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女儿上北大:一个普通家庭的教子经验-课外知识教育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阅读是获得知识的最佳途径,广泛阅读的孩子理解能力强,学习成绩也好。

    书籍是人类智慧和知识的结晶,人类把自己的智慧和实践经验总结凝聚成书,以书的形式向后人传播,实在是一种大奉献,也实在是一种大智慧。所以说,书就是无声的老师,书就是浓缩的社会和自然,阅读就是在向无声的老师学习,就是间接的社会实践,而且这位老师是由大智者和大学者的智慧聚积而成,书就是一座智慧宝库,因此,不读书,不广泛地读书,实在是有点太傻,实在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

    在说读书前,不少人首先会问让孩子读什么书。要回答这个问题,我的经验是,孩子喜欢读什么书,你就让他读什么书,因为只有孩子真喜欢,他才会有兴趣,才能读得下去,才能真正地理解,才会自觉地坚持读下来,才会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知道怎么读,越读越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书,越读越能找到真正的好书。如果孩子不喜欢的书父母硬要他读,不仅孩子没有兴趣,读不下去,强迫孩子去读,时间久了,孩子也会厌恶书籍。

    我女儿喜欢读书,二三年级能够脱离拼音阅读时,便按她的兴趣开始了广泛的阅读。那时因为住房紧张的关系,我的屋子里只能摆一个很小的书架,上面大多是一些文学书籍,这个小书架就成了我女儿最感兴趣的地方,她总是随意拿起上面的一本书,然后粗枝大叶地翻阅一阵,如果她觉得好看,就认真去看,她觉得不好看,就翻一阵放回去。我们做父母的起初还向她推荐一些书,我们也给她买了几本儿童读物,比如《舒克和贝塔历险记全集》,但她并不喜欢读这些书,她喜欢的倒是我书架上的那些现当代文学作品,比如《围城》,她就看一遍还不够。她也喜欢我订阅的那些杂志,比如《小说月报》等,每期杂志拿到家,她总是要抢先去看。这样我也就无法给她推荐作品,只好由她去看了。

    说到这里,有人会说现在市场上什么书都有,不给孩子做一个选择,不健康的书会让孩子学坏。这样的担心我们也有,但我也清楚,现代文明发展到今天,整个社会到处都是五彩缤纷,你不可能把孩子关在屋子里,你也不可能把孩子变成清教徒,但我们的目的是不让孩子学坏,不影响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因此,目前一般的公开出版物,对孩子并不会有大的负面影响,而那些儿童不益看的书和可以影响孩子成长的书,父母可以坦陈地告诉孩子,目前这样的书你还不能看等等。比如当年被禁的《废都》和《上海宝贝》,我阅读时就告诉女儿这样的书你目前还不能看,女儿问我为什么,我告诉她,这是成年人看的书,等你长大了才能看。我读后便把这两本书藏了起来。那年女儿上大学寒假回来,她突然问我那两本书放在哪里,她现在上大学了,是不是可以看这两本书了。我没想到她仍然惦记着这两本书,可见不让她看只能给她带来负面影响,况且女儿已经是成年人了,已经有了一定的鉴别能力,完全可以让她看这样的书了,于是我便找出了这两本书。

    也有人说孩子偏爱一种书会上瘾,比如孩子爱看武侠小说,看后就着迷,就胡思乱想。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父母就要出面干涉引导,比如给孩子讲清道理,告诉孩子这些都是虚幻的故事,然后拿出类似武打的那些战争小说来引导孩子,孩子读一些战争小说,再引导孩子读一些社会矛盾的小说,然后再引导孩子阅读一些各种题材的小说,然后引导读其它文学作品,进而引导读别的书籍,这样一步步引导,如果能成功,孩子读的书多了,鉴赏和辨别的能力也强了,知识也多了,也就再不会单纯地迷恋某一类书了,因为着迷上瘾,都是单纯幼稚的表现,有了知识,思想复杂了,就不会单纯,也不会幼稚。另一方面,在阅读上,任何人都不会一辈子只喜欢一类书籍,任何人也不会一辈子只读书不提高,阅读多了,欣赏能力就会不断地提高,追求也会不断地更新,喜爱也会不断地改变,阅读也会由喜爱“下里巴人”向“阳春白雪”转变。

    有人会说自己的孩子不喜欢读书,给孩子买来的书孩子就不读。这大概有这么几方面的原因。一是从小就没有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没引导孩子的好奇心和对未知的探索,比如从小没有给孩子讲故事,特别是没讲那些能引导孩子进入一个神奇神秘境界的故事。二是给孩子提供的读物可能不多不丰富,比如只给孩子卖一两本书,孩子不喜欢读,就判断孩子不喜欢读书。如果多给孩子一些书供选择,也许孩子会喜欢某一类书,从某一类书的阅读开始,然后让孩子逐渐扩大到喜欢更多的书。第三可能是孩子有别的爱好,别的爱好对孩子的吸引力太大,将孩子的兴趣集中在了别的爱好上,也让孩子的心安静不下来。如果是这种情况,可适当地转移一下孩子的兴趣,比如孩子整天喜欢打游戏,而且已经沉溺在了游戏中,孩子当然不会再对书有兴趣,这时就应该果断地减少孩子接触游戏,要强迫孩子一个人安安静静独处一阵,独处时只提供书籍,不提供别的玩具,孩子在孤独和百无聊赖中,只好选择读书,坚持一段时间,也许能培养出孩子读书的兴趣,因为在我们小的时候,那时没有别的娱乐,也没有电视,只能听听广播,如果没有别的小朋友来玩,就感觉孤独,就感觉百无聊赖,如果有书读,那简直就是最大的享受。

    广泛的阅读就是广泛地获取知识,就是全面地开发大脑和锻炼思维,因为我女儿是我精心培育的对象,我还得拿我女儿为例来说明。

    我女儿阅读得早,读的书也多,她的知识也比较杂,这样她的思维的视野就比较开阔,这些特点,和我女儿接触过的人都会有体会,都会说我女儿的知识比较丰富。有次南方一家杂志社的几位朋友到我家来,可能是第一次和大杂志的知名编辑在一起,我女儿那天显得有点兴奋,说的话也比较多,尽管那年女儿才刚上初中,但她的谈话却很快就引起了几位编辑的注意,都觉得她的谈吐不俗,话说得也很得体,小小年纪就有成年人一样的见识和思维,他们都觉得我的女儿确实不简单,将来肯定错不了。这样的话他们回到住的饭店后又对我说,告别时又提到,总之我女儿成了他们的一个话题。在此后的一些年里,如果通信通电话,他们总要问问我女儿的情况,听到考上了重点高中,他们会说是预料之中的;听到考上了北大,他们又说早料到了。总之,我女儿广泛的知识,还是赢得了这些见多识广编辑家们的肯定。

    广泛的阅读也是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也是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未来的社会,多部门多门类多学科的协作将更加紧密,因此要求人的能力和知识也要比较全面和宽广,目前用人单位用人,已经开始注重全面考察,高校招生,也希望能招到知识面广的学生,这样,知识面广的学生当然要占到便宜。那年我女儿去北大参加自主招生面试,面试要求当场抽取两道文科题和一道理科题,我女儿抽取的文科题,一个是《以近现代战争为例,举例说明战争的后勤准备时间是越来越长还是越来越短》,另一道是《你怎么看武侠小说》。这两个试题,无疑是要考察考生有没有宽广的知识面和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两题的知识也超出了课本的范围。要回答第一个题,如果你不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不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不知道抗美援朝,不知道越南战争,不知道海湾战争,不知道科索沃战争,你就没法回答。我的女儿能够回答,而且能够应对老师的不断提问和质问,当然得益于她知识的广泛。

    现在不少的父母有一个误会,认为文学一类的书籍是“闲书”,是单纯娱乐的。这和我们的传统文化和认识心理有一定的关系,传统文化是排斥小说甚至文学一类书籍的,从小说名称的由来你就可以看出。但到了今天,有必要对这一观点进行一次重新的认识。重新认识的原因,当然是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说文学的性质,然后再说为什么文学书籍也不是闲书,而是对孩子成长很有用的书。

