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学人刘诗白-现代财富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现代财富论》评介[115]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张卓元教授

    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发表了影响深远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探讨了工场手工业时代的财富形态和财富生产,认为物质财富是财富的基本形式,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分工和交易,即市场经济可以极大地增加社会财富。200多年以后的今天,当代人类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特征的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财富的形式、结构、形成也发生了与之相应的变化。当代经济学家必须回答当代财富的特征、性质和源泉问题。由三联书店年初出版的著名经济学家、西南财经大学名誉校长刘诗白教授的学术专著《现代财富论》就是对上述问题的深刻而生动的回答。

    刘诗白教授在《现代财富论》里首先要回答的是:什么是现代财富?财富结构的多样性是作者提出的重要命题。财富的结构是由生产力、社会生产的状况和产业结构决定的。当代世界正处在一个生产全面发展的时代。首先,物质生产在高技术基础上迅猛发展;其次,在国民总产值的比重已成为最大产业的服务业由于信息技术的引进,发展势头甚猛;其三,高技术经济同有的科技创新机制促进了科学知识产品的扩大再生产。同时,文化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推动了文化品、艺术品的生产的发展,促使文化产业勃然兴起。于是,由物质生产、服务生产、知识和精神生产三大部门组成的三维产业结构成为现代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物质产品、服务产品、知识及精神等三大类产品成为现代社会财富的组成要素。

    使现代财富较之于亚当·斯密时代的财富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原因是科学技术本身的商品化及其迅猛发展。于是,考察现代知识和技术本身的生产,就成了该书的逻辑必然。作者区别了一般含义的知识生产和现代知识生产,认为一般含义的知识生产,是人们从事的创造知识产品,包括科学产品和文化产品的活动。而现代知识生产,是发达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知识生产。其特征是:(1)立足于物质生产基础上的精神生产,知识生产的性质、特征、规模、方向都要适应物质生产的要求。(2)一部分知识生产立足于市场体制之上,转化为商品性知识生产。(3)众多的知识生产部门的出现,形成了新的知识产品。(4)发达的商品性知识生产与产品性生产并存和共同发展。

    在当代,科技财富所以能迅猛发展,关键是相当多数的科技知识,采取了商品生产的形式。书中具体描述了商品性科技知识生产的途径。这些重要途径是:(1)企业本身进行的知识生产,例如大公司,特别是高科技公司开发的科技成果及提供的科技服务。(2)由专业性科技研发公司进行的知识生产。(3)以合同形式委托大学及各种科研单位进行的知识生产。(4)由个人(包括大学生及其他科技爱好者)进行的知识生产。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作者概括出被本书称作第四产业的知识生产和知识产业的快速发展,引起了现代化国民财富结构的变化,知识产品在总产品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大,传统物质产品的比重下降。物质财富生产和以知识财富促进物质生产,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也是知识经济的特征。作者的以上概括,从经济学的角度,精辟地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经济社会的特征。

    刘诗白教授的《现代财富论》所关注的另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问题是既构成财富的重要内容,又作用于其他财富生产的文化和文化产业。在当今社会,出现了发达的文化生产,形成了文化产业,文化生产成为当代社会大生产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文化产品成了现代国民财富的重要内容。文化正在被大规模地合并、嫁接于生产,发挥着促进经济增长和财富增值的功能。

    《现代财富论》认为,在当代,文化艺术要素正在与物质生产、服务生产实现着广泛的结合。一方面,在经济市场化深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更大范围的文化活动转化为经济生产,文化成为生产要素和新的经济资源,成为促进国民财富增长的新杠杆,具有了生产力的性质;另一方面,在物质生产、知识文化生产、服务生产三种生产互促、互动下的现代经济的快速增长,为文化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和经济载体,由此促使文化生产与文化活动进一步兴旺发达。这种文化与经济的互促、互动是现代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新颖现象和重要动因。

    然而,文化生产毕竟不同于一般的商品生产。正是因为如此,作者强调,文化生产特别是商品性文化生产,它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制度的约束、政策的规制、政府的管理和正确思想的指导。为了求得文化财富又好又多地创造,以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在商品性文化、精神生产领域,应该实行政府主导和有规制的商品生产模式,实行看不见的手、看得见的手和先进思想指导作用相结合。这样,我们就能够有效改进和克服市场负效应,形成生气勃勃、“活而不乱”“管而不死”的市场性的文化生产。精心构思和有效利用文化生产的这一新的杠杆,我国文化生产将由此获得新的动力。借助文化生产力功能和文化与经济的互动,能够进一步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优化人民财富的结构。

    自然财富是社会财富形成的物质基础,自然财富边际有限。人类社会借助知识、科技、文化的发展,超越了自然财富的有限性,展示了无限美好的前景。刘诗白教授的专著,紧扣财富发展的时代脉搏,进行了独辟蹊径的经济学分析,回答了要促进现代财富增加、促进国家富强而必须回答的一系列问题,展示了一个资深经济学家与时俱进的思想风采。专著篇幅巨大、观点新颖系统、内容相当丰富。

    刘诗白教授《现代财富论》所阐述的思想,对我国经济发展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中国工业化起步比较晚,发展起点又低,面临着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的高投入支撑经济的增长,而且以资源的高消费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换取经济繁荣,致使我们既有的资源消费和环境污染的程度已经不能支持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我们必须认清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及时地提升经济增长模式。我们相信刘诗白教授专著的出版,将进一步推动各方面对现代社会财富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使经济科学的研究更好地为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服务。

    探讨现代财富及其源泉的力作[116]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黄范章 研究员

    什么是现代财富?什么是现代财富的源泉?刘诗白撰著的《现代财富论》一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出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为了区别于古典经济学所研究的财富,作者提出了现代财富的概念,并认为现代财富是由物质、服务、知识及精神等三大类产品组成的。这一判断是基于如下的经验观察:第一,物质生产在高技术基础上迅速发展;第二,在国民生产总值构成中已成为最大产业的服务业,由于信息技术的引入,发展势头甚猛;第三,高技术经济固有的科技创新机制促进了科学知识产品的扩大再生产。

    刘诗白提出现代财富结构多样性的命题,其目的在于:一是为了说明在社会分工规律和机制下,财富生产门类的多样性和社会财富具体形式的日益丰富多彩;二是为了指出当代社会生产已经由主要从事物质生产的时代,进入了三大生产部门并举,并以服务生产、精神生产为主导以及服务产品和知识产品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形式的时代;三是为了指出当代经济发展中出现了物质生产、服务生产、知识生产三大部门的互相促进,特别是知识生产、科学生产和文化产品对物质生产和服务生产起着促进作用。

    刘诗白认为,当今世界财富结构的多样性是社会生产方式不断发展的结果。迄今为止,人类社会财富的生产可归结为三种递进的方式:用手工工具生产,用机器生产,用高科技生产。在此基础上,刘诗白深刻分析了工具力、管理力、科学力在财富形成中的功能。正是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财富的形式与结构才日益呈现多样性,形成当今物质生产、服务生产和知识及精神生产三大部门组成的现代产业结构,以及由物质产品、服务产品、知识及精神产品三大类产品构成的现代财富结构。

