国际汇兑业务对交通银行的影响之大。
三、抵抗中交合并
交行沪行是1922年中交合并的坚定反对者,并多方行动力阻此议。1922年6月,交行于北京召开第十一届股东会议,选任张謇为总理,沪行钱新之由于此次的优异表现,升任为总行协理。在钱新之北上之后,沪行经理一职由德高望重的原上海浙江兴业银行经理盛竹书继任,胡祖同则由于在国际汇兑业务上的出色表现,晋升为交行沪行第一副经理,襄佐盛竹书。
四、正规经营银行业务
与交行之前的高层领导相比,胡祖同的经营管理“循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准绳,正规经营银行业务的方向发展”。他对于国际金融形势的判断较为准确,崇尚开放式竞争,一改往昔华商银行对于外商银行低眉顺气的姿态,主张联合华商银行与之竞争,保护民族资本。
胡祖同根据形势对总管理处进行了改组,其一大特色是增设了设计部,推进交行走向规范化经营之路。
五、沪行经理之争的输家
1928年11月,国民政府颁布的《交通银行条例》规定董事为15人,其中3人由财政部指派,其余12人由股东总会选任。财政部长宋子文实际上是想借机将亲信唐寿民安插进入交行,从而逐步实现掌控交行的企图。
胡祖同本来即靠沪行起家,意气之下坚持要兼任沪行经理,交行上下一时陷入僵局。当时除了胡祖同之外,李承翼和陈嬴生也在积极谋取沪行经理一职。
在万般无奈之际,卢学溥想到了一个折衷办法:令唐寿民担任沪行经理。沪行经理之争,最后以胡祖同的退让而收尾。
六、被迫离开交行
1932年,为彻底掌控交行,财政部首先逼走董事长卢学溥,由与宋子文关系密切的胡笔江接任。1933年,国民政府有意让胡祖同离职,让唐寿民继任。这一时期交行在胡祖同等江浙财团的共同经营之下,业务正扶摇直上,之所以排挤胡祖同,纯属政治之争而非经营问题。而胡生性刚直,对此大为不满,奋力抗争。
离开交通银行后,胡祖同担任中央银行国库局总经理,1935年又兼任中国实业银行总经理。1936年入日本人所立福民医院治疗,本为慢性亏损之症,经治疗后却日益严重,十余日后溘然长逝,享年49岁。
企业联营对抗产能过剩:近代火柴工业的危机与突破
李健英、刘诗杨
一、近代火柴工业过剩产能的形成
火柴在中国是名副其实的舶来品。人口众多的中国很快成为国际主要火柴市场之一。外商在火柴贸易中获得的巨额利润,吸引了中国民族资本大量投入火柴工业。1923至1928年5年间,火柴工厂数增加了近1倍,供给严重超过需求。
二、大危机期间欧洲过剩产能的冲击
在国内火柴工业过量发展期间,瑞典火柴大王克鲁格收购了欧洲各火柴厂,又与美国金刚钻火柴公司合并,成立了国际火柴公司;利用其雄厚资本与技术,国际火柴公司又收购了日本燧生火柴厂。通过收购日本在华企业,国际火柴公司开始在上海制造并销售凤凰牌火柴。在中国火柴市场对民族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1929年下半年,东北各厂大半倒闭,广东厂家倒闭过半,国内其他各地情况也不容乐观。
为保护民族工业,南京政府决定上调进口税。但政府在保护国货的同时,并未配套相应的政策来规范火柴工业的发展,1930至1933年,民族火柴工业大量发展。井喷似的增长最终导致无序竞争,造成了产能过剩的问题,这反过来破坏了中国火柴工业的良性发展态势。
四、结论
为解决火柴产业过剩而做出的一系列的努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火柴工业供大于求的状况,提高了火柴的价格,重启了民族火柴工业良性发展的有利局面;同时,将美、日火柴厂纳入联营的举措客观上也起到了保护民族资本的作用,有效提高了应对跨国火柴公司及其廉价进口火柴的抗冲击能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