    文学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甚至是再现社会生活,那么阅读文学作品,就是阅读社会生活,就是体验社会生活,也就是让孩子足不出户,来体验社会的千姿百态,来进行社会生活实践。我们让孩子学习,就是让孩子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更好地在社会中工作,从而在社会中获得自己的位置。假如孩子只学习自然知识而没有社会知识,孩子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就会遇到很多困难。举例来说,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有一天要和领导去车站接一位来讲学的学者,我去后勤处开出用车单后,便去小车班要了一辆吉普车。因为我考虑到车是按实际公里数算钱的,车开出车队,我却让车停在那里,然后跑着去叫领导到车队坐车,领导当然不高兴,问我为什么不让车来他家门口,然后骂我死脑筋。到了车站接人时,我以为我应该先和学者握手,便抢先去握手,结果又被领导当场训斥,然后要我把学者的行李提上。现在想起来当时我真的是无知,无知的原因一是那时我年龄小,二是虽然看了不少的书,但当时能看到的书里就是领导是公仆,人人都平等的那些,根本没有看到过如何接送领导,所以在这方面一片空白。还有更尴尬的一件事。去年有人请朋友吃饭,其中有两位年龄大的老教授,而且请吃饭也是请这两位教授。教授还没来时,一位研究生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坐在了桌子的首席。当时我们还以为这位年轻教师只是暂时坐一阵,等老先生来后,他会让开。谁知这位年轻教师竟然不知道席位有首次之分,老先生到来后,他仍然坐在那里,当时谁也不好意思说让他让开,老先生只好尴尬地坐在年轻教师的两旁,好像这位年轻教师成了主宾,老先生倒成了陪伴。这一来大家都很尴尬,闹得上菜的小姐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这位研究生多读一点文学或者社会方面的书,就不会不知道这些生活中的常识礼节。

    最近《杜拉拉升职记》卖得火热,我随便翻了一下,就知道为什么卖得好了。作者是很聪明的,他既知道小说的作用,也知道人们需要什么,便用小说的形式来教人们进入社会后该怎么做,怎么做才能应对进入社会后复杂的人和事。可这些知识大学教科书里是没有的,即使有,也是纯理论的,没有实例证明,也枯燥乏味,而传统的文学作品也没能如此地集中展示,正因为如此,年轻人和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就需要和喜欢,卖得好也就不足为怪了。

    现代社会不仅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宽广的社会知识,如果没有一定的社会知识,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能和大家和谐相处,你的专业知识就很难施展,也更不会有一个用武之地。而且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团结协作,许多事情都不再能够单枪匹马地去做,因此,如果不会合作,不懂人际关系,也就是不会来事,你就无法立足,更别说施展才华。

    广泛地读书就是什么书都要读一点,读多了,各种知识才会互补,才能融会贯通,才能思考全面,判断也可能更全面周到独特。比如我读的书就比较杂,就可以用一种知识去理解判断另一种知识。比如我写的长篇小说《所谓教授》,当时许多人看后以为我是学畜牧兽医的,而学校更多的畜牧兽医方面的教授却问我怎么知道那么多畜牧兽医的知识,而且塑造那几个教授时,还能写他们怎么从事专业研究,研究中会出现什么问题,研究的学科前沿是什么,而且许多判断还很有前瞻性。当我告诉他们,许多是我自己想象出来的时,他们都不相信。可见知识是多么地需要互相交叉,现在提倡学科交叉又是多么地重要。

    广泛的知识也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更多的是依靠已经存贮在大脑中的知识,婴儿存贮在大脑里的知识少,思维能力就差,联想能力就更差。大脑中没有相关的知识,相关方面的思维就是一片空白。那年看一个电视纪录片,影楼给一对盲人青年拍结婚照,摄影师告诉男盲青年说:“你的妻子穿了白色的婚纱,特别得漂亮”。谁知盲人男青年却问白色是不是很亮的那种,就像灯光一样。摄影师回答是。男盲青年却说:“那么我怎么感觉不到热”。弄得摄影师一脸不解,然后盲青年解释说:“你们说灯光很亮,我感觉到有热量”。可见思维是知识的结果,在盲青年的脑海里,亮就是热量,所以才有那样的思维。相反,知识广泛的人,思维判断能力就强,联想能力就更强,比如社会经验丰富的知识分子考虑问题就周到一些,有时候还要瞻前顾后。瞻前顾后就是联想,会由此想到彼,由此想到可能引出的后果,想到利与弊,好与坏。而知识少的人做事往往比较鲁莽,鲁莽的原因就是少联想,少思考。比如知识分子开车,总是会想到万一出事的严重后果,所以开得很稳很小心。知识少的人却往往对后果思考得少,更不去联想,容易把车开得很猛很快,而且总是不为对方考虑也不让对方。

    那年我的女儿大概十岁左右,有天她从外面步行回我们学校,在路上有一辆小车开到她旁边,问她我们学校怎么走,她告诉司机后,司机又问她到哪里,我女儿说她就回学校。司机立即停车要让她上车,可我女儿说不,而且快步往前走。小车又跟在后面要我女儿上车时,我女儿吓得一下跑了起来。巧的是车上的人是来找我的朋友,然后朋友说你的女儿真聪明。其实是我女儿已经读了很多的书,她当然会联想到一系列的拐骗绑架等社会问题。过后我问女儿为什么不上车,她回答说我怎么敢上陌生人的车。

    根据美国一家调查机构的调查,说读书的人比较喜欢参加社会活动,他们做义工和参加慈善工作的可能性也是其他人的三倍。调查得出的结论是:读书的人比较活跃,也比较热心和关心他人,而不读书的人则比较冷漠。

    2、看电视就是看社会,孩子适当看电视受益匪浅。

    电视是社会生活的窗口,用一个小窗口就可以看到全世界,确实是人类文明的一大了不起的成果。电视和书本比,电视既能看到实物实景,又能听到真声真音,这样看,电视又有读书不能相比的优势。也就是说,电视真正的给我们长了一双千里眼,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整个世界。我们看到听到整个世界,就是我们在整个世界里进行社会实践。我们经常为不能常带孩子外出见世面而遗憾,但这个遗憾,我们可以通过电视来弥补,看电视,也是我们弥补孩子社会实践不足的一个好办法。因为我们培养孩子,并不是为了学课本知识和考试,而是为了获得改造世界的知识,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和满足社会需要,而且学课本知识和考试,也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掌握本领。另一方面,学习知识的途径应该是从书本上学和从社会实践中学,而电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还能够把两者结合起来,既能让孩子学到书本知识,也能让孩子学到社会实践知识。因此,可以这样说,不让孩子看电视,就是减少孩子间接地接触社会,是教育孩子的一大损失。

    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说让孩子看电视的益处。

    首先是看电视能学到知识,而且可以学到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知识。我们先说书本知识。首先,书本知识的学习和理解,需要依靠实践知识来支持,比如前面说到的盲人,他没见过白色,于是他就错误地把白色理解成了灯光,理解成了热量。同样的道理,孩子学习课文时,理解课文当然也要借助已经见到过的事物。比如孩子学习的文章是写大海的,如果没见过大海,在电视里也没见过,孩子就很难理解大海,更难有一个大海的形象。如果见过了,或者是在电视里见过了,孩子就会有一个比较直观形象的理解。因此说,不让孩子看电视,我们就让孩子少了一只眼睛,虽然不像盲人一样不知道白色,但也让孩子少见了许多事物。而具体的形象,是理解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基础,而且书本内容本身,大多也是对社会和自然形象的描述和理解,头脑中没有那个事物具体的形象,就很难理解那个事物。对此我还有深刻的感受。小时候生活在内蒙古的河套平原,突然广播报纸说西哈努克给毛主席带了金芒果,大家都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于是大队书记说金芒果是一种武器,比原子弹还厉害,送给毛主席,就是要打美帝苏修。后来不知看了什么书,才知道芒果是一种吃的东西,但还不知道是水果,更不知道长什么样子,直到有了电视,偶然才在电视剧里看到了芒果是什么样子。还有,草原上的孩子没见过树,有人给孩子吃苹果,孩子问苹果是哪里来的,回答是树上长的。孩子问树是什么样子,回答说树像电线杆子,电线杆就是树做的。这样孩子便跑到电线杆下,久久地看怎么能长出苹果。现在有了电视,就不会再有这样的事情。因此,看电视不仅有利于孩子理解课文,也有利于孩子理解事物,有利于孩子理解社会。这样就不难得出如此的结论:常看电视的孩子知识更加丰富,理解能力也要强。

