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公元前196年),汉淮阴(今江苏淮阴市西南)人,军事家,与萧何、张良齐名,合称”汉初三杰“。韩信幼年贫苦,得漂母相济才幸免饿死。少壮从戎,骁勇善战,又足智多谋。初从项羽,未得重用;继投刘邦,由萧何荐举而拜为大将,在楚汉战争中屡立战功,先后被封为齐王、楚王、淮阴侯。后被人告发谋反,为萧何所察,为吕后所杀。
这副对联言简意赅,短短十字,概括了韩信的一生。上联”一知己“指萧何,下联”两妇人“指漂母、吕后。全联对仗工稳,平仄和谐,巧对如此,令人叹绝。
值得一提的是,这副对联以前大多写作”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如山西霍县韩信祠联、安徽霍山县韩信祠联皆是。当代”联坛十老“之一的刘振威先生,在1993年4月20日的《中国楹联报》上发表文章,指出上联”生死“与下联”存亡“相对,”是百分之百的合掌,犯对联之大忌。“并依据世人评论韩信的一句名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建议改”生死“为”成败“。此议颇佳,当纳而从之。因为两字之改,可使原联弊病立除,而且更符合历史实际。
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相传,这是金圣叹应对寺院长老的一副数字妙联。
金圣叹(1608—1661),名采,又名人瑞,字圣叹,江苏吴县人。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因其批书较多,世称”金百批“。
有一年夏天,金圣叹到一座寺院里休闲避暑,半夜起来想批点佛经,便去向长老求借经书。长老故意出句云:”半夜二更半“。要他对上下联才肯借书。不料大名鼎鼎的”金百批“竟然苦思冥想,直到天明也没对上来,只好抱憾离开了寺院。
后来,金圣叹因聚众”哭庙“一案被判斩刑。临刑之日正值八月中秋,他忽然灵机一动,对出了久未对上的下联:”中秋八月中“。并嘱咐儿子别忘了把此对句送给寺院长老。可惜,他已经不能批点佛经了。
此联妙在时间与数字的巧合上。上联的”半“字不是数词,但却含有”数“的成分,即一的二分之一,或日零点五。一夜为五更,”半夜“正好是”二更半“。前一个”半“字为一夜之半,后一个”半“字为一更之半。下联的”中“字亦非数词,但也含有”数“的成分。阴历七、八、九月为秋月,合称”三秋“,八月十五为”中秋“,又名团圆节,这日正好是八月最中间的一天,也是三秋最中间的一天。前一个”中“字为三秋之中,后一个”中“字为八月之中。”半“字、”中“字反复出现,更准确地表达了前后两件事发生的时间。全联对仗工稳,平仄和谐,如此巧对,令人称羡三光日月星四德元亨利相传,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应对辽邦使臣的一副对联。
北宋元祜年间(1086—1094),辽邦使臣向哲宗皇帝呈上半副对联”三光日月星“。说:”这半副对联辽国没人能对上,大宋乃文明之邦,人才济济,望能为之合璧联珠。“辽使嘴上这么说,实际是为了争强斗胜,妄图借此难倒宋朝的士大夫。
不过这半副对联也的确难对:”三光“指三种光亮,”日月星“是自然界三种发光的天体形象。欲对好下联,无论对以什么形象,什么内容,都只能用三个字来概括,而又不能重复”三“字。难怪说”辽国没人能对上“。那么宋国又怎么样呢宋哲宗赵煦9岁即位,是个”娃娃皇帝“,由其祖母宣仁皇太后垂帘辅佐朝政。宣仁太后看罢这半联出句,急差内侍去请翰林学士苏轼(苏东坡)。东坡对内侍说:”这个出句如果只我一人能对上,就显得我大宋缺少人才了。给你一比下联,叫‘四诗风雅颂’,你先去对上;随后我再对一比下联。“并嘱咐说,如果辽使提出疑问,你就如此这般解释……果然不出苏轼所料,内侍刚念罢对句,辽使立刻发问:”‘风雅颂’不过三诗,何来‘四诗’?“内侍解释说:”《诗经》中的‘雅’,又分‘小雅’和‘大雅’,连同‘风’和‘颂’,合共称‘四诗’。