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经典2-中国节日与其他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一年中的第一天,也是春节的开始,故古时称为元旦,也称元辰或端日。近代使用公历后,将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而称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一般从初一持续到初五,有的地方要持续到正月十五,甚至到正月底,节日期间活动非常丰富。

    众所周知,春节都要穿新衣,无论男女老幼,人人都要在正月初一更换新衣,尤其是姑娘、新媳妇和孩子们。主妇们为此一入腊月便开始自织和选购衣料,缝制各种款式的衣裳。中老年男子穿长袍、短褂,戴瓢帽;妇女们则要穿上衣、下裙、绣花鞋;大人们在孩子们身上更是下足功夫,麒麟、老虎、狮子等凡是象征勇猛的走兽统统绣在各式鞋帽和肚兜上;各种花色的凤凰花鸟之类刺绣成为女子们的最爱。

    新春伊始,万象更新,人们纷纷穿上新衣,或庄重、或高雅、或潇洒、民间秧歌或艳丽,大年初一或集祠堂祭祖或串亲访友,人们议论着、夸奖着彼此五颜六色的衣裳,赏心悦目,喜气洋洋,呈现一片节日景象,真可谓是:“全家欢喜辞旧岁,满院生辉迎新春”。

    过春节的佳肴是最不能马虎的。为了迎接春节,迎接各位神仙,如关帝、财神、水神、灶神等,家家户户都要蒸馒头、炸油食、煮肉食、洗器皿,到处都是一片欢腾的景象。

    寿桃表示祝老年人长命百岁;

    寿石榴表示多子多福;

    枣糕表示早早升官发财(一般是串亲访友时用);

    老虎糕让小孩吃了会虎头虎脑,平平安安;

    枣山馍是献给灶君的。

    此外还要给家庭的每个成员蒸一个馍;

    给家庭主男蒸钱包,让他理财致富;

    给主妇蒸石榴,祝其多子多孙;

    给青少年男子蒸砚瓦,励其读书;

    给女孩蒸布篮,寓为会做针线;

    蒸鱼,表示年年有余,蒸鸡则表示大吉大利;

    蒸狗和狮,俗语云:“大门狮、二门狗”。

    此外,油炸食品也是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有麻花、馓子、麻叶、丸子、豆腐等。

    在有些地方,人们还要准备各种酒宴佳肴,桌上要尽量摆上飞禽走兽、山珍海味,以庆祝这隆重的节日。

    大年三十那天,民间各家各户都会贴春联、敬门神、挂年画,以增加过年红红火火的气氛。

    春联又称“对联”、“门对”、“门贴”。清代《燕京岁时记》上记载:“春联者,即古之桃符也。自入腊月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依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

    春联包括通用联、重门联、万堂联、亭台联、楼阁联。春联的应用范围其实非常广。各种节日、诞辰、婚嫁、丧葬等均书专联,因此有元宵联、寿诞联、婚姻联、丧葬联等。丧葬联又包括通用联、丧妻联、丧夫联、挽联、葬具器皿联。还有戏台联、酒馆联、茶肆联、医药联、店铺联、学塾联、庙堂联。庙堂包括天地、轩辕、炎帝、神农、禹王、魁星、观音、老君、财神、祖师、药王、孔子、关公、岳飞、鲁班、钟馗、三官、五岳、河神、山神、城隍、土地、阎罗、马王、龙王、灶君等。此外还有家庙联、居民联、馆藏联,以及乔迁、祈雨、禾报、生子孙、闲赠、趣联、匾联等。

    直至今日,春联已成为中国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代表的不仅是喜庆,还寄托了人们对新一年的愿望,激励奋进。2000年来春联盛传不衰,已成为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艺术奇葩。