    再具体地说从电视里直接学书本知识。我们不说教育频道和百家讲坛,只说一般电视节目里的日常知识。比如那年高考,其中语文考试有一道题,说如果把自己的诗文赠送别人,客气礼貌的说法应该是什么。这样不少考生就难以回答,但这样的题对我女儿这样常看电视的考生来说,就不是什么问题,因为电视剧里常有赠送诗文书画这样的情节,雅正、指正、斧正这样的话也是常听到的。那年我女儿去北京参加自主招生的笔试面试,其中笔试中有一道题问这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谁。这样的知识我女儿就是从电视里看到的。

    当然看电视更多地还是学习社会知识,因为电视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社会知识的平台,我们看电视节目,就可以从中学到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就可以学到社交礼仪和与人相处,也可以学到着装打扮言谈举止。比如孩子常看电视,孩子就会知道商人们怎么生活,市民们怎么生活,农民们怎么生活,各地的风俗习惯有什么不同,不同职业有什么职业特点,各种社交场合的礼仪习惯如何等等。社会知识多了,自然就会知道怎么来应对各种各样的人,怎么应对各种各样的事,怎么应对各种各样的场合。这些社会知识,是从一般的教科书里学不来的,但又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常识,也是进入社会后遇到的最实际的事情,没有这些知识,工作后就会遇到许多困难,而且许多事情也会处理不好,甚至会屡屡上当受骗。

    那年我们学校的一个毕业生来找我,说他已经被一家报社初步录用,但过几天还要进行一次新闻写作方面的考试,他要我指导一下,再给他找点参考书籍。因他说的报社我熟悉,便问了他一些情况,但他说的人和事我都觉得很陌生。因为他说拟录用他的是他的一个老乡,而且这个老乡还是副社长。于是我便详细问他这个老乡的情况。他说这个老乡是某军区司令员的秘书,刚转业到这家报社,而且说这个老乡很有背景,其父亲是某某省很大的一个领导。我问很大的领导具体是什么职务,他却回答说是科长。这让我一下觉得有些问题。我又详细问他一些报社的情况,他当然一问三不知。我当时告诉他小心受骗,他却坚决地说没问题,说这个老乡已经把女朋友安排在了报社工作,现在已经上班,女朋友是他的高中同学,所以才把他介绍给了这个老乡。有一天下午我突然碰到了这位毕业生,问他工作的情况,他指着正和他一起走的一名男子说这就是副社长,他们要一起出去吃饭,然后又向这位男子介绍我,说我就是写小说的史老师。我看到这位男子目光有点躲闪,而且催他快走,并且自己急忙往前走了,我便问这位毕业生究竟怎么回事,谁请谁吃饭。这位毕业生告诉我,说副社长近期休假,就住在他们宿舍,是他请副社长吃饭。我想告诉他小心受骗,但那位副社长却站在那里喊他快走,他也不容我再说什么便匆忙走了。后来我知道,这个副社长还骗了另外几名同学,直到这名副社长不见了踪影,他们才知道受骗了,然后才打听清楚,这个人是当过兵,复员后不回老家,也到处跑着给媒体拉广告。在这里要说的是,如果这些学生稍微有点社会常识,就会知道科长不算大官,就会知道一个副社长即使是休假,也决不会住到学生宿舍,而且一连几天要学生来请吃请喝。所以说只知书本知识的书呆子,不仅很难从事社会性的工作,而且要不吃亏上当,也不大可能。

    常看电视有社会经验就大不相同。那年五一我们参加了一个七日游的旅行团,到烟台后,导游把我们拉到一个什么海洋研究所,进门坐好,便有貌似学者的人开始登台讲什么深海鱼油治病的神奇功效。因为表演得形象逼真天花乱坠,同行的许多人都深信不疑,但我的女儿却悄悄地告诉我说:“爸爸,这肯定是假的,那些演示都是化学反应,电视里就演过用化学反应变魔术骗人的,再说如果真的有那么神奇,早就大量生产了,怎么能在这种地方卖。再说,这深海鱼油的包装上面连保健品和药品都没标明,如果是保健品,就没那么多治病的功效,如果是药品,又没有药品生产的批准文号”。我当时表示赞同,也悄悄夸她聪明,也夸她知识丰富。但和我们一家同来的还有我妻子的姐姐,而且是我们带妻姐出来玩,费用都由我们出,而且妻姐刚好就有高血压病,听到这么神奇的降压降脂的药,眼睛都直了,我女儿虽说肯定是上当,但我和妻子知道,如果不买,妻姐会说我们小气,如果妻姐的病严重了,还会说我们小气害命,会骂我们一辈子。没办法,便只花一百块钱买了一盒。而我们同行的人中,买十几盒的都有几个,说要回去送父母岳父母什么的。但我女儿在车上就告诉大家,你们肯定上了大当。果然,第二天到了大连,一上岸当地导游接手了我们,很快又去什么海洋研究所,去了又是如同一辙的表演,这回大家才相信是上当了。

    在大学工作,感觉学生最缺少的知识,就是社会知识,二十几岁的人了,感觉还像个孩子,社会上的许多事情都一问三不知。那天上课我调查了一下,超过百分之二十的学生说上大学以前家长不让看电视,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学生说上大学前很少看电视。原因是看电视浪费时间。其实,电视是一种让你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的好东西,你躺在沙发上,休息喝茶时,便能获得各种知识,不让孩子看电视,就是剥夺了孩子了解社会的权力。

    但电视和书本比,电视也有负面作用,一是电视把什么都一览无余地展示在了孩子面前,孩子看电视可以不用动脑,这和读书不同,书是用文字间接地提供形象和场景,阅读时,读者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去理解形象和场景,所在说,读书是在进行二次创作,可以锻炼思维,而看电视就不同,看电视是一个被动的过程,看多了,孩子容易形成懒惰的性格,容易形成某种固化思维,也容易上瘾不愿意做别的事情。

    这里就不得不说的是,让孩子看电视,也要适度,电视看久了,也会影响孩子的视力。另一方面,孩子毕竟要以学习课本知识为主,否则也很难应对升学考试,所以适度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孩子过多地看电视,也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和对书本知识的学习。

    看电视娱乐也属于孩子的天性,剥夺天性的东西是困难的,完全剥夺就更加困难,而且完全剥夺也是不应该的,也是违反教育规律的,我们适当地让孩子看电视,也是给孩子一点天性,满足孩子的一点天然需求。至于成瘾,关键在于教育和引导,我们能够教育孩子脱离野性走向文明,我们当然也能教育孩子看电视不会成瘾。

    电视就是一个浓缩了的小社会,电视就是一个社会大舞台,看电视里上演的节目,就是在观看整个世界的活动,观看整个社会的发展,通过看电视,可以让孩子到达身体不能到达的地方,可以让孩子体验到无法亲身体验的东西,当然也可以学到许多社会知识。让孩子常看看电视,就是给孩子长了千里眼顺风耳。当然,常看电视的孩子,社会知识当然丰富,适应社会的能力当然也强。

    3、阅读的方法

    阅读的兴趣是阅读的动力,有兴趣,才能读得下去,才能理解其意,才能边阅读边思考一些问题。如果没兴趣,如果把阅读当成父母布置的任务,这样即使孩子认真读了,即使是背会了,那也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不理解,不思考,阅读就没有什么效果。

