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方圆全书-方圆之中恪守人格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纵观人的一生,无非是做人与做事两个方面。大处看做人,小处看做事,而两者都有一定的准则——做事要方,做人要圆。

    方是规矩,是准则,是框架。它规定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更规范。没有方,世界便没有秩序,便失去约束。

    圆是通融,是弧线,是润滑。它要求人能适应,会变通,左右逢源也可偶一为之。圆没有角,圆不伤人,当然也不易自伤。没有圆,世界的负荷太重,便不能自理。

    做人的气节

    你见过古代的铜钱吗?一枚小小的铜钱可以把我们做人的道理显示出来。那就是做人要外圆内方。方,就是做人的正气以及做人的原则,意思也就是说要具备良好的品质。

    方是做人之本——从我们出生开始,在家庭、学校受的教育都是做人要善良正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方。

    做人的原则

    生活中的每个人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因而所追求的目标和理想也不尽相同。自然,在每个人的心灵中都存在着不同的做人原则。

    做人的原则可以说是有很多方面。就好比是对待学习、生活、工作等等,生活中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原则,也就是说有个做人做事的底线,会有所为有所不为,懂得哪些事应该努力去做好,什么事情可以去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

    作为生活中的人是不可以没有原则的。没有了做人的原则,也就没有了衡量对与错的尺度。假如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应该去做些什么事情,不应该去做些什么事情,那么,就很容易走入歧途。因为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时时事事都要受到社会公认的法律和道德等准则的约束,游离于社会之外是不可能的。

    做人要有一定的原则,但是这些原则也是与时俱进的。社会中的每一天都在变化,观念也在不断的更新,需求也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法律和道德准则会有所不同,这个时期这样做可能是正确的,而同样的做法放在另一个时期就是错误的,甚至在有的时候是违法的。那么,做人的原则也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而调整。

    做人要有一定的原则,但是还应当考虑到原则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有的时候,做人的条条框框真的是很多,如果养成了固有的行为习惯,则可能会束缚人的思维,让人失去开拓创新的精神,甚至思想僵化,很难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社会环境。所以,生活中的每个人在遵守做人原则的同时,还要随时做出适当调整,让自己的做人原则时时刻刻可以适合时代的要求,但不能让原则束缚和禁佃自己的思想。

    一个人在把握做人的原则上,还是需要一定的限度的。给自己制定做人原则的时候,要合情合理,并且还要切实可行。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不能没有一丝丝的追求。但是,要让自己感觉到目标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如果突破了这个原则,那么,太重的压力则是让自己背包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在生活中,不管是做人的原则,还是目标或者是理想,最后的目的都是“快乐”,这样才能达到人生幸福的最高境界,如果活的太累了,那么是永远也快乐不起来的。

    做人难,要想做一个好人更难!因为要做好人也是需要一定的原则的,它有道德水准的约束,需要忍让谦和。忍:事临头三思为妙,小不忍祸端常起,互无欺各自平安;让: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能让人并非我儒,变干戈和睦常乐;谦:人有成绩莫自夸,骄胜自大无益多,历览天下许多事,成由谦虚败归奢;和:世上谁能无有过,莫为小事动干戈,和与人交受众敬,百忍堂中有太和!

    说自了,不管是做事情还是做人都需要有一定的原则,希望这些原则能够成为囟己不断完善人生的起点,把握适度,不求最好,只求更好,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快乐自己,奉献社会。

    究竟什么是节呢?节就是做人的原则,也就是说:“做人的原则是比生命还珍贵的东西”。视原则胜生命,因其难为,故而可贵。每一个时代,中华民族都有这样的楷模,因而为国人景仰,历史传颂。当然,对于古代的守节的行为,生活在现代的人们都不了解。甚至有人认为是迂腐。武王平定商纣后,天下归周,而伯夷、叔齐却耻做周的臣民,为守气节,不吃周粮,在首阳山隐居,平常的日子都是采一些野菜来充饥,最终被活活的饿死了。

    最能考验中国人气节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有很多优秀的中华儿女,宁死也不当汉奸。这些人里不乏有钱的商人,有权的官员,有名的文人。杨靖宇、赵一曼、张治中、吉鸿昌等等留下姓名的,还有那些死去也没有留下姓名的抗日英雄,面对日本人的威胁利诱,宁死不屈,这不就是伟大的民族气节的体现吗?

    在解放战争时期,江姐面对敌人的诱惑,酷刑的威胁,一个共产党员的气节如青松一样,一点也不动摇。最后保护了同志,牺牲了自己。这不是伟大的共产党员的气节吗?我们的党正是拥有了这样的气节,才能在抗日战争时期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在解放战争时期击败蒋介石。

    朱自清宁愿死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梅兰芳蓄须明志,不给日本人唱戏……中国人一向都是非常有骨气、有气节的。正是这个民族,历经侵略者蹂躏,却始终不能被征服,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气节。

    汪精卫在日本人面前失了节,成了中国的大汉奸,他永远被中国人民钉在耻辱柱上。

    现在,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有很多的人经不住诱惑而失了节。张子善在战争中没有失节,但是他在金钱诱惑下却失了节,由革命的功臣成了革命的罪人。胡长清也在金钱面前失了节,从一个党的高级干部变成了阶下囚。

    在人的一生历程中,遇到困难是不可避免的,但面对困难,气节不能丢。在人的一生中,也往往会遇到诱惑,但是面对诱惑,气节是不可以丢的。因为它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

    做人要正直

    有些人说,因为正直,屈原才会在谗言中泪洒泪罗江;因为正直,文天祥才会死于元朝的屠刀;因为正直,哥白尼到死才敢畅所欲言;因为正直,苏格拉底才会不得不饮恨而亡……

    正直,难道带绘人们的都是一些血、泪、勒索以及恶徒的嚣张吗?

    不,不是这样的!因为有了屈原的痛苦,才会有中华儿女对祖国的一片尊敬;有了文天祥的《正气歌》,才让我们有了对人闯的希望;有了“日心说”最终的出版,才会使科学再一次的进步;有了苏格拉底的前驱,哲学最终引导着人们的思想,走向成功的道路。

    正直的人,可能会被身旁的一些小人所迫害,遭遇崎岖的人生道路与内心凄惨的伤痛。但是孟子不是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吗:“天降大任于斯,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动心忍性,曾意其所不能。”因为正直的人,必要担当起社会的重任。所以,痛苦只会让他们变的更加的坚韧、更加的刚强。

    那么,到底什么才算是正直的呢?

    正直,就是所谓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强意志。是要有骨气的屹立于天地间!

    正直,就是所谓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然的心灵。既要肩负着社会的责任,又要有豁然的心胸,以此来调整心灵的宁静!

    正直,就是所谓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胆肝两昆仑”的勇气。高瞻远瞩,深思熟虑,有了勇气,才可以对那些黑恶的势力不屑一顾!

    所以,做人一定要做一个正直的人!

    人生最棘手的一个问题就是做人的问题。如何才可以在纷繁的尔虞我诈的现代社会中做一个成功的人呢?静心沉思,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同样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当然不希望比别人差。都希望自己可以走向成功,或许如今不一定拥有,但是这并不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可悲的是不敢向往拥有。人生最大的悲剧就在于梦想的消失。一个人一旦没有了梦想,也就预示着他人生的浪漫剧降下了帷幕。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己心中的梦想。

    智人给我们留下启示:做人一定要像铜钱那样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外圆内方。方,就是做人的正气,具备优秀的品质。圆就是处事要老练,圆通,善于技巧。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精神脊梁。方,正是人内心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品质,一个人的心灵杰出,那么他的行为才会杰出;一个人的心灵美好,那么他的气质才会美好。

    “圆”乃处世的技巧

    “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当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的时候,待人接物应严正刚直;当政治黑暗天下纷乱的时候,待人接物应圆滑老练;当国家行将衰亡的末世时期,待人接物就要刚直与圆滑连合起来运用。

    在面对人生必须选择时,我们应该像波涛中的巨石,用内心的坚韧以及顽强抵挡强烈的冲击,以成熟的圆滑让这凶悍的振荡全部消失而去,坚守着一份执着。不要以自己的棱角伤害内心的坚强,悲壮的牺牲是不可能换回该有的人生价值,圆滑的处世是一种变通,快乐幸福的人生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做人与做事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一个人想要发财的心理是非常正常和无可厚非的,能带给人快乐的财富是美好的。谁会做到一文不名而心平气和?谁会做到腹中空空而快乐幸福?不能养家糊口,丰衣足食,怎能会让家人感受爱的关怀?工作不能顺顺利利的,要想事业有成,赚钱有赚钱的门道,做人也有做人的原则。

    成功并非唾手可得,金钱也永远不会俯拾即是,不管是做什么事情都要付出代价,付出努力。具体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也是一样的道理,要想获得成功以及财富,须努力做到:学会低头。

    很多人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可以说是满腹经纶,胸怀壮志。然而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工作中遇到诸多与书本理论相冲突的地方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用理论无法解释和解决的问题。同样的,一个人加入一家新公司、谋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很多过去工作中的经验不可以全部适应新的要求。因此,要学会以低姿态进入工作,保持低调,学会低头。

    有一次,富兰克林去拜访一位前辈。耶个时候,他还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得意洋洋,当他昂首挺胸,迈着大步走进房间时,不料他的头重重地撞在了门框上,疼得他直揉搓。前辈迎上来笑着说,是不是很疼呀,这将是你今天来访的最大收获。为了让年轻气盛的富兰克林学会低头,这位前辈可以说是付出了很多的心血。最终事实证明,这位前辈的教导是及时的,也是成功的,这可从富兰克林的自身得到验证。一是他之后成为著名的政治家和杰出的科学家,二是他曾经告诫人们:缺乏谦虚就等于是缺少见识。我们有理由把这句话作为富兰克林的检讨书,与此同时也是促使他成功的座右铭。从这段小故事中我们能够得到这样的启示:学会低头首先是学会谦虚,谦受益,满招损。自古以来,提倡谦虚反对骄傲的名言比比皆是。

    俗话说:“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学然后知不足”。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走进社会的时候就更应该要学会懂得谦虚,因为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谦虚,见多识广的人才能做到知与行的统一。进入工作当中面对那么多的强手,他们理论基础深厚,经验丰富,你初来乍到诸事不精能不谦虚吗?谦虚的态度易于被领导、同事所接纳,易于得到别人的指点以及帮助,从而你自己进步的也会更快。学会低头,并且还要学会自查,自己的水平高到什么程度,自己的能力有多大,自己有什么长处和短处,都要了解的清清楚楚。老子说:“知人者智,知己者明”,一个人首先要正确的看待自己,然后才会正确的看待别人和所有的事物,特别需要反观自己,查找不足,这样才可以戒除妄自尊大、高傲自满的毛病,也才能朝着既定的目标积极进取,永远都不停留,一直达到成功。

    内心中正的老实人

    选择合适的时间圆滑一点,同样也可以获得别人对你的好感。其实对于这样的问题,200多年前乾隆年间的纪晓岚已经做过很好的解释。他觉得做人要“处事圆滑、内心中正、不同流合污而为人谦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处理具体事情时,能够合适的把握好一定的尺度,依情况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但是内心一定要诚实忠厚,做人要保持诚信。该坚持的事,应该坚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妥协的事,应该学会设身处地理解别人的意思,做出适当的妥协,甚至有些时候放弃自己的建议。如果一个人不管是做什么事都发生不必要的冲突,把别人打的头破血流,不但会让人觉得你是个好斗的公鸡,也觉得你情商偏低;但是如果一个人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一点主见也没有,只会点头奉承,那不但会被认为生性圆滑,而且这样的人也得不到他人的尊敬。

    从社会交往的能力以及适应力的位置来观察,为人选择适当的圆滑,是一种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的体现。他们往往对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人的感受有着极其敏锐的判断,会根据当时的环境说出在当时最应该说出的话,做出在当时最应该做出的事。这种人往往不管是在哪一方面都适应得比较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投入到一个全新的人际环境当中。

    做人要诚信,以诚信为本。可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说到底还是需要心与心之间的交流的。所以我们在处事圆滑的同时,一定要记牢:为人诚实,诚信为本。设想一下与一个不但在处事上圆滑,而且在为人上也虚伪的人长期交往,如何会让人感觉到放心昵?这样的人怎么会得到真正的朋友呢?

    做一个老实人,意思也就是说处事灵活而心态成熟的人;在和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保持适度的弹性,把话说到恰到好处,学会婉转和含糊,以保持平衡的人际关系;重视生活中的应酬,经过一些生活以及工作的细节树立好的人缘;与此同时也要和朋友进行真正有价值的交往,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深厚的友情。在工作中,对不同的同事采纳不同的方式和策略,并且还要做到让你的老板赏识你喜欢你,与上级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便于更好的开展工作。面对你想要去干的事情,既要执著,也要会懂得变通,要学会懂得保护自己的利益,明智地把那些和你没有关系的事情摆脱掉。而且一定要为人善良,不可伤害到其他的人。

    我们时常感叹:“社会不公,小人当道”,有没有想过可能是因为自己的过于“刚毅”而导致的人际关系紧张,由于自己缺乏变通而导致的处事僵硬?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去改变改变,去做一个“圆滑的老实人”呢?