    人胜节

    人胜节又称正月初七、人日、人庆、七元等。民间传说该日是人的生日。此节日兴于汉代,盛行于唐宋时期,后来逐渐消失,但民间仍有遗风旧俗。

    在北方,人日节习俗非常多。山西人日节之夜,焚香、点灯,并用煮熟的稷米祭祀北斗星借以祈福,甚至在门前或地里堆一堆谷糠煨燃,称“炙地”,有求丰收之意。有的地方还要做“跳马老姑”游戏,用椿木制作成一个女人,占卜之人先闭上眼,默祷数字,然后,升起木人跳跃,跳到与默祷数字吻合时,观察马老姑的向背,面向人则为吉利,背向人则为不吉利。

    古代有许多求平安的讲究。《燕京岁时记·顺星》记载:“初八日,黄昏之后,以纸蘸油,燃灯一百零八盏,焚香而祀之,谓之顺星。”民间也有燃49盏的,点燃之灯放在室内外,称做“散灯花”。本命年的人,这一晚不能出门,在家守灯,直到灯熄。

    人日节也是庆团聚盼思归的日子,如隋朝薛道衡《思归》诗云:“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在人日节,民间妇女忌用针、忌纺线、忌吃米饭,并且要吃七样素菜做成的饭菜。在山西和陕西一带,人们还在人日节放炮、张灯、饮宴,大有过年的气象。

    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灯节。秦始皇名政,因避讳,故又称端月十五。该日为一年中的第一个满月,象征团圆美满。

    元宵节挂花灯,也源自于玉皇大帝替天鹅报仇的传说,人们为了躲避玉皇大帝的眼睛,便在农历正月十五前后三天,家家户户门前挂灯、放火炮、火花。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了现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前后三天,家家张灯结彩,户户燃放烟火和鞭炮。

    在观花灯的同时,人们还增加了另一项活动——猜灯谜。

    灯是灵魂,而灯谜更体现着人们的聪明才智。

    灯谜即将谜语贴在灯上,让人们在赏灯时猜谜,以增加情趣。

    元宵节还要吃元宵。

    元宵节灯会元宵又称“汤圆”。元宵节这天,全国各地的老百姓都要吃元宵。

    元宵多用核桃仁、豆沙、枣泥、果仁、桂花、山楂、芝麻、白糖、冰糖、青红丝等制成馅粒,蘸水后,将馅放在大箩筐中的干糯米粉上,人们通过摇动箩筐使馅粒蘸上糯米粉,捞起再蘸水,再放到干糯米粉中摇动,如此反复多次直到滚成圆形。其食法多用水煮,也可用油炸。元宵之夜,观灯回来,合家团聚围坐在一起吃着松软适度、香甜可口的元宵,别提有多温馨了!中和节

    中和节是唐德宗李适在贞元五年(公元789年)钦定的节日,又名二月二“龙抬头”,其原来为农历二月初一庆祝,后将土地神生日纳入其中,故改为农历二月初二。

    传说农历二月初二是土地神的生日。俗语云“民以食为天”,而人的衣食住行,皆取之于土地。因此,“土地爷”在民间的地位是相当高的。在山西,无论大户小户,在自己庭院的北房墙上都会用砖砌一个小龛,内塑土地爷泥像,每月农历初二和农历十六都要祭祀他。

    人们祭祀日神、土地神都是为了祈求农业丰收,然而仅仅有日有地是不行的,必须有水才能保证农业的丰收。这便出现了玉龙降雨解救苍生的神话。龙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连皇帝也借龙的身份以威慑臣民,故有所谓“真龙天子”之称。

    传说玉龙因食用民间百姓们的炒玉米而获救,晋南地区便传下了吃玉米豆的习俗,所谓“二月二崩蝎豆”。在农历二月初二前夕用碾压碎黏土,再细筛过,放在铁锅里加热,倒人豆子、玉米和白面团,搅拌后,炒至黄色即可食用。其味香酥可口,老少皆宜。

    中和节的另一习俗是闹灶火。在山西,每年这天,各县的百姓都会云集起来,大闹灶火。传统形式有鼓车、高跷、抬搁、挠搁、旱船、花鼓等。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鬼节、冥节、死人节、聪明节等。清明节与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合成三冥节,它们都与祭祀鬼神有关。清明本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但因为它在一年的季节变化中占有特殊地位,同时还并人了祭祖和寒食节,使得清明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清明节的主要活动便是禁火寒食。