    在探讨了现代财富结构的多样性之后,作者又努力回答现代社会财富的源泉问题。被马克思称为“政治经济学之父”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曾说过一句名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点出了财富源泉的多样性。刘诗白认为,马克思通过对劳动二重性的分析,既科学阐明了劳动是社会财富的本源,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又科学阐明了商品及其使用价值是多种生产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由此得出劳动并不是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阐明了社会财富源泉多样性的思想。作者遵循马克思关于财富源泉多样性的思想,分析了在现代市场经济和高技术经济的生产过程中呈现出生产要素的多维化,除了劳动力、工具力、对象力和科学力,管理力、环境力等也成为生产过程的有效因素且对产品使用价值和社会财富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创造、开发社会财富的能力也日益增强,社会财富的结构及其源泉将日益多样化。这就要求经济学者与时俱进,不断探讨社会财富的新结构、新要素及新源泉,将经济理论研究推向时代的前沿。该书就是进行这种探索的一部力作。

    经济视野中的文化生产[117]

    ——《现代财富论》读后感

    四川省政协原副主席 章玉钧

    刘诗白教授的新著《现代财富论》[118],初读之后,我认为是他50多年学术生涯中带总结性的鸿篇巨制,是知识经济、发达市场经济时代的“国富论”,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一项理论成果。诗白教授治学严谨,笔耕不倦,与时俱进,探索创新,为众多后来的学者树立了榜样,谨以这篇读后感表达对刘诗白教授80寿辰的祝贺。

    马克思的价值论和财富论,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里表相依的理论。为了剖析和揭示资本主义的内在规律,《资本论》把重心放在价值论上,在批判地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地阐明了劳动价值论,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同时,马克思对由使用价值构成的、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的财富也有精辟的论述,并预言在一个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不再表现为产品的价值,财富论将具有更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共产主义社会将使“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现代财富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既表现在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按马克思的原意把劳动的“物化”理解为“对象化”,而不是狭隘地等同于“实物化”“固定化”,从而大大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对现代经济诸多新事物、新现象的阐释功能。具体更表现在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把长期被人们忽略的财富论的研究摆到全书的中心位置,把社会财富作为核心范畴,深入分析了现代社会财富的性质、结构、源泉和加快财富创造的经济机制和规律,尤其是明确提出现代的产业结构由物质生产、服务生产、知识和精神生产三维组成,而以知识和精神生产(作者划定为第四产业)和服务生产(即第三产业)为主导。在这个架构下,对知识和精神生产及其两大相互渗透的板块——科学生产和文化生产作了相当翔实和具体的分析,提出了许多新颖独创的学术观点和颇有深度的意见建议。这里仅就文化生产、文化经济问题谈谈读后的体会。

    一、文化生产在现代经济中的定位

    在经济不发达的社会里,文化对经济是疏远的、边缘化的,不被人们普遍享有和普遍重视的。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又留下了一些错误的文化观念,如笼统地认为“文化是事业而非产业”“文化是花钱的,经济是赚钱的”“文化靠国家投入,不能进入市场”“现在财力困难,先把经济搞上去,才谈得上发展文化”,等等。《现代财富论》一扫这些陈旧观念,明确地指出,在走向知识经济的时代,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商品性文化生产成为当代社会大生产的新的组成部分,文化产品成为现代国民财富的重要内容,文化产业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财富增值的支柱产业。同时,文化具有凝聚民族精神和育人的功能,是民族存在和发展之本,关系到综合国力的提升。的确,文化的经济化,经济的文化化,经济、文化的复合化、一体化已成为当代发展的大趋势。过去不少地方爱搞“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其实,文化不应当只是“敲门砖”或“跑龙套”的角色,它在现代经济舞台上扮演着纵横驰骋、顾盼生辉的角色。

    二、市场机制是文化生产的经济利益推进器

    书中追溯了文化产品作为商品来生产和经营的历史进程,得出一个结论:文化在近现代之所以能迅猛发展,并能变为一种经济生产,原因就在于商品经济机制的引入。发达的市场经济改变了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资源的配置方式。文化生产发展成为由数量庞大的文化生产者参与、分工细致、专业众多的大产业。我们看到,在发达国家,一系列知识密集型的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乃至主导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迅速跃升。美国电影业、大众传播业等文化商品的出口收入已经超过了汽车、石油等产业的出口收入,一批在全球范围配置文化资源的跨国企业成为文化产业的“巨无霸”。为了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多种多样的文化需要,也为了应对国外强势文化对民族优秀文化的挤压,增强在国际竞争中的软实力,迫切要求我们加快文化体制的改革,以市场机制为动力,整合优势文化资源,形成活力大、实力强、效益高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带动经济的增长和文化的繁荣,切不可短视犹豫,贻误时机。

    三、正确看待文化生产应提倡“兴雅”还是提倡“兴俗”的问题

    文化“雅俗之辩”由来已久,当前也还存在不同的看法。一些人把高雅文化遭冷遇的原因,简单归结为市场的冲击和破坏。《现代财富论》在441页的一条注释中,回眸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文化发展,发现一条十分明显的由古典殿堂文化位居主流,到近代市民文化兴起,再到当代大众文化大发展的轨迹。作者认为,这是一场由市场力量推动的,由以高雅文化为主导,转变为大众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性变革。对此不能只从文化的艺术素质(雅俗、精粗)加以评价,要看到文化的供需双方发生了巨大变化,即众多自由职业者进入文化生产领域,打破了少数精英、“天才”对文化生产的垄断,众多群众进入文化精神消费领域,打破了少数精神贵族对文化消费的垄断。大众文化的兴起,是一场市场作用下适应现代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的扩大再生产和文化财富量的增大,不宜以某些“粗品”乃至“劣品”出现而因噎废食,更不能对俗文化持贵族式的鄙夷态度。大众喜闻乐见的俗文化里蕴藏着许多文学艺术珍宝,是高雅文化及其优秀作品从中汲取营养的源头活水,人类文化本身有着成长、提高的巨大潜力和空间,想一想杨丽萍编导《云南映象》歌舞的辉煌成功就可以明白个中缘由。当然,人们的文化需求是多样的、多层次的、经常变动的,雅、俗文化不可偏废,高雅的经典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中的无形文化遗产都需要得到特殊的扶持和保护,伪劣腐朽的文化商品要依法规制和取缔,要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让经典文化和民间文化相互沟通、融合,提炼艺术精品,给人们以真、善、美的启迪和享受。

    四、文化生产中商品性与意识性、艺术性之间的内在矛盾及其调适之策

    作者从文化产品是带有意识性的特殊商品这一判断出发,揭示出文化生产中存在商品性与艺术性、意识性的矛盾。对于这种矛盾的调节,市场是失灵的。在文化商品的市场竞争中,往往是“强胜弱汰”,而不同于“优胜劣汰”。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强势经济携带其强势文化像龙卷风一样席卷全球,展示其文化霸权主义之威风,力图使全球文化单一化、同质化,对处于弱势的民族和地区的本土文化形成极大的冲击,严重威胁着多元文化共存的文化生态,危及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决不赞同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文化观,坚决主张以开放的胸襟和多元的视野,加强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和平等对话,但为了捍卫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国家的文化安全,也决不能把文化强权当作公理,放弃自己的文化阵地。在国内文化生产中,也随处可见由于文化生产偏离艺术、社会价值追求的本质目标,文化工作者陷入“市场陷阱”而导致的文化生产“畸化”现象和文化市场里庸品驱逐良品的现象。再加上文化公共物品仍要由政府来提供,因而在文化生产中不能实行“全盘商品化”,而应使市场的搞活、调适功能与政府的管理、指导功能相结合,让“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同时发挥各自的作用,放大正效应,减少负效应。刘诗白的结论是,在发展商品性文化生产中兴利除弊,关键在于构建起能实现社会效益优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完善的社会主义文化生产体制和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的机制。围绕这种体制、机制的形成,刘诗白提出了九条重要的对策建议,都是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可供国家在构建和完善文化体制和政策体系时参酌施行。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119]