    我的女儿能够自己阅读书籍的时候,我也试图让女儿背诵一些经典的诗文,但我要求她背诵一首诗时,她背诵了两遍就没兴趣了,然后她问我:“爸爸为什么要背诵呀,我已经看过了,我还想看别的书。”这让我一下觉得不能马上回答。背诵确实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一种读书方法,但什么事情都有利有弊,因为背诵是要花时间的。但我更担心的是孩子的阅读兴趣。女儿没兴趣背,如果硬让她这样去做,势必会影响女儿的阅读兴趣,时间长了,她就会把阅读当成一种任务,父母不督促,父母不指导,孩子就不会去自己阅读。如果孩子一旦把阅读当成了任务,那么孩子就会失去原有的阅读兴趣,也会失去阅读的主动性,这样事情就会更加麻烦。另一方面,只有阅读产生兴趣时,阅读才能全神贯注,阅读时才能被书中的情景牢牢地吸引,才能被书中的描述感动,才能产生共鸣,才能情不自禁地思考一些问题,阅读也才会有效果。相反,如果孩子被动阅读,不理解的情况下阅读,不情愿的情况下阅读,阅读的效果就无从谈起。阅读没有效果,那就不如不读。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便不再要求女儿背什么,她喜欢什么,就让她去阅读什么。

    但经典的作品毕竟是实践证明了的文化精华,不指导,我也怕女儿阅读不到点子上,浪费了时间,却阅读了一些乱七八糟不着边际的东西。出于这样的担心,我便思考我的阅读历程。父亲被打成右派举家逃往内蒙古时,别说书,连被子都只带了两床。记得我第一次看书好像是连环画小人书《海娃放羊》,但记忆最深刻的却是一本破得没头没尾,只有中间一部分的不知名的书。这本书是姐姐出嫁后从婆家拿回来的,我阅读时一下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那上面描写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另一个世界,神秘得如同进入了一个万花筒一样的迷宫,因为那时没有电视,孩子的见识很少,比如我没见过山,书里描写说解放军的一些战士被围在了一个山沟里,眼看走投无路时,突然发现了一个山洞,进入山洞如何如何凶险,但终于钻出了山洞到达了另一个地方。那时我就觉得山特别的神奇,几天都在想这个神奇的山神奇的洞。这以后,我便知道书里有另一个世界,而且这个世界让我一下着迷得有点疯狂,于是整天幻想着从哪里能得到一本书。于是便想各种办法找书读书。但那时能找到的书很少,只要找到,只要是书,不管是什么书,我都爱读,家里仅有的四卷本毛泽东选集,我都读了好几篇,特别是三大战役的注释,不知读了多少遍,几乎达到能背诵的程度。那时的读书完全是爱好,没有半点功利目的,而且读什么书也不由得你,能读到什么就读什么。后来读师范学校时,才知道有一些书是经典,也开始有意找经典书读。但第一次读《红楼梦》,我却怎么也没有兴趣。那时可读的书已经很多,每天不停地读都读不完,所以《红楼梦》我只粗粗地浏览了一下便放弃了。后来阅读的多了,感觉不读《红楼梦》总有点不甘心,而且还有点自卑感,也觉得是不是我的欣赏水平太低。当我试着再拿起《红楼梦》读,竟然一下就喜欢上了,感觉里面的人物和场景,写得是那么地好。可见阅读也有个提高的问题。这样的回忆,让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公认的经典作品,当然是绝大多数人喜欢的作品,大家都喜欢,才会成为公认的经典,既然大家都喜欢,我当然也会喜欢,即使一时不喜欢,那也是阅读欣赏水平还没达到,当阅读到一定的程度时,欣赏水平就自然会提高,也就会自然喜欢上经典。既然经典的东西迟早会喜欢,我们又何必在孩子还不喜欢的时候去硬要让孩子读呢?

    事实也证明确实是这样的,我没指导和要求女儿去看经典,但到上高中时,女儿已经把《红楼梦》看了三遍,而且还记住了里面的一些她认为精彩的句子,有次不知说起了什么,她竟然背了一大段《红楼梦》里的对话。不仅如此,她虽然没像有些孩子那样背诵那么多的唐诗宋词,但她却有个笔记本,上面记录了不少在阅读时她认为的名言名句。这我觉得也是对的,因为所谓的经典,当你感觉不到是经典时,那就对你没用;当你感觉到很经典时,即使大家说不是经典,但对你也是有用的。这样说来,我们就没有必要去刻意追求经典,也没有必要刻意去费时费事去背诵经典。其实经典就在你的心中,你喜爱的,对你来说就是经典,当欣赏水平提高时,你认为的经典,也会成为公认的经典。那些孩子根本不认为是经典的东西,父母却为了附庸风雅而硬让孩子背诵,得不偿失。

    另一方面,让孩子背诵的经典,往往是大家都知道的东西,而且往往是上学前背诵会了,上学后还要背诵。我在这里要说的是,大家都知道的知识,往往是再不能够应用的知识,比如吃饱不饿,这是大家共同的知识,你就没必要再说。再比如“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这样的诗句,如果你原意原话引用到你的文章中,就不是聪明的办法。

    背诵多了可能还有一个负面作用,那就是大量背诵别人的东西,就会影响到自己的创造性,也会影响到自己的想象力,往往是一说话一写文章,就自然想到了脑子里别人的话,说出来写出来的都是别人的东西,也限制了人的想象力。我们都说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文章贵在新鲜,如果背诵的东西太多,你的文章或者思想就难免没有别人的痕迹,这也是创作的一大敌人。我们在写文章时,如果老想着别人是怎么写,别人是怎么说,注定写不出好文章,注定没有自己的真实感受,也注定没法写出新颖的文章。如果我们记不清是谁说的,也记不清是怎么说的,但此时此刻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需要类似的表达,那么我们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那就是自己创作的文章,话也是自己创作的,不管和原话有没有出入,出入有多大,都是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都是自己的文章。古人提倡背诵重要,那是因为古人要求师法师祖,对创新的要求不高,今天不创新,不破除条条框框,就没有出路。

    但我说的并不是一点都不需要背诵,我只是说不要在孩子不情愿的情况下逼迫孩子背诵。如果孩子有兴趣,为了锻炼孩子的记忆能力,让孩子背诵一点东西也是应该的,但不一定非要唐诗宋词,背诵点上口易懂的儿歌和儿童诗歌也不错。但要多说一句的是,有些父母把孩子会背一些诗词当成孩子很大的本事和学问,于是见人就要孩子背诵炫耀,搞得孩子像马戏团的动物表演,这是万万要不得的。

    读书的方法,主要是精读和泛读,也就是细读和粗读,或者叫深阅读和浅阅读。对于经典作品或者是自认为重要的作品,那么就要细读。细读并不完全是说读得仔细读得慢,或者是连读多少遍,而是要领会其思想内容,体会其艺术魅力。体会深刻了,意思领会了,艺术审美充分感觉到了,就是精读了。而对于泛读,就是一般的阅读或者快速浏览,读懂了,把大意了解清楚了,也就可以了。但精读和泛读,并没有截然的界线,有些书这一段有意思,便读得细一些,那一段没兴趣,就会读得粗一些,也就是说,精读细读,只是说读书可以用这两种方法去读,并不是要人为地分出怎么读才是精读,怎么读才是泛读。

    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这就不得不提高读书的速度和理解的能力。读书的速度和理解能力当然取决于阅读的多少,书读得多了,阅读的速度自然就快了,理解能力自然也强了,这就是熟能生巧。比如我们学汉语的人读汉字,像“中国人民银行”这样一串字,我们扫一眼就认出来了,但如果没学过汉字,别说一眼认一串字,认一个字也得数半天的笔画,就像没学过蒙文,别说一下认一串字,一个字你也觉得有那么多的弯弯曲曲,半天也认不清一个字。阅读也一样,阅读得多了,一句话差不多就是一个整体,扫一眼就知道了。比如电视上表演的记忆数字比赛,一长串数字出来,一般人念都没念完,表演的人已经记住了。其实表演的人也没有念完,他是一种整体认读,就像我们认中国人民银行一样,我们并不知道它有多少笔画怎么写,我们一看整体形象,就读出来了。

