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幸福的五个习惯-爱自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引言

    一个成熟的人是能够像忍耐别人一样适当容忍自己的,也不会因为自己的错误而惩罚自己。

    总是能给自己找出缺点的人都不爱自己。

    我们的身体,离不开新鲜的空气,而我们的内心,则离不开安静的思考。

    “‘爱自己’对正常人来说是很正常的事情,特别是在工作或者做其他事情的时候,更应该利用合适的机会关爱自己。”这是斯迈利·布兰顿在书里面写的话。

    想要过上成熟放心的生活,必须要学会爱自己,在这一点上,布兰顿先生的观点是正确的。当然,“爱自己”指的其实是“尊重自己”,简单点儿说就是不要觉得自己怎么怎么不好,并不是说自己想要什么都要想方设法得到。

    关于“尊重自己”的问题,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性与动机》一书中曾提到过。他说:“自主、摆脱控制、自然、自重、敏感、自足是近年来心理学上最关心的话题。”

    成熟的人通常并不缺乏比尔·史密斯那样的自信,也不缺乏吉姆·琼斯那样的上进心,所以他们一定不会在闲着的时候躺在床上思考自己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当然,他也会发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甚至也会针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而不是躺在床上自怨自艾。

    一个成熟的人是能够像忍耐别人一样适当地容忍自己的,也不会因为自己的错误而惩罚自己。

    在我们看来,讨厌所有人和事的人,也一定被沮丧和悔恨充斥内心,所以说爱自己和爱别人是同样重要的。

    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亚瑟·加西先生看来,让接受教育的人能够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尊重才是教育的本质。他曾经写过一本书叫《直面自我的教师》,他在里面谈道:“正视自己”对于那些被艰辛、希望、满意和苦痛充斥着生活和工作的教师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

    调查显示,那些对自己不满意的人基本上都有精神或心理方面的疾病,而这些人也占据了美国住院患者中的大多数。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我们并不需要一一去梳理。但是我认为,这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我们的内心的健康会受到追名逐利和对工作没有兴趣等因素的影响,况且,在宗教信仰上的迷茫也会影响人们的心智,所以在物质上取得的成就不应该成为衡量一个人社会价值的标准。

    《前进中的生命——个性成长的有关研究》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伯·怀特的巨著。书中道:“为了适应环境的改变,人们自己也要不断进行改变。”这一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怀特博士还说:“人们能够在各种各样的框架、无聊的工作、压力以及规则下如鱼得水,是这个观点成立的基础。但是,他到底有没有坚定不移的上进心以及到底能不能习惯外界不断变化的条件,决定了他能不能成功改变自己。总之,我们生活的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想要永远都保持活力,我们自己也要在变化中成长。”

    我赞同怀特博士的观点。很少有人有勇气去凸显自己的个性,也很少有人真正能认清自己。社交圈和经济圈与我们的关系,就像是同事或邻居与我们的关系一样,因为它们能够对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怎么穿衣服、吃什么、住什么样的房子或者从哪个方面思考问题等产生影响。我们对于身边环境的不适应一定让我们越来越讨厌自己,因为我们的内心会逐渐被敏感、不爽、颓废、迷惑等各种各样的坏情绪所占据。

    几年前,我就碰到了一个出现这种状况的女学员。她自己是一个谦虚、温柔的人,但是她却有一个有事业心却刚愎自用的律师丈夫,而她丈夫的朋友们也都和她丈夫一样,都是那种用事业和地位来评价一个人是否成功的人,这就使得她这个和丈夫的朋友圈接触更多的人忽视了自己的美好品德,变得严重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什么本事都没有,干啥啥不行。同时,她也总在试图改变自己,却发现没有任何效果,这让她更加难过。进而,她越来越讨厌自己。

    事实上,这位太太已经适应了环境,只不过是没有认清楚自己。她用悲观的态度看待自己,总想着变成另外一个人,这才是她遭遇的核心问题。每个人都能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角色,而且这个角色不是他人设定的,是自己去塑造的。如果她想要重新变得乐观起来,就必须要明白这个道理。

    她心中应该有一个衡量自己价值的特定标准,而她最先要做的就是要找到这个标准,不让自己再为别人的想法而活。此外,她也不能总是抱有一种讨厌自己的心理,而是要学会尊重自己。

    总是能给自己找出缺点的人都不爱自己。我们可以适度地对自己进行一些批评,毕竟我们想要更好的成长还需要这些批评的帮助,但是千万不能过分,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在几年前的一次课程之后,一个女学员找到我,说总觉得她自己的眼睛不够好。

    她说:“每次演讲的时候,班级里的其他人好像都很有信心,表现也都很正常,但是我每次站起来之后,最先想到的总是自己的缺点,结果就会失去所有的勇气和信心,感觉很害怕,不知道说什么,最后自然是演讲失败。”