    灵活处世,平和待人

    宋初,太宗、真宗当政时,张咏曾两次督蜀,政绩显著,深得民心,第一次督蜀离任的时候,蜀郡百姓强行拦住张咏,不让他离开,朝中的信使没有办法,只得如实回复。太宗听了之后,于是就再次下令让他督蜀,并且赞叹地说:“咏在蜀,我无后顾之忧了呀!”

    张咏第一次去四川赴任的时候,恰好赶上了饥民暴乱,朝庭派遣王继恩、上官正两人领兵前来平叛。然而,两个人一到益州,就在那个地方花天酒地的享乐起来,也不约束部下,以至兵卒到处奸淫抢掠,什么坏事都做。张咏作为蜀郡的执政长官,对平叛的军队虽然没有管理的权限,但却有管理当地治安的权力。所以,他就下了一道律令,凡是扰民者,一律按暴徒当场斩首。并将律令张贴各处,让人尽知。

    这一道律令刚发下来的那天,张咏的手下便捉了几个抢掠财物的士兵,问张咏应该怎样处罚他们,张咏对部下说:“你只要依照命令行事就行了,不要报到我这里,我可是什么都不知道啊。”部下明白了他的用意。原来张咏为了不得罪王继恩和上官正,又要维持好治安,因此才下的这道律令。王继恩、上官正一旦计较起来,自己也好推说不知。果然,第二天王继恩就找上门来,责问张咏说:“你的属下有什么权利杀死我的士兵?”张咏虚张声势地说:“王将军,这件事情我一点都不知晓,请你不要生气,事后我一定要查清此事情!”接着张咏又说道:“听说有些兵卒胡作非为,什么事情都做,要是部下按律令把他们当成暴徒处治了,我也一点办法也没有啊!”王继恩看到张咏一脸正气,又不敢发作,只得不了了之。但是城内的治安却突然的大有转变,逐渐的好起来了。

    又过了月余,王继恩和上官正仍然还没有出兵的迹象。张咏想:假如向朝庭汇报这件事情,一定会得罪这两个人,说不定事情会变得更糟糕。突然,他灵机一动,有了办法。有一天,张咏在军帐中设盛宴款待二人。张咏说:“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要宴请二位和诸将校吗?我今天为二位摆下的是饯行酒啊!”王继恩和上官正两个人都不理解他的意思,正待相问,只见张咏却抛开了二人,端着酒杯对帐下的军校们说:“今天我在这里为诸位饯行,你们蒙受国家厚恩,为国效力,在这个时候,正是大家推卸不掉的责任啊!诸位此行,随二位将军,当直抵寇垒,平荡丑类。建功立勋,以报皇恩;假如在此地一直就这样耽搁下去,劳师旷日,朝庭怪罪下来,此地还是你们的死所啊!”一番话,说的众军校激昂慷慨。王继恩和上官正看到了这样的形势,知道他表面上是在激励众将士,但话的潜台词却是在严责自己啊!二人自知理亏,也只好顺势而下,一起齐声道:“今日蒙张蜀督相送,明日定当直捣贼窝。”第二天,便整军出征,领兵深入,果然获得了胜利。

    暴乱是平息下来了,王继恩和上官正捕捉了很多参加叛乱的人,押到益州之后,准备以此邀功,但张咏却立即向朝庭提出了意见,速下赦令,使其尽快各归其家,以彰显皇恩浩荡。王继恩和上官正两个人都十分的生气,张咏解释道:“昔日贼寇掳掠之际,百姓有一大部分都是被迫才肯协从的,我们把贼首杀害了,其余的便应该以平民待之,这样就可以安抚民心,使其各归其家,安心种田,休养生息。正是昔日逼民为贼,今日我等还贼为民啊!还有比这更大的功劳吗?如果杀之,则藏匿在山中的人必不敢回家,时间长了必然会再生变化。这哪能是你我所期待发生的事呢?”一番语重心长的话,把两个人说得心服口服,直点头称是。

    真宗即位后的成平二年,张咏出任杭州。不想这一年竟然大旱,粮食欠收。百姓多以贩卖私盐以自给,狱中已经关押了百余人,但依然禁止不了,张咏到任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当时的状况了解的一清二楚,于是就命令狱中悉数放人,宽刑而待之。同僚中有一大部分的人都不理解,责问道:“严以刑罚,尚不能禁,枉法纵之,岂不更甚?”张咏说:“钱塘十万家,饥者十之八九,假如不让他们贩私盐,把他们这一条自活之路堵死了,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即深又大矣。等到秋天收获以后,仍以旧法治之。法者,罚也,假如百姓连活下来的道路都没有了,罚有什么用呢?”

    有个年方十六七岁的少年,状告其姐夫吞并其财产,其姐夫则把所有的证据都呈上来了,说这位年轻的小伙子是瞎扯的。原来,在少年还只有三岁的时候,其父得了很严重的病,临终时把儿子嘱托于其姐夫,并立下遗嘱:死者的财产由姐夫一权掌管,等到儿子长大成人以后,将财产的三成分给儿子,七成分给其姐夫。谁知张咏看了遗嘱后,立即命令让人给他拿酒来,祭奠死者一番,随后对被告说道:“你的岳父,是一个聪明而又知道怎样变通的人啊。他以幼子托你,假如是以七成给儿子,儿子则早死在你的手上了。看来你岳父对你的为人非常了解,才不得已立此遗嘱啊!但你能将他抚养成人,功不可没。”于是,将财产的七成判与少年,三成判与其姐夫。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只要是听说过这件事情的人,都为他的明断所折服。

    还有一件事情,也反应出了张咏处世的灵活性。寇准对于张咏来说是有知遇之恩的,因为是寇准发现他的才能并向皇上推荐的。寇准任宰相的时候,张咏在成都对左右说:“寇公,奇材也,若能再注意一点学术修养就好了。”寇准虽是一个治国的能臣,但却为人轻狂,不太注意礼节,为此得罪了不少的人,这些人便合力排挤他,以至被贬到陕州。临走的时候,张咏设宴来送他,最终,寇准紧握着张咏的手说:“我今日被贬,张公可:有什么话教我吗?”张咏想毫不犹豫的就说出寇准的不足之处,又怕他不能接受,就叹了口气道:“寇公以后如果有时间的话,《霍光传》不可不读啊!”寇准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一疆取来《霍光传》认真读之,当读到“不学无术”一句话的时候,忍不住笑了起来,笑后就说:“这是张公在劝我啊!”虽然寇准知道了张咏的意思,但是他从来都没有改正过。不久虽再次被起用,但终又被贬岭南,客死他乡。

    张咏年轻时也是一个性急固执、刚愎自用的人,崇尚严厉治世的方略。有一次,手下有一小吏犯了错误还不愿意承认,张咏一气之下,竟然把他枷起来,当给他去枷的时候他却不让,还非常生气的说:“若要想将此枷从我脖上去掉,除非砍掉我的头!”张咏听到这番话,就更加生气了,真的就一刀将他的头砍了下来。为此事他受到了严厉的处分。后入朝做官,曾经得高人指点:“事君者,廉不言贫,勤不言苦,忠不言己效(就是忠于皇上却不要显示自己比别人对皇上更效力),公不言己能(办事要出以公心,但不要显示出处处自己比别人强)。只有这样去做官,才能够上得天时,下得人和啊!”因此,这些话张咏一直都牢记在心,办事总是在不失原则性的状况下,灵活的处理,以平和的心态把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好。这一点就是皇帝最赏识他的:“咏在蜀,吾无后顾之忧啊!”下得百姓的爱戴,中间又和同事之间相处的非常和善。他虽然一身正气,却不是嫉恶如仇,即办好了事,也不损伤同事的利益,无论是上级还是下级对他都充满了信任,这些是得益于他灵活处世的作风。

    灵活处理公与私的关系

    为人处世,首先就要知道一个观点:人都有自私之心。

    人们制造工具是为了使工具得其所用,在劳动中为人类服务;人们说的某一句话,办的某一件事情,都是为了达到他心中的一个目标。商人把商品卖出去以后,是为了得到钱或者是赚更多的钱,以满足自己某种需要和实现自己的某一个梦想。

    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一圈圈地套开去,跟着和自我关系的越来越疏远,套开的圈也就越来越大,这样,人们的社交范围也就慢慢的形成。

    在这个世界上父母是最亲的;兄弟姐妹与我们情同手足。因而,在这个世界上也是最至密的。父母兄弟姐妹,满足着人自降生以来的第一次关键性的需求。所以,人们往往把父母兄弟姐妹看作是与自己关系最为亲近的人。

    可是,由于人们的自私发展到了最高端,损害他人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越自私往往损害的人就会越多,甚至有的时候还会损害到自己的亲朋及父母兄弟姐妹。

    朱元璋为了把国家大权紧紧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因而才演出了火烧庆功楼的这场好戏。“权力”这个东西,你占得多了,他就会占得少,宋太祖似乎也非常了解这个道理,杯酒释兵权成了他的拿手本领。

    私与公的关系要正确的处理,也就是正确的看待远和近、大和小的问题。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私心,但人与人的私心有着智慧与愚蠢的差别。愚蠢之人只顾自己私心,不看众人私心,最后就会引起很多人的反感,只能落得个千夫所指。智慧之人不仅见得到自己的私心,也看到了他人的私心,他会想尽一切办法为众人谋求利益,他的自私眼光更为阔大。众人得到满足后,自然会称道于他,他自然会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一份,这样世界才会不停的走向进步。

    举个例子来说吧,郑庄公与共叔段本都是姜氏之子,可是由于姜氏生郑庄公的时候难产,于是姜氏对庄公遂生厌恶,便想立她的小儿子共叔段。姜氏千方百计把共叔段安置在要地,后来在郑武公那里讨了京城这块地方,于是共叔段就大大方方地做起了“京城太叔”。祭仲对郑庄公说:“都城过了百雉,是国家的祸害,现在京地超过了它本应有的限度,不符合先王的制度,在不久的将来你会控制不住的。”郑庄公就说:“姜氏要这样,怎么可以避开祸害呢?”祭仲说:“姜氏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不如早给共叔段安排个便于控制的地方。”郑庄公只是回答道:“你就等着看吧!那小子一举一动都不正当,必会自取灭亡的。”

    之后那个“京城太叔”共叔段划出属于他自己的地域。郑大夫公子说:“一个国家是容不得两司之状的,你打算把郑国送给共叔段,那我就侍奉他;假如你要是不心甘情愿把位子让给他,那让我去除掉他!”郑庄公非常平淡地说:“肯要就用不着,你等着看吧!他会自己赶上灾难的。”

    共叔段非常自私,又把原来划出的地域正式收为自己所有,到了郑邑庆延。于封说:“土地广大了会得民心。”郑庄公却说:“共叔段不义,不能笼住民心,土地占多了就会垮台。”

    共叔段继续修葺城墙,并且开始制造甲衣武器,准备步车兵车,要攻打郑国。姜氏欲为内应,为共叔段开城门。郑庄公听到共叔段袭郑的日期,说:“好极了!”便命封率大队人马伐京,京人背叛共叔段。最终共叔段仓皇逃跑。

    共叔段和姜氏两个人可谓是自私的不能再自私的人了。姜氏因生郑庄公难产便不想让他继承王位;共叔段不仅自私,并且还很爱耍小本领,时而划分疆域,时而扩充地盘,时而招兵买马。庄公一直按地不动,任其弟为所欲为,只是说:“等着看吧!等着看吧,到时候他会自己碰到灾难的。”等共叔段准备暗袭郑国的时候,庄公才出动军马大加征伐。共叔段为了争王位只可以偷偷摸摸的,灭郑也只可以用“暗袭”的方法,而郑庄公争王位却是堂而皇之,灭掉共叔段也完全可以采纳“大加讨伐”的形势。

    共叔段目光短浅、胸无点墨;而郑庄公则胸怀大志,让共叔段自己露出狐狸尾巴,之后以正义之师出师讨伐故而一举获胜。这就是所要说明的正确处理了远和近、大和小之间的关系。

    做人与处世亦须圆滑

    苏丹梦到自己所有的牙齿都掉光了。于是,一觉醒来,他召来一位智者为他解梦。智者说:“陛下,您很不幸,只要掉一颗牙,就预示着你会失去一个亲人。”

    苏丹非常的生气说:“你这个大胆的狂徒,竟然敢在这里胡说八道,重打100大板!”

    之后,他命令人把这位智者重打了100大板。

    于是苏丹下令又找来了一位智者,并且向这个智者叙述了他所做的梦。仔细听完之后,这位智者对苏丹说:“高贵的陛下,您真幸福呀!您做的这个梦非常的吉利,意味着您的寿命比你亲人的寿命还要长。”

    苏丹非常高兴,令人奖赏这位智者100个金币。

    这位智者走出宫殿的时候,一位礼宾宫很不解,于是就问他说:“真是没有想到,为什么他受到的是惩罚,而你却得到奖赏昵?”