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堂堂一邦使臣,竟连这也不懂?“不待辽使答话,内传”苏学士到!“苏东坡上前见过辽使,即念出另一对句”四德元亨利“。辽使又问道:”先生之对句出自《易经》,《易经》原文日‘元亨利贞’,而您只说了前三个字,怎称‘四德’?“辽使话音刚落,苏轼急忙惊呼:”啊呀呀,死罪!死罪!宋辽乃是兄弟之邦,我国皇帝之名讳先生不会不晓吧?您所说那最后一字,正是先帝仁宗爷之名讳(按:名赵祯)。在下作为臣子,怎敢直呼皇帝的名字呢?“辽使听了,颔首称是。此时雷声隆隆,风雨骤至,苏轼触景生情,又即兴吟出一比对句:”一阵风雷雨“。”风雷雨“虽是三个独立的气象名词,但又同是暂时的自然现象,都可以用”一阵“来进行表述,与出句相对颇为工巧。辽使听了,更是钦佩不已。
同是出自苏轼的三比对句,就平仄而言,后两句较前句为优。前句以”四诗“对”三光“,平仄失对。为使平仄和谐,有的联书将这比对句写作”四始风雅颂“。”四始“指《诗经》的四部分内容各由一首诗开始,即《关雎》为‘国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以”四始“(仄仄)对”三光“(平平),声调是和谐了,但接下来以”风雅“(平仄)对”日月“(仄仄),又不和谐了。总之,这比对句在声律方面是有缺陷的。
当代诗联艺术家于海洲对以”二姓夫妻子“,堪称佳构。按我国习俗,同姓不通婚,夫妻二人多为两个姓氏;而夫妻所生的子女,或随父姓或随母姓。所以夫妻加子女,无论三人或是更多的人数,都不会超过”二姓“。在声律方面,这比对句也同苏轼的另两比对句一样和谐。
对联的出句多为仄声收尾,被视作上联;对句多为平声收尾,被视作下联。但也有相反的情况,即出下联而求上联,这副对联就是一例。此联的出句,有的写作”三才天地人“,同”三光日月星“一样,都是出下联求上联,用上述的四比对句,都可与之珠联璧合。
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相传,这是郑板桥辞官时友人赠送的一副对联。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书画家、文学家。乾隆进士,做过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助民胜诉和办理赈济得罪了豪绅,愤而辞官,寓居扬州,卖画为生。友人送来一副对联,上联曰”三绝诗书画“。他看了上联不看下联,思忖下联该怎么写;许久没有想出理想的下联,这才展开一看,见是”一官归去来“,不禁击节赞叹。
这副对联与历史上流传的”三光/四德“联一样巧妙,其内容又非常切合郑板桥的实际,短短10字,几乎概括了郑的半生。郑氏做官前后久寓扬州,诗书画别具一格,颇负盛名,为”扬州八怪“之一。上联言唐朝郑虔,诗书画俱佳,被誉为”三绝“;借郑虔以赞郑燮的文品。下联言东晋陶潜,曾任彭泽县令,因不满当时的腐败政治,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愤而做”归去来兮辞“辞官归隐;借陶潜以赞郑燮的人品。全联用典恰当,寓意高雅,对仗工稳,平仄和谐,难怪郑板桥为之倾倒。
六书传四海一刻值千金这是一副刻字店的对联,作者无考。
上联中”六书“,有两解:一是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而成的六条原则,亦称”六义“,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二是汉字的六种书写体例,汉代为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篆、鸟虫书;今世通常是指汉字的真、草、隶、篆、魏碑、行楷六体。”四海“一般泛指天下。
下联中”刻“字也有两解:一是指短暂的时间,如”此刻“、”即刻“、”刻不容缓“等;今世以钟表计时,每小时分4刻,每刻为15分钟。二是指雕刻,如”石刻“、”木刻“、”镌刻“等。”千金“,极言时间或物品的宝贵和价值,如苏轼《春宵》诗:”春宵一刻值千金“。