    随后,她又仔细分析了自己的缺点。

    听她说完之后,我对她说:“你演讲不好的原因是因为你不能把自己的优点展示出来,和你的缺点没有关系,所以你根本就没必要去想你的缺点。”

    当一部著作的优点被无限放大的时候,就会吸引我们的所有目光,这时候就算有缺点也不会被人们所关注。就比如在莎士比亚的戏剧当中,历史性或者地理性的错误不是一次两处,而狄更斯的小说也有很多缺点,但是有哪个人会去谈论这些作品中的缺点呢?所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演讲、写作之所以会失败,和我们的缺点并没有关系。就像是我们不会因为别人有缺点而不和他交朋友,我们看重的是他身上的优点。

    想要在实现我们自身价值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就必须要发掘出自己的优点,并且重视它、放大它,让它足以掩盖自己的缺点。当然,对于缺点,我们可以不看重,但必须要正视它并且改正它。

    遇到遭遇身心煎熬的人的时候说:“你怎么会遭受这样的苦难呢?怎么什么事情都和你过不去呢?真是太不幸、太可怜了。”这种表示同情并追问原因的方式可不是耶稣的做法,他会直接点出问题的核心,说:“这次就原谅你了,下次不要再犯了,回家去吧!”

    我们很难做到爱自己,是因为我们总是觉得自己非常猥琐,而根本原因则是因为我们以前和现在所犯下的错误加重了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罪恶感。所以想要做到爱自己,我们就需要抛弃过去的所有,重新去认识自己。

    如果你想让别人觉得你很刻薄,那就要求他必须要变得完美;如果你想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的无知,那么就让自己朝着完美的方向发展吧!要明白,忍受自己的缺点是想要学会爱自己的必要手段。当然,这只是要求我们记住,所有人的生活中都会有成功也有失败,而不是说让我们在面对生活的时候得过且过。

    几年前,我曾经在一个学术组织里面碰到了一个信奉完美主义的女学员。她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让每一件事情都达到自己追求的完美效果。比如她做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因为她对每一个细节都有严格的要求,根本就不放心让别人去做。她会花费很长时间去检查一份很简单的报告,也会为了一个演讲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她的请客时间都是事先安排好的,所以她很讨厌有人给她来个突然袭击,因为这会破坏她那缜密的计划。可是这样做的结果却使其他人都很讨厌她。她的做法确实达到了完美的程度,这一点我们并不能否认,但是这种冰冷、死板的完美在旁人看来却严重缺乏人情味,也没有任何乐趣可言。

    永远都要求自己完美的人其实就是要求自己不但不能比别人差,还要比别人更好,甚至要像明星一样走到哪都星光四溢。在这种情况下,自身的关注点已经从为了让事情变得更好而激发自己的潜能转变到了单纯地为了超越别人,骑在别人的头顶上,这得是对自己多么冷酷的人才能做得出来?

    只要是人,就会有缺点,就会遭遇失败,这一点可不会因为一个人是不是完美主义者而发生改变。但是这一点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却是无法接受的,所以他们就会讨厌自己,对自己产生不满。

    很多时候我们要学会爱自己,学会忍受自己的缺点,学会开导自己,让自己的内心不再那么沉重。总之我们没有必要对自己那么刻薄。

    我们在上一节讨论安静思考的问题的时候,我曾说过我为了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只要有机会就会安静下来进行思考。事实上,如果我们想要学会忍受自己甚至是爱自己,也可以使用这种方法。莱奥·巴德姆是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塞顿心理学院”的医生,他曾经在文章中说:“人们都有一个对于爱自己很有帮助的好习惯,那就是在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会想当天发生的各种事情。”

    你自己都讨厌自己,别人又怎么可能喜欢你。对于那些不能安静下来思考的人,哈里·福斯蒂克曾进行过研究,结果表明这样的人是看不到美好的情况的,就像是水面被风吹出波浪之后就没办法反射美好的景色一样。

    安妮·玛萝·林伯认为,想要更好地和别人交往,我们就需要一个为自己的内心遮风挡雨的地方,而安静思考恰好有助于帮助我们寻找这样的地方。她在她的著作《海洋的礼物》中说:“我的内心有一汪潭水,只有在我独自思考的时候才能看到它那幽暗、深邃的美丽。所以,在和别人交流之前,我们一定要先认清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让交流的效果达到最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安静思考会让我们在看待自己的命运的时候更加客观。《圣经》中有一句充满智慧的话到现在依然流传,说:“在安静的环境中,我就是上帝。我们的身体,离不开新鲜的空气,而我们的内心,则离不开安静的思考。”

    只有爱自己,我们才会变得成熟起来,才能更好地和别人相处。否则,如果我们把自己的幸福和快乐都寄托在别人身上的话,就会被别人当成负担,自然也没办法和谐相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