    ——刘诗白教授专著《现代财富论》读后感

    西南财经大学 袁文平教授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学界的泰斗刘诗白教授几十年如一日不断地进行着经济理论创新,特别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部洋洋四十余万字的学术专著《现代财富论》,是他奉献的又一部经济理论创新之作,是创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次新尝试,是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我国当前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首先,《现代财富论》为创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核心范畴并构建了一个科学的分析体系。

    我们知道,马克思的《资本论》,是把“资本”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范畴来研究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范畴是什么?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曾经认为是产品、产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又似乎认为是资金、国民生产总值,还有人主张是社会主义资本。这部专著则独辟蹊径,是把“现代财富”作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范畴。全书研究的是现代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目的是探索现代财富生产和分配的机制和规律,为推进中国经济丰裕化和共同富裕做贡献。之所以要把现代财富作为核心范畴来研究,是因为在当今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根本任务,需要研究财富生产和分配问题;要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所需要的物质前提就是生产力的提高和财富创造力的增强,还需要研究财富生产和分配问题;世界已经进入21世纪,中国面对的是十分难得的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我们需要也有条件争取实现经济更好地发展和更有效地创造财富,也需要研究财富生产和分配问题。

    书中提出并论述了“现代财富”概念的内涵及其结构的多样性。古希腊色诺芬、亚里士多德,后来的西斯蒙第、西尼耳特别是亚当·斯密等都研究过财富问题。马克思对财富的研究,虽然沿用了前人的概念,却给予了崭新的内容。这部《现代财富论》对“现代财富”概念又赋予了不同于以往的新观念。《现代财富论》指出,作为政治经济学范畴的财富,它的内涵是生产拥有能满足人的需要的有用性。“财富”一词,更准确地说是社会财富,其本质规定性是劳动生产物,即劳动财富。现代财富包括商品财富和非商品社会财富或曰产品性财富两大类别。当代世界正处在社会生产全面发展的时代,由物质生产、服务生产、知识和精神生产三大部门组成的三维产业结构成为现代产业结构的特征,而物质产品、服务产品、知识和精神产品等三大类产品已成为现代社会财富组成要素。特别指出,社会主义财富是人民财富,其主要特征有四:(1)它是社会共同的财富;(2)是高度丰裕的财富;(3)是满足全面发展的新的健康需要的财富;(4)有丰裕的精神财富。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社会需要与财富生产的矛盾的主要表现是:不断增长的社会需要与现有财富生产能力的矛盾。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是在生产发展基础上实现人民生活的富裕化。人民财富的最大增值、合理分配和优化使用是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首先,《现代财富论》分析了现代社会财富源泉的多样性。书中提出,劳动是社会财富的始源,但不是唯一源泉。就人类的财富生产力提高的历史轨迹来说,大体上是由主要依靠人力,到主要依靠工具力,再到主要依靠科学力。在现代发达市场经济中,社会财富源泉呈现多样化的特征,除了劳动力、工具力、对象力、科学力以外,管理力、环境力等也是社会财富的新源泉。特别强调指出,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从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完善劳动的社会结合形式,全面提高劳动力的素质等方面,充分发挥劳动的财富创造功能。

    上述关于现代财富的多方面多层次的研究,就构成了一个新的与目前众多体系完全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体系,这就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

    其次,《现代财富论》深化了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书中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生产劳动及其价值创造功能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财富主要表现为商品,从而具有价值。当代发达国家经济已经出现两大新情况:一是服务产品、知识产品已经占据主导地位;二是现代产业结构已经是由物质生产部门、服务生产部门和知识生产部门组成;三是现代国民财富结构也已经是以服务产品、知识产品为主要成分。面对当代经济新情况,计划经济时代撰写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中流行的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传统理解,即只有物质、实物化劳动才创造价值的观念已经不再适用。如何将劳动创造价值原理应用于当代实际,阐明现代财富内在的价值性,要求经济学人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并且结合现代生产实际,对劳动创造价值的机制做出科学阐述。

    本书对马克思阐述的劳动价值理论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重新解释了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的“物化”概念。认为马克思提出了生产商品的抽象人类劳动物化为价值的重要论题,但是劳动“物化”概念的含义并不等同于“物质形态化”“实体化”。马克思使用的“物化”概念的本质是“对象化”,劳动“物化”指的是商品生产中的抽象人类劳动这一商品关系的“对象化”。

    二是从广义上重新解释了商品范畴的内涵。认为马克思是把商品、价值、生产劳动等范畴作为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来把握的。他实际上提出和阐述了广义的商品理论。在分析商品和价值形成时,十分强调劳动的物质、实物性,但也提出了特别商品的范畴,把劳动能力作为特殊商品。此外,他把金银、货币以及股票、债券等资本价值凭证作为“特种商品”。此外,他将进入市场交换的服务也视为商品。由此对商品使用价值范畴的含义作出了广义的解释。马克思没有囿于物质固定化形态,还将某些人类劳动活动的功能视为使用价值,如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服务的使用价值、唱歌的使用价值,等等。显然,马克思将劳动者生产出来的满足各种类社会需要的多品类商品体的属性,都作为使用价值。

    三是重新阐明了生产商品劳动的具体形式的多样性。认为马克思既认定制造业中生产实物产品的劳动对象化为价值,还指出服务业中生产和提供非实物形态的服务劳动也形成价值;劳动既可以在“有痕迹的”实物产品中对象化为价值,也可以在农业劳动生产的“无痕迹”的实物产品中同样对象化为价值;除此而外,运输业中的劳动只是使产品“发生位置变化”,仍然也对象化为价值。

    总之,本书的主要结论是:

    第一,马克思阐述的多样性生产劳动抽象化、对象化为价值的广义的和全面的劳动价值理论,能够充分说明当代产业结构下,创造多种多样的使用财富的生产劳动都具有价值创造的功能。因此,在当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并未过时。

    第二,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研究社会主义经济,我们就可以看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众多的商品生产部门,无论是物质、实物产品生产部门,还是商业、金融及其他服务部门,以及科学、文化产品生产部门,它们的广大从业和职能人员都参与了商品使用价值的形成和价值的创造。也就是说,在我国出现了新型的生产、劳动关系和价值创造与分配关系。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新事物。

    很显然,这部《现代财富论》非常成功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商品理论和劳动价值理论。以这一新的商品理论和价值理论为指导,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新经济关系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事求是的阐明,将有助于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者利益关系的性质及其变动的规律,并为党和政府调节经济运行和生产、分配关系,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指导。

    第三,《现代财富论》还有许多重要的理论创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全书充满了理论创新,除上面已经指出的创新理论之外,还有几方面的理论创新,很值得重视。那就是关于自然财富、科学创新、文化生产等方面的探索和阐述。

    《现代财富论》把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书中把“自然财富”确立为经济学范畴,提出自然财富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功能。该书还认为,随着世界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深重的资源、生态环境的危机,表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需要进一步发展,需要确立可利用的自然是一个有限存量的命题和自然财富存量的界限或边界可扩展性的论题。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要实现一种理性的社会和自然协调的世世代代造福于人民的持续地扩大再生产。