    我女儿读书多,阅读的速度就很快,在读有些文学作品时,你看到她在不断地翻书,好像没怎么看,但如果你问她,主要的内容她都知道了,原因就是她几乎是一段一段地看,一段看开头中间后面,连扫视带推测,这段的意思就知道了,一本书别人要看一两天,她几个小时就看完了。用她的话说,看的书多了,一本书有意思或者新鲜的知识,也就那么一点,扫视到有意思的地方就读得慢点,没意思的地方浏览一遍知道大意也就行了。

    有些孩子一开始就没有读书的兴趣,如果孩子没读书的兴趣,办法就是想法引导。引导的办法一是给孩子讲一些能引起他重视的有关背景材料,比如父母如果下过乡,那就要给孩子讲一些当年下乡时的艰苦生活,而且保证故事生动有趣能让孩子动感情。比如说初到乡下,举目无亲,干活儿很累,回来要大家轮流做饭,有天某某做了饭另一个说了不好吃,便打起来了,然后某某把饭倒进了猪圈,大家饿了一天的肚子等。孩子对父母的事当然会关心,这时你就可以告诉孩子,有一本专门写知青生活的书,写得很好,可以全面了解到那时父母的生活。这样孩子就会怀着了解的目的去读,只要孩子用心去读,书中丰富的内容总有吸引人的地方,只要坚持一段时间,慢慢就会培养出孩子的阅读兴趣。就像一个人本对养花没兴趣,但偶尔的一盆花让他养一阵子,他就会体会到养花的乐趣,即使体会不到乐趣,活儿干习惯了,也会习惯性地去干,一天不去干,反而不习惯。

    记得带了女儿陪几位外地的文友去游本市的白塔山,山上有一个干杂活儿的老汉,老汉得知几位是作家时,便说他也喜欢看书,特别喜欢柳青的《创业史》,这样一位衣衫褴褛干苦活儿的老者喜欢读书,我们自然要关注攀谈,女儿也感到新鲜。回来后,女儿便问我枊青的《创业史》写了什么,为什么老汉那么喜欢。我告诉她,解放后,地主富农的田地房产被贫苦农民分了,田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祖祖辈辈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积累好多年,也许才能买得上一亩地,但祖辈积累下来的土地,一夜就被分光了,而且不但不给一分钱,地被分了还要挨斗挨打。而对贫苦农民来说,因为自己没有土地,只能祖祖辈辈给人家干活儿,干一辈子,只能糊住一张嘴,如果想买一亩地,那就得几辈子的努力。但解放了,一下就分到了几辈子想都不敢想的土地,他们当然要欢欣鼓舞。但土地分到手后,贫苦的人家又没有农具和牲畜,耕种起来也困难,于是先是互助组,后又搞合作化,就是把分到手的土地农具合到一起,也不管谁多谁少,就那么糊里糊涂合在一起,这样当然就又有了激烈的矛盾,因为农民分到田后,有的人家不舍得吃不舍得穿,有钱就买农具牲口,已经有了不少的家产;有的人却好吃懒做,把分到手的东西也差不多吃光了,再合到一起,自然又不公平,也有很尖锐的矛盾,那么怎么才能合在一起,又是一件更不容易的事情。我告诉她,《创业史》,就是写农业合作化的,就是写这段历史的。女儿听了更加感兴趣,要我第二天就给她找一本看。但第二天在图书馆没借到,女儿回来听说没借到,急得没着没落的,要我明天一定要想办法借到,第二天我跑了许多地方才给她借到了这本书。

    孩子的阅读兴趣除了引导,还需要有孩子感兴趣的书。我后来知道,让我产生浓厚阅读兴趣的那本书叫《破晓记》。是什么书吸引我女儿的阅读兴趣,现在已经说不清,但那时家里的书多,她可以随便看,总有书能够吸引她。但有的人家里书少,适合孩子读的书就更少,孩子没兴趣读书,也是书少造成的。比如虽然父母给孩子买了几本书,但孩子不爱读后,就认为孩子不爱读书,然后随便就放弃了。其实买几本书根本不可能知道孩子究竟爱不爱读书,如果能让孩子在大量的书中选择,总有一种书会吸引孩子。为什么,如果我们从动物的本能来看,任何动物,学习都是他的本能。比如肉食动物出生后会跑时,他就要学习打斗捕获的本领,否则他将会被饿死。而食草动物出生后站立起来时,他就要学习奔跑,否则他将会被肉食动物吃掉。正是这种生存的需要,动物便有了学习的本能。这就说明,孩子学习的本能是天生就存在的,只是我们引导得是否合理,开发得是否正确而已。

    还有个问题也要说几句,就是究竟该读哪些书。前面说过,对少年儿童来说,让他们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就可以了,但到了初中高中阶段,就要有目的的读书了,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不完全是孩子了,因升学和将来发展方向的需要,就要有目的地选择一些书来读,这时即使对有些书没兴趣,也得强迫自己读一点,强迫自己对书产生兴趣。这时对书的选择,除了你发展方向需要的书外,还要阅读一些经典著作,以此来提高你的阅读水平和欣赏水平,也以此来提高你的审美水平。

    4、如果孩子有了网瘾,最好的办法就是转移孩子的兴趣。

    在今天,网络已经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它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网络给孩子带来的,就未必是方便,甚至未必是好事。如果问为什么,原因很简单,网络和电视、书籍不同,电视节目和书籍都一样,是经过众多编辑选择编辑出来的,里面的内容都是人们需要而且无害的,而且无论是电视节目还是公开出版的书籍,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教育人培养人。但网上的东西就不一样,因为网站众多,上面什么东西都有,内容太多太复杂,对孩子来说,许多东西都是不适合孩子的,孩子看了往往有不良影响或者误导孩子。另一方面,网上的东西太多太复杂,所以也太浪费孩子的时间,往往是孩子在上面呆半天,结果是什么都没学到,甚至什么都没看到,就是乱操作了。也正因为网络上的东西太多太复杂,就像一个魔术世界,对孩子的吸引力也太大,孩子一上网,往往是无法控制自己和把握时间,甚至能忘记吃饭睡觉。更重要的是网络是孩子自己操作的,有很强的互动性,能够满足孩子的控制欲和参与感,这样就迎合了孩子的天性和本能,因此孩子上网就容易上瘾,成瘾后当然就更严重地影响正常的学习,所以说,网瘾也成了青少年的一个流行病,也让不少父母操碎了心,而且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会严重地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这就是说,网络成瘾和电视成瘾不同,网络成瘾除了有电视成瘾的那些特点外,还多了控制快感和攻击欲望,其实网络之所以成瘾,就是网络游戏能满足青少年的控制欲和攻击欲。比如,在现实中,你可能无法驾驶战机,也无法发射炮弹,但在网络上就能办到。在现实中人和人搏斗就要受伤,法律也不允许,在网络中就可以这样,而且只让对方受伤,自己却毫发无损,就像那些武艺最高强的侠客,而且还可以随意将人打死。这就满足了人性中最原始最本能的野性。前面说过,人的本性是具有攻击性的,史前人类和普通动物一样,不但要捕获食物,还要攻击对方占领地盘和异性,而且男人比女人的攻击性更强,也就是说男孩子比女孩子更容易网络成瘾。但随着游戏软件的发展,也有了更多的适合女孩子的游戏,比如种菜哺育过日子等,这些又更适合女性,这些也都是女性的原始本性,因此,女孩也容易网络成瘾。面对这样的局面,戒除网瘾就有一定的困难,因为网络之所以让人成瘾,就是满足和恢复了人最原始的野性,这些野性当然和现代文明相悖,人的文明,恰恰就是要剔除这些野性,所以,网络成瘾也是件很麻烦的事情,也是要必须戒除的事情。