此联妙在语意双关,上联说本店雕刻的各种字体的图章,像”六书“一样传诸四海,享有盛名;下联说本店刻字的技艺高超,每”一刻“(一字甚至于一刀)都价值千金。是一副别出心裁的行业对联。
三十夜大月亮廿七岁老新郎这是著名学者胡适先生结婚时自己题写的一副喜联。
此联明白如话。下联很容易理解,旧时人多早婚,胡适27岁才完婚,因而戏称”老新郎“。上联却颇费猜思:一是有不少文章介绍此联时,都说胡适的婚期是阴历十二月三十日,但却未说何以如此?阴历十二月三十日,俗称”腊月三十“、”大年三十“,又称”除夕“,是除旧迎新过大年的日子。是日若有人因事在外不能归家,家人也要在吃饭时给他摆上碗筷,以示”合家团圆“。此日作生日者有之,作婚期者无也。谁家的姑娘会在”合家团圆“的”大年三十“出嫁呢?二是阴历按月亮的圆缺,称每月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三十日紧邻朔日,洞房花烛的”三十夜“何来”大月亮“?那么,胡适自题的这副婚联究当何解?原来,这里面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趣事。
年末,胡适从美国留学归来,正要去北京大学任教,父母却要他立即回老家安徽绩溪完婚。胡适虽从国外带回不少新思想,主张”孩儿终身大事“由”孩儿自己决断“(见胡适独幕剧《终身大事》),但他自己的婚姻,却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产物。原来,早在13年前胡适14岁时,就由父母包办与缠脚的江冬秀订了婚。这一次,胡适遵从了父母之命,但是提出要改革旧婚礼,尤其反对算命先生的”择吉完婚“。母子为选择吉期而争执不休,最后商量了个折中的办法,将婚期定在胡适的生日,即阳历12月30日。对于胡适,这既不是算命先生的”择吉“,又按阳历计算,颇有新意;对于母亲,孩儿的生日也是吉日良辰,岂不两全其美查阳历1891年12月30日(胡适生日),为阴历辛卯年十一月三十日;阳历1917年12月30日(胡适婚期),为阴历丁巳年十一月十七日,当夜是否能见”大月亮“?答曰:能经天文学家精确计算,月圆周期为29.53日。阴历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又兼差不多五年两次的闰月多数是小月,每月平均尚不足29.53日。所以月亮正圆的时间并非都在”望“日,往往要稍后些许。俗语”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十六不圆十七圆“,就是这个道理。鉴于斯,特拟联以正之:
胡适婚期,莫将阳历当阴历洞房之夜,自有烛光衬月光四爱诗文书画一生苦辣酸甜这是当代诗联艺术家马萧萧先生的一副自况联。
马萧萧,原名马振,1921年生,山东安丘人。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和延安大学,曾任中国青少年出版社美术编辑室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总编辑,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会长,现为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著有长篇叙事诗《石牌坊的传说》、《翠笛吟》等,另有许多新旧体诗作和散文、对联,以及为各地联家专著所作的序言散见于各书报刊,并审订出版了数百万字的《中国对联大辞典》、《名联鉴赏词典》等书。
这副对联非常切合马老的实际。从以上简介中可以看出,他在诗文方面的成就已是硕果累累,著作等身。另外,他的书画作品也堪称一流,其书流利潇洒,藏右军之遗风;其画清新隽永,含伯鸿之旨趣。总之,其”诗文书画“堪称四绝。然而马老自谦,不称”四绝“,只说”四爱“。