    《现代财富论》对科学技术进步在现代财富创造中的决定作用作了更切合当代实际、更为详尽的阐述。书中仔细分析了当代最新财富生产方式即高科技生产方式或高科技经济问题,认为这一生产方式和经济组织形式,正在迅速地和大规模地被应用于生产,有力地影响着当代的经济、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书中特别强调技术进步是财富生产力不断提升的决定性因素。认为我国新时期经济的发展要立足于技术进步基础之上。并指出,现实中的技术进步,不只是一个技术本身的效率问题,也不只是掌握新技术知识的问题,而是一个经济体制问题。正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及其机制,驱动了当代科技的不断创新。书中还指出,物质技术进步的源头是科学,技术快速进步依托于科学知识的快速进步。而这种进步,又有赖于以市场体制为基础的现代知识生产的力量和效率。这些论述,就为我国如何认识技术进步在现代财富创造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推动技术不断进步找到了切实有效的途径。

    《现代财富论》对文化生产在现代财富生产中的作用及其管理体制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全书认为在现代发达的市场经济中,特别是当前信息经济的发展,文化越来越合并于生产,成为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经济资源,文化由此具有了生产力功能。而且出现了发达的文化生产,形成了文化产业,文化生产成为当代社会生产一个新的组成部分,文化产品成为现代国民财富的重要内容。发达市场经济中文化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多种功能:自然财富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积极动因;良好的自然生态体系是持续再生产的前提;自然生态是人类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本书还指出,我们既要肯定商品关系和市场机制促进知识文化生产的积极功能,又要正视市场负效应。其关键是,要构建起实现社会效益优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完善的文化体制。

    这几个方面的理论创新对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国民经济的较快、平稳、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必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科技创新:现代财富创造的动力和源泉[120]

    ——刘诗白经济思想研究之一

    复旦大学 张文贤教授

    刘诗白教授的《现代财富论》第一卷是对现代财富生产的特征及其生产机制的研究。主要宗旨是深入研究现代社会财富的性质、结构、源泉和加快财富创造的经济机制和规律,特别是弄清当代发达市场经济和高科技经济条件下社会财富创造的新情况和新特点,从而基于实践经验的总结,进行理论思考,寻找一种“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的最佳的财富生产模式。

    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瞻远瞩,以崭新的视野,广阔的背景,对财富创造这一人类社会基本实践进行了经济学的考察。

    《现代财富论》的理论创新和学术贡献主要表现为:

    一、确立了全面的社会财富观

    自从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以来,财富问题始终是全世界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亚当·斯密是经济学之父,他的《国富论》被奉为经济学的《圣经》。经济学界甚至有人把亚当·斯密“有没有说过”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乔治·约瑟夫·斯蒂格勒(George Joseph Stigler)曾经说,参加学术研讨会时经常听到的语录是:“这个,亚当·斯密早就说过!”或者“亚当·斯密才没有说过这个!”[121]

    《国富论》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它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诞生。《国富论》共分五卷。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率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引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亚当·斯密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商业事务、赞成低关税和自由贸易的观点在整个19世纪对政府政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事实上他对这些政策的影响今天人们仍能感觉出来。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所想到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像“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引导着他去尽力达到一个他并不想要达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122]。

    《国富论》的巨大贡献在于:(1)发现了“看不见的手”(“无形的手”)这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2)发现了分工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3)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4)反对殖民地政策;(5)主张“自由放任”制度,反对垄断,倡导自由贸易;(6)具体规定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对外抵御敌国,对内执行司法,“创建并经营某些公共工程”;(7)强调政府必须重视和推动公众教育,从而使公众提高公正判断的能力。特别是他发现了“看不见的手”以后,人们把“看不见的手”当作市场经济永恒的基本原则,当作摘取了经济学“皇冠上的明珠”。我们都清楚,市场经济事实上有许多缺陷,但是,在人类社会真正的计划经济到来之前,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和原则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亚当·斯密提出了一个有形的物质财富的概念。他说:“制造业工人的劳动可以固定并且实现在特殊商品或可出售的商品上,可以经历一些时候不会立刻消失,仿佛是把一部分劳动储存起来,在必要时再提出来使用。”[123]按照这一定义,艺术表演、科学理论等精神活动成果因为是“无形”的而不具有财富的性质,人类的劳动经验、技巧、管理能力也不是财富。

    重商主义者醉心于金银,因为金银是货币,是交换价值的独立的存在,它们是不会毁坏的永久的存在。因此,斯密认为积累金银,储藏货币,就成了重商主义所宣扬的“致富之道”。斯密和重商主义一样,他在研究哪一种花费收入的形式能够促进财富的增长时,也是把“耐久性”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只不过重商主义根据金银的“耐久性”,直接得出金银就是财富的论断;而斯密根据消费品的“耐久性”,作出把收入花费在耐久物品上能促进财富增长的结论。

    《现代财富论》的作者认为,斯密不曾把握住财富是使用价值,即满足主体需要的有用性这一基本点,而只是强调使用价值的特殊形式——固定化和物质化的形式。“事实上,非固定化和非物化的精神产品,如像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及其他文化遗产,还是会一代代地保存和流传给后代。何况,现代科学技术条件——录音、录像设备——业已使一切精神产品都可以保存于某种固定的物质框架与载体之中,从而使精神产品具有可储存和再消费的性质,而不再是随生随灭的。更重要的是,杰出的精神产品,也完全具有那种固定化的、物质财富所具有的延续消费和长期为后人造福的功能。”[124]作者由此得出结论说:“可见,以产品是否具有固定形态或物化形态来作为标准,和由此否定精神产品的财富性质是不能成立的。”[125]

    刘诗白教授指出,人们首先应该确立一种全面的财富观念,特别是整体的财富观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依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文化体制,人们就能够加快形成生气勃勃、活而不乱的包括物质生产、服务生产、精神生产在内的社会大生产,加快推进社会财富丰裕化和共同富裕。

    二、论述了现代财富结构的多样性

    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出版。这部科学巨著以批判的眼光和辩证的逻辑思维方法,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关于社会主义生产流通的天才预见。《资本论》作为工人阶级的《圣经》,马克思花费28年时间,分析批判了魁奈和斯密等人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设计了他自己的《经济表》,发现了实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条件,揭示了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基本规律,明确地告诉我们,要使社会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之间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使社会再生产从物质方面和价值方面都得到补偿。

    马克思指出:“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126]他还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原素形式。”[127]

    《现代财富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提出了财富结构多样性的观点。作者认为,现代社会财富有两大类别:商品财富与非商品财富。此外,自然财富是社会财富形成的重要源泉。现代社会财富具有多样性,表现为由物质财富、服务财富、知识及精神财富组成的三维结构。现代财富生产呈现出物质生产、服务生产、知识和精神生产三大门类在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并行发展和互相促进的态势。财富结构决定于生产力、社会生产的状况和产业结构。而现代产业结构的特征是:由物质生产、服务生产、知识和精神生产三大部门组成的三维产业结构,从而使物质产品、服务产品、知识和精神产品等三大类产品已成为现代社会财富的组成要素。

    马克思在谈到第Ⅱ部类时指出:“因为这一部类的全部产品(不仅是产品中补偿不变资本的那部分,而且也包括代表工资的等价物和剩余价值的那部分)是由原料和机器组成的,所以这一部类的收入不能在它自己的产品中实现,而只能在第Ⅰ部类的产品中实现。”[128]

    也就是说,第Ⅰ部类只能按它补偿的不变资本所需的量,从第Ⅱ部类购买产品。而第Ⅱ部类也只能把自己产品中代表工资和剩余价值(收入)的那一部分用在第Ⅰ部类的产品上。在这里,马克思把再生产分为两大部类。但是,这两大部类还是局限于物质生产领域。