    我的女儿小的时候网络还没有普及,家里也没有上网的条件,但外面已经有了网吧。因网吧那时还是个新鲜事物,大人都好奇,孩子就更加好奇了,于是那时我女儿班里就有几个男生去上网,也在教室里公开说上网如何如何,有一些孩子经不住诱惑,也偷偷地去上网,这样我的女儿回家便问这些事情。因那时我也没上网,我只好告诉女儿不用过多地关心这些事,如果到时候需要你上网,到那时你再上也不迟,而且也很快就能学会。又过了一段时间,孩子回来说谁谁晚上出去偷着去上网,让他父亲在网吧找到后,狠狠地打了一顿等等。因为有同学因上网挨父母的打,因此在我的女儿心目中,上网并不是件好事情,也就从来没去过网吧,我们做父母的也没为此操过心。但现在的父母却没这么幸运,现在网络已经普及到家家户户,孩子可以随时随地去上网,要管住孩子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上网上,确实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我的一个朋友就说他的孩子有了网瘾,每天放学回来不做作业就想上网,家里的电脑他加什么样的密码,孩子都能给他破解掉,然后照常上网,他简直没有办法。但朋友说这些时,总又带着一点自豪,朋友总是说完没法管他的孩子后,便又说他的孩子聪明,他的孩子说不定就是个玩计算机的天才,说他的孩子玩计算机真的是聪明绝顶,简直到了无师自通甚至像有神灵指点的地步。他说大学时他就学过计算机这门课,现在每天都离不开上网,但他的水平远远不如儿子,他不会的,儿子过来一捣鼓就成。但他还是担心儿子的学习,怕儿子考不上高中。他的儿子只有十三四岁,他说如果考不上高中,就让儿子读计算机专科学校,让儿子将来搞计算机。我只能告诉他也有问题。计算机专科学校也不是只学计算机操作,也要学习数学一类的其它课程,而且还要按照人家的规矩来学,并不是他想在计算机上干什么就干什么,如果你的儿子自控能力差,就很可能不接受人家的系统学习,很可能什么都学不成。另一方面,计算机操作只是很简单的一门技术,而且越来越简单,如果要想让你的儿子真正成为计算机专业的专门人才,最好还是按照常规的办法来,先让他读好初中高中,把基础打牢固,然后再考计算机专业。朋友听了也赞同我的想法,但他叹口气问我怎么才能让儿子戒掉网瘾,这样我就把我的看法告诉了他。

    孩子网络成瘾,也可能有多方面的具体原因。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孩子迷恋网络成瘾,大体是由下列几个原因造成:

    (1)把网络当成了玩伴。因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太大,而玩耍时间太少,甚至不少孩子被完全围困在高楼里,玩耍的天性被完全剥夺,更无法和大自然亲密接触,而网络却能让孩子达到玩耍和接触大自然的目的,所以孩子才会迷恋。而且上网还可以看影片,孩子爱看动画片或者动物世界,就是孩子天性的释放和回归。有关实验表明,关在笼子里的大猩猩也喜欢看电视,当看到森林流水等大自然的景象时,便会高兴得又叫又跳。

    (2)逃避学习压力。学习压力太大,孩子对学习书本知识没有兴趣或者厌烦,为了摆脱烦恼,也会选择网络这种轻松愉快的娱乐方式,因为这种获得轻松快乐,也是孩子的天性。如果说文明社会前的人是普通的动物,那么人的文明教育,就是要去掉人身上的那些动物性的东西,从而向文明人方向转化。去掉动物性的东西,许多情况下就是去掉人身上的天性,比如去掉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地玩耍,去掉不受约束地放纵,去掉尽可能获得最好的享受等等。孩子喜欢网络,就是能在网络里得到天性中喜欢的东西,从而逃避学习的压力,恢复孩子的天性。

    (3)家长的过度反应。许多家长就怕孩子玩游戏,当孩子玩游戏时,总是不断地催促孩子离开,这样就会在家长的心里形成一个时间的错误,孩子玩半小时游戏,家长却感觉就像玩了很长时间,于是就说孩子有了网瘾,从而在家长的心里形成一种心病,孩子一上网,家长就急,家长就烦恼,家长就督促孩子离开,这样孩子总有一种不够不满足和渴望的心理,时间久了,就会形成一种急迫需求的心理,父母反对,就会和孩子形成对立,孩子也会有逆反心理,你不让上网,我偏要偷空就上网。

    找到了孩子网络成瘾的真正原因,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可以减轻孩子学习的压力。但对已经有网瘾的孩子来说,戒除网瘾,还得从转移孩子的兴趣入手。

    因为所谓网瘾,根源还是个兴趣问题,网络成瘾和鸦片成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鸦片成瘾,是鸦片破坏了人的正常神经兴奋系统,是让人的神经兴奋系统必须要依赖鸦片,而网络成瘾充其量也只是孩子特别的爱好,只是孩子把过多的兴趣集中到了网络上,也就是说,网络没有鸦片的功能,鸦片能让人形成生理依赖,而网络,永远也不可能让人形成生理依赖,能形成的,只是心理依赖,也就是心理问题,和身体的生理无关。那么心理问题,当然只能按心理来治。网络成瘾的心理根源,也就是个兴趣问题,找到了根源,也就找到了药方。既然是这样,那么转移孩子的兴趣就是戒网瘾的一个最好的办法。比如孩子没兴趣学习课本知识,你就要想办法把课本知识的学习变得有趣一点。比如要让孩子做作业时,你就要很愉快地对孩子说:“来,儿子,老爸和你做游戏,游戏的内容,就是攻克一个世界难题,攻克了,你就是王子”。然后和儿子有说有笑有游戏有动作地一起解决几个课本中的作业题或者问题,而且要想办法真的让学习变得像网络游戏一样有趣,至少是不太枯燥。然后每天坚持和孩子玩这样的游戏,来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孩子对学习有兴趣了,对学习不畏难了,孩子对网络的兴趣也就淡了。也就是说,没有哪一样事情是天生就能让人产生兴趣的,也没有哪一样事情是天生就让人厌烦的,喜爱和厌烦,关键是思想,关键是怎么去想,怎么去认识。比如我女儿上高中时,有一位高中同学就对数学特别有兴趣,简直到了上瘾的程度,一天不做大量的习题,就急得像缺少了什么东西。再比如干农田里的活很苦,但我妻子有个哥哥却干活儿“成瘾”,用他的话说,想到丰收,想到要过好生活,种庄稼干活儿就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而且越干越有劲,如果闲下来,反倒慌得没着没落。写作也一样,许多人觉得写作是一件苦差事,但我现在却觉得写作是一件快乐的事,如果一天不写点什么,就感觉特别的着急,时间也特别的漫长。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跑步很累,我熟悉的一位职工却每天都要跑十多里,不跑得很累并且出一身汗,浑身就不舒服。可见所谓的瘾,也是一个思想问题,也是一个兴趣问题,解决了思想问题,解决了兴趣问题,网瘾问题也就解决了。如果在学习上不能转移孩子的兴趣,那么就想办法带孩子到户外走走,到大自然中走走,也可能让孩子学习一些体育运动项目,比如足球篮球等,以此来丰富孩子的生活,转移孩子的兴趣。如果这些也不行,那么就教孩子下下跳棋或者相棋,即使是打扑克也好,先把孩子的兴趣从网络上解脱出来再说。总之,只要想办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办法肯定是有的。

    最近又有人说自己的孩子上网玩种菜上瘾,整天惦记着网上的菜。我告诉她,孩子爱种菜,是孩子没种过菜,你真的带孩子去乡下种种菜,或者每天真的让她去菜市场买一点菜,也许孩子就不再那么迷恋网上种菜了。

    5、孩子感觉学习压力太大时,退一步也是个好办法。

    有些孩子学习也算刻苦,但就是成绩上不去,孩子苦恼,父母也心急,面对这样的情况,合适的办法也许应该是退一步去想,退一步想就是放弃原来不切合实际的要求,放弃和别的孩子攀比,主动给孩子减压,主动让孩子放弃过多的学习。如果有的孩子连一般的学习都应付不过来,成绩也没法跟上,那么就应该考虑留级,或者到教学要求低一点的学校去学习,一味地逼孩子,一味地想向前,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把事情弄得更加被动。

    我亲戚的一个孩子,在小学低年级时成绩还不错,但越往后情况越糟。父母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便想办法加压力,而且软硬兼施。孩子在家里压力大,到学校的压力也不轻,也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这样孩子更感到自己没有希望,心灰意冷便选择了逃避和放弃学习。但放弃学习家里肯定不饶,于是每天上学时背上书包出门,但又不去学校,在街上游荡一阵,就进了网吧。最后闹出了不少的事情,最终也没能读完高中。

