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新婚后的妫桃,依风俗必须省亲,回陈国看望父母。她回国必须经过蔡国。蔡侯接待她,见她如此美貌,便禁不住挑逗调戏。妫桃回到息国,便向丈夫诉说了蔡侯的无礼。息侯深爱娇妻,听罢不免怒火中烧,于是设计报复。他暗中联络强邻楚国的国君楚文王,密告蔡侯对楚有侮谩之心。于是,两国密谋灭蔡,按约定楚出兵佯为袭息。息与蔡有互保协议。蔡侯闻讯,派兵赶来相救。在息国都城之外,楚息两国军队夹击打败蔡军,并活捉了蔡侯。此为历史上的莘野之战。
被押到楚国都城的蔡侯,若不是大臣鬻拳冒死相救,早被楚文王杀掉以祭祖庙。从蔡侯口中,楚文王得知息蔡反目乃是因为息侯的夫人妫桃。经过再三考虑,楚文王释放了蔡侯,却把妫桃记在了心上。
楚文王熊赀,是楚武王的儿子。楚武王在位五十一年中,南征北战,开疆拓土。在他的统治下,楚国开始强大,楚文王虽不及楚武王的雄才大略,但也是一位勤政的守成之王。他借巡方之名,再次来到息国,其目的就是想看看息妫的真容。在隆重的接待宴会上,息侯应楚文王的要求,让夫人息妫出来给楚文王敬酒。
却说楚文王见到息妫的“桃花颜色”后,真可用“魂不守舍”四字来形容。楚国历来是出美人之地,不然,深山老林中不会走出艳惊天下的王昭君。楚国的王侯对于美女的鉴赏力也是一流的,否则,就没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这样的诗句流传。在这样一种育美鉴美的大背景下的美艳,的确非同一般。
古今中外的强人,都希望将天下最好的资源攫为己有。美色从来都是君王最为倾心的上乘资源。楚文王下决心夺取息妫,息侯的悲剧可想而知。
据说楚文王在行帐中举行了答谢宴,在答谢宴上将赴宴的息侯当场擒拿,然后派兵冲进息侯宫中抢出息妫。可怜的息侯,因为夫人惨遭灭国,自己被流放到汝水之南,采食十家之邑,不久,就郁郁而死。息妫初被掳时,本想一死了之,但为了保全息侯性命,只得忍辱偷生。楚文王与她成亲,封她为楚夫人。因为她叫妫桃,故楚国百姓称她为“桃花夫人”。
楚文王虽然抢到了桃花夫人,并对她百般呵护,恩宠有加,但桃花夫人却始终对他冷淡。三年中,她在楚王宫中生下了两个儿子,长子熊囏,次子熊恽。可是,她却从未说过一句话。文王占据了她的身体,却没有赢得她的爱情,这一点让他非常不愉快。但他极有耐心,数年如一日疼爱着她。息妫虽然仍不说话,但也为楚文王始终不渝的真情所感动。一天,趁着稚子绕膝,桃花夫人心情略好时,文王问她为何不说话,她终于开口说道:“身为一介妇人,前后竟事二夫。不能以死守节,又有何面目与人言语?”言毕怆然泪下。
楚文王于公元前689年登基,公元前677年死于进伐中原的潢川之战,在位十三年。他死后,长子熊囏继位,在位五年,被弟弟熊恽发动政变杀死。熊恽自立,号称成王。
关于这段史实,历史也有不同说法。通常的说法是,熊囏是息侯的遗腹子。这一点,文王在世时就有怀疑,但因他深爱着桃花夫人,故从不追究,视熊囏为己出。文王逝世,遗嘱将王位传给了熊囏。此时的桃花夫人,既出于对楚文王的怀念和感激,也出于对楚国的责任,协助熊恽从熊囏手中夺回了王位。
楚成王登基后,大有作为,执政风格很像他的祖父楚武王。而他的儿子,即桃花夫人的孙子,是楚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君主楚庄王。正因为这些关系,桃花夫人成为楚国最杰出的女性,也是最具争议的女性。
了解了这段历史后,再读杜牧的《题桃花夫人庙》,不难看出,诗人对桃花夫人的人生多有贬斥。他认为,息国的灭亡是由桃花夫人引起,但桃花夫人并没有为息侯殉节。诗中所言的“金谷坠楼人”,指的是西晋石崇的宠妾绿珠。大将军孙秀因慕绿珠之美艳,构祸于石崇。当孙秀的兵马冲进石府金谷园时,绿珠毫不犹豫地从楼头飞身一跃,坠地而死。杜牧以绿珠之壮烈殒命反衬桃花夫人的“苟且偷生”。诗虽婉转,但批判的锋芒何其锐利。
因为桃花夫人命运的传奇性与独特性,历代诗人多有吟咏,并产生了不少好诗,如宋之问、王维、刘长卿、胡曾、罗隐、徐照、袁枚等人的诗,莫不千秋怀怅,胸臆独抒。值得一提的是清初诗人邓汉仪,虽无盛名,但过桃花夫人庙时,步杜牧原韵写下的《题息夫人庙》,可谓同类题材中的上乘之作:
楚宫慵扫黛眉新,只自无言对暮春。
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这首诗一改杜牧的批判态度,而是对桃花夫人充满了理解和同情。他认为在生不如死的历史转折关头,选择活下来更需要勇气。桃花夫人因为自己的美艳导致息国灭亡,在丈夫音讯全无的情况下,她选择活下来,以期有朝一日能与息侯重逢,以至三年不说一句话。后来,她因有两个儿子牵挂,母性的责任让她继续留在世上。从人类学的角度看,桃花夫人并没有可指责之处。但后代诗人一再拿她说事儿,乃是因为多灾多难的中国历史中,给国人创造的各种各样的坎坷太多太多。经过桃花夫人庙,难免借题发挥,感慨唏嘘一番。