马老生于多灾多难的旧中国,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经历了北伐、抗日及解放等战争,饱受贫穷和战乱之苦。1944—1948年,在西北农大地下党组织领导下,他一面刻苦学习,一面积极参加革命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当他风华正茂、大有作为之际,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降临了。十年浩劫,文化知识界首当其冲,他自然”在劫难逃“,被关进”牛棚“,备尝辛酸。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使他恢复了工作,虽已时近暮年,仍以旺盛精力和满腔热忱,为弘扬中华文化,特别是楹联艺术的复兴,做出并继续做着重要贡献。”苦辣酸甜“四字,恰好浓缩了马老的”一生“。
一事无成零与白百年已过四之三这是当代联家王翘松先生75岁自寿联。
王翘松(1916—2001),福建安溪人,”中国联坛十老“之一。生前为中华诗词学会、美国中华楹联学会及纽约四海诗社成员,中国楹联学会名誉理事、福建省楹联研究会副会长、泉州市暨安溪县楹联学会名誉会长、五县市楹联学会顾问等。作品人6种专集,传略上9部辞典,著有《对联初稿》、《对联新作》、《味辛斋诗集》等。
上联”一事无成零与白“,是作者自谦之词。下联”百年已过四之三“,是作者75岁寿日策励自己,要惜时奋进,莫虚度余生。王老果不食言,在此后的10年里,他不顾年老体弱,东奔西走,多方联络,促进几个县市建立了楹联组织,培养和带动了一批楹联新秀,壮大了楹联队伍;协助安溪县政府与中楹会联合举办了颇有影响的”清水碑林“海内外诗联大奖赛;在编有《安溪楹联》、《八闽联讯》的基础上,又编辑出版了《蓝溪联鸿》、《联谊》两种刊物,为海峡两岸友好往来和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做了有益的贡献。
此联巧妙之处是,上联的”零与白“同是数字中的零位,都表示虚无和空白,两字义同音不同,一是可以避免与下联声律失对,二是用来修饰前面的”一事无成“,可以起夸张、强调的作用,益显作者谦虚谨慎。下联”四之三“是”四分之三“的缩写。人的一生大多不过百年,百年的四分之三,恰是75岁。是说自己的一生已经过去大半,具有激励作用。
年开重九山河壮岁启双元日月新这是笔者撰写的一副新春联,荣获安徽省蚌埠市1992年春联大赛特别奖。
此联妙在巧逢机遇而使数字偶合成联。
公元1992年岁序壬申。按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法,”壬“为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第九,”申“为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第九,故曰”重九“。当年2月4日(阴历正月初一)为传统的新春佳节,又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之首的”立春“日。世称新年第一天曰”元日“、”元旦“,一国首领曰”元首“,可见”元“字含有”一“义和”首“义;”元“虽不是数字,但为序列之首,又可视同数字。”元旦“为一岁之首,”立春“为节气之首,故曰”双元“。
干支同序(重九)、元日立春(双元),这是20世纪后期出现的少有的历史现象。查气象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新版《万年历》,从1841—2060计220年间,元日立春共有5年,依次为1886年(丙戌)、1905年(乙巳)、1943年(癸未)、1992年(壬申)、2038年(戊午),其中干支多不同序;只有1992年是岁序重九,一日双元。在人们概念中,”元“为大,”九“为多,都是吉祥的字眼,十分适用于喜庆类的春联。