    我认识的一位老师正好相反,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时,他并不逼孩子,而是在孩子学到小学五年级时,自知孩子再跟下去可能越学越差,便主动要孩子留级。孩子留级后,因为课程是学过的,当然要比别人理解得快,成绩也好,这样孩子一下有了信心,觉得自己一下由学习差的学生变成了学习好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一下高涨了起来,上课也用心听讲了,作业也主动完成了,自己也感觉学习轻松了,于是顺利地进入了初中。到初中二年级时,孩子的学习又很吃力,成绩也在逐渐下降,于是又主动留级,留级后成绩又好了起来,考高中时,还考了一所不错的高中。高中没再留级,高考时考上了一个专科学校,但专科毕业时又考了专升本。本科毕业后,又继续考研究生。这种蚂蚁啃骨头的办法,又有点像龟兔赛跑,乌龟虽然慢,但锲而不舍,也许还能比兔子早到达终点。当然这也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但只要是办法,就总比没办法强。

    但实事是留级的孩子往往情况会变得更差,其实这是教育不当认识不清的问题,并不是留级本身的问题。如果孩子留级后不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或者是被动留级,孩子就会感到自卑,会抬不起头来,然后更加破罐子破摔。正确的办法是,主动让孩子留级后,就要告诉孩子:“咱虽然不是最聪明的,但咱也不算笨,咱留级,是有些地方基础没打牢固,有些地方也需要修补一下,退是为了进,就像是跳远,往后退几步跑起来,然后才能力量足,然后才能跳得远。至于别人怎么看,你不要管它,他学他的,咱学咱的,出水才见两腿泥,到时候咱们再看,到时候咱们再比”。教育孩子有了不自卑的心态,对留级有了正确的认识,有了发奋图强的精神,才会有好的效果。如果孩子背上留级的包袱,那情况当然就会更糟糕。所以说,如果留级,必须加以正确的引导,而且还要让孩子很快能感觉到效果,否则留级就没有意义。

    另一种办法就是减压,告诉孩子学习成绩差也不要紧,人各有所长,有的人善于学习,所以学习成绩就好,有的人不善于学习而善于动手,所以动手能力就强,然后要抓住孩子的一项优点,然后鼓励孩子,告诉孩子你在这方面很突出,将来在这方面可以发展,至于现在的学习,能学多少算多少,能学会基础的知识,能高中毕业就行,毕业后我们就考你擅长的专科学校,然后学自己的专长,然后成为有特长的专家。这样孩子没有了压力,思想上放松下来,情绪上也会愉快起来,放松了愉快了,也许就觉得学习轻松了有趣了,也许会让学习慢慢地好起来,即使好不起来,孩子也会注意到自己的特长,专心向特长方面发展,最后也为自己找到出路。

    有一位老师的孩子,在学校学习一直就差,而且也不听话,为此这位老师很是苦恼,也很是丢脸,后来只好退一步去想,感觉孩子特别喜欢修理各种东西,不论是玩具还是电器,不论是家具还是灶具,只要家里的东西坏了,他就自告奋勇地去修理,结果是常常能修理得很好,后来竟然成了孩子的爱好,动不动就拆解家里的东西,然后修理改造。发现孩子这个优点,这位老师便从这方面鼓励孩子,后来又给孩子买了电脑,让孩子专心学习电脑方面的知识,高中毕业后,便送孩子到职业技术学校去学习电脑维修一类的实用技术,结果孩子兴趣很浓,成绩也不错,现在自己开了一家电器销售公司,经营得也很不错。

    退的办法很多人当然不愿意接受,但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却不得不退一步,所以才有退一步天地宽的老话。退,首先是家长要接受现实,而且要实事求是,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孩子,然后要重新为自己的孩子设计出路,设计未来,所以说退不是放弃,而应该是一种策略,退时,就要想好怎么进,想好向什么方向发展,就也要让孩子认识到退是为了进,退是为了摆脱困境,而且父母也确实要想出让孩子再进的办法,不能认为退了就是让步了,就是下滑了。因此说,退是另找出路,退是以退为进。如果认为退就是倒退,那么家长失去信心,孩子更会没有信心,从而就真的会毁了孩子。

    6、饭桌上和孩子交流,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引导孩子。

    一日三餐的时间,加起来也不是个小数字,但吃饭就是吃饭,饭桌不是课桌,在饭桌上和孩子交流,形式就应该是很随便的谈话,内容也应很随便很广泛,但尽管是随便谈话,对父母来说,却不能随便乱讲,要很随便地给予孩子知识,也要很随便地发现孩子交谈中流露出来的一些事情,然后很随便地给予指导,让孩子明白怎么去做,这样饭桌上的教育就完成了,而且日积月累,也会有不小的收获,小饭桌也就成了大课堂。

    吃饭时我女儿爱和我交流,是很自然的说话,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她上大学。所以我们一家三口人坐在一起吃饭,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女儿和我在聊天,说什么没有固定的题目,想起什么说什么,有时是我先开口,有时是女儿先开口,但不论说什么,对我来说,大多数情况下我都有一个强烈想给予女儿知识的愿望,心里就是想让女儿知道得更多,理解得更深,思考得更广泛。这几乎是我的一种本能,我想大多数父母都和我差不多,都有想把自己的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孩子的愿望,但在饭桌上,我清楚不能正经八百地拉出一个教育的架势,因为女儿在学校已经受了一天的教育,回家吃饭再受教育,那么对孩子来说,负担就太过沉重了,孩子的心理也会有压力和不情愿,这样对孩子也不公平。出于对女儿的考虑,饭桌上的教育,只能是闲谈式的,不仅让女儿感觉不到是在受教育,而且要让她感觉就是在说话,就是在讲故事,就是在说笑话,就是在讨论一个话题,就是在倾听她的诉说,就是在为她排忧解难,就是让她放松休息。要想做到这样,内容就不能提前设定,也不能有太多太明显的功利目的。比如女儿说今天学了《赋得古原草送别》,然后问“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意思,我就不抽象地讲诗意,而是说起我小的时候的事情,我告诉他我小的时候当地有二月二烧猪头的风俗,那里不管穷富,冬天都要杀一头猪,然后把肉和猪头猪蹄都冻起来,到了农历二月二天暖和肉将解冻时,再把没吃完的冻肉炒熟和油一起放入罐子里慢慢吃,然后把猪头猪蹄架到一大簇一大簇的芨芨草上点燃,烧完一簇后再架到另一簇上。为了好玩,我们故意把周围的都点着,一大片火光烧起来很是壮观,我们一群孩子就高兴得又跳又闹。但谁也不担心会把草烧死,用大人的话说,草是越烧越旺,如果不烧,芨芨草开春就生长得慢,烧猎头也是有意要烧草。然后我还告诉女儿,火的热量是向上的,传到草根部的热量很少,草的新芽是从根部发出的,烧掉上面的枯草,枯草就变成了肥料,所以烧后的草反而长得旺盛。这样的故事,女儿既听得有味道,也让她更广泛地理解了草顽强的生命力。发现女儿听得有趣,我就再讲万物的生生不息,讲人遇到困难往往会激发斗志,从另一个侧面让女儿体会这首诗的含义。

    如果是数学上的问题,我也要设法用形象的方法说清楚为什么是这样。比如有次女儿问我为什么要用一个X,这个X是什么意思。于是我就告诉她,这个X就是表示我们要找的那个答案,书上说是未知数,未知数就是表示不知道,既然是不知道,我们就要知道它,就要知道它究竟是多少,所以就要解题,就要解出这个数。然后告诉她这个未知数一开始学数学的时候就存在,比如12+23=多少,在没计算时,这个多少就是未知数,就可以用X来代替,可以写成12+23=X,当计算出来等于35时,那么这个X就是35。然后再告诉她任意一个运算都可以这样,比如25-15=多少,也可以写成25-15=X,算出来等于5,这个X就等于5。也因为以后的计算不仅要有一个未知数,还要有更多的未知数,这就需要用不同的字母来代替。这样讲解后,女儿不仅知道了为什么要用一个X,也知道了用的道理。