2012年3月17日,雨中
“淮河文化丛书”总序
一
古往今来,研究与探寻山脉水系的文章与著作,不胜枚举。我因有历史与地理两方面的爱好,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颇为钟情。发乎为文,虽不能像徐霞客一样,足履所及,如探骊珠,更不能像《山海经》那样自成体例,考略具详,但每到一处,仍不免检点史籍,于风俗、于形势略做探讨。
今年春天,我应淮滨县委书记吴刚同志的邀请,前往该县考察淮河古渡及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期思陂的故址。同时也参观了县城新建的旅游景点淮河风情园及淮河博物馆,对该县不遗余力地打造淮河文化的举措印象深刻。金秋十月,我又应邀来到淮滨,参加在此隆重举办的首届淮河文化节。淮河沿线的所有县市代表以及从事淮河研究的各类专家学者都聚集在淮滨的青龙古镇。其盛况至今仍令人怀想。
稍后不久,淮滨县又组织专家学者写作出版“淮河文化丛书”。吴刚同志邀请我为此书写一篇序言。虽然,我对淮河认识肤浅,但盛情难却,只好勉为其难,做一点表白。
二
淮河古称淮水,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古代被誉为“四渎之尊”。它发源于桐柏山,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在三江营汇入长江,全长一千多公里。明朝人谢肇淛的《五杂组·地部》曰:“淮者,汇也。四渎之尊,淮居一焉。淮之视江、河、汉,大小悬绝,而与之并列者,以其界南北而别江、河也。”《晏子春秋》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水土异也。”淮河居于黄河、长江之中,其自然和文化地理的分界线作用早已被我们的祖先所认知。古代文明依河流而兴,并沿河流而扩散。淮河流域特殊的大地构造、地理环境等方面的优越地位,促使其在中国南北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淮河,自然也就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带,成为中国南北文化转换的轴心。它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而且有着自成一体的区域性的文化特征。
《尚书·禹贡》载:“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古代的淮河在江苏盱眙以下,与来自北部的沂水、泗水汇合,经淮阴、涟水到云梯关外入海,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道。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淮水》所记当时淮河流经的地区是:东经江夏平春县(今信阳市区西北)北、新息县(今息县西南)、期思(今淮滨县东南)北;又东过原鹿(今安徽阜南县)、安丰(今霍邱县)东北;又东经寿春(今寿县)西北,当涂(今怀远县东南)、钟离(今凤阳县东北)二县北;又东经徐县(今泗洪县南)南;又东经盱眙(今泗洪县东南)县故城南;又东过淮阴(今属江苏)北;又东至广陵淮浦(今涟水县)入于海。至少可以说明北魏时,淮河仍然是独流入海的。而当时淮河最大的支流泗水向北一直延伸到今天的山东中部。孔子、孟子的故乡,即今天的山东曲阜、邹城一带,在那时也属于淮河支流的泗水流域。
三
淮河流域有着悠久的文明和丰富的文化遗存。相传“盘古开天地,血为淮渎”。早在旧石器时代,淮河流域就是人类生息繁衍的肥沃之乡。南召猿人、沂源猿人、和县猿人就生活在这一流域。中华文明形成时期的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的儿子启。而大禹治水活动的主要区域就在淮河。这里留下了很多与大禹有关的故事,诸如“大禹锁蛟”“娶涂山氏女”“涂山之会”等。灭亡夏朝的商族也兴起于淮河流域,商汤灭夏前,其都城在南亳,即今天商丘市东南的谷熟镇。周朝建立,虽然政治经济中心转移到了秦岭以北的关中,但是淮河流域的部族集团仍然是周王朝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春秋时期楚文化不断渗透,吴越文化也不断西拓,从而使得淮河流域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又由于北方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在这一区域内交汇、纠结、融合,所以这一时期的淮河流域文化也相当发达,管子、老子、孔子、孟子、庄子、墨子等中国古代大思想家都生于斯,长于斯,歌哭于斯。