    第二位智者语重心长地说道:“这个道理非常的简单,所有的事物都是由表达方式决定的。”

    很多时候,幸福和不幸,做人和处世可以说都是在一句话之间。不管是在什么时候都要说出实话,但处世说出真相也要圆滑。在有些时候,做人太真诚会引起严重的问题。

    做人和处世就好比是对待一块宝石,如果拿起来扔到别人的脸上,就会造成伤害;但是,如果加上圆滑,诚心诚意地奉上,对方肯定会很高兴的接受。

    在人生的每一个路口,对于每次的选择都会有切肤的疼痛,因为曾经的汗水以及泪水都溶进了这一段路程当中,岁月不会因为你的留恋而停止它匆忙的脚步,轻扶过去,面带笑容面对你的将来,选择是人生的必然。

    认真的审视那些没有了棱角的巨石,感受着一种搏击过后的成熟,坚硬在心永不改变的刚强毅力,也许可以给我们的心灵一个启示:外圆内方。方,指的就是做人的正气,良好的品质;圆,指的就是处世的技巧,圆滑的行动。方,是原则性的;圆,是灵活性的。方,有棱有角,保持做人的个性;圆,圆滑世故,免受所有没有必要的干扰和伤害。

    规矩与方圆

    什么是规矩,它所指的就是一定的规章守则、法律制度,其中它所包含的也有我们的工作职责;方圆就是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正常秩序,安定的人民生活。认真的研究历史与现实,我们就会发现,规矩无所不在。远的有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近的有刚刚颁布实行的婚姻法;简单的有汉高祖的“约法三章”,复杂的有确立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1781年宪法……

    假没一个企业没有规章制度,一个职工不尽他应该尽的职责,那么,假想一下会是什么样的状况?船舶靠码头后,液压码头没人操作,船上的车、人就无法走到岸边;现场工作人员不认真放行车辆上船,不仔细做好危险品的查堵工作,船舶航行就会存在着安全隐患;员工不依照规定统一着装,不讲服务文明用语,窗口形象就会受到破坏等等状况。这样,我们这条“蓝色公路”还会顺利而行吗?

    这和喝水是同一个道理,假如没有杯子的话,水就会流得到处都是,这杯子对水来说就是一种约束;而我们企业的规章制度、工作职责,对每个员工来说也是一种约束。又有激励机制,又有约束机制,我们的企业才会蓬勃发展。只要有规矩,才会成方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每个人都知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然而,落实到行人与斑马线之间、行人与红绿灯之间,好像就没有方圆了。

    社会需要每个人把规则写在心中,因为规则里蕴涵着社会的和谐发展。

    曾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河水对河岸咆哮说:“你像两堵墙立在我的身旁,妨碍我随意的流淌,限制我的发展。”

    河岸严肃而仔细地回答:“正是因为有我的存在,淙淙河流才能汇聚成滔滔巨流!”

    河水不听劝告,冲毁堤岸,野漫横流……慢慢的没有了。

    这则寓言故事正好印证了人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走在大街小巷里,各种规章制度可以说到处都是,在公园中看到漂亮的看花朵,每个人都忍不住想要去摘上几朵,但是一看到旁边的警示牌,就会自觉地把“跃跃欲试”的手缩了回来。虽然有些惋惜这些花不能归为己有,但是转念想想,假如没有这警示牌,恐怕自己也不会看到这些漂亮的花朵了,这就是规矩在极小的事情上都能体现的好处了。

    再来看看我们大家最为熟悉的学校。到学校的新生都免不了要学习学校的校规,班级的班规。校规好的学校肯定是好学校;班规严的班级肯定是最为先进的集体。因为只有充分的约束,才可以促使集体的上进。“严师出高徒”,所谓“严师”,不也就是严师教育中运用了较多规范吗?

    再广泛的来说一下,我们可以说说国家的法律、社会的进程。一个国家假如没有了法律制度,便成了一盘散沙,“漫野横流”了,最终只会在社会上“消失”。汉高祖刘邦在攻城时对百姓实行“约法三章”,只有三章。看看如今的法律,动辄就是几大本,并且还会继续的细分下去。所以,社会的发展也是离不开规矩的。

    或许有些人会这样说,可以冲破堤岸一点也没错,正如历史上有众多朝代,众多变法,每次朝代的兴起,都会打破旧制度。确实,河水冲破堤岸一点也不错,错在它的“漫野横流”。河水冲破堤岸应该产生新的堤岸;历史上新王朝也总会制定新的制度。他们的目标不是走向“消失”,而是“汇聚成巨流”或者是“改道”,到了最后还是会有新的堤岸,新的王朝。这样,人生才算得上是有了进步。

    不管做什么事,都会有一定的规则,假如没有了规则就不会成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应该自觉的遵守社会对我们生活中的每一种规章制度,用它们来约束自己,以此来限制自己的一举一动。还是那句俗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有规矩自成方圆

    十字路口的马路,尽管车是那么的多,可由于行人车辆各行其道,红灯停,绿灯行,穿梭有序,结果是很有秩序,道路顺通无阻。相反,假如没有交通规则,或者是说生活中的人们都不遵守交通规则,南来北往、东行西去的,各不相让,争抢阻挡,汽车、自行车、行人挤在一起,那么,每个人都别想顺利的通过。这都是我们曾经有过的体验,它告诉我们——不管是社会还是生活都需要有规则。

    社会是由生活中的每个人集合而形成的,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人们活动的动机、目的往往都是不相同的,如果没有行为的规矩,各:行其是,那么社会就会变得混乱不堪,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中。因此,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是非常重要的。

    日月星,花鸟虫,因时序,相平衡,循轨道,行车船,有规矩,成方圆。

    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在证明一个道理——无规矩不成方圆。

    有一个从德国回来的留学生,午夜时分站在大连的一个路口,这个时候的:车辆已经很少了。其他行人都没有等红灯,一贯穿过马路。只有他等到绿灯亮了才行走。别人都不理解其中的原因,两面已经没有车辆,你为何不过去呢?他说,红绿灯是一种规矩,规矩是人定的,人就必须要遵守,假如人不遵守规矩,那么所定的规矩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中,规矩处处都存在着,公共场所、学校里、游戏中、比赛中……虽然这些规则多,但必须遵守。遵守规则,是一个人品行美德的根基。诚信为立世之本

    在当代社会中,诚信的话题也越来越多了,相应诚信问题越来也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从古至今都讲究一个诚信。对于社会中的每个人来说,诚信是做人的基础,是立人之本;对于一个企业单位来讲,诚信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是创立业绩的基本要求。

    我们要学会做人立世的方法,就要以诚信为做人的原则,以诚信待人,以诚信接物,以诚信律己。在生活中,人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应该以诚信为基础,为根本。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句话所包含的意思也就是,不管在什么时候人都要讲诚信,如果一个人不讲诚信,在这个社会上将很难有立足之地,要想在这个社会上立稳脚步是非常难的。我们大家都知道“狼来了”这个故事,故事一直到现在仍然有深远的教育意义。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遵守诚信原则。做人要以诚信为本,讲究信用,一诺千金是我们做人的立世之本。

    做人的基础——诚信

    从古至今,中国就是一个礼仪之邦,诚信更是我们做人的基础。

    诚信包括:诚实、诚恳、信用、信任。也就是一言一语,不伪装、不虚假,说话、办事要根据事实情况。诚与信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诚是信的思想基础,信是诚的外在表现,只有内心诚实,待人诚恳真挚,在做事情的时候才会讲信用、有信誉。

    列宁曾说:“我们应当说真话,因为这是我们的力量所在。”奥斯特洛夫斯基也说:“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和发式,而在于他的心。要是没有内心的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漂亮的外表。”周恩来也曾这么说:“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是没有好下场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这些名言名旬都证明了诚信是做人最起码、最基本的品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要具备这种晶质。

    在社会交往中,诚实守信表现着一种道德情感,古人说过这样的话,自立于社会要有三个条件:信、知、勇也。“信”排在了第一位,可想而知,“诚信”在这个社会中有多么的重要。

    在生活中,不管我们对他人许下的诺言,还是对别人说过的话,一定要如实的做到。如果状况发生了变化,应该及时沟通,表示歉意,对合乎意义的诺言一定要守时、守信、守约。

    诚信处世

    在错综复杂的商品世界中,是什么拉近了你和商家之间的距离?在变化无端的交际世界中,是什么拉近了你和朋友之间的距离?在世事难料的现代世界中,是什么拉近了你和社会之间的距离?对,那就是“诚信”!在经商中只有讲诚信,才会得到顾客的青睐;只有诚信坦白,才会得到朋友的理解;只有诚信做人,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

    当你被人找了假币,受了别人的欺骗,你应该做的并不是去骂他们,也并非去报复他们,更不是去欺骗别人,再用假币。你所应该做的是去提醒别人,去教育别人,去感化别人。只有做到了这些,你才会发现原来在这错综复杂的商品世界中,只要有一颗宽大的心、纯洁的心、诚信的心,就会觉得世界是那样的宽大,这都需要一个原则——只要你诚信对人。

    当你被朋友批评,被朋友误解了,你应该做的是去理解朋友、体谅朋友、宽容朋友。用一颗真心诚意的心去坦释一切。只要你做到了这些,就会发现原来在这变化万千的交际世界中,如果拥有一颗理解的心、真诚的心、诚信的心,所有一切的误会将是如此不屑,心灵如此的美好——只要你诚信对人。

    在你向他人说谎,最后被拆穿了,你应该做的并不是去骂拆穿你的那个人,不是去抓别人的小辫子,也不是千方百计地给自己“澄清”,说别人诬陷自己。你应该做的是向别人坦白你的一切,向别人认错,自我反省,并且改过自新。只要你做到了这些,你会发现原来在这世事难料的现代世界中,只要你有一颗知错改过的心、诚信的心,所有一切的事情都会随着你的诚信而有所改观,社会如此的宽容——只要你诚信对人。

    对于做生意的人来说,在他们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是金子,而有样东西却比金子更为可贵,那就是“诚信”。要想得到金子是在诚信的基础之上的。

    对于朋友来说,这个世界中最为珍贵的东西是“理解”,而有样东西却比理解更可贵,那就是“诚信”。因为获得理解是以诚信为基础的。

    对于做人来说,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社会的认可,而有样东西却更可贵,那就是“诚信”。因为得到社会的认可是在诚信的前提下的。

    假如经商人都不讲诚信,那么整个世界就不会安宁,不管是在社会中的某一个角落都会听到人们的抱怨;恰恰相反,世界上的商人如果都诚信,那么整个世界就会变得非常的安宁,到处都可以看到诚信的笑脸。

    世界上的友人假如都不诚信,那么整个世界将会无友善的点头,到处可以感到猜疑的心;恰恰相反,世界上的友人如果都诚信,那么整个世界将会充满友谊的歌声,到处都可以感到有一颗心在理解着你。

    世界上的人们假如都不诚信,那么整个世界将会无谅解的身影,到处都可以听到欺骗的事情;恰恰相反,整个世界上的人们如果都讲诚信,那么整个世界将会充满赞扬的诗,到处都可以看到表扬的笑脸。

    只因为有一颗诚信的心,一个诚信的笑,就可以带给商人很多的利益,就可以带给朋友更多的理解,就可以带给人们更多社会的认可。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只要我们有诚信、讲诚信,诚信处世,每件事情都会变得那样的美好!

    不管是在错综复杂的商品世界中,还是在变化万千的交际世界中,或是在世事难料的现代世界中,只要你以诚信的方式处世,那么你就不会有卖不出去的商品。朋友,以诚信为基础,组成我们诚信的家庭,构成我们诚信的社会,建成我们诚信的祖国吧!

    做人要讲诚信

    实际上,做人的问题就是怎样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里涉及到人生观、价值观,涉及到社会以及个人对做人的基本要求。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是通过社会规范表现的;个人对自己做人的基本准则是通过人生观、价值观与法纪观念及行为来反映的。社会规范主要表现为法津和道德。科技越发达,社会就会越来越进步,人们之间的交往就越频繁,人和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就越显著,就越需要合作,因而国家、社会对人们的法制观念以及道德意识的要求就越高。中国已经加入WTO,中国的经济要想真正融人世界一体化,一定要在人们的法制观念上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诚实信用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言必信,行必果”,遵守信用,履行诺言,是一个人和他人交往的前提。尊重个性,为个性发展提供条件,这是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但尊重个性,并非尊重自私,个性发展,也并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必须要在一个规范许可的范围中。超越规范许可的自由,并非是一种真正的自由。生活中的每个人都要求绝对自由,也就没有任何自由可言。这就是辩证法。生活中的一个人不守信用,其实这就是自私的表现。一个人失去了信用,就无法和他人相处下去,与他人一起合作。不守信用的人,是不值得同情的。同情不守信用的人,实际上就是自甘遭受欺诈。

    一个只有知识没有道德、没有诚信的人,是一个不健全的人,是非常可悲的。生活在现代的人应该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一个真真正正健全的人。

    一个总想占尽便宜的人,是不能有大成就、大作为的。

    岛村芳雄是日本非常有名气的富商,他就是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就飞快的富了起来,人们问他:“您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成为富商的秘诀是什么?”