    禁火寒食是指清明节前两天,民间要禁火;食物以稠汤、麦糕、乳饼等为主。禁火寒食原为周代旧制,究竟是哪一天,历来说法不一。到魏晋南北朝时始确定为清明前一两天。据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去冬至一百五日,却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这里说的冬至后105日就是寒食节。唐朝沿袭此制,清明前两天禁火,第三天即清明节晚上,由宫内传火,赐予近臣。有所谓“内宫初赐清明火”。能得到皇帝赐火者只是少数达官显贵,他们得火后将传火的柳条插于门前,炫耀于世人。后来,人们争相仿效,就形成了插柳的习俗。过了清明,新燃的火称“新火”。唐代禁火寒食规矩甚严,违者处以死刑。因此寒食节前人们多制作甜汤,帮助寒食下咽。所以寒食节是吹箫卖汤的小贩们最高兴的日子。

    清明节的另一习俗是扫墓,晋时称“上坟”。在古代,上自皇帝,下到百姓,在清明节无不祭祀祖先,也称扫墓,借以寄托哀思。孔子在《论语》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戊。”“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傺之以礼。”这种对宗庙、祖坟至尊致敬的习俗正反映了中华民族及炎黄子孙的善良及孝心。

    阳春三月,正是春风徐徐、阳光明媚的好日子,大地一派生机,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古代清明春游(也叫踏青)最早见于唐朝,到了宋朝踏青郊游之风十分盛行。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绘出北宋时清明时节汴京附近以汴河为中心地区的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人物栩栩如生,场面真切生动,是一幅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生活风俗画。画卷中有人物五百五十多个、牲畜五十余头、船二十多艘、车和轿二十多乘,充分体现了清明节郊游的盛况。

    春游的习俗传承至今,全国各地每到清明前后,机关团体、学校都会组织春游,参观名胜古迹,观赏奇山秀水……可见春游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端午节

    端午节又名端阳、重午、端五、重五、端节、蒲节、天中节、诗人节、女儿节等。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说法。一般认为是楚国屈原于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才有五月五端午节的。

    端午节首先要吃粽子。

    粽子又称“角黍”,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四》解释:“古人以葫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早在魏晋,周处在《风土记》中就曾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这足以说明早在晋时,端午节吃粽子就已成习俗了。端午节包粽子,祭吊屈原最早见于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亡,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此乃文献所记,民间还有另一个传说。

    相传屈原投江以后,人们纷纷赶来营救,但为时已晚,于是有人将米饭和红枣等食品倒入水中让鱼虾龟蚌吃饱,以免伤害屈原的遗体。

    端午节民间赛龙舟粽子一般分为两类:一是纯米粽子,有糯米或黍米两种,吃时拌糖;二是有馅粽子,例如红枣粽和八宝粽。八宝粽以柿饼、栗子、果脯、肉、青红丝、莲籽等为配料,香甜可口。粽子发展到今天,口味多样,甜、咸、辣都有,角、锥、筒形俱见。其做法一般是将米、枣等浸泡后,用芦苇叶或玉米叶包好,再用马兰草捆扎,有的地方用五色线扎好,取避邪之意。包好摆置锅中,用箅子压实,倒水至淹没为止,用温火煮一夜,便可以吃了。

    在古时,端午节还有饮雄黄酒的习俗。《本草纲目》中记载:“雄黄性味辛温有毒,具有解虫蛇燥湿,杀虫祛疾功效。”雄黄作为一种杀虫剂和消毒药,古代就已经应用了。《清嘉录》卷五《雄黄酒》中说:“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又以馀酒染小儿额及手足心,随洒墙壁处,以祛毒虫。”这一习俗最早见于晋朝,相沿至今。除了涂在小孩儿的额间和手足心外,还用白酒浸雄黄再泡白矾,谓之雄黄矾。被虫叮咬后,用雄黄矾蘸水涂抹可起到消毒解痛的作用。雄黄酒、雄黄矾一直以来都是古代消炎解毒之良药。今天,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已非常少见了,但仍有人用它来杀虫祛毒。