    刘诗白教授在《现代财富论》中,结合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提出了三大部门组成的三维产业结构。作者指出:简单的物质生产过程是包括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在内的三维要素结构,就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来说,物质财富的创造力应该归之于劳动力、工具力、劳动对象力和科学力四要素。在现代发达市场经济和高技术经济的生产过程中,呈现出生产要素的多维化,除了劳动力、工具力、对象力、科学力而外,管理力、环境力等也成为生产过程的有效因素并且对产品使用价值和社会财富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可见生产方式进步实现了社会财富新源泉的开发和富源的多样化。因此,如果说,马克思的《资本论》主要考察了19世纪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的财富结构,那么,刘诗白教授的《现代财富论》为我们揭示了人类社会财富生产的三种彼此递进的方式,特别是20世纪以来信息革命引起的用高技术生产财富的蓝图。

    三、发现了现代社会财富的新源泉

    《现代财富论》为我们展示了人类社会财富创造和形成的绵长的历史画卷,高度概括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人类的社会财富生产力提高的历史轨迹。即从主要依托人力,到主要依托工具力,再到主要依托科学力的发展过程。

    毫无疑问,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但是,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威廉·配第说得好:劳动是它的父,土地是它的母。”[129]

    刘诗白教授指出,简单的物质生产过程是三维要素结构,就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来说,由于科学知识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因而,物质财富的创造力应该归之于劳动力、工具力、劳动对象力和科学力四要素,以及四者的有效整合。在现代发达市场经济和高技术经济的生产过程中,呈现出生产要素的多维化;除了劳动力、工具力、对象力、科学力而外,管理力、环境力等也成为生产过程的有效因素,并且对产品使用价值和社会财富形成发挥重要作用。可见,生产方式的进步实现了社会财富新源泉的开发和富源的多样化。

    他认为,人类经历最久的农业经济时代,是主要依托人力创造物质财富的时代。工业革命和机器大生产方式的确立,意味着使用价值与财富形成立足于机器力的时代的到来。刘诗白教授说,主要依托科学力(知识力)创造财富是人类进行财富创造的最高形式,也是财富创造效率最高的方式。这种方式,在当代世界经济发展新时期表现得日益明显,是当代正在蓬勃发展的高技术经济的固有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高技术是当代科学的结晶;(2)科学管理和经营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3)人的智能的提高是高科技经济的发展需要。但是,不管时代千变万化,劳动始终是财富生产的原动力。现实的生产过程都是多个生产要素在有机组合中发挥功能的过程,也是活劳动要素发挥全覆盖作用的过程。即使是一个完全自动的机器体系,如像计算机自控的智能机——包括无人驾驶飞机、航天器等——的运转,也需要有活劳动对启动键的按动,发挥劳动的生产点火功能。因此,即使是当代智能机器的产品,本质上仍然是活劳动的产物。科学力(知识力)本质上是劳动力,这种力量具有高度财富创造力,体现的是高级形态的人类劳动,那是知识创新劳动的生产力。

    四、丰富和发展了内涵扩大再生产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把扩大再生产分为外延和内涵两种不同类型。“积累,剩余价值到资本的转化,按其现实内容说,就是规模扩大的再生产过程,而无论这种扩大是在外延方面表现为在旧有工厂之外,设立新的工厂,还是在内涵方面,表现为扩充以前已有的经营的规模。”[130]

    刘诗白教授在《现代财富论》中指出,内涵的扩大再生产以提高生产要素的质和量为特征,从而是以科技要素的引入与物质设备和劳动力的质的提高为基础。科学技术含量增多的物质设备和劳动熟练程度得到提高的劳动力,使生产方式进一步现代化,促使产业升级,引起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使GDP大幅度增长。

    我们当前在经济建设中的战略任务,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本质上分析,其关键就是要从外延的扩大再生产转变为内涵的扩大再生产。我们不能依靠消耗自然资源甚至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来扩大再生产,我们要提倡低碳经济,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消耗,只有一条出路,就是发展内涵扩大再生产。

    内涵的扩大再生产的实质是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依靠提高和增大生产要素的能量来扩大生产规模,加快经济增长。

    刘诗白教授认为,以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技术为基础的扩大再生产是当代内涵扩大再生产的最新形式,这种高技术型的扩大再生产,借助高科技含量的物质生产基础这一当代最先进、最强大的生产力,使用和发挥高智力的作用,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它使生产资料部类实现了以实物形态计量的高增长。同时,当代高技术生产方式以物质耗费少为特征,如知识密集型产品,借助于复制,在达到经济规模后,边际物耗增量趋近于零。

    他说,这种依托高技术生产力的高度内涵扩大再生产形式,解除了经济高增长中会出现的人力、自然资源(矿产、能源、水资源、农地等)供给的制约,它为土地、矿山、水等自然资源耗竭十分严重的后工业经济时代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技术基础,使世界上那些“少土寡民”的国家和地区经济的高增长有了可能性,特别是为不发达国家实行超赶式发展创造了技术经济前提。

    《现代财富论》为此专门分析了现代扩大再生产与科技生产力的倍数作用,论述了现代高科技经济和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扩大再生产的特征。在当代最新的高技术生产方式中,科技创新不仅成为现实的生产要素,而且成为决定性的生产要素。作者指出,现代经济增长中存在着科技生产力倍数的效应,它加强供给增长,从而会催化和加剧有效需求不足。刘诗白教授由此兴奋地得出结论:人们可以看见,当代高科技以其技术生产力的高倍数,引起供给能力跳跃式的增长。

    五、提出了现代知识生产的科学命题

    我们要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才强国,必须从战略上把经济建设的重点转移到发展创新型国家的道路上。因此,如何把这样的战略目标变为现实,正是经济学家的重大历史使命。

    刘诗白教授在本书第三章讨论“科技创新——现代财富创造的决定性因素”时,专门从宏观的角度论述了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与科技进步。他指出,科技创新体系包括进行研究开发的国家科技体系,以及适应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经济体制和结构。国家科技体系,是指一个国家的全部科技研发机构及其拥有的研究开发资源,包括被使用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作者认为,进行科技精神产品生产的国家科技体系就是由科技工作者群体形成的社会科技大脑和社会研究开发实验手段的组合。这里,他提出了一个公式:社会科技大脑+社会实验手段=科技发明和创新。这一简单公式表明,一个国家要促进科技创新,必须要大力构建国家科技体系以及与其运转相适应的经济体系。

    生产方式的转变可以归纳为从劳动密集型走向资本密集型再走向技术密集型,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则进一步走向知识密集型经济模式。

    《现代财富论》用大量的篇幅对现代知识生产及其经济、社会功能进行了理论分析。作者指出,物质技术进步的源头是科学。技术快速进步依托科学知识的快速进步。知识生产包括科学知识生产和文化、精神生产。现代知识生产又不同于一般含义的知识生产。现代知识生产,是发达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知识生产。一般含义的知识生产,就是人类从事的创造知识产品包括科学产品和文化产品的活动,它存在于人类产生和智能成熟以来的任何时代。现代知识生产是立足于物质生产基础上的精神生产,是立足于市场体制基础上的商品性知识生产,因此形成了新兴的知识产业。知识生产和知识产业的快速发展,引起了现代国民财富结构的变化,知识产品在总产品中的比重日益增大,传统物质产品的比重下降。物质财富生产和以知识生产促进物质生产,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也是知识经济的特征。