年是我国全面深入改革开放,各项建设蒸蒸日上的年代。在推动事物发展的诸种因素中,人的因素第一。在不违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应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借以加快改造世界的步伐。此联初稿原为”年逢重九山河壮/岁遇双元日月新“,几经琢磨,改”逢“、”遇“为”开“、”启“。上下联各一字之改,使意境陡然升华。一”开“一”启“,化被动为主动,化旁观为参与,不仅展示了现在,而且预示着未来,祝愿祖国山河更壮,日月更新。
千朵红莲三尺水一弯新月半亭风这是苏州名园沧浪亭的一副楹联,作者不详。
此联采用绘画的”白描“手法,巧借四个数词和四个量词,不加一个动词或衬字,就将”红莲“、碧”水“和”新月“、清”风“组成一副意境幽美的风景画。读之如身临其境,顿觉清风拂面,荷香扑鼻,令人陶醉。
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涧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据说,这是著名作家郁达夫(1896—1945)与茶亭老板邂逅而成的一副趣联。
有一天,郁达夫偕夫人去游杭州西湖,午间于茶亭小憩。吃过了茶点,郁达夫起身站立茶亭门外的石台阶上,欣赏着湖光山色。仰望三面云山,俯瞰一湖碧水,不禁随口吟出:”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涧……“话音未落,只听茶亭老板高声唱道:”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郁达夫一听,这与自己所吟,恰好构成一对。转脸向夫人点头示意,二人会心大笑;茶亭老板却手摸着脑门,如入五里雾中。
原来,当郁达夫起身出门赏景之际,夫人即招呼茶亭老板过来结账,于是才出现了这有趣的一幕。
郁达夫随口吟咏的是钱塘景物:”三竺“,指杭州灵隐寺南面山中的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三座寺院;”六桥“,杭州名胜,”六桥烟柳“位列钱塘十景之首;”九溪“,指青湾、宏法、方家、百丈、唐家、佛石、云栖、渚头、小康九个山坞的细流汇聚而成的溪水,此水经徐村注入钱塘江;”十八涧“,起源龙井山,汇合诗人屿、孙文泷、鸡冠泷等许多细流而成山涧。茶亭老板高声报道的是食品、饮料和价钱:”一茶“,即一壶香茶;”四碟“,指四碟子点心;”二粉“,盖指两份粉线之类的食品;”五千文“,是以上这些饮食的价钱。郁达夫随口吟咏,无意征联;茶亭老板及时报账,无心应对。但两两相对,却成了一副巧妙的趣联。俗语云”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林“,此之谓也。
二女二男,合成三个子半赊半现,共算百年春传说某公两子两女,皆已婚配。其50寿辰之际,友人送来了上面这副贺联。
这是一副别具一格的贺寿对联。上联借俗语”一个女婿半个儿“之意,说两个女婿加两个儿子,正好”合成三个子“。
下联用生意人的口气说,应当收回的赊欠(喻指还应度过而尚未度过的年数),加上已经到手的现钱(借言现在的岁数),恰巧”共算百年春“。上联计丁口,预言人丁兴旺;下联算岁数,祝愿福寿百年。
用数学方法撰写寿联,妙趣横生,耐人寻味。可见作者匠心独运,笔力非凡。
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六合插地,七层四面八方这是明朝文学家、书画家徐渭与友人属对的一副妙联。
徐渭(1521—1593),浙江绍兴人,自幼聪敏好学,能诗善对。有一年秋天,他同几位学子一道去省城杭州应试。面对矗立钱塘江畔的六合宝塔,益觉秋高气爽,心旷神怡。一位年长的学友即兴吟道:”六合插地,七层四面八方。“遂以此为出句,请大家对句。众学子面面相觑,无言以对。只见个头最小的徐渭伸出手掌向上一举说:”我对上了!“众学子惊喜地说:”快点对上来!“徐渭复举掌说:”我已经对上了。“学友们又问:”你光说对上了,对文是什么?“徐渭再次举起手掌,放声吟道:”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巧对!“”妙联!“众学子齐声夸奖,赞叹不已。