    划龙舟是端午节的又一个重要活动。中国绝大多数县市都会在端午节划龙舟,尤其是南方。所谓龙舟,就是龙形与船的结合,是一种以龙为标志的竞赛船只。

    龙的特征体现在龙头和龙尾上,此外还有各种装饰物,如舟上有神楼、神位、旗帜、彩灯、大鼓、铜锣等等。每逢端午节,人们会预先修好龙舟,训练水手,到节日那天进行龙舟比赛。比赛前,还须请龙、祭龙,然后再进行竞渡。

    民间有一种观念,认为农历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五毒,即蛇、蜈蚣、蝎子、蜥蜴、癞蛤蟆。传说中,五月多灾多难,甚至生孩子都会夭折,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方法来加以预防,包括以服药和宗教手段来避五毒之害。为了对付五毒,在端午节要赐扇,小孩穿五毒裹肚、佩香囊、捕蛤蟆、贴端午符、沐浴兰汤等等。在天津,端午节这天,已婚妇女要带领小孩到河边“躲午”,并把身上佩戴的避邪物,如布人、布狗等物丢到水里,取小布人代替其受灾之意,俗称“狗咬灾星”。

    七夕节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少女节、女节、女儿节、洗头节、情人节、双星节、双七节、妇女节等。除唐代有六夕,五代以七月六日为七夕节外,历代均以农历七月初七为七夕节。它是为纪念牛郎、织女而流传下来的节日。

    农历七月初七这天,有些地方流传着一种习俗:男女定亲后,女子要为未婚夫纳双鞋垫。鞋垫花样繁多,有二龙戏珠、凤凰戏牡丹、鸳鸯配、龙凤飞舞等,颜色鲜艳夺目,是一种技艺相当精湛的刺绣工艺品。彩线里寄托着姑娘们无限的相思,条条彩线织出了姑娘们温柔多情的心,一双双鞋垫凝聚着她们良好的祝愿和纯真的情意。

    有些地方习惯用当年生长出来的麦秸编成一座桥,配以牛郎、织女、男孩、女孩、老牛、喜鹊等纺织物,放置案头。有的用彩纸剪出上述人物和动物,贴于墙上。祈祷后,再拿7根绣花针,用彩线穿孔,能一次穿过7根针者,就算乞得了“巧”。

    南方一些地方,七夕节这天,要在院里晒一盆水。一会儿,水面生膜,用手将绣花针轻轻放置水中,若针漂浮,谓之得“巧”。有的地方绣花针漂浮后,看水底影子,影中有动物,花鸟者,谓之得“巧”;其影粗如槌,细如丝,直如轴蜡者,谓之“拙”,不得“巧”。现在这一习俗在南方仍然广为沿袭,深得青年人的喜爱。

    中秋节

    中秋节又名月节、月夕、端正月、八月半、仲秋节、团圆节等。中秋赏月在唐代就已经很流行了,在古典小说中曾流传有“唐王游月宫”的故事,到了宋代正式定为中秋节。

    中秋节赏月在唐代就已有所记载。《开元天宝遗事》中提到,唐玄宗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都要和杨贵妃去太液池赏月。当他兴意正浓时,望见明月西下的景象,于是玄宗命人在太液池西岸修建一百尺的高台,称“赏月台”,准备以后与贵妃赏月用。

    月饼赏月在今天仍然十分盛行,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一家人吃着香甜可口的月饼、赏着又亮又圆的月亮,真是惬意!