    20世纪80年代,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出版了《第三次浪潮》,在世界各国掀起了一股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浪潮。紧接着,美国又一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相继出版了《大趋势》《亚洲大趋势》《中国大趋势》等引起轰动的著作,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刘诗白教授以经济学家独特的眼光,为未来学家的科学预见作了深刻的经济学分析。他指出,知识是财富生产的精神力量。知识生产是发达市场经济中新的生产形式。在当代高技术经济时代,科学的生产功能前所未有地增强。20世纪末以来出现了以信息科学为代表的新兴科学、技术知识的快速进步和科学知识进步向高技术的快速转化,产生了智能机自控的新的生产方法和新的工艺流程,推动了企业组织形式、营销方式的革新,而拥有高科技含量和高效用的新产品的创造及其正在引发的“产品革命”,正是现代科学的生产功能的集中体现。

    刘诗白教授满怀信心地得出结论:大力进行制度创新,构建起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商品性知识生产与产品性知识生产相结合的新型知识大生产体系,充分发挥知识生产中市场“搞活”功能和政府的计划、指导功能,中国完全有可能实现科学知识的快速进步。

    尽管《现代财富论》出版于2005年,但是,今天读起来仍旧给我们常读常新的感觉。其理论创新和学术贡献远不是一篇短文能够概括的。事实上,作者对科技创新、文化生产、服务劳动等新经济范畴都有精辟的论述和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高科技时代的新特点、新趋势作了极其深刻的分析,丰富和发展相关理论。

    财富是经济学的永恒主题,有些内容有待我们继续挖掘和探讨。比如,关于财富创造:虚拟资本和网络经济在财富创造中的地位和作用,资本经营可以增加价值但是能否创造财富?关于财富消费:马克思早就提出,每年生产的巨量物品,像大河的无穷无尽的波浪一样滚滚而来,并且消失在没有人记得的消费的汪洋大海中。但是,正是这种永恒不断的消费,不仅对一切享受来说是条件,而且对整个人类生存来说也是条件。这个年产品的数量和分配,比一切都更应该成为研究的对象。还有,关于财富积累、公共财富的管理、社会的生态平衡、自然环境、健康幸福的生活指数、财富的使用价值等,都是我们面临的崭新课题,也是21世纪经济学家的历史使命。财富理论应该纳入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范畴,而且成为主流经济学,经济学家应该迎接这种挑战。

    刘诗白教授在《现代财富论》第一卷中主要讨论财富的创造,而将财富的分配作为第二卷的主要内容。关于财富的分配,则是一个更加复杂、更加敏感、更加迫切的经济学难题,比如,现实存在的贫富差别和防止两极分化的问题,如何处理国富与民富的关系问题,如何实现“分配的正义”问题,如何进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问题,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所有这些,也是管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甚至心理学、政治学的难题。

    我们热切地期待着刘诗白教授新的著作早日问世!

    劳动价值理论在中国经济实践中发展[131]

    ——兼评刘诗白《现代财富论》的劳动价值新论

    华南理工大学经管学院 黄新生研究员

    以怎样的商品价值观作为经济学的基石,是经济研究的首要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学,必须透过商品交换关系的研究,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下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公有制与多种经济成分的关系、社会各阶层的关系,特别是要研究变革生产方式与促进生产力的关系。这些问题的研究,集中在一点就是劳动的交换、分配关系。在当前创新劳动占主导地位的知识经济条件下,仍然需要建立在“活劳动一元假设”的前提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就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一元论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和发展研究,是丰富而不是修正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研究。“丰富”在于继续“坚持”马克思对诸多价值概念的科学抽象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这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而不是抽去价值概念这个基石,用另外一套价值概念去取代马克思的价值概念。

    刘诗白教授的《现代财富论》堪称是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典范。他并没有把研究的视野局限在“抠”价值名词上,而是从时代特征出发,从生产力的要求出发,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财富的特征和促进现代财富充分涌流的社会变革要求。其主要贡献在于:坚持劳动价值一元论的命题不变[132]。刘教授在《论当代技术创新》一文中,诠释了高科技时代创新劳动的时代特征:(1)当代技术创新表现为高技术产业产生和发展,是一个“高技术群”,而更多表现为以某一核心技术创新为主轴、带动相关技术的发展与创新。(2)高新技术具有十分密切的内在关联性,某一项技术创新会迅速引发另一项技术创新,呈现出高技术的强联动效应。(3)高新技术研发成果不只是作为技术储备供企业未来使用,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要投入当前生产,来实现不间断的物质手段的革新和产品的升级换代。(4)技术研发成为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科学劳动成为劳动的一种具体形式。高科技劳动不但是现代企业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劳动,而且高科技劳动将促进高附加值商品财富的生产[133]。季正松认为:“从体力劳动价值论到脑力劳动价值论,使价值决定由劳动时间转向能动性和创新程度,不同性质的劳动交换比例由‘算术级数’向‘几何级数’转化。”[134]从劳动价值的外延上,刘教授认为不但包括生产商品的劳动,还包括管理劳动、商业劳动、服务劳动。这就是劳动价值论的时代特征。

    在使用价值的内涵与外延的认识上,刘教授对现代财富的论述更是极富有创造性的发展。其贡献可以概括为:(1)现代财富本质是商品(或产品)的使用价值,而且是高附加值商品(或产品)的使用价值,从而满足以现代人需求变化为特征。(2)认为现代财富具有商品特征,也具有非商品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既要最大限度地促进商品性财富的生产,也要促进非商品性财富的生产。(3)认为现代财富不但是具有实物形态——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商品(或产品),而且包括无实物形态——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产品、服务产品。因此,基于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的要求,充分发挥政府调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拓宽公共品等非商品性财富生产的同时,大力促进现代财富的商品性生产。不但要促进物质财富的商品性生产,而且要促进文化、音乐、艺术品等精神财富的商品性生产和服务业的劳务生产[135]。

    刘教授在论现代文化生产中,更体现了拓宽商品价值、使用价值认识的精妙之处。文化作为商品化生产的前提是近代“在社会分工的作用下,逐步形成了一个由多种专业组成的自由职业者阶层,他们或者是从事独立生产的‘自由撰稿人’,或者是受雇于文化企业。自由职业者的形成和壮大,是文化商品发展的重要前提”[136]。随着高科技嵌入文化品生产中,形成了庞大的文化品产业市场。“文化品作为商品,它由此获得价值性,商品性文化生产的最重要经济功能,如像创造与实现产品价值和资本增殖,进行积累,促进经济增长等,均是立足于文化品的价值性的基础上”[137]。在论述文化品商品性或价值性时,更是经典地论述了文化品价格与价值的经常背离性。认为一个充分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会使商品价格通过不断波动,趋向和定位于某一个价格轴心,这个价格轴心水准决定于生产中的社会劳动耗费,即价值。因此,也出现了价格背离价值的多样化表现形式,基于对价值与价格范畴内涵的科学理解,人们就不难发现市场经济中多种多样的价格与价值相背离模式。例如:有价格无价值。张亚认为:(1)“以商品零价值参与商品交换”[138]。(2)以价值为轴心的市场价格。(3)垄断价格。总之,科学认识价值与价格这一对范畴的内涵,用之于分析当代发达市场经济中更加复杂的商品结构和多种多样市场价格模式,人们并不难以劳动价值论原理来对文物、文化品及其他知识产品等的价值决定做出科学阐明[139]。