    岛村芳雄说:“诚信,我是从一日元的诚信开始的。”

    岛村先生本来只不过是一个做小规模批发生意的普通商人,他干了几年之后,发现了身旁的生意人都因诚信博得了同行们的尊敬,慢慢体会到诚信在商业交往中的作用,于是就想出一个赢得信誉的好办法。

    日本的渔民非常的多,麻绳是他们不可缺少的生产工具,如果可以做麻绳生意,那么肯定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富起来,于是他就决定做批发麻绳的生意。他先从一家生产麻绳的厂家进麻绳,每一根麻绳的进价是5日元,照理说加上运输费、保管费、搬运费,每根麻绳卖出去的价格肯定要高于5日元。可是岛村却又以每根麻绳5日元的价格卖给了东京一带的工厂和零售商,他自己一分钱也没有赚到,倒是赔上了一大笔钱。一年之后,人们都知道有一个“做赔本买卖”的商人,这个人叫“岛村芳雄”,于是,订货单像雪片一样飞进岛村的手中,他的名字也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到人们的耳朵里。

    聪明的岛村找到生产麻绳的厂家,说:“以前的几年里,我从你们厂购买了大量的麻绳,并且销路一直都非常的好,但是我都是以进价卖出去的,所以赔上了很多的钱,如果我继续这样做的话,我想再过几天我就会破产的。

    厂方看了岛村开出的货单之后,果然是原价销售,考虑到现在向岛村订货的客户非常多,于是就决定让利,以每根麻绳4.5日元的价格卖给岛村。

    岛村又来到他的客户那里,很诚实地说:“从前我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原价出售麻绳,如今我的钱已经都赔得快没有了,再这样下去,我就要关门停业了。我刚从麻绳厂回来,他们决定每根麻绳给我让0.5日元,你们是不是商量一下,也给我加一点。”

    客户们看了进货单,知道岛村所说的话一点也没有错,决定以每根5.5日元的价格买岛村的麻绳。

    因为岛村诚实,总明明白白地跟厂家和客户说自己在中间赚了多少钱,博得了很多人的信任,人们都愿意和他在一起做生意。

    讲诚信,反欺诈,反虚假,这是一个永远都不会改变的主题,应该是社会中的每个人处世的准则。诚信是成功人的基石。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重要的就是因为讲究诚信,因为没有诚信,亿万人的聪明才智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如果一个人想成就一番大的成就需要讲诚信,因为诚信本身就是我们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的根本;提高生活质量需要诚信,因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希望在一个相互关爱、相互信任的大家庭中生活。

    做人贵在有志气

    在每个人的人生追求中,要有“志气”。人贵在有志气,志气当存高远。

    重要的是志气

    在这几年里,无论是走到国内的哪个城市,总能见到几个青年学生模样的男女,低着头跪立于街头,地上书写几行大字:“我真的是太饿了,找了好几个月都没有找到工作,你们大家就行行好吧。”

    乍一看,真的是很可怜。俗话说:“男儿膝下有黄金。”不到不得已的地步谁愿意下跪呀。做人谁不要图个面子呢?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如果不是穷困到了极点,这种事又有谁会去干呢?所以,过路的人明明知道这些人之中有一大部分都是骗子,但还是一个接一个地伸出了援助之手。在这个世界上,善良的人毕竟还是大有人在的。

    人之所以是人,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志气,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此,我们讲述一个“两个盲人两种人生”的故事:

    盲人威尔逊先生是一位成功的商业家,他是从一个普普通通的事务所小职员做起的,通过多年的奋斗和努力,最终拥有了自己的公司和办公楼,并且还受到了很多人的尊敬。

    一天,威尔逊先生从他的办公楼走出来,刚走到街上,就听到身后传来“嗒嗒嗒”的声音,那是盲人用竹竿敲打地面发出的声响。威尔逊先生愣了一下,慢慢地转过身。

    那盲人感觉到了前面有人,于是就连忙打起精神,上前说道:“尊敬的先生,您一定发现了我是一个可怜的盲人,可不可以占用您一点点时间呢?”

    威尔逊先生说:“我要去会见一个重要的客户,你想要什么就说吧。”

    盲人在一个包里摸索了半天,之后掏出一个打火机,放到威尔逊先生的手里,说:“先生,这个打火机只卖一美元,这可是最好的打火机呀。”

    威尔逊先生听了,叹了一口气,把手伸进西服口袋,掏出一张钞票递给盲人:“我不抽烟,但是我愿意帮助你。这个打火机,或许我还能够送给开电梯的小伙子。”

    盲人用手摸了一下那张钞票,竟然是100美元!他用颤抖的手反复抚摸这钱,嘴里连连感激着:“您是我遇见过的最慷慨的先生!仁慈的富人啊,我为您祈祷!上帝保佑您!”

    威尔逊先生笑了笑,准备要走的时候,盲人又拉住他,又喋喋不休地说:“您不知道,我不是一出生就是瞎子的,都是23年前布尔顿的那次事故!真的是太可怕了!”

    威尔逊先生一震,问道:“你是在那次化工厂爆炸中失明的吗?”

    盲人仿佛与他的知音相见了,兴奋得连连点头:“是啊,是啊,您也知道吗?这其实一点也不奇怪,那次光炸死的人就有93个,伤的人有好几百,那可是头条新闻啊!”

    盲人想以自己的亲身遭遇来打动对方的心,想多得到一些钱,他可怜巴巴地说了下去:“我真可怜啊!到处流浪,孤苦伶仃,吃了上顿没下顿,就算是死了也不会有人知道!”他越说越激动:“您不清楚那个时候的状况,火一下子冒了出来!仿佛是从地狱中冒出来的!逃命的人挤在了一起,我好不容易冲到门口,可一个大个子在我身后大喊:‘先让我出去!我比你年轻,我真的不想死!’他把我推倒了,踩着我的身体跑了出去!我失去了知觉,等到我醒来的时候;就变成瞎子,命运真的是太不公平了。”

    威尔逊先生冷冷地说:“恐怕其中的事实并不是你所说的那样吧?你说反了吧?”

    盲人一惊,用空洞的眼睛呆呆地对着威尔逊先生。

    威尔逊先生一字一顿地说:“我那个时候也在布尔顿化工厂当工人,是你从我的身上踏过去的!你长得比我高大,你所说的那句话,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

    盲人站了有很长时间,突然一把抓住威尔逊先生,爆发出一阵大笑:“这就是所谓的命运啊!真的是太不公平啦!你在里面,如今出人头地了,我跑了出去,反而变成了没有用的瞎子!”

    威尔逊先生用力推开了那个盲人的手,举起手中一根精致的棕榈手杖,平静地说:“其实我也是一个瞎子,你知道吗?你相信命运,但是我不相信。”

    这就是威尔逊先生,一个不屈服于命运的强者。盲人尚且知道自强不息,而一些健全者反倒以跪来博得路人的同情。

    生活中的每个人,也包括所有的一切生物,要想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大马哈鱼为了繁衍后代,往往都是不顾一切障碍逆水而上;燕子为了避寒,每年都要不远数千里飞越大海。

    动物如此,作为个生活中的人,就更得有一种屡败屡战、永不言败、顽强到底的自强精神。人贵有志,有志者事竟成。一个有志气的人,在人世间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古人云:“廉者不受嗟来之食。”虽然跪着要钱在有的时候非常的容易,但得到金钱的同时却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失去了很多金钱买不到的东西。

    人穷并不可怕,最怕的就是没有志气;病魔并不可怕,怕只怕没有勇气面对;失败并不可怕,怕的就是因此会失去人生的方向——只要我们用心看待人世间的一切事物,那么,所有的问题其实都并不可怕!

    方律己圆待人

    “方圆处事,宽厚待人”是为人之良药,处世之灵丹!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我们都会与朋友、同事相处在一起,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发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在这样的状况下,究竟应当采取什么态度?人和人之间,还是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行事是最好的。

    从古至今,“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在现在依然应当加以继承和发扬。孟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同别人的相处中,由于他能够很好的关心别人,尊敬别人,所以,他也能够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尊重,这也就是他所说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从“严以律己”来讲,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去注意:

    第一,在日常生活与工作当中,当自己和同事、朋友以及有关的人们发生利益关系时,应当自觉地关心、照顾他人的利益,发生矛盾,要主动地替别人多想一些,“宽以待人”宁愿自己吃一点亏。

    第二,在与他人相处时,要力求做到“施恩莫受惠必报”,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传统美德。一个人,凡有施惠于他人,给别人以好处的事,就不要把它放在心上,甚至应当把它忘记。因为,忘掉了对他人所施的恩惠,才不会老想着别人来报答自己,才不会对别人存着抱怨的情绪。反过来,凡是受到了他人的恩惠,得到了别人的好处,就一定要想尽一切方法,加以报答,甚至要更多的、成倍的加以报偿。

    第三,在与别人的交往过程中,每时每刻都要以一种“设身处地”的思想,来理解别人、体贴别人。提倡在人与人相处的时候,要拿自己做譬喻,推己及人,从而达到更好地关心别人的目的。在自己遇到了困难或者是遭遇不幸的时候,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因而在别人遭到困难或者是不幸的时候,自己就应当主动地去关心他人。一味地责怪他人、不知道关心别人的人,一生都不会管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既是一种待人接物的态度,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它可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很多矛盾,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友好情感,可以让我们的事业顺顺利利的发展下去。与此同时,如果养成“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优良品德,就能在同别人相处时,严格要求自己,宽恕善待他人,自己的思想境界也会得到不断的提高,让自己逐渐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处世要方圆自在

    太平之世,有明君贤相采纳善言,表彰善行,政治方面是十分公平的;所以,只要是公正的行为举止,不用任何踌躇,不管是什么样的事情都能够顺利的进行。

    恰恰相反,在一个混乱的人世间,善言不会被采用,善行无从得表彰,有一大部分的地方恐怕都是违反民意而不公平的,只好圆通一些,才可以避免小人的嫉妒和陷害。

    特别处末世,必须不露棱角,不显才华才能够安全,方圆并用是最好的。意思也就是说,有的地方必须以正气、正行表现你的人格,另一方面以圆通之至的手段去应付艰难的局势,只要这样做了,没有理由不会成功的。

    其次,又提到了“世道”,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社会,道德不被尊重,正义也必不受人欢迎。所以,在做事方面会不能偏袒于任何一方面,而有时以方正,有时以圆通。在待人的时候也要有常识,那就是有时紧迫,有时松弛。对于善良诚笃的人应该采取宽厚,因为他们的言行没有可以责备的地方。恰恰反之,恶人所犯过失太多,如果太宽待了,就造成他的放纵,助长他的罪恶。因此,一定要以严厉的态度去改正他们的恶德恶行。

    也有一种人不曾达到善人程度,也没有坏人那样的坏法,这样的人就要看在什么场合、什么时间,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宽严并用,以巧妙中和的方法指引他正确的人生方向。

    平和待人

    平和是一种待人处事的态度,也是做人的一种美德。

    宽容是平和的外观。生活中平和的人,厚德载物,雅量过人,推功揽过,在办事情时能屈能伸。“原谅失败者之心,注意成功者之路”,处事方圆得体,待人宽严得宜。

    冷静是平和的内涵。平和的人,其玄机就在一个“静”字,“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冷静的与人相处,理智处事,身防闲处,心一直都保持“静”。

    平和的人,他的眼界是非常高的。表面看上去十分的平凡,实则内聚,胸中有经世济邦之策。其心,青天白日,其才,玉韫珠藏。居于轩冕之中,不忘山林之味;处林泉之下,怀廊庙之经纶。

    平和的人,热情而不做作,忠诚而不虚伪。内不见己,外不见人,施恩于人是出自内心的真诚,并不是利用别人来沽名钓誉,信奉“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堂堂正正,纯心做人。

    平和既是一种修养,又是一种工作方法。生活中平和的人,从来没有被忙碌所萦绕,闲时吃紧,忙里抽闲。待人不严,教人勿高。宽严得宜,分寸得体。身心自在,一定会享受生活中的快乐!

    方圆皆用,刚柔皆施

    要想成就大的事业,首先要学会做人;而会做人,即是善于在交往中积累人脉资源。假如可以做到圆通有术,左右逢源,进退自如,上不得罪于达官贵人,下不失信于平民百姓,中不招妒于同行朋友,行得方圆之道,人脉大树枝繁叶茂。那么,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就很简单了。

    胡雪岩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晚清混乱的局势中立足了脚跟,在商业上红极一时。纵观胡雪岩的一生,他之所以可以成功的原因可以归根为处世方面,他能在乱世之中,方圆皆用,刚柔皆施,懂得怎样积累人脉资源,并利用它为自己的商业铺路。

    圆而通神+诚信=财源广进

    首先,收得了民心,想不赚都难。

    胡雪岩是这样认为的,如果钱只集存在富人手中,市面就活不起来;再说,过富必遭人妒。贫的越贫,富人越危险,饥民四起的状况下,富人就没有平静的好日子过。

    商人并不是天然就有义务关心社会问题,假如他们这样去做了,在精神层面上,体现了他们“好行其德”的良好品质;从实利层面上来说,体现了依靠商人用滴水般渗漏财富而支撑社会是一个健康稳固的社会。这就需要商人行善举,以感化社会。

    当初胡雪岩创办庆余堂,他并不是想要赚钱,后来因为药材地道、成药灵验、营业鼎盛,赚了很多的钱。但盈余除了转为资本,扩大规模以外,平时对贫民施药施衣,历次水旱灾荒、时疫流行时,捐出大批成药,亦全由盈余上开支,庆余堂的钱胡雪岩从来都没有用过一文。

    庆余堂的伙计们都有一致的议论:胡雪岩种下了善因,一定会得到善果,他一时垮下去了,但无论早晚他还会再爬起来的。所以,所:有店员们都一如既往的去上班,维持店子的正常运行。这是胡雪岩性格“圆”的一个方面,对民行大“善”,使自己变成了最大的赢家。

    精明的商人有钱之后,多“富好行其德”:一是富后周济贫民。陶朱公弃政从商“十九年之中三散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西汉商人卜式曾经捐款二十万,赈济灾民。