    在饭桌上的交流,当然不只是书本知识的传授,还有社会知识、品德教育和做人做事方面的引导。比如有一天女儿很生气地说:“某某真可恶,他摘了校园里的好几朵花跑来扔在了我的头上,我刚把花捡起来要问他为什么摘花,刚好班主任老师骑自行车过来了。班主任老师问我怎么把花摘下来了,我说是某某摘的,但老师好像没听见就骑车走远了,老师肯定以为是我摘的。”

    我前面说过,我的女儿特别守纪律,对自己也要求很严,甚至想处处表现完美,举例说一件类似的事情,你就会理解我女儿被误解后的心情。那还是女儿很小的时候,我们带她在校园散步,走到一片玫瑰林前,她母亲拉过一根枝条要细看那朵玫瑰,女儿却以为她妈妈要摘花,立即喊妈妈不能破坏花草树木。这时她妈妈却故意逗她,说我偏要摘。我的女儿吓得四处张望一下,然后快步向前跑了,跑到很远才敢回头看,看到她妈没摘。正因为如此,我的女儿特别怕老师批评,也怕别人批评,别人摘花被误解这么一件小事,如果是别的孩子,很可能毫不在意,但对我女儿来说,很可能是堵在心里的一个疙瘩。鉴于此,我觉得需要好好和女儿谈谈,因为像这样的误会在人生中不可避免,进入社会工作后,不但有误会,甚至有明争暗斗恶意陷害,如果现在不能正确地认识这一类事情,将来真正遇到问题,很可能没有心理准备而想不开甚至无法承受。于是我很轻松地给她讲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情。我告诉她,我小的时候在打麦场玩,一位在打麦场劳动的妇女说丢了几块钱,然后问我捡到了没有,我当时不知为什么,突然一下脸红了,好像是偷了人家的钱。这样大家立即就断定钱是我捡到了,虽然当场搜了我的全身,但还是怀疑我把钱藏到了哪里。收工后,那位妇女又到了我家里,要我母亲劝我把钱拿出来。那时我已经十多岁了,我辩解说根本就没看到过钱,但人家问我既然没捡到钱,为什么要脸红。这我无法解释,我也不知道当时为什么脸红,而且当时一下还有点下意识的慌乱。解释不清人家当然不饶,为此两家还闹了矛盾,而且全村人都知道我捡了人家的钱不承认。我告诉女儿,当时我特别地苦恼,也特别地恨自己,现在想起来,我心里都难受,但这种事也是没法子的事情,遇到了,只能算倒霉,因为这样的事情你根本解释不清,也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既然无法证明清白,就不要老想着去证明,因为无法证明的东西你越想去证明,越说明你心里有鬼,只能是越描越黑。如果是为了证明清白故意去编造荒话,那就更麻烦,一旦荒话被揭穿,就更证明事情是真的了。然后我告诉女儿,人生活的社会是错综复杂的,人的一生说不定会遇到什么事,发生这样的冤枉也不足为奇,你要有心理准备,如果发生了,如果无法解释清楚无法消除误解,那就只能调整自己的心态,最好不要去想它,并且坚信事情终有一天会真相大白。有这样的心态,才能自己不再给自己增加苦恼,才不会认为自己是天底下最冤枉的,更不会觉得无法面对。本来我还想给女儿讲我的父亲遭遇的冤屈,让她有更充足的心理准备,比如我的父亲得罪了领导后,领导让父亲领呼口号,父亲带领大家呼喊完,领导却说错了,说父亲把“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喊成了“中华民国万岁”。父亲曾是国民党下级军官,有历史问题的人这样呼喊口号,当然是现行反革命,是要坐牢甚至杀头的。好在公安下来调查时,绝大多数参会人员说没喊错,父亲才避免了坐牢甚至被杀。后来父亲又莫名其妙地被打成右派被批斗,文革中更是受尽凌辱。但我想想还是没有讲,因为这又太残酷,那个年代毕竟过去了,再给女儿讲这些,会给她的心里留下阴影,会让她产生惧怕心理,对她的成长反而有反作用。这就是说虽然是饭桌上的闲聊,但也要考虑教育效果,对孩子来说,辨别事物的能力还差,心理承受能力也弱,不应该说的,也不能多说。

    我的女儿稍大一点的时候,饭桌上的聊天就不再是我说得多女儿说得少,聊天慢慢变成了互相诉说自己的观点,再以后,讨论甚至是争论的问题也多了起来,有时谁也说服不了谁。每当这时,如果是学术上的问题,我们就查书,如果是社会上说不清或者是没有必要非说清的问题,我们就折衷或者暂时存疑。但不管是聊天讨论还是争论,都要特别注意平等,不要把自己当成老师,态度更不要居高临下,如果你觉得你讲的是很重要很有道理的东西,孩子必须要认真地去听,那么就更应该用平等随和通俗易懂的方式去讲,如果你真讲通俗明白了,孩子自然会听懂,自然会感觉出重要,自然会听得认真,如果孩子不认真听或者没听懂,说明你讲的还不够形象明白,或者你讲得太深奥孩子还不能听懂。既然孩子听不明白没兴趣听,你就应该换个话题,更不能一定要让孩子接受,因为这毕竟是饭桌而不是课堂,如果让孩子感觉到是课堂或者不愉快,那就不会有效果,以后孩子就不会主动和你交流。和孩子聊天还应该有趣,有趣包括语言要轻松生动,内容还要有情趣有意思,这样孩子才会喜欢,孩子才愿意和你聊天谈话。如果孩子不愿意和你交流,如果父母硬要和孩子交流,效果就会很差。

    饭桌上的聊天教育除了平等,还要亲切,如果孩子说对了,就要鼓励和肯定,如果孩子说得不正确,也不要用武断的方法说错了,更不能用鄙视的态度说孩子什么都不懂,最好的办法是当孩子说得不对时,父母不要先下结论说孩子错了,而是要想法讲道理举例子来说明孩子说得可能有问题,然后再说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什么。这样平易地和孩子谈话,一方面孩子容易接受,另一方面也能感觉到父母对他的重视,让孩子心理有一种大人的感觉,有一种成熟的感觉,有这些感觉,孩子也就有了责任感,不仅说话时要思考负责,平日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他自己就会有个思考,而不是什么都不想,完全要靠家长来指导。

    和孩子聊天应该以孩子为主,聊天是为了孩子,聊天除了给孩子以知识,聊天还可以让孩子吐露心声,暴露思想,从中了解孩子,从中发现问题,从而正确引导;聊天还可以使孩子提出问题,从而帮助孩子把问题解决掉;聊天还可以启发孩子去思考,让孩子想一些应该想的问题等等。这样,聊天就不是我们家长满堂灌,而是有时要多倾听孩子的话,有时要多引导孩子说话。

    我和女儿在饭桌上聊天时,妻子一般插话不多,女儿上高中后要住校,妻子却说住校不好。我问为什么,妻子说女儿住校后,就不能和我在饭桌上交谈了,会失去很多知识的学习,也失去一些受教育受影响的机会。妻子的话让我有点意外,我没想到她如此看重我和女儿在饭桌上的交谈,而且她认为可以学到的知识比我感觉的还要多。但细想想,妻子说的也确实有一定的根据,十多年的谈话,真不知说了多少事情,也不知讨论了多少问题,更无法说学到了多少知识,但女儿能有今天的成绩,饭桌上的交流也功不可没。

    也许我的女儿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也觉得没有我这个饭桌上的老师和学友是一大损失,(当然学校书少没法查阅也是一个问题),我的女儿在学校住了不久,便坚决要求回来住宿,于是自己想办法在教务处办了一个出入校门证,然后中午在学校休息,下午放学就回家。那时刚好她母亲到县里挂职,家里只有我一个人,虽然每天我要做饭伺候她,也担心饭做不好让她委屈,但我还是同意她每天回来,回来除了交流,也让她感觉到家的温馨,这样一直坚持了两年,到高三她母亲才回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