自秦汉以降,淮河流域的发展更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刘邦、曹操父子、朱元璋等不仅建立了王朝,而且还构建出以他们为中心的政治集团、文化集团、社会集团,这些集团自然会影响当朝,传播后世。由于他们的家都在淮河岸边,所以淮河两岸就遗留下非常丰富的关于他们的故事和传说。
基于此,我们可以说淮河是一条历史之河,淮河更是一条文化之河。
四
研究淮河流域的历史文化,对于总结历史经验,继承流域文化遗产,丰富当下精神文明的内涵,从而为今天淮河流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淮滨县领导组织专家学者编写出版“淮河文化丛书”,是一个以史为鉴,壮大文化软实力的善举。此前,信阳市委研究淮滨县域经济的发展,就提出了“让淮河文化铸就淮滨”这一发展战略。可以说,这套丛书是闻风而动,应运而生。“丛书”第一辑共三册,其中《淮河风情》共四十一篇文章,按照淮河由西向东的流向,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以淮河区域历史文化遗存、风俗民情、历史人物及民间艺术为主要叙写对象,展示淮河文化的特殊魅力;《淮河之子》则以楚国令尹孙叔敖生平事迹为叙写对象,通过诸多有关的历史事件勾勒出孙叔敖勤政廉政的形象和为国为民、持廉至死的高尚品德;《淮河明珠》则集中展现淮滨县历史文化风貌,尤其是改革开放和近年来淮滨县的发展变化情况。这三本书图文并茂,既有淮河流域文化的记录,又有淮滨地方风貌的展示,集知识性、可读性、趣味性于一身,重在彰显淮滨文化区域性特征,读之能窥探出灿烂的淮河文化之一斑,领略淮河文化的大智慧、大魅力。可以期待它的出版必定为淮河文化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增添新的风景。
同时还可以期待,“让淮河文化铸就淮滨”的命题必将能够推动淮滨县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大发展、大繁荣。同时,我也希望淮滨县聚集更多人才编辑出版第二辑、第三辑……为淮河文化研究搭建平台,提供更多可资借鉴的文本。
是为序。
2011年12月5日于武汉闲庐
闲话清明
2008年,清明被定为国家的法定假日,这是顺应民心的善举,亦是对传统民俗的肯定。
中国的传统节日中,除春节、元宵、端午、中秋外,尚有清明与重阳。俗话说,有节必有俗。千百年来,这些节日已被赋予特定的习俗。如春节是送旧迎新、亲人团聚,元宵看灯,端午划龙船,中秋赏月,重阳登高敬老,等等。而清明,在老百姓心中,是一个祭奠先人、踏青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中,清明为春季的第五个节气。其时,北方万物昭苏,江南草木欣欣,凛冽的北风换成了温暖的东南风,湿润的地气融化了萧瑟。单从气候上看,清明的确是个生机勃发的好日子。
但国人赋予清明节的第一要义,不是赏春而是扫墓。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中,唯有中国汉民族设立一个节日祭奠先人。清明扫墓的风俗,汉代已有,但大盛于唐代。清明节与寒食节日期相近,从唐代开始逐渐融为一体。《通典》记载:“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同拜扫礼,……仍编入五礼,永为恒式。”由此可见,在唐代,无论是官员还是庶民,都要出城扫墓祭祖。
历代诗人,为清明扫墓,留下过不少脍炙人口的好诗。如:
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唐〕张继《阊门即事》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宋〕黄庭坚《清明》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明〕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