    有了这层考虑,胡雪岩历年在帮朝廷平靖天下与帮助社会赈济灾荒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胡雪岩正是由于有这种利人济世的天性,再加上他的超凡悟性,从而在官商两道无往不胜、如鱼得水。

    其次,圆才会通。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人本来和自然万物就有很多不同,总不能水趋下泄之势,人也随其自然,不求向上和前进。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不通之处,总要想办法让它顺利才是。

    无论是对抢了军火生意的龚氏父子,还是对刁钻霸道的苏州永兴盛钱庄,乃至已经实际损害了自己利益的代办朱福年,胡雪岩对他们的回击都十分的干脆。但是有一条原则总是恪守不渝,那就是:总要给对方留个台阶下,给对方留个后路行。

    圆而神是胡雪岩处世方式的最好概括。

    所谓的圆就是圆通、圆活、圆融、圆满,围绕着这一个“圆”字,做足了通、活、融、满,一个喜气洋洋的大善人型富商大贾的形象便跃然而出了。

    大家怎样说的,我就怎样去说;大家是怎样做的,我就怎样去做。体察了人心的喜怒哀乐,顺随了人们的爱憎善恶。只要这两点做到了,万事无不可遂,人心无不可得。

    胡雪岩圆而神的处世哲学,深得中国传统儒家为人处世之中三昧,因而在复杂的社会及商务活动中左右逢源。因此,胡雪岩的飞黄腾达很容易就会被人理解。

    孙子曰:“混混顿顿形圆,而不可败也。”在生活中为人处世中也存在着“方圆”的问题。“圆”是就是所谓的方法,是立世之术,待人圆,处处都可以顺顺利利的;“方”是指内心要做到方正,坚持自己的原则,维护自己独立的人格,是实质,律己方,就会与人为善。在为人处世中把“方”和“圆”的处世原则联合在一起,做到该方则方,该圆则圆,就会左右逢源,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爱财与取之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句话说的很好,也很有道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讲的就是规则。合道之财,我们不让,不合道之财,我们不取。“道”正,则财正;“道”偏,则财偏。

    堂堂正正地赚钱

    中国有一个厚黑学,教主叫李宗吾,招牌语是:“脸皮厚,心子黑”,故曰:“厚黑”。听说李氏得出的最终结果是,当官要厚黑,经商要厚黑,只要是想出人头地的人,厚黑两个字是离不开的,看来,那些比较老实的人真是没办法活了!

    其实并非如此,看看那些厚黑之人,并不是每一个都有好下场。清朝的和珅,权倾一世,富可敌国,也厚了,也黑了,堪称楷模,最终还是满门抄斩。

    走黑道的人,当初一大部分的人是想做一单就收,有了资本就堂堂正正的重新做人,但是实际上要想收手是非常的难。因为钱来得容易,习惯了大手笔,那些小事就懒得去做了。何况黑道走顺了,再让他走正道会感到很别扭。

    但是黑道上的人,又有几个可以善终!

    做歪生意看起来发财发的很快,但不会长久,来得快去得也快,歪生意通常要靠特定的环境和渠道,依赖性很强,一旦某个环节失灵,生意也就会跟着做不成了,没有后续财源,赚来的钱又很快挥霍,最终,难免又回到起点。

    这样的结局还是比较好的,歪生意总是看不到明媚的阳光,经常走夜路,总要碰到鬼,不管是黑吃黑,还是被曝光,被绳之以法,所担的风险都远比一般生意大,邪不压正,不知在哪一天会翻船,说不定连身家性命都会赔上去。

    最为重要的是,一旦尝到歪生意的甜头,那些笨功夫就不愿意再去做了,也就不愿意把心思放在踏踏实实的经营管理上了,而歪生意到最后不能大张旗鼓。从长远来看,真正想成大器者,还是堂堂正正的做人,正正当当的赚钱好。

    刀斧手上场之前,往往都要喝一碗酒,酒一旦下肚,胆也就会变得壮了,下刀才能稳准狠。可见刀斧手自己也知道他砍的是人头,虽然有酒壮胆,但心终究还是虚的,砍完之后一点成就感也没有。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孔子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句话有两个意思,一是说天下盼君子都爱财,二是提醒君子要取之有道。这虽然是两千多年前孔圣人提出的,但这两句脍炙人口的名句,一直到现在还没有落伍,并且还在跟着时代的变化而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财”,也就是钱。从人类用钱的那一天开始,它就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伴随着人类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是人类在生活中不可以缺少的一项东西,并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天使和魔鬼的双重角色,由此也给你带来喜悦和烦恼。

    钱也扮演着另外一种角色,它可以让你成为它的奴隶,能够让你忘乎所以,胡作非为,能够让你沦为阶下囚。钱可以使人趾高气昴,但是永远都买不去内心的空虚;钱能够换来美女的一笑,但买不到忠贞的爱情;钱可以拥有豪华的别墅,但永远买不到一个温暖的家庭;钱可以食客临门,但买不到纯洁的友谊。多少人为钱而奋斗,也有多少人为钱而追逐,更有多少人为钱而付出了代价。

    “道”,说的也就是方法。钱既然是人类在生活中不可以缺少的东西,那么就得取之有道。然而,取之方法却因事而异,因人而别。用劳动、汗水、诚实、信用所得到的“财”是正道;以盗窃、抢劫、敲诈等犯罪所得到的“财”是邪道;以权力、淫威等手段得到的“财”是腐道。我们提倡大家用走正道的方法获得“财”,打击邪道上获得“财”的人,警惕腐道上敛“财”的人。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新的内涵是很多腐败分子赋予的,从揭露出的腐败分子犯罪轨迹中很容易就会看出,他们都曾经在很多场合以及会议上用“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话来告诫下属要廉洁自律,洁身自好。然而,腐败分子正是用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作为挡箭牌,来掩盖着他们的丑恶嘴睑。其实,他们想要说明的是,他也爱财,但却又暗示着你进贡者要送得巧妙,送得隐蔽,要营造出让他有取之有道的机会。这个“机会”就是不仅能让他心安理得的收下,而且不能留下任何痕迹。因此,他们懂得进行一对一的现金交易最安全,即使有了什么错失,这一对一的证据也没办法认定。在这里,他们一方面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作为廉洁自律的最好托词,另一方面也暗示要让他取“财”取得隐蔽以及巧妙。走上断头台的成克杰就在“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伪装下敛财4000多万元,不就证明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吗?

    今天重提孔圣人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另有一番感慨!

    贵在取之有道

    一个人追求钱财是非常正确的。财是养命之源,为了生活及生存,生活中的每个人都离不开它,不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应该是每个求财人的正确理念。道即路也,世上的路千千万万,但是中国人都知道有两条路可以走,即正道和邪道。你选择了正道,一点也没有错,努力的拼搏,遵纪守法,然而却事倍功半,有的不但未发财反而破财,因财耗身,遭受灭顶之灾。像这样的事情多在我们的身边发生,于是很多人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产生了质疑,因此选择邪道走下去,一步步迈向黑暗的沼泽地……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日,也都有和别人不同的命运。别人所从事的职业可以发财,你如果也去做很有可能破财;在别人看来会破财的事业你去做很有可能会财源广进,这就是所谓的命运。你对命运了解得越少,最后都会摔的越惨。

    因此,“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可以理解为:一条正确的适合自己走的路,一条指导自己人生宏观运行轨迹的路。如今的命理学虽不曾为所有的人所看好,但它以顽强的生命力,从古至今流传下来了,其中的原因何在,便是它可指导你怎样正确的走路。

    一个人的富贵贫贱,其实在命中都有着标志,看上去非常平常的八字,实际玄机很深。如果你命中有巨富的标志,而你没有去经商,而选择了从文,尽管呕心沥血,兢兢业业,但机遇偏偏不垂青于你。

    财从何来,我们的人生虽然漫长,但关键只有几步,就请注意一下自己的命运吧!

    换个角度看世界

    同样的人生,不一样的心态,那么看待事情的角度也自然就会不同,若能跳出来看世界,以乐观、豁达、体谅的心态来观看世界,认识世界,看清那些令自己生气的原因、错误不在自身。原本生活不如意,在有些时候不要去苛求自己,重要的是超越自己,突破自己,只要好好的生活才会有希望。哲人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与其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还不如让自己高尚的言行来显示别人错误的低下,让自己美好的德行来显示别人礼仪的缺陷。跳出来看世界,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你会感受到这个世界上的苦、累或开心、舒坦,是人的一种心境,牵涉到人对生活的态度、对事物的感受。跳出来换个角度看看这个充满色彩的世界,你就会从容坦然地来面对现实中的生活。

    换副眼镜看世界

    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成见。

    不管是什么样的事情,每个人总是靠推己及人的方式来感知他人的内心世界。

    但是,关键的问题在于人与人毕竟有不同的地方,甚至有的相差悬殊,用凭己及人的方式恐怕不恰当,这样往往就会把自己理解不了的举动斥为异端。

    有些人说,一个人戴着一副蓝色的眼镜,他所看到的事物都是蓝色的;一个人戴着一副黄色的眼镜,那么他所看到的事物就是黄色的了。而差不多世间人人都戴着一副有色的眼镜,不管你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你的内心深处总有一个成见。换眼镜在生活中是常用的,古人经常讲究换眼镜的艺术。如姜氏欲立共叔段为王,共叔段最后却被郑庄公打败,避难到了别的国家。郑庄公对他的母亲姜氏怀恨在心,“京城太叔”共叔段逃走以后,郑庄公把姜氏放逐到颖城,并且他还发誓:“不及黄泉,绝不相见!”

    这一点可以看出郏庄公对他母亲姜氏的成见之深。然而后来”管理疆界的郑大夫颖考叔听说这件事之后,和郑庄公见了面,并且还给了他点东西,郑庄公赐给他美食。颖考叔吃的时候把肉放在一边,郑庄公问他到底是什么原因,颖考叔说:“小人有位老母,我的食物她都吃过了,还没有吃过您的美食,请允许我把鲜美的肉留给她吧!”郑庄公听了感叹到:“你还能留下食物给母亲,我却没有呀!”颖考叔说:“你原本有位老母,说这话是什么意思?”郑庄公说明了其中的原因。颖考叔笑笑说:“你何必为这些事情而担忧呢?在地下挖两个洞,然后再通个隧道,有谁说不可以呢?”郑庄公便按照颖考叔所说的去做。《左传》中记曰:“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融融。’遂为母子如初。”

    郑庄公把他兄弟逼出郑国后,对他母亲的成见也逐渐有了变化,颖考叔的话让他摘掉了有色眼镜,“而有母遗,惟我独无”。“不及黄泉,绝不相见”的态度而转变。郑庄公的眼镜是随时境的变化而替换的,原来共叔段为“京城太叔”之时,共叔段和姜氏对他构成极大的威胁,他绝对不可以有那样的孝心;可是当共叔段出奔以后,姜氏的梦想就完全都泡汤了,在这个时候郑庄公才换上他那孝子的眼镜。

    郑庄公的方圆处世在和其弟的较量历程中就显得成熟了很多,他的举动也让颖考叔得了美名:“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匾,永锡而类。’其是之谓乎?”

    换个角度,生活更美好

    在很早以前,有个妇人有两个做生意的儿子,大儿子是靠卖雨伞为生的,小儿子是靠卖鞋子为生的。生意还不错,但那妇人还是每天一副不开心的样子,旁人问她有什么不开心呢,她说是担心儿子生意不好,如果是雨天,小儿子的鞋子卖不掉,是晴天呢,又担心大儿子的雨伞卖不出去。

    确实,她的担忧也不无道理。

    那位妇人应该这样想,老天对她已经很好了,如果是晴天,小儿子就有生意了,如果是雨天,大儿子也就有生意了。换个角度想问题,结果就不一样了。

    天无云不彩,如果无云,蔚蓝的天空,一丝不染,那样不是也很可爱吗?

    山无鸟不灵,如果无鸟,宁静的森林,那么不是也很恬静吗?

    风动沙涌,这是所有的人都不愿意看到的,但是换个角度来看,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绕天涯,可想而知你的心情会变得何等的美好。

    如果每个人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换个角度来看待,就会发现生活是如此的美好!

    换个角度看人生

    一天,一位年轻的小伙子,站在悬崖边,痛不欲生。

    这个时候,有一位老人,手舞足蹈,缓歌从他身边走过。

    这位小伙子挡住老者的去路,问:“老人家,您为什么如此的快乐?”

    老人朗声回答道:“天地之间,以人为尊。我生而为人;星辰之中,惟日月灿烂,我能早晚相伴;百草之中,最是五谷养人,我能终生享用,为何不快乐啊?”

    年轻人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老人家,我觉得很自卑,活的没有价值。”那位年轻的小伙子还是一脸的不高兴。老人微微一笑说:“一块金子和一块泥土,谁最自卑呢?”

    小伙子还没回答,老者摆了摆手,继续说:“假如给你一粒种子,去培育生命,金子和泥土谁更有价值呢?”

    年轻人顿觉释然。

    其实,我们只要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去观察,就会很容易发现,生活展现给我们的并不是那么坏。那么阴霾漫天,没有一丝的希望。

    换一种方法,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

    一位哲学家拿着一个窄口的玻璃瓶和一个气球问他的学生:“应该怎样做才可以把这个气球放进玻璃瓶中呢?”