    月饼作为中秋节特有的食品,最早出现于唐代,宋代已很普及,明代进一步将其确定为节日食品。月饼是祭月供品,同时又是馈赠亲友的传统礼品。在古代,几乎家家都有故月饼的模具,节前自己制作,邻里互赠,早上给张家做,下午给李家做,俗称“打月饼”。

    根据月饼皮的材料,月饼可分酥皮和提浆两种。酥皮图案简单,表皮薄如麻纸,层次分明,色泽金黄,食之香甜酥脆;提浆用面粉拌糖和面,内包馅,上模具打制,图案精美,有“嫦娥奔月”、“银河明月”、“犀牛斗月”、“月中折桂”、“吴刚伐桂”、“白兔捣药”等。按馅的材料分,月饼有五仁、枣泥、玫瑰丝等。

    月饼一般以四块为一斤,意喻家庭团圆,同时也祝愿仙子嫦娥早结良缘。山西以南,讲究做一个特大月饼,专供祭月;山西以北讲究祭月用套饼,由小到大,垒起来像座宝塔。

    中秋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人们在这一天,外出的要赶回来,出嫁女儿要在婆家过夜,新媳妇回娘家要由女婿专程去接。

    祭月除月饼外,还需要准备西瓜和毛豆。西瓜取音于“喜”,取形于圆,取瓤于红,取子于多,意喻全家人团团圆圆,欢欢喜喜,红红火火,多子多福。西瓜的选取也是不简单的,必须在收获时精心挑选半熟、皮厚、无伤的,特意保存下来,专门祭月。

    观潮的习俗主要盛行于南方。它最早见于汉代,到唐宋时观潮已形成很大的规模了,尤其是南宋,因临安为京都,所以每年的中秋节,江浙一带万人观潮,盛况空前。

    观潮之风一直延续至今,今日南方杭州等地仍于中秋赏月观潮。山西汾河中下游,每年8月中旬汾河涨潮之时,常有人结伴前去观望。近年来汾河上修筑了许多公路大桥,8月潮涨,新绛、稷山等地的群众成群结队到大桥观潮。

    重阳节

    重阳节又名九月九、重九、茱萸节和菊花节、老人节等。重阳节起源于秋游去灾的风俗,后来才演变为重九节。中国以九为阳,故曰重阳节。

    农历九月,天高云淡、山清气爽、丹桂飘香、艳阳高照,登山远眺,到处都是一片丰收的景象。

    重阳登高、饮酒、系茱萸避邪的习俗相沿至今。晋南自古就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习惯。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等名言。

    九九重阳节沿袭到今日,已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变成了象征老年人长寿的节日。山西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1988年7月19日确定“九九”重阳节为本省老年节。因而山西在每年重阳节这天,都会举办各式各样的庆祝老年人节日的活动,使重阳节的气氛愈加热闹而有意义了。

    重阳节这天,全国各地几乎都会举办菊花展,其中以广州和北京的花展最负盛名。中国的菊花种类达两千余种,菊花的名字华丽而富有诗意。如杏花春雨、明雪照秋菊、醉杨妃、玉手调脂、佛见笑、海棠着露、春红月色、夕照松荫等。闻其名如睹其丽姿艳容,观之,实乃艺术享受。

    重阳糕又称“花糕”、“发糕”、“菊糕”。吃重阳糕的习俗在宋代便已十分盛行了,一直沿袭至今。山西重阳糕属面食糕点,以枣泥、银杏、松子、杏仁为馅,可做9层。有的在糕点上做两只小羊,取重阳之意;有的在糕上插小彩旗,以图吉利。“糕”谐音“高”,喻步步高升之意。家境好的人家在这天不仅要吃重阳糕,还要吃寿面,或大摆酒宴,庆贺全家平安健康。

    除夕

    除夕是农历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又称年三十、除夜、岁除等。这是中国最重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逢年末,再贫穷的家庭也要准备许多过年的物品,还要作许多的准备。首先,是打扫庭院,进行扫除,把家里家外都清扫得干干净净,为过春节准备一个新的环境。其次,是准备过春节的佳肴,如杀年猪、灌血肠、做豆腐、蒸年糕、炸面货等,最后就是办年货了。主要是购买红纸、神马、香烛、点心、糖果、皇历、灶王爷、玩具等,还要给小孩买新衣、鞭炮。

    除夕之夜,全家人要团聚在一起,首先要做的是包饺子,包时讲究说吉利话,主妇要在几个饺子内放上硬币,初一谁吃到包钱的饺子就预示他一年要交好运,还要包些鼠、鱼形状的饺子和其他花样,让孩子们吃。除夕饺子包好后,当晚午夜时就要煮一锅,每人吃半碗,剩下半碗,意为年年有余。