对句表现了徐渭的聪明才智和远大抱负。然而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学子,却屡应乡试不第,连个举人也没考上,虽一度做过浙、闽总督胡宗宪的幕僚,但最终没能成为政治家。中年以后习画,成就斐然,开写意花卉之风,与陈道复并称”青藤、白阳“,成为一代颇有影响的艺术家。
花甲重开,再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这是一副著名的巧趣对联。相传,清高宗乾隆皇帝75岁寿辰时,举行了盛大的”千叟宴“。赴宴的老人中,有个141岁的”老寿星“。乾隆帝见了十分高兴,灵机一动,吟出一比上联:”花甲重开,再加三七岁月。“命臣僚应对下联。在场的大臣多不能对,大学士纪晓岚略加思考,对出了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得到大家一致赞赏。
此联妙在巧用数学算式上,所以有人把它叫做”数学联“。
古以干支纪年,岁序从”甲子“算起,60年为一周期,60岁日”花甲之年“。上联”花甲重开“,即6060=120;”再加三七岁月“,3×7=21;即12021=141岁。
俗语”人活七十古来稀“,称70岁日”古稀之年“。下联”古稀双庆“,即7070=140;”更多一度春秋“,一度春秋为一年,1401,也是141岁。
这副趣联的第二分句,上联有的写作”外加三七岁月“或”另加三七岁月“;下联有的写作”内多一度春秋“、”又多一个春秋“、”再多一个春秋“等等,大同小异,相差无几。
严格说来,这副对联是有缺陷的。首先是内容”合掌“,上下联同是用数学方法计算一位”老寿星“的年纪,虽算法略有不同,但答案都是141岁。其次是部分词语对仗欠工,上联”三七岁月“的”三七“为联合结构,下联”一度春秋“的”一度“为偏正结构。虽不掩玉,毕竟瑕疵。
七鸭湫塘,数数三双多一只尺鱼跃水,量量九寸又十分相传,这是明朝宰相叶向高和新科状元翁正春属对的一副数字联。
有一天,二人公余闲暇去京郊散步。经过一座池塘,见七只鸭子洑游于水,叶宰相即兴吟咏:”七鸭洑塘,数数三双多一只。“遂以此为上联,请新科状元对下联。翁正春放眼水塘,正凝眸忖思间,忽然一条尺把长的鱼儿跃出水面,于是灵感顿生,脱口对出了下联:”尺鱼跃水,量量九寸又十分。“叶宰相听了,连声夸妙。
此联同前面的”千叟宴“联一样,妙在巧用数学算式上。
上联数鸭,算式为:3×21=7只。下联量鱼,算式为:9寸10分=1尺。上联”七鸭“为精数,下联”尺鱼“为约数(估约之数)。全联对仗工稳,平仄和谐,堪称巧妙。
这副双句联的前分句,上联有的写作”七鸭洑水“,造成”鸭“(入声)、”水“二字同仄,音步失替;有的写作”七鸭袱江“,平仄虽合,但觉有”小题大做“之嫌。下联有的写作”尺蛇入谷“,有的写作”尺蛇出洞“,虽皆与声律无碍,但觉形象欠佳,不如”尺鱼跃水“活泼可爱。
万瓦千砖,百日造成十字庙一舟二橹,三人摇过四方桥这是一副广泛流传的数字趣联,作者无考。
此联通俗易懂,明白如话。妙在巧嵌数字的顺序,上联从大到小,嵌进”万“、”千“、”百“”十“;下联从小到大,嵌进”一“、”二“、”三“、”四“。而且嵌得贴切自然,毫不牵强。全联八个数字,借助”造成“、”摇过“两个动补式动词,构成一幅美妙的乡村风情画。
这副对联的第二分句,有的将”百日“写作”百匠“,”十字庙“写作”十佛寺“,”四方桥“写作”四仙桥“,还有的写作”四通桥“或”八仙桥“。想是此联在流传过程中,各依当地的实际改写而成。以上各式大同小异,都与声律无碍。惟《湖南名胜楹联》所载湘潭八仙桥联,将下联前分句”一舟二橹“写作”一舟二桨“。”桨“与”橹“虽然都是划船工具,但两者的声调不同,”桨“字读平声,与上联”砖“字失对,与本句”舟“字失替。不知是记录、整理,还是编排、校对之误。
一口能吞二泉三江四海五湖水孤胆敢入十方百姓千家万户门这是1986年中国楹联学会应邀为北京保温瓶厂撰写的一幅广告对联,由马萧萧、顾平旦、常江、曾保泉四人合作。