    学生们在下面纷纷的讨论起来,因为那个瓶口真的很小。这时却有一个人站起,他把气球气嘴上的绳子解下来,放了气,然后塞进玻璃瓶,再把气球吹大。最后再将气嘴扎紧。

    哲学家看到就笑了,说:“那么,又有谁可以把瓶中的气球取出来呢?但是这一次就不可以再放气了。”

    学生们沉默了很久,突然,老师将瓶子狠狠地向地上扔去,结果瓶子碎了,但是气球却没有坏掉。

    一对孪生兄弟,一个很悲观,一个很乐观。父亲认为这种极端的性格对他们的成长一点不利。于是,他把那个比较悲观的孩子放进一个全是玩具的房子,把那个比较乐观的孩子放进了马房。

    过了一段时间,当父亲来到玩具房子时,孩子在里面呜呜的哭个不停,父亲问到底为什么?悲观的小孩回答道:“我怕打碎了它们。”

    当父亲来到马房的时候,却发现孩子在粪堆上玩得正高兴,他说:“爸爸,我猜这儿肯定有一匹小马。”

    恪守信誉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把说谎、欺骗视为获取成功的一种手段,相信说谎、欺骗会给自己带来好处。

    一个言行诚实的人,因为自觉有正义、公理为之做后盾,所以能够无愧做人,无畏缩地面对世界。

    与一个欺骗他人、没有信用的人相比,一个诚实而有信用的人其力量要大得多。

    世间不知有多少不诚实的个人或机关,会在日后觉悟:欺骗的行为是不可靠的,是要失败的。所以即便从利害上打算,诚实也是一种最好的策略。

    中国人历来把“守信”作为为人处世、齐家治国的基本品质,言必行,行必果。自古以来,讲信用的人受到人们的欢迎和赞颂,不讲信用的人则受到人们的斥责和唾骂。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把信用、道义看得非常重要。孔子说:“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一言不信者行不果。”还有“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都是强调一个“信”字。

    生活里才华出众的人并不少见,甚至时常会有天才出现。但是,才华和智慧就是让人信赖的资本么?真正值得信赖的是人的品格中的忠诚和诚实。这种品质会赢得人们的尊重,忠诚是一个人美德中的基础,它会通过人的行动体现出来,即正直、诚实的行为。如果人们把他看作一个可信的人,他一定做到了诚信。因此,值得信赖是赢得人类尊重和信任的前提。

    曾有这样一个有名的故事:曾子的妻子准备到市场上去买点东西,他的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曾子的妻子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时,宰只小猪给你吃。”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要捉小猪杀给儿子吃,妻子不让他杀,说:“这不过是和孩儿说着玩的。”曾子说:“小孩子不可以和他说着玩,他们不懂事,全靠学父母的样子,听父母的言语,现在你欺骗他,不是教他欺骗吗?母亲欺骗儿子,儿子不相信母亲,这不是教养之道。”于是真的杀了小猪给孩子吃。

    东汉时,汝南郡的张劭和山阳郡的范式同在京城洛阳读书,学业结束,他们分别的时候,张劭站在路口,望着长空的大雁说:“今日一别,不知何年才能见面……”说着,流下泪来。范式拉着张劭的手,劝解道:“兄弟,不要伤悲。两年后的秋天,我一定去你家拜望老人,同你聚会。”

    两年后的秋天,张劭突然听见长空一声雁叫,牵动了情思,不由自言自语地说:“他快来了。”说完赶紧回到屋里,对母亲说:“妈妈,刚才我听见长空雁叫,范式快来了,我们准备准备吧!”“傻孩子,山阳郡离这里一千多里,范式怎么来呢?”他妈妈不相信,摇头叹息,“一千多里路啊!”张劭说:“范式为人正直、诚恳,极守信用,不会不来。”老妈妈只好说:“好好,他会来,我去打点酒。”

    约定的日期到了,范式果然风尘仆仆地赶来了。旧友重逢,亲热异常。老妈妈激动地站在一旁直抹眼泪,感叹地说:“天下真有这么讲信用的朋友!”范式重信守诺的故事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与人辩论过关于诚信的话题。

    这一天,苏格拉底和平常一样,来到了雅典市场。他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对不起!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向您请教。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

    那人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

    那人说:“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苏格拉底反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

    那人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追问:“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

    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

    那人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

    苏格拉底拉着那个人的手说:“您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您告诉了我关于道德的知识,使我弄明白一个长期困惑不解的问题,我衷心地感谢您!”

    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任何人的信用,如果要把它断送了都不需要多长时间。就算你是一个极谨慎的人,仅须偶尔忽略,偶尔因循,那么好的名誉,便可立刻毁损。所以养成小心谨慎的习惯,实在重要极了。”

    信誉许诺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对不应办或办不到的事,千万不能轻率应允。一旦许诺,就要千方百计去兑现。否则,就会像老子所说的那样:“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一个人如果经常失信,一方面会破坏他本人的形象,另一方面还将影响他本人的事业。

    明代《郁离子》一书中有如下一则故事:济阳某商人过河沉船,他拼命呼救,渔人划船相救。商人许诺:“你如救我,我付你100两金子。”渔人把商人救到岸上,商人只给了渔人80两金子,渔人斥责商人言而无信,商人反责渔人贪婪。渔人无言地走了。后来,这个商人又乘船遇险,再次遇上渔人。渔人对旁人说:“他就是那个言而无信的人。”众渔人停船不救,商人淹死河中。这就是言而无信的后果。

    古人崇尚仁、义、礼、智、信。信是立人之本,凡事应该以信誉为基础,只有具备了信誉这一良好的资本,你才能被人信赖,才能在办事时游刃有余,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当然,诚信是有原则的。诚信要建立在与人为善的基础上。我们在做到诚信的同时,还要警惕,不要让自己的诚信被别人所利用,让自己受到伤害。

    做真正自由的自己

    忠于你自己,做真正自由的自己,或者说保持本来面貌,其意义并不仅仅是说不要假装成某人,而是指应该完全忠实于自己内在的我——自己心目中认为对的那些。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带了一些鸡蛋在市场贩卖,他在一张纸上写道:“新鲜鸡蛋在此销售。”

    有一个人过来对他说:“老兄,何必加‘新鲜’两个字,难道你卖的鸡蛋不新鲜吗?”他认为有道理,就把“新鲜”两字涂掉了。

    不久,又有一个人对他说:“为什么要加‘在此’呢?你不在这里卖,还会去哪儿卖呢?”他也觉得有道理,又把“在此”涂掉了。

    一会儿,一个老太太过来对他说:“‘销售’两个字是多余的,不是卖的,难道会是送的吗?”他又把“销售”擦掉了。

    这时来了一个人,对他说:“你真是多此一举,大家一看就知道是鸡蛋,何必写上‘鸡蛋’两个字呢?”

    结果,他把所有的字全都涂掉了,他所卖的鸡蛋,也不如以前的多了。

    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说:“要忠于你自己!”忠于自己,人生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好莱坞一位著名制片人戈德温,他并没有在哈佛或牛津等名牌大学读过书,他所受的教育,只是白天在工厂做工,晚上进夜校所念到的那么一点点。虽然他自己并不是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学者,可是他常常觉得上面引证的那句话,可能是走向成功的最正确的指路牌。

    他在好莱坞待了许多年。见过许多想试一试时髦电影风格的男女明星,想抄袭他人风格的导演,想模仿那些成名剧作家的编剧家,以及许多想放弃自己的风格而学人家的人们,他最终给他们的最基本忠告是:“尽量表现你自己!”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的内驱力在心理层面主要是认知力、情感力和意志力。人在这种内趋力的活动中相应产生三种心理需要,即认知需要、情感需要和道德需要。知、意、情是和人外在追求的三种理想境界真、善、美一一对应的,所以人的认知需要、道德需要和情感需要主要表现为人对真、善、美的追求。人生可以平凡地度过,也可以不平凡地生活,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人的标准也不一样,你的成功在人家的眼里也许一文不值,感觉自己成功了就对了。

    其实,只要做好自己就够了,刻意模仿别人,往往适得其反。

    大家都知道“东施效颦”的故事。古时候,越国有两个女子,一个长得很美,叫西施,一个长得很丑,叫东施。东施很羡慕西施的美丽就时时模仿西施的一举一动。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双眉紧皱。东施一见,以为西施这样很美,于是也学着她的样子在大街上走来走去,可是街上行人见了她的这个样子,吓得东躲西藏,不敢去看她。其实东施的出发点是好的,她是想学好,想变美,但她却忘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也不明白什么是表面美,什么是内在美,如何去发掘自身优势展示自身美,做真正的自己。

    无独有偶,《庄子·秋水》中也有类似的一个故事。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可他就是缺乏自信,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见有人说邯郸人走路的姿势很美。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优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他觉得摇曳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反倒不知如何迈步了,结果,只好爬着回家了"。成语一“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的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了。

    其实,大多时候我们只要做自己就好,让自己的心自由,让自己的人生在快乐中度过。

    忠于自己就是忠于成功,慎独自省

    “慎独”二字,顾名思义,“慎”其“独”者也。《礼记.中庸》上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者也。”《礼记.大学》中“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也是说的在独处独居的时候要能够“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同样具有慎其独处的含义。

    所谓“慎独”,汉代经学大师郑玄的解释是:“慎独者,慎其闭居之所为。”也就是在一个人的时候,仍然按照道德原则行事,不做任何有损道德品质的事。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也说过:“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活在世上,谁都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谁都难免有丑陋的一面。罗曼·罗兰说:“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自己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与堕落,只请你要不断地自拔与更新。”

    每一种才能都有与之相对应的缺陷,如果不克服这种缺陷,这种才能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一般来说,克服这种缺陷有很多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多加小心。应该看准究竟是什么样的缺陷,死死地盯住,就像你的对手寻找你的毛病那样。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就必须学会“三省吾身”,克服自己主要的缺陷。主要的缺陷被克服了,其他的不足就会很快克服。

    卢梭在少年时曾经将自己极不光彩的盗窃行为转嫁在一个女仆的身上,致使这位无辜的少女蒙冤受屈,成功后的卢梭为这件事陷入痛苦的回忆中。他说:“在我苦恼得睡不着的时候,便看到这个可怜的姑娘前来谴责我的罪行,好像这个罪行是昨天才犯的。”

    卢梭在他的名著《忏悔录》中对自己作了严肃而深刻的批判。他敢把这件丑事公诸世人,显示了他彻底反省的坦荡胸怀和不同凡响的伟大人格。

    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个哲学家在海边看见一艘船遇难,船上的人全部淹死了。他便抱怨上帝不公,为了一个罪恶的人偶尔乘这艘船,竟让全船无辜的人都死去。正当他深深地沉思时,他觉得自己被一大群蚂蚁围住了。原来哲学家站在蚂蚁窝旁了。有一只蚂蚁爬到他脚上,咬了他一口。他立刻用脚将这些蚂蚁全踩死了。

    这时,赫耳墨斯出来了,他用棍子敲打着哲学家的头说:“你自己也和上帝一样,如此对待众多可怜的蚂蚁。你又怎么能做判断天道的人呢?”

    君子的高贵品质往往在于其严于律己,尤其是在独处的时候。《成宁县志》记载了“不畏人知畏己知”的故事:

    清雍正年间,有个叫叶存仁的人,先后在淮阳、浙江、安徽、河南等地做官,历时30余载,毫不苟取。一次,在他离任时,僚属们派船送行,然而船只迟迟不启程,直到明月高挂才见划来一叶小舟。原来是僚属为他送来了临别馈赠,为避人耳目,特地深夜送来。他们以为叶存仁平时不收受礼物,是怕别人知晓,出麻烦,而此刻夜深人静,四周无人,肯定会收下。叶存仁看到这番情景,便叫随从备好文房四宝,即兴书诗一首,诗云:?月白清风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接着,将礼物“完璧归赵”了。

    孔子说:“躬身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意思是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怨恨就不会来了。

    《三国演义》第六十二回中,写了庞统辅佐刘备进军西川时出现的一段小插曲——刘备设宴劳军,酒酣之际,刘、庞言语不和,刘备发怒,责问并驱赶庞统:“汝言何不合道理?可速退!”夜半酒醒,刘备想起自己所说的话,大悔,次早穿衣升堂,向庞统谢罪曰:“昨日酒醉,言语触犯,幸勿挂怀。”庞统谈笑自若。刘备曰:“昨日之言,惟吾有失。”庞统曰:“君臣俱失,何独主公。”刘备亦大笑,其乐如初。

    本来,酒醉失言,虽然不好,但也算不得什么大错。刘备事后却一再自责,这是他自省的结果。

    正直的人不会将错误掩盖,也绝不会打肿脸充胖子,他们会时时反省,不断自我完善。

    反省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反刍与回馈。它是把当局者变成一个旁观者,自己把自己变成一个审视的对象,站在另外一个人的立场、角度来观察自己,评判自己。

    《中庸·天命章》里有这样的话:在幽暗的地方,大家不曾见到隐藏着的事端,我的心里已显著地体察到了。对细微的事情,大家不曾察觉的时候,我的心中已显现出来了。所以君子独处的时候要更加谨慎小心,使不正当的欲望不会潜滋暗长。

    一个人是否具有反省能力对其为人很重要。反省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和机缘。它在任何人身上,都会发挥大效用。因为反省所带来的不只是智慧,更是夜以继日的精进态度和前所未有的干劲;当你克服了你的主要缺陷,你就会成为一个更强大的人。