    除夕之夜,另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便是放爆竹,噼噼叭叭的爆竹声此起彼伏,犹如一声声春雷划破夜空,鞭炮响和道道炯火把人们带进了欢乐的春节。还有一些地方在除夕之夜放烟火,人们在美丽的焰火中享受美好的生活。

    除夕还有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就是守岁。民间称守岁为“熬百岁”,因这一天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民间认为熬的时间越长活得时间便会越久,小孩也越聪明,因此才有所谓的“儿童强不睡,相守夜喧哗”的场面。古代除夕守岁之夜,堂屋要设一供桌,前系桌裙,地铺拜毡;桌上摆供品:糕馍、干鲜果品、各式点心,另设有锡香炉、香筒、银蜡台等。每家还要在堂屋桌上点两支红蜡烛,俗称“守岁烛”。

    守岁烛讲究生花报喜,即燃烧中的烛头要呈虎刺梅状,叫“元宝”。红烛生“元宝”则表示新的一年全家吉祥如意。20世纪40年代,许多家庭改用食油灯,食油灯灯芯用棉花捻子,也讲究生花报喜。50年代以后,改用煤油灯,很少有此现象了。现如今,人们在享受了电的方便之后,有不少地方在大年夜又重新燃起了蜡烛,生花报喜之俗又重新在人们中传开了,这一习俗反映了人们盼望幸福的愿望。

    除夕守岁是合家团聚、共享天伦的美好夜晚,是中华民族的“幸福之夜”。

    现代节日元旦

    元旦是公历新年开始的第一天,这一节日是从西方传过来的,将元旦指为公元纪年的岁首是自公历传人我国以后才开始的。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农历岁首的第一天。

    由于世界各国所处的经度位置不同,各国的时间也不同,因此,“元旦”的日期也有所不同,如大洋洲的岛国汤加位于日界线的西侧,它是世界上最先开始一天的地方,也是最先庆祝元旦的国家;而位于日界线东侧的西萨摩亚则是世界上最迟开始新的一天的地方。这样来计算,我国是世界上第十二个庆祝元旦的国家。

    国际妇女节

    国际妇女节俗称“三八节”,是世界各国劳动妇女为争取和平、民主、平等、解放而斗争的节日,它是世界各国妇女争取自己权利的象征。

    1857年3月8日,美国纽约的服装和纺织女工,为反对非人道的工作环境和低薪,举行了一次抗议游行,被警察强行驱散。两年后,这些妇女组织了工会。

    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女工为争取自由平等而举行规模巨大的罢工和示威游行,要求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劳动报酬、并享有选举权等。她们提出的口号是“面包和玫妇女节瑰”,面包象征经济保障,玫瑰象征较好的生活质量。1909年5月,美国社会党决定以每年2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为国内的妇女节。

    1910年,一些同家的进步妇女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第二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大会。大会根据主持会议的德国社会主义革命家蔡特金的建议,为了加强世界劳动妇女的团结和支持妇女争取自币平等的、斗争,规定每年的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

    中国第一次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始于1924年。当时全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高潮,中国妇女在当时的革命策源地广州,召开了第一个庆祝“三八节”的大会。到会人数达数百人,由何香凝主持。大会提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争取妇女解放”等口号,要求妇女有劳动平等权、教育平等权、工作权、参政权。大会还提出:保护童工、孕妇;革除童养媳、多妻制;禁止蓄婢、纳妾,废除娼妓制度;建立儿童保护法。并举行了示威游行。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当年12月规定:3月8日为妇女节。每年3月8日,全国妇女放假,举行各种纪念、庆祝活动。