    从刘诗白教授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一元论的原理分析现代财富的特征、表现形式、内涵、外延、交换和消费中,不难看出马克思劳动价值一元论对于现代财富充分涌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的《资本论》在分析商品价值、使用价值这对矛盾运动时,把使用价值作为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的地位,从而撇开商品使用价值多样性的研究,专心研究商品价值规律,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社会关系运动规律。在马克思的研究中,商品价值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商品使用价值居于从属地位。基于这一把握,才得以完成资本运动规律的研究。而刘诗白教授的《现代财富论》则相反,基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出发,把研究视野集中在商品使用价值上,认为在当代社会中的商品价值、使用价值矛盾运动中,商品的使用价值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形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使现代财富充分涌流的现代生产方式。这就进一步从驾驭市场的高度(而不是西方经济理论研究市场均衡价格的适应市场论或是商品效用价值的消费心理论)说明完善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必要性,说明生产方式的变革仍然是当前社会经济中的主要矛盾。可见《现代财富论》是《资本论》的时代深化,是一部较为完整的诠释商品价值、使用价值矛盾运动的认识论。可见《资本论》与《现代财富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一元论上,不但互相补充,而且分析方法上互逆思维,抓住了时代特征。《资本论》立足于18世纪工业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研究商品价值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资本家剥削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揭示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现代财富论》则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先进生产方式如何促进多样性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实现了当前高科技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现代财富论》的创新,还表现在社会主义制度解放劳动生产力的高科技创新优越性上。刘教授并没有囫囵于亚当·斯密的自利经济人假设的“市场万能论”上。根据劳动价值交换要求,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也是千方百计节约活劳动的消耗,使商品生产的个别时间低于社会必要时间,从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在当代高科技飞速发展时期,不论是社会主义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制度,都要不断地调整生产方式促进科技创新,提高劳动价值中的创新劳动含量。进而刘教授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于驾驭市场中可以发挥“集中资金”办大事的优势,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激励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自觉调控,引导和促进商品性财富的生产。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再一次强调,把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同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我们改革和建设中必须坚持的方向[140]。刘诗白教授从现代财富的使用价值入手,从价值概念的运用分析推导出社会主义制度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社会制度优越性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刘诗白教授还诠释了在当代高科技革命下的复杂劳动的内涵。他认为,即使是后工业时代机器的不断革新、不断地把劳动简化成“站”在机器旁边的替代劳动,但是,不论机器对人的劳动替代到什么程度,生产要素的结合,仍然是“在劳动启动、黏合、调控等功能下,非劳动要素才能真正发挥出使用价值形成的功能,即使在当代高技术经济中,任何产品始终是劳动产品,是对象化的劳动体现,可见,劳动创造价值的经济学原理并未失效”[141]。这就批驳了刘有源所谓“如果该劳动资料只需要人进行简单的启动或关闭,调控或遥控,或完全控制,那么它就形成了对人及其劳动的一种替代,同时也形成了对劳动价值功能的一种替代,同时也形成了对劳动创造价值功能的一种替代”[142]。换言之,资本家拥有机器,则机器对活劳动的替代价值也只能归资本家占有。

    的确,在工业时代的后续阶段,机器革命更是高科技劳动的创新活动并成为现代企业总生产过程中的一部分。生产工具的改良实际是高科技劳动价值对象化为机器形态。与其说机器替代活劳动,不如说高科技创新劳动替代生产过程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使简单劳动成几何级数倍增。事实证明刘教授的观点是十分正确的。

    现代财富观的创新思维[143]

    ——读刘诗白教授《现代财富论》有感

    西南财经大学 杨继瑞教授

    近日,国内经济学界的一部前沿性理论专著走入我们的视野,它便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刘诗白教授的新著《现代财富论》。

    作为一名理论经济学家,刘诗白教授着重探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研究范畴从学科体系到基本范畴、从基础理论到现实问题、从历史发展到当代国情、从世界经济到国内动态,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众多领域。不仅如此,刘诗白教授立足于新时期的实践,不断进行社会主义新经济理论的研究,是社会主义新经济理论的积极探索者之一。特别是他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所有制、商品经济与市场体制、股份制改革、社会主义产权制度等问题,提出了在学术界很有影响的、创造性的诸多观点,显示出他在理论上的远见卓识和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

    纵观《现代财富论》,该专著至少有如下理论特点和创新思维:

    就理论取向而言,刘诗白教授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解释人类社会商品经济现象及规律的科学理论,也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石。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就是要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实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先生的新著坚持和体现了劳动价值论研究的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方向的基本要求。在全书中,刘诗白教授致力于将劳动价值论运用于当代实际,阐明和解释现代财富的内在的价值性,并结合现代生产实际,对劳动创造价值的机制作出了科学的阐述。

    就理论论证而言,刘诗白教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理论难题。新著运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较好地探索和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研究中的重大理论难题,从理论上达到完美融洽。刘诗白教授指出,把价值作为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理论精髓,马克思把商品、价值、生产劳动等范畴作为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来把握,实际上提出和阐述了广义的商品理论,阐述了广义的产品观、商品观和生产观,提出和阐述了广义的使用价值范畴,并阐述了多样具体形式的商品生产劳动物化和对象化为价值的极其严谨周全的劳动价值论。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当代依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就理论思维而言,刘诗白教授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问题的科学研究,实现理论发展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新飞跃。刘诗白教授新著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对于当代最新的财富生产方式——高科技生产方式或者说高科技经济的开拓性研究,具体分析了关于生产工具革命、现代使用财富的创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刺激与扩大有效需求、企业组织的重构、信息技术与知识生产、信息技术与宏观调控等多个角度、多个层面的问题,由此完成了对高技术生产方式的全面、系统、深刻的经济学理论分析。

    就理论源泉而言,刘诗白教授以实践作为理论发展的唯一源泉和唯一标准,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新著集中体现了与时俱进这个显明特点。无论是关于现代财富形式的探讨,抑或关于现代财富源泉的深究,无不体现着极为鲜明的时代特色。刘诗白教授分析了现代社会财富的形式与结构,提出整体财富的概念,统筹商品财富和产品性财富二者的共同增长,谋求物质财富、服务财富和精神财富三者的结构协调和优化;详尽论述了现代社会财富源泉的多样性,尤其强调自信息革命始拉开了用高科技生产财富的时代,人类社会寻找到了一种发挥高技术力——最先进的工具力——新的劳动、生产方式和寻找到财富生产的最丰饶不竭的源泉。

    就理论方法而言,刘诗白教授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运用多元思维研究方法特别是创新思维方式,来研究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刘诗白教授提出: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中,我们不能丢掉老祖宗,也不能照搬西方。重要的是要有新的建树和全面的创新,在发展中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需要牢固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把理论立足于实际。所以,刘诗白教授在研究中结合自己多年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切身体会,总结概括出经济学研究的多种思维研究方法,在他的新著中充分运用了这些理论研究的创新思维方式。

    就理论创新而言,新著可谓是在深化劳动价值论研究中与时俱进的创新性理论成果。该书理论研究的方向明确,思想解放,尊重实践,论证科学,治学严谨,方法得当,在深化劳动价值论的研究中,提出和论证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特别是现代社会财富的形式与结构,现代财富来源的多样性,科技创新是现代财富创造的决定因素,知识生产是发达市场经济中的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文化生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生产部门以及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生产劳动及其价值创造功能的阐述等,都是难能可贵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笔者深信,刘诗白教授的新著必将以其博大精深的体系构造、高屋建瓴的崭新视角、透彻精辟的解析论述,成为中国当代经济研究的经典作品。该著作势必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财富理论的新探索

    ——访著名经济学家刘诗白[144]

    记者:刘教授,您长期从事经济学理论研究,著作等身,最近又推出新著《现代财富论》。请问您研究现代社会财富的由来是什么?