    一个人有缺点和过失是难免的,只要改正,就会进步。但是,往往有这样的情况:自己对别人的缺点,哪怕很小,也看得很清楚;而对自己的毛病却不易看到,甚至有时把自己的短处误认为是自己的长处。一个人的缺点和过失,不仅有害于自己,也会影响到他人。发现自己的缺点和过失,除了虚心听取别人的忠告、接受别人的批评外,还要“三省吾身”,也就是经常自省,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执著走自己的路

    人们都向往自己成为天才或伟人,但是,伟人只是人类中极少的一部分,他们的伟大是相对于平凡而言的。实际生活中,大多数人只局限在一定的活动范围之内,从人群中脱颖而出,成为伟人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做一个正直诚实、光明磊落的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体现自身的价值,这是人人平等的。平凡的岗位,也可以体现出人生的意义,真诚、公正、正直和忠厚是不可缺少的。这样,可以使每个人在自己的平凡位置上实现自身的价值。

    人们应该知道自己的实际能力与水平,脚踏实地地走自己的路,而不应该投机取巧、心存侥幸。自古以来都是三种人的身边常有祸事;包藏祸心,损害别人利益者,会反受其害;过分嫉妒,容不得他人的人,不被他人所容;喜爱虚名,并且不择手段去窃取他人成就的人,早晚会被别人识破揭穿。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著名的美国将领——巴顿的成功秘诀就是:着眼于目标,矢志不渝。

    1908年6月,巴顿实现了童年时期就梦寐以求的愿望,成为著名的西点军校学员。

    学员时期的巴顿,的确非常引人注目,在他所学习的每个课题中,他都要力争第一;他极其注意军容风纪、外表仪态,他的军服上装有垫肩,不仅完全合体,而且每天洗烫,从不间断;他走起路来,昂首阔步,有军人气概;所有的体育项目以及他下功夫的其他各项活动,他都是输不起的,丝毫不能忍受被击败;在军事技术方面,贝《更是追求完全成功。

    第一学年时,他全力以赴于列队操练,苦练基本功,并做到所有动作完美无缺。当时队列操练在毕业成绩中只记十五分,而数学却占二百分,但在巴顿看来,努力争取队列训练的优秀成绩,是成为军人的第一步,所以他把全部时间都花在了队列操练上。到学年结束时,他的队列考试成绩虽名列第二,但数学成绩却位居榜尾,这使他留了级。做一名优秀军人是他儿时的梦,不能顺利通过考试,令他十分伤心。考试失败没有使他退缩,更激起了他强烈的追求。在重修一年级时,他没有再将其全部时间用在队列操练上,除了猛攻数学外,还悉心阅读了大量军事史、战略、战术等方面的书籍。他从初期受挫中深知,一个人除品格外,知识尤为重要。信心和果断建立在知识之上,只有对军事专业的博学,才能成为优秀将领,否则只能是有勇无谋的“一介武夫”。

    这一年,巴顿通过不懈努力,终于如愿以偿:他的课程全部合格,队列操练仍是他在班上赖以出人头地的科目,他成为学员中公认的佼佼者。

    巴顿曾对密友谈起过他想在军校达到的三个目标:在军列训练中夺冠;到第四年级时升为学员副官;在田径运动项目上打破学院纪录而达到A级运动员标准。他说到做到:二年级时,他升为上士学员,第三学年升为军士(此二者都是二、三年级学员中最高的军阶),第四学年真的升为学员副官。毕业时,他的队列训练第一,刷新了几项学校田径赛纪录。

    拿破仑在学校读书时,简直笨得出奇。不论是法语还是其他外语,他都不能正确地书写,成绩一塌糊涂。而且,少年的拿破仑还十分任性、野蛮。不仅如此,拿破仑还袭击比他大的孩子,脸色苍白、体态瘦弱的拿破仑却常让他的对手不寒而栗。他家里的人都骂他是蠢才,人们都称他“小恶棍”。在他的自传中,曾这样写道:“我是一个固执、鲁莽、不认输、谁也管不了的孩子。我使家里所有的人都感到恐惧。受害最大的是我的哥哥,我打他、骂他,在他未清醒过来时,我又像狼一样疯狂地向他扑去。”

    可是,在这个遭人白眼的孩子的心中,信念的力量悄然地滋长着。他朦胧地意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然而他还未真正地认识自己。而且,他心中有一种狂妄而任性的想法:凡是自己想要的东西,都要归自己所有。一天天长大的拿破仑开始更理智更成熟地关注自己。他常沉溺于同龄人所无法想像的冥思苦想之中,他又疯狂地迷恋着各种复杂的计算,他已学会了用冷静而彻底计算过的理智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动。他惊奇地看到自己表现出来的出色的思考力,第一次真正地认识了自己。他的行动变得果敢而敏捷,富于抗争精神。一种崭新的渴望点燃了他生命的热情,终有一天,他明确无误地告诉自己:“是的,我具有最出色的军事家的素质,权力就是我要得到的东西!”清醒的自我意识一旦形成,便发挥出巨大的推动作用。拿破仑在成功之路上连战连捷,势如破竹。35岁时便登上了法国皇帝的宝座。

    无欲则刚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提出不论是富贵的获得还是贫贱的摆脱,都必须严格地遵照一定的道德标准来实现,如果违反道德标准,就是“不义”的行动,应受到人们!的鄙视。

    楚昭王被伍子胥打垮,仓皇出逃。宰羊店的老板屠羊说也跟着昭王一起出逃。

    昭王回国复任后,奖赏随同逃难的人,鼓励忠诚之士,屠羊说也受到奖赏。

    屠羊说觉得不妥,便说:“大王失去国家,我也失去了杀羊的营生。¨大王回来,我又重操旧业,生意依然红火,为什么要奖励我呢?”

    昭王知道后,便吩咐手下人,强迫屠羊说接受赏赐。

    屠羊说说:“大王亡国失位,我没有失职的过错,要罚,罚不到我的头上;大王返国复位,我没有出力,行赏,也赏不到我的头上呀。”

    昭王听到报告,便下令说:“我要见他!”

    屠羊说据理申辩说:“楚国的法制规定,一定是建立有大功勋的人才能被大王接见。可是我智谋不足以考虑国家大事,勇武不能够驱除入境敌寇。伍子胥攻陷郢都时,我害怕兵祸而跟随大王逃难,却并不是想护卫大王。今天,大王要无视法制规定,打破常规接见我,这不是我希望发生的事情。”

    昭王非常感动,对大臣们说:“屠羊说地位很低,但见识深刻,你们可以替我传话,请他出任三公的职位。”

    屠羊说依旧反对。他说:“我很清楚,做官做到三公也就到顶了,比我整日里守着宰羊店不知要高贵到哪里去。那优厚的薪水,比我靠杀几头羊赚几个辛苦钱,也不知要丰厚多少,然而君主妄发旨令,我要接受就是贪图荣华富贵,彼此都坏了名声,并且这样后患无穷!我是不能接受三公职位的,还是在我的宰羊店心安理得!”

    据《左传》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宋国有人得了一块美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受,献玉的人说:“我曾请有名的玉匠看过,认为这块玉是宝才敢献给你的。”子罕却说:“你以‘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要是把玉给了我,那你我就都失去了宝,不如你不送,我不收,使你我都保有自己的宝。”

    列子在穷困潦倒时也决不接受郑国宰相子阳赠送的粮米。因为,列子知道自己并没有和子阳打过交道,子阳听他手下的人说:“列子是位大大的贤人,他就在您治理的国家里,他现在连饭都没吃的。这样,您岂不成了不爱贤才的宰相吗?”

    子阳是为了自己获得好名声而给列子送吃的东西,并非真正爱惜贤才。

    列子谢绝了子阳送来的粮米,列子的妻子埋怨说:“只听说有道德有才学的人的老婆子女,都能过上快乐安逸的日子。可你,把我们一家子都养得只有皮包骨头了。当权的宰相既然已派人来慰问,又送粮米给我们,你为什么偏偏不接受呢?你自己不要紧,未必身家性命也不要?”

    列子解释道:“宰相并不是真正地了解我,只不过听别人讲我,他才叫人给我送粮食。现在救济我是如此,如果有一天人在他面前说我的坏话,他必然依别人的只言片语来加罪于我,这怎么能行呢?这就是我不接受粮食的理由。?子阳为官,为所欲为,不久老百姓起来反抗,杀死了子阳。列子虽然穷困,却依旧平安,道德学问依旧芳名远扬。

    明《七修类稿》中记载了弘治年间一个吏部尚书写在门上的一副对联:“仕于朝者以馈遗及门为耻,仕于外者以苞苴入都为羞。”馈遗、苞苴,都是指贿赂。就是说,在朝里做官的接受别人的非法馈赠,在外地做官的向朝里进贡行贿,这都是可羞可耻的。明代一度贿风盛行,而兵部尚书于谦在做巡抚时,“每入京,未尝持一物交当路”,他赋诗抒怀:“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清林则徐曾说:“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他把这句话写在自己府衙的一副堂联中,规行矩动,身体力行。他受命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办鸦片时,离京当天,即传示驿站,沿途“只用家常饭菜,不必备办整桌酒席,尤不得用燕窝烧烤,以节靡费……言出法随,各宜懔遵毋违”。一路上说到做到,两袖清风。他到达广州次日,即告示百姓:“今后公馆一切食用,均系自行备买,不收地方供应。所买物件概照民间时价发给现钱,不准丝毫抑勒赊欠……有借名影射扰累者,许被扰之人控告,即予严办。”清人张清恪,在任督抚时曾针对送礼行贿的丑行,写过一篇《禁止馈送檄》,檄中说:“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傥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古代有首《不知足》的打油诗对无穷贪欲作了生动的描绘:

    终日奔波只为饥,才方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买得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

    槽头结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

    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梦一回。

    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现实生活中,只有摒弃贪念,意志坚强,才能真正迈向成功。

    人贵有自制

    华兹牛斯曾说过:“自我克制能够抗拒各种痛苦;严格的自我克制能帮助人们摆脱可怕的阴影;勤奋向上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宽宏大量的情感让人充满活力、心情愉悦……这一切至善的品格都会受到人们的欢迎。”杰勒米·边沁说:“无论如何,如果人的意志力能够控制思想,就能使这些思想走向幸福。要努力看到事情好的、最好的一面。人们有时会浪费大部分的时间,白天开会的时候,时间会在等待中白白地浪费;夜晚睡觉之前,人们因兴奋会不停地想愉快的事儿;在外步行或在家休息时,思维一刻也不会停止,这些思想可能有用,也可能无益,甚至对幸福有害。”

    美国南北战争时的名将李将军,那时已经快走完一心为国的悲壮生涯。有一次他参加一个朋友的孩子的洗礼,孩子的母亲请他说几句话,以作为孩子漫长人生征途中的准则。

    李将军的回答,已经把带领自己历经征战苦难,以至最后荣获美国历史上崇高地位的教条归纳成一句极简短的话:“教他懂得如何自制!”

    学会控制自己,特别是控制自己突发的冲动。控制冲动同驾驭烈马一样,如果你能够在狂奔的马上表现出镇静,那么你就能够做到事事聪明。能够预见危险,就会摸索着找到自己的路。激动中的言语对于脱口而出的人也许微不足道,可是对一个善于听话的人却是很有分量的。

    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在历史上名声极为显赫。他的情感的自我克制能力,在最困难和最危险的时刻,也强大无比,所以对他不大了解的人会觉得,他天生心平气和、镇定自若。其实,华盛顿却是一个急性子,他严格自我控制的结果,使他成为温和、文雅、礼貌以及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

    华盛顿的传记作家这样评价华盛顿:“他性格豪爽,充满激情,面对充满诱惑和激动人心的时刻,不懈的坚持,自我控制的努力,让他最终控制了诱惑,克制了激动。”传记作家还说:“他的激情无人能比,有时这种强烈的激情猛烈地爆发出来,但是,他在最短的时间内克制这种强烈的激情。自我控制应该是他最优秀的性格特征。”

    智者对偶发的事件都具有高度的警惕性。激情爆发会使一个平时谨慎的人失去平衡,而这正是一个人最容易栽跟头的时候。在狂怒或获得满足的一瞬间,谨慎的人也会冲动,可是很可能这一冲动让一个人悔恨终生。

    从前,有一匹马独占一片草原。有一天,一只鹿闯入这匹马的领地,想与马分享丰美的水草。马对入侵者十分仇视,心想报复,便请求人帮助惩罚鹿。

    人对马说:“如果你愿意把笼头套在嘴上,让我骑在你的背上,我就可以拿出最有效的武器为你驱逐鹿。”

    马同意了人的要求,戴上人给准备的笼头,让人骑在背上。人很快就赶走了鹿,可从此以后,马就成了人的奴隶。

    自我克制是一切美德的根源所在。一个人如果被冲动和激情支配,那么,他就失去了自己的全部道德自由。他就会人云亦云,淹没在时代的潮流中,成为强烈欲望的奴隶。

    要想拥有光荣、平和的人生,就必须能够在小事或大事上自我克制。容忍和克制是人类必须的品格,脾气不能超越理智。

    能够自我控制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成功。

    谦逊的美德

    泰戈尔说:“当我们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近于伟大的时候。做人要保持谦逊,不能自作聪明,不要以为自己比别人总多一点智慧。”

    巴甫洛夫说:“决不要骄傲。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在应该同意的场合固执起来;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拒绝别人的忠告和友谊的帮助;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丧失客观方面的准绳。”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宫。”谦虚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是一个人恰当地看待和处理他与外界关系的正确思想方法。心胸宽大、虚怀若谷的人,才能谦虚谨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丘吉尔因为功勋卓著,战后在他退位时,英国国会打算通过提案:塑造一尊他的铜像放在公园里供游人景仰。

    丘吉尔却拒绝了。他说:“多谢大家的好意,我怕鸟儿在我的铜像上拉粪,那是多么的有煞风景啊。所以我看还是免了吧!”