    联合国从1975年开始庆祝国际妇女节,从此“二三八节”就成为全世界劳动妇女为争取和平、争取妇女儿童的权利、争取妇女解放而斗争的伟大节日。

    五一国际劳动节

    五一国际劳动节简称“五一节”。每年的5月1日是全世界劳动者的共同节口。

    “五一节”源于美国芝加哥市的工人大罢工。1884年,美国联邦贸易组织通过了一项解决方案,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从1886年5月1日开始执行每日8小时工作制。但此后,工人们仍然被强迫每天工作10小时、12小时,甚至14小时,这使得该项立法名存实亡,而各地的联邦首脑对此却表示出十分冷淡和不关心的态度,于是一场为争取8小时工作制的罢工开始了。

    1886年4月,25万工人参加了游行示威活动。此项活动由国际工人联合会组织,活动的中心在芝加哥,商人和政府对这次活动所表现出的革命性感到恐惧,当地商界首脑要求增加警察和军队的数量。芝加哥商业俱乐部购买了2000美元的枪支用于警戒。对付这次罢工。5月1日的游行活动得到了芝加哥纺织工人、制鞋工人、房屋装修工人的支持。5月3日,警察开始向罢工的人群开火,打死打伤4人,一些非政府人士号召第二天举行更大的集会抗议政府的暴力镇压。

    这场集会的过程中没有发生什么事件,但在最后一位讲演者登上讲台时,天下起了大雨,广场上只剩下几百人,180名警察进入广场疏散人群。就在这时,一颗炸弹突然飞向警察中间,炸死一名警察,炸伤7名警察,警察立即向人群开火,打死一名群众,打伤多名群众。

    由于无法断定是谁扔的炸弹,警察查抄嫌疑对象的家和办公室,有数百人在未被指控下被逮捕,尤其是此次活动的领导者——8名芝加哥游行活动的积极倡导者,被指控涉嫌广场炸弹事件和企图谋杀。法庭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开庭审判,并于1887年11月11日判决其中4人绞刑,另有一名自杀于狱中,其他二名直至1893年才被释放。

    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7月第二国际宣布将每年的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这一决定立即得到了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游行,以示庆祝。

    我国工人阶级庆祝五一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7年。那年以铁路工人为主的哈尔滨劳动人民举行了我国最早的五一节庆祝活动。1918年,中国的革命者们在上海、苏州、杭州、汉口等地散发介绍五一节的传单。1920年,中国工人阶级举行了第一次大规模五一节纪念活动。1921年北京的五一节庆祝大会上,工人阶级唱起了最早的一首纪念国际劳动节的歌——《五一纪念歌》,这是北京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的教员与北大进步学生共同创编的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将5月1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公告全国在这天放假。1999年起,劳动节的法定假期增至三天。近年来,中国的“五一”劳动节又和前后的双休日合并,演变成“七天黄金周”。2007年国务院对法定假日进行修改,劳动节的法定假日又由三天减至一天,从2008年开始执行。

    六一国际儿童节

    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组织枪杀了捷克的利迪策村16岁以上男性公民一百四十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儿童节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早在1925年8月,世界上54个不同国家的爱护儿童代表聚集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儿童幸福国际大会”,通过了《日内瓦保护儿童宣言》。宣言中对儿童精神上应有的享受、贫苦儿童的救济、儿童危险工作的避免、儿童谋生机会的获得及怎样救养儿童的问题均有详尽的阐述。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23日规定6月1日为新中国的儿童节,同时宣布废除旧中国国民党政府1931起实行的4月1日为儿童节的规定。

    “六一”国际儿童节是全世界儿童的节日,也是全世界热爱儿童,爱好和平,为儿童争取生存、健康、受教育权利而斗争的纪念日。

    建党节

    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相继在各地成立共产主义小组,宣传马列主义,从事工人运动。在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积极帮助下,1921年7月,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派出代表到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因被帝国主义密探发觉,会议又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只船上继续进行。参加会议的有李达、董必武、陈潭秋、毛泽东、何叔衡、王尽美、邓恩铭等13人,代表了全国57名党员。参加会议的还有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尼柯尔斯基。大会通过了党的章程,选举陈独秀为总书记,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在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以马列主义为行功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辟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时代,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环境困难,不能查记1921年7月“一大”召开的准确日期,因此1941年党中央决定将7月1日作为党的成立纪念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每年都会举行纪念“党的生日”的活动。新党员的入党仪式也常会选择7月1日这天举行。