像普通的广告词一样,广告对联讲究艺术夸张,但夸张必须合理,反之便成了骗人的虚假宣传。此联夸张的程度可谓大矣,但仔细想想,完全合情人理,并非毫无根据的夸大宣传。”二泉三江四海五湖“,哪里的水不可”吞“进保温瓶之”口“呢?”十方百姓千家万户“,谁家不需要保温瓶呢此联妙在把保温瓶拟人化,既有”口“,又有”胆“,还是”孤胆“英雄,形象生动。为了表现保温瓶的特点和功能,上联顺嵌”一“、”二“、”三“、”四“、”五“,下联顺嵌”个(“孤”字可视为“个”数)、“十”、“百”、“千”、“万”共十个数量词,极富艺术夸张之功能。全联构思奇特,用语巧妙,是一副别具一格的广告对联。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这副巧对的下联,是《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见《警世通言》第三卷)中,王安石考试苏东坡的第一个出句。故事发生在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当年正月立春,十二月又立春,俗称“两头春”,故曰“一岁二春”;阴历闰八月,故云“双八月”;七、八、九月为秋季,八月十五为中秋,故曰“人间两度春秋”。出句描述了这一少见的历史现象(几十年才会出现一次),应对难度颇大,以至于大名鼎鼎的苏东坡也“一时寻对不出,羞颜可掬,面皮通红了”。
不知过了多少年,某翁庆祝60寿辰,这一年恰巧又是“一岁二春双八月”。有人巧借王安石出句,对成一副贺联向老翁祝寿,博得满堂贺彩。
中国传统历法以干支纪年,即以“天干”十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十二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合,依次组成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等60个不同的干支岁序。如此循环往复,60年为一个周期,一周期称作一个“花甲子”。例如“花甲之年”,即是60岁的别称。又,十年为一句。上联说某翁“六旬花甲再周天”,即这一天是他60周岁的生日。“周天”亦可解作周期,即他60周岁这一年与其生年是同一个干支岁序,同一个“花甲子”,故云“世上重逢甲子”。
对句利用某翁寿庆与王安石出句在历法、节气上的偶然巧合,配成了这副十分工巧的贺寿妙联,令人击掌叹绝五百罗汉渡江,岸畔波心千佛子一个美女赏月,人间天上两婵娟相传,这是苏小妹应对佛印和尚的一副妙联。
有个月圆之夕,苏东坡的诗友佛印和尚来访。佛印来到苏府,一眼瞥见苏小妹对窗赏月,便借苏轼词《水调歌头》末句“千里共婵娟”之“婵娟”二字出对云:“一个美女赏月,人间天上两婵娟。”苏小妹听了,知道佛印是在考自己,略加思考,便借佛印之“佛”字对曰:“五百罗汉过江,岸畔波心千佛子。”
出句巧,对句更妙。出句说“人间”美女(指苏小妹)加“天上”美女(指月宫仙女嫦娥),“一个美女”变成了“两婵娟”。对句谓“岸畔”罗汉加“波心”罗汉(指水中倒影),“五百罗汉”变成了“千佛子”。全联意境妙不可言。
此联不足之处是,前一分句平仄失谐,尤其是佛印所出下联,前分句六字全是仄声(“一”字为人声)。有的将此句改成“一个美人赏月”,平仄虽然和谐了,但“美人”之“人”字又与后句“人间”之“人”字犯重,亦属作联之忌。有人认为,对于巧趣联可以放宽平仄要求,但若能做到平仄和谐,岂不更加显示巧趣联的艺术魅力吗乾八卦,坤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卦卦乾坤已定鸾九声,凤九声,九九八十一声,声声鸾凤和鸣这是一副十分别致的婚姻趣联。
传说有一王姓公子,出于书香门第,饱读诗书,又长得一表人才,年及弱冠,上门提亲者便络绎不绝。为了选择佳偶,王公子出一上联张贴门外,声言有能对出下联者,方可联姻。使得那些上门提亲的媒人,个个望门却步,扫兴而回。
赵家有一才女,生得花容月貌,而且能诗善对。赵小姐闻知上联,略加构思,对出了下联,配成一对美满姻缘。
上联“八卦”,指《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用符号“—”和“--”表示,每卦由三爻组成,合共演成“八八六十四卦”,用以占卜吉凶祸福。“乾坤”,是“八卦”中的两个卦名,本指阴阳两种对立势力,后引申为天地、日月、男女、父母、世界等的代称。