    刘诗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这就要求人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好社会财富的生产,在推进经济丰裕化中相应地和逐步地实现共同富裕化。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我国经济以9.4%的增长率持续地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24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03年的11.67万亿元人民币,增长32.2倍,达到了人均1000美元。我国在财富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当前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进一步增强财富的创造力,加快民富国强进程,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重任。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求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上述要求的物质前提是生产力的提高和财富创造力的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从人民财富丰裕化推进到共同富裕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寻找能充分地惠及十多亿人民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因此,在当前我们需要基于实践经验的总结,进行理论思考,寻找一种符合“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最佳的财富生产模式。这是一种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的人民财富增长模式,后者不仅表现在财富的数量,即人均GDP的增多,还表现在财富的质量,即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科技含量及其功效的提高;还要表现在财富结构的优化,即物质产品、服务产品以及知识文化产品的合理配置和产品的丰富多彩;还要表现在财富占有差别的缩小和共同富裕上。

    时间已进入21世纪,我国面对着十分难得的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今后20年内我们需要也有条件争取实现经济更好地发展和财富更有效地创造。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民财富最大与最好增值方式的历史性的探索,这项实践探索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和从理论上弄清立足于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体现全面小康要求的经济发展方式和财富创造方式。为此,我们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广阔历史的视野,对财富创造这一人类社会基本实践进行经济学的考察,一是深入研究现代社会财富的性质、结构、源泉和加快财富创造的经济机制和规律,特别是弄清当代发达市场经济和高科技经济条件下社会财富创造的新情况和新特点;二是深入研究当代世界财富分配的新特征和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财富共同占有与分配的具体形式。这些就是我研究现代社会财富的主旨。

    记者:请问现代社会财富有哪些新的特点?

    刘诗白:现代财富包括商品财富和非商品财富两大类别。在市场经济形态下,商品财富是社会财富的基本形式。当代世界正处在商品财富的生产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历史时期,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和发达,不仅使物质生产成为商品生产,而且也使服务活动和文化、科学生产活动的众多领域成为商品生产活动,而由物质、实物商品、服务商品和精神、知识商品组成的大商品结构,也就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内容。同时,不从属于市场机制的产品性财富也是社会财富的组成部分,如基础教育产品、基础文化设施、社会福利、国防产品、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现代财富就是物质产品、服务产品、知识精神产品的总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在大力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财富的最大增值的同时,还需要有效地组织产品性的公共物品生产,才能实现社会使用财富的最大化和充分发挥财富的富国裕民的功能。

    记者:现代社会财富有哪些源泉?

    刘诗白:现代社会财富的源泉是多样性的。劳动是社会财富的始源,参与生产过程的工具和自然现象——从广义的土地到被使用的宇宙——也是财富的源泉。在简单的物质生产过程中,财富源泉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三维要素结构。在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中,物质财富的创造力应该归之于劳动力、工具力、劳动对象力和科学力四要素。在现代发达的市场经济和高技术经济的生产过程中,呈现出生产要素的多维化,除了劳动力、工具力、对象力和科学力外,管理力、环境力等也成为生产过程的有效因素并且对产品使用价值和社会财富形成发挥重要作用。考察人类财富的生产方式的历史,由主要依靠人力,到主要依托工具力,再到主要依托科学力,体现了人类的财富生产力提高的历史轨迹。20世纪70~80年代的信息革命,拉开了用高技术即依靠科学力生产财富时代的序幕,人类社会已经寻找到一种充分发挥高技术力这种最先进的工具力的新的劳动、生产方式,寻找到了财富生产的最丰饶的和不竭的源泉。

    记者:请您谈谈当代高技术生产方式在财富生产中的作用。

    刘诗白:高技术生产方式也称之为高科技经济,高技术经济是20世纪末期信息革命以来西方工业经济出现的一次组织重构和升级,这一经济组织的演进也可称之为经济的高科技化,它是当代最先进的生产方式。

    当代新出现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宇航技术、海洋技术、新能源等高技术,不同于传统机器工业技术,它是一种高技术,也称为高科技。高科技是现代科学知识的物化与体现,高技术的创新以及高技术的经济组织、管理与运行均立足于科学知识的应用。因而,“高科技经济”一词,也就是人们通常使用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或“知识经济”。

    高技术经济是以信息技术及其高技术为基础的经济。高科技经济指的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日益被广泛使用成为新的物质技术基础,并引起了生产方式、生产组织发生新变化的社会经济组织形式。这一经济组织形式,当前,正在迅速地和大规模地被应用于生产,它带来了工具革命,从而引起了劳动生产方式的革命、企业组织的重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产品成为高科技知识含量的新产品,成为促进社会财富快速增长的强大的生产力,进而有力地影响和改变着当代的经济、社会和人们生活的面貌。

    记者:在我国的现实条件下,应当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才能更快地增加社会财富?

    刘诗白:当代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资本、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更加普遍,科技竞争日益成为各国之间竞争的焦点,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竞争。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科技生产方式是当代最先进的生产方式。在当前经济发达国家高科技经济正在向纵深、全面发展,发展中国家也都在致力于推进传统工业向高科技经济攀升和追赶,走向高科技经济是新时期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科技进步潮流和突飞猛进的国际经济发展,我国应着力于发展高科技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我国当前的重要任务,是把握世界高技术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紧跟世界科技创新潮流,加快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壮大自身的高新技术产业,将其作为桥头堡和制高点,带动工业化和促进现代化。这是我国更快更多地增加社会财富的必由之路。

    记者:在《现代财富论》中,您十分强调知识生产的作用,我国应当怎样加强知识生产,不断开拓科技进步的新源泉呢?

    刘诗白:为了促进高科技经济的发展,我国必须大力构建发展知识生产的体制和机制。

    高技术经济的特征是技术的不断创新,技术创新的源泉是科学知识,技术快速进步依托科学知识的快速进步。我把知识生产和知识产业称之为第四产业。这一产业的快速发展引起了现代国民财富结构的变化,物质财富生产和知识财富生产并举和以知识生产促进物质生产,快速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这也是知识经济的特征。我国要快速发展高科技经济,首先就必须大力发展知识生产和知识产业。

    当代发达国家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商品性科技知识生产体系。大公司,特别是高科技企业致力于科技知识的研发,成果的转让和提供科技服务,企业越来越成为原创性知识的泉源。为了有效推进我国的知识生产,我国应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科技知识生产体系,要在市场生产之中,进行科技研发应成为企业生产活动的重要内容。企业要适应市场需求进行应用技术知识,以及基础性科学知识的研发和创新。大公司,特别是高科技企业,都要加强和充实研发机构,不断提高科技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

    此外,还要加强国家的计划和调控,加强国家对科技研发的规划和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我们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促进科技知识生产和创新的作用,但也要看到市场失灵的一面,立足于兴利除弊,将市场的“搞活”与政府的“规制”、管理和调控相结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依靠体制创新,加强政府“规制”,正确处理商品性市场机制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将有效地促进科技知识生产和创新,从而为现代财富生产开拓新的泉源。

    记者:我国应当怎样发展文化生产和文化产业呢?

    刘诗白:知识生产,还包括文化生产。在现代发达市场经济中,特别是当前信息经济的发展,文化越来越被合并于生产,成为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经济资源,起着促进经济增长和财富增值的功能。文化生产成为当代社会大生产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文化产品成为现代国民财富的重要内容。我国要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构建起能够实现社会效益优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完善的文化体制。

    为了求得文化财富最多最好的创造,以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在商品性文化、精神生产领域,应该实行政府主导和有规制的商品生产模式,实行看不见的手、看得见的手和先进思想指导作用相结合,以此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并借助文化生产力功能和文化与经济的互动,进一步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优化人民财富的结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