    建军节

    公历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该节又称“八一”建军节或“八一南昌起义”,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这次起义被视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八一建军节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残害大批共产党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最终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意识到必须要有自己的革命武装力量才能抵抗反革命、真正带领人民走向解放。7月中旬,党中央决定,坚持革命的一部分国民革命军在江西南昌举行武装起义。这次起义的前敌委员会以周恩来为书记,贺龙为总指挥。起义预定于7月30日晚举行,但正当起义就要举行时,张国焘以中央代表的身份前来阻挠起义,推行右倾投降主义,起义被推迟到8月1日4时。后来又发觉叛徒泄密,前敌委员会果断决定,8月1日凌晨两点举行起义。贺龙率领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叶挺率领第二十四师,朱德率领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共三万余人。起义官兵向敌人发起进攻,霎时间南昌城内外枪声大作,杀声震天。经过五个多小时的激战,南昌守敌一万余人被全部歼灭,南昌城头升起了胜利的红旗,起义宣告胜利。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真正的武装队伍。这次起义带领中国革命进入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为了纪念对中国革命有着重大意义的这一天,1933年7月11日,中华工农民主共和国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在瑞金召开第四十五次会议,作出了《中央政府关于“八一”纪念运动的决议》,规定每年8月1日作为中国工农红军诞生日。1933年8月1日,中央苏区首次举行“八一”纪念活动。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正式发布命令,规定以“八一”字样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之后,8月1日正式成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的节日。

    国家军委在这天前后会表彰军队的优秀官兵,派人看望驻守边疆的部队官兵。部队会组织大家参加各类运动比赛、文艺晚会。融合革命传统精神与当今时代气息的大型文艺晚会是8月1日前后电视荧屏的主导节目,革命圣地在节日期间也会宾客盈门,青年一代在革命历史的遗址上缅怀过去,瞻仰革命先烈。

    中国教师节

    每年的9月10日,是中国教师们自己的节日。

    我国最早出现教师节是在1931年,由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等提出,并将日期定为6月6日,后又改为8月27日,因这天是孔子的生日。建国后,还曾将5月10日定为教师节。但由于各种原因,教师节后来逐渐销声匿迹了。直到1984年12月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梓坤教授再次提出设立教师节,并把这一想法写成文章登在了《北京晚报》上。这篇文章刊出后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12月15日,北师大钟敬文、启功、王梓坤、陶大镛、朱智贤、黄济等联名提议正式设立教师节。1985年1月,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出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

    将教师节定在9月10日是考虑到全国大、中、小学新学年开始,学校要有新的气象。新生入学伊始即开始尊师重教,可以创造出“教师教好,学生学好”的良好氛围。

    国庆节

    公历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纪念日。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开国大典,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也标志着中国历史从此走人新纪元。

    1840年鸦片战争后,曾经傲立世界的中华民族在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压迫下奄奄一息。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艰苦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得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经历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人民的革命力量日益壮大。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又全面打响。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后,国民党精锐部队损失惨重,南京政权走向末路。1949年3月,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定迅速夺取民主主义革命的全面胜利。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红旗插到了南京政府的总统府上。1949年秋天,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已基本取得胜利,大陆除西南尚有一批国民党残匪未被彻底消灭外,其余已全部解放。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开幕。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确定国家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规定了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科技等方面的基本政策。该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此次会议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6人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会议还确定“五星红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决定国庆节把北平改名为北京,将其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并通过了在天安门广场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以此缅怀1840-1949年间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为国牺牲的人民英雄。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会上正副主席和委员宣布就职,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会议决定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下午3时,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这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中国人民从此真正当家做主了。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开国大典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世界1/4的人口获得了解放、拥有了自由,这成为俄国十月革命后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历史事件。

    国庆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盛大节日,人们通过游园、歌舞、体育活动等多种形式,欢度共和国的生日。

    节日期间,国务院通常都要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宴会,招待和答谢各国驻华使节及各国专家和学者。各地人民政府也要举行相应的招待宴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