下联“九声”无典,此处借言声音之多。“鸾凤”,鸾是传说中类似凤凰的一种鸟,凤凰是传说中的鸟中之王,两者都是吉祥的鸟类。“鸾凤和鸣”,典见元·白朴杂剧《梧桐雨》第一折:“夜同寝,昼同行,恰似鸾凤和鸣。”后世因以“鸾凤和鸣”比喻夫妻和谐。
我国民间传说中,有不少出对联姻的故事,其中多是才女以联选婿,此联却是才子出对摘妻。故事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联语对仗极其工稳,平仄十分和谐,读之铿锵悦耳,确如“鸾凤和鸣”。
一阳初始,二姓克谐,庆三多,具四美,五世其昌征凤卜六礼既成,七贤毕集,奏八音,歌九如,十全无缺羡鸾和这是一副广泛流传的通用婚联,作者无考。
上联“一阳初始”,本作“一阳来复”,典出《易经》,谓每年冬至日阴气极盛之后而阳气复生。“二姓克谐”,典出《礼记·昏义》,“昏”通“婚”,谓二姓男女婚姻美满和谐。“庆三多”,典出《庄子·天地》,“三多”指多福、多寿、多男子。“具四美”,指具有“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种美好事物,典见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序》。“五世其昌征凤卜”,典出《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初,懿氏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谓凤凰于飞,和鸣锵锵……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后世因用作贺婚之语。下联“六礼既成”,典出《礼记·昏义》,指缔结婚姻的六道手续。“七贤毕集”,典出《三国志·嵇康传》,言魏晋间嵇康、阮籍等七人为友,尝游于竹林,世称“竹林七贤”。“奏八音”,古以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为八种乐器。“歌九如”,“歌”字动词,“九如”,全称“天保九如”,典出《诗经·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岗如陵……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表福寿延绵不绝之意,后世因用以祝寿贺婚。“十全无缺”,典出《周书·天官·医师》,原指医术高超,所治必愈,十不失一。后世引申为十全十美,用以表事物完美无缺。“羡鸾和”,“羡”字含余剩、超出之意,“鸾和”为“鸾凤和鸣”的简称,典见《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此联借助少量动词和副词,巧妙自然地顺序嵌进了从“一”到“十”的十个数字,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并采用四、四、三、三、七的句式,加上平仄变换的声律,使联语跌宕起伏,铿锵悦耳,韵味悠长。全联计42字、10个分句,几乎句句含典、字字藏义,显得庄重典雅,超凡脱俗,而且都是吉祥如意之语,非常适合婚典喜庆之用。
此联亦有不足之处,即上下联第三分句的“三多”与“八音”声律失对,虽说瑕不掩瑜,但毕竟算是微瑕。另,“三多”句中的“多男子”,也与当今时尚潮流相抵牾。其实,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庄子也不赞成多男子的。他借上古圣贤唐尧之口说:“多男子则多惧。”后人片面理解了《庄子》的本义,把“多男子”与“多福”、“多寿”合称“三多”,视为人之幸福,有的更把“多子多福”联系起来,这纯系封建社会重男轻女和养儿防老、延续香火等思想观念的产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