    托马斯·杰斐逊是美国第三任总统。1785年他曾担任美国驻法大使。一天,他去法国外长的公寓拜访。

    “您代替了富兰克林先生?”法国外长问。

    “是接替他,没有人能够代替得了富兰克林先生。”杰斐逊谦逊地回答。

    杰斐逊的谦逊给法国外长留下了深刻印象。

    小肚鸡肠的人,器小易满,不到半瓶水,也会淌得不亦乐乎。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是一位十分谦逊的科学家。达尔文在与别人谈话时,总是耐心地听别人说话,无论对年长的或年轻的科学家,他都表现得很谦逊,就好像别人都是他的教师,而他是个好学的学生。1877年,当他收到德国和荷兰一些科学家送给他的生日贺辞时,他在感谢信中写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话:“我很清楚,要是没有为数众多的可敬的观察家们辛勤搜集到的丰富材料,我的著作便根本不可能完成,即使写成了也不会在人们心中留下任何印象。所以我认为荣誉主要应归于他们。”

    东汉颖州父城(现河南叶县东北)人冯异,字公孙,熟读《左传》、《孙子兵法》,文武双全。最初在王莽手下为小官,后见王莽为害人民,被人民所怨恨,了解到起义军领袖刘秀有治国安邦的才干,便对苗萌说:“现在起义诸将,虽皆英雄,但多独断,不爱人民。只有刘将军不抢掠人民,举止言谈,温和有远见,不是庸人,可以追随。”于是苗萌和冯异投靠了刘秀,又吸引了勇将姚期等人到来,刘秀势力大振。他向刘秀建议说:“天下人都反对王莽苛政,刘玄部又纪律太坏,失信手民。此时人民饥苦,若稍施恩德,百姓必热烈拥护。”刘秀听了他的话,派冯异、姚期到邯郸安民,果然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王朗领兵追赶刘秀,刘秀及部下退到饶阳天蒌亭(今河北饶阳东北),正遇天气寒冷,士兵都饥饿疲劳,冯异送来豆粥,解除了困难。在南宫(今河北南宫)又遇大风雨,刘秀躲到路旁空屋,冯异抱来柴,邓禹烧火,刘秀方能烤干衣服,冯异又送来饭、菜,终于安全移兵到信都(今河北邢台)。刘秀使冯异收集散兵、重整队伍,终于大破王朗。

    冯异对东汉统一建国之功,是巨大的,但他从不居功。对人也特别谦让,每当同其他大将的车仗在路上相遇时,他必告诉车夫退让躲道,让别人先过。他领部队交战时,在各营之前;退兵时,在各营之后。当休战时,诸将坐在一起,都宣扬自己的功劳,以便争功多得奖赏。当各将争功时,冯异则躲于大树下,一言不发,似为乘凉休息,实为躲避争功,后来军中称他为“大树将军”。不仅刘秀对他格外器重,他的军队,亦多愿在他麾下效力。

    做人要谦虚,不可自大。我们每天都可见说“我不服这个不服那个”的人,总是看不起在某些方面不如自己的人。其实每个人都有其长处和短处,而恰恰在此时有人只看到他的短处,看不到其长处。谦虚是尊重他人的一种表现,一种美德。只有谦虚的人才能发现别人的优势,知道自己的不足。老子说:“江海能成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社会上真正成功的人,往往懂得谦虚待人,他们真正理解世事艰难、行为处事的重要。凡惟我独尊、目空一切、夸夸其谈、不可一世的人,定是阅历太浅、磨难太少之人。有时我们总会发现一个不起眼的人在不经意间成就了他的不平凡,他不会说我有多么的厉害,只是默默地努力着,等待着时机,而后厚积薄发,让人措手不及地看到其成就。

    超越自我

    最强的对手不一定是别人而可能是我们自己。在超越别人之前先得超越自己!奇迹是人创造的,人的因素是关键的。在生活与工作中,我们应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公元前99年,骑都尉李陵率5000士卒随二师将军李广利,出居延千余里追击匈奴。李广利一遇敌打仗,便大败,然后就逃之夭夭,把李陵的几千步兵,孤零零地扔给了十几万的敌骑。李陵陷入重围,他不惧不屈,接连奋战九天,虽杀敌骑五六千,终因众寡悬殊而被迫投降。时为汉武帝刘彻天汉二年。消息传出,朝野震荡。好大喜功的刘彻勃然大怒,把李陵妻儿老小悉数逮入死牢。

    满朝文武,无不附和皇帝,纷纷指责李陵的不是。惟独太史令司马迁出来为李陵辩解,说他之所以不死而降,可能是另有原因。刘彻自然不悦,于是把司马迁也关入大牢,并以“诬上”的罪名,被定了死罪。按照汉朝旧例,有两种情况可以免去死罪:一是拿钱赎,二是被处宫刑。

    于是,司马迁面临三种选择:接受死刑、用钱买命、被处腐刑。花钱买命,当时需要五十万钱,相当于五个“中产之家”的财产,司马迁是一个穷“太史”,根本付不出;受死,司马迁不是没有想到,并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但他想到了父亲的遗命,想到了毕生的使命还未完成,他不能就此去死;那么只剩最后一条路——接受宫刑。这可是奇耻大辱,过去说,“刑不上大夫”,更何况是宫刑呢!但为了事业,司马迁忍辱偷生。出狱以后,刘彻还封他为“中书令”,名义上比“太史令”职务要高,可却是宦官担任的啊!为了完成《史记》的创作,司马迁把这一切都忍受了下来。

    正如司马迁所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足,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因此,.能够成功的人,要学会相信自己的能力,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从而超越自我。

    只有尊自己,才能被人尊重

    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尊重别人,才可能受到别人的尊重。所以我们应该陶冶自己的情操,养成自尊、自爱、自律的良好品德。

    《礼记·檀弓下》记载,一年,齐国大荒,黔敖准备了些食物放在路边等候受灾的人来吃,有一个饥民眯着眼睛来了,黔敖就冲他喊道:“嗟,来食!”(“嗟”是指不客气的招呼声,相当于现在的“喂”。)那饥民睁大眼睛瞪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食嗟来之食才饿到今天这个样子的。”黔敖当即道歉,但那饥民坚决不吃,终于饿死了,后来就用“嗟来之食”表示带侮辱性的施舍。这个故事表现了齐国人自尊自爱、纯洁高尚的人格。

    《明史·王溥传》记载:王溥,桂林人。洪武末为广东参政,他的弟弟从家里来看他,恰巧与王溥的下属同舟而行,便赠给他一件布袍。王溥知道后,让他的弟弟把衣服还回去说:“一衣虽微,不可不慎,此污行辱身之渐也。”

    周处年轻时,为人蛮横强悍,任侠使气,是当地一大祸害。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周处立即杀死了老虎,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搏斗,大战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互相表示庆贺。结果周处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于是便到吴郡去找陆机和陆云两位有修养的名人。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他说:“我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了,怕最终没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名忠臣。

    清朝初年,反清复明势力强大,为了对付抗清力量,朝廷派了在松山战役中投降清朝的洪承畴总督军事,招抚江南。这时候,在松江(今上海市)有一批读书人也在酝酿抗清,领头的是夏允彝和陈子龙。夏允彝有个十五岁的儿子叫夏完淳,又是陈子龙的学生。夏完淳自小就读了不少书籍,能诗善文,在他的父亲和老师的影响下,也参加了抗清斗争。后因为叛徒告密,他被捕了。清军派重兵把他押到南京。夏完淳在监狱里被关押了八十天。主持审讯的正是招抚江南的洪承畴。洪承畴知道夏完淳是江南出名的“神童”,想用软化的手段使夏完淳屈服。他问夏完淳说:“听说你给鲁王写过奏章,有这事吗?”

    夏完淳昂着头回答:“正是我的手笔。”

    洪承畴装出一副温和的神气说:“我看你小小年纪,未必会起兵造反,想必是受人指使。只要你肯回头归顺大清,我给你官做。”

    夏完淳假装不知道上面坐的是洪承畴,厉声说:“我听说我朝有个洪亨九(洪承畴的字)先生,是个豪杰人物,当年松山一战,他以身殉国,震惊中外。我钦佩他的忠烈。我年纪虽然小,但是杀身报国,怎能落在他的后面。”

    这番话把洪承畴说得啼笑皆非,满头是汗。旁边的兵士以为夏完淳真的不认识洪承畴,提醒他说:“别胡说,上面坐的就是洪大人。”

    夏完淳“呸”了一声说:“洪先生为国牺牲,天下人谁不知道。崇祯帝曾经亲自设祭,满朝官员为他痛哭哀悼。你这个叛徒,怎敢冒充先烈,侮辱忠魂!”

    说完,他指着洪承畴骂个不停。洪承畴被骂得灰头土脸。

    1647年9月,19岁的夏完淳在南京西市被害。他的朋友把他的尸体运回松江,葬在他父亲的墓旁,受到人们的敬仰,而洪承畴则留了个千古的骂名。

    在达兰尔《你为什么没有钱?》一书中,列出了富有的标准:自爱;被爱的感觉;身体健康;充裕的收入;个人权力;工作满意程度;对他人的满意程度;自尊;人际关系。他把自爱放到了首位。因为只有懂得自爱的人才会受到尊敬。

    不断充实自己

    拿破仑·希尔说过:“有人因过食而亡,有人因喝多而亡,更有人因无所事事而凋零死去。”采取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的人的确是选择了一条艰辛的路,而能通向这条路的只有一个机会:真正培养起学习和成长的乐趣。学得越多、成长越快,我们就越充实。

    充实自己需要广涉群科、博采众长。宽打基础窄打墙,是读书的方法之一。

    将知识基础打得广博扎实些,涉足多学科,走“通才”之路,正是对现代人才的要求。惟有如此,才有创业的坚实后盾。

    没有渊博的知识,就不会产生辉煌的文化和伟大的人物,这已是当代许多志士能人的共识。一个新型人才,就要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具有扩大甚至转换专业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要尽可能掌握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和方法,做到视野开阔,思维敏捷,能够在形势多变的情况下善于在群体的协同工作中,对跨学科领域的问题进行综合考察和分析,成为使问题求得最合理解决的优秀人才。

    在求学阶段,要广涉群科,坚实基础,这是一个十分重要而现实的问题。

    进入创造阶段,单有某一专业的知识,必然捉襟见肘,而阅读面广、知识量大的人即显出特有的优势。

    南朝人江淹,自幼勤奋好学,每天从早到晚都在父亲的书房里读书吟诗,只有饭后才和小伙伴玩一会儿。因此,年长后写出了很多精彩的诗文,一时间闻名遐迩。尤其是《恨赋》、《别赋》两篇,更为历代所传诵。当时文坛尊称他为“江郎”。

    后因才学超群而进宫做了官。经常一边饮酒一边挥笔疾书,几盅酒完,文章拟就,其豪情才气深得上层赏识和喜爱,曾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但是,随着官位日高,声名日盛,而自满自足,致使青年时期的文思和才华大大减退了。人们惋惜道:“江郎才尽。”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实践出真知”。意思是说,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知识才能成为真正的知识,成为你的能力!这方面的例子俯拾皆是。比如战国时秦赵决战。赵国先用老将廉颇领军,秦将白起不能取胜,遂用反问计,散布“秦军不怕廉颇,只怕赵括”的言语,使赵国君主上当,改由赵括指挥军队。而这赵括熟读兵书,纸上谈兵头头是道,可谓掌握了不少理论知识,然而他的致命的弱点,就是实战经验不足。结果,赵军在他的统率下轻率出战,遭到大败,40万士卒被白起一举坑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同时,学习需要坚持和刻苦,如果只有三分钟热度,贪图安逸,则永远也无法学到真正的本领。而且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思考,只有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不断进步。发现地心引力的伟大科学家——牛顿,小时候仿造当时的水车动力推磨机,制作了一个相同的小小模型,在家中自行测试之后,发现他的模型也能够借着流水的动力,顺利地将小麦磨成细粉。

    小牛顿心中高兴无比,第二天就将他的水车推磨机带到学校去,向同学们炫耀。水车转动得十分顺畅,引来许多同学艳羡的目光。

    正当小牛顿沉醉在自己的成就当中时,突然有一个高年级的学生问他:“可不可以请你解释一下,为什么这具水车能够将麦子磨成细粉?它是基于什么样的原理来设计的?”小牛顿一时被问得哑口无言,他只知道制作模型,却从未想过其中的道理。这时,那个高年级的学生不屑地说道:“说不出它的原理,证明你只不过是一个手指头灵巧的笨蛋罢了!”

    从此以后,不管他遇上什么事,都会在心中先问问自己:“为什么?”当苹果落在他头上时,牛顿就思考,它为什么不往上掉?而偏要往地面掉?于是有了万有引力定律。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新的知识、技能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现有的知识水平,只有坚持努力地求知上进,才不会被时代的